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云淡风轻》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云淡风轻》读后感精选

2021-02-09 04:4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云淡风轻》读后感精选

  《云淡风轻》是一本由蒋勋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淡风轻》读后感(一):云淡风轻,风轻云淡,看似风景,实则人心。

  

蒋勋的文字读起来很舒服,文风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让人平和,这本书是蒋勋谈东方美学的杂文集,从诗经庄子讲到书画长卷,从春江花月夜到千里江山图,从唐诗宋画到楚辞再到巴西歌手《鸽子之歌》,从名山大川讲到小河流水,从地藏菩萨和莲花讲到木扉虫痕,从芒花苍茫到雾霭茫茫再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一片片生活小事中领悟到风轻云淡的超凡脱俗,就好似东方的美,有留白,有余韵,是看破不说破,是要人去领悟其中的乐趣。蒋勋正是东方的“文人”, “文人”不同于“学者”。“学者” 听起来有点太古板严肃。 “文人”却常常优游于山水间,“渔樵于江渚之上”, 必要时砍柴、打鱼都可以干,“侣鱼虾而友麋鹿”,似乎比“学者” 更多一点随性与自在,更多一点回到真实生活的悠闲吧。“逍遥”正是东方文人独特的世界观,落在美学空间上,从立轴、长卷、册页、扇面、时间、空间、构图、视点都是流动延续的。书里介绍了长卷的把玩,左手时间的未来,右手是过去,一段一段像生命的过程,像一条岁月长河,也像电影,在不同年龄,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流域,看到不同的风景。

云淡风轻,风轻云淡,看似风景,实则人心。

  《云淡风轻》读后感(二):云淡风轻

  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我的内心无欲无求,甚至可以说胸无大志;我喜欢安逸的生活每天浇浇花遛遛狗余生足矣。我喜欢曾老的书我不喜欢大起大落,《云淡风轻》是蒋勋先生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边记录的都非常的杂,好像就是一个老友,一壶茶,在跟你讲述自己的生平点点滴滴一样,讲一讲文学,聊一聊名胜古迹,说一说美食爱好等等。这本书虽然看似平淡但他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蒋勋先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1947年生于西安,后一直生活在台湾,虽然这本书《云淡风轻》看似简简单单,看似平平凡凡讲述的是一个人平凡的生活无忧无求。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从这本书里面看到了一种执着,一种对故乡的执着。在《云淡风轻》这本书里面刚开始有这么一段话“岁月像一条长河,不同年龄,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流域看到不同的风景。”这一段话感觉饱经沧桑,确实我们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活,接触到不同的人,想不同的事,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经历的。因为历史的长河不会停止,时间的巨轮也不会倒退,我们每天都在成长,过了今天,今天就成了昨天。 《云淡风轻》是蒋勋先生谈论的东方美学,虽然先生出生在中国大陆但他一直生活在台湾,他在谈论东方美学的时候其实也是寄托心中的一份思念之情吧!在书的背面有这么一句话“东方美学其实是生命的领悟,在漫长的岁月里领悟了时间的意义,领悟了生命是一个圆,周而复始。” 都说老小孩越老的人越像小孩儿,我们赤裸裸的来不带片瓦,我们从生命的起点走到了终点,却感觉终点可能也就是起点吧!这可能就是人的一生。在《云淡风轻》里边我真的深刻的能够理解了蒋勋老先生说的这句话的,在人的一生当中我们有太多的拼搏,有太多的争夺,有争强好胜,也有意志消沉。到老了以后我们才发现其实这是一场空,真正能装下我们的就是那一个“小盒子”。何必呢?有什么好争的有什么好夺的呢? 《云淡风轻》这本书里边讲了先生的很多爱好,很多奇闻趣事以及名胜古迹,也讲了很多发生在他那个年代的事情,比如“二战”其实现在我们想一想再多的仇恨又有什么呢?过好现在比什么都好。

