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是一本由[美]兰道尔·门罗著作,未读·探索家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读后感(一):这本书会陪伴我的孩子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成了门罗的脑残粉。科学与浪漫居然可以融合得这么迷人。 这本书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无厘头,抖机灵,其实不是。 我们看到一个问题,会有不假思索的答案。《思考快与慢》(也是一本特别好的书)告诉我们,不假思索的答案往往是大脑在偷懒。是的,我们面对很多问题都在偷懒,直接否定大量的可能性,却没有细想为什么我们认为不可能。作者则直面所有阻碍,把各种不可能的方案都拿出来讨论——抵挡思维的惯性,才能取得打破桎梏的创意,这是本书的第一个优点。 书里东拉西扯,看似写的很随意,其实内容编排涉及运动,受力,结构,粒子,能量,时空等等从宏观到微观,融合物理,化学,数学由浅入深的各种知识。认真了解这些知识,对后续任何一个领域的深入学习都能起到非常好的启蒙作用——精心串联的科学知识点,是本书的第二个优点。 读到最后一章我竟然会有点伤感,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一本科普书会让我隐隐心痛,像要告别一个好朋友——文学性非常好,这是本书的第三个优点,阅读体验优秀,这里面有译者的巨大功劳。
毫无疑问,这本书会是我的孩子(虽然目前还没有)最好的科普读物,而且随着ta长大,ta会看懂越来越多的内容,ta可能会在哪一篇作文里写,和老爸一起读一本书的快乐。
为了那一天,谢谢你,门罗。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读后感(二):一本书的生活态度
一本书的生活态度
你问,我的名字?
那听好了:“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人会有这么长的名字,对吧?所以,我理所应当地,是一本书。
回想我还是一张张白纸时,即将第一次走进印刷机的我,内心满是焦虑:听那些再生纸前辈们讲,印上好的东西对纸来讲是有多么重要,甚至能决定一生。
“你打算办一场泳池派对,但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望向自家的庭院,你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你没有泳池。”
还算有趣,但我不想读下去了。一种未知阻止了我。这还是等我的读者去完成吧!又一次怀着忐忑,我居然开始怀疑起自己来:书页中的内容真的有用吗?或许我是本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写的文不对题的败笔?容不得我多想,命运便让我遇见了一位少年读者。
他好似有种看得出的激动,快步拿来一杯苏打水和一包饼干,一边很慢地吃起来,翻开了第一章。他在读我的时候,我也在读自己。我发现身上印着的尽是些简单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则是夸张而不失科学的方法,他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往前翻几页重温着内容,这才使我放下了心。
转回头看看我的读者,他已在桌前坐了两个小时,一动不动盯着书页,眼中还有着刚开始看时那种热情、急切的光芒。时而微笑,时而看看窗外,像在想象文字间的事物,不时算着用手盖住的公式结果,仅一晚上就将书看完了。他依然对我“不离不弃”,时刻放在床头上。
此后几天,他还是不时将我打开,如对珍宝一样读。如此看来,我确实被内容决定了精彩。我对生活也充满了满足。
感谢絮云老师指导✅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读后感(三):how to
首先这是一本既不正经又不正常的书,不过谁又在乎这个呢? 当我们提到“脑洞”这个词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符合某种类型、标准或规律的模式”之正常(normal)的逃避与远离。 英语中norma一词的词源在拉丁语里本指木工的方尺,所以“遵循,符合,或不偏离一种常规、规则或原则”的正常模式的确从整体维系着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稳定与发展,然而这种维系究其实质乃是群体中的大多数凭借“理所当然”的强势形成出的一整套标准体系,将其理解为一种“多数人暴政”也不无不可。毕竟,极权国家的社会表象,往往极其正常。 然而这一正常的尺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源于社会个体自我的价值创造欲望相矛盾的,而个体的创造欲望愈大,创造价值愈强,同“正常”思维的矛盾也愈激烈,所以章太炎先生的“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精神病,才能做到……”虽是笑语,却也可作为正论看待。 