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1000字

2021-02-07 01: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1000字

  《可复制的沟通力》是一本由樊登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一):沟通是人类最实用的艺术

  

有一个梗,说的是 “好好的孩子,长了张嘴”。

还有“会说你就多说点”

这都说明了沟通的重要性,语言是通往大脑的捷径,一个人所说的话和说话的方式,就代表着他的三观。

学会说话,是一门最实用的艺术。

但是既然用到了“学会”这个词,那么就说明这件事是有技巧的,需要长时间练习的。

市面上不会再有比这更高性价比的技能工具书了

这本书是一种方法,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具体情况怎么处理,但是你可以把握沟通的核心原则,根据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做出应对。

无论是否学到什么,开卷都有益。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二):摘抄~视阅读进度不定时更

  一,高效沟通三要素:

  1有明确的沟通目标

  任何一场沟通都要具备明确的目标,目标是高效沟通的起点和终点。双方只有围绕这个目标沟通,才能不偏离主题,不忘记初心。

  2 善用语气、语调

  我非常提倡共情沟通。什么是“共情沟通”呢?就是倾听者对倾诉者的经历感同身受,引导倾诉者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问题的根源,继而影响并改变他。简单来说,就是沟通时要有同理心,在别人悲痛时,你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悲痛;在别人烦恼时,你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烦恼。在沟通中,如果你能通过你的语气、语调将这些相应的感觉表达出来,那么你一定能够获得对方的共鸣,你们的沟通也会更加顺利、更加深入。

  3用肢体语言为沟通加分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文字语言+38%的声调+55%的肢体语言。

  二,好的沟通应该具备下面几个特点

  1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表达时要直接、精确

  3运用深夜电台主持人般的声音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三):第四章和第五章笔记

  今天读第四章和第五章,了解需求和沟通氛围。 一、了解需求 需求的本质?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最真实的,需要将浮土去掉,看看内在的问题。 从心理学上来说,也是担心拒绝,对于安全感的操心,所以才有了伪装。 满足他人的需求之前,还是要稳住自己,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最终的结果不会太好。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朴素的道理。 给予礼物的好处,不仅仅是正向激励,有时候反身刺刀,对个人的成长更加有力,虽然说当下难受。 结合到沟通里面,知己知彼,实现共赢。 二、沟通氛围 环境属于沟通的重要影响因子,氛围的选择正确与否可以说类似于攻坚战找到了突破口还是进入了埋伏圈。 在沟通的时候,很容易陷入简单的二元论,有时候想想(提前思考),不仅仅只有前和后,原地踏步也是锻炼,何况还有左右,甚至上下。 标注的意义,是对于沟通对象的重视,重复也是确认是否标准准确的方式,最好的让双方卸下无形存在铠甲的办法,思想放松下来,才能更好的实现能量的转移。 道歉,退一步海阔天空。 拔刺,降低预期有奇效。 双激素原理,或者说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作用。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四):既教道又教术的好书

  有时我们经常感慨自己不会说话,意思是不能好好地表达自己,也无法用语言传达出自己真正的内心所想,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把“爱”表达成“讨厌”,把“关心”表达成“训斥”。为什么?因为不会沟通。

  沟通,简单来说,就是传情达意的能力,换句话说,是你如何说一句话,能让对方不仅明白你的意思,更加能明白你的心意。

  而这个,大概就是这本《可复制的沟通力》的意义:让你说的话,更加有效,让对方,能从心底认可你。

  通读完全书,这本书避免了市面上绝大多数这类图书的弊病:有的全书都在举例,分门别类举了好多例子,教你在各种场合如何说话,但是实际上,等到真正自己去使用的时候,发现场景不合适,根本用不上;有的书以讲道理为主,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洋洋洒洒讲的头头是道,但是实践内容偏少,读者根本不知道看了这么多理论知识,到底应该用在哪里。

  这本书的两个特点就是:1知识结构化,让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内容场景化,用樊登老师的话说,就是覆盖了90%的应用场景,让人不会学了不会用。

