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习的格局》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摘抄

2021-02-10 03:50: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摘抄

  《学习的格局》是一本由黄静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一):需要反复学习的工具书

  

作者的百度词条并没有说她学成自哪里,更像是自学成才,实践里出真知的教育达人,她真的很会吸收融合创新,所以很认真地看完这本书后,每天晚上再看一遍原书赠送的干货清单,发现还是没记住什么,于是用些记忆策略来帮忙,最后还是选择让孩子帮我考一考.孩子也很受启发,真·一举多得!这本书的育儿理念很成熟和先进,作者很善于开发新方法,学习学习挺好的,哪怕只是了解了解也不错,我觉得很多家长可能在定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角色上就出现了偏差,所以这本书很多时候是在劝家长放弃一些固化思维,用更科学的方式来解决让人头疼的育儿问题,是为学习的格局.PS: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如果你只想通过看个热闹就有所收获,呵呵。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二):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

  

格局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语,那学习也需要格局吗?在俞敏洪写的序言中说,学习有三种境界,第一是为了找工作而学习什么,第二种是因为兴趣,第三是因为使命感而学习,可以说这三种境界对应的就是三种长远的学习格局。从长远来看,只有第2种和第3种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黄静洁的这本书就是告诉各位家长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而不是由家长来掌控,不然孩子是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是不会主动去学习的。 这本书作者针对每一个问题先分析原因,找到方法,还有自己的亲测效果,让读者明白是可行的。让家长也可以从孩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家里变得更和谐,美好! 作者从三个维度来展开,第一个维度是以学习效率相关的6项能力的组合,其中包括记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策略,提问力,理解力和分析力。其中介绍了一个工具:学习金字塔,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主动学习,什么是被动学习。只有让孩子参与到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学习才会变得主动,也才能把学过的知识记住。为了让记忆更加深刻,还要经常复习了解那个遗忘曲线。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为兴趣而学还是为使命而学?而且要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逐步实现起来更容易。 第2个维度是关于学习的自控力,其中包括责任,自律,专注力,批判思维,阅读力和内驱力。都说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一定要从家长身上先找原因。言传身教真的不是说说就行了。家长从小就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与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培养孩子的作息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第3个维度是关于孩子的未来竞争力,其中包括适应力、情商力、协作力、挫折力和交友力。这五大类虽然看似与孩子当下的学科学习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是帮助孩子保持终身学习动力的底层能力,因此这些组合能力不仅可以助力孩子提升长期的学习表现,更能为孩子奠定未来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这本书让家长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只有孩子想学他才能学好,如果你压迫孩子,只能起到反作用。教育孩子也是家长的必修课,只有家长提升自己的格局,才能教育和引导好孩子。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三):为什么而学习

  

这篇文章,是今天去樊登书店进行分享的一些总结。

1、我们为什么而学习? 2、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3、孩子们为什么要去学习? 4、孩子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5、孩子们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成绩吗? 6、学习和成绩的关系是什么呢? 7、书友们是如何理解格局的呢? 8、学习的格局又是什么? 9、如何培养孩子的格局?

关于问题,大概就还记得这么多,下面一段话是根据书友的讨论做的一个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成为一个什么的人,比如像登登说的的,成为一开心的人,像另一位书友说的,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同的阶段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就像是王阳明,从小立志要做圣人,但是他也会去走弯路,去修道,为什么会去修道呢!因为对他最亲的人,他的奶奶去世了,所以他想要追求长生,但是后来,还是想要去做圣人,而回来了,在比如曾国藩,我们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是在三十岁之前,他也是一个好色之徒;就像电视、电影里的坏人,从一开始,他们也不是坏人,而是由于受到巨大的打击而变成坏人的

我们之所以要去学习,是因为我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小的时候,受到了某种打击,而从书中获得了这种力量,然后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或者是因为某个人而改变,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但同时,我们又明白,要成为这样的人,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而学习就是为了补齐这样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学习,把孩子培养成某种人。

最后,想说的是,这一辈子,我们都是想为成为某一种人而学习。

而所谓的格物、诚意、致知,修身、齐家、治国是成为某种人的修行方法,不能本末倒置。

最后聊一下学习的格局,将一个故事,三个工匠的故事,可能都听过

第一个工匠:你在干什么:我在砌墙 第二个工匠:你在干什么:我在盖一座楼 第三个工匠:你在干什么:我在建造一座城市

也许这就是格局,所以希望各位父母们都不要将学习仅盯在成绩之上,成绩之外,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能力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而这就是就是所谓的学习的格局吧!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四):“学龄儿童教育方法百科全书”

