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鸢尾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鸢尾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3-01 23:3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鸢尾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鸢尾花》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鸢尾花》精选点评

  ●睡前故事,看过就了……

  ●大一场。

  ●上个假期。在春天读的童话书。很美。

  ●非常喜欢记得幼时读童话,玩伴们大多喜欢《睡美人》、《白雪公主》、《灰姑娘》或者《长发公主》,我最喜欢《海的女儿》,现在才读到黑塞的童话故事小时候怕是看不懂~

  ●有另一个星球世界末日精灵和许愿所以就叫童话吗?黑塞的这些寓言文字真不是儿童能看懂的…一切皆是梦幻泡影,一切皆是隐喻,他说:大地上的每个景象都是一种象征,每种象征都是一扇敞开的门,灵魂做好准备,就能穿过大门进入世界的内部,在那里,和我,昼与夜,一切归一。然,很少有人穿过那扇门,为预见内部的真实放弃美丽表象

  ●关乎成长人生的一个个小故事,满满理性精巧哲思,可以读了再读品味很久

  ●校译校了一个月,每个故事都挺好看

  ●文字相当优美,故事或美好深远

  ●长梦无多时

  ●嗯 唤醒童年记忆 还挺有共鸣

  《鸢尾花》读后感(一):《侏儒》与《蓝指》

  读到陕师大出版社大作家童话系列”《鸢尾花》中收录的《侏儒》时,忍不住惊跳起来。

  终于知道丁冰的《蓝指》脱胎于一个怎样的故事。

  《侏儒》中的与恨有多强烈,《蓝指》中的爱与恨就有多悲伤

  在故事中,侏儒怀中紧拥着他唯一可以爱的存在,他对小狗的爱不亚于也不低于任何人的爱,在爱中,众生平等,价值同等,因此若轻视轻易将其碎裂,必将遭受严惩——哪怕是以生命代价讽刺的戳破了“爱之水”的谎话

  在漫画中,侏儒爱的已经不可言不可说,那双手上层层缠绕着蓝色烙印记录着已被深锁的罪行——他试图以“爱之水”断绝过去,一再挣脱爱的枷锁,以此证明面具背后的真实是多么幽暗深渊,却只证明了他才是爱得最多的那一个。

  至今仍记得,那场陆地婚礼海洋祭祀

  威尼斯的阳光明媚

  男人和女人在神的见证下订立誓约

  远远近近,捉不住的幸福

  笼罩着光,就神圣了吗?

  在上帝面前的誓言,像天使翅膀一样苍白

  美丽的小姐了“爱之水”,却因此失去了她的爱人与侏儒。

  爱而不得,每个人都是。“爱之水”,多么讽刺。这样的结局,在《侏儒》与《蓝指》中皆是如此。爱是一场美梦,人总是会做梦的,可梦与真实之间存有天堑,人无翅膀,不可飞过。于是悖论便如此形成了——因为爱的存在,梦才不可企及

  故事的结局因此带了一个问号:无人知晓“爱之水”味道的来源,那蓝色的水滴,到底来源于希望,还是碎?它包裹的,究竟是海洋,还是眼泪?

  爱可以自由,却换不来自由。絮果兰因,现业谁深?情深不寿,众生皆苦,纵使最终会通向一场悲剧,却从一开始就无法阻止选择那个错误。现代人如此聪明,往往试图以各种方式回避爱之失误。但生活中存在着阅读,只要翻开了书,总会遇到一场爱的错误。这错误如此美丽,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这错误带来隐痛,让人想起自己曾隐藏起的初衷。于是“爱之水”的魔力在纸上得以发挥,谎言升华为神话,梦也开出了花。

  感谢《侏儒》,如果没有这个故事,或许就不会有《蓝指》。魔法与传说,在时间中纷纷消逝成泡沫,最终在海水里融化了那畸形的躯体,不仅是手指,连眼睛、头发、曾跳动的心……都成了美丽的蓝色。