  当然,学习“沟通力”,除了学习说话,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克服自己原始的贪婪和恐惧,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理解这个世界,这才是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改变思维,是道;如何说话,是术。

  而在我看来,只解决术的书,不值得看第二遍,只解决道的书,很难一遍就有用,而这本,是那种你无论看几遍,都会有所思有所得的好书。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五):序言

  

每个人都能成为高效沟通者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有一天我的同学气哼哼地回到宿舍,委屈地要哭。大家问怎么了?他说去年参加了一门课的补考,开学教务处说他没参加考试,没成绩,拿不到学分。没有学分就可能拿不到毕业证!我问他到底有没有参加考试呢?他说当然参加了!但是教务处说没有我的试卷,没试卷就是没有参加考试。他气的涨红了脸。我说:走,我跟你去解决。

到了教务处,我说:“老师您好,我们班这位同学去年参加了一门课程的补考,但是现在没有成绩……”教务处的老师说:“哦,这个事我们知道。他没参加考试,所以没成绩。”我说:“没有试卷不能代表一定没参加考试,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呢?”老师说:“考了怎么会没成绩?试卷又不会丢?”我对同学说:“你说说看,补考的时候身边坐着哪些人?”他报出一串名字。我又对老师说:“老师,我们是咱们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您对学生应该有基本的信任。能否联系一下这门课的老师,看看有没有别的可能?”老师被说动了,打电话联系任课老师。

那位老师已经退休了,我们又坚持让老师来教务处查试卷。最终,发现同学的卷子被夹在中间漏批改了。结束后教务处的老师问我“你是你们班长吗?为什么这么热心?”我说:“我不是班长,我只是觉得应该好好沟通一下。”

一个人做不了太多的事。想要做些对社会有影响的事情就一定要与人合作。合作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沟通了。萧伯纳说,沟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人认为已经沟通过了。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人折磨人,而是沟通障碍折磨人。如果一个人淳朴地未经任何训练,他的语言一定是直接的,自我立场的。因为人的大脑就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容易恐惧,容易焦虑,容易防备。凭本能沟通很容易伤害对方,或者让人认为自私,没修养,火药味弄。你只要想想很多家长在家里怎么跟孩子说话就能理解了。口无遮拦,没有顾忌,兴致所至,破口就骂。这就是原生态的沟通方式。

孔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原始的贪婪和恐惧,学会站在别人的鞋子里理解这个世界。这才是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人总结了大量的沟通技巧和方法。究竟能不能复制呢?我的实践经验是认为可以的。很多人说“我嘴笨,天生的。”能说话能表达就已经天生会沟通了。沟通的技巧和修自行车的手艺一样,是要学习的。光学还不够,还要练习才行。于是我们就办了很多期“可复制沟通力”的训练营。我们能看到一批一批的学员从没有信心,害羞,张口结舌,到侃侃而谈,平和自在,换位思考。这些工具和方法都是可以总结提炼的,有的甚至像公式,只要你套用,就能达到80分。

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沟通能力都能达到80 分,我们的幸福指数一定会提高很多!你的事业、家庭和认知水平都会因沟通能力的提升而受益。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六):用一张视觉笔记,提升你的沟通力

  樊登老师《可复制的沟通力》 为什么要拥有沟通力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沟通?如果说人类社会是一张网,那么每个人就是网上的结点,而人与人之间必须有线,才能互相连。人与人之间的这根“线”就是沟通。

  然而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尊重与合作,而非输赢。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尊重的沟通呢?

  一. 我们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暴力沟通、“傻瓜式”沟通、奖惩式沟通,更切记不要嘲笑挖苦。要做到不抱怨把握好与对方沟通的尺度;复述对方话,认同感染对方!

