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锦集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是一本由董天琦 / 陈大国 编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全两册),页数:6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一):可爱的人读可爱的书~
书做的很可爱,小小的一本,封面很漂亮,缺点是没有分出上下册,容易拿混。
优点就说不完啦~
一些有内涵和无意义的小故事,读起来很轻松,有的能得到一些启发有的又觉得很好玩儿,特别适合周末窝在沙发里喝一杯奶茶,慢慢看,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很解压。也适合在工作中,利用午休或者地铁中的碎片时间阅读。总之,忙碌的生活中,需要这样一些与现实无关的小故事来调剂心灵~
这两本是法国的,带有国家独特的人文气息,法国人的浪漫与幽默还有那点可爱的小心思全在其中。还想读其他国家的,搜集一套摆在家里也很好看哈~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二):第一百万零一次讲述
小时候我妈妈带我去书店的时候,我有留意到一套故事书,它按照红、蓝、绿、黄的颜色对不同国家来源的童话故事进行编排。现在我早已经不记得书里的故事和这套书的名字,但我仍然记得它的编排方式,这也可能是它可以在我记忆里留存20年的原因。
直到我遇见了这套书,它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记忆。正如出版说明里所述,通过讲述故事,人类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继承和共享不同的世界。那些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将被第一百万零一次地讲述,然后在一个人脑海里汇成点点星河。
和经典的童话故事不同的是,这套书里的故事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语言描述比较质朴无华,甚至有些故事没头没尾。但是通过这些毫无文学修饰的故事,我们才得以窥见一个真实的法国民间世界,了解到真正的民俗。
全书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大力士的故事,他走遍了世界,打败了很多怪兽,却非常反传统地没有迎娶公主,最后回到了家乡,听说养母去世的消息之后特别悲痛,于是就在当初和养母相遇的地方长眠于此。这个故事非常随性,没有固定的模板,说的是一个人保持了他的初心,没有被世界所改变。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故事。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三):好故事需要被讲出来,然后一直、一直被讲下去
昏黄的灯光轻轻摇曳,微风徐徐,天气倒是凉爽了不少。然而,孩子们瞪着大大的眼睛,丝毫没有要入睡的样子,原来啊,他们在听大人讲故事呢。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没错,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大概所有古老的故事都有这样的开头,尤其是那些被讲了无数次的故事。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它们的听众们换了一波又一波,故事仍然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热爱听故事的人们。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是一部收入了一百多篇优秀故事与童话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我国编译者董天琦和陈大国之手,让身为中国读者的我们也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法国故事。 当口口相传的故事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其经典性是不容置疑的,且更有利于文学以及文化的传播了。当然,若是读者在阅读过后,能够讲给其他人听,那么,故事的存在价值无疑被再一次延伸了。因为好故事就是需要被讲出来,然后一直、一直被讲下去。 谈及童话,很多人可能会立即想到丹麦的安徒生和德国的格林兄弟,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法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夏尔.佩罗在这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力远远在他们之前。 世界上最早的童话集之一《鹅妈妈的故事》就是夏尔.佩罗的杰作,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红帽》《灰姑娘》《睡美人》等著名的世界童话,也是出自夏尔.佩罗之手。直到一百多年以后,格林兄弟才编写了同样的故事。 故事总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的,来自法国的故事自然具有着明确的法国文化特征。中世纪的法国城堡林立,教堂众多,骑士文化盛行。因此,在《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来自夏尔.佩罗的多篇经典童话,还可以读到不少具有浓厚法国文化气息的故事。 城堡都是富丽堂皇的吗?当然不是,在《会说话的死人骨头》中,那位旅行者就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地狱城堡之旅,原本以为只过了一天,其实走出城堡,世间已然过去了三百年。 真善美是童话与民间故事的一大特性。在《圣.奥蕾莉教堂的两棵枞树》中,那个圣诞前夕卖枞树的小男孩虽然一开始处处碰壁,处境令人绝望,然而终究得到了基督教徒埃代尔师傅的好心帮助。后来,当男孩长大,挣了很多钱,他又将这种善意传递给了更多贫穷的孩子。 不得不说,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很有力量,也许有一天因为你世界就遍地开花了呢。正如那句歌词所说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中,故事的主题是丰富的。它们或融入历史,或幽默风趣,或敢于幻想,或充满哲理,每一次的翻页都意味着别样的惊喜,如同一个小小的世界等待着读者去发掘和探索。 “从前,幻想国里的一只小蚂蚁、一只鸡蛋和一只知了,为了得到更大的幸福,一起去圣地朝拜。”而我则愿意去做故事中的那只小蚂蚁、鸡蛋或者知了,在阅读中汲取幸福,去获得更多的精神养料,重新发现故事,并继续讲故事……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四):在童话故事中汲取心灵的力量