  读完整本书,第一感觉是,这真是一本“学龄儿童教育方法百科全书”。

  跟很多妈妈一样,从孕期开始,有关胎教、早教、性格培养、习惯养成、各种启蒙的书籍都没少看,育儿方法论一套一套,亲子关系、正面管教、接受悦纳、坚定温柔……我的经历是,所有这些在小学前,都还挺管用,一旦孩子进入一年级,似乎情况有些翻天覆地了。

  学习压力扑面而来,而娃,始终一副云淡风轻、宠辱不惊的样子,这在老母亲看来,简直就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接着是人际关系,明明在家嘴甜心善的娃,到了学校基本每天都在跟人发生冲突。尽管无穷的教育学者、专家、校长甚至老师本身就在强调,要“慢养”,要给孩子时间,要让孩子承担自然责任,但事实上,一旦孩子在学校犯错,而老师的各种找家长简直有速度有激情。

  经过长达半年的摸索与试错,我自己从孩子学校生活中摸索出的主要经验有两条,一是构建知识的“联结点”,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知识联系起来,把语数外中能联系起来的知识点联结起来;二是鼓励他向家长、向老师不断提问,窃以为,只有经历了集中注意力的学与思,才有可能提出问题。

  而我这一路踩坑探索出的经验,在这本《学习的格局》里有了非常明确的表述:P66《“知识链”和“记忆结”:孩子如何学会一门知识》与P95《提问的力量》很好地证明了我的结论,读到这两章的时候,真有醍醐灌顶、相见恨晚、英雄所见略同的畅快与恍然大悟,真想与作者来个大拥抱。

  178《父母的困境:让孩子拼成绩还是拼能力》也很好地缓解了我的焦虑。记得孩子在上幼小衔接时,一次资历深厚的数学老师找我,表示近期需要督促一下孩子学习。我问问题在哪,她回答“5以内算术算得不够快”。我嗤之以鼻,5岁多的孩子,为什么要算得快?算得快有什么用?他再快能比过计算机?完全不放在心上的我继续带着小朋友玩弄花花草草,看蓝天白云蚂蚁搬家。结果上一年级,很快老师就找到我,说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算术题,还容易出错,而班里一部分孩子已经能算得又快又好。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算得又快又好”不应该成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标准,但人微言轻,配合老师、不让老师不喜欢孩子、也不让孩子失去信心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于是我们也不得不放下诗情画意,开始各种计时速算。从这时起,“听学校的”还是“尊重孩子”就成了我的心头痛。看完这篇,我释然多了,单纯追求计算结果“又快又好”肯定是不对的,但是鼓励孩子不断算快算准,从中发现自己长处与不足,找到发扬长处与改进短处的方法可能才是算术本身最重要的。

  184的《情商学习五步法》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育儿方面的不足,确实,我从来没有带着他认知过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所以我想很多时候,在他与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是他故意想去冒犯,想去挑衅,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气了,或者别人生气了。那么,以后如何做,我已了然于胸。

  整体来说,这本书能给学龄期孩子的父母提供不少“一语点破”的教育理论,同时还配有实操方法,让家长能够在面对孩子问题时,不仅局限在“就事论事”,更能看清背后的深层次缘由,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谢谢作者,谢谢出版社!

  �K�� �3�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五):读后有感

  