从这个意义上说,兰道尔·门罗的科学脑洞,不论是出自《what if》还是《how to》,都是属于太炎先生所谓的“神经病”范畴。每一个普通的问题都极不匹配地对应着一个异想天开的答案。用天文望远镜自拍,从国际空间站寄自己的快递,用碳-14年代测定法证明自己是否90后…… 用严谨的科学知识一本正经地向你详细论证这些不切实际的答案,看起来的确很有喜感。然而门罗的真正价值却并不在此。从《what if》到《how to》,读门罗的书所得的最大收获正是其思维的“不切实际”。在“正常”中生活得太久,我们往往忽略了每一个切乎实际的回答与方法都来自生活方尺的量度与复制,它们是“正常”且适合“我们”的,却不一定适合“我”——每一个社会个体之我。 随着21世纪20年代以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潘多拉形式降临人间,或许正宣告着另一个“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摆在了现代人的面前。二百年前,席勒在他人生最后一部作品《威廉·退尔》中高呼“旧的必要倒下,因为时代在变化!”时代终将变向何方?也许我能今天不切实际的妄想,正是明日社会时代的方向。 How to? Go而已矣。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读后感(四):如果有这样一张物理试卷
【高三第二次模考物理试卷】
【声学】
请建造一台有235个键的钢琴,并用大象、狗和蝙蝠才能听见的声音演奏一曲,让检测大气层的研究人员的声谱图上出现一个火柴人。(20分)
【热学&力学】
小明家门口有一条河。请分别论证以下过河方案的可能性:①把河冻住,②把河蒸发,③载人风筝。(20分)
【热力学II】
请修建一条岩浆护城河来保护你家不被病毒入侵。提示:基础步骤包括①挖一个坑,②制造岩浆,③让岩浆保持融化,④找到制冷方案来防止烤死你自己。(20分)
【电学】
小明住在地球上,小红住在火星上。请分别给小明和小红的家设计供电方案。提示:小红不太喜欢火卫一。(20分)
【跨学科题】
老板给了你一个MicroSD卡,里面有紧急文件,请用迁徙的君主斑蝶把这个文件传递给客户。(20分)
如果高中物理试卷出成这样的话,我搞不好不会那么早放弃物理。毕竟我这个人没有别的优点,就是脑洞极其巨大,并且热衷于获取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卵用的知识。我在高中物理课上打瞌睡打到物理老师用粉笔砸我的头,现在想来应该反思的不是我,而是物理老师。你说你老是给我讲一个小木块从斜坡上滑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又不是要造胡夫金字塔,我这么关心这个木块干嘛?你讲得唾沫星子横飞,而我满脑子都是: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好好的的要建一个斜坡?又为什么这么想不开拿个木块在这儿滑来滑去??
这个题应该交给门罗来讲,那就有意思多了。他会很开心地拿出一个滑雪板说,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冲击一下奥运会的滑雪金牌。当然,因为咱都不会滑雪,所以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靠作弊赢得比赛的方案,比如,我们可以偷偷地把隔壁选手的滑雪板换成橡胶的,接着把比赛场地的斜坡角度削得小于42度,然后我们就可以安逸地看着竞争对手黏在那儿动不了了。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但这本书里好多知识都可实用了!
比如,挖海盗藏起来的宝箱,要怎样才能不亏本呢?毕竟万一你挖出来的宝贝卖的钱比你给自个儿发薪水挖坑+买机器的钱还少的话,你这生意就赔的底儿都掉了。《加勒比海盗》里男主就差点因为这个被坑了,可见这个思维有多么实用。
再比如,如何飞行员开飞机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锁在了飞机外面,要怎样才能从飞机外面控制飞机紧急着陆呢?或者如果飞行员不小心把袖子夹在了门里,导致他够不着飞机的控制面板,要怎样才能控制飞机紧急着陆呢?毕竟你可不知道给你开飞机的家伙有多毛毛躁躁。
多么实用而有趣的一本书啊!(机智)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读后感(五):科学家的脑洞
在茫茫书海中,什么样的书才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恐怕最有效的就是一个好的书名吧。这一点,兰道尔·门罗的最新作品《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很好地做到了!
