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联的外宾商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苏联的外宾商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1 03:1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联的外宾商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苏联的外宾商店》是一本由[俄罗斯] 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金娜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2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联的外宾商店》读后感(一):标题

  1. 第三张插图注文,作者译为:“苏联工厂封闭的工人合作社肉类部”,俄文原文:ЗРК завода им. Сталина, 1932. Мясной отдел.,显然应译作“1932年斯大林工厂工人内部合作社的肉类部”。

  2. 第七张插图注文,作者译为:“最初,作为莫斯科贸易公司办事处,外宾商店...”,俄文原文:В начале — малозначительная конторка Мосторга, Торгсин...,显然应译作“最初,作为莫斯科百货商店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部门,外宾商店...”。

  3. 《苏联“商人”》一节下第一张插图注文“...但最终被枪决”,此处俄文原文中的表述为“被SDL枪决”。

  4. 《外宾商店时期的苏联货币》一节下第一张插图注文“在最初几个五年计划时期,...”,此处俄文原文中的表述为“在最初几个五年计划的饥饿年月,...”。

  《苏联的外宾商店》读后感(二):读书笔记1582:苏联的外宾商店

  

如果不是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流传,或许外宾商店早就被人所遗忘了。这部书我几个月前就在城市之光书店看到了,翻了翻评价一般,也就没急着买,后来想读的时候一时找不到了,最后还是结账的时候在前台发现的。全书近600页,注释非常详实,不过我就看了400页不到,后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不是给我这个程度的读者看的了。

苏联立国之初,首先面临的是外国势力的干预和内部的叛乱,到了30年代,工业化建设就到了攻坚克难的阶段,最急缺的东西就是外汇和可以转化为外汇的黄金,沙俄时期的黄金被迅速消化,苏联政府把目光集中到了老百姓的金牙,戒指,还有他们外国的亲戚。

近代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搞工业化,最惨的就是农民,政府利用剪刀差,形成对农业的暴力收割,苏联是始作俑者,本来这部分农产品出口可以弥补工业化资金的不足,但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导致了农产品这些原料的大贬值,如果不解决资金问题,苏联工业化的进程将大大延后,而如果没赶上这波工业化,之后的二战或许苏联要死更多人。

三十年代苏联采取了很多措施保证外汇和黄金收入,他同西班牙政府的协议,同德国的合作都有这部分考量,而对内,格别乌依靠暴力手段剥夺公民的财富,效率不是很高,无意间,外宾商店转为了内销之后,依靠苏联国内的饥荒,大发横财,有外国亲戚的,手里还有点黄金白银的人纷至沓来,为了不饿死,他们主动交出了那些家传宝贝。

外宾商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并没有获得太多赞许,对于斯大林来说,外宾商店只是权宜之计,它并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短短几年,外宾商店藏污纳垢,开设妓院,管理团队贪污腐化严重,成为了苏联的法外之地,于是随着苏联经济和采矿业的好转,对于政府来说外汇不再那么紧缺,对于民众来说,商品流通放开,外宾商店自然就被抛弃了,1936年,拥有一万多名员工的外宾商店正式关闭。

书的第二部分是评论斯大林的,自赫鲁晓夫打倒斯大林之后,基于三十年代后期的大清洗,无论是国外还是苏联苏联国内,都普遍存在把斯大林一棍子打倒,称之为独裁者,而作者给予了自己的观点,我想,对于斯大林和他领导下的苏联应该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苏联的外宾商店》读后感(三):为实现工业化的黄金

  

Elena Osokina主要研究的领域就是斯大林时期苏联的食物流通、分配与消费,现在是南卡教授。外宾商店这本书2009年出版,至今还没有英文译本,倒是先出了中译本也是很让人惊喜。书还没拿到,但是我对斯大林时期粮食消费(包括外宾商店)的认知主要也是来自于Elena Osokina的研究,所以瞎掰两句关于这本书大概讲的是什么。翻译质量如何,有无删减,一概不知。