在成为父母之前,我们都是孩子。曾经对父母的抱怨,可能就是未来我们做父母时,最大的阻碍。 想象成为完美父母人设,让我对成为母亲有了很多期待,而在实际的生活中,面对到真正的育儿问题时,才知道没有那么容易。好在我的孩子还小,我还有时间去学习和练习。但当下很多育儿书传递的都是理论,没有具体可以实施的方法步骤,让人很难去“做”。黄老师这本书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如何成为好父母的学习框架,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学习方法。但这一切的基础在于父母对自己的改变,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了这些方法,领会了正确的理念,才有可能轻松的让孩子学会。 所以,改变的第一步来自于我们自己。 要想知道怎么做的对,首先要知道错在哪里? 在第一章“差生的陷阱”里,作者对认真学习提出了颠覆性的指导,列出了六大学习障碍。其中低水平的重复,低效能学习,这两点完全和我自己过去错误的学习方法一样,以为靠不停的刷题、补课可以让成绩好一点,结果却不尽人意。但当时,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认为成绩上不去是自己“不够聪明”、“努力还不够”,然后一直在这个怪圈里循环往复,最终耗尽自己的学习热情,熬光自信心。 重复的刻意练习需要正确的方法、不断的突破和发自内心的兴趣,三者不可或缺。 在学习方法上,第二章“学习的效率”,作者给了六个技能提升学习效率。分别是:记忆力、时间管理、康奈尔笔记法、问题驱动力、理解力和分析力。这六个技能给我们如何学习搭了一个坚固的框架,从这六个方面入手提升,让大家不在对学习这件事“迷茫”。拥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走进学习的殿堂。 当然在学习这件事上,光有方法还是不够的,如何让孩子真正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呢?还需要建立起责任心、自律性、专注力、批判性思维和阅读力。第三章“学习自控力”为我们揭示了这五大核心能力和品质。 读完这一章,我开始自我反思,这五项能力作为母亲的我是不是拥有呢?我能做到在该陪伴孩子的时候放下手机吗(自律)?工作上有过心流体验吗(专注力)?在生活中对待问题能走出能力陷阱,能做到变通思维吗(批判性思维)?工作之后的这些年我读过多少本书,有没有去学习新东西(阅读力)? 理论方法很容易学会,难的在于实践,只有亲自体验过改变,才能把进步的感觉传递给孩子。 第四章“终身竞争力”,作者把学习的范畴扩大,除了对书本里知识的学习,也要学会赢得未来的“软实力”,这是格局也是眼界。上学的时候拘泥于书本,只在乎成绩,那么在孩子走向社会后,还是会遇到各种能力问题。 最后一章“反面管教”,是在提醒父母不要让孩子把所有想要他达到的事情都跟糟糕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而应该让他和快乐的情绪相结合。用正确的方法办成正确的事,这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这本书可能不适合所有家庭,就像高晓松在序里说的这不是一本从0-1的突破秘籍,而是从3到8的修炼手册。黄老师带给孩子的学习氛围也许和我们有距离,但最少给我看到了一个积极陪伴孩子一起努力成长的妈妈应该有的样子。如黄老师所说的“如果把孩子想象成自然界里的一朵花,父母其实没有能力决定哪朵花会开成什么样的。而父母能做的最有效的事情,就是帮助这朵花在最合适的环境里开出它应开的花,结出它应结的果”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六):如何用提问力提升孩子的高阶学习力?

  给三岁的小孩读绘本,他脑袋里总是有一些小问号:“盘古开天地的斧子是哪里来的?” ,“小青蛙冬天不是冬眠吗,为什么还要去敲小鼹鼠家的门啊?”, “猛犸爷爷还能用火做什么事情呢?”等等。如果孩子经常问你这些问题,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了一个喜欢思考的小孩。 因为他们刨根问底的为什么正是构建智慧大脑的一砖一瓦。 所以我们要强调从儿童的早期就要培养他们的提问力,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 你可能会问,孩子会不会提问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个《古文观止》中的小故事: 齐国国王派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开封,威后就问使者:“今年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 使者很不高兴:“你不先问候齐王,反而问收成和老百姓,岂不是先卑后尊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所以我才这么问,我不能舍本逐末啊 !” 赵威后开门见山,三问收成、百姓、君王,反映了她把臣民放在第一位的思想。面对赵使的不悦,她又反问,把自己的意思清晰明了的表达给对方,层层递进,让对方无话可说。接着,威后又从正反两方面问齐王是否对忠诚之士进行奖赏,对奸佞之士进行惩罚,一连四个问句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就是思维本身。 “为什么”三个字很简单,却是一个不简单的词语。为什么是好奇心的源头,是体现智慧的思维火花。 哈佛教育学教授丹· 罗斯坦先生说经常提问的孩子有三个主要特征:学习主动性强、专注度高、学习更有质量。 反之,不善于思考的孩子渐渐会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 久而久之,各种学习中的问题接踵而来,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到那时,考验我们的可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和收拾烂摊子的能力了。 