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拉格之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古拉格之恋》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57: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拉格之恋》读后感精选10篇

  《古拉格之恋》是一本由[英] 奥兰多·费吉斯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4.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拉格之恋》读后感(一):1941-1955:世上最惊心动魄的异地恋

  1 散步是说悄悄话的好时机,互相给对方背几句钟爱的诗句。大家都用背诗来谈情说爱,风俗就是这样。

  2 当时我们不是头脑一热就爱上了,而是因为志同道合,彼此之间有一种深刻的、永恒的亲和力。” 3 1935年,斯大林宣布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乐”,将来会买到更多的消费品、伏特加、鱼子酱,会有更多的舞厅、更多欢快的电影,让人民笑口常开,使他们对光辉灿烂的未来继续充满信心。建成共产主义,光明的未来就到了。可是,与此同时,斯大林的政治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正在制定大逮捕的名单。 4 1937—1938年的大恐怖时期,至少有一百三十万人被打成“人民的敌人”,遭到逮捕,其中半数以上后来都被枪毙了。如此精心策划的大规模谋杀,目的何在,谁都不知道——是因为斯大林疑神疑鬼,看谁都像仇敌,要把潜在的敌人都灭绝,还是要把“社会异己分子”斩尽杀绝。最有可能的是,当时国际局势紧张,他想,一旦爆发战争,那些“不可靠分子”会乘机滋事,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大恐怖弥漫社会每个角落,殃及生活所有领域,举国噤声,道路以目。一夜之间,邻居、同事、朋友、亲戚都可能被扣上“间谍”的大帽子,或被打成“法西斯分子”

  5由于斯大林实行腥风血雨的恐怖政策,大批苏军军官被害。眼下,军官缺得要命,像列夫这样的新手居然被招去带兵,叫他们率领士兵冲锋陷阵。

  6 列夫太天真了,总以为说了实话就能放他回家。他相信苏联会伸张正义的。他不就是为了正义才去参战的么?后来发生的事,粉碎了他这个信念。 7 曾几何时,列夫暗自下定了决心,绝不给斯维塔写信,也不给奥尔加写信。斯维塔上次过生日那天,列夫彻底绝望了,觉得再也见不到斯维塔了。判了十年,被运牛的火车拉到这伯朝拉,列夫当 斯特列里科夫和他的猫在实验室里。墙上那幅画是伊里亚•列宾(IlyaRepin)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苏联时期这是沙皇压迫的象征 时心如死灰,不抱任何希望了。这个女人,已经五年没音讯了,还给她写信千什么?她也许死了吧。或许是放弃了列夫,移情别恋,已经嫁人了吧。接到一个囚犯的来信,她会很尴尬的。话又说回来,联系她,会给她带来危险的,这是列夫最不愿意的。所以,列夫想好了,不想去打扰斯维塔的生活了。长年被监禁,生出了自卑感,自惭形秽。列夫觉得自己没有权利要求她爱自己。

  8 尽管天各一方,阔别至今,我对她的感情还是和过去一样。

  9你我今年二十九岁了。咱们是十一年前认识的,到现在五年没见面了。这几个数字,.,屈指一算,真是让人心痛。

  10 8月8日,星期四,那天晚上收工后,列夫去集体宿舍,看有没有信来,果然信到了。信封上斯维塔的笔迹,他一眼就认出来了。打开信封,里面有一张斯维塔的照片。那天夜里,列夫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他没有上床睡觉,而是在外面到处徘徊,北极地区的白夜给了他看信的光亮。

  11 我盼望着你还活着,将来我们一定有见面的一天。这个希望支撑着我活下去。上次你生曰那天,我正在受审,非常难熬,我就想,坏了,可能见不到你了,就在心里暗暗向你告别……将来还能再见到你么?我不敢抱任何希望。

  12 我心里总有那句话:“付出,但不要伸手去要回报。这是打开所有心扉的钥匙。”

