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100字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是一本由许小年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一):只有第九章值得一读
其他章节讲了互联网、企业管理、投资,在我看来作者有些糊弄人,只是堆砌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只有第九章提到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消费互联网已经发展的很饱和,下一个风口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虽然没能讲的更加详细透彻,但细心的人可以去找其他地方详细研究,未来十年这个行业可能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和个人发展机会。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二):四大效应是商业本质?
公众号: 项目管理读书会
书名起的有点大,看完并没能很好的get到商业的本质到底是啥,许教授主要围绕四大效应(规模效应,协同效应,梅特卡夫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来分析互联网相关行业比如零售,互联网金融,共享平台等尝试着给出自己的洞见。比如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风控,平台的关键是技术洞见和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而非价格战和各种补贴。作为非互联网从业人士看个热闹,业内人士估计会有略显单薄之感。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三):金融行业的本质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学到了挺多东西的,本身自己也对金融行业很感兴趣,里面普及了一些基本知识,例如金融行业本质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对于资金的借款人要足够了解,p2p平台出售的不是资金,而是个人信用评分。你信用差就不会给你钱。
另外来贷款的人而言,利率是一个筛选优质客户,劣质客户的工具,比如,一个金融机构利率很高,那么对于那些想贷款,低风险的人来说,他们就不会贷,而那些愿意贷的人,多半说明他们的生意风险系数就很高,可以很高利润,但也可以很容易失败,甚至贷款过就没有想过还,属于一个逆向选择的过程,利率高了,优质客户不会选择贷款,吸引来的都是坏账率很高的客户。
金融公司就考核2个率,一个是利率,一个是违约率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四):便于理解互联网的简单读物
不论是互联网从业人员还是圈外人员,都可对互联网有个简单的理解。媒体对互联网个各类新鲜事物都有过度解读的倾向,许小年作为投资人士,让互联网回归商业本质,并不做过度包装或者批判,仅从商业出发对其的发展和适用的理论模型进行简单解读。
其中不乏一些专业名词,比如贯穿其中的“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价值估值模型”等,但是本书对其进行通俗的解读,非常便于非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的人理解。
总结下个人比较喜欢的本书的书摘:
· 互联网之所有成为当今社会的颠覆性集数,不进因为网络有的梅特卡夫效应,而且因为它同时具有传统行业的双边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
·恐慌源于不知彼,迷茫皆因不知己
·以规模效应而论,它的前提是完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产品--哪怕稍有不同,就有可能阻断规模效应的蔓延
·策略层面上,自信辨认不同场景中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梅特卡夫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有助于构建与之适应的商业模式和制定针对性的操作方法
·道德风险:用别人的钱不心疼。借钱投资或者借钱经营所导致的风险偏好上升,这是一个经济现象,和借款人的到底水准没有太大的关系。
· 规模不构成进入壁垒,市场的逻辑与此正好相反,建起壁垒才能做大规模。
总体而言,本书对于梳理对互联网商业逻辑是很有帮助的,虽然无法细化到每个细分行业或者某家公司,但是真题的逻辑非常实用,帮助个人训练、学习对商业的分析很有帮助。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五):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可以帮助理解股票估值
微信、脸书、推特有最强的梅特卡夫效应。天猫、美团、优步、滴滴打车、爱彼迎基本上没有梅特卡夫效应但双边市场效应显著。亚马逊、京东、苏宁类的电商单边。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许小年教授认为云服务实质是信息基础设施和计算能力的租赁业务,其经济效益和铁路、电力没什么区别。