  二. 我们要洞悉对方真正的需求,满足他人的需求之前,还是要稳住自己,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最终的结果不会太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朴素的道理。用给予礼物的心态去沟通,让对方看到更多的空间。

  三. 沟通拥有好的环境很重要,环境属于沟通的重影响因子,氛围的选择正确与否可以说类似于攻坚战找到了突破口还是进入了埋伏圈。标注沟通对象,找到共同目的,重复对比,让对方思想放松下来,合理的使用道歉。结合到沟通里面,知己知彼,实现共赢。

  如何解决沟通困境

  “长颈鹿式”沟通,特点高、反应慢、心脏大。遇到问题,先观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挖掘对方需求,然后提出具体可执行的请求。

  用心的倾听,了解对方的需求,复述对方的需求,表示自己很重视,启发式的提问,对方是主角!

  良好的沟通切记不能出现紧张的肢体动作和缺乏自信的手势,自信大方的谈吐引导对方点头,说话语速放缓慢。如不能很好的面对面沟通,可选择使用文字沟通,书写目的要明确;信息传递完整、准确;行文简洁、突出重点;语言表达恰当合理。这样可以解决不自信沟通的尴尬场面!

  如何开启高效沟通之道

  会上高效沟通注意事项:1.会前准备充分2.与会人员角色明确3.学会换位思考4.会议充满创意5.流程科学有序

  利用头脑风暴激发创意,各领域专家集合一起,大家集思广益,能多角度和方式的解决问题,前期充分准备,漏斗法则和思维导图模式,会后及时复盘和补充。

  平行思维的典型方法就是六顶思考帽。六顶思考帽是一个操作简单、经过反复验证的思维工具,给人以热情,勇气和创造力,让每一次会议,每一次讨论,每一份报告,每一个决策都充满新意和生命力。这个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提出建设性的观点;聆听别人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从而创造高效能的解决方案。

  三步走组织高效演讲 坡道-发现-甜点

  1、构建坡道的原则

  (1)讲话中用一次“我”就要用十次“你”

  (2)七秒法则:你只有七秒钟去争取听众的注意力,所以第一句话就要和听众有关

  (3)开头慎用笑话,因为大家可能不笑

  (4)不要把精彩的东西放在最后,开头最重要。

  2、发现:你需要对方知道的三件事

  3、甜点:完美收尾,让听众记住你的演讲

  总结:读完这本书使我对沟通又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今后的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在与朋友、同事的相处中又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七):3张图视觉笔记,教你提升沟通力我和《可复制的沟通力》的故事

  非常开心参加了小糕老师的你送书,我画书的活动。我是一个内驱力不强大的人,总是让外力逼迫自己,怎么说呢,哈哈,之前为了减肥,花500元让别人监督。现在想想,有点意思啊,不开玩笑了,说说我画图的过程吧 构想: 在画这张图时缺乏灵感,本想去请教同学老师,但想想还是先逼自己主动思考 第一步:我先确定画面排版结构,通过寻找书中的知识点,打出一个简单的草稿 比如:第一章节有四个知识点,会按照四方格形式进行排版,我个人也喜欢对称风格 比如说,我看完一章节,发现里面有四个知识点,我就会按照四方格的形式进行排版,或者是四竖格的形式图排版,我更多的是喜欢偏对称风格的, 排版的风格也有很多种,首先先确定是选择图包文还是文包图,其次是想使用哪种版面,比如说,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居中结构等等,如果说我发现里3面是两个知识点,那么我更多的会选择用图包文的形式,所以,选择的排版看个人喜好或者个人习惯 对于选择题材,一定多多去积累素材,随拿随用,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就算没有,也要培养这个意识,比如说,可以自己建立一个文件夹,专门当自己的素材库,我比较喜欢在百度,上查找图片,有时候也会去花瓣网查找图片,图片不要拘泥于美观,在使用逻辑的前提下存在美观的特质才是比较好的, 一定要选择存在用户思维,不要画一个自嗨的视觉笔记,所以,有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父还是要有的,摸别人的石头过自己的路,是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配色:我个人的配合习惯比较大胆,我非常喜欢选择使用对比色,渐变色,这个也和个人风格有些关系,有人说,可以用颜色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哈哈哈哈哈,我是不太相信啊,还有关于配色的话。多去琢磨色环,或者看色彩构成搭配的这类书籍, 看的书再多,也要进行实践,就像,我们不是看游泳书籍就会游泳的,书只能是一个理论。一个引导,光有理论比较虚无,光有实践,比较唐突,所以。最好还是两个知行合一,要知道,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 人物篇:我选择的人物比较普通,几乎都是按照老师给的素材进行提取,有时候也会打组合拳,自己也会去创新一些新的人物元素,还有哦,一幅图不太建议太多不同种类的"小人人儿"中心图的主图人物也要有,不但有要人物,还有给人物添加生动的形象,使之赋予情感,传情达意 如何画的这张图:我在画每张图的时候,首先是阅读内容,其次是思考排版,最后确定拍排版,排版确定了就放知识进入,我比较喜欢铅笔画草稿,怎么说呢,就是目前没有你多的经济能力买平板,哈哈,平板会成为我一个中期资产产品,一个中期目标,不过,虽然没有平板,还是,我还是画的很不错的啦 有点自恋啊,就是画的时候有点消耗时间,这篇书籍的内容非常的实用,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关于倾听的这一章节,里面讲了很多非常好的方法,方法有了,就是落地实操了,成长,长成我想要的样子