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的诗歌《池子与河流》是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池子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享受鸟语花香,微风荡漾,嘲笑河流日日忙碌,长流不息。结果自己年年淤堵,最后干枯。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不用则退。 如何提升孩子的提问能力? 三种原则: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孩子如果没有了好奇心,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动力,瓦特对水蒸气产生兴趣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看吊篮摇晃发现了单摆。好奇心可以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家长和老师要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教孩子分辨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哪些是垃圾信息。 2、给孩子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著名的心学大师王阳明说:学习中的愉悦情感体验对于儿童来说,犹如时雨春风对花草树木之生长一样重要,他的观点和“南风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内孩子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痛苦和压抑只能造成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3、对孩子的提问不做评价,但是鼓励孩子提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孩子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比如:有一次学习《草船借箭》,有一个孩子提出诸葛亮明知道鲁肃和周瑜是一个阵营的,为什么还要让他帮忙?这个问题就特别有价值。老师首先肯定了他的提问,然后鼓励他去阅读名著和查阅资料,孩子通过阅读名著对鲁肃的为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诸葛亮的知人善用。最后孩子明白了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三种思维模式,提出好问题 第一种提问模式聚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是我们常见的思维模式,也是聚合性思维模式。如果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探究,注意这个过程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探究的过程,而不是你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书中、词典中和电子设备中查找资料,然后围绕关键词把资料记录下来,这样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骨架和素材,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 第二种提问关注“如果......那么......”,这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根据现象提出假设,开放性地去寻找答案,然后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假设说出来,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头脑风暴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可以让我们形成创新性思维。还是以《草船借箭》为例,周瑜“造箭”是惯性思维,诸葛亮“借箭”是创新思维。所以遇到问题,我们只有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跳出问题看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第三种提问模式"你怎么想?"、“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补充意见?”,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鼓励孩子问自己和他人这样的问题,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创意。训练孩子提出有质量的高阶问题,就是在启发他们的思维模式,让大脑开展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练习倾听和表达能力。 当孩子开始用这种模式来灵活思考问题,他们的思辨力、反思能力和判断能力才能越来越强,从而成为一个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人。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七):《学习的格局》回答了这些年对教育的所有困惑