  《云淡风轻》读后感(三):蒋勋的美学观察

  蒋勋的文字,总有一种温润通透的感觉,他能在最简单的自然场景里挖掘对美的独特感受,在他身上,既能找到独与山川对话的孤寂感,又流露着一腔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前读微尘众系列,读他眼中的唐诗宋词,总惊叹于他的另辟蹊径,却也只是很有兴致地跟着他的视角重读经典,不知所以然,直到现在读这本《云淡风轻》,开始明白是什么造就他的跳脱与独特,他视文人经典为随性创造之物,把作品放入到他们的生活故事中,不自囿于框架,于是他看到的就是无限可能。

  更难能可贵的是,蒋勋的解读不含一丝说教,他是在分享自己的体验,提出一种想法,至于我们是否接受于他来说都不是太重要,也许充满对生命自由的尊重与向往才能写就这派云淡风轻,有趣的是一面能感受到他文字中的疏朗开阔,另一面他对作品背后的鲜活人生的执着又是那么强烈,非如此不可能有这样的表达。

  他读《诗经》不求穿凿附会,而是想象着被奉为“经”之前由广大人民传唱的歌声该有多么辽阔美丽!王羲之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手帖究其源头大多是与朋友往来的书信,在被局限于“书法”的框架前,它首先是战乱流亡的历史,是悲切之声,是心有戚戚。蒋勋透过书法看的是写字人的一生,他说天地之大皆可入书谱,这是何等的豪放!

  可他这么不拘泥于框架的人读庄子还常感悲哀,因为人还是免不了常常被俗世限制所束缚,可是认知到限制是最关键的一步,随后才能试图打破框架和外界的诸多纷扰,完成与内心的对话。用心观察自然,破除作为“人”的偏见,这是蒋勋从庄子处学到的,他也在身体力行,他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解读尤为有趣,他将冯其庸的考订称为“偏见”,这个词在这里完全是中性的含义,即一己之见,蒋勋用自己的理解,并参考多种说法,形成自己的想法,而这也是他个人的“偏见”。

  我读至书末才恍然大悟,蒋勋文字中的谦和与尊重从何而来,他始终明白这是他个人的解读,而这从不能凌驾于他人的观点之上,这大概就是他的“文人”做派,不盖棺定论,无拘泥挂碍,用生命本身透视作品。一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位云淡风轻的智者,读他的美学观察,是感官体验,更是精神愉悦。

  《云淡风轻》读后感(四):大繁华里,怎得回身?

  《云淡风轻》是第一篇随笔的名字。也许也是蒋勋自己的一种心态。经过了波澜之后,反而看万事已是云淡风轻了。

  蒋勋——讲红楼梦的大家。第一次认识蒋勋是通过《红楼梦》,他讲解的很有意思,所以后来也就把红楼梦再看了一遍。昨天看蒋勋的《云淡风轻》,感受他想要传达给大家的东方美。读上蒋勋的文字,感觉自己整个人也慢了下来。昨天跟着蒋先生学了几个词,“云淡风轻,看完了潮起潮落,大风大浪,之后再看任何的事情,都能明白涓涓细流,终将流入大海”,也想有一个书房,对着河流口,放下书,抬头见河流。“天长地久,老子说过的”,“未央,还未到中央巅峰”

  “在为鄙俗的的事吵架的时候,就是离诗最远的时候。”

  自己的生活太多了琐碎,少了诗情画意远方和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清爽无负担的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的天堂。王维从牢狱中出来后,感叹道“晚年唯心静,万事不关心”那这里的唯一的唯是不是也可以通“维”,晚年维心静,万事不关心。枯木般心如死灰。王羲之大书法家,自己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大成者。王献之没有了父亲的悲凉,哀婉,书法中更多了一些豪放,和父亲略有不一样。而被人问到你和你父亲书法相比如何?王献之答道“固当不同”。再被问到“外人说差矣”,王献之继续答道“外人哪得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完美的怼回去了。

  蒋勋的文字有了很多的过去,过去的辉煌,过去的悲凉太多了,看完之后,人的心也淡然了很多。

  “大繁华里,款款回身”