美国科普类畅销书作家兰道尔·门罗(Randall Munroe)本身就很传奇:他曾在NASA工作,参与制造机器人。2006年他成为全职网络漫画家,是美国热门科普漫画网站xkcd的创立者。他的畅销作品书名都很独特,除了这本《How To》以外,还有一本《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作为一名科普漫画家,门罗的这本书每个章节都配有火柴人漫画,通过一对小男生和小女生的离奇对话演示每一节的内容,让这本以物理学为主的科普书充满了趣味。
本书另一个让人惊叹的特点就是作者的脑洞:明明是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事情,作者非要使用不同寻常的方法解决,不怕麻烦、不畏辛苦,甚至“不惜生命”!比如:给手机充电,如果你在机场,手机没电了,而又偏偏没带充电器,怎么办?也许你想到的是借一个充电器,然而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1、用机场的自来水发电;
2、通过烧一堆东西生火获得能量(那是纵火!)
3、在自动扶梯上装个水车的浆轮发电。
当然,如果你被踢出机场,别忘了带着浆轮当个非常不好骑的自行车。
除此之外,作者还会教你如何搬家、如何自拍、如何从国际空间站寄快递等等,到最后一章,干脆叫“如何处理掉这本书”,真是做到家了!
虽然表面看起来作者是用各种诙谐调侃的风格笔法写作,但实际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是很认真的,比如为了写“如何紧急着陆”一章,作者找到试飞员兼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上校,向对方提出了十多个莫名奇妙的问题,全是不同寻常且不太可能发生的紧急着陆场景,然后在电话里一个接一个地问他,看他会怎么回答。本以为上校回答两三个问题就烦了,但没想到上校对这些无厘头的问题都认真地一一做答,不管是让他在玉米地里还是在滑雪跳台上着陆,甚至让他在飞机外面操作飞机着陆,或者一边飞一边卖零件,看看最多能卖出去多少。一问一答之间展现出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令人敬佩。
总之,这本书就象作者在“前言”中说的:“这是一本专出馊主意的书”。但是“有些听起来很荒谬的主意,最后却被人发现是一场革命”。这就是科学探索与科学实验的意义,如果对日常生活中这些寻常问题都能找到一些不同寻常的答案,不仅能长知识,也许还能带来意外惊喜,而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就是在这些看似无厘头的尝试中不断前进着。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读后感(六):我有个主意。坏吗?坏极了。
很多年前流行着一句小品台词:“问,把大象放冰箱,分几步?”“分几步?”“你这都不知道吗?分三步啊,先把冰箱门打开,把大象放进去,再把冰箱门带上。”当时台下掌声雷动,大家都觉得这个段子妙极了。但这个问题如果放到兰道尔·门罗这本《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里可能会更妙。因为门罗会告诉你,首先,你要先造一台能放得下大象的冰箱。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你会发现门罗的野心不小。从“如何扔东西”、“如何挖一个坑”到“如何赢得选举”,问题无奇不有。但这个看似闹着玩的目录后面,却是一个个逻辑自洽,追问到底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如何举办一场泳池派对”这一小节里,门罗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让人尴尬的假设:你可能并没有泳池。那么,就建造一个泳池吧!想要地上的还是地下的?假设要地上的,那么可以铝箔适合作池壁,再用一个超长的公式计算出来环向应力和墙的厚度,呃,如果只看强度的话,硬格鲁耶尔奶酪也是可以做池壁的…泳池建好了,水从哪来呢?如果没有大直径的水管,你还可以选择购买15万瓶矿泉水一瓶一瓶拧开倒进去,或者购买一个工业粉碎机把水和水瓶分离开,更或者,你可以自己从空气中取水…
门罗的How to方案中从来没有麻烦两个字,只要敢去想,就永远有解决方案。这让我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的:“当你渴望得到某些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协力帮你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在门罗这里,他的宇宙就是科学和好奇心,还带着一卡车的幽默感。
