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河的读后感大全
《逆流河》是一本由〔法〕让-克劳德·穆勒瓦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逆流河》读后感(一):想象即存在
#淑橼# 拿到书的时候,书封上说继“《小王子》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另一部童话书,我超开心因为《小王子》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都是我爱读的风格,尤其是牧羊少年。所以看到这个介绍,就大概能猜到书的内容:关于爱、勇气、冒险和真诚。
不出所料,全书正如童话一般,故事情节大概是小女孩汉娜和小男孩托梅克去远方寻找一条逆向流淌的河,传说这条河的河水可以让人长生不老。小女孩的目的很简单幼稚,想用一滴河水救活父亲留给自己的鸟,小男孩是因为偶遇结识了小女孩,想要帮助她,于是也加入到了寻找逆流河的长途跋涉中。 前半段旅途他们各自完成,因为有很多意外发生。
先来说小男孩,他本来是一家杂货店店主,从他祖父起,家里就在经营这家店铺。他离开家长后,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森林中的熊瞎子,为爱冒险的女人,一大片有毒的花海,香水师会做吃不完的猪油煎饼,海上航行,不存在之岛,堪称未解之谜的彩虹…书中人物都有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活着的感觉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丝阴郁,在废墟里度过余生照样也可以在墙上挂油画生火时哼歌,似乎在米饭里加点骆驼奶和在煎饼上抹一层黄油就足以获得五天的快乐。随遇而安是重要的本领。
再说小女孩汉娜,她为了救活一只鸟不惜背井离乡,幼稚但无比肃穆,一些孤独但温暖的人陪在她的身边,最后她去的小王国,大家把她当成公主时,她说“我不忍心拒绝,这个谎言对大家都友善”,“谢谢你不顾生命的去救我”独眼女仆善良,这一路上所有的人都是这样。
看完书以后,我对于童话的理解又深刻了许多。在童话里,所有人都是好人,人人平等,连猪油煎饼都充满了奇异的清香。有坏人,但坏的彻底,最终会被打败。书面很漂亮,据说是获得了法国中学生读物奖。挺好,中学生需要童话,我也需要。 另外,译者文笔不错,很多关于星空的描述又一次唤醒了我想去敦煌沙漠露营的愿望哈哈。书中还赠送两张明信片,好看,像油画。
《逆流河》读后感(二):#淑橼#《逆流河》书评:平静不如冒险
可能是因为阅读的状态不同,读完《逆流河》,她版在我心里只留下了在困意中挣扎时闯进脑海的冒险路线,而阅读他版的过程则像是目送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走完一段传奇的路。
故事开始时梅托克的设定是一个拥有村子里唯一杂货店的孤儿,杂货店里拥有一切,村里的人们都在他的店里买生活的必需品,他是个亲切的人,和村里人关系融洽,也有一个没有血缘但是疼爱他的爷爷,用现代人普遍追求“安稳”的角度看,梅托克的理想人生大概是永远也不离开村子和他的店,在更年长的时候娶一位少年时代就交好的漂亮姑娘,生一个或更多的孩子,再在离开的时候把店传给孩子,便是富足安乐的一生了。
但梅托克想离开。想离开的想法像海浪一样,日复一日地冲刷着他平静的日常,他用可以看得到尽头的安稳未来和村里人对他的需要建起高高的堤坝,终于有一天,随着汉娜和她带来的凯亚河的故事的出现,这堤坝终于崩溃。在我看来,与其说梅托克是因为迷恋汉娜而跟随她走上冒险的道路,不如说汉娜的出现是梅托克出走的一个借口。在少年时,作出冒险的决定格外容易,只需要与漂亮的陌生青年一次短暂的邂逅,甚至街角的惊鸿一瞥,或是一些捕风捉影的奇幻故事,就足以将我们推上未知的路,在少年时,我们都是自己心中的英雄预备役,总觉得自己天生不凡,不安现状,要看看这世界,征服这世界。
总有人说轰轰烈烈不如平静,但如果梅托克不曾出走,不曾在遗忘森林将最初的恐惧化为勇气、不曾沉默着跋涉过沙漠、不曾见过不存在之岛上塞壬一样的少女、不曾在走到饥渴交加双腿颤抖后惊喜地发现凯亚河,那么又怎么能体会到所谓的平静呢?在黑塞的《悉达多》中,悉达多正是在经历了苦行僧的生活、释迦摩尼的步道、城市生活的纸醉金迷和与亲生儿子的告别之后才在摆渡人的劝说中感受到平静,平静该是个相对的概念,绝不该意味着一成不变,没有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平淡只是庸常。至于像依沙姆那样推开不死之水,从人生的冒险中急流勇退的行为,该留到像他一样充满阅历、感受过温情和跌宕之后。
《逆流河》读后感(三):所有旅程都是冒险