eBay、淘宝、美团是纯平台模式,既不采购也不销售商品,靠第三方供应商在平台上直接与消费者交易,平台从厂家收取线上开店的租金和作为交易中介的佣金,它们的商业本质与万达那样的商业地产相同。
亚马逊和京东这样的电商和传统零售沃尔玛难分高下,电商没有店面租金但是采购量小批发成本高,加上分拣和最后一公里,销售毛利率比传统店商还低。而店商通过生鲜带流量,超市周边小店租金是无成本净利润。电商和店商本质都是零售业,未来可能并存和彼此渗透。
在互联网投资圈,基金经理们经常谈论活跃用户数和用户数的增长,其实最终决定价值的是用户之间互动的方式以及以及互动的活跃程度。规模不构成进入壁垒,建起壁垒才能做大规模。典型案例是苹果以封闭系统却获得极大规模。靠补贴扩大的规模没有壁垒,当补贴没有了用户也就转投他人门下。
关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无论在市场、企业、家庭中安装多少传感器,传感器只能收集数据而不能产生数据。目前大数据时代也只是做到信息的汇集与传输,从过去预测未来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消费者的偏好不变,二是厂商的技术和产品不变。在当代的创新经济中,第二点显然不成立,而技术进步的加速同时造成人们偏好更为频繁的变化,故而第一点也不成立。
技术对管理的影响:主要业务已经数字化的企业,有效增加了管理半径,使企业有可能减少管理层级。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六):互联网战国时代的战地手册
曾经在CEIBS上课,对许教授慕名已久。也上过许教授的线上课程,在这本书中很惊讶经济学出身的他为何对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对技术演变路径的研究做的很深。还有就是他的反凯恩斯主义,这一点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从来没有救世主》阐述得更多。后来我想,对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其实和自由经济主义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造物主的律以及那只无形的手在慢慢调整这一切。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美团三年前看似无厘头开辟OTA酒店业务,然后就真的逆袭了携程?为什么PDD能够用三年时间让市值超过京东?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总是突破传统战略思维的观点做一些(看似)非相关多元化的扩张?对了,最近美团似乎要并购滴滴了,王兴说:很多人想的是边界,而我考虑更多的是核心。套用教授的理论班门弄斧,美团应该是具备了双边市场效应+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并购滴滴这件事在增加本地生活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平台的壁垒吧。每次想到这些案例,我又忍不住把教授的书拿出来看一遍,说是互联网战国时代的战地手册应该不为过吧?
以下是个人的书摘:
1、梅特卡夫效应:
Vm=K.n²VM代表具有梅特卡夫效应的网络价值,k1是个常数,n是网络节点或网络用户数。赚取买卖差价的电商模式其实没有什么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也较纯交易平台弱得多,分析互联网冲击下的零售业,主要看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尽管电商拥有理论上无穷大的虚拟空间,只要涉及线下实物产品,它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仍取决于物理空间。这意味着,电商与传统店商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效率优势,零售业未来的格局因此是多业态并存,不大可能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价值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只关注活跃用户数而忽视商业模式,创业公司往往赔本卖吆喝。2、双边市场效应
Vp=K2M.N定义:不同类型用户之间正反馈交互所创造的价值。区分双边市场效应和梅特卡夫效应是重要的,在双边市场中,并非任意两个节点都可能产生交互。在大多数情况下,同类用户无交互。3、5G系统可以接入千亿台设备。大容量的系统为物联网的广泛使用铺平了道路
4、分析互联网冲击下的零售业,主要看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尽管电商拥有理论上无穷大的虚拟空间,只要涉及线下实物产品,它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仍应取决于物理空间。
5、造就平台的是进入壁垒而不是规模。