  

和蔼地散养孩子,担心养成孩子信马由缰的性格,最终一事无成。

严厉教育,又担心孩子形成心理阴影,用一辈子来治愈童年。

于是我们或和蔼、或严厉,摇摆不定。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的定海神针?

黄静洁老师写的《学习的格局》,正好回答了这写问题。

01 学习力

说到教育,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学习。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呢?听老师讲课?上培训班?刷题?要做到主动性学习,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别人。

看看这个三角形你就懂了。

02 思考力

人类具有最强的学习能力的时期,就是在小时候。小时候,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这些技能,都是从一无所知到非常优秀。

我们是怎么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呢?是一开始学,就非常非常顺利和优秀吗?其实并不是,我们不断地犯错,不断地在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去练习走路。

这里反映了我们对待错误的一个态度。要把犯错看作学习的好机会。

把错误和成功,划分成这样的4个象限吧。

03 目标力

我们经常说孩子三分钟热度,确认了一件事情,在开始,坚持了两天,然后很快就放弃了。怎样帮助孩子执着地向目标前进呢,要学会目标分解。

04 笔记力

孩子经常记不住老师上课讲了什么,所以导致学习成绩一直无法提高。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这一点呢,推荐康奈尔笔记法。

这个笔记法实际上分了三个层次,第一、课堂记录;第二、回家回忆主要的线索;第三、升华总结思路和收获。

05 时间力

我们经常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其实孩子们比我们更忙,他们的时间一不小心就找不到了。怎样帮助孩子管理时间,认识时间?

可以做一个一日时间饼图,既帮孩子规划时间,又让孩子清晰的知道自己这一天都在做什么。

06 提问力

最优质的学习隐藏在最深刻的提问里。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专家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些提得好的问题,其实就表现了提问者的深度理解和思考。

帮助孩子学会提问,从kwl提问法开始。

07 专注力

你有没有接到孩子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呢?告诉你,孩子上课的时候小动作太多,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很难专注于老师说讲课的内容。

如果你只简单的归结为孩子不好好听讲,不好好学习,那么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还要从孩子的专注力培养开始。

专注力培养的五个方向:运动、吃低糖食品、va k类型分析、分心时间、安排专注力可操作训练。

08 情绪力

近年来不断暴露出的问题孩子,其实归根结底,是孩子们没有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学习个12345小游戏。

09 协作力

孩子在学校培养协作力在一些机构培养协作力。在家也可以培养协作力。

10 成绩力

是不是我们就不再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只注重培养他的其他各方面呢?不是,所以永远不要告诉孩子,“我们不在乎你成绩的好坏”。记得说“你的努力我们看得到,我们一起接受结果。”

深层次的地基打好,你的孩子,终将是充满魅力的高楼大厦。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八):如何引导孩子找到主动学习的密码,达到学习的心流状态?