  13 这不是一封信,是一捆凌乱的感情。

  14 当年和列夫同去的地方,现在她独自一个人去,快乐中隐隐地夹杂着悲伤。

  15 无知是怀疑的根源。 16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地方他俩都能看到,那就是天空: 这里的秋天很美丽。晴空万里,暖意融融。早晨,一抹秋凉,一抹寒意,静心怡神,精神为之一爽。北极光和群星竞相闪烁,不知哪个更亮。北极光仿佛一道明亮的惟幕,用蓝红绿三色的探照灯光织成,在天上闪光,变幻无穷,漂亮极了。感谢上帝,北极光象征着人类的幸福,轻盈,宁静,总是令人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又不可企及啊。 17 斯大林大恐怖时期判刑八年、十年的,在战后那些年,陆续刑满了。这种刑满就业的人多达好几百万。当局设置了各种障碍不让他们走,很多人想离开劳改营也走不成。典型的做法是内务部不给这些人发“出营许可”,没有这玩意儿,专业人员和合格的技术人员就出不去,只好继续留在劳改营干活。还有的人无家可归,家人都已经失去联系很多年了,也有的已经在劳改营里结婚成家了。 18 列夫最感到锥心的,就是劳改营把几乎每个人最坏的一面都释放了出来:环境太拥挤狭小,人人都挣扎求生,所以,在这种氛围里,一旦要争个什么蝇头小利、彼此有个什么别扭,马上就会大打出手,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19 干什么事儿都有动机,动机可能至少有两个——动机“好”和动机“坏”。说你动机是好的,那自然没错;没准儿也会说你动机不好,说你居心险恶。因为他们之间平时总是心怀鬼胎,所以也就习惯于设想别人和他们一样居心不良,以为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损招”,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最大的问题是,虽然很多事实都对我有利,但是没有证人,我空口无凭,谁都不会信我的话。

  20 我一直很害怕,害怕光有爱情是不够的。不仅要有爱的能力,而且还要有一起生活的能力,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能力,而这个世界十有八九会永远地残酷下去。

  21 不管你选了谁,总有一天会遇见更好的人。为了对得起良心,一旦选定了人,就得把眼睛闭起来,别人就不要再看了。

  22 我明白,人生最怕绝望,完全失去希望是一种最为恐怖的事态……把所有的“可能”都一笔勾销,本来还有力量奋斗却放弃奋斗,这是一种最为可怕的自杀。

  23 莫斯科大学主楼是全市最高建筑,在莫斯科市中心,几乎从哪里都能看得见。当时,斯维塔觉得美轮美奂,她给列夫写信说:“夜里好像全城都被它照亮了,主楼的轮廓明亮极了,非常漂亮。”斯维塔可能有所不知,这座新大楼是劳改犯修建起来的。斯维塔天真,对这些所谓的“共产主义基建大项目”赞美有加,可她不曾想到,这些建筑物全都是古拉格奴隶劳工建造的。

  24 一个个劳改营、建筑工地、矿井、铁路筑路工地,在广袤的区域内星罗棋布,合在一起就像一个幅员辽阔的群岛,称为古拉格群岛。这是一个奴隶经济体,给整个苏联投下一个巨大的阴影,但是苏联国内的人,当时知道古拉格的不多,不识古拉格真面目,只缘身在古拉格。战后,古拉格和民用经济渐渐整合,融为一体。当局和民用经济各部门签订合同,每年把大约五十万劳改犯调去干活,大部分是在建筑行业,反正民用工业各部委哪里缺劳动力,就把劳改犯拉去,白干活,不给报酬。

  25 对于我们很多“大叔”来说,建设项目简直就是儿戏。经理们平时待在办公室里,一个星期左右才钻出来一次,每次来都是坐着小轿车来(距离才一公里),大摇大摆各处转一转,扯开嗓门大喊大叫:“真见鬼,怎么这么慢腾腾的?!啥都没干!”意思是这么个意思,可那个话讲出来就刺耳多了,简直没法听。根本没有具体指导,比方说,总要加快生产,可是到底怎么加快,没人给你讲。级别稍微低一点儿的叔叔们围观过来,看那样子好像挺关心似的,时不时地还说两句有用的话,不过太模糊,意思不清,没说到点子上。管工程的负责人,没一个动脑筋去想一想,问题的根源到底出在哪儿(主要的问题,很不幸,解决不了:项目本来应该全面评估,可是却根本没有做过评估)。他们好像都认为,下来走走就行了,就等于是必要的监督和帮助了。唉,这些败家子儿!

  26 像千百万苏联公民一样,斯维塔也生活在一个双重社会里。一方面是相信,另一方面是怀疑。在公共生活中,她是苏联体制内的一个公职人员。她研究轮胎生产,这对军工很重要,而军工也靠剥削列夫这样的劳改犯来发家。可是在她的私人生活里,感情上完全站在劳改犯这一边,寄钱,寄食品,寄药,想方设法减轻他们的痛苦。这两种心思互相排斥,一定搅得她有些心绪不宁吧。