#淑橼#整个故事看下来就是一场奇幻的旅行。在异彩纷呈的境遇下,朴实动人的人情和关于人生的思考是本书两大吸引我的地方。当你厌倦了一种风景,你会因为怎样的原因抛下一切出走?你在寻找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使人类更强大,某些时候也使人更难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一看。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托梅克篇和汉娜篇,各自独立而相互靠近。 在一个恬静祥和的村子尽头,有一间什么都卖的杂货店,除了一般杂货店都有的东西,你还能买到袋鼠的照片,沙漠里的沙子这样的东西。经营杂货店的是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托梅克。这个村子很美好,但他仍想从现实生活和这个环境出走,囿于传承和村子的人,他压制了自己的渴望。直到一个叫汉娜的女孩的出现…… 托梅克的杂货店里没有汉娜要的凯亚河河水,汉娜道别后继续踏上寻找这条逆流之河的旅程。希望再次和汉娜相见的托梅克毅然离开了村子,向凯亚河的方向走去。 由遗忘森林到草原到香水师村,再到不存在之岛、重遇、找到凯亚河,映入我脑海的是指环王般的情景,充满想象力,令人称奇。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定会终身难忘,事实是看到听到这样的故事就足够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回味一笑了。 汉娜和父亲每年都会去鸟市,父亲总会买下汉娜最喜欢的那只鸟。某天,为买下一只十分昂贵的朱顶雀,汉娜的父亲花尽所有财产,还借了高利贷,妻子和四个儿子离开了他。从此他出卖劳力为生,三年后力尽而死。“但是我相信他不曾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过一秒钟。他疯了,但这是一种温柔的、安静的疯狂。”为了让寄托父爱的朱顶雀好好活下去,汉娜去寻找不死之水——凯亚河。 汉娜的寻找之旅更加跌宕起伏,邦巴伊潭→沙漠→托梅克的村子→遗忘森林→港口→海上→被误认为公主的国家→重遇→找到凯亚河。 两人的足迹虽不完全相同,但各自的故事里都有对方的影子。 一路上不断相遇,不断分离。他们都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并用勇气、爱和智慧化解了很多艰险,还找到了自我与生活的道理。“最大的危机是因循守旧” “永远活下去的想法,难道不比死亡更可怕吗?” “如果我们永远不死,那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见那些已经死去的亲人?” 所有旅程都是冒险,要是幻想着旅程一帆风顺那就太天真了。为什么要踏上这样的探险之旅?托马斯·福斯特说“对于唯一重要的东西,他们并不完全知晓,那就是他们自己。探险的真正理由永远是认识自我。”
《逆流河》读后感(四):信念和奇幻之旅
《逆流河》是法国作家让-克劳德·穆勒瓦的奇幻小说,这本书比较巧妙的用上、下半部分的结构,描述了托梅克和汉娜的冒险之旅。托梅克是因为一场美丽的邂逅,带着勇敢的心远行。而汉娜则是因为一只奄奄一息的朱顶雀,开启了一场寻求希望的冒险。
这本书的两个部分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不同角度,讲述着他们的同一个目标——寻求“凯亚河”之水。一个古老的传说,带着两个年轻人走向了同一个地方。上、下两部分的阅读顺序如果颠倒一下,也不影响阅读的效果,独立之中又带有一点联结,在这个小说结构上面,增加了一点阅读的趣味。
在托梅克的心中,早就有了想要出发的念头,一成不变的杂货铺生活让他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场美丽的邂逅成就了托梅克踏出小镇的勇气。而在汉娜的心中,仅仅只是因为一只朱顶雀才要去冒险的吗?朱顶雀代表的是爸爸深深的爱,是爸爸的那句“你想要哪只鸟,汉娜?哪只讨你喜欢”存在的象征。爸爸疯狂的父爱让我感动。
作者让-克劳德·穆勒瓦在这本书中,把我们带进了一场奇妙的漫游的世界:遗忘森林、香水师的村庄、不存在之岛、松鼠果的森林。。。。。。许许多多这样怪异名字的地点,带领我们跟着主人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感觉像是走进了“爱丽丝的奇幻世界”一般。虽然我们现实中都没有去过这种地方,但还是想跟着他们进入这样的世界中去。
《逆流河》中,让-克劳德·穆勒瓦除了写爱情和亲情之外,对于友情的描写也掺杂其中,在汉娜的那个部分,在她的旅程中,友情的部分占据的比例比较浓厚一些,对于生活岔道的选择和思考,带着一点哲学家的味道。