  《鸢尾花》读后感(二):归乡

  这本《鸢尾花》不是给常人看的童话,它们涉及的不是是世俗生活,而是求道的过程。黑塞在故事中运用了许多化身。关注黑塞的中文出版作品的朋友在阅读这本书之时,将会感到熟悉,童书里讲述的人物在其他小说中已有痕迹。遗憾的是,我并不知道这些童话的完成时间,也就无从从时间线上说明,两者的影响序列究竟如何。

  九个故事,暂且用“归乡”将其串联。

  “归乡”表明追寻心灵平静的欲念,重要手段是流浪,背后的支撑是爱与牺牲。

  童书中的人们探索一种无法描述的平和,到底是什么样的平和他们在流浪之时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他们只知道不断地往前走,但在这种带着强烈贪婪的目标念头指导下,他们是否已经丢弃了平和呢?《诗人》里韩复找寻完美的诗,《笛梦》中的“我”不断前行,《鸢尾花》里的安塞尔姆最终回到童年的那种平静,《凡尔杜》中的大山以为自己可以化作永恒……他们如此笃定自己目标的可实现性,如此看向前方、目不斜视,最终在自己的结局中发现:大梦一场般的人生真谛以及《欧洲人》里的质疑的理性是否完美。

  我们都在世间流浪,何处是吾乡?

  “戈文达深鞠一躬,泪水情不自禁地淌下他那苍老的脸庞,而他却浑然不知,就像有一把火在他心中点燃了最亲密之爱与最谦恭之敬的情感。他深深地鞠躬,一躬到地,向端坐不动的席特哈尔塔敬礼,席特哈尔塔的笑容让他忆起了自己一生中曾经爱过的一切,忆起了自己一生中认为宝贵和神圣的一切(黑塞《悉达多》)。”

  黑塞在书里提出的有意义的是“去爱”的人生,如同《悉达多》的结尾,求道的戈文达并未将情感作为追求终极的阻碍,反而将其化为人生的内涵与内心的温暖。《奥古斯图斯》的主人翁在体验践踏别人爱的空虚人生后,终于走到了去爱而不求回报的道路。去爱,能打开我们的心,品尝人间的阳光。

  值得注意的是,黑塞在童话中有一直为爱牺牲的人,《侏儒》的主角是,《诗人》里韩复的人与未婚妻是,《笛梦》布丽吉特是。他们或用爱点燃自己的人生,或别人照亮的岁月。

  《凡尔杜》中的大山见证人事变迁,隐约的回忆让它不忘过往,终于它迎来了新的许愿时刻:“在它许愿时,所有的折磨离它而去,它不必回忆遥远的、失不复得的事物,令它痛苦的一切都离开它而去了。大山与大地一同塌陷,曾经是凡尔杜的地方,汹涌着无垠的海洋。海上,太阳与星辰交替运行。”

  这里,我想到——“寂灭为乐”。

  . S.:如果读者将“寂灭”作为一种消极解,就是没看清楚我前文的提及。另,《艰难的路》太特殊了,意向用得简单又复杂,便没讲。

  《鸢尾花》读后感(三):赠我一场童年梦

  原谅我没有打满分,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够好,而是因为阅读他需要阅历、耐心以及一份审视自我的心境,这样的童话对于儿童来说太过深厚,即使对于成人读者也需要充裕的空闲——而这也是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东西。

  在春节的假期里宅了两天读完作品,配合着泡完了三杯茶,有时候觉得黑塞的文字就像这茶水,开始是青绿色的,充满新鲜和惊喜;等他渐渐地淀下去,渐渐地凉成了浅黄色,回味就出来了。

  童话集《鸢尾花》有着和安徒生作品相类似的质地。书页间丰沛的细节描写、不经意间跳跃的惊喜、主人公不断向外探索的足迹都能将读者思绪引向了那些奇迹丛生而又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同的是,安徒生的故事中几乎所有主人公的结局都在向着更美好的生活进发:王子和公主有着美好的生活,丑小鸭会变成天鹅,夜莺为皇帝驱走死亡,即使是化成泡沫的美人鱼也有升入天堂的机会。而黑塞手中那颗最好最大的苹果似乎留存在他的童年,而故事中主人公余下的一生都在追寻那生命的幻光,无论诗艺、笛音或是鸢尾花,亦复如是。