  29 1954年7月17日,列夫获得释放。

  30 1941年出发上前线,一晃儿十四年没来了。此时此刻,也像当年一样,是斯维塔的妈妈开的门。

  31 五十多年以后,列夫回想起当时感人的一幕:斯维塔的父亲躺在床上,坐不起来,招手叫列夫过去。列夫走过去和他接吻,他也吻了列夫。亚历山大对列夫说,他有三万卢布的存款,“给你和斯维塔”——这钱够买一套房子了。他老人家的这片心意,列夫非常感他明白,亚历山大已经同意自己和斯维塔的婚事了。

  32 1955年9月27号那天,他俩登记结婚了。

  33 1955年12月,斯维塔三十八岁生下一个女儿,随她母亲的名字,也叫阿娜斯塔西娅,昵称纳斯佳。1957年1月,他们生了一个儿子,随列夫叔叔的名字,也叫尼基塔。他俩大难不死,那么大年纪还生了两个孩子,简直是个奇迹。 1945年,在德国魏玛,经过苏联内务部反间谍别动队整整一夜的严酷审讯,列夫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他梦见斯维塔穿着一身白色的连衣裙,跪在一个小女孩儿身边。1949年,斯维塔到伯朝拉来看他,走后没几天,列夫又梦见了斯维塔,那个梦还是那么清晰,就好像在眼前似的。 1962年,在马拉霍夫卡,列夫和斯维塔带着孩子住在尼基塔的别墅里。有一天,他们穿过森林边儿上的田野,向湖滨走去。列夫在前,斯维塔领着孩子走在后面,当时阿娜斯塔西娅六岁。列夫回忆说:“我走到森林边上,又有了梦中那个感觉……转身一看,看到斯维塔在我后边,穿着一身白色的连衣裙,跪在地上给娜斯提哑摩挲衣服,那情景和梦中一模一样——斯维塔在右边,左边是我们的小女儿。”

  《古拉格之恋》读后感(二):铁幕下,玫瑰盛开 --------- 读《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

  八年时间,从一九四六到一九五四年,一千二百四十六封信,从伯朝拉劳改营到莫斯科,列夫和斯维塔大概每三、四天就给对方写一封信,往往是前一封信刚刚发出,后一封信已经动笔,前一封信还在路上,后一封信已经投递。第一封信是列夫1946年7月12日从劳改营寄出,最后一封是他1954年7月9日从加里宁寄的,1946年列夫和斯维塔都是29岁,1954年他俩37岁。

  列夫和斯维塔相互认识的时间是1935年,正值同学少年,两人都在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求学。那个时候,“列夫长得和颜悦色,蓝色的眼睛含着柔情,嘴唇丰满,像个小姑娘”,而斯维塔“中等个儿,苗条的身材,棕色的头发,高颧骨,尖下颌,一双湛蓝的眼睛,闪烁着忧伤的聪慧。”一种“深切的同情心”把他俩连在了一起,形影不离,一起逛列宁格勒大街,一起看剧看电影,还常常一起读诗,互相寄赠诗歌,斯维塔最喜欢的诗人是阿赫马托娃和勃洛克。

  一切的一切都像是爱情电影里的画面,美丽、动人、浪漫,但这一切的一切又在1941年6月22日下午被击得粉碎,这一天希特勒闪电进攻苏联,战争爆发了。列夫响应国家动员报名参加了第八志愿炮兵师,并成了一名少尉,指挥一个后勤供给单位,但苏军一发不可收拾的溃散,让列夫也成了德军的俘虏,从此,列夫堕入了他人生的地狱。他先后被德军关押在符腾堡集中营、奥沙茨劳工队、莱比锡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饱受饥饿、鞭打、审讯、虐待,中途越狱但在逃跑的路上被抓,直至1945年5月战争结束,列夫才被解救。6月回到苏联军队的怀抱,但噩梦重新来袭,列夫没有成为胜利凯旋的英雄,而是以背叛祖国罪被判处死刑,后减刑为十年劳改。12月,列夫在苏联武警的押送下,一路向北来到位于北极圈的附近的原始森林深处-----伯朝拉,成为古拉格红轮碾压下的草芥之命。在希望与绝望的交替煎熬中,列夫收到了斯维塔的来信,从此开始了两人长达八年的高墙内外的守望,而维系这份守望的就是那往来频繁的一千二百多封信件。信件的内容有两人炽热爱情的表白,也有相濡以沫的心灵抚慰,有琐碎生活的叨扰,也有思念之苦的倾诉,有极权压制下的愤怒和反抗,也有面对黑暗的屈从和无奈,但从没有失去希望!