为什么说沟通力可复制如何有效的倾听和提问如何在沟通中掌控情绪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八):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高效沟通者

  与这本书的缘分源自小糕老师发起的“画书评”活动。首先非常感谢小糕老师的慷慨赠予,这正是我当下需要的一本书。(手动比心)

  一、序言

  你可曾遇到这样的问题? 女朋友:你根本就不懂我, 男朋友:你不说我怎么懂你啊 女朋友:真正懂不需要说, 男朋友:你说了我不就懂了吗 女朋友:说出来有什么意思啊,我不说你也应该懂, 男朋友:我又不是算命的,我知道你几个意思啊……

  这段让男同胞们头皮发麻,灵魂为之一震的对话是否似曾熟悉,一不小心情人节就变成了光棍节。想要知道怎么破,接着往下看。

  萧伯纳说,沟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人认为自己已经沟通过了,对话里的女主是不是像极了这种情况。沟通技巧一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问题,关于沟通的书看过不少,关于沟通的课也听了很多,但每次看完、学完总觉得少点什么。看了这本书,醍醐灌顶,原来少的就是可复制的实践方法。该书从心理到行为为我们剖析如何成为一个高效沟通者,这既是一本沟通工具书也是一本关于沟通心理学的书籍。

  二、沟通的本质是尊重与合作 今天,跟大家分享书中“沟通的本质是尊重与合作”这部分内容,首先让我们跟着下面这幅图先一起了解书中的内容吧。

  沟通的本质是尊重与合作,尊重是沟通的开始。这里的尊重既包含尊重他人也包含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即沟通时,从他人的视角去看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了解对方此刻存在的状态是什么,站在对方的角度,认真地向对方描述ta此刻的感受、想法等;尊重自己要求我们要学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此刻的状态:“我“为什么为这样?”我“的哪些需要没有获得满足?爱自己,了解自己、关注自己,感受和接纳自己此刻的状态。

  沟通是为了与对方建立某种链接,其目的是合作共赢,而合作就是既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也要满足对方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沟通时需要同时处理好感情问题和事儿的问题。

  沟通中有四种模式: ○ 委屈讨好型:即“老好人“,沟通中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忽略自己的需要 ○ 控制和强势:对他人关注极少、只关注自己的需求 ○ 忽视和无助:沟通时,既不关注别人的需要,也不关注自己的需要 ○ 尊重与合作:在沟通中积极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在沟通中如何处理情绪和信息,同样有四种模式: ○ 知心大姐式:沟通中,对信息关注度很低,很少或从不关注事情如何发展,只关注其中的情感和关系 ○ 冷面杀手式:沟通时,只谈实际问题,从不谈感情 ○ 拒绝沟通式:既不跟感情也不谈信息 ○ 沟通专家式:沟通时,既会照顾对方情感,也很懂得处理实际问题。

