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绘画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摘抄

2021-02-13 01:5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摘抄

  《中国绘画史》是一本由陈师曾 著 / 徐文治 主编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一):在时间长河中绽放的中国绘画

  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罗曼罗兰

  确实如此,艺术让人体会到精神层的另一种享受。艺术包含很多,音乐,绘画,雕塑等等,它们相互区别,却又相互联系,毕竟每一种艺术都不是独立的,它们都是相互包容关联。

  就拿中国绘画来讲,对于外国人来说这就是中国绘画,统归于这个大标题,但是每一个时期的中国绘画,它们又有所不同,而且它们与书法,雕塑等等也相互关联。这本《中国绘画史》就为我们详细讲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经历。

  《中国美术史》是美学大师陈师曾写给我们的中国绘画史入门书,以时间来划分成为三大部分,用图和文字说从文字图案的形成到中国绘画各派别,全书展示了共计400余幅作品。

  中国的绘画历史渊源流长,从最早的伏羲画卦开始,作者指出这就是属于绘画的开始。而后附以夏商周时期的铭文及带有图文的器具,而三代时期绘画是未受外国艺术影响的,是自由自然发展的。而汉代起,通西域后,外国的东西都输入至中国,这个时期的绘画从朦胧转为明确,而此时期佛教画也随之输入。可以通过后面展示的西汉时期的漆木柲矛形铜仪仗器上的绘画,山东孝堂山祠堂画像石拓片局部绘画,汉代墓砖拓片局部绘画。从这些绘画可以看出,山海神兽,奇禽异兽多,而此时开始后汉画工也多了起来,如张衡等。这也就是本书的上古绘画史。

  之后也按时间来划分,分为中古史和近世史。中古史主要介绍了唐、宋、元、以及五代的绘画。近世史主要介绍了明、清绘画。

  绘画无国界,艺术有共识。从陈师曾先生梳理的中国绘画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随着外国东西的输入,中国传统绘画开始发生变化;随着佛教的输入,中国传统绘画再次发生变化。

  就像讲中国历史,按时间讲的话,每一个朝代的经济,文化等,他们都与之前的朝代有着关联,同时也受着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样的道理也适应在中国绘画上,比如在六朝时期,由于帝王多喜书画,收藏鉴赏盛行,加之国家争乱,百姓唯有借书画来寄精神。龙门造像,就可以看到很多佛像,都可以看出当时石刻之多,佛教之盛。

  《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的作品,这一版是由徐文治主编。最早本书是陈师曾先生讲座记录稿,后改编成书,内容涉及中国绘画的发展经过,题材的不断变化涉及的历史原因,以及几大重要的画派,以著名画家等。提起陈师曾先生,这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美术家、艺术教育家。他对于中国传统美术向现代美术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想要了解中国绘画的前生今世,想要欣赏名家名画,想要了解中国绘画的几大派别,不妨来看看这本《中国绘画史》,带你真正走进中国绘画的世界。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二):红尘有幸识丹青

  吾国美术自古以来最为发达,书画、雕塑、建筑皆能代表国民性之特长,为世界所注目。

  ——陈师曾

  “吾师之亡也”,很久没有这样一本书,初读到序文入目便是令人心恸。

  梁任公先生在陈师曾先生的追悼会上演说,先生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资;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

  日本地震之损失,今已恢复大半,吾国艺术界继陈师曾先生而起者几人?言念及此,不寒而栗矣。

  是以也从不曾想过有一天能够拜读陈师曾先生的讲座记录稿,是以何其有幸,《中国绘画史》这本书给了读者这个机会。

  《中国绘画史》这本书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作者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

  先生自上古史讲起——讲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即为书画同源之实证;讲时至汉代,绘画之需用如此之盛,画工亦随之益多;讲当六朝时代最为重要者,则为由佛教传播得来之宗教画;讲违禁间文人弄笔,儒雅风流,耳濡目染,盖一时之风尚然也。及至中古史,唐朝三百年间,文运隆盛,社会之风尚为之一变,而绘画因以转移。盖绘画与文艺有相连之关系,皆为国民思想之反应。待到了近代史,明清之画所谓近体质画风,绘画史上有一明确之征象。

  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先生说,中国的人物画,是有骨法的,是有笔墨骨气的。读到这时就觉得好像透过那一幅幅古画,穿越时间与空间,追溯与还原出了历史滚滚长河,看到了那些史书上的文人墨客,看他们提笔挥毫之间的恣意风流与盎然傲骨,与绘画一样历经千年而不腐,斯人已逝,精神不朽。