近来家中事情颇多,因而只有夜晚临睡前能有一些安静时间,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正是最近这段时间,伴我入眠,陪我放松的书。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由法国的民间文学专家和杂志记者,经过多年苦心搜集和整理汇编,才最终完成的。这些来自法国各地区的口头童话故事,很多已经流传甚久,久到无法追溯源头。可是,这些古老的故事又是那么熟悉,仿佛童年陪伴过自己的一些童话故事,就脱胎于此。
这些童话故事,洋溢着浪漫与幽默的色彩,同时还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机智才能,读来令人甚觉欢喜。比如,《羊群过河》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就无情地嘲讽了愚蠢自私的国王,赞美了聪敏机灵的随从。再比如,《磨坊主和穷学生》同样赞美了机智的穷学生,鞭挞了吝啬恶毒的磨坊女主人。这些故事的语言非常幽默,我们在哈哈一笑之余,又不禁会想到身边的某些人。看来,好的故事总是植根于现实。
在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中,还有为数众多的故事以小动物为主人公。比如《树蝇死了》这个顶针结构的故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个故事语言流畅而生动,塑造出的形象也分外鲜活。读完之后我们会发觉,原来大自然中的事事物物都处在复杂的联系之中,并没有什么事物能够孤立存在。哲学上如此深刻的道理,被一个短小有趣的故事给一一道尽了。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一书中还有很多故事宣扬了基督教的博爱思想。诸如《圣·奥蕾莉教堂的两棵枞树》、《铁匠圣·埃卢瓦》等,都属于此类主题。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博爱,以及基督教对人们心灵的净化。在这一类题材的故事里,散发着淳朴真挚的情感,描画出一个善良之人享福而邪恶之人受罚的世界。
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美好,更不是充满正义,往往是邪恶之人得不到惩罚,良善之人却要艰难地生活,遭受种种不幸。现实人生终归是残缺的,是不完满的,所以,人们便把美好的心愿寄托在童话故事里。我想,不论小孩子还是成年人,之所以喜欢童话故事,正是因为童话故事中充满了美好的事物。追逐光明、幸福、美好,这是人之天性,而童话故事便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
童话大师安徒生在他的自传中这样写道:“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
所以,当我忙完一天的事情,我特别喜欢在睡前看几篇童话故事。尽管,我们可能无力更改自己的命运,却能够从美好的故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五):讲故事吧,一直
如果试图与三岁左右的小孩交流相处过,大概就能知晓他们对故事的痴迷,一本只有几页厚的绘本,可能只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小朋友觉得苹果很好吃,但他们会非常愿意听,还会要求多讲几次。这个年纪,开始拥有连词成句的语言能力,也有对故事的再加工创造,复述时带着生动的表情。
家里的小朋友最近迷上了屎尿屁,仅“屁”这一个元素就可以讲一晚上,萝卜、大豆、药品、乔治的恐龙、佩奇的泥坑、雨鞋、《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兔子、老虎,很多很多曾在她的世界里出现过的东西都可以编织在一起。这就是故事的魔力,构建出一个世界,充满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是求知欲与想象力的结合,《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封面写着“从前幻想国里的一只小蚂蚁一只鸡蛋和一只知了,为了得到更大的幸福,一起去圣地耶路撒冷朝拜”,这句话信息量不小,可求知的地方也多,幻想国是什么?它跟大人国小人国一样吗?我的王国该用什么概括?又或者蚂蚁、鸡蛋、知了,地上爬的、树上挂着的,和嘴里吃的为什么会在一起,圣地是什么,耶路撒冷在哪里,朝拜又是什么。小孩子会问是什么为什么,解答是为了让他们获取“知识”吗?不对,这些藏在故事里的答案也许会在成年后的某一天遇到相似场景、事件时闪回,完成一次与童年的相遇。
而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力的发源。看似严谨的“严肃文学”与“非严肃文学”之分,其差别就在于是不是“直给”,直给的是无病呻吟,不直给的可能成就伟大。这其中想象力功不可没,想象力参与之下讲出一个故事,让读者在故事之中感同身受,从而共情,这是顺人类思维,对读者保有耐心。而“无病呻吟”,就充满了“强说愁”的嫌疑,他们是会不会讲故事,有没有故事感,能不能塑造某种氛围的根本差别。
好的故事要有氛围,好的想象力也需要氛围来培养,最好的也最无门槛的方式非讲故事莫属。灰太狼都不再抓羊,而是和喜羊羊懒羊羊他们联合起来保护冰冰羊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放下脑子里塞满的规则,用空白的眼光看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呢?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六):口口相传的故事