6、在IOS和辅助工具的支持下,外部供应商和个人纷纷进入苹果的平台。而日益丰富的APP反过来又促进了苹果手机的销售,于是形成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由此产生双边市场效应
7、平台以其巨大的双边市场效应,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成为互联网公司的首选商业模式。而平台的价值创造来自于施密特所说的“根本的技术洞见”
8、2C的高峰已过,2B的大潮才刚刚开始。互联网还没有进入企业内部。企业内部机器和人的互联,机器和机器的互联等等
9、规模效应只限于苹果三星这些2C的手机品牌,为他们代工的制造厂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10、FB收购whatsapp的估值计算方式
11、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看它能否推出热销的新产品,销量越大,则研发的规模经济效益越好。12、脸书、谷歌、苹果、亚马逊估值的比较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七):科普之书
杭州彭于晏推荐的第二本书——《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一本既有解密,也有科普的书。
全书重要的几个名词
1.规模经济效应
-多多益善就是规模效应,商业中的规模效也是通过规模的扩张,尽可能地放大企业核心资产或人力资源的效益。
规模效益取决于成本结构。固定成本的比重越大,规模经济效益越好。比如,我制造一个马桶成本需要100块,以150卖给呆呆,但是我制造十个马桶成本可能只需要500块,十个马桶又以150/个卖给呆呆,那我的成本变少,利润更高。
2.协同效应
-与规模效应类似又不完全相同的协同效应,区别在于前者和单一产品的数量相关,而后者取决于品种的丰富程度。
比如微信平台上承载的服务越多,电商、广告、游戏、支付、理财、银行等,各项服务的供应商越多,微信的效益就越好。苹果商店(appstore)也是如此,每新诞生一个app,并不消耗苹果的任何资源,却会给苹果带来新的收入,即App支付的平台使用费。
3.梅特卡夫效应
-网络的用户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当一个网络的用户超过一定的阈值的时候,这个网络的用户就会出现指数性的增长,而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这个社交关系链所构成的关系网络会反而将用户牢牢的锁定在这个社交网络当中。
呆呆抛弃了当初的QQ群,转而长期活跃在微信,而粉丝A为了追随他,也跑到微信来,然后粉丝A的亲戚朋友为了与粉丝A保持沟通,也使用微信,交互的节点越多,即网络的连线越多,变现能力就越强,哪怕是转发一条广告所产生的利益也是不可估量。
4.双边市场效应
-不同类型用户之间正反馈交互所创造的价值。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正反馈,不再把需求看成是固定的,而是认为供给可以影响需求,需求反过来又会影响供给
比如打车平台,只有乘客和司机之间存在交互,乘客与乘客,司机与司机之间,并不在打车平台上交互。类似,只要能将平台的用户分成明确的类别,且同类之间几乎很少交互,那么就可以归类为双边效用的网络平台。例如电商平台,商家之间,消费者之间几乎不交互;外卖平台,餐馆之间,食客之间几乎不交互;新闻网站,信息提供方之间,读者之间几乎不交互。
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如何去创造价值,企业赚钱才能不迷失方向。
1.你能开发出市场接受的新产品和服务,也就是别人没有做的产品你做出来了,你创造价值了。
2.是价值创造的方法,你不能做出新产品没关系,你生产产品的成本比别人低,这也叫创造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过很多企业长期不盈利,有人就讲你们企业要盈利,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是违反商业本质的,在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目标上迷失了方向
电商与店商
今天的电商既做自营也做平台,因为单纯的电商模型既不具备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也十分有限,其商业本质和传统零售商相同。就单纯的自营电商来说,研究电商要围绕两大维度:一是商品的性价比,二是客户的购物体验。零售的环节采购、分拣配送、交货,电商在这三个环节中并没有显著地优势,而在“最后一公里”的费用不菲。就购物体验而言,如生鲜的新鲜度、服装面料等都需要在实体店才能更好的感知。
零售业未来的格局是多业态并存。线上线下彼此交融,而非赢家通吃的一家独大。但是这些年看到的线下购物中心在某些城市确实存在严重过剩的局面,这次疫情已经令很多购物中心、百货店倒闭,未来如果线上购物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将会有更多的购物中心倒闭。所以未来的购物中心不再一味的追求高租金,而是追求客户体验,购物中心将越来越靠近文化旅游、吃喝玩乐业态,留下精品零售店,淘汰性价比不占优势的零售店。