  有人偏爱花鸟图,有人钟情山水画,有人沉迷道释画,有人流连风俗画,还有人对杂画兴趣颇丰。拜读陈先生的记录中,我印象深刻而念念不忘的,是明朝闺秀、妓女之绘画。闺秀中,画作题诗“海棠生艳复生香”的黄姬水,能画山水、落花、飞蝶皆有韵致的叶小鸾,信笔渲染、鲜妍生动的端容。花鸟山水写真俱擅长的李因......都是明慧风雅的灵动女子啊。史笔不曾著,画作未曾传,多少惊才绝艳未可知,未得知,未有知。而多能诗画、为艺林称赏的秦淮八艳,月娇传为佳话、倩扶以画立名,柳如是殉其家难、顾眉生膺清封诰,再者如薛素素、姚月华、梁夷素、林天素、王友云等,有声艺苑。如此等巾帼者流,或承家庭之教,或得交游之益。本其资性,加以熏陶,自能妙擅一时。如马湘兰、柳如是辈,虽士大夫尤未有所逮,若今之勾栏中,更不可望其千一矣。

  红尘有幸识丹青,一生孤注掷温柔。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读《中国绘画史》有感

  读了徐文治老师主编版的《中国绘画史》,有种重返大学课堂里上了一学期的艺术课的感觉。大学期间上过选修课《中国艺术史》,陈师曾是老师必然会谈到的人物,《中国绘画史》则是必然会讲到的著作。陈师曾是何许人也,他原名陈衡恪,师曾是他的字。他是著名史学文学家陈寅恪的哥哥,与祖父陈宝箴(晚晴维新派名臣)、父亲陈三立(著名诗人)、弟弟陈寅恪、侄子陈封怀(现代著名植物学家)并称“陈氏五杰”,可谓是一门英杰。作为清末民初的艺术大家,陈师曾的艺术造诣尤其是绘画造诣非常高,而且他对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一套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中国绘画史》一书正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

  这本书读下来,我有两方面的感受。一是脉络清晰,系统全面。全书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绘画的发展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三个时期。上古史包括了从先秦到隋朝的绘画发展史,中古史则从唐朝到元朝,近世史则是明清两朝。对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进行概述,用最精炼的文字把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的绘画总况展现出来,具有较好的科普性,是一本很好的艺术类发展史入门读物。

  二是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我在引言部分看到陈师曾先生的一句话,“若胪述其本末,详言其流派,顾非短篇小册可得而尽也”。这说明陈师曾先生认为他的这份记录稿内容还不算详实,只是总体纲目式地对中国绘画史进行了介绍和阐述。不过我翻了一下,全书有500余页,绝对不能算短篇小册。陈师曾先生这一说法显然是针对原稿而言,文字部分近200页,那么能容上的增加就得益于编辑在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占了约三分之二的篇幅,可谓是三分文字七分配图。可能有人会说插入太多配图有充篇幅的嫌疑,但我认为不然。这本书叫《中国绘画史》,那么绘画是核心,如果没有配图只有理论的话,读者会感觉云里雾里,心里没底,丰富的配图能够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绘画发展的情况。

  让人稍感遗憾的地方是本书文字内容是陈师曾先生的讲稿原文,未加修饰,这能够保证内容的原汁原味,本也无可厚非,但相应的注释太少,对于大众读者来说比较晦涩,光通过配图进行关联阅读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吃力,比如第三编第七节有一句话“仇英出于东邨之门”,东邨是谁,我没看出来,接着后面的正文又有“画师周臣”的表述,我上网搜索补课了一番,事实上东邨就是周臣的字,这两个表述其实就是一个意思,仇英师从周臣学画。这对于专业读者而言也许算是常识,但是如果没有注释的话一般的读者有时是不会将其联系起来的,阅读的时候会产生歧义或者难以理解,这就一定程度影响了阅读感受和质量,如果编辑在页面底部对有关内容加上注释,那么读者在这一页的阅读过程中就能流畅地阅读和掌握其中知识点而不用要暂停阅读上网搜索了解。我认为不妨对文中的有关引用或者偏文言文的表述加以注释说明,这样能够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和感受这本书,系统的了解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四):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绘画史