“从前,幻想国里的一只小蚂蚁、一只鸡蛋和一只知了,为了得到更大的幸福,一起去圣地耶路撒冷朝拜……”这是《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的封面语。
自古以来,孩子永远是最爱听故事的主角,而故事多数也是为了孩子而生。于是,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我的好奇心是怎么得到满足的呢?那就是听姥姥、奶奶、妈妈讲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故事,妖魔鬼怪,神仙传说,那些现在看起来不可信的故事,我听的津津有味。如今,那些故事随着时间渐渐消失在记忆的长河中,变得模糊不清。
直到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这些记载着人类童年的民间故事虽然语言不同,但是想象却是相同的。这些想象就是最朴素的,最天真的思索,共同表达了整个人类的情感与命运。更是我们找寻自己存在的根本——几千年以前的人类,与如今的我们,是如何承继、共享着整个世界。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包含神话、民间传说、童话、寓言等,从中可以感受到生生不息的人类精神世界和人类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加深对人性的理解、拓展对世界的认知。这些故事就像小时候外婆讲的故事,流传千百年甚至更久。
在法国故事里,不仅有地方风物传说、圣人传奇、王子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少年踏上英雄之旅、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还有关于天地诞生、贪婪、想要害人、糊里糊涂的故事等等。英雄、奇迹、冒险、智慧、牺牲、起源、寻找……还有遗忘,这些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甚至逻辑混乱的故事,就是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相遇产生的结果,也极具民族特色。
本书总共收录将近一百篇故事,自佩罗始,直到二十世纪,故事不断地讲述和生长,始终带有法国的鲜明特征,如城堡、森林、教会、国王、穷人等等。《树蝇的故事》讲述一只小飞蛾和一只小树蝇是朋友。有一天树蝇淹死了,小飞蛾哭了,橡树见状,弄掉一根树枝,喜鹊得知事情原委,它就脱毛,篱笆知道了就折断自己,小草知道了就割草……这个顶针结构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场游戏,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可以一直讲下去。
给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之一《会说话的死人头》,讲述一个旅行者在旅途发生的故事,在路上苦寻一生,就像黄粱一梦。
这本书还有佩罗的《小红帽》、《灰姑娘和水晶鞋》、《睡了一百年的美人》等,故事都十分优美,让人回味无穷。
当然,也有一些同样来自于往昔的故事,就像是人类的童年,读起来有些晦涩,那就不一定适合今日的儿童了。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七):人天生就需要听故事
quot;人类天生需要听故事。人类也天生需要讲故事。" 这里有九十五个故事,它们从不同人的口中讲出,它们流入不同人的耳里,它们去往世界各地。 最终又被收集到一起。 选择这套书还是被它的书名和可爱的封面图吸引到的,‘从前幻想国里的一只小蚂蚁一只鸡蛋和一只知了’这句话看起来真的太可爱了,而当我翻开书,入眼而见就是一只微笑的小蚂蚁,这样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心里满了,就从口中溢出。"这是第二张纸上的一句话。它只有这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许多讲故事的人的写实,当心里的故事堆积得越来越多直到无处可放时,就需要另一个地方来寄存。而人们的耳朵,无疑是一个好去处。 作者用了十三页来讲述为什么叫讲故事,什么叫讲故事,为什么要讲故事。他用了好几个国家的好几个故事做例子,把每个故事都细细的讲了:它的结构,它的秘密,它的故事。 故事的故事。 书里面的这些故事,有些已经流传了许久,说它们是 “讲了一百万次的故事”一点也不夸张,而与此同时,这些故事被确定为现在的样子,则只是一段“刚刚发生的历史”,离我们最近的一部分文本,甚至只有不到五十年的时光。这些书曾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出版过,他们唯一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出自那些“寻找故事的人”之手,它们被记录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遗忘,而这正是故事传播的动力所在。 我真正的把其中一个故事讲了一遍,虽然不是对小朋友,而是与我一样年纪的成年人。我讲的是《三仙橘》。 故事节奏与一般童话故事是一样的,国王生病了,他的三个儿子轮流出发为他寻找妖怪的三个仙橘给他治病,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没有找到,而三儿子因为邀请泉水边的老汉一同用餐而得到指引,因为关心大婶而得到指路,最终根据大婶所说的方法成功拿到了三个仙橘, 奇妙的是,结局很开放:不一会儿他已经逃离了高山,妖怪再也追不上他了。 再让我们回头来看故事的开始,他们寻找三个仙橘的目的是为了给国王治病,可结局的开放性让人忍不住联想下去:三儿子看起来像就很善良的,但是大儿子和二儿子却明显不是,他们会不会联手把仙橘抢过来,说是他们找到的而继承国王一半的国家呢?毕竟国王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呢。