  同时处理好事儿和感情,就要求我们在沟通中要做到百分之百尊重和百分之百坦诚,在表达时即能关注对方此刻的状态,也能坦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三、满足双方需求,实现合作共赢 在沟通关系中,我们更愿意信任与沟通主题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逻辑是:既然ta与此事无利益相关,ta说的话一定立场中立。但是产生这样想法最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沟通时都只站在了自己立场考虑问题,我们只考虑了自己的需求。这无疑在双方的沟通关系中竖起了一道厚厚的墙。如果我们都能在沟通时保持这样的心态:既满足自我需求,也满足对方的需求,我们一起想办法,其结果也必然会朝着共赢的方向发展。

  《可复制的沟通力》这本书还有很多干货,我们先从下面两幅视觉笔记一睹为快吧。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九):最失败的4种教育方式,你占了几种?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恨不得把孩子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型选手。

然而,很多父母会发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却越来越少,孩子遇到事情宁愿对朋友说,都不愿意对爸妈开口。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表现出来的,却并不一定是爱。生活中,父母的错误沟通方式,可能会伤到孩子。

在毁掉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有绝对的语言天赋。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责骂只是在与孩子错误沟通的方式之一。樊登老师在《可复制的沟通力》一书中,总结了4种最失败的沟通方式,值得每个家长学习和避免。

01 暴力沟通

前面说到的在孩子犯错误时对孩子责骂就是常见的暴力沟通方式。很多家长跟孩子沟通时口无遮拦,没有顾忌,兴致所至破口就骂。这就是原生态的沟通方式。

对于国外的家庭,尤其是美国家庭来讲,剪草坪是个很重要的家务。为了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家长就会教孩子来做这件事。

有一天,爸爸教儿子剪草坪,可儿子没控制好机器,结果“呼”的一下,一块草坪被剪草机全部剪没了。爸爸很生气,大声责备儿子。妈妈在屋里听见了,就出来制止爸爸,说:“我们培养的是孩子,而不是草坪。”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沟通都是一种暴力沟通,即沟通双方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就会变成一种指责、命令或强迫,最终成为一种无效沟通。

我曾听一位妈妈在跟别人交流时,说起了自己管孩子的经验。她说,自己的经验就是在孩子上高中这三年,不论他怎么抗议,都要盯死他,盯到他上大学为止,并且强调这几年一定不能放松,否则就前功尽弃。

这种做法有效吗?不能说完全无效,可能孩子觉得自己无法反抗,只能“认命”,但这对孩子将造成巨大的伤害!

要让一个孩子成绩好有很多种方法,有的家长会让孩子愉快地学习,孩子不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家长也不觉得管孩子是件痛苦的事,这是成功的沟通,实现了双赢。

但有的家长就像这位妈妈一样,认为学习都是痛苦的,但孩子又必须学,自己没有好办法引导孩子,只能死盯,结果孩子陷入痛苦,家长也感到痛苦,这就是沟通方法不对,成了暴力沟通,即使孩子真的考上大学,与妈妈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去寻找可以满足双方需求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并且在语言、语气和肢体动作上避免暴力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顺利接受家长的建议或要求。

02 给孩子贴标签

首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人给我们贴标签?我们自己又有没有给别人贴过标签?

朋友的儿子一两岁的时候特别爱哭,家里人都搞不清怎么回事,他太太就很生气,认为男孩子不应该这么脆弱,动不动就哭,于是经常对孩子说:“你就是喜欢哭!”“不要哭,男孩子就不能哭!”

这明显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结果怎样呢?不断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就会慢慢在潜意识中这样认同自己:“我就是喜欢哭。”“我就是个爱哭的孩子。”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非常纠结,因为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哭。试想一下,这对一个孩子的人格形成来说是多大的伤害?

