《弱者的逆袭》读后感锦集
《弱者的逆袭》是一本由[日] 稻垣荣洋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2020-6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弱者的逆袭》读后感(一):大自然才是有个性的艺术家!
最近读了《弱者的逆袭:38亿年生命进化史》,我身为一个颜值控,之所以会看这本书,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虽然这书的封面不是可爱型,但是看起来很酷,书的中间有一个大大的贝壳,四周有些简单的生物,还有它: 不得不说,排班还是很舒服的,上学的时候看过一个小故事:小红: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大峰是什么么? 小明:珠穆朗玛峰。 小红:那么第二大峰呢? 小明:…… 小红:人们只在乎第一,根本不会在乎第二。 通过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强者的认同感,成功是所有人的梦想,事业有成的人则会更加受人尊重,而弱者则常常被人忽略,而这本《弱者的逆袭:38年生命进化史》则通过弱者的角度来让人们了解一个个动植物是如何努力的生活下来的。 当然,在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更加想要展示这个本书里的一些现象,让人们体会到除了弱者的逆袭,大自然也是一个很懂生活的策略家和艺术家。 ⊙试错?大自然总是喜欢让动植物千变万化! 无论是脆弱的动物还是植物,仅仅通过细胞分裂增殖,只是无数单一个体的不停复制,如果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群体受到威胁,那么存活下来的几率就会很小,作为个体,大自然有了它自己的想法和策略,让个体慢慢有不同的性质,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增大个体生存的几率。 那么怎样才能让个体有不同的性质呢? 让生物现有的基因进行交换,这样就会获得一些不同性质的个体。 ⊙大自然:谁还没个有灵感的时候! 如果你问我大自然很久之前的一次灵感探索是在什么时候,我会告诉你在寒武纪,在那个时期的海洋里,大自然创造了一大批有个性的海洋生物,人们统称为埃迪卡拉动物群。 还有一个可爱的生物想要介绍一下,那就是水母,为什么介绍它呢? 因为水母是用嘴巴进食,等到食物消化后,食物残渣依然会在嘴里拍出来,是不是很神奇,所以水母不能一直进食,因为食物需要消化,食物残渣排出都需要时间。
当然这本《弱者的逆袭:38年生命进化史》不单单讲述了作为弱者的生物们是怎么逆袭的,以及大自然的神秘和智慧,还科普了很多神奇的动物和植物!
《弱者的逆袭》读后感(二):植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从植物成长逆袭的生存智慧看生物进化
为什么大部分植物的果实在成熟的过程中,都会慢慢由青涩的绿色变为鲜艳的红色?为什么食草动物牛、羊、马,体型都那么庞大?为什么被子植物更能适应环境,它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山河辽远,星空浩瀚,历史的脚步犹如车轮滚滚向前,而天地间的生物,也无不在“物竞天择”的推动下,不断进化,不断演变,完美诠释着逆袭这件事。 《弱者的逆袭》这本书就以科普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生命进化的浩浩历史。书名充满了鸡汤式的动力,但确实,想要在充满了竞争者的环境下生存,并且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就需要内心深处有这种积极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来为自己打气。
比如植物的生存智慧,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茫茫草原,植物纤细而柔弱,仿若咫尺之间就能被拿捏在手。但生存的本能还是让它们进化出了属于自己的求生技能,不仅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也有岁岁成长逆袭的智慧。 说来,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植物,想要不让自己被那么快吃掉,最普遍的莫过于这3种想法:储存毒素,长出锐刺,以及长得高一点,再高一点。前2个想法会让动物自动远离,后1个想法则让动物只能望洋兴叹。但偏偏,有毒的、有刺的,长得高入云天的植物,其实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多。 为什么呢?是植物已经放弃了挣扎吗?当然不是,这只不过是植物权衡利弊后的结果。植物中的有毒成分大部分是生物碱,也就是说,如果植物要合成有毒物质,氮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但与此同时,植物中的氮元素只能从根部吸收,还要合成自身重要的蛋白质,是稀罕而珍贵的。所以大部分植物宁愿被吃掉,也不愿意去牺牲好不容易得到的氮元素。长出刺,长得高,也同样因为要消耗大量能量,成本太高,而导致大部分植物都不会去选择。 面对这种情况,有一类植物果断另辟蹊径,想出了让叶子变得更硬,更难以咀嚼这样的办法,直让人拍手叫好,这就是稻亚科植物。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聪明的方法呢?原因就在于让叶子变坚硬需要的元素是硅,而硅在土壤中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起消耗稀少的氮元素,简直是如降甘霖。 当然,你有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食草性动物面对植物的进化,也不能只是坐以待毙。在漫漫岁月中,牛进化出了4个胃,马进化出了发达的盲肠,为的就是能吃下不易咀嚼、难以消化的植物,让自己得以继续生存。而演化的故事,在历史发展的每一天,依然在不断上演。
《弱者的逆袭》读后感(三):《弱者的逆袭》:弱者存活进阶指南!