总体来说,这本书逻辑缜密、观点新颖、针对点明确,在每一章开篇或需要界定新名词时,作者都会先对该词进行定义,以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快速代入,提高阅读效率。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八):太阳底下无新鲜的事情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情,本书用常识的语言介绍互联网经济背后的4个经济学原理。其中有新的东西也有就东西。如果你的工作正与互联网相关,又或者正想做互联网主题的投资,此书不失为是一块敲门砖。有时候人只需要比原来,多几分理性和清醒,便能促使我们做出那个事后来看更为明智的决策。
原理一 规模效应
原理是成本结构中有较大固定成本,因为导致的边际成本递减。
但是需注意的是, 边际成本是不可能递减到零的。 因为固定成本突破某个临界值也会变化,如:生产线达到最大的产能后,要新增一条生产线,固定成本突然陡增。
例外是有一类的产品可能是真正的边际成本为零,那就是copy。数码化内容产品的copy。
追求规模效应决定了生产的必须是同质化的产品。
关于【长尾理论】的局限:仅对数字化内容产品是有效的,因为边际成本为零。对实体产品无效,因为在供给端单个SKU小规模的供应链无法降低成本。
原理二 协同效应
原理类似百货公司效应。商品A大卖带火商品B
原理三 梅特卡夫效应(Metcalfe effect)
公式: Vm=K1*n*n (n平方)
解释:Vm代表网络价值, K1是常数, N是这个网络中的节点书数或者是用户
注意:仅仅代表统计意义上的网络价值,在互联网经济中真正的网络价值取决于用户直接(节点之间)的活跃和互动程度。 如互动带来的更多交易,更多广告的曝光。
梅卡夫不是互联网独有,同样存在于铁路、公路、通信等。只是效率的差异。
原理四 双边市场效应
定义:不同类型用户之间正反馈交互所创造的价值
公式:Vp=K2*m*n
解释: Vp代表双边市场平台的理论价值, K2是常数,m是供应商数, n是消费人数
注意:由于n的数量,m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双边平台的节点数只n个
关于梅特卡夫&双边的比较
平方函数和线性函数的差异,前者更高维度。前者的增长潜力更甚于后者。因此投资人更青睐前者性质的公司
梅特卡夫代表:微信、facebook;双边代表:淘宝、美团
原理的运用于对新零售的解读
电商or店商都没有梅特卡夫效应,只有规模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
零售的商业模式是:赚取商品差价
价值链条是:批发采购-分捡-配送
利润来自:效率和客户体验
零售线上线下的结合才是趋势。 电商及店商各具优势。中国电商发展势头猛的原因是传统零售太落后。
长尾效应在零售领域不成立。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解读
金融的本质:解决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
在金融行业存在两种商业模式:信息撮合赚取佣金, 风险防控赚取息差。前者的典型是券商,后者的典型的是银行。 前者更易后者难,因此决定了息差的利润远远大于佣金。
2P的本质问题依然在于风险控制的能力。其自身不具备该能力,且借助互联网赋能也未提升其风险识别能力。
2P虽然号称是平台,做的是借贷双方的撮合。但纯撮合模式只能赚钱佣金,实则利润非常薄 。因此P2P实质做的是自营,即自己对风险定价(利率),但又由于其无风控能力,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率高企,资金链断裂。
对于手机操作系统开放/封闭的解读
作者在这一部分没有讲的透彻。而且称苹果的IOS选择封闭系统是没有吸取当年IBM和MACP之争的教训,这一说法有失偏颇。
苹果提供的智能终端,即搭载有IOS系统的手机终端,软硬件都是在极致创新这一目标之下,彼此成就不可分离。因此决定了IOS必然是封闭的系统。
谷歌提供的是搜索引擎,目标是让更多人使用并且习惯使用,安卓系统捆版谷歌应用 ,成为其流量的入口。 因此也决定了安卓系统必然是开放的系统。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九):扒掉互联网华丽的外衣,窥见其经济学本质——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
一、《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之初相遇——阅读初衷和期许
近年来,上至国家下至民众,都对“互联网+”有了无限憧憬和遐想,互联网也越来越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支付方式、社交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但是,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互联网,从而拨开迷雾、识其本质,进而让众多狂热的互联网“发烧友们(企业家们、投资者们)”聚焦那些普遍存在却常常被忽视的”经济学原理“,也为包括我在内的无知小白提供一种识别互联网企业本质的方法论?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期许,我开启了阅读之旅。特别是在正式阅读本书前,有幸在"华章鲜读版块"观看了许小年教授的视频讲座,让我对该书有了整体的把握,兴趣也愈发浓厚,强烈推荐广大读者先观看视频再阅读书籍,可以事半功倍哦~