毕业于克里斯托弗纽波特大学物理系,门罗曾在NASA兰利研究中心研究机器人,合同到期后,他干脆没有找工作,而是建了个网站,专门画科普漫画。一年之内,凭着连小孩子都可以看懂的有趣漫画,和一点点理工男的浪漫,他的网站每月点击量高达7000万。
光是有知识和智慧,我猜这个理工男还是很难成为自媒体“流量明星”的,他的温柔和幽默才是让他如此受欢迎的杀手锏。书中“如何交朋友”这一章节用概率分析了在哪里最可能交到朋友之后,门罗坦言:“没有任何神奇的公式能把别人变成你的朋友。如果有的话,那就意味着你可以把这一招用在任何人身上,不管这人是谁,不管他心里怎么想。而如果你不在乎这个人是谁,也不在乎他的感受,那你就不是人家的朋友。”我仿佛看到门罗写这段时,眼睛里的光也柔和了下来。
在最后一个How to里,他写的是“如何处理掉这本书”,我读到这里有点哭笑不得,这本书也太有主见了,它的死亡也要给读者交代得明明白白。其中一种处理方式是“海洋处理法”:“书里的碳也能混合到水中。如果这本书被烧掉,它的碳和氢会分别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水蒸气会以雨滴的形态落下来,可能最终流到海里。通过燃烧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中也会有一半最终被海水吸收,形成几亿亿亿个碳酸分子。如果这些碳是在空气和海洋里均匀分布的,那么每一杯海水和人们每次呼吸的气体里,都有几千个分子来自这本书。”
书中一共写了28个馊主意,不得不说最后这个主意是最“坏”的,因为我读完是真的不想处理掉这本书,纵使有几个书的分子会被我吸进肺里。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读后感(七):是“死理性派生存指南”,还是“科学入狱技巧百科”?
如果让我来给兰道尔·门罗设计一套三部曲,我可能会把《what if》翻译成《如果》,把《how to》翻译成《如何》,再把他的《thing explainer》(《万物解释者》)翻译成《如此》,但要是真这样的话,可能就翻丢了这位美国科普读物作家的精髓——为了煮开一杯咖啡敢于去炸平庐山,大有停止地球转动之势的中二之魂。
本书的脉络十分简单,全都是围绕日常生活当中的28个平淡问题展开的。从“如何跳的很高”到“如何赢得选举”,如果在科普专柜看到了这样的目录,你可能会以为是DIY专柜中的某本书被放错了地方,但是千万不要被这个目录的纯良外表所欺骗,当你看到门罗教你用核弹迅速开启15万瓶水,只为迅速填满一个泳池;用3亿只“热得快”截断并汽化堪萨斯河,只为像摩西一般渡河的时候,你就明白了这篇书评的题目由来——科学技术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作死力”。而在此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就是因为本书不仅“二”出了成绩,更“二”出了水平,“二“出了风格。
姑且先谈文风。想让科普与幽默结合并非易事,火候不足,素面朝天,自然就成为了公式相声创始人李宏烨那无论如何也不讨好的《相声的有限元》;调侃过度,浓妆艳抹,饶舌机灵喧宾夺主,科普便又失了体面,放眼望去通篇只剩下对于“谢尔顿”们的揶揄。门罗的行文能让理性和感性相得益彰,一是逻辑上战术得当,举轻若重,二是语感上用力含蓄,举重若轻。战术得当,即每一章从小处着手,围点打援,为了让你学会跳的更高,从人体结构的内因聊到天时地利的外因,从撑杆跳的重心变化聊到滑翔机御风而上的空气动力学,这种倒三角形回溯科学原理的写法,给门罗放飞自我的脑洞提供了充分发挥的契机,比起平日里那种“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式科普也更显得长袖善舞。而举重若轻的错位式喜感,不仅利用了我们日常对于“死理性派”的那些刻板印象,更体现出了一种巴斯特·基顿式的冷面笑匠风格,在“如何紧急着陆”一章中,世界顶级的试飞员不厌其烦地在电话中为门罗解答如何让飞机在滑雪跳台、航空母舰、敌方的航空母舰、火车、潜艇(这倒是更难为人家潜艇)上着陆,二者一问一答中,读者眼前俨然是一副蕨间访谈的画面,回答者脾气温和,无问不答,提问者一脸天真,实则蹬着鼻子一步一步上了脸,最后二者还给《绿野仙踪》里被旋风刮起的桃乐丝提供了一些让坠落中的房子平稳着陆的技术性建议,当受访者说出“我觉得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的时候,我觉得搞笑诺贝尔奖的筹委会可以考虑考虑给他们一个提名了。