在这场冒险之旅中,他们有过迷失,有过担心,也有过恐惧和一点害怕,是什么带着他们最终走完了这趟旅程,并且能够顺利的走到了一起。我想或许是信念吧。一个为了追求爱情的勇气,一个是对于父爱的怀念。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只要多一点信念和执着,最终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凯亚河之水”。
书中彩蛋:“走过来的是六个同胞兄弟,带着第七个坐在画箱里,朝西边走去”。——《朝着海的方向》》
《逆流河》读后感(五):信念和奇幻之旅
《逆流河》是法国作家让-克劳德·穆勒瓦的奇幻小说,这本书比较巧妙的用上、下半部分的结构,描述了托梅克和汉娜的冒险之旅。托梅克是因为一场美丽的邂逅,带着勇敢的心远行。而汉娜则是因为一只奄奄一息的朱顶雀,开启了一场寻求希望的冒险。
这本书的两个部分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不同角度,讲述着他们的同一个目标——寻求“凯亚河”之水。一个古老的传说,带着两个年轻人走向了同一个地方。上、下两部分的阅读顺序如果颠倒一下,也不影响阅读的效果,独立之中又带有一点联结,在这个小说结构上面,增加了一点阅读的趣味。
在托梅克的心中,早就有了想要出发的念头,一成不变的杂货铺生活让他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场美丽的邂逅成就了托梅克踏出小镇的勇气。而在汉娜的心中,仅仅只是因为一只朱顶雀才要去冒险的吗?朱顶雀代表的是爸爸深深的爱,是爸爸的那句“你想要哪只鸟,汉娜?哪只讨你喜欢”存在的象征。爸爸疯狂的父爱让我感动。
作者让-克劳德·穆勒瓦在这本书中,把我们带进了一场奇妙的漫游的世界:遗忘森林、香水师的村庄、不存在之岛、松鼠果的森林。。。。。。许许多多这样怪异名字的地点,带领我们跟着主人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感觉像是走进了“爱丽丝的奇幻世界”一般。虽然我们现实中都没有去过这种地方,但还是想跟着他们进入这样的世界中去。
《逆流河》中,让-克劳德·穆勒瓦除了写爱情和亲情之外,对于友情的描写也掺杂其中,在汉娜的那个部分,在她的旅程中,友情的部分占据的比例比较浓厚一些,对于生活岔道的选择和思考,带着一点哲学家的味道。
在这场冒险之旅中,他们有过迷失,有过担心,也有过恐惧和一点害怕,是什么带着他们最终走完了这趟旅程,并且能够顺利的走到了一起。我想或许是信念吧。一个为了追求爱情的勇气,一个是对于父爱的怀念。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只要多一点信念和执着,最终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凯亚河之水”。
书中彩蛋:“走过来的是六个同胞兄弟,带着第七个坐在画箱里,朝西边走去”。——《朝着海的方向》》
《逆流河》读后感(六):#淑橼#充满想象力的冒险故事
作为一个知名儿童文学作者,让·克劳德·穆勒瓦毫无疑问具有相当优秀的想象力,尤其是这类型的幻想类冒险故事,读者只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他构想的新奇世界里跟着飞翔。
虽然这本书在我心里不如《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但这个故事里面的一些设定,仍然是十分的有趣,或者也不能用有趣两个字形容,而是有点浪漫,又有一点儿忧伤的。
第一个设定是遗忘森林。
人如果走进遗忘森林待在里面,就会被人遗忘。名字和存在对他人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就像是没有出生过。
不过我试着幻想了一下,如果世界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地方,里面估计又会挤满因为种种原因想重新开始的人吧。比如私奔的恋人,如同玛丽和皮特(书里面玛丽的故事真的太棒了),比如一些不再想被人记得的人。那么遗忘森林会成为一个“小乌托邦”,还是另外一个缩小版的“江湖”?
第二个是醒语。
如果人闻过了神奇的帆花,就会沉睡不醒。要想醒过来,需要别人在他面前大声说出“醒语”,而对每个人来说,这个醒语都不一样。
找到醒语的办法就是读书。从巨大的图书馆一本一本取出书来,人再一本接一本的读下去,所有人都参与进来,直到找到这个词。多么魔幻但又感觉特别浪漫的事情啊。
这个时候读书居然变成了一件最有用也最“攸关性命”的事情。
第三个是不存在之岛。
一个女性能靠意念吸引水手前来的岛,一个来了就无法离开的岛。
最后是神奇香水。
能激发人的回忆和想象的香水也太可爱了。比如“池塘上的第一阵雨”和“黎明出发”、“丘陵上的婚礼”……
可以帮人们保存下多少美好的记忆啊。“生命太短暂,我们不能把它浪费在做坏事上面。”这可能也是作者借由小说人物说出口的心里话吧,说得太好啦!