  01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人生分为不同的境界,学习也分为不同的格局。 2016年4月,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美国常春藤盟校的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但是在同年5月,哈佛大学把录取通知书补发给了就读于四川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顾灏洲。2016年,哈佛在中国录取的学生不超过5人,像顾灏洲这样被补录的学生尤其罕见。 顾灏洲说:美国名校最看重的是培养出改变这个世界的人才,所以特别注重考查学生有无学习的规划,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引导孩子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学习,不同的回答,带来不同的结果和人生。 有人为找工作而学习,有人为兴趣而学习,有人为了某种使命感而学习,无论何种目的,都要拥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成为一个乐于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者,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奥妙。 英国著名《经济学人》杂志预测,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三大核心竞争力是:终生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一个人必须拥有的好奇心。尤其是终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而自主学习是掌握这项能力的唯一途径。 02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找到自主学习的密码,让学习达到心流状态?中心合璧的亲子教育专家、畅销书作者黄静洁女士在《学习的格局》中让我们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黄静洁女士是享誉全球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先生的夫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的“实践导师”,曾经获得过冰心奖。 打开黄静洁女士的这本书,我认为肯定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随着书页的翻动,我感到惊叹和惊喜。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那么多具有实操性的故事和案例。在这本书中,黄静洁女士把她20年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和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结合起来,提炼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完此书,我们看到一个母亲用工匠精神来教育和引导两个孩子成长的全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句话:作为父母,我们要用智慧和格局为世界养育孩子。 她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等生,只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中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劣势,能够通过自我驱动来持续学习、成为一个终生热爱学习的佼佼者。 03 读完《学习的格局》,可以帮我们重新建构对学习的认知,用一种全新的格局和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学习表现,为孩子打造人生的软实力。 下面从三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一、何谓学习的心流状态? 2018年美国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叫做《高效学习的85%规则》,受语言学习和乐器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和电子游戏设计者的启迪,研究人员发现: 当人们开始掌握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是他已经学过的,15%是全新或未知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这样的内容设置恰好是适合孩子能力的区域,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此时此刻,学生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还会在心里产生一种“爽”的感觉,科学家把这种自我感觉叫做心流。(mental flow)。 心流是一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会忘记时间流逝,完全沉浸在某件事情中。 只有当你的技能水平和任务的挑战难度匹配,也就是达到「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时,体验才是最优的,才能产生心流。 二、找到学生不爱学习的死敌,远离恐慌区、跨过舒适区,到达学习区 针对学生不爱学习的现象,美国密歇根商学院的诺尔 迪奇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三区理论”。 迪奇教授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它们分别象征着学习区、舒适区和恐慌区。 最内层的是舒适区,代表孩子进行的是重复低质的练习,例如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这种学习可能让孩子满足已有的知识水平,失去了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身心刺激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性,转而投入到更有刺激性的游戏当中去。 最外层是恐慌区,代表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内容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力。例如有的家长盲目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学习奥数,认为补习的题目越难,孩子的受益越大,逼着孩子去做难题、怪题。家长这样做容易把孩子推进恐慌区。由于内容难度大,孩子容易屡试屡败,逐渐产生挫败感,从而形成厌学、自暴自弃的后果,得不偿失。 我们既不能让孩子待在舒适区,也不能让孩子走进恐慌区,我们要引导孩子走到学习区,达到学习的心流状态。 三、如何引导和训练孩子在学习中达到心流状态? 1.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把学习过程变得像升级打怪一样好玩。 帮助孩子把目标拆分开来,拆就是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分就是分步骤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而且每一天都有具体的行动,如多读一本书、多用一个高级词语造句,多做一道数学题,这样一步步执行起来,就不会觉得目标太大,太难了。 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当15%的学习新内容变成孩子可以驾驭的旧内容时,就宣布了孩子打通了一道难关,上升到一个新的级别难度。所以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学习的进度设计成像游戏通关一样,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刺激法。从而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结果迁移到过程。 《超级演说家》冠军的刘媛媛就是这种学习类型的人,她对学习阶段有周密的规划。每次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定位一个目标→寻找策略→坚决执行自己的策略→得到反馈→调整自己的行动→循环以上的步骤直至实现目标。这六个步骤并不简单,如果能把这六个步骤坚持完毕,已经是大赢家了。 使用这种一拆一分的目标与关键成果法。还要记得和孩子一起做复盘和总结。复盘就是评估每个小目标完成的怎么样,大目标是不是过于困难或者过于容易了。 让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心得,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 这样我们才能带领孩子从低效能的被动学习向高效能的主动学习迈进。 3.专注力 有一本书叫《学习之道》,作者是乔希·维茨金,国际象棋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同时也是太极拳世界冠军。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详细的记录了自己从小是如何习得一门技能的。 乔希在6岁的时候就能战胜成年人,展现出惊人的天赋,然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世界冠军。 书里有一个细节:乔西在公园和别人下棋的时候,双目紧紧地注视着棋盘,目光几乎要将棋盘上的棋子灼烧掉了。他完全沉浸在棋局之中,周围的一切噪音仿佛都已经静默了,只剩下自己和棋盘。 专注力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冥想、固点凝视、舒尔特方格和冈察洛夫五个注意力方法进行。 4.思考力 一款自杀游戏“蓝鲸”已经导致130名俄罗斯少年自杀,对青少年的身心安全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可能大多数家长把这个问题归罪于网瘾,但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明朝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孩子敢于用连贯的思维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大声地说出来。即使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也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自己去琢磨和发现,给孩子实践和试错的机会。 在和孩子聊天时,可以选择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展开提问、讨论和质疑。 越早养成孩子的思辨能力,孩子会受益终生。 5.创造力 创造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创造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习得。 最近最妙的创意可以说的“钉钉招聘小学生体验师”了,面对小学生对钉钉的一星点评,钉钉不是消极应对,反而是靠一首《钉钉在线求饶歌》爆红网络。这样做不仅很有诚意,而且这种敢于自黑的“性格”,还收获了许多网友的好感,让他们自发地为其好评。 现在又招聘小学生体验师,这个操作也是创意无敌了。除了方便快捷以外,钉钉要加进更多体验者的情感元素。 如果我们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可以通过多跟孩子玩,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为他的发展创造条件;相信自己的孩子,保护他的求知欲和创造力;鼓励孩子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问题,有时跳出问题看问题,反而会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之道。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自省和更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具备指导孩子学习与人生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知识储备丰富的父母,才能引导孩子从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他们的人生也能变得更有格局。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九):孩子明明很努力,可是考试却提不了分,《学习的格局》告诉你答案