  若让我将《鸢尾花》排序,那么整本书的总起应该是那篇《笛梦》。整篇故事是一个朦胧的象征,又缥缈得像是一则寓言,宛如中世纪的梦幻文学。从出行到追忆,从美好到幻光,作者的基本架构便囊括于此。一个少年的梦想、选择、成熟和颓唐,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在一条路上、一条船上便已经道尽。就如同但丁遇见贝阿特丽采,“我”也遇见了布丽吉特。那时的“我”尚未踏上那条社会的船,“我”拿着善意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并且拥有着领略世界的野心。于是“我”抛下了所喜爱的人、抛下了那些貌似平凡的时刻,在灰暗男人的歌声中开始旅程。“我”的确学到了很多:世界的神秘和博大在眼前展开,那些对于爱情激流的思考在夜里回响,甚至是死亡也曾在摆渡人的歌声中向我展现他的阴影。当“我”开始怀念时发现自己已在这水面上无路可返,只得继续航行。

  童话集《鸢尾花》中所有的故事都类此展开。《诗人》中的老年韩复在万千灯影里迷茫,《奥古斯图斯》中的主人公在教父的怀中重新看见那群跳舞的精灵,《凡尔杜》中因回忆而痛苦的大山,故事《鸢尾花》中永远追寻鸢尾甜香的安塞尔姆……这种“往事一去不再留”的惦念就这样在书中飘飘扬扬,经纶世务者在返乡的路途中摇摇晃晃,年少红烛昏罗帐的时刻已是红尘倒影,成为了他们的梦中之乡。

  写在《鸢尾花》中的童年片段是纯然和真诚的,有很多现实和历史交汇的时刻,也有很多能够带给我们自身对于过去回想的时刻,那些对于爱和世界的眼光是能够让我们引起共鸣。在我看来黑塞的笔触,有着王尔德的纯美,也有柯艾略的神性,真切的就像是当我们抬起头在社会的门槛外仰望世界时,呈现出人生的一种可能,可在一场恍惚之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位作家对于已逝童年的一场朝圣。

  《鸢尾花》读后感(四):黑塞的人道主义浪漫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打响了,时年三十八岁的黑塞在枪林弹雨中四处躲避着,殷红的血渍涂抹着曾经生气盎然的家乡,黑塞的人道主义精神被炮火纷飞的声响逐渐唤醒,他用一针见血的文字对抗着冷血无情的枪弹,他想用笔为平民百姓建立起坚固不摧的壁垒,可是在这个嗜杀成性的国度,人们讥讽他,嘲笑他,称这位人道主义作家为叛国贼,1923年黑塞对德国彻底失望,协同家人远走他乡。

  伤残的士兵、燃烧的房屋、四分五裂的家庭、肮脏的血迹在黑塞的心中犹如一道道深深的刻蚀,抹不净,除不掉,在《鸢尾花》这部童话故事集中,处处可见他对战争的反思,对故乡的怀念,对本真的思考。

  《诗人》中抛妻弃子苦苦寻觅至臻诗境的诗人韩复兜兜转转一圈,却发现最美的诗境是粗茶淡饭的日子,是妻子手中的一针一线,是小孩子的欢声笑语,是父母的亲切唠叨。《鸢尾花》中那个以为一辈子都不会爱上姑娘的单身汉安塞尔姆却因为伊利斯的一句话走上了寻找自我的道路,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放弃了德高望重的地位,他苦苦的寻觅姑娘问题的答案,却发现那答案却在早已被自己遗弃在尘埃里的故乡中。《奥古斯图斯》中那个因为母亲的许愿而变得人见人爱的男人,他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人们爱戴他,呵护他,喜爱他,他几乎成了全人类的珍宝,唯有母亲对他批评教导,可是他对母亲却心生厌恶,一个人一旦长久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中,便会将所有好言劝谏弃如敝履。母亲的去世让他开始思考,阿谀奉承是虚假的生活,这不是他生活本来的面貌,他祈求寻回本真,他撤掉了身上所有的光环,他失去了荣华富贵,却拥有了微薄的希望,“一道明亮、善意的眼神,一声兄弟般的问候,一个表示理解与同情的手势”,他看到了往日被他忽视的微小的幸福,“他看到年轻的小伙子用渴望的目光追随一个姑娘,看到一个工人下班回家时怀里抱着他的孩子们,看到一个儒雅、智慧的医生想着他的病人,安静而迅速地乘车驶过,看到一个贫穷、衣着破烂妓女晚间等候在郊区的一盏路灯下,甚至向他这个被驱逐的人提供她的爱。”