比起以上设定,反而是关于取得不死之水的这个主要目标,我没有太大感觉。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其实已经够了,但对死亡这一块我个人觉得还是讲得太浅了。
因为不死的讨论,大抵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比如历史上帝王如嘉靖修炼道家之术,试图求仙问道追求不死,比如人类对吸血鬼故事的种种幻想等等,在朴赞郁的电影《蝙蝠》里,宋康昊饰演的神父感染病毒成为不死之身,但需要吸食他人的鲜血,这种伦理和道义上的矛盾就已然描绘得相当有意思了。
之前读过作者另外一部小说《朝向海的方向》,两部其实都有点冒险故事的感觉,这本书不像那本书有那么多视角,但是也分了两个视角版本。我觉得这本书里的“托梅克”的视角部分很不错,对幻想文学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逆流河》读后感(七):#淑橼#没有人想要永生,即使爱与温情如此迷人
上一次读到这么迷人的奇幻小说还是十一二年前,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外甥送给我的一本《纳尼亚传奇之黎明踏浪号》。
正如这本《逆流河》的作者让-克劳德·穆勒法自述:“在写作时,我从来没想过只是写给孩子。我之所以写童话故事,那是因为孩子们容易理解,而且大人们也会受益匪浅。我一直试图寻求两者的完美结合。我的书背面总是写着:适合10岁以上的读者,但是年龄上并没有上限。”虽然充满了隐喻,但文笔流畅、情节生动的《逆流河》确实既适合青少年也同样适合成年人。
作为一个资深推理小说迷,这十多年来,我读完了至少七成国内所翻译出版的经典和新锐欧美日推理小说,甚至还包括一些民翻作品。对于复杂的人性、烧脑的谜题、叙述的诡计……早就见怪不怪,这时再读《逆流河》这样清新温暖的故事,不禁有一种久违的欣喜。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逆流河·托梅克和逆流河·汉娜。
“逆流河·托梅克”是以主人公托梅克的视角讲述的故事。托梅克是一个在充满温情的小村子里独自开着杂货店的孤儿,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来买麦芽糖的陌生女孩。女孩又美又特别——在所有的故事里,人们都很难不对这样的女性一见钟情,何况是从来没恋爱过的小男孩托梅克呢。女孩买了麦芽糖以后,问托梅克他所出售的商品中有没有凯亚河的河水——这是托梅克唯一无法从他应有尽有的抽屉里拿给她的,不仅无法拿给她,他甚至是第一次听说凯亚河这个词。
凯亚河是传说中一条从海洋逆流向山峰的河流,在它的终点取到的河水,饮了可以令生命永生。托梅克想取到河水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一位垂暮的老人,但真正促使他义无反顾去寻找河流终点的,自然还是少年初次萌发的爱情。
托梅克的故事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和一位失去深爱的丈夫的女性及一头奇特的毛驴一起穿越恐怖的遗忘森林;中了奇花的毒后被香水村的村民救起,醒来才知道他所一心追寻的麦芽糖女孩——汉娜刚刚离开;冒险穿越未知的海洋再次寻找汉娜和逆流河……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在成年人读来,遗忘森林、逆流河、不存在的岛等等意象自然不言而明,但幼龄读者不用理会隐喻也完全不影响对故事的解读。而情窦初开的小男孩和成熟而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女性之间的友情(或者说朦胧情愫),则是藏匿更深、更无需向幼龄读者挑明的隐喻了。
“逆流河·汉娜的故事”则相对复杂多了,一如现代女性的精神世界总是比男性要来得更多姿多彩吧。说句题外话,我发现至少在我们国家,当今保持阅读习惯的年轻女性,比例是同样有阅读习惯的年轻男性的好几倍。得女性读者得天下,这是怎么也不可能忽视的一个市场现象。但是在年轻女性们阅读的时候,这些年轻男性都在做些什么呢?打游戏?泡吧?聊世界局势?缺乏年轻男性参与阅读的世界,正在无奈地朝向文明的另一端奔去,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一条逆流河啊。
汉娜的故事里,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旅伴:各种暗恋她的年轻人、沉默的老人、更沉默的穿白袍的人、孩子……在这些精彩纷呈而温暖的故事里,我最喜欢的细节,是当一无所有的汉娜不知道用什么报答和她结伴同行的穿白袍的人们的恩情,于是把自己的名字作为离别的礼物相赠;最喜欢的情节则是,被丑人国的国王和国民误认为是他们失踪的公主的汉娜,终于能够和忠心的侍女一起,帮助真正的公主归来,然后悄悄离去。不管是不是只有童话才这么温暖,还是现实中偶尔也有这样的温暖——比如在东莞图书馆留言的民工终于在网友的帮助下留在了东莞,又可以去他心爱的图书馆了——这都仍然是、永远是让人喜欢和感动的事。
阅读时本以为让-克劳德·穆勒法特意设置了这样的双视角写法,读完后记才知道,原来汉娜篇竟然是作者在《逆河流》完成以后的两年,才应读者的强烈要求续写而成的。续写能这样浑然天成甚至比首篇更精彩的作家,真的是多多益善啊!
托德克和汉娜一起找到了逆流河的终点以后,发现他们并不能像原先预想的那样带走河水,而他们自己则不约而同地放弃了永生的机会。“我们真的希望永远不死吗?……难道生命不正是因为终有结束的一天,才显得极为珍贵吗?……永远活下去的想法,难道不比死亡更可怕吗……?”