再看表现形式,提到用漫画表现科学题材的书籍,无论是日本的《漫画科学》系列,还是尼克·阿诺德的《可怕的科学》系列,包括安徽出版社涉及了文学、科学、哲学的《视读系列》都可谓是行业标杆,相形之下,半路出家,从NASA跳槽出来做现役全职网络漫画家的门罗在画工上就有些不敢让人恭维了(如果你看过姜文导演画的分镜头,他们二人在画风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好在本书能够扬长避短,每当你读到某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科学难点时,他的灵魂画风倒是能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地一目了然。
最后,引用一句全书最后的结语:“这是个巨大而怪异的世界,听起来很好的点子可能会带来非常糟糕的结果,听起来荒谬的点子也许最终被证明是革命性的。”这就是兰道尔·门罗通过《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一书想告诉我们的,确实,如果没有那些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的无趣。
2020.10.17食困作于杭州楼外楼 灵光对面而坐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读后感(八):学会好奇(《how to》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我最近看的最有趣的书,没有之一。
在给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说这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书。看看问题就知道了:如何举办一场泳池派对,如何挖一个坑,如何阻止房子搬家,如何修建岩浆护城河。当你看了问题的解答,你会更加觉得,这不就是无厘头嘛,这不就是神经病嘛。
然而,说这本书有趣,是因为你会发现,不管这些问题有多无厘头、不管这些答案又多无厘头,作者思考这些问题都是从最基本的角度出发、然后用科学的办法来进行解答,虽然在现实中不一定靠谱,但是这仍然会带给我们有趣的启发。
比如如何弹钢琴,他说:“弹钢琴并不很难,我的意思是,所有的琴键都很容易够着,也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按下去。弹奏一首乐曲,无非就是搞明白你需要按下哪些键,并在正确的时间点按下它们。”然后,关键的问题是,所知道的钢琴并不能发出所有世界上能够被听到的声音,如果要能够弹奏包含所有声音的乐曲,我们要扩展钢琴的键盘宽度,增加更多的琴键。在考虑完声音的频率、传播等等一系列物理问题之后,至于弹奏乐曲,那就好好练习吧,这个相对容易。
再比如,假如你有800平方米的房子,你要如何给你家供电呢?很简单,要供电首先需要能源。都有什么能源呢?石油、天然气、煤、原子能,都可以,只要有能源就能提供能量。然后作者说:“如果你的800平方米地皮代表美国国土的1/12 000 000 000,让我们想象一下它也拥有美国可开采矿产储量的1/12 000 000 000。当然,现实中所有这些资源都是一小片一小片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所以,你拥有的矿藏要么远多于此,要么远少于此。但是假如它们是均匀分布的,那么你的地皮下面会有这些东西:
■ 3桶原油。每桶原油可以提供6吉焦的能量,所以3桶油能为你家供电8个月。
■ 1100立方米天然气,足够为你家供电16个月还多一点儿。
■ 19吨煤。煤的能量密度大约是20兆焦/千克,所以19吨煤可以为你家供电12年。
■ 40克铀,用传统核反应堆能给你家供电几个月,如果用先进的快中子反应堆,能供电10年以上。快中子反应堆要高效得多,但运行成本也高得多,而且需要把铀浓缩到接近核武器可用的程度,所以国际管理机构可能会感到紧张。
把这些全部加起来,你家地下埋藏的燃料能为你提供几十年的电力
在现实中,你的一小块地不会真有全部燃料矿藏。最大的可能是,你的地里啥也没有。就算有,一个房主自己把它们挖出来所需的能量也比它们产出的能量更多。再说,人类要是把地底下所有的化石燃料都拿出来烧掉,肯定会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所以最好还是让它们留在地里。”
哈哈,这就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弹琴就要有琴,挖坑就要劳动,过河就要走,发电就要能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渐扩展,用严谨的逻辑来解释下一步的工作到底靠谱还是不靠谱。虽然问题和条件有点不靠谱,但是这个思考的过程相当有趣。
