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我的王后》的影评大全
《再见,我的王后》是一部由伯努瓦·雅克执导,蕾雅·赛杜 / 黛安·克鲁格 / 维吉妮·拉朵嫣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我的王后》影评(一):安托瓦内特怎么就成了les?
总体而言还不错,细节尊重了相当多大革命史研究的新共识,比如国王演讲时的呼声。另外影视的形式可以使人感受到很多大革命前夕的历史性体验,比如大革命初期谣言恐慌满天飞、凡尔赛宫的社交与舞台性、安托瓦内特情感的可能表达等等。还有,王后女佣的叙事视角也是学术作品的补充。商榷之处则在于情节的布置,比如革命还没高潮就结束了探讨,再比如,将安托瓦内特设定成女同,实在是需要审慎一些。
《再见,我的王后》影评(二):观《再见,我的皇后》有感
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宫中女人们的故事,如果想要冲着历史来看,未免有些失望,因为它只是交代一个时代背景,不是重点,因此不会重笔墨描述。如果奔着女性的角度来看,很好,侍女的行为和心理我觉得演员表现的很棒。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有太多值得推敲,皇室里有太多的神秘和不为人知的风流韵事。可怜侍女终究是侍女,她的以为只是自己以为,最终还是成为皇后手中摆布的棋子,为其喜欢的人实行金蝉脱壳之计。电影还映射了一段玛丽皇后的历史故事,据说她有三个要好的闺蜜朋友,值得去查一查,看一看。
《再见,我的王后》影评(三):《再见,我的皇后》
比较不一样的历史古装片,以一个女仆的视角,见证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数日。
主要人物集中在几个女人,但次要人物却遍及上下,即便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影片还是很容易令人理解。虽然剧情波澜不惊,没有以往宫廷剧的尔虞我诈、富丽堂皇,但通过女人的某个感情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终结宿命感。
伯努瓦·雅克 Benoît Jacquot很好的化繁为简,其掌控能力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夜晚满是烛火的甬道那几段,人物镜头的调度非常娴熟。而他一向对女性细腻情感的挖掘同样很好的作用于影片。
《再见,我的王后》影评(四):又一部关于法国玛丽皇后的电影
从一个侍女的角度讲述法国大革命前的玛丽皇后逃走的故事。
玛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年)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之妻。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之女。奥地利宫廷出于政治需要,1770年将她嫁给法国王储,即后来的路易十六。到法国宫廷后,热衷于舞会、玩乐和庆宴,奢侈无度,有“赤字夫人”之称。在革命开始后,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在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曾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了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于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但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她继续勾结奥地利,并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事情败露后激怒了法国人民,导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她和国王一起被囚于当普尔监狱。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被判处死刑,送上了断头台。