所以,他们——也就是我们,费尽千辛万苦追寻生命中的逆流之河,并不是为了不死之水,只是为了旅途中最值得珍惜的那段充满勇气与冒险的经历,以及那些重要而难忘的相遇,那些无处不在的善意、爱与温情的回忆。
《逆流河》读后感(八):山与河,日与夜,他与她
Some day you will be old enough to start reading fairy tales again.——C.S.Lewis
热衷于带着小女孩爱丽丝出入奇景的刘易斯这样说,而我始终卡在不愿长大与不够成熟之间,慢慢变老。
所以,我一直在读童话。
所以,我感谢那些用笔守护我内心童话的作家,当他们的书在枕边,即使还会有焦虑失眠,至少也还会有没心没肺的笑容在脸上。
比如,让-克劳德.穆勒瓦。
比我们父母都还年长的老先生,写了快三十年童话,这经历本身就很童话。
而我从他的《逆流河》读起。
不厚的一本书,很好读。没什么距离感,也不拗口,还有很多星星般的金句点缀其中,比如“生命太短暂,我们不能把它浪费在做坏事上面”,两位翻译家功不可没。行文像山泉般潺潺的,柔柔的,而深刻的道理就如美丽的鹅卵石般在澄澈透明的水底等你发现,小孩子会喜欢,长不大的孩子更喜欢。
假装托梅克托梅克的故事明了、坚定,没有弯路。年轻的杂货店老板早已厌倦了小小的村落、重复的生活,但责任牵绊着他出发的脚步,直到遇到鸟儿般的汉娜,他终于下定决心。一路上,他不曾被巨熊的恐怖吓住,不曾被香水的温柔留住,也不曾被几代人的难题困住,他怀揣着简单的信念前行,最终与汉娜重逢,遇到永恒。在我看来托梅克的部分,似乎不如汉娜的部分复杂,却是有大智慧在。他一路都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待人,出发时他是为了喜欢的姑娘,想求得凯亚河的水是为了老迈的伊沙姆爷爷,不曾有任何利己私欲,所以唾手可得的安逸生活、异域新娘,都不曾构成诱惑,他都不曾动过心,又何来动摇?那些人、那些事在他眼中都是旅途中的风景,欣赏、感激,却没有憧憬、热望。假如,小孩子读着这样的故事启蒙、长大,会不会在面对诱惑时,更多一些目不斜视的专注?
假装汉娜汉娜的故事颇具禅意,会让我联想到很多读过的宗教故事。比如开篇时,为了女儿所喜欢的鸟儿,就甘愿放弃全部财富的父亲;出发时,不惧危险只一心走向归属地等待死神的老人;沙漠中,让汉娜体验女人一生经历的时间“魔法”;靠岸后,误成公主却终于能放弃财富、地位、亲情,找出真相的决心。我觉得汉娜每一次的抉择都不容易,她不像托梅克在历险中一直是局外人,她都曾作为中心参与,却仍不忘初心离开,透过书页都能看到她从艰难到释然的表情,看到她咬紧牙关的灵魂。古人说,“未知生,焉知死”。是的,一个还没拥有过财富的人,若说他是金钱如粪土,那一定是不足信的妄言笑话。你都不曾“拿起”过,何来“放下”?尾声时,云淡风轻的“沉默”,是最后一件郑重其事的“抉择”。汉娜的故事,更深奥,更适合“不肯长大”的孩子。
欢乐满人间版的《逆流河》两个孩子分别经历的故事,两个孩子终于团聚的旅程,互为对应,互为福祉,日与夜,山与河,悲与喜,他与她。
《逆流河》读后感(九):《逆流河》译后记
传说中,世界上存在一条绝无仅有的“逆流河”,河流发源于海洋,逆流而上,止于高山,河流的尽头就是“不死之水”。
传说中,世界上存在一条绝无仅有的“逆流河”,河流发源于海洋,逆流而上,止于高山,河流的尽头就是“不死之水”。
从古至今,不断有人去寻找,但从来没有人能够取回一滴半点……
托梅克和汉娜为了挽救一只朱顶雀的性命,分别加入了寻找逆流河的队伍。
他们因为这条河而相遇,因为这条河而历经艰辛,也因为这条河而成就了一段浪漫而美丽的感情……
摆在我们面前的《逆流河·托梅克》和《逆流河·汉娜》,就是关于传说中这条神奇河流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托梅克是个十三岁的少年,在村庄里经营一家杂货店。一成不变的生活让他终日闷闷不乐,他渴望能够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一天晚上,一个陌生女孩的到来打破了沉闷的局面。令人遗憾的是,应有尽有的杂货店唯独没有女孩需要的“不死之水”。女孩离开了,可“不死之水”像魔咒一般萦绕在托梅克的心头,促使他踏上了一次前景难料的冒险之旅。他经历了遗忘森林,那是最原始最古老的森林,任何人只要走进去,就会被他人遗忘……他踏进了一望无际繁花似锦的草原,因误吸帆花的香气而长眠,后来善良的香水师终于找到了“醒语”,使他重获新生……他搭上通往死亡彩虹的帆船,进入了不存在之岛……
曲折的征途、惊险的奇遇,孤独的托梅克一路上饱受恐惧、寒冷、饥饿的侵扰。他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向一个不知是否存在的方向坚定、执着地前行。仅为一次美丽的邂逅,他便舍其所有;仅为一个未知的梦想,他便奋不顾身,这不能不让人感叹爱情力量的强大,尤其是初恋情人的疯狂。
故事中令托梅克魂牵梦萦的女孩汉娜,出现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面对唾手可得的“不死之水”,男女主人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对生与死的感悟是耐人寻味的:
我们真的希望永远不死吗?……“难道生命不正是因为终有结束的一天,才显得极为珍贵吗?……“永远活下去的想法,难道不比死亡更可怕吗?……“如果我们永远不死,那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见那些已经死去的亲人?……四个排比式的问句,铿锵有力,问住了两个孩子,恐怕也问住了我们读者。命不正是因为片刻不断地流逝才显得弥足珍贵吗?有了爱,过往的时间就能够变成永恒,即便肉体不再,爱和精神却能够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结尾处关于死亡的思考,让人忽有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
读完《逆流河·托梅克》,跌宕起伏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翻开《逆流河·汉娜》之后,我们很快就被作者巧妙的笔法和构思吸引住了。汉娜的故事比托梅克的有过之而无不及。情节更紧凑、内容更丰富、节奏更紧张。悬念迭起,让人食不知味;危机重重,让人心急如焚;滑稽幽默,让人捧腹大笑;风景如画,犹如驾着轻舟在青山绿水间穿行,美不胜收。总之,跟着汉娜一起经历奇遇,一起品味别样的青春……
《逆流河·汉娜》通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形式,娓娓道出了汉娜进杂货店之前和之后的独特经历。汉娜为了救治寄托父爱的朱顶雀,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养父母的家,只身去寻找说书人故事中的“不死之水”。当天夜里,她踏上了前往邦巴伊潭的征途;在沙漠中,她遇见了一队骆驼商旅,瞬间经历了六十年的生老病死;她与一帮沉默寡言者为伍,最终走出了戈壁荒漠;她走进一家杂货店,店主是一个腼腆的少年;她被花香迷倒在草原上,跟托梅克一样得到了香水师的救助;她搭上漂洋过海的帆船,误入丑人国,被当作七年前失踪的公主,享受到了久违的父爱……汉娜的故事比起托梅克,更凸显传奇色彩,更多些刺激与惊险,但同时,每一段奇遇都彰显出友爱和人性的光辉:亲人之爱、恋人之爱、朋友之爱,温情和幸运始终伴随在汉娜左右。
《逆流河·托梅克》创作于千禧年,刚一问世就在欧洲赢得好评:2001年获贝格尔青草地阅读奖、阿斯克新城阅读奖、贝尔福地区中学图书奖、吕埃耶-马尔迈松奖;2002年获加尔德角青少年图书奖、卡昂书虫奖、摩洛哥卡萨布兰卡青年读者大奖、凯斯唐贝尔青少年奖、不朽奖(此奖的评委会全部由青少年组成)、比利时贝尔纳·凡赛尔奖、卡庞特拉阅读奖、瑟堡-奥克特维尔青少年图书奖;2004年获马孔鲇鱼奖、奥弗涅山奖;等等。法国的《汉学杂志》评论道:
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奇思妙想。这个美妙的故事具备成为经典的一切条件……两年后,应热心读者的要求,作者创作了姊妹篇《逆流河·汉娜》。小说从女主人公汉娜的角度展开叙述,既独立成文,又与托梅克的经历遥相呼应。两段旅程殊途同归,相得益彰,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合成了一曲更为完整的青春赞歌。
作者让-克劳德·穆勒瓦才思新颖,想象丰富。他的文笔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穆勒瓦1952年出生于法国的昂贝尔,曾在斯特拉斯堡、图卢兹、斯图加特、波恩和巴黎等地求学,在学校担任过德语教师,并接受过戏剧训练。后来,他中断教学工作,投入戏剧的表演和创作中,导演了布莱希特、科克托、莎士比亚等人的剧作。1997年,他开始为青少年读者写故事,先后出版过《刀疤》《小偷A》《朝着海的方向》等多部作品。作品中悬念迭起,诗意盎然,营造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幻想世界。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并不限于对仙境美景的描写,对爱情、友谊、孤独、暴力、死亡等重大的主题,做出了认真的思考和深入浅出的阐释,蕴涵哲理,充满启发。
朝着海的方向评价人数不足〔法〕让-克劳德·穆勒瓦 / 2020 /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逆流河·托梅克》和《逆流河·汉娜》繁体中文版引进中国台湾市场后,很快吸引了广大读者,在不长时间里创造了十分可观的市场销售业绩。这两本书还先后荣获2006年“开卷好书奖”最佳青少年图书奖、2007年“好书大家读”推荐好书奖。无论专家还是普通读者,都不约而同地对这两本书予以了极高的赞誉。