  在戏剧里,作出了一番成就的顾老师,结婚生子,隐归山林,先生逝世后,款款回身,重返戏台。人的一生会被分配很多的角色,有的角色是赐福,有的是劫难。我们命中有的劫难,我们都难以逃避它。

  喜欢蒋勋先生说台湾夏季太炎热,喜欢去日本泡温泉配抹茶,眼前只有山和温泉,没有以往诗人的评价,有的只是自己眼前之物。那么我多么想回到自然的怀抱。只问山,只看水,不谈柴米油盐酱醋茶。跟着蒋先生的步伐走着,不仅想去日本的温泉看看,也想去他没有的没有的画室,出现的池上谷仓艺术馆里去坐坐。放下自己心里的杂念和不堪。

  《云淡风轻》读后感(五):真正的大家风范

  

最早看蒋勋,是《孤独六讲》,前男友送的,他喜欢看这种大本的文艺理论或者散文之类的,我当时不爱看,所以拿到后一直放在书柜里,直到有天收拾东西翻出来,无意中翻到自序里的那一句: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当时一瞬间仿佛被击中了,正好那时候两个人的感情也是山穷水尽穷途末路了,在一起的时候反而更加感觉孤独,因为无话可说。

所以那一下午最后干脆是停下来,就坐在那里看了一下午的书,看到后来觉得,这大概本身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东西,被他又写的这么透彻,这么清醒。

从那以后开始喜欢蒋勋,后来又买了《新编传说》,然后看到这本《云淡风轻》,感觉这四个字真的就是形容他和他的行文的,淡淡的不着痕迹,却又让人回味良久。

对于蒋勋先生的文字,我是衷心佩服并欣赏的,他的带起与从容,深刻与悲悯,他的文字会让人觉得,他对孤独,对红楼,对这些诗书字画,对于他所摹写的这些人物,他是真的懂得的。

懂得,我觉得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一种感悟和欣赏,大千众生,云云万象,太多的面孔和语言,但真正能说上话的,其实没有几个,说出来表达出来以后,能够被理解和懂得就更难的。看奇葩说学到一句: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不管倾听的人怎么样试图去理解,可能都无法窥得真意。可是读蒋勋,会让你觉得他是真的懂得表达者所要表达的,然后悲悯地去理解。东方美学在他的笔下,才真正从容地舒展开,恢复到应有的大气与从容,以及慈悲。

我一直很不喜欢的一个文学范畴就是文学批评,感觉似乎不管是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都非要去挑出一些问题和毛病出来,或者是作者是思维局限,或者是文笔不够华丽,又或者内涵不够丰富,甚至于作者的阶级立场都可以拿来批判一下。所以我更喜欢蒋勋先生的解析,似乎是怎样都可,一花一木,一言一语,如何声张发生,如何表达描写,都可以,不必拘泥,在他这里都是最自然的,他都能够欣赏,懂得,那种包容万物的宽宏,是我最欣赏和敬佩的。这也是一种真正的大家风范,非胸中有丘壑不能及。

  《云淡风轻》读后感(六):美学孤独境界

  读完蒋勋的《云淡风轻》,感觉到了他的文章一般都是在讲孤独的美丽,这就和我最近看的另一本书相似了,这本书就是《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其实两本书讲述的主题是一致的,但是蒋勋的这本书抒发的是一种意境美。下面就蒋勋的孤独来谈谈我自己的见解。