《再见,我的王后》影评(五):有人看过歌舞剧,貌似叫1789,巴士底狱的情人吗
歌舞剧中的olympe和女主很像啊,都憧憬着王后,还有日本动画凡尔赛的玫瑰,女主也憧憬王后啊。
王后周围有很多人,革命来临,有人为了她宁愿去死,也有人背弃了她,这说明她很有魅力啊,她坏不彻底,虽然也不十全十美。
在茨威格的断头艳后中看着她如何一步一步走上断头台的命运是揪心的,她有才华有头脑,却只在危机全面爆发历史无法逆转时才显露出来,除了让她的死多了几分悲情色彩外,因她流的血没有其他作用。
据说歌德也曾赞美过她,在她还没有背负骂名时。
即使从电影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革命的首恨是法国的贵族阶层。
读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可以发现,这个国家的贵族有多没用,他们的存在在一个新时代的前夜全然是社会的负担。
他们不关心社会事务,政治上的影响也发布如上,过去的凡尔赛有路易十四的忌惮,现在有空有家族历史的贵族的虚荣,这是一个政治场所,而非娱乐场,而他们以为奢华享乐会理所当然的进行到底。
革命前,上层社会居然没有丝毫危机感,从而可以想象他们得知权威与荣耀颜面扫地时的震惊。
真想看到那群人的表情啊。
影片很难得对庞大的皇室仆役阶层做了冰山一角的描写,女主人公及其同事的日常比宏大却描述得不成功的历史事件有趣得多了,我们可以看到一座钟,一个漂亮女仆的过夜权的价值。
不熟悉那段历史看起来会很痛苦。
王后的女友走得到干脆,没有拖泥带水。
要是女主扮成贵族小姐之后杀了或勾引贵族女的老公然后反客为主来一段牧鹅姑娘的故事就神作了,一击反杀扭转命运成为百合小说作者以及王后命运的伙伴加传记作者…额。
至于王后关心的时装,倒三角的收紧腰身外加夸张发型的打扮后来被约瑟芬的束胸修身显长的群袍取而代之,时尚就是这么见风使舵。
总之,一个时代结束了。
《再见,我的王后》影评(六):沉没之前,她最后一次痴迷
1遺憾沒有在看的選項(现已看完)。看到皇后崩潰哭泣的時候,我有些看不下去,大約是一種捨不得看的奇怪心理。但还是猜测的出,全片所有的表达会是,沉没之前,放弃所有被爱,放弃一切自我,忠于一个迷恋的人。 2蕾老師演戯總是一副冷峻,微凶的表情。其實放在阿黛爾的生活和碟中諜裡我可能更能入戲,這個影片她演的可是個備胎裡的柔情似水的千斤頂吧?她有時候看皇后的表情是斜視的…皇后反而非常動情。 3佈景服飾我認為很有古宮廷氣息,但也說不上非常精美。影片打光偏暗沉。
4在情愛里,太多沒有理由的感覺。我覺得我是個拒絕情愛的人,有時天真,易傷的。除去那些對喜歡自己的人殘忍的記憶,應是如此。三角戀都似本片如此。難道真是,沒有真愛,祇有所謂的段位高致使迷戀。 当然不是,或许认为一个有心的人,爱不紧不慢,或者如疯人说他爱的紧迫叫做狂涌而非轻浮,她爱的缓慢是生命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柔情的漫溢而非泛滥,但决无法复制。正如着魔者的着魔点多有特点,但多是缺点。譬如纯粹的愚笨,拖拉,混杂的恶心激起了家庭的责任感,譬如被诋毁的被忽视的美色,糜烂奢侈的作风,狭隘独特的女性智慧,使人进退失据。还譬如任性,譬如疯狂,譬如我执等可笑因素,也许包括了爆发时的暴虐残忍扭曲无礼也是让人迷恋的特点。本雅明曾在《单向街》说,我们爱一个人时爱的多是他们迷人的缺点。李银河曾在她的《虐恋亚文化》做出报告,一些爱恋里的惩罚致使激情,激发卓绝的想象力。我想,这是法语电影吸引我的原因,晦暗的浪漫,悲伤的甜蜜,英国那些巧克力是纯粹的巧克力,法国的巧克力带了毒,所以我甘于品尝后写下我的诗句与篇章,含着眼泪的微笑总是因为绝望而美丽的亲切。于是,褪去那些温柔和距离使人迷恋的通用法则,褪去那些光鲜又独特使人崇拜的通用法则。最后一个注视你直至死去,你却唯一不会望他一眼的人,一定是最迷恋你的本质的人,他最喜欢你,最持久最疯狂的喜欢你。他并不喜欢你的温柔和神秘,他迷恋你的狭隘,你的自私,你的颓靡,你的虚伪,你的冷酷。他并不爱慕你的光鲜独特与执着。他崇拜的是你的残忍,你的任性,你的暴虐,光鲜前后漫长的晦暗孤寂,你黑色的扭曲像是宇宙黑洞将靠近的他撕的粉身碎骨,又将他吸引和你搅拌成一碗墨汁肉粥。
痴迷的眼里,该生长出一片波光粼粼的海,好似西朵妮百合花一般的微笑覆盖了皇后撒在她心头剧毒的黑罂粟花瓣。
《再见,我的王后》影评(七):简单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想法吧
我本人其实是冲着法国宫廷这一点去看的,因为不怎么懂历史所以注意力全集中在感情戏上面了,我个人是有过一段暗恋经历的,所以可能比较能理解剧情?