逆流河,托梅克8.4Jean-Claude Mourlevat 尚克勞.穆勒法 / 2006年8月4日 / 繆思逆流河,漢娜9.0Jean-Claude Mourlevat 尚克勞.穆勒法 / 2006年8月4日 / 繆思2008年,这两部作品的简体中文版曾合而为一,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逆流河8.3(法)让-克劳德·穆勒法 / 2008 / 接力出版社时隔十二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新版《逆流河》,希望它能得到更多中国读者的青睐。
刘成富 江蕾
2007年12月于南京秦淮河畔
2020年3月修改
《逆流河》读后感(十):乘风破浪,逆流而上|一篇迟到七年的编辑手记
法国知名动画制作公司dandelooo改编动画《逆流河》剧照故事得从七年前说起。
彼时我正致力于创建一个名为“幻想家”的图书品牌(按照领导的说法,一套书要真正做起来了才能称之为“品牌”;既然“幻想家”迄今还停留在几乎无人知晓的状态,所以暂且名副其实地称之为一个书系吧),《逆流河》进入了我的视野。这本2008年出版的书已经绝版,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残缺不全的txt电子版,一口气读完,竟被深深吸引了。
仿佛生怕晚一秒钟版权就会旁落一样,我当晚就迫不及待地联系版代(当时还是忠森)。
毫无意外地,在经过几番拉锯之后,我在当年的BIBF上得到了确切的答复:版权N/A。至于是版权尚未到期,还是接力续了版权,又或者是被另一个出版方买走了,我没有追问。
然而,从这一年开始,每年BIBF上与忠森就本书的版权情况进行交流,却成了一个固定动作。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这让我想起了书中的奈斯托尔国王(他的女儿受到了诅咒,不能照镜子,十五年后诅咒方才解除),不过,让他等下去的是希望,让我等下去的却是失望:
整整一年过去了。“还剩十四年了!”善良的国王奈斯托尔高兴地说,“我们就要脱离危险。”…………“只剩十二年了……”奈斯托尔国王计算着,“只剩十一年了……只剩十年了……”他逐渐恢复了信心。2016年,忠森又帮我重新确认了一遍这本让我“心心念念”的书的版权。
版权居然成了钉子户般的存在。我大可以死心了。
转机出现在2018年(距离该书简体中文初版面世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我被拉入了一个法语翻译群,便打开群成员列表,看看有没有认识的面孔。亏得《逆流河》的译者刘成富老师实名上网,我一眼就看到了他,便下意识地点击他的头像——没想到他的朋友圈并未设置对陌生人不可见,我便相当凑巧地看到了这一条关于《逆流河》的朋友圈,它瞬间勾起了我的回忆,重新撩起了我的欲望。
这一次,我选择绕过版代,直接出击。我在法国出版社的官网上找到了对方版权部门的联系方式。
不得不说,法国人有时办起事来真是高效。邮件在他们内部转了两轮之后,第二天我就收到了版权还在的肯定答复。
我当时几乎雀跃了!却按捺住自己溢于言表的激动,没有动用一个感叹号,用极端平静的口吻询问另外一本书(也就是《朝着海的方向》)的版权情况——自从吃过类似的亏以后,报价时我常常寻求双保险,为了获得A书(非做不可)的授权,也把B书(可做可不做)一起打包买来。
法国出版社把邮件抄送给了作者穆勒瓦的经纪公司,让我直接跟他们联系。我已经迫不及待了!还没等到经纪公司回复,我就直接顺藤摸瓜地联系到了他们在国内的代理(这次换成了大苹果)。我苦苦等待了五年的书,竟然用两天时间迎来了柳暗花明的一刻。之后的流程便波澜不惊了,不再赘述。
说说《逆流河》的封面吧。显而易见,旧版封面肯定不行 (说得刻薄一点,五毛钱特效) 。
倒是有一个“现成”的封面,曾闯入我的视线。那是一位叫作Pia的年轻插画师,对这本书喜欢得不得了,亲自改编成了一个绘本。若不是在网上偶然邂逅,我是万万想不到这本书会对她产生这样大的影响。
我很喜欢这个偏低龄的画风。至少我觉得比法国版官方改编漫画要好看。
《逆流河·托梅克》官方改编漫画《逆流河·汉娜》官方改编漫画然而,优势和局限是共生的。如果我采用了这个民间绘本的封面,意味着受众将被拉低到十岁以下,而这并不是我对本书的读者定位。Pia也很明确地告诉我,这是出自她幼时的想象,现在她已经长大,如果重画,肯定会采用另一种更为成熟的画风。
我联系上Pia的时候,外方已经来信催过两次了(距离合同约定的出版日期已不到两月),我付不起时间成本,就没有请她尝试。
这时我想到了另一位正在给我画“整本经典”封面的插画师深海小丑,她的画风接近于我对青少年审美的想象(我决定和她合作,主要是看中了她画的一套“企鹅日历”)。这是一次没有太多沟通成本的合作,她以很高的效率完成了《逆流河》和《朝着海的方向》两本书的封面插画。
对于这种完成度很高的封面插画而言,设计师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主要就是给文字找到合适的位置,并赋予其合适的形态。应我的要求,她在常规的方案之外,加了一个书名模拟水波的方案,效果看上去并没有常规的好——封面就这样迅速地定了下来。一开始还考虑过书名要不要烫白(为了跟《朝着海的方向》可能的烫黑相匹配),打样之后发现工艺并无必要,就省去了。
《逆流河》封面初稿但是我琢磨着,这一本“河”一本“海”的,不突出一下这种巧合,有点浪费想象力。何不在封面上压个模拟水波的纹路呢?