很多人在沟通时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是因为他们的表达不是描述事实,而是带有评判色彩。比如,孩子犯了一个小错误,妈妈一上来就指责:“你总是这么不小心!”“你总是这么笨!”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贴标签,因为贴标签是不尊重人的一种表现。当你给孩子贴上“你总是这么笨”“你总是不小心”的标签时,就很容易把孩子催眠成一个真正的“笨孩子”,同时也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你的遣词造句一定要注意,有一些词是不能用的。比如“你从来都不……”“你一直……”“你总是……”“你又……” 这些词只要一出现,马上就会变成评判,在孩子潜意识里种下阴影的种子。

在沟通时,我们一定要不带评判的观察和表达。比如你可以用“我看到……”“我听到……”等句式把整个事情描述出来,而不是用“你很自私”“你很懒”这些语句去评判孩子。

03 奖惩式沟通

奖惩式沟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在生活中尤其普遍存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

比如,在孩子考试前,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这次如果考100分,我就带你出国去旅游。”“你要是这次考不了全班第一,我什么都不会给你买。”……结果呢?孩子不但没有对学习更有动力、更有兴趣,反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事实上,这种奖惩方式就是一种“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即运用奖惩并存的手段来诱发人们相应的行为。

那么,“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有没有效呢?有,但前提是你面对的是一个动物。而我们沟通的对象是人,有着复杂的思想、情绪、状态以及尊严感,这些对他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不仅无效,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成绩好本身是件美好的事,但家长却将它当成一个可以交换的东西,那么孩子就会将学习好当成一种获得奖励的方式。

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最初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但如果父母出于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等目的,经常与孩子进行奖惩式沟通,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会觉得要获得爸爸妈妈的爱、关注、陪伴,就必须努力学习、好好听话,否则自己可能就会一无所有。如此一来,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关注和陪伴,就会与孩子好好学习、听话之间形成一种交换关系。当孩子有这种感觉后,他们又怎么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呢?

所以说,奖惩式沟通虽然能暂时让孩子听话,但长期来看却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它会让孩子学会用奖惩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这种利害关系是很明显的。

04 攀比式沟通

爱攀比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究其根源,其实这是一种虚荣浮躁、渴望认同的心理在作祟。

喜欢与人攀比的人,无非就是希望通过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扬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这样的结果只会让人厌烦,甚至还会在无意中伤害别人,使别人不自觉地陷入被动攀比当中。

家长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动不动就说:“你看人家××,每次都考第一。”“你看看你表哥,上的名牌大学。”……当你不断在孩子面前说这些话时,其实是在不断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行、不如别人。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奋起,还会让他变得自卑、敏感。

所以,要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发现孩子的长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真心赞美他人。

当然,在表扬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受“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对孩子说“你真棒”,这种空泛的表扬会让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虚荣,尤其是一些个性好强的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会受不了。所以,要学会正确的表扬孩子。

斯坦福大学教授德韦克提出:

“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表扬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不要表扬孩子的智力或能力,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学会与孩子正确沟通,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孩子的成长和成才需要你的用心、耐心,但不是“刀子嘴,豆腐心”。

只要你有一张“刀子嘴”,即便你有再软的“豆腐心”,对孩子都是一种毁灭。

教育孩子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修行之路,学会跟孩子好好说话就是我们修行的第一站,也是决定是否制胜的关键一站。希望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学会高质量沟通,和孩子共同成长。

  《可复制的沟通力》读后感(十):职场沟通3大坑,你可能一直在踩,却从没有改

  

错误的沟通方式,正在毁掉你的职场优势

文/亦染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者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来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力是多么重要。

然而,很多人却深陷错误的沟通方法里不自知。其实职场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或者误解,都是因为我们不懂沟通。比如最常见的3个沟通陷阱,每个人可能一直都在踩,却从来没有去改变。

1号陷阱:暴力沟通

我曾经跟过的一个主管,就是其中之一。

那会我刚转行做文案,做什么事都是战战兢兢,深怕挨骂。再加上在我之前的那个文案很得主管喜爱,所以我每天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看看别人写的,再看看你自己写的,没事就多向你陈姐学习。

于是,我只好把这话当做金科玉律一般去执行,隔三差五就向陈姐取经。三个月后,陈姐辞职,我转正,部门又招来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小姑娘,叫雨晨。

不曾想,同样的事情再一次在我们身上上演了。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成了“陈姐”,而雨晨成了“我”。