三个儿子和国王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国王会不会没有得到三个仙橘,而被狠心的儿子们弄死了呢,毕竟他死掉的话国家就是儿子们的啦,如果长兄继位的话,大儿子也不是没有可能哦。 没有给小朋友讲,不能得知小朋友的想法,但如果小朋友无意之间悟出什么黑暗一点的想法,作为长辈也是要否认他,并且把他的想法扭转成自己认为的正义吧。毕竟是为了病重的父亲而去寻找被强大的妖怪守护的三只仙橘呢。 感天动地父子情。 不管如何,抛去自己联想出来的一系列后妈想法,每一个故事都是很不错的,憨憨中透露出一丝可爱,好多个角色都可拥有着童话故事的特色,但是无伤大雅呢,毕竟故事不一样,形象也不一样,发展的不同就能使一样的角色有不一样的感觉呢。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这样的书吧,憨不憨无所谓,主要是看个开心。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八):更为文艺的法国童话
讲到法国,第一时间就想起那座高耸入云的拉菲尔铁塔、法国街头的玫瑰花,那些关于浪漫与温情的词汇。 而在这本《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中,封面上的一句话就选得恰到好处。 “从前,幻想国里的一只小蚂蚁、一只鸡蛋和一只知了,为了得到更大的幸福,一起去圣地耶路撒冷朝拜。” 这短短的一句话,就透露着浪漫的气息。 你看地点,是幻想国。人物,是蚂蚁,鸡蛋和知了。尤其是鸡蛋,多么可爱的想象!还有,目的是什么?得到更大的幸福! 无关任何世俗的具象的目的,而是更大的幸福。 去哪里?去圣地朝拜。 这妥妥地就是三个文艺青年——蚂蚁、鸡蛋、知了——浪漫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呀! 满怀期待地翻开这本书,里面的故事,也没有让人失望。 与绝大部分的童话故事一样,法国童话的结局也都是近乎圆满的。少年与姑娘,总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那些作奸犯科,居心叵测之人,都将得到相应的惩罚和报应。正如书中的后记所说,从两个相似的故事来做比较,或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圣·奥雷莉教堂的两棵枞树》与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十分类似。事情都是发生在圣诞前夕,一个是卖枞树的小男孩,一个是卖火柴的小女孩,都希望得到几个铜板,都处处碰壁。 但比卖火柴的小女孩更幸运的是,卖枞树的小男孩在最后还是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从而顺利地生活了下去。 而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经历则悲情得多。里面的悲剧色彩无疑是当时安徒生孤立无援的悲观心态的一种反映。 但是,《圣·奥雷莉教堂的两棵枞树》里,情绪指向更加积极,也更加鼓励人心向善,或许,这也是民间对真善美的希冀的一种反映。 这种心理倾向也体现在法国童话故事所描写的对象之中。 法国的童话故事的主角似乎更多地是贫穷人家,并且,贫穷人家的人物在与敌对势力斗智斗勇之后,总能迎来圆满的结局。 结合当时法国的阶级制度,下层贫苦农民居多,这些民间故事的流传正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透露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此外,令人感受最深的是,法国童话的用语似乎更加“典雅”,读起来有种优雅的意味。 编者解释,或许是由于法国童话鲜明的地区特点。首先,巴黎为首的法国中部是法兰西最高政治权力的发祥地,所以这个地区的文化也一直是核心位置。无论是现代标准法语,还是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洛可可式的装饰风格,都是源于这一地区。 因此,这一地区的文化历史也影响着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使其遣词造句都比较精致一些,也就具备了“雅”的特点。 有一些童话之中夹杂着一些短诗,译者也给予了保留。 而且,有些童话适当留白,阅读之余读者仍有想象空间,能够进行讨论和思考;同时,也有一些反讽意味强烈的故事,例如《谁的手最白》,最后是手掌中握着金币的人胜出了。其中,对势利眼的嘲讽不言而喻。 读起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总体而言,这本书相比起同系列的其他书籍,可读性更强。无论是整体的篇幅体量,长短适中,还是主题立意、遣词造句、剧情编排…… 虽然一直以来这些故事被认为是童话,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颇为类似轻小说了。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九):好故事才能够讲述百万次
讲故事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最多的事情,从我们小的时候开始,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开始,就开始听家人讲故事了,我们喜欢听那些比较有趣的故事,而且比较有趣的故事,家人讲述起来也是特别的淋漓畅快,所以好故事就这样讲述起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这些故事,把这些故事继续讲给其他的人听,就这样故事被流传开来。
其实好故事都是这样的,不仅是在我们身边,在其他的国度也是这样的,他们也是在不断的讲述着那些优美动听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当然也是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这是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一个好的故事,其实是可以被更多的人所认可的。而这些故事被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真的是一个不错的事情。我们这些读者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精髓。