当然,除了在这本书中享受思维的乐趣,还有一些作者的漂亮的观点,分享给你:
“如果有人承认自己不知道某件事,或者从未学会做某件事,我不会嘲笑他们。如果你嘲笑了他们,唯一的后果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学会什么东西都不要告诉你。那你就会错过好多好玩的事情了。”
“坏消息是:没有任何神奇的公式或者诀窍能把别人变成你的朋友。如果有的话,那就意味着你可以把这一招用在任何人身上,不管这人是谁,不管他心里怎么想。而如果你不在乎这个人是谁,也不在乎他的感受,那你就不是人家的朋友。”
“有个年轻人想告诉奶奶,罪恶的本质非常复杂。她说,不,其实很简单。罪恶,就是把人当成东西来对待。”
“如果有人被当成东西对待,人家是能感觉出来的。人类虽说有很多缺点,但在揣测别人意图这方面,确实有成千上万年的经验,这个技能可比我们用语言表达感受的本领更古老、更深刻。我们也许很短视、很糊涂,还老是犯错,但我们隔老远就能闻到轻蔑和傲慢的气息。”
“虽说认识别人可能不难,但没有一套简单的流程,让你按部就班地和他们交上朋友,因为友谊意味着在乎别人的感受。光靠你自己,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怎么想的,再多的研究和思考也没有用。你必须去问他们,并且听听他们都说些什么……”
“写下来的字就是给未来的信息。读到这些文字的人一定比写下文字的人处于更远的时间点。”
好吧,继续保持有趣下去吧,因为这是我认为做一个人最应该有的意义。写下来给未来的信息,然后我愿意听听你们都会说些什么。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读后感(九):费米估算的超级增强版
估算最有名的是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他曾经提出一个很有名的问题“芝加哥有多少个钢琴调音师”。
类似这种问题,成为各种面试中的难题。我也曾经想更多的了解费米估算的思路,四处寻找《费米传》来阅读。
而《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中出现的问题则比较平常,比如“如何搬家”,但是解决思路则完全是费米估算的思路。也就是逻辑拆解,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小问题,然后运用逻辑推理,一步一步推导出来可能的解决方案。
可见,这本书会给我们的思维带来冲击,也有利于理解成本收益分析的主要逻辑和估算方法。
(1)每一个普通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有用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探究的都是寻常问题的不寻常答案,以及如果你真去试了,可能会发生什么。搞清楚这些办法可不可行,是一件很好玩也很长知识的事情,有时候还能给你带来惊喜。某一个主意可能很糟糕,但搞明白为什么这么糟糕,也能学到很多东西,说不定还能帮你想出更好的办法”。
(2)科普了一些我们自以为知道的科学知识
对于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是“如何弹钢琴”和“如何滑雪”。
在“如何弹钢琴”中,作者指出小孩子能听到最高频率的声音,而随着岁数增加,人类慢慢就听不到这种声音了。这意味着小孩子小时候多听最高频率声音,才能保持听力的天赋,如果不听,这种能力就慢慢消失了。
在“如何滑雪”中,作者指出人类对于为什么冰刀可以在冰上滑行,沙子为什么那样从漏斗漏出,并没有有说服力的科学知识。但是,我们仍然滑冰,小孩仍然玩沙子。也就是不懂科学道理,不会影响科学起作用。
(3)书中很多奇思怪想是有文献依据的
在“如何过河”中,作者提出的风筝方案,作者就查证了尼亚加拉瀑布下游峡谷的一座悬索桥,就是通过风筝将缆索从悬崖的一头挂到了另一头。
在“如何搬家”中,作者提出通过车辆直接把房子搬走,这时面临一个法律问题,警察没有搜查令能不能搜索这个正在搬家的房子?作者援引了1985年“加利福尼亚诉卡尼”案例,但是指出这个问题法律依据还不充分。
同样在这一问题中,作者还提出多架直升机直接把房子搬走的可能性。并且作者还查到了美国军方1972年的一份178页的报告,并且开玩笑说,两架直升机粘在一起就像交配的蜻蜓,因此这一方案没有执行。
分析完“如何搬家”后,作者接着提出了一个反向问题“如何阻止房子搬家”。并且在这个问题中,分析了房地产因为地震或滑坡,出现房子移动,边界变化,这时候,房子产权如何界定?作者也发现了这一问题的真实世界中的案例(乔诺起诉兰乔帕第斯市案)。