由于我两的办公桌挨在一起,所以每当主管劈头盖脸地在指责她,拿我两做对比时,我都一脸尴尬。而她,则是言语也说不上来的害怕。

两个月后的一天,雨晨告诉我,她想要辞职。我想要劝她再考虑一下,却听到她说:“你知道么?现在主管一出现在我身边,我就会下意识地汗毛直竖。再这样待下去,我怕我会形成心理阴影。”

你也许要问,至于么?谁当职场小白时不是这么熬过来的,这小丫头的心理素质也未免太差了吧?但在我看来,真正差的不是雨晨的心理素质,而是我们主管的沟通方式。

举个例子,有一天早上,雨晨针对公司的产品写了3组文案。临近中饭的时候,主管走到她身边,尖着声音说:“你今天写的都是着什么垃圾?你有好好研究过我们的产品吗?同样是产品文案,为什么别人写的出来,而你写不出来?给我重新写,不写好中午就别吃了。”

你看,一段话里又是指责,又是对比,最后甚至还干脆威胁上了。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雨晨,你委屈不委屈?那如果这种委屈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你还熬不熬得住?

所以,真正让雨晨打退堂鼓的,不是她的心理素质,而是主管日复一日的暴力沟通。在这种夹枪带棍的沟通模式下,雨晨既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容易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压中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但如果主管能够换种沟通模式,一切就会大不一样了。怎么做呢?在新书《可复制的沟通力》中,樊登老师就介绍了这样一种沟通公式:

“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

简单来说,就是先陈述我们看到的事实,接着,讲讲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及我们为什么会有愤怒、伤心等等不良情绪,最后,再直接说出明确的请求或者希望。

比如在刚才那个场景里,主管可以这样说:“从今天你交的3组文案里,我发现你对咱们的产品了解还不是很透彻。这既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又忍不住生气。雨晨你要知道,如果你之后想要做一个出色的文案,对产品的了解一定是摆在第一位的。所以,我希望你能拿出时间好好研究一下产品介绍,还有之前过稿的文案,然后再改一版,下班前给我。”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在运用了沟通公式以后,这些话是不是就容易接受多了?

2号陷阱:傻瓜式沟通

除了暴力沟通外,傻瓜式沟通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和情绪密切相关的部分叫做杏仁核。每当我们遭受外界刺激时,杏仁核就会发出这样三种指令——战斗、逃跑,或者干脆吓得呆在原地。

表现在沟通中就是,一听到别人说你哪哪做的不对、不够好时,就马上回怼回去,又或者是想要逃得远远的。

可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吵,还是逃,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会让问题变得越发糟糕。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自己少受杏仁核的“绑架”,避免做出傻瓜式沟通呢?

答案是,有的。

首先,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情绪激动时,一边在脑中念“放松”,一边慢慢地呼气、吸气。每一次的呼吸和吸气尽量保持在2~3秒钟,然后持续做十来组,将自己的呼吸节奏一点点地减慢。当然,如果有可能,你也可以和对方打个招呼,说自己需要先冷静一下,然后让自己独处一会。

你可别小瞧这一步,因为就像拿破仑说的:“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假设,现在的你已经稳定好了自己的情绪,那接下来,你就可以运用“峰终定律”来重塑自己的记忆了。

比如,在别人批评指责你以后,想一想别人这么说,是不是也是为了你好?

这么想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峰终定律”里提到,当一件事发生后,人们所能记住的通常就只是在高峰和结束的体验。至于过程中是“好”还是“坏”,其实对记忆并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给一件糟糕的事情增加一个好的结尾,是有利于我们重塑记忆,获得一段较好的回忆的。

做完这一步后,你会发现,当你再次想起对方对你的批评和指责时,你的感觉会好很多。这时,你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想想有没有更恰当的处理方法,或者其他可能性。

比如,你可以试着拆解一下对方的话,看看里面是否有听着难听却相当实用的“忠言逆耳”。又或者,你也可以就对方对你的误解,和他重新展开一次沟通。沟通公式我刚才也提到过,先是“我观察到……”,接着,“我感觉……,原因是……”,最后,直接说出你的请求或者希望。