书名中的「外宾商店」,即Torgsin其实跟外宾关系不大,外宾跟这本书的主题关系也不大。Torgsin成立于1930年,本意是为了赚在苏歪果仁的外汇,卖点俄罗斯土特产、高档鱼子酱啥的。Torgsin使用的货币,Torgsin卢布(金卢布),独立于苏联国内的货币流通体系之外,因此在1930年他的顾客确实就是一些歪果仁和苏联权贵——权贵们当然是能弄到Torgsin卢布的,比如美国驻苏首任大使就曾卷入倒卖Torgsin卢布的弊案(什么人能接触美国大使馆可想而知);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就曾描写了这一时期的外宾商店,书中塑造了一个假装说着外国口音、在外宾商店选购高档食材的俄国人形象。

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局面是强制农业集体化,粮食产量大幅下降,最终1932年发生了大饥荒。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斯大林同志作为噶韭菜之王灵机一动:谁家还能没有个祖传大金镯子啥的呢?正好闹饥荒,拿出来跟国家换粮食吃吧。于是从1931年起,外宾商店开始对苏联普通人开放,在1932大饥荒的背景下营业额直线飙升,从1931年的3.7百万金卢布跃升至1932年的49.3百万金卢布,成为苏联的民间黄金收割机。当时苏联在城市中的粮食分配(这是Elena Osokina前两本书的主题)是等级制的,饥荒下级别不够高、不在重点企业就意味着吃不饱,农村则同时面临着大歉收和高额的国家征购;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苏联货币体系之外的外宾商店成为为数不多的生存希望之一,什么祖传大金镯子、教堂金银礼器(贵金属珠宝古董外币)就都只能拿去外宾商店换天价粮。苏联规定Torgsin使用的金卢布与美元挂钩,直接沿用了一战前的帝俄金卢布兑美元汇率,1:1.94,由此定出1金卢布应该换6.6苏联卢布;然而在黑市上,1金卢布通常价值60-70苏联卢布——粮荒的严重性与人们拿祖传大金镯子换食物的「热情」可想而知。因此,「外宾商店」遍地开花,从城市开到了没有半个外宾的偏僻乡村,最多时多达1500家,黄金珠宝就这样通过遍及全境的Torgsin网络流向国库。这背后的流程是:民间将黄金兑换为Torgsin卢布购买粮食——黄金熔铸上缴国家银行——用于支付进口机器等产生的外债;或是,民间将珠宝古董兑换为Torgsin卢布——珠宝古董上缴国库——Коверкустэкспорт (全联盟手工艺品出口协会)一类的机构将这些珠宝古董售卖到国外——收入上缴国家银行成为外汇储备。通过这种方式,Torgsin帮助斯大林政权从民间掏出了大量的贵金属与外汇,仅纯金就高达222吨;Osokina提到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黄金交易及储备相关档案仍未对研究者公开,因此没法直观地说222吨黄金在斯大林时期意味着什么,但是相比之下,俄联邦的低点,2000年的总黄金储备量也只有343吨。

Torgsin为什么这么赚钱?Osokina在国家经济档案馆(РГАЭ)挖掘了大量当年的Torgsin相关档案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1935年12月的一份报告中,Torgsin承认用83.3百万卢布的货品(其中还有40百万卢布货品为达不到出口标准的劣质货)赚取了275百万卢布的销售额,换得的相应的贵金属、珠宝和外币的市场价为287.2百万卢布,贵金属和珠宝售卖到国外的价格还会更高。这导致通过Torgsin贸易赚取黄金的成本甚至比直接开采更低,作者将Torgsin与苏联的远东黄金开采复合体Дальстрой进行了对比:在Torgsin,每克黄金的「生产」成本只有约2卢布13戈比;而在Дальстрой,尽管其大多数劳动力是各种劳改犯,因而人力成本极低,但每克黄金的生产成本也要达到约4卢布57戈比(依然远低于世界金价)。Torgsin虽然开在国内,但名义上属于出口,他在1933年成为苏联第一大外汇来源,在1934-35年间为仅次于石油出口的第二大外汇来源,填补了大量外债,在斯大林时期以设备进口为主导的工业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就是Osokina通过大量的档案和计量工作,在这本书(在俄语世界中也是第一本讨论Torgsin的专著)中所要讨论的问题。

  《苏联的外宾商店》读后感(四):你能活到第几关?