  列夫在给斯维塔的一封信写到:“我明白,人生最怕绝望,完全失去希望是一种最为恐怖的事态……把所有的‘可能’都一笔勾销,本来还有力量奋斗却放弃奋斗,这是一种最可怕的自杀……丧失希望是灵魂的瘫痪,甚至是灵魂的死亡。斯维塔,趁着咱们还有力气希望,让我们希望吧”希望,这个词频繁出现在斯维塔和列夫的信中,斯维塔的希望在于,她相信未来终有一天她会和列夫团圆相聚;列夫的希望一直在心底闪烁,无论是在德国集中营,还是在伯朝拉,他经常会梦见一个清丽明亮的画面,斯维塔穿着白色连衣裙,跪着身子,旁边站着一个小女孩。二人彼此都有心灰意冷的日子,甚至绝望的时刻,但二人在通信中都小心呵护着内心那份微弱的希望,彼此之间打气鼓励,与周遭的恐怖和愤怒作心灵上的抗争。他们的通信有不少暗语,比如“叔叔们”是指内务部派驻的官员,“伞”是指整个古拉格体系,“维生素D”是指贿赂款,“最小值”是指列夫申请转换劳改地,“最大值”是指列夫提出申诉,要求减刑,甚至无罪释放,这些暗语既传递出劳改营日常生活的荒谬,也显现出劳改营通信审查制度的森严。列夫和斯维塔的通信,有些是普通邮局私自寄出来的,有些是劳改营官方渠道寄出来的,但大多都是躲过了狱方的检查,偷偷直接寄出来的,因为这些信大多没有狱方检查的盖印和签字。列夫在伯朝拉劳改营有一些“自由工人”朋友,使他们充当了列夫和斯维塔之间通讯的秘密信使,有一个与列夫同名的信使,叫列夫•以色列维奇,他不光帮列夫传递信件,而且冒险带着斯维塔潜入劳改营探望列夫。我想,是什么样的信念驱使列夫与斯维塔高墙内外不离不弃相互守望八年之久,又是什么的动机促成那些秘密信使们冒险传递列夫和斯维塔的通信,一个势利的字眼“利益”有说服力吗?我认为太过苍白,因为一个我没有发现这中间有多少金钱酬劳的交换,即便有,与冒险行为暴露后可能付出的代价相比,完全不对等。我认为,支持列夫和斯维塔传书不断的是爱情的希望,而支持那帮秘密信使甘冒风险传递信件的是人性未泯的良知,一个希望和一个良知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文明结晶,是极权主义铁幕下的“锡安之城”。

  列夫自由后的1962年,在马拉霍夫卡,列夫和斯维塔带着孩子郊游,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之间,梦境完整地出现在了列夫的眼前,斯维塔穿着白色连衣裙,跪在地上给小女儿摩挲衣服,那一刻情景与梦境重合了。我想,这种先梦后证的宿命,也许是人类最终的命运安排。

  文震 2017年7月9日

  《古拉格之恋》读后感(三):黑暗中的微光

  这本书属于理想国译丛,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着一对情侣长达八年持续不断的往来的书信展开的,一千多封信件,一封不少的完整保存下来。

  列夫从小因为战乱失去父母,被姥姥和姨妈们辛苦拉扯大,虽然在苏共时期很落魄,但姥姥和姨妈们是老牌知识分子,列夫被教养的很好。斯维塔出身于理工科家庭,家庭条件很好,一家子也都是知识分子。

  列夫和维斯塔是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的同班同学,两人读书期间确立了恋爱关系,纯洁而浪漫的爱情,风花雪月,读诗歌看电影。

  就在列夫毕业要到一个处于科学前沿的研究所报道的时候,1941年,德国对苏联宣战了,列夫响应国家号召服兵役。他负责后勤,押运粮草到前线,结果被德军俘获。被送往战俘营,列夫拒绝给德军当狗腿子,也拒绝了当间谍,但因为他会德语,期间和德军用德语交谈过(这个后来被人告密,成为他叛国的证据)。他逃跑过,但逃出去没多久又被德军抓到。后来被美军所救,等回到苏联,却要接受审判,他被控叛国,经过了一番软硬兼施,他都不认罪,最后审讯他的人采用了欺骗的手段骗他签字,签完宣布审判结果的时候才知道上当了。本来是死罪,接着很快就改为十年的劳役,发往靠近北极圈的伯朝拉劳改营。原因很简单,一个活着能干十年活的奴隶总比一个死人的利用价值高。

  到了劳改营没多久,具体时间是1946年7月,列夫给家里的姨妈写信,询问亲友的近况,也问到了维斯塔,但鉴于自己身陷囹圄,不愿意去打搅维斯塔,只想暗戳戳的问问她的情况。他没想到的是维斯塔这些年来一直都惦记着他,经常探望他的姨妈。由此两个人开始了通信。