现在的故事书也是非常多的,里面讲述的故事也是非常的精彩,最近就阅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这就是一套非常不错的故事书。书名中就已经透漏出很多的信息,首先是数量上,就已经让人感觉到很震撼了,百万次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一个地区的故事能够被讲述上百万次应该算是非常优秀的故事了,也是被人们争相讲述的了。当然在本书中主要就是讲述那些流传于法国的事情,法国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现代社会法国可是一个浪漫的国度,那里的文化也是非常浪漫的,那么这里发生的故事应该也是这样的啊。所以讲述这里的故事,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的人喜欢听这样的故事。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的作者是董天琦,作者是一位知名的学者,也是一位知名的作家,还是华东师范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作者是山东省聊城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且曾在刚果布拉柴维尔大学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各任教。作者出版了一些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里面的故事确实是非常的生动有趣。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里面讲述的故事确实是非常的生动有趣,一个好的故事是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也是容易被人们传播的,是不分国界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故事就是这样的好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还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的特色,让我们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件事情。而且本书是一套系列丛书,本书只是其中的一本,由上下两册组成。本套丛书包括了很多我们熟悉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都是优秀故事的发源地,能够看到这样原汁原味的作品,确实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通过这些优秀的小故事可以让我们重新了解过去,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或许会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是非常不错的一套故事丛书,通过这套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流行的故事书,这些书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领略不同地区人们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这些都是对于我们的提高市很有帮助的,非常不错的一本作品,很喜欢。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全两册)》读后感(十):讲故事吧,一直
如果试图与三岁左右的小孩交流相处过,大概就能知晓他们对故事的痴迷,一本只有几页厚的绘本,可能只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小朋友觉得苹果很好吃,但他们会非常愿意听,还会要求多讲几次。这个年纪,开始拥有连词成句的语言能力,也有对故事的再加工创造,复述时带着生动的表情。
家里的小朋友最近迷上了屎尿屁,仅“屁”这一个元素就可以讲一晚上,萝卜、大豆、药品、乔治的恐龙、佩奇的泥坑、雨鞋、《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兔子、老虎,很多很多曾在她的世界里出现过的东西都可以编织在一起。这就是故事的魔力,构建出一个世界,充满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是求知欲与想象力的结合,《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法国》封面写着“从前幻想国里的一只小蚂蚁一只鸡蛋和一只知了,为了得到更大的幸福,一起去圣地耶路撒冷朝拜”,这句话信息量不小,可求知的地方也多,幻想国是什么?它跟大人国小人国一样吗?我的王国该用什么概括?又或者蚂蚁、鸡蛋、知了,地上爬的、树上挂着的,和嘴里吃的为什么会在一起,圣地是什么,耶路撒冷在哪里,朝拜又是什么。小孩子会问是什么为什么,解答是为了让他们获取“知识”吗?不对,这些藏在故事里的答案也许会在成年后的某一天遇到相似场景、事件时闪回,完成一次与童年的相遇。
而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力的发源。看似严谨的“严肃文学”与“非严肃文学”之分,其差别就在于是不是“直给”,直给的是无病呻吟,不直给的可能成就伟大。这其中想象力功不可没,想象力参与之下讲出一个故事,让读者在故事之中感同身受,从而共情,这是顺人类思维,对读者保有耐心。而“无病呻吟”,就充满了“强说愁”的嫌疑,他们是会不会讲故事,有没有故事感,能不能塑造某种氛围的根本差别。
好的故事要有氛围,好的想象力也需要氛围来培养,最好的也最无门槛的方式非讲故事莫属。灰太狼都不再抓羊,而是和喜羊羊懒羊羊他们联合起来保护冰冰羊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放下脑子里塞满的规则,用空白的眼光看《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