最近在看《鸟类星球》这个纪录片,当然还看了《弱者的逆袭:38亿年生命进化史》,以下简称《弱者的逆袭》,38亿哎,身为一个普通的人类(废柴),一生能够活到90已经很不错了,活到100多岁的很少很少,更别说是38亿了,要是一个人真的能活38亿,那他一定有很丰富的知识和很多钱吧!
大自然为万物生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环境,按理说在各种动植物里应该强者为尊,那么作者为什么忽略掉大自然的强者,反过来为弱者正名呢?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来拜低踩高,而是以大自然中弱者的视角来阐述大多数生命的进化史,那么弱者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1、生命进化史更是一部食物抢夺史!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再弱小和脆弱的生命,它也需要食物,它也会去食用或者抢夺比它还弱小的动植物。这是丛林法则之一:弱肉强食,也是大自然中弱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互相竞争VS互惠互利! 说完了互相竞争,那么再来说一下另一个弱者生活的法则,那就是互惠互利,一起合作共赢不止人类,动物也会。 举一个自然界弱者互利共赢的例子:小丑鱼和海葵。小丑鱼吃剩的食物,海葵继续吃。当然海葵的刺细胞给小丑鱼带来了保护。 当然,在读完这本《弱者的逆袭》后,我还了解到另外的存在方式:共生,海天牛每天会吞食藻类,被海天牛吃进肚子里的藻类中含有叶绿体,注意,叶绿体并不会被海天牛消化,而且海天牛也会通过叶绿体获得一些所需要的养分。 3、弱者进化不停歇! 在恐龙盛行的时期,很多弱小的动物为了生存会在晚上出来觅食,当然除了防御外,这些大自然的弱者还在不停的尝试各种植物。当然植物作为食物而言,被动物吃进肚子里,可能有毒也可能没毒。对于有毒的食物,动物们通过进化,则会通过排泄的方式去掉,慢慢的弱小的动物们开始有了属于他们需要的器官。 当然除了这些,弱者还会通过大自然提供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外形。在远古时期,会有十分干旱的时候,有些鱼类就会努力上岸,比如鳄鱼,它就能够做到在陆地和水上同时存活。 当然这本《弱者的逆袭》不单单只介绍了动物的进化过程,植物的也没落下,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对细菌、DNA以及细胞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弱者的逆袭》读后感(四):弱者进化论
《弱者的逆袭》听名字或许真的会误会呢!认真看过之后发现是讲述了在38 亿年的生命进化史。随着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越来越多的的了解了亿万年前的生命进化,解开了一个又一个个的不解之谜。生物是从没有生物的世界中诞生的,是从无的世界中诞生了有。从零到一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但是有了一之后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但是没有远没有从零到一震撼人心。从亿万年前至今无论人类、动物、植物等等都是在为从无到有发明创造着,从竞争做到了共生的和谐相处。 《弱者的逆袭——38亿年生命进化史》原著是日本作家稻垣荣洋,由宋刚翻译。作者并没循规蹈矩的讲述生命的起源,而且从一个新奇的角度介绍了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五次生物大灭绝到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的进化,再到远古人类的出现,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鲁迅的‘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生命的循环复制始终伴随着生存竞争、优胜劣汰。植物进化在进行裁员时也进行了弱肉强食,有的进化成了草有的进化成了树。猿类的出现原来和植物也息息相关,以树冠为生态位的哺乳动物(虽然我还不能理解植物和猿类的关系,最初只是捕食树冠上的昆虫,后来吃树上的果实)我们的祖先猿类出现了。作为弱势群体的猿类因为不受喜欢被逐出森林,为了躲避肉食动物的追捕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实现了智者生存。弱者往往被欺负,在无限循环的下限里弱者的就会对强者反噬,物极必反。物种的逆袭只能说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在克服了生存条件后生态法则又出现了only one。无论only one还是No one与其竞争不如共生,这也是生存的道理更是一个策略。 在读完这本书《弱者的逆袭》后其实我还是懵懂的,因为关于细胞学我还是太陌生,但是理解了看似不起眼的弱势群体逆袭成为最终赢家,令人刮目相看。人处逆境时须从容,身处安逸不忘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想想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举一反三,不忘初心,战胜恶劣生存环境勇往直前!