拉波德开头见到皇后时手足无措,眼神飘忽,我个人把这种情况理解为看到喜欢的人时的慌张,【你喜欢的人趴在你肩头上对你脖子吐气你顶的住吗?】
略
再后来她代替刺绣师刺绣,想必她内心一定是十分幸福的,这是皇后很喜欢的图案,为自己所爱的人所绣,即使她不知道真相自己也很满足了
略
接着皇后在炉火旁向拉波德袒露心声,深情告白嘉布丽夫人,拉波德那时的内心很煎熬吧,自己喜欢的人在自己面前告白别的人,太心痛了。皇后还让她去规划路线,我还以为是皇后要逃跑,看到最后才明白是为了嘉布丽规划的。。。。。
拉波德回来时被皇后告知真相的时候那种委屈和恍然大悟【?】更加令人难受了
略
跳过皇后和嘉布丽夫人公然调情和在房里分手那段直接讲最后部分。拉波德被皇后传唤到房间里,她满心欢喜觉得自己还没有被皇后忘记,我会永远待在她身边,但没想到皇后竟然让她去假扮嘉布丽夫人,给她当挡箭牌,为自己的情敌而死????看到这我的眼泪就落了下来,那一瞬间的冲击,好多画面出现在我面前,卑微的不敢流露出来的感情,对她热烈的爱意,被皇后所夸奖的刺绣,你要奖赏的人就在你面前啊,绣它时的一针一线都包含着我对你的心意。但现在,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已经没有什么好在意的了,这也就解释了拉波德刚脱衣服时还遮遮掩掩但之后却放下了手昂着头看着玛丽,已经没有什么好在意的了。
拉波德换好衣服从楼梯上走下去那一幕和开头是何其相像啊,开始嘉布丽夫人昂头挺胸走下楼梯,而拉波德是一个侍女,站在门口向她行礼
现在,拉波德穿着她的衣服,成为了“她”,嘉布丽夫人却扮成了侍女等在楼下,何其讽刺的一幕啊。
最后,拉波德夫人坐在马车上向外张望,她笑了,影片中很少见到她笑,但她经常对皇后展露笑颜,那是发自内心的笑,看到喜欢的人时抑制不住的感情只能通过笑来传达。
马车那段画面一开始,我就懂得了拉波德传达出来的感情,无所谓了,死就死吧,路上有人对她比划脖子的手势她也不在意还是探头往外看。一段自我介绍之后全剧终
真希望拉波德的爱能得到回应啊
本人语文成绩十分差劲,语言力也很弱,文章可能前言不搭后语,这篇观后感只是有感而发,求清喷!!!
《再见,我的王后》影评(八):《再见,我的皇后(Les adieux à la reine)》:傻女仆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4/les-adieux-la-reine.html
再见,我的皇后 Les adieux à la reine (2012)
据说这是讲述女女暧昧的宫廷片,所以我看了。可是我被骗了,一点正面描写女女关系的情节都没有,电影介绍害死人啊!而且影片剧情相当的沉闷,让我极其失望。
电影讲述法国皇后Marie Antoinette在大革命前后的故事。女主角是皇后的陪读女,对皇后有爱慕之情。所以,当一个夫人求她帮皇后刺绣后,女主角欣然同意。此时法国大革命爆发,皇宫内人心惶惶。惦记皇后的女主角,四处打探消息。可是,皇后此时挂念的却是自己的爱宠——一个女夫人——的安危。在国王决定留在皇宫后,皇后就让爱宠乔装逃走。怕死的爱宠急忙准备。同时皇后还让女主角做爱宠的替身,这让女主角很伤心。最后,女主角假扮爱宠安然逃离法国。
以上就是电影九十分钟讲述的故事,非常苍白。苍白到让我非常后悔:我怎么能看一部这样的电影呢?我真是瞎了眼睛,被电影介绍和海报给欺骗了!
电影主题同样苍白,即通过下人的视角反映凡尔赛宫在法国大革命后的种种景象,以及法国皇后与女人之间的暧昧。两个主题从客观角度上说都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故事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天知道法国大革命前后仆人在做什么?至于皇后的女同倾向,更是离谱。即使真是如此,也不会如片中那么露骨吧。此外,电影两个主题也是我无法理解与接受的,法国大革命的过程?片中出现的众多人名?这对我来说都太陌生了。而且我也不感兴趣!总之,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与我无关的内容,这让我如何提起兴趣观看?
此外,电影拍得沉闷枯燥。片中只有女主角走在走去及她与其他人对话,很难看!谁愿意看这样一部没有内容的电影?