二、《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之再相识——启发与收获同在
视频过后,正式开卷——
本书前两章讲述了互联网的前世今生。其实很多书刚开始都会介绍“发展历程”,读起来很是枯燥乏味,但是该书关于“互联网前世今生”的介绍思路明晰、言简意赅、乐趣十足。许小年教授指出从古代的秦朝驰道、罗马大道,到近代的铁路网、通信网,及至现代的互联网、物联网等都脱离不了“网”的本质,离不开“四大效应”,以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切入,介绍“虚拟”的互联网,很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第三章和第四章讲述了“四种效应”,这是本书的理论基础,也是识别互联网本质的理论依据。许教授用简化模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并且指出了其影响程度。“恐慌源于不知彼,迷茫皆因不知”,四种效应可以让众多互联网公司知己知彼,消除恐慌和迷茫。
读到此处时,我想起了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例子:一是共享单车享誉国内时,全社会都在追捧共享经济,小黄车的创始人是我同事的儿子,我们当时也是各种赞赏和无脑追捧,如果当时小黄车能提前接触到上述理论,是不是能够更加清醒的看清未来,提前改变运营模式或者采取补救措施?二是几年前滴滴和快的还在争抢市场的时候,有个朋友想投资一个类似的项目,征求我的意见,我直觉告诉他风险很大,成功可能性较低,如今听了许老师的分析,感觉瞬间有了理论支撑。
三、《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之渐相知——理论与应用齐飞
“只有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互联网创造了很多新的名词,如电商、P2P、共享经济等等等等,就像许教授书中所言“如同其他新名词一样,其商业本质寓于人们熟知的旧概念中”,从第五章开始,许教授以锐利的眼光去分析常见的互联网公司(行为),扒掉这些公司的“互联网”的外衣,让他们裸泳上岸,让读者明白其是否会游泳,是否能游到彼岸。
京东、苏宁等电商的本质就是沃尔玛、永辉超市等线下超市,且在批量采购、分拣运输环节并无优势可言;P2P?说白了,就是披着互联网的华美外衣,但却无视金融本质,缺乏最基本的风险控制,摆脱不了“凉凉”结局的小银行;苹果的成功源自技术壁垒,而非客户规模,这也是小米追求的“生态(平台)”;摩拜和小黄车借助互联网概念快速崛起,但其本质并未脱离“租赁中介”的根本属性,所以“以补贴开发客户,以低价换取市场”的策略并不能长久,当融资逐渐耗尽、当盈利遥遥无期、当资本失去耐心,失败也将骤然而至...
此外,许小年教授在书中也展望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预测了大数据与物联网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工业4.0的话题,并且讨论了数字化带来的组织扁平化、职能平台化变革的话题,也让我有不小的收获。
四、《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之常相随——终身受用的方法论
总体来说,许小年教授这本书逻辑缜密、观点新颖、切中要害:在每一章开篇或需要界定新名词时,本书都会先对该词进行定义,以正视听,便于读者后续阅读。此外,本书剥离了互联网(企业)的表象,浅显易懂的用四种效应(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揭示了互联网的商业本质和经济学原理,有助于各类互联网企业找准定位,减少试错成本;也为广大读者认识不同互联网企业的区别,甚至分析其成功秘诀或失败教训提供了“方法论”。
对我来说,阅读就是为了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如果能带来思想、认知上的进步则属于意外之喜。可喜的是,本书给我提供了分析识别互联网的方法论,这是可以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所以阅读虽然终止,但收获常伴左右。
综上,强烈推荐大家精读。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后感(十):傻逼乖乖,把门开开
以前在我心目中,许小年老师是个低配版的高善文,读完这本书以后,变成高配版的陈安之了。
在豆瓣上看到许小年老师《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书评,提到“长尾电商是一个社会净值小于零的商业模式”,啥?赶紧花四个小时速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之后,大失所望。以前在我心目中,许小年老师是个低配版的高善文,现在,变成高配版的陈安之了。
当然高配版陈安之也不丢人,中国老话说,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能靠嘴唬住传统企业主,也是一门手艺。秒哥low不low?几十亿啊。微课传奇low不low?几十亿啊。王财贵low不low?几十亿啊。我倒是觉得自己不low,我他妈兜里只有几十块啊?