  近年来,蒋勋以理性与感性兼具的特色活跃于文坛,通俗解读美学,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他的作品以丰富的绘画、历史、文学为背景,以简单的叙述、纯粹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引发着共鸣,揭露着众人的心灵诉求,使人们从中汲取出美的力量。台湾联合文学在2002年举行的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中,蒋勋以伦理孤独、情欲孤独、暴力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革命孤独这六个层面为主,剖析孤独,并提出孤独美学的概念:美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的本意并不是鲁滨孙式远离人群的孤独,而是即便处于喧闹人群中,内心无所依的孤独,这贯穿着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群体生活不过是短暂性的一种借助,蓦然回首只能是徒留自己一人。但是在没有认识到孤独是人类存在必然所伴随的情况,人就会愈发感到孤独,从而惧怕孤独,用尽一切办法企图消解所谓孤独。挤入人声鼎沸的空虚喧闹中,引上三五人做伴消遣,最后聚变成散,众变成单,摆脱孤独的举动最终适得其反,内心的巨大失落骤增,鲜明的对比只落得曲终人散无尽的凄凉。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参透并接受孤独的人,他们畅意地享受着豁达的人生,追逐着理想,实现着追求,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以现代人的眼光观照古人的这种孤独,并不会生出凄凉悲哀之感,反倒令人陡生羡慕之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完成了个体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使人性化的存在达到了理想的形态;“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屈原,完成了孤独的吟唱,不屈的精神得到了传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李白,完成了与自己的对话,自由的精神得到了合乎人性的存在。这些超脱的孤独状态,使生命得到了圆满,并将孤独以一种令人艳羡的状态表现出来。在这个高效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社交网络的兴起,让人们拥有更多表达的方式和途径。人们在忙着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同时,更是在寻找认同。这无外乎是现代人孤独的表现,内心还没有充盈到实现自我的一种认同,一心想要从别处获得认同感。但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感同身受的状况,所谓认同也并不存在。因此,每个人都显得特别孤独。一旦开始接受孤独,生命获得圆满,我们就会放弃无意义地寻找所谓的认同感,学会自己与自己对话,就不必烦扰他人。自我对话促使自己认同的完成,在孤独中完成对生命的追问与人生的思考。当人们面对孤独的时候,不再茫然无措四处寻找表达的空间和对象,也就不再困惑苦恼认同感的缺失,内心就自适且惬意起来,生命就开始圆满了,精神世界就自然而然丰盈起来。

  《云淡风轻》读后感(七):东方美学的“无谓”与“温柔”

  也许是因为网络的发展,也许是因为科技的进步,亦或者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不再匮乏的今天,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渴望就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着眼长远,瞭望世界,西方的思想被大家接受,而传统的东方之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中国的东方之美从来不会逊色于西方。

  蒋勋的《云淡风轻》主要讲述作者对于东方美学的观点与看法,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寻找美的痕迹。

  蒋勋被大家熟知是因为那本著名的《蒋勋说红楼梦》,蒋勋将自己对美学的理解融入于《红楼梦》中,从独特的角度重新讲述了一遍大观园里的兴衰荣辱以及公子小姐的爱恨情仇。

  蒋勋对美学的启蒙来自于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清朝官宦家的独生女,经历了改朝换代,也见证了国恨家仇,母亲的对故事的讲述深深的影响了幼年的蒋勋,也让他与东方文学有了不解之缘。

  《云淡风轻》先总写了古代文人与诗书画,然后在分门别类的介绍藏于诗画山水间的古风国学。

  对于唐诗宋词,解读者数不胜数,蒋勋也曾著书进行分析,而在《云淡风轻》中,蒋勋用淡然的方式讲解了中国最原始的诗篇《诗经》,将最古老的情愫说给现在依旧期盼爱情的年轻人;蒋勋讲庄子,不是将其奉为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亲切的说一声,你好。

  对于中国的文人,蒋勋仿佛有着特殊的情怀,他喜欢文人身上的孤傲 ,欣赏他们的才华,懂得他们的孤独。蒋勋笔下的文人更全面,更立体,不是书本上的模范代表,而是有血有肉,有才情也会犯错的人。

  既然是介绍东方美学,自然也少不得山水画,中国的画作一般都很素雅,很少有极其艳丽的色彩,尤其是水墨画,几乎就是黑白之间描绘大千世界,没有视觉冲击,只有内心的宁静。

  读蒋勋总能读出一种超然的美,他笔下的生活让人意外也让人感觉自在。蒋勋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却能够看见不一样的世界,他会发现繁华中的平凡,能感受普通中的美好。