《弱者的逆袭》读后感(五):弱者有理
说起历史,我们并不陌生,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都是人类活动的轨迹。然而,历史并不仅仅是有人之后的事情,而对于地球而言,人是弱者中的弱者,却无疑成为了目前的主人。尽管我们不相信人定胜天,但是人毕竟在数亿年进化中,战胜了飞禽,战胜了走兽,战胜了昆虫,战胜了鱼虾。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少不了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比如,我的小孩子最羡慕的就是高高大大、凶凶猛猛的恐龙,然而现在看到的恐龙只是化石,为什么如此庞然大物,却不能善SHI善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在《弱者的逆袭:38亿年生命进化史》。
读懂生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弱者的逆袭:38亿年生命进化史》却不需要我们有丰富的预备知识,比如DNA、GENE等,只需要跟随作者日本著名生物学家稻垣荣洋的叙述逻辑,就能发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还有另一种科学的解读。 做人难,那是因为经过38亿年的进化,我们才修得了人形,但是做动物就不难吗,在数不清的进化中,淘汰率是如此之高,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剩下来的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运气。生存,是万物永恒的主题,作者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尽管他也不是超人,也无法脱离时空的限制,带领读者走向久远的史前时代,但是他关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以及生物灭绝的叙述,如同亲临现场,写得栩栩如生。
生活,在当代人的脑海中,是一个词语,其实它是两个动作,即生、活。生是从零到一的过程,也是最难的过程,而活不过是从一到二、到三、到无穷的过程,与前者相比,就容易多了。为什么而生?按照进化论的通说,是自然需要,但是自然为什么有这种,而不是那种需要呢?读者可以采信稻垣荣洋的观点,只有把“话筒”交给自然,而不是人类,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强者的销声匿迹,能否认识是弱者的胜利与成功呢?其实,在《弱者的逆袭:38亿年生命进化史》,弱者并不是贬义词,而是相对于大而无用的强者而言,他是“弱者”(弱小、凄惨、可怜、无助……),但是弱者的优势与特长,是不能以力量、体重、身高来概括的,而是以生存能力为基础的,换一个角度看待进化,会让我们懂得了生而为人的责任与使命。强
《弱者的逆袭》读后感(六):万物弱者进化逆袭史!
《弱者的逆袭:38亿年生命进化史》 由国际古生物学家,《物种起源》译者推荐的《弱者的逆袭:38亿年生命进化史》是一本从弱者的视角向读者讲述生物进化的书,它是日本静冈大学教授稻垣荣洋的作品。从古老的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开始,到现在的两栖、哺乳类动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道理一直很适用于地球上的生物链。
地球生物,同生又相克,很长一段时间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但在以亿计的漫长时间里也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许多生命及其种族都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消失了。书中作者以亿、百年为单位,用时间排序,介绍了这期间被淘汰掉的几大物种和生态环境。 从一个物种来看,从零到一是震撼的,而生命接力发展壮大的过程,对大自然来说也许只是机械的复制模式。但从生命的进化史来看,这对那些遭遇灭绝的物种又是及其残酷的。生与灭,最终等待的只是死亡吗? 单从生物来看,男女的共存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不过也不能否决它的意义。简单的基因复制增殖不能保证复制的正确性,世间万物在变化,生命需要优化,它就需要经历试错积极向好。需要比自己更优化的后代,就需要有别于自己的基因。哪怕是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在细胞分裂增殖的过程,也在通过身体接触交换基因,改变基因。
世界上除了人类许多物种都有雌雄、男女之分。那为什么性别只有两种,原因在于后代中雌雄大约各一半。如果存在第三种,在基因交换时不容易广泛融合,一旦出现杂交过程偏向,有一方可能还是会消失,最终还是会变成两种。所以在这里类种过多意义不大,并且从书中作者举出的日本一位家臣新左卫门要一粒米作为褒奖的几何翻倍例子来看,哪怕是两种性别,已经拥有了基因重组的无限可能性。 书中作者谈到了小的细胞生物、大体积的恐龙,花、虫间的共生和哺乳动物的竞争,胜、败、弱、强的道理,猿类的起源与智人的处境。整个围绕生命进化这个核心涉及到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
书中提到“历史是由失败者创造的”。惨遭驱逐和压迫的弱者见证了历史节点,推动了生命的进化,往往末路才会看到创新。或许时间流逝的过程就是强弱更替的过程。虽说是一本谈论生物进化的书,但专业名词除了前面几章古老说细菌、细胞的有一些,其他的都没有多少。是一本比较有趣的科普类书籍。排版也不紧凑,是彩印读起来很轻松。
《弱者的逆袭》读后感(七):万物进化史之适者生存
在我们大众的认知里,弱者是被淘汰的一类,强者才是生存下来的那一部分,其实我们的认知早在几亿年前便产生了偏差,只有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物种才能生存至今。
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只要能生存下来才是王道,而生存才是万物永恒的主题。强者在某些时候会显得过于刚硬反而易折,而弱者会根据环境的需求改变自身以达到适应的目的,这样反而更加容易生存下来。
所谓适者生存便是这个道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让自身去适应大环境,而不是一味地与环境抗争。看那些在生存竞争中灭绝的物种便可以看出强者不一定比弱者更有优势,而那些弱者往往会更让人出乎意料。
《弱者的逆袭:38亿年生命进化史》便是让强者大跌眼镜的一部从弱者逆袭视角讲述的38亿年生命进化史。本书讲述了在38亿年的生命进化史中,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五次生物大灭绝到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的进化,再到远古人类的出现,那些弱势生物群体如何克服环境挑战生存下来,并开拓新的生命时代。