  《另一星球的奇怪消息》中为死者寻找陪葬鲜花的少年误入战争中的满目疮痍的国土,那里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国王的宝座不过是一个简陋的帐篷,临走前,国王对他说,“当你想起你的朋友,想起这个身处战争中的可怜国王,那么不要想起他坐在床铺上,沉浸在悲痛中,而是想起他眼中含着泪水、双手沾满鲜血地笑。”黑塞在这个故事中,用两个极端的环境描述战争的残酷,一个是鸟语花香的国土,另一个是炮火纷飞的国土,一个地区的人民因为没有鲜花而抱怨,一个地区的人民失去了故乡却心怀希望,生活在平和年代人们经历一次战争后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们即使生活的水生火热却依旧满怀希冀。

  黑塞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洞察力,贯彻于字里行间的人道主义,将人类的贪嗔痴,将战争的残酷,将本真的回归赋予到一个又一个发人省醒的童话故事中,优美细腻的语言之下是他对周遭深刻的思考。

  《鸢尾花》读后感(五):黑塞童话《鸢尾花》:他想说的是他自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写下这一句诗开始,公元365年诞生的陶渊明将其天性表露无疑,从此也为后世历代东方隐士的终身所向指出一条明路,于是无数人踏上寻找自我桃花源的道路,坚持归去来兮,一生矢志不渝,即便历经战火硝烟、改朝换代,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也无法阻止他们用生命求索精神上的归途。东海扬尘拦不住他们,任流年偷换,空谷依旧可生幽兰。

  隐逸超拔的精神传承,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庄周梦里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飞越东西方间世人误解的天堑,栖落在一枝翠绿挺直的叶尖,然后继续做起梦来。依旧梦着庄周的蝴蝶睡得是那样的沉,以至于将自己的身姿凝驻成花,开放西方的隐士面前——在陶渊明诞生的1500年后,黑塞出现。这个精神上的东方人,能够清醒的察觉到世界是一场悲剧的狂欢,虽身在其中无法彻底逃脱,却可以通过自省找到保持清明的途径。

  作为另一个“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人儿,黑塞会感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注定的,并且一定会为“回归”做出他所能做的一切努力:放逐自己,至精神崩坏,乃至进入精神疗养院;娶妻生子,择田园而居,试图沉浸于田圃之乐;离开亲人与祖国,踏上流亡之路,在偏僻的远方当起隐居者……黑塞是敏感的,他有同理心,试图解读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伤痛。他是荒原狼,他是悉达多,他是他笔下的一切,但他走过的这些路并不通向救赎。最后他发现,自己真正要回归的,没有地方,只有自我,而通向自我的道路,“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于是他明白,除了童话,别无诉说的办法,因此他选择了自说自话,为成年人写起了故事,在纸上种下一朵又一朵的鸢尾花。

  鸢尾花,它的名字也是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伊里丝的名字。古代的人认为,彩虹是连接天和地的,故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中,彩虹都是神与人之间的桥梁。伊里斯被认为是神和人的中介者,她能将人的祈求、幸福、悲哀、怨怒、祝福传递给神,亦能将神的旨意传递给人,沟通天上与人间,还能带领终须一死的凡人前往天堂——因此,古希腊人会在至爱的坟前种植一株鸢尾花,以示对彩虹女神的崇敬,祈愿女神能带领逝者离开危险四伏的冥府,到达极乐世界,这古老的信仰源于更早之前的文明,印度与埃及艺术都以鸢尾花象征生命和复活……可见,无论生死,伊里斯都能使人通于神明——多么令人惊讶,理解,居然等同于永生。