  外甥女今年已经读初三了,上个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由于数学成绩考不好,打电话向我姐姐哭诉:“妈妈,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分数依然提不上去,我该怎么办呀?” 当时姐姐就打电话向我“求救”了。外甥女在两年多前是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市的重点中学。姐姐说孩子平时都非常的努力,每一两周回一次家,回到家以后孩子也是不停的看书,不停的刷题,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从来不让她干一丁点的家务活。 可是孩子明明已经很努力、很认真的学习了,为什么考试成绩总是提不上去?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专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学习的格局》这本书里,作者黄静洁给出了相关问题的问题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的方案。 黄静洁,她是一名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同时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特聘的“实践导师”。她与全球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先生育有两子,并且她把两个孩子都培养得非常的优秀。 在《学习的格局》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她养育和引导两个孩子成长的故事和案例。在这本书里,黄静洁老师还把自己20年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与多年来对全球教育领域前沿的脑科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理论等多方面的学习结合起来,提炼出很多非常实用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孩子考试提不了分,有可能陷入一万小时定律的学习误区 外甥女是一个在学习上非常勤奋刻苦的女孩子,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书,刷不完的题。邻居们都觉得外甥女这么勤奋,学习成绩肯定很好。然而,人类对大脑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看起来是非常的努力了,但是他却误入了一个“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里。 一万小时定律的前提条件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一本书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很多家长却把这样的定律用在了孩子的学习上,他们普遍的认为孩子们只要把一万个小时都应用在学习备考、不断的刷题中,应该就能换来高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万小时定律,它还有三个前提条件。 1、孩子需要理解所学内容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就拿孩子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说吧!你要懂得如何去解这个方程,要懂得这个步骤。如果在没弄明白之前就在那里不停的刷题,那刷出来的题也是错误的,那也相当于浪费时间。 2、避免孩子在低水平区域里重复苦练。 孩子在练习过程中是需要不断的突破自我,而不是单纯的重复。比方说孩子已经懂得如何去念这个单词和书写这个单词了,但是却在不停的重复去念去写,其实效果并不大,孩子也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其实在孩子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经过练习以后,最好再优化一下,或者是扩展一下。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在低水平的区域里重复的苦练。 3、挖掘孩子强大的内驱力。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他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学,去苦练,去坚持。比方说一个孩子对英语不感兴趣,老师在上英语课的时候,孩子就像是在听天书,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别说刷题了,就连书本连看都不想看一下。因此我们最好去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够挖掘孩子强大的内驱力。 根据学习三区理论,避免舒适区和恐慌区,掌握学习区 其实有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明明我的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他的成绩就是提不上去呢?下面就让学习三区理论告诉你答案。 学习三区理论是美国密家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创导的。迪奇教授把知识和技能等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它们分别象征着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图 舒适区 大家看这个图,在最中间的是舒适区,为什么叫它舒适区呢?因为在这个区域里,孩子们可以非常熟练的展开练习,但仅仅是在自己掌握的知识内。我们就拿数学来举例子吧!孩子们可以用同一个数学公式去套入不同的数字,一遍一遍的重复的去掌握这个公式。这种现象给家长的感觉就是孩子非常勤奋的去不断的刷题。但实际上孩子并没得到很大的提高,因为他们只是在不断的重复自己已知的知识罢了。 在舒适区长久刷题还会造成一定的反作用——孩子厌恶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吃同样的菜,吃了几天就会腻了。刷题也是一样的,每天都刷一样的题,没有任何一点新鲜感、刺激感。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 恐慌区 最外层是恐慌区,里面代表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孩子能力或者理解能力的内容。 姐姐一直以外甥女为豪,同时也希望外甥女能够考上某省市的一所重点高中。为此,姐姐成为了陪读妈妈,姐姐对孩子要求非常的高。因为她时刻提醒着自己:那所重点高中只录取名列前茅的人,那孩子就必须要名列前茅才有机会。所以她不停的逼迫孩子,去刷那些特别有深度的题。但是那些题却早已超出了外甥女的能力。 外甥女长期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因为那些题刷的她头疼,找不到解题的答案,就这样,她屡试屡败,逐渐的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慢慢的就会厌学,甚至是自暴自弃。 因此我们既不能让孩子长久的呆在舒适区持续的刷题,也不能够把孩子赶进恐慌区提前学一些超难度的内容,这两种方法都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学习区 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开始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是她已经熟悉和掌握的,就能达到最佳训练出错率15%。也就是说,当孩子的学习内容中只有15%是全新或未知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这就好比当我们的孩子处于学习区时,只要我们把学习内容的难度比调整到15%左右,孩子就会感到学习的内容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容易,恰好是适合自己的能力,区域往往在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感到学东西,学得非常得心应手,因此心里边就会产生一种很爽的感觉,科学家把这种自我感受称为“心流”。 就拿我家孩子来说吧!我家孩子现在刚刚四岁半,不太会写字,但是很爱画画。因为平时我还要带小宝,也要做一些家务,为了安顿好大宝,让他不要来打扰我。有一次我就直接教了他一整面的画,但是当我教完以后,孩子直接说了一句:“妈妈,你教那么多,我都不会,好难啊!” 但是当我只教他一个图画的时候,孩子却非常乐意的自己画了起来。我发现这一种幅画里边他会画一个我刚教的,然后其他的都是一些他已经懂得的图画,凑成了一幅画。 比方说我教他画一只恐龙,他就会跟着画上几只,然后在画里边再加上一些他熟练的内容:花花草草、太阳、云朵等凑成了一幅“恐龙森林”,并且他还乐在其中,往往每次画完以后都屁颠屁颠的拿过来给我“炫耀”。 这就相当于我用15%的新内容来吸引孩子进入了下一个“学习区”,用新的尝试来促进孩子的兴趣,而不是让孩子陷入在已经掌握的“舒适区”里不断的低水平重复以懂的内容。 像我外甥女对数学充满了恐惧,多半是因为她所练习的内容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之内。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做一些调整:通过在熟悉的内容中加油,不熟悉的新内容,运用15%的难度配比,层层推进,这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什么孩子明明很努力了,考试分数总是提不上来?难道是刷的题还不够多吗?事情并非如此,兴许是你的孩子陷入了“一万小时定律”的学习误区里。我们一定要掌握好“一万小时定律”的前提条件,在学习三区理论里要懂得避开舒适区和恐慌区,然后在学习区里获得心流。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十):孩子犯错不一定是坏事,别发火,有效失败反倒帮助孩子成长!