人类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是科学家们长期研究的课题之一,那么人类的起源始是什么时候呢?我们一直在探索人类的起源始,人类从何处而来,殊不知人类生存的根本与万物生存的根本是息息相关的,所有的物种进化都离不开最初的细胞,而每一种生物都有其自己特有的生活环境,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总是适合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
适应是生命特有的现象,任何一种生物对其所处的环境适应总是相对的,同种个体由于遗传和表型上的差异,对环境的适应也总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只要存在这种差别,哪怕是很轻微的,自然选择就会发生作用,推动群体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比如说,鱼鳃的结构适合于在水中呼吸,陆地脊椎动物的肺结构则适应陆地呼吸作用。
本书让我们从弱者的视角来看待万物生存史,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强者更适合整个大环境的生存,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弱者逆袭笑到最后。它不仅仅以科普的角度向我们阐述生命的起源,也是用弱者的视角来探寻生命进化的真相,以现代的角度与观点让我们认识到弱者其实并不弱,适应生存的才是真正的强者。
《弱者的逆袭》读后感(八):弱者不弱
《弱者的逆袭》一直以来我们学习的都是弱肉强食的理论,这次的这本书《弱者的逆袭》又是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一次新的启发,我们的之前的理论是指生物的个体能力强弱,而这次的理解是细微,弱小的细胞如何在进化成逆袭为强者,并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存活下来。
地球上的生命是多样性的,物种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细胞。在我学过的知识里,我觉得细胞是简单的构造,而又复杂多元化的。最基本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还有各种各样的细胞器。就能组成一个生物个体,这是生物的神奇之处了。
生物进化的道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成长为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生物,所以也开始进化成了动物,植物在细胞的组成上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有线粒体,根据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不一样,开始各自在地球上定居生活。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植物和动物也开始了自己的进化过程,在地球上的生物是多样性的,我们在达尔文理论中学习了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这是大自然对物种的挑选,也是进化的重要原因,为了适应这个环境,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在一切开始的时候,都是一个细胞一个细胞组成的个体,细胞为了生存开始吞噬,吞噬的结果就是可以共生或者死亡,单细胞生物因为吞噬其他单细胞,适应了共生生活,也给个体提供进化更好的条件,所以一步步而来,生物的多样性从细胞开始,因为遗传物质DNA的不同,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物器官,这才让我们更加的适应这地球上的环境。
每一个细胞都是非常弱小的,但是在几十亿年的进化中,也是依靠自己生存下来了,并且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生存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细胞也会生长也会分化生生不息,而且在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以2的n次方来计算的,所以细胞的凋亡也是进化的特征,就像我们每天洗澡在身上搓下来的泥垢一下,这些就是细胞的凋亡,我们叫做代谢。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强大的,但其实我们的强大是由我们细胞组成的,没有了细胞可能我们也不复存在了吧,所以细胞才是真正强大的存在。
《弱者的逆袭》读后感(九):我们活了38亿年
回想小时候的生物课,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一直是王道,但是在这部日本作家稻垣荣洋的《弱者的逆袭》中,作者从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38亿年的生命进化史。
浩渺的生物进化史中,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五次大灭绝到两栖类动物、哺乳动物的进化,再到远古人类的出现,那些曾经的弱势生物群体如何克服环境挑战生存下来,并开拓新的生命时代,作者稻垣荣洋坚持: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生存下来才是王道。恐龙、猛犸象……灭绝了,但是草履虫、蟑螂却存货了几亿年,在每次地球遭遇环境巨变之后,将生命绵延下去的,不是那些曾经在地球上煊赫、繁荣的生命,而是那些被逼到绝境之后、选择逃跑的弱小生命。所以选择逃避,真的是一种失败么?其实他们只是在浩劫面签,选择适应,为了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
想到之前的一则新闻,考古工作者将一颗沉睡于古人墓葬中的莲子栽种在荷塘,意想不到的是,这颗沉睡千年的莲花竟然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夏日中绽放出夺目的花朵,那阵阵的花香也并不逊色于其他莲花。那耀眼的花瓣,那清甜的芬芳,那亭亭玉立的昂首,那应该就是生命的力量吧。任凭地上千年中风韵变化,河清海晏也好,兵戎相争也罢,这颗古莲沉睡在地下,保存着自己生命力,为了就是有朝一日,沧海桑田之后,生命的绽放和爆发吧!生命是多么弱小又强大啊!