压纹这种工艺,不是越多越好,要压得“有理有据”才好。我做过快一百本书了,最天衣无缝的一次压纹献给了《贩卖过去的人》。故事的主角之一是一只壁虎,压的这种“蛇龟纹”,活脱脱就是壁虎的皮肤。
《贝克特全集》压的是“丽芙纹”,非常罗曼蒂克的一个名称,手感很好,和绒布面的内封倒也搭配。
去年我做的两本“鬼怪CP”,选了不一样的纹路:《百鬼夜行》的风格更加雅致内敛,所以选了一种跟“丽芙纹”类似的纹路“细格纹”,摸起来有点绸布的感觉;《六朝志怪》的风格更加浪漫奔放,所以选了一种类似于磨砂的纹路“细砂纹”,和烫金的书名相得益彰。
我最后为《逆流河》与《朝着海的方向》选中的纹路并不叫“水波纹”,而叫“典雅纹”,却是像极了水波。我挺满意的,没有把这两本书随随便便地打发出去,我对得起它们。
最后,我请设计师从《逆流河》封面上截了两个角,做成两张明信片:一张汉娜,一张托梅克。我有一个不便明说的设计意图: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把这本书当作礼物送给心仪的另一方,自己留一张明信片,对方留一张明信片,两张明信片合在一起,才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跟这本书由《托梅克》和《汉娜》两部分组成一样。
《逆流河》的台版分作两册,封面唯美,性别属性很明显。我也曾考虑过做成两册,一册给男生,一册给女生——现在的明信片承担了这个功能。
在结束关于封面的文字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法文原版吧。在法国,这本书有《托梅克》《汉娜》两个单行本和两本书的合订本三个版本在售。法国版有种丑丑的美感,不过我觉得未必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就没有直接拿来为我所用。
这个德语版也很有意思,不知为何,给我一种《霍比特人》的既视感。
土耳其版,不知道怎样评价。
伊朗版倒是风格卓异,让人眼前一亮。
最后说说我对这本书的内文动了哪些手术吧。
接力出版社的旧版是16开,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新版是32开,但实际上两者的成品宽度几乎相同,只是高度少了几厘米。
旧版的目录版式花了些心思,排成如河流般流淌的样子;但每一章的标题“背叛”原文实在太厉害了——也许是为了迎合所谓小读者的阅读趣味?不知道是不是出自编辑的手笔——我老老实实地对照原文改了回来。标题起得其实寓意深刻、富于修辞效果,旧版的改动让这些寓意荡然无存。比如《托梅克》的第三章“启程”和第十八章“归途”是前后呼应的一个闭环;《托梅克》第六章和《汉娜》第七章同名,都叫“熊瞎子”,也是前后呼应;《托梅克》第九章“汉娜”和《汉娜》第八章“汉娜高姆”呼应得独具匠心……旧版将两本书分别改称为“他版”和“她版”,我恢复了原名“托梅克”和“汉娜”。旧版是想做成一本青春读物,我想做成一本文学经典,所以走了不同的道路。
我对译名的改动也很多。“艾莉婕”在旧版中译作“安丽塞”——试问八零后的同(nan)学(sheng)们,谁不曾被Alizée的La isla bonita打动过?“艾蒂安奈特”在旧版中译作“艾蒂埃耐特”;“佩皮高姆”在旧版中译作“贝比高姆”——我觉得后者的女人味不够(让人想起贝克汉姆?),虽然我也并没有激进到改用“佩琵高姆”的地步;“不存在的岛屿”被我改成了更像专有名词的“不存在之岛”;书中提到的《一千零一夜》的两位姐妹“西海拉扎德”和“迪纳尔扎德”,被我改成了更加约定俗成的“山鲁佐德”和“敦亚佐德”……我甚至想把逆流河本河Qjar改个译名——“凯亚河”终究觉得少了点奇幻的意味,可我最后也没能想出一个音近意佳的译名来替代。
该说说作者的姓名了。他在之前的几部中译本中以五花八门的面貌呈现:让-克劳德·穆勒法,让-克劳德·穆莱瓦,让-克劳德·穆勒瓦,让-克洛德·莫尔勒沃……最准确的译名应该是“让-克劳德·穆尔勒瓦”,不过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我选中了“让-克劳德·穆勒瓦”这个译名。最后大家怎么叫他,我说了不算——假如这本《逆流河》成了畅销书,自然大家就会叫他“穆勒瓦”了,就像《偷影子的人》成为现象级畅销书之后,“马克·莱维”摇身一变成了“马克·李维”。
一些细节上的查漏补缺就不一一说明了。通过逐句对照原文,我甚至找到了一连好几段在旧版中被漏掉(看上去更像是漏排而不是漏译)的句子。我自信我对译稿的润色对得起这部被我视作经典的作品,我也相信,五十年后,当很多现在的畅销书早已湮没无闻的时候,这本《逆流河》还将被很多大大小小的读者视若珍宝。
“乖孙女,你手里这本《逆流河》,是外公年轻时编的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