  马上这个超长寒假就要结束了,不少家长欢欣鼓舞,但也有很多家长是欲哭无泪。

  利用手机上网课的直接后果太惨痛,孩子学习没见长进,却一个个玩游戏上瘾,有花掉卖房款40万的、有用掉家里买化肥6万的、还有偷偷玩掉家人看病钱11万的,面对这些熊孩子,家长的通常做法都是狠狠地训斥一顿,更有甚者,打得扫把都断了。但是光是批评和打骂就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了吗?他们从此真的能戒掉游戏吗?孩子犯错时,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方式?

  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女士,采用了一种“有效失败”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让孩子改正了错误,而且从错误中学会了反思。她和作曲家丈夫谭盾先生的两个儿子都非常优秀,老大谭焉以美国中学入学考试满分的成绩考上美国顶尖高中,目前在纽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制作和导演专业,小儿子谭响,正在备考中国最好的音乐学院附中,立志成为一位追求梦想的音乐人。

来自网络

  为了帮助更多的中国父母,黄静洁将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写成了一本新书《学习的格局》,书中她融合最先进的学习理论,总结出一套高效学习新方法,不管是“没动力”还是“不自律”,都有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是最平常的一件事,如何帮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成长,黄静洁推荐爸爸妈妈们试试三步走的思维模型。

01有效失败

  “有效失败”是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早在2006提出的新概念。他把成功分为有效成功和无效成功,失败分为有效失败和无效失败。

  就是说,即使孩子将一项学习任务正确地完成了,这份成功里还存在“有效”或“无效”的结果。有效成功就是真正有所收获的成功,而无效成功就是对未来没有任何推动意义的一种所谓成功。同理,失败也分为“有效”或“无效”。

书中自拍

  举例说明:

  老师布置孩子们做手抄报,不少孩子贪图便捷,直接在网上搜索打印完事,而另外一些孩子则会老老实实地自己去构思完成。前一种孩子虽然是完成了作业,但这份作业丝毫没有动脑筋,对下一次毫无帮助,这就是“无效成功”;而那些自己动手的孩子,虽然作业不够漂亮美观,但他们总结了经验、发现了不足,下次再画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好,这样的失败,就属于“有效失败”。

  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作为家长不妨利用这个思维模型,想想这次犯错到底属于“有效失败”还是“无效失败”。如果是前者,可以立即与孩子展开讨论,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问问他做对了什么,同时表示对犯错过程中的“有效”部分的认同。如果是后者,建议家长可以先冷静一下,等情绪平和后再给予孩子指导。

02我可以改正

  当家长经常跟孩子练习“有效失败”模型之后,孩子就不会再害怕和家长讨论自己的错误,因为他知道父母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切,不必胆战心惊。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下一步家长就需要引导他们改正。关于改正有两种思维模型:“我改不了”和“我可以改正”。

书中自拍

  “我改不了”思维模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圈。孩子不相信自己可以改正,所以很容易放弃任何努力和行动,形成恶性循环。

  “我可以改正”思维模型:是一条从左向右上扬的直线,代表孩子有努力行动的意愿,并相信自己可以改正,就会去思考如何行动,成功跳出错误的循环。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来画这两张思维导图,同时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担心害怕以及需要做出的努力和行动。经常玩这样的游戏,孩子就能学会反思,找到改正错误的方向。

  孩子贪玩手机游戏,成绩下降。运用“我可以改正”思维模型,这样表述:我能够做出弥补,我的方案是将手机交给大人保管,不再碰,同时每天早起刷题一小时,周末补课,成绩上升后,我可以不必自责了。

  经过这样的一番梳理,孩子就能看到事情发展的脉络和改变的正确方向,同时也不会沉湎于羞愧和恐惧中。

03容错机制

  中国人评价孩子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乖”,但孩子太乖真的是好事吗?黄静洁认为,当一个孩子下意识里害怕犯错的时候,他就会放慢尝试新事物的速度,大脑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刺激也就越来越少。这样的孩子将会缺乏勇气和创造性,更缺乏竞争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在一次次地犯错中迭代的。家长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容许孩子犯错,减少孩子因为犯错所带来的恐惧感。

  黄静洁建议这样做:

尽量保持语气平静、不要对孩子发火。不要使用挖苦的语言方式。只要不是什么影响孩子人生或损害孩子健康的错误,就放手让孩子去试错。

  这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对父母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与纠正,温暖与包容。吃一堑长一智,孩子犯错没什么,重要的是同样的错误不要重复犯,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成长。孩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