  蒋勋给东方的美取名“云淡风轻”,是一种对不争不抢的豁达,也是脱然凡尘的优雅。相比与西方,东方的文化本就谦逊低调,而这种“无谓”看似孤独,实在是一种深远。

  对于美学,我们可能理解得很少,但对于国学,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或多或少说出一些,而《云淡风轻》则是以国学出发,带你走进美学的世界。

  世间文明千万,我独爱泱泱华夏,东方美学从不求人关注,它一直保留着自己的魅力,温柔但不孤独。

  《云淡风轻》读后感(八):东方至美乃是《云淡风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我最喜欢的诗人王维的一句诗。而美学大师蒋勋的这本谈东方美学的书,整本书里都渗透着这句诗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淡泊宁静的感觉。

  首先手捧着这本书翻看时就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麦秆香气,让我犹如穿越回到小时候,麦秆铺满细长的胡同,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着麦香。阅读这本书就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这其中有美文,有书法,有画作,有戏剧,还有平淡无奇却又散发生机的植物。

  想要理解蒋勋先生在这本书中的美学及哲学思想,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书中提到的这两种植物:这两种植物,一种是瓠瓜,一种是樗树。它们也是庄子《逍遥游》中瓠樗哲学的主角。

  下面是《逍遥游》中的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其大概意思是说,惠子说他种的瓠瓜长得非常大,里面盛了东西却提不起来,觉得没什么用处,于是就给砸了。庄子说,你为何不把它当作小船去泛于湖上。惠子又说他种了一棵樗树,疙疙瘩瘩弯弯曲曲,虽然长得茂盛但也没用。庄子说,你为何不把它栽种在开阔地,闲来无事卧在底下逍遥。

  这就是从无用到有用的智慧。蒋勋先生在这本书里写了芒花和蒹葭,写了日本一个茶室里的抹茶,写了没有歌词的歌,写了被虫蛀的古老木门,全是一些细细小小看似无用的东西,但是其中却淋漓尽致地体现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之原始美。这种美不声张,不惊动,处处是宽容和欣赏。正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最安静的竟然才是最有力量的。

  这本书特别适合经历过人生风雨但是仍旧砥砺前行的中年人欣赏。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心高气傲,喜欢绚丽的壮阔的,可能没有耐心停下去欣赏这些安静的美。但是中年人渐渐了悟,“生命是一个圆,周而复始”,最美的恰恰是最初的那些最简单的东西。

  生命从微小虚弱,成长到夏花般绚烂,然后慢慢地,重新归于平静安宁。

  《云淡风轻》读后感(九):期待一场东方之美的文艺复兴

《云淡风轻》

  我第一次接触到蒋勋的书,是在几年前,看的那本厚厚的系列,名字叫《蒋勋说红楼梦》,听这样一位老者说他眼中的,他理解的红楼梦的故事,我家中的红楼梦放在书架上,年生日久早已发黄,而听他说过一遍红楼梦,再去细读,感觉生命都已变换。

  再后来,就成为了蒋勋老师的粉丝,随着各种媒体的兴起,手机APP的蓬勃发展,我从纸质书走向电子书,从电子书走向音频课,再到视频课,最后还是回归到纸质书,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摸得着的东西,而遇见这一本《云淡风轻》,真的需要一些运气的。

  它的封面接近全白的水墨画,在琳琅满目的书籍里根本不打眼;书名也是,蕴含着一种淡泊人生的态度,不管你看,或者不看,它都在那里,风轻云淡。

  不仅仅因为我是蒋勋老师的粉丝,所以这么推崇它,这本书的确非常值得一看,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一些淡泊名利的人,或者说思想,追逐名利并不是错,只是我们需要更广阔的胸襟和气度,禁得起夸赞,也受得起诋毁,始终能拥有自己的思想,能拥有福独立思考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得到和失去都保持平常心的能力。

  作者从《诗经》、《庄子》讲到文人书画长卷,从《千里江山图》讲到唐诗宋画,从名山大川讲到小河流水,在蒋勋老师眼里,没有事物是不美的,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他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融入这些他怀抱深情的事物,发觉云淡风轻或许才是生命的最佳境界。