  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绘画史 中国的文化,独立迥异于世界。因为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还因为这个文明的传承,历经沧桑风雨,并没有中断,反而越来越兴旺发达,显示出宏大伟岸的气象出来。这些,越发让我们的文明系统有了独特的价值,并且日益影响着世界的文化发展和进程。 中国的绘画,就是文化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项。一般地,西方的绘画主流是油画,当然也有其他形式的绘画,但是并不是主流。而传统中国的绘画形式却是水墨画,用毛笔作为绘画工具,用水和墨作为绘画原料,这些都具备了中国特色,所以我们称水墨画为国画,可见其独特性。 水墨画除了工具原料独特,其传承历史也是久远的。从文字的书写使用毛笔开始,用毛笔作画应该也就同时发生了。按照现在的考古发现,秦朝在竹简上书写的文书,已经使用了毛笔,那么水墨画也即时诞生,其历史久远可见一斑。虽然目前没有实物证明,但是这种推论是可以认定的。 说明水墨画的久远和具有国粹性,其实是放置在整个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看的。这有源流,按照书画同源的理论,在伏羲画卦和仓颉造字的时代开始,书画的历史已经同时开展了。这也就是中国书画史的开创时代,而中国绘画史发展历经数千年之久,中间的系统画史著作,却不见几部。多数的著作,都是断代史或者目录史,全系统叙述的,几乎没有。这就显示出了《中国绘画史》的学术性和重要性。 中国人在文化上的独特,其发展路径和行为方式上都有不同。比如文化传承上的“述而不作”,这是儒家孔夫子的提倡,后来也成为一些大家巨匠们传承文化的方式之一。这部《中国绘画史》也是民国陈师曾的授课教材内容,经过记录整理以后,才形成的著作,这大概也是“述而不作”的遗绪传承了。孔夫子留下了《论语》,陈师曾留下了《中国绘画史》,虽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方式方法倒还是一致的。 陈先生述作此书,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也有历史总结的便利。陈师曾本人留学过日本,他同时也是近代人,因此得此先机,既能看到汲取一些研究的优秀成果,也对自己的研究探索有启发促进作用,因此这部著作成为画史的扛鼎之作,是有其独特机缘的。 本书讲述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从上古史,中古史,直到近世史三编,从历朝历代的绘画技法,重要人物,代表作品等入手,还有结合每个朝代的重要绘画形式,阐述绘画发展的演进与历史。可以说资料丰富,选材精当,视野开阔,读罢此书对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即掌握其脉络,又熟悉其大要梗概,可以说一卷在手,中国绘画史尽在其中了。 因为不是陈师曾的亲笔,而是弟子传承整理,加之是课堂授课述说,所以有些内容还不是那么细致深入。本次又加以整理、注释,补添了很多绘画作品,这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中国绘画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图文并茂,让人赏心悦目之余,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容易透彻。可以说,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把《中国绘画史》这本书,更加完善完美了。可以说,这是一部简明扼要的绘画史书,非常值得一看。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五):《中国绘画史》——绘画史不朽明珠

  《中国绘画史》这是陈师曾老师讲的课,整理编辑而成的书。里面的文字都写的很好。而且它里面配的图片,也非常的精美。能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绘画发展历史。 陈师曾,江西义宁人,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出生书生门第。清代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史学家陈寅恪的兄长。陈诗曾擅诗文,书法,尤擅长绘画,篆刻。著作有《中国绘画史》《梁仓室印集》《陈师曾先生遗墨》《陈师曾先生遗诗》等。 “吾国美术自古以来最为发达,书画,雕塑,建筑,皆能表国民性之特长,为世界所注目。”——陈师曾 陈师曾层游学于日本,绘画风格也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倡导中西结合的创新,并根据日本中村不折、小鹿青云的《支那绘画史》的架构,改编成了《中国绘画史》,其实也是中国绘画的梗概,作为“问道之脊梁”,但也非常不简单,因为它把中国传统绘画的体系梳理的非常清楚,有助于喜爱绘画的人们研究和了解各朝各代的画家和历史发展变化。 本书第一篇:上古史。由伏羲画卦,仓颉制字以象形讲起,到三代,汉代,六朝,魏晋南北朝,隋朝之绘画史。 第二篇,中古史。包括唐朝前期、唐朝后期,中唐、晚唐,五代,宋朝,元朝,以及讲丹青名家,李思训一家,王维,赵公祐,五代山水画,宋朝画院,元朝四大家。 第三篇,近世史。包括明朝、清朝绘画。 附录,清代山水之派别,清代花卉之派别,文人画之价值,中国人物画变迁等。 书本的亮点很多,其中谈到佛教和道教何时兴起,佛像佛画输入中国,为我国绘画界增添异彩。也就是说本书特别关注外来文化对我国绘画的影响。 还有山水画何时独立出来,不再作为人物画背景,以及变迁历史。 绘画的实际作用的三点。 临摹画的要点,先习古人如何用笔,如何位置,如何赋色,而后能知画之气韵与美术之价值。 文字和精美的插画相结合,更是以画证文,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画是进步的,从来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有写意,有工笔,有各种画派,有文人趣味,有艺术的美。而是时刻都在吸收新鲜的东西,并融到自己的传统里,按照自己的脉络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冲击下,陈师曾依旧坚持中国绘画的进步性,并从理论到绘画实践一以贯之地去践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今天我们传统文化复兴思潮中要去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某个帝王会影响社会的审美变迁。帝王的趣味格调甚至会影响到文化的方方面面。 书中有些章节也提到,书法、诗词的观念会很快影响绘画的观念,绘画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又受到同时代其他文化的影响。画家和文人是时刻交织在一起的。在读书的时候,会觉得作者笔下的绘画史是活的。 《中国绘画史》是按照现代通史的方式来撰写,提纲挈领地把中国绘画史的传承、接受脉络理清楚了。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绘画史,也适合对中国文化、艺术、审美感兴趣的人。打开这本书,就是收获了一颗中国绘画史的一颗不朽明珠。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六):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中国绘画史》