就像樊登老师在《可复制的沟通力》里说的,当你习惯性地这么去和人沟通后,大脑中主管潜意识的基底核就会行动起来,将你的沟通习惯存入潜意识。等到下一次你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即使杏仁核依然想要“绑架”你的情绪,你的基底核也会跳出来,像个骑士一样帮助你抵御不良情绪,看到问题本质。

所以,要想成为沟通高手,一定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尤其是要反复练习正确的沟通方式。之所以这样说呢,是因为很多人都反复练习了错误的沟通方式而不自知。

3号陷阱:奖惩式沟通

没错,我说的就是奖惩式沟通。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遵循着奖惩式沟通的逻辑,如果对方表现好,就奖励他,表现不好,就惩罚他。

比如,很多家长经常会和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试能考100分,那我就满足你一个心愿。”

很多领导也是,月初的员工大会上经常会有一种声音说:“如果这个月我们能够超额完成业绩,等到月底公司就带大家出去玩。”

我们乍一听,可能会觉得这些家长、领导还蛮有人情味的,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如果这种惩罚式沟通是一种常态会怎么样?

一本权威的行为科学教科书里告诉了我们答案。原来,“用奖励来提高他人的积极性或提高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希望能从中获益,实际上会破坏他人对某种行为的内在积极性,无意中增加了阴影成本。”

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是这样,如果我们做一件事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某个奖励,或者避免某个惩罚,也许一开始我们会挺有干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干劲”会逐渐被“没劲”取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虽然制定了不错的绩效考核,却始终没有调动起员工积极性的原因。

除此之外,经常使用奖惩式沟通还会引发欺诈、走捷径及不道德行为。比如,孩子有可能会为了获得100分而选择作弊,员工也有可能会在迟到失去全勤奖后干脆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也没了全勤奖,那还不如每天多睡一会儿呢。”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跳出奖惩式沟通的坑呢?这里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说。

第一种,是对方表现不错时,就参考《驱动力》里说的,将“如果……那么……”换成“既然……那么……”。

也就是说,虽然同样是给对方奖励,但是要把奖励当做额外的惊喜。

比如,前面提到的两个场景就可以换成:

“既然你这次考的这么棒,那今天我就当一回圣诞老人,满足你一个小小的心愿。”

“刚刚我从财务那里看到数据,大伙这个月超额完成了业务。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定一天时间,一起出去好好放松一下,如何?”

而当对方表现不好时,就可以使用《可复制的沟通力》里的一招,利用对比说明,来进行非暴力沟通。

通常情况下,对比说明的结构包括这样两部分:

否定部分,指的是陈述自己的真正目的,打消对方的误解。

肯定部分,指的是要确认你对对方的尊重,明确告知你想怎么样。

假设你是公司的HR,在统计员工考勤时发现有一个同事这个月已经迟到了3次,于是你打算找他聊聊。这时,如果你一上来就说:“你怎么这个月又迟到这么多次”,那他没准就要采取“傻瓜式沟通”来回应你了。很明显,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所以,我们就要转化一下沟通方式,先想明白自己聊天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对方意识到迟到不对,下次不会再犯,对不对?

接着,我们就可以在说明自己不想看到的结果后,表示真正目的。比如,“我刚统计考勤,发现你这个月已经迟到了3次,我可不想看到你因为迟到问题被扣全勤奖。还有最后一周,你能保证不再迟到嘛?”说完这一句后,最后,就是寻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比如你可以建议对方将起床闹钟往前调10分钟。

如此一来,不仅沟通不会充满火药味,对方也真的有可能像你期望的,不再迟到。

文末,分享一句沟通大师卡内基的名言,他说:“一个人的成功有15%靠专业技术,而85%是靠人际关系技巧。”愿每一个读完这篇文章的你,都能跳出错误沟通方式的坑,完美复制优秀能人士的沟通力。

本文作者:亦染,非典型狮子座女生。一个爱折腾,爱思考的行动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