还有作者分析“如何修建岩浆护城河”时,在冷却房子这一部分,曾提出借用泉水或河流的水来降温。在这个地方,作者指出谷歌公司在芬兰海岸建立的数据中心,就是用海水冷却的。
(3)预测的难度
在“如何预测天气”这一问题分析过程中,作者提出短期预测“足够好的计算机模拟完全可以预测”,长期预测“很难准确地预测,但预测总体趋势是可以的”,中期预测“也许根本不可能”。
(4)伦理判断的作用
在分析“如何交到朋友”这一问题时,作者援引了康德的观点“以你对待他人的方式行事……绝对不能仅仅当成手段,而要永远将其看作目的”。然后,进一步借用《Carpe Jugulum》中老奶奶的话来诠释罪恶“罪恶,就是把人当成东西来对待”。把人当成东西,是肯定交不到朋友的。
(5)人的错觉的影响
在“如何赢得选举”中,作者分析了修改名字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并且整理了一份受欢迎观点的表格。比如民意调查中,95%的人同意“医生应该有执照”。
最后,阅读这本书时,我们更应该体会作者的分析逻辑,因为很多方案太巧妙了,要好好看看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
难怪,盖茨推荐这本书,因为盖茨基金有一年资助了一项“通过蚊子来注射疫苗”的项目,和本书同样是奇思妙想。
《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读后感(十):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本专出“馊主意”的书
本文选自《how to: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
你好!这是一本专出馊主意的书。
至少,大部分都是馊主意,也有可能不小心会掺了几个好的。如果是这样,我表示歉意。
有些听起来很荒谬的主意,最后却被人发现是一场革命。在被感染的伤口上抹霉起来太不靠谱了,可是青霉素的发现证明这样做可以成为奇迹疗法。不过,世界 上有很多令人恶心的东西,你当然可以把它们抹在伤口上,但绝大部分霉菌都不会缓解伤情。不是所有荒谬的主意都是好主意。那么,怎么区分好主意和馊主意呢?
我们可以试试,看看结果如何。但有时候,我们可以用数学、研究成果,还有我们已知的事实,来推断如果我们真的去做了,将会有什么结果。
当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打算把一辆汽车般大小的“好奇号”探测器送上火星的时候,他们得先想办法让它轻轻地降落在火星表面。在此之前,火星车使用的是降落伞和气囊,所以NASA工程师也考虑过让“好奇号”用老办法。可是“好奇号”太大,也太重了,降落伞在火星稀薄的大气层里无法足够慢下来。他们也考虑过在火星车上加装火箭,让它悬浮着轻轻降落。可是火箭喷出的废气会在地面产生尘埃云,把地表遮住,这样“好奇号”就很难安全着陆了。
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点子叫“天空起重机”:造一台载具,依靠火箭高高悬浮在空中,然后用一根长绳子把“好奇号”慢慢降到地表。这听起来是个很荒谬的主意,可是他们想到的其他主意更糟糕。他们越是琢磨“天空起重机”,越觉得这个主意靠谱。所以他们真的这么做了,并且成功了。
我们降生到人世时,都不知道如何去行事。如果我们要做什么事情,运气好的话,就能找到别人来教。但有时候,我们必须自己动脑筋。所以,我们要想出主意,然后判断它们到底可不可行。
这本书探究的都是寻常问题的不寻常答案,以及如果你真去试了,可能会发生什么。搞清楚这些办法可不可行,是一件很好玩也很长知识的事情,有时候还能给你带来惊喜。某一个主意可能很糟糕,但搞明白它为什么这么糟糕,也能学到好多东西,说不定还能帮你想出更好的办法。
就算你已经知道了做这些事情的正确方法,站在那些还不知道的人的立场上,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也是很有用的。毕竟,哪怕一件事情对成人来说是“常识”, 仅在美国,每天也有超过10 000 人是头一回听说的。
正因如此,如果有人承认自己不知道某件事,或者从未学会做某件事,我不会嘲笑他们。如果你嘲笑了他们,唯一的后果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学会什么东西都不要告诉你。那你就会错过好多好玩的事情了。
这本书可能没法教你如何扔球、如何滑雪,或者如何搬家,但我希望你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如果是这样,你就是今天的10000 个幸运儿之一。
——兰道尔·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