  想要了解中国绘画由古至今的演变历程,一部《中国绘画史》是不得不看的。

  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他八年留学日本的经历使其对西洋绘画也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他的画作有着“湘乡画派”的传统风范,但同时也融入了西方画派的风格,在绘画理念上可以说是一个融汇中西的人。

  陈师曾在对事物的观察以及绘画技法的运用上他凭借着独到之处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均为擅长,绘画之笔法、构型、笔墨等均以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方式呈现。

  由陈师曾著、徐文治主编的这部《中国绘画史》,可以说是对中国绘画历程的一个研究和总结,书中配备了近400幅图画,好多作品都进行了局部放大,且每幅彩绘插图都附有详尽的解读,文字易于理解。通过赏读这些精品画作里传递的观念,以图证史的方式,可以了解中国绘画的演变发展过程。

  从上古的绘画起源,上至三代、至汉、六朝、魏晋、南北朝、唐、汉、元、明一直讲到清代的绘画流变,细数了历朝历代的绘画演变历程。整部书看下来没有连篇累牍,所述内容均为绘画之精要。

  《中国绘画史》是关于中国绘画的第一本通史著作,这不仅仅是对中国绘画史做了一个初步的梳理,其最重要传递的概念是:绘画史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中国绘画史的每一次转变实际上都受到了中国文化史转变的影响,其深远度一直可以说是延续至今。

  现代人欣赏中国绘画,体会的也许是画作带给读者的视觉上的冲击与美感,我们在通过欣赏这些精美绝伦的画作之时,更多的是了解中国绘画史下五千年的浩瀚历史和品味历代大师的千古名作。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名家众多、派系冗杂、风格各异,想要全面研究绝非易事。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幅画作也离不开孕育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唐文运兴隆,画师们善书画、用墨色如兼五彩,尤其壁画。宋重文轻武、提倡理学,其绘画不仅重视形似色彩,更区重于气韵生动,加之帝室奖励画艺,盛况过于唐朝。至清朝山水画干湿互用,秀润之气溢于纸墨,不易模拟,亦形成清山水画之特色。

  通过阅读《中国绘画史》,我们领悟到的不仅仅是中国画作的精彩妙处,更可以了解到创作者完成作品之初衷。欣赏绘画和欣赏其他艺术一样,需要年深日久的浸润和积淀。通过反复阅读,带给你的一定是不一样的收获。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七):绘画史从这里开始

  在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以其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源远流长,诗歌、绘画、建筑等无时无刻不散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也让众多西方国家羡慕不已。《中国绘画史》以我国的绘画为中心讲开去,根据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汇编而成,为我们较为详细地讲述我国灿烂的绘画史。

  这本书通读下来,我的感觉就是条理清晰,全书开头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表达了中国的绘画史也是有进步不是故步自封的。中国画是进步的,从来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有写意,有工笔,有各种画派,有文人趣味,有艺术的美。时刻都在吸收新鲜的东西,并融到自己的传统里,按照自己的脉络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而且作者巧妙地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三个时期。上古史包括了从先秦到隋朝的绘画发展史,中古史则从唐朝到元朝,近世史则是明清两朝。从历代画史脉络、历代的成名人物的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进行概述,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触见证了从最初的只有画人物肖像到后来宗教人物,再到后来明朝和清朝的山水画,予情和景在画中,让人不觉耳目一新。作者用最精炼的文字把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的绘画总况展现出来,不仅具有较好的科普性,还是一本很好的艺术类发展史入门读物。