客观评价一下,许小年老师这本书,是写给传统企业主的,起到啥作用呢?主要是心理安慰,互联网可傻逼了,你们传统企业主老牛逼了;这书啥水平呢?大概就是圣贤教育治国育人的水平,高配版王财贵老师。
空口无凭,我们列举一下许小年老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粗体是我个人点评。
1、第一章、第二章,介绍网络发展史,主要观点:网络不是新鲜玩意儿,铁路,公路都是网络;
有道理,确实不是新玩意儿。
2、第三章,第四章,介绍四大效应:规模经济性降成本,协同效应扩品类,梅特卡夫效应客户互动增加产品价值,双边市场效应买卖互动增加产品价值。
许老师,您说的这些,哈尔·瓦里安 2002年就说过了,瓦里安的用词是“需求方规模经济性”,您还引用了瓦里安的《信息规则》,好,就算传统企业主没读过瓦里安,中欧的陈威如老师2013年《平台战略》也把互联网的正反馈特性讲透了,都他妈2020年了,炒这个冷饭,还故作睿智,好意思吗?
3、第五章,讲电商:长尾电商没价值!电商成本不一定比门店低!京东是自营,跟零售没区别!
中国最大的长尾电商平台淘宝网笑了。京东第三方平台也笑了。
4、第六章,讲金融:互联网金融不能解决风控问题!互金平台跟银行没区别!P2P崩盘是必然的!
花呗、借呗、余额宝、相互保都笑了。
5、第七章,讲平台:平台的核心是竞争壁垒!补贴烧钱是没有前途的!先垄断再提价是不可能的!
滴滴:易到、神舟、快的、大黄蜂你们都听见了吗?许老师讲得多好啊!补贴烧钱是没有前途的!(转头)那啥,产品经理呢?动态定价功能再优化一下!
6、第八章,讲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本质是租赁中介,毫无价值!开源软件是公共品不可能商业化,都是大公司基于竞争策略扶植的!
Airbnb笑了,滴滴已经笑抽了。中本聪,“我们是开源软件”,Vitalik,“我们也是”。
Richard Stallman:开源软件不是免费软件。 在软件世界,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用户控制软件,要么软件控制用户。 开源的意义,是确保软件代码透明,无法作恶。
7、第九章,讲物联网和工业4.0:工业互联网牛逼极了!CAD牛逼极了!看我口型,know-how!know-how你懂吗?
用友,金蝶,以及一众ERP、CAD、BIM厂商擦干泪水,燃起希望。
8、第十章,讲数字组织:科层制是不行的!要扁平化,管理平台化,阿米巴组织。阿米巴组织不能管理,只能治理,怎么治理呢?正心明性,圣贤教育,顾全大局,无私奉献。遗憾的是,这个阿米巴鼓励内部竞争,出来的人很不懂得顾全大局啊……
华为员工:我监狱都蹲完了你跟我说这个?
9、第11章,讲资本市场:互联网都是泡沫!估值都是非理性的!盈利是公司价值的唯一源泉!
2019全球公司市值排名: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苹果、微软、Alphabet(谷歌)、亚马逊、Facebook、阿里巴巴、伯克希尔、腾讯、摩根大通。
小结一下,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我都不理解作者是怎么顶着这么多光天化日显而易见的打脸证据,揪住共享单车、P2P侃侃而谈商业的本质,深刻剖析互联网一点也不牛逼的。互联网都如日中天了,甚至于要进入下半晌,从革新的力量变成反动的力量了。您还说互联网不牛逼,这真的就有点蜀犬吠日了。
许小年老师讲的道理都对,给客户创造价值,做好四大效应,竞争壁垒,数字化革命,但您这些都对的道理,解释不了过去二十年来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那就说明,在您的视野之外,必然还有一些更强大的道理,主宰过去二十年来商业发展的,是这些更强大的道理,而不是您这些老道理。
总之,这本书不能说没有用,但十分片面。通读下来,我深深的感觉到浪费了我四个小时,然后我还又浪费了一个小时写书评,真是傻逼乖乖,把门开开——傻逼他妈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