  

对于苏联人而言,逛外宾商店是冒险的,后果不可预测。生活在苏联需要无处不在的英雄主义。——《苏联的外宾商店》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虽然外宾商店的巅峰时刻是在苏联大饥荒中诞生的(P95),但并不是说建立外宾商店的目的为了解决饥荒问题,而是发展苏联的工业化;其次,外宾商店服务对象的主要群体是苏联人民而非外宾。

这些基本的原则了解之后我们便很容易下手这本书——苏联告诉你如何割韭菜割到你心服口服没有脾气。

时间回到1930年代初期,你是生活在莫斯科郊外的老农,此时你家的粮食见底,快要没饭吃了,从邻里听闻镇上的商店可以买到吃的,这让你又惊又喜,心里想这不是市场经济那一套吗?后来又得知这叫“外宾商店”,你得用外汇或者贵金属才可以买到东西,或者你住在国外的亲戚寄外汇回来。

此刻你要做出选择,选择什么样的东西去换粮食吃:

1.银币与白银 2.家里藏着的神像上的贵金属 3.黄金与钻石

有真实的案例供你参考,1933年10月一个人给外宾商店带来了近3.5千克圣象画上的的金属衣饰,外宾商店从他手里收取了白银,支付其48卢布47戈比。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教会财产公有化的影响,苏联私自拥有的宗教用品被视作盗窃自国家而被充公没收,当然你心存侥幸:外宾商店为了提升白银收入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当地的格别乌(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要求以侵吞国家财产的罪名逮捕这个人。但万幸的是外宾商店为了不吓跑以后的顾客而拒绝执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幸运。

既然有风险就用简简单单的白银吧,但你要注意,此时苏联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疯狂印刷钞票导致通货膨胀,大家手上的钱都在贬值,不如把银币囤起来,小心翼翼慢慢花?然而这样就会导致苏联有大量的白银缺口——市面上人们不愿意流通银币。苏联当然有办法治你这种人——窝藏白银3--4年,最高可以枪毙。你花白银不是,不花白银也不是。

那就黄金和钻石吧,等等,你先考虑好你手上的黄金纯度,钻石的价值,外宾商店黄金交易价格是不对等的会以远远低于外国黄金价格的来收购你手上的黄金与钻石。根据1935年的报告,人们用价值2.75亿卢布的黄金、白银、铂金、钻石和外汇(有些在国际市场上可能更高),却从外宾商店换来了8330万卢布的商品,也就是说3.5金卢布=1卢布商品。你手上的黄金可能也就换来不多的食品。

但饭还是要吃的,总得换点的,然后你选择好日子悄悄进入外宾商店,不过你在外宾商店务必小心别碰上熟人(他们可能举报你),也要注意店员(他可能是格别乌,也就是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特工)摸清你的财产后乘机敲诈你一笔。书中是这样写到格别乌与外宾商店的关系:外宾商店为了完成外汇计划会保护自己的顾客。在文献中提到了解救被捕者并返还其被没收的商品和外宾商店的钱。不过,应当指出,人们对于外宾商店为格别乌工作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1935年,外宾商店最后一任主席利文森在给各办事处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信中提到:“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工作人员有权在必要情况下要求你们査询个别人上交有价物品的数量以及这些人的姓氏和住址,不过此类查询必须找商店或收购点的管理处。”这封信展示了外宾商店和“安全机关”之间在将近4年的外汇争和摩擦中达成的妥协。外宾商店不抗拒做告密者,只要这些行为瞒着客户就行。从这封信看,商店的管理处是“安全机关”的编外侦查员。格别乌/内务人民委员部在外宾商店里有自己的线人,这些人要么是混进外宾商店工作人员中的,要么就是从里面招募的。这些线人向“安全机关”提供外宾商店客户外汇存款信息。

在苏联饥荒最严重的时候恰恰是外宾商店收入最鼎盛的时期,苏联政府利用饥饿狠狠地割上一笔卖给国人的要比出口到国外的高上2.3倍,不实施缓解饥荒的措施以抽取功能的有价物品积累。

苏联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是惊人的,竟想通过人工计算手段完全控制市场配置。韭菜割得差不多了(220吨黄金),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所要求它的任务,饥荒得到缓解,这种阻碍商品与货币流通的介于市场与计划之间的怪胎也将在1935年后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本书评只是草草地记录,这本书的资料非常详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