  不同于西方的浓墨重彩的油画,东方的美,是留白,是白描,是留有余韵,是看破不说破,是要人去领悟其中的乐趣。

  我年轻的时候,并不喜欢这种说一半留一半的美,觉得美就要美得轰轰烈烈,美得纯粹深刻,美得让人挪不开眼,殊不知,太纯粹的东西死得太快,也禁不起再三反复得打量,还容易让人腻味,同时第一眼太过惊艳,到最后发现瑕疵是会让人特别失望的。

  而东方美学是你一时半会看不透的,需要人们去领悟,与此同时人生经历的增加,会让你每次去看的感觉都有所不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身份得到的启发也有所不同,这就是东方的美的特别之处。

《云淡风轻》

  我们的年轻人受到西方文艺影响太深了,看得那些西方的发达国家的影视作品,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却很少有人去看看、去了解自己本国的书法画展,上学时的书法课、绘画课,经常被各种应试课程给代替,我们对于美的启蒙大多来自于他国的文化之美,这多可悲。

  所以蒋勋老师在书里呼吁,

二十一世纪了,期待一次东方文艺复兴,此时此刻,我们自己可以懂吗?

  我能做的不多,但是如果能将这本讲述东方之美的书推荐给你,你看了之后,觉得不错,再推荐给其他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或许真的可以等到这一天。

  End。

  《云淡风轻》读后感(十):一看书名就觉得心态变得从容的一本书,蒋勋用它来写诗意的美好

  最初听闻蒋勋,是因为《红楼梦》的缘故。身为红楼迷,我对各家评说《红楼梦》的文章自然也格外关注。

  而蒋勋老师的评注擅长捕捉我们寻常忽视的细节,以颇为新颖的角度选择取胜,解读人性也更为柔软温和。闲暇之余听来,让人的心性也从容宽厚许多。

  谈到《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蒋勋有一个观点:前八十回虽也写尽贪嗔痴,但许是作者看得通透,书中的人物纵有不堪,也只是让人觉得愚钝到可悲,而鲜少会产生憎恶感。

  而到了后四十回,这种憎恶感徒升,人性的坏被直接地表现出来,反而少了这种悲悯。

  这个看法在蒋勋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本文章中重被提及,而此文被收录在《云淡风轻》一书中。

  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诗意的文字和古典的书画,就好像高山流水之间,听见了清澈的琴曲声。

  如同这本书的副标题“蒋勋谈东方美学”所写,书中描诗书画卷,谈文人雅士,聊天地间的芒花和芦苇。

  蒹葭苍苍,伊人在水的那方,古典文化里的韵味在字里行间荡漾开来,伴着午后的蝉鸣,悠然入梦。

  梦里也许有周公,也许有庄子的蝴蝶。蒋勋的文字里似乎揉进了庄子的洒脱,对他而言,庄子和庄子的那条鱼,是他在过往孤寂岁月里的陪伴。

  化身为鹏的北冥的鲲,是万顷波涛里的岛屿,是一飞六个月的力量,是不见束缚的逍遥之梦。

  庄子是与天地对话的,孤独但又内心丰盈的那个人,他也似乎已经把蒋勋带入了这片少有人注意到的,在天辽地阔中回归生命本质的境界。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那是庄子善意的提醒。他把浩渺的天地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见了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

  有棵叫“樗”的树,长得歪歪扭扭不成器,木匠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惠子也为之犯愁,庄子却说,这种无用之用,也是一种有用。

  庄子笔下的寓言和寓意,庄子单纯论述一个事实的客观文风,蒋勋都很喜欢,而他的作品里也可以看见庄子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东方的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蒋勋用文字轻声吟唱,诗意的感怀,从容的姿态,淡然的心绪,无不让我们既感受到了古典文学的美好,也感受到了身边大自然的美好。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云淡风轻在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中,是欢快而和煦的景致。而在蒋勋笔下,那是于文学殿堂徜徉的闲庭信步,于生活小事中领悟到的超凡脱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