  全书不仅有文字记载,还为每个章节配上大量的图画相辅,便于读者能够理解每个时期画作的不同特点。在每个章节里,作者都配上了详实的插图,从一幅幅硕大的鼎到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山水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明白每一副画作都不是独立存在,更多的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巧所影响。绘画史从来不是独立的,它是我国文化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绘画史的每次转变都受到了文化史的影响。

  虽然本书的内容是陈师曾先生的讲稿原文,但是有些地方注释太少,有的地方的文言文过于拗口,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比较难懂,感觉有的地方对画作还是介绍地不够详细,但是瑕不掩瑜,此书确实不失为为一本带领我们叩开绘画之门的好书。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八):从绘画史看中国传统文化

  文人风雅当属琴棋书画,这些才艺的演变也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它们往往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文字的魅力在于方方正正,横竖之间都能体现国人的风骨,而绘画的表现形式虽然有别于书法,但是却更加直观的表现出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绘画史》是一本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线的一本中国历史书。人们总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文字留下来的史书也许有着不同的政治目的而导致历史的真相变了模样,绘画则是另一种历史的见证。

  《中国绘画史》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分为三个部分,上古史主要讲述的是隋朝之前的作品,这些作品年代有些久远,观看时能够感受出其中的质朴;中古史主要讲述的是唐朝、五代时期、宋朝、元朝的绘画特点,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尽显富贵之态,彰显盛世之繁华;最后一部分是近世史,主讲明清时期,书中对绘画作品都采用彩印的方式,并且加上详细的注解,讲述绘画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除了前三章正篇以外,作者还增加了附录部分,将山水、花卉的派别进行区分,并对文人字画的价值进行了阐述,以及解释了中国人物画的变迁和进步。通过中国绘画的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出中国从最初的淳朴逐渐趋向华丽最后又回归山水的过程。

  其实文化的更替也是如此,当文字变成了加官进爵的筹码,文字也就变得不再纯粹,·更多的人选择附和当时的社会需要,绘画也是如此,处于盛世,绘画的风格色彩也会更加艳丽,而处于战火纷飞的时代自然也会少了一些花红柳绿。

  谈及中国绘画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水墨画,只是简单的黑白色调却不显单调,大师笔下的黑白物件还显得格外灵动,这些黑白之间的哲学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思想,都说文如其人,私以为画也是如此,豁达之人所作之画自然大气,而心胸狭隘之人自然也不能创作出来什么画中精品。

  我是一个不太懂得绘画的人,对于那些举世闻名的大师名作我并不能够懂得其精髓,但是文化都是相通的,即便是不懂艺术,也依旧能够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也许难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是那种情愫就是通过视觉的冲击简单明了地给人以影响和震撼。

  翻看《中国绘画史》很容易能够将这些山水鱼虫的作品与大家散文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汪曾祺还是余秋雨都很擅长描写生活中的山水,寄情山水仿佛是古往今来所有文人的爱好,生活之余约上三五好友看青山绿水,见人间烟火,此等生活方能不负这人间一趟。

  幸而生在华夏家,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能让人体会到文化的传承,细看祖辈流传下的艺术,它们的发展都是华夏文明的体现,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国学,弘扬中华文化之美。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九):《中国绘画史》:随绘画大师行走在历史的艺术长廊

  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美的传世之作。作为现代人,历经千年仍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精美的画作,实感无比荣幸。

  孩子从小爱西西,也正在学习绘画。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老师的建设,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画展参观,增长美术素养。由于对美术的了解有限,在参观的过程中也只能是陪着孩子走马观花。

  因为我自已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很喜欢,在亲子互动参观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着能通过什么资料好好地把中国古典绘画给梳理一遍。

  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陈师曾所著的《中国绘画史》。

  说起陈师曾,可是鼎鼎大名,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父亲皆支持新政,家族的开明与爱国自小就在陈师曾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后来他成为中国著名的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本《中国绘画史》是根据陈师曾早年间上课的笔记整理而成的,成书于1922年,转眼间已经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再读此书,依然感觉到当年的绘画大师们的功力,满满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由此也可见,现代人对于民国大师们的推崇也是不无道理的。