从整个生命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在各种危难中逃亡,流离失所,最终生存下来,将生命之火传递至今,我们一直是选择逃避的弱者的子孙,然而,我们更是顽强不屈的失败者的子孙。是弱者,也是失败者,将生物文明的进化史延续到了今天,到了以后。
作者说:“每一个人的DNA 中都刻着生命的历史。”我们是弱者,最终也是胜利者。
生命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发生,变化,消亡和再发生中循环往复着,探索到了永恒之道。
死亡也不是结束,而是一种传承,一种新的开始。
最后,作者说:我们的祖先通过细胞分类将基因传递给我们,我们其实已经活了38亿年之久。我们是永恒的。
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奥义吧。
我想,这就是作者希望通过分析这些物种进化的真相,带领我们探索的社会万物的生存之道吧。
《弱者的逆袭》读后感(十):多次多彩的世界
“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地球生命起源的故事,一部地球上数以万计弱小生命进化演变的史诗作品。”
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是如何而来?这是个一直困扰人们上千年的问题。在许多在人类的族群中都流传着各自的起源故事,很多都是以创世神话出现,比如犹太人所信仰的唯一的真神耶和华,是他改变天地最初的原始的混乱,加以整治,创造了天与地。还有中国神话中为盘古开辟天地,划分阴阳,身化天地,创造世界。
人类总好奇自己从何而来,而起源故事在过去很多时间给与了人们关于自己是如何而来的解答。但神创论只是人类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对生命世界所作的一种肤浅解释。而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生命,才能阐述生命背后的秘密。
为此,我推荐我最近在看的这一本关于生物进化的科普读物《弱智的逆袭——38亿年生物进化史》
其实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并没多看好此书,因为关于生命进化的科普书籍其实市面上也不少,我原以为本书只是也只是“老生常谈”这些话题但读完此书,我发现这本书给了很多惊喜。因为作者并没有将内容局限于对各种文献资料的引用,而是将他本人的一些心得体验也融入其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本书讲述了38亿年前从生命从一个原核细胞开始一步一步的进化之路,从细菌到单细胞,从单细胞到复杂生命,从海洋向陆地的进发。而在这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其进化过程中出现过生物大量消亡甚至毁灭的事件(生物大灭绝,从现阶段的研究看来到现在总共出现过5次),但还是有很多生物都生存下来,而生存下来的生物是因为本身的“强大”吗?在本书中作者阐述了他的观点,“在38亿年悠久的生命演化史中,最终生存下来的物种往往看似都是弱者,反而是所谓的强者,在进化史中都销声匿迹了。”第一次读到这个观点真的让人感觉是真的吗?但细细品读下来,你就会觉得作者所言非虚。就像书中所说强大生物吞吃弱小生物,弱小生物为了活命只能逃跑,为此只能进化出比强大生物更快的速度和灵敏的感官,与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恰恰我们人类的祖先就是这些经历困境或绝境之后顽强存活的“失败者”中走出的,读到这些真让人感慨万千。(本书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所有只要有一点生物学常识的人,阅读此书都非常轻松。)
读着这本书,读者会觉得仿佛回到38亿年生命进化的那一刻,近距离观察生命的演化从中体会那些小生灵执着和顽强,同时也感叹自然选择神奇的塑造力,能感受到这群弱小的生物所组成的世界复杂多变。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有“真心”的相互扶持,有的“心里打着小算盘”的彼此利用。有声东击西的算计,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更有智慧与谋略的交锋——这远比我们所了解想象的要复杂的得多,如果不是深入的了解,你根本无法想象生命的进化是如此生动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