  一来二去的开始几封信,就解除误会,再续前缘,两个人用信互诉衷肠。那个时期,写信也是不安全的,每封信都有人检查,查看内容有没有违规,毕竟绝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古拉格,他们怕劳改犯透露劳改营里的情况。两个人不得不约定各种暗语,很多话也说不出口。每封信都写上编号,这样收信的人就知道有没有信丢过。

  一开始列夫在劳改营干的是重体力活,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活吃的少,消耗大,不用多久人就会吃不消的,他在劳改营交的新朋友帮了他,当然他的专业背景也起了作用,他被调到了相对舒适的电厂,温暖,活没那么重,还能和周遭的朋友有一些些小小的精神享受。

  书里不太写劳改营里的黑暗面,比如看守随心所欲的就杀死了犯人,掠夺犯人的财物,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很少写,写的大多是漫漫长夜中微茫但却给人以希望的人性之光。

  有这么一帮人,帮列夫和维斯塔传递信件,使得信件不再走审查那条线,后来连续好几年,斯维塔每年来回几千公里去劳改营看望列夫,他们帮助他俩见面,中途接应维斯塔。维斯塔也是尽自己所能给列夫和他的朋友寄各种必需品:书籍,维生素,药品,各种器材,钱,食物等。列夫也总是毫无保留的用这些物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终于熬到列夫出狱,后来大赦,列夫平反,两个人才领了证,成为合法夫妻,这一年列夫三十八岁了,接下来就是两人生儿育女过完幸福的一生,列夫2008年去世,斯维塔2010年去世,他俩育有一儿一女。2007年,他们把全部信件捐了出来,也才使得这本书的面世成为可能。

  书中摘录了部分信件,不乏闪闪发光的感人的句子,让人感叹也许只有两颗纯粹的心才能坚守真爱这么久,没有犹疑猜忌,相互都是彼此的小太阳。

  跳出这本书,觉得这个故事挺了不起的,但进入故事中,却觉得一切再自然不过,合理合情。

  关于古拉格,专门描写他的书挺多的,这本里不想深究,以后看那些专门细究它的书吧。

  《古拉格之恋》读后感(四):古拉格之恋,历史与爱情的双重范本

  这不是书评,顶多算读后感而已。

  从专业的角度讲,我羡慕这样细致真实的材料,我也能透过这些档案感受到那个年代劳改营的真实状况。物质生活如何,人性如何,制度与实际之间的出入如何,没有这些书信和口述,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还好那一时代结束得足够及时,还有活着的人能够给我们讲述这并不遥远的历史,这使我们的后代不难了解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相比之下,近处的历史虽然永远令人着迷,却也是史学家易于触碰却难以挖掘的,我们的近处的历史,不知何时才能这样全面地揭示?另外,从技术上讲,把这些书信和其他历史著作结合,如何安排背景、如何选取和排列材料,利用私人书信给读者呈现出一段爱情与历史,这就是作者的功力了。读来容易,但可以想象作者面对材料时采摘和安排的困难。从专业角度而言,可以说这是一部档案和口述史的佳作。

  抛开历史学的眼光呢,其实我是把这本书当作小说来读的。或许情节並不那么精彩引人入胜,但是点点滴滴的真实实在感人至深。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谈情说爱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多,原来像按语说的,“如果敞开心扉,对方听了,心头会沉重的。所以双方都避免谈情说爱”。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他们互相言说彼此的生活、工作、天气、心情,使得彼此似乎就在身边,但恰恰因为爱,极少提及自己的想念与牵挂。这种隐忍着的爱情,实在动人心魄……我在想,如果没有战争和分离,他们是否能够终成眷属?或许正是压力成全了他们,就像倾城之恋,在倾城之下才有了他们的终成眷属。可是我们实在也无法想象,五年的杳无音讯,八年的高墙内外,需要怎样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到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列夫对子女们说,你们的母亲是伟大的,她是他支撑下去的唯一信念,这种感激,怕是我们都可以理解、但难以望其项背的吧。

  还有一些私人感受……一,历史情境中的私人生活愈加成为史学家感兴趣的领域,但实在缺乏史料。我在读汉代各种无聊的出入关记录时看到一条“**小女思夫”,被感动得稀里哗啦……这确实有趣,可是太难拼凑成整体。或者一个个零星的小故事,也能给我们穿过千年的感动吧。二,男女主人公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同时也积极采取着令理想成为现实的各种措施,他们出狱前为彼此生活在一起的筹划,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如他们般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却给爱情的放弃找了太多太多的理由。糙话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