  自人类筑起巴别塔被变乱语言以来,文明与个人一样,都难以相互沟通。无论是东西方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往往被迫选择血与火作为彼此吞噬的方式,却并没有意识到,在大地之上与在方舟之上并无不同,众生皆有灵魂,生来便是平等。黑塞用童话为所有人解读这个道理:人人心中皆有一朵鸢尾花,只是大多数人并不懂它,随着长大更是遗忘了它,更别说花中的隐藏的秘密。因与伊里斯同名,鸢尾花的花语意为“消息”。携带着生命最初的信息,鸢尾花始终在记忆里,花朵并不因被遗忘便停止开放——那蓝色的路,金色的柱,巨大的花萼里有着藏在所有幻景背后的秘密,这个秘密无法被描述,只有自己才能理解它蕴含的道理,如果一定要为这个秘密起一个名字,那么一定只有一个字配得上作它的名字,那就是——“爱”。

  爱是唯一不需要语言也可以互通的信息,它存在于一切的源头,是可以分享的消息,死亡也不能阻止它进行传递——只要发现了这个秘密,便可以臻于永恒,生死如一。记忆里的鸢尾花啊,因为形态的相似也被叫做蝴蝶花——在希腊语中,蝴蝶被称为“普赛克”,代表了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彼特·普赛克,然而有另一个物体和蝴蝶共同寄存在该词中,那就是“灵魂”。爱与灵魂是同一个词,在鸢尾的枝头以一朵花的形态绽放,展现一只蝴蝶的睡姿,这一点,中西互通。在古罗马人的想象中,蝴蝶脱胎于毛虫,好比灵魂埋藏于身体,人死去的时候,灵魂会化作蝴蝶的样子从唇间飞走,而古代持道家观点的中国人则认为,蝴蝶象征改变与蜕化,破茧成蝶,是解脱法,生死不过一梦中。庄生晓梦迷蝴蝶,蝴蝶也可以梦庄周,乃至成为任何人——既然所有的此生都是梦中的化身,你我彼此之间又如何能够区分?或者本来便是一体,自然不需区分。爱己及彼,乃至世界众生,并无不同。灵魂携带着这消息,便不会如泡沫般消逝,只待被人发现,解开死生桎梏,在鸢尾花中隐藏的道路上,步入精神的永生。

  黑塞发现了童年就发现过的、通往自己的道路,更明白这条路上虽然只有自我,但又不只是自我——“作为躯体,每个人都是单一的;而作为灵魂,每个人都绝不孤独。”这么说着的他,不止是发现者,更是在成年后才真正的长成了“大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正如庄子所言,黑塞正是这样的“大人”:在战火中,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收留了大量的流亡作家,给他们物质帮助和精神的抚慰;在舆论上,他支持被禁的作家,宣传反战思想,以作家的身份进行另一种抗争,二战结束后,大量读者向他倾诉,或寻求帮助,或让他解惑,虽然他说过,“我既不是牧师,也不是医生”,可他还是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会把自己放在与读者同样的位置,倾吐诚挚的语言,分享自己的认识:“我不能回答您的问题,我自己的问题我都不能回答。我和您一样在残酷的生活面前束手无策,感到压抑。然而我相信,荒诞可以克服,办法就是我总是给我的生活以意义。我想我对生活是否有意义没法负责,但我有责任把我自己只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黑塞是无私的,他从未隐逸在自我的世界之中,而是努力将自己发现的秘密消息,分享给更多的人。他是真正的得道者,做不到穷则独善其身,而是心投隐逸上下求索,十年磨剑未试霜刃,只为众生斩断乱麻,踏翻红尘路,拂去不平事——毕竟为众生,就是为自己。

  黑塞生活在生活里,也生活在故事里。他想说的,已不必说。他用行动和纸笔告诉我们的,其实都不过是他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发于《文艺报》2019.1.18,发表时有删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