  作为一本美术史教材,《中国绘画史》从章节的编排上非常具有当时的历史特色。

  《中国绘画史》通过很凝练的文言文方式,通过纲要式描述,将中国古代历史上从“三代”至“清末”的中国绘画历史脉络提纲字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非常清晰明朗。

  另外与传统的划分方法不同,陈师曾将中国绘画史划分为上古(三代至隋)、中古(唐至元)和近世(明、清)三大时段。

  从书中的自录也可以看出,对每个历史阶段的绘画,陈师曾先用简单的文字阐述当时的文化背景,然后再结合历史谈绘画发展的状况。

  如第二编中古史中,“唐朝之绘画”一章,陈师曾先对唐朝的文化进行了概述,然后从唐诗、东西方的沟通交流、道佛景回拜火教等宗教艺术的流行方面进行展开,把唐朝盛世的绘画艺术呈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根据开元、天宝文运极盛年代为界限,把唐朝的绘画分为了前后期。

  文字虽然简练,但是对于这个时期的绘画发展的重要方面都有所涉及,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非专业的人士来说,能够快速地把相对应时期的绘画历史梳理清楚,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几百幅传世经典绘画,在每一个时期的绘画历史中,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有些时候为了说明问题,还将细节处特别放大,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阅读《中国绘画史》,就好像跟随陈师曾行走在历史的艺术长廊中,浓厚的艺术气息让人陶醉。

  在今年这个非同寻常的时期,虽不能去博物馆,不能去画展,但是能够在家中跟孩子一起共享中华传统绘画艺术的盛宴,也是一件非常不错的经历。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十):《中国绘画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神化,皆在一笔一勾之间

  画作,绝非曲高和寡,而应为阳春白雪,只奈何寻常百姓难以体会其中意境,而浮于层面的领悟只怕是暴殄天物。一幅蒙娜丽莎,让世人皆慨叹意味深长,于此可见,画作之精髓需用心才能领略。

  如若将画作分类,恐怕观众会被那种“繁文缛节”折服,实则当如今生活习性渐变卓越,人们也更多追求精神感受,培养艺术气息方能利于行走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 古文晦涩难懂,而现代文又多平白直叙,近代处于风云际会间隙,措辞言论都有似新非新,似旧非旧之行径。闲来有空,偶得《中国绘画史》一书,颇为赞许,翻阅过后,不禁呐喊曾太过孤陋寡闻。 作者陈师曾自学成才研精书画,虽无所师承,而独辟蹊径,饶有明人风格。诗近宋人,亦不貌袭其祖若父。于《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极尽才华,细数中国史上绘画常识,堪比业界瑰宝。无论老少,亦或是妇孺,当可于此书中获取真知灼见。

  一:伏羲画卦,仓颉制字,是为书画之先河,即为书画同源之实证。 书画一家,于无数培训机构招揽客户之利器,书写题字将寥寥几笔的画作勾勒的更加影响,也更意味深长,我们常说岁月的痕迹在画作中体现的淋漓精致,但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无数人震撼,并且总是肆意揣摩其中意境。 陈师曾先生用近代语言将画作概述的事无巨细,每一个器物上的画品皆是另一番人生面貌,我不置可否,恰如清明上河图,其中的岁月在其中显现的何其强悍。 我们时常以为擅长画作之人,皆是曲高和寡之众,只是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文字视频等各种媒体的渲染,让知识的过去显得更加轻而易举,不甚疑惑其中力度,百年过后,兴许人们已然忘记这样的信息。

  寥寥数笔的画作,衣服之装饰,彩色之用因以发达,华丽壮美以兴起诚敬欢悦之感情。凡文字之所不能表明者,借此以表明之。 商朝开始,人文意境发达,人们的文字表达还未像今日般如此成熟,而画作最明显的用处就是将其心中无法阐释的敏锐尽情描绘出来,也许人生的面貌又变成另一番风景。 二:盖是时,绘事已见端倪,姓氏之可考者如此。夏禹铸鼎以象神奸,殷高宗以形求得傅说,此为人物画之滥觞! 自古女性名讳要冠夫姓,而女子在家相夫教子也有更多闲情逸致,古时并非男性注重文学,女性也是,虽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陋习,但是潜移默化之影响甚是尖利。 画作起初都不愿冠之性命,但是后来经过发展,人们为了所有权证明,皆信仰名讳的真实,恰似如今无论什么画品都要在其左前角亦或是右上角写上名讳。

  《中国绘画史》这本书是上个世纪初陈师曾先生的讲学课件,字里行间透露着深邃,很是能让人折服,有幸阅览之,万幸万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