电影拍摄上只有服装值得一看。当然,对于欧美的古装片,只有服装是亮点,因为他们的历史太难看了!关于服装,只需两个字形容:华丽!只是女主角穿得衣服很普通,这大概是因为她是仆人的关系。
本片演员方面中规中矩。女主角Léa Seydoux、皇后Diane Kruger、爱宠Virginie Ledoyen都尽职的表现了故事,不过却没给人留下印象。尤其是Léa Seydoux,没有体现出她对皇后的爱,这也让我对女主角最后的心碎感觉很突兀。不过,片中这三个女人,除了Léa Seydoux长得稍差之外,其余两人都很漂亮,而且Léa Seydoux与Virginie Ledoyen还有露点演出,也算没白浪费我的时间。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主题空洞、情节苍白、表演普通的“戏说”电影,只有服装值得一看。
Léa Seydoux
Virginie Ledoyen
序列:1028
Farewell.My.Queen.2012.720p.BluRay.x264.DTS-MySiLu
2013-04-11
《再见,我的王后》影评(九):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闺蜜们~~
看了这片儿,简要写写玛丽王后的三个女性朋友。
这部片子里出现的主要是康庞夫人和波里涅克夫人。
康庞夫人最开始时,是路易十五那几个女儿身边的侍读女官。玛丽在王太子妃时代,因为喜爱她的温柔美丽,就把康庞夫人从老公主身边要了过来,专门陪伴自己。
最开始,康庞夫人是仅次于诺伊艾莱夫人的第二侍从女官,后来独当一面。她对玛丽王后可以说是忠诚不二。王后身死,康庞夫人的余生都用来缅怀她,并且写下了至今广为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学者引用的《康庞夫人回忆录》。
波里涅克夫人,看过池田理代子的《凡尔赛玫瑰》漫画的读者,肯定都觉得这个女人工于心计,利用王后的权势为家族牟取不当得利益。利益倒确实是不当得的,这点没冤枉她,不过说波里涅克夫人工于心计还真错了,她是个凡尔赛宫里少有的没心眼的女人。满足于舒适的享受和情人的爱慕,无知地被她丈夫的家族利用。
但说起这位夫人对于玛丽王后的感情,我认为她的友情的确是真挚的。她离开凡尔赛,是受到家族的逼迫,她曾经弱弱地抗议说自己想留在王后身边,结果这份抗议也因为懦弱温柔的性格而没有取得成功。倒是王后力劝她必须离开,说是如果看到挚友受到伤害,自己无论如何无法心安。
后来波里涅克夫人逃到奥地利,于1793年也就是王后被斩首那年病逝。据身边人回忆,她的余生都在为背叛王后而后悔自责。
波里涅克夫人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一行字:“死于忧伤。”
最后想说说朗巴尔亲王夫人。
这位夫人,应该是玛丽王后身边几位闺蜜中我最喜欢的一位。
她原本出身不高,但因为嫁的不错,成了亲王夫人。按照法国宫廷礼仪规定,可以为王后在小起身时传递衬衣的女性,必须是亲王夫人级别的,所以朗巴尔夫人也就这样到了王后身边,当时玛丽还是太子妃。她出现在凡尔赛宫廷,还曾经引起过贵族们的不满,因为她娘家身份不高。不管怎么说,朗巴尔夫人在当时的法国,的确是话题人物,以讲究穿戴出名,走在时尚前列。巴黎流行服饰的宣传小册子里,多拿她的画像做招徕,其名气可想而知。
朗巴尔夫人也是走温柔路线的(这三位闺蜜都属于温柔型),虽然波里涅克夫人后来居上,但朗巴尔夫人始终是玛丽深深信任的人。
如果说朗巴尔夫人身上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应该是她的笃定和勇敢。疾风识劲草,这一点在革命爆发时尤为突出。朗巴尔夫人是第一批逃离法国的贵族,她逃到了英国,可以说已经脱离了危险。但是她最终决定返回法国,家人都劝阻她,说法国已经乱到只要是贵族,都无法被保护人身安全的地步。朗巴尔夫人回答说,她不能丢下自己的朋友不管。于是她回去了,被bao民捉住。那些人逼她发誓,反对国王和王后,支持革命,否则就要杀了她。长矛亮在眼前,这位一贯温柔的女性声色严厉地怒斥道:“喝!你们这些无耻之徒!”bao民们于是杀死她,将她的头颅挑在矛尖上给玛丽王后看……按照茨威格传记的记载,王后应该是看到了。
不管如何,朗巴尔夫人,玛丽王后最忠诚的女友,用生命证明了自己对她的友谊。
只是写些事情吧。
这部电影的拍摄角度是好的:一个平凡侍女,见证了自己偶像的坍塌。
但为了突出这个坍塌,把玛丽王后、波里涅克夫人,都塑造得很刻板,很失真,这不能不说是点小遗憾。
玛丽王后的朋友其实真心不少,除了以上的三个,还有阿克塞尔·冯·费森——他是王后的情人,并且冒着生命危险策划王后的逃亡,后来王后被囚禁,他也躲过重重守卫到牢里去看她。
我相信,同气相求:一个人的挚友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的人,否则不可能吸引来这些朋友。王后煊赫时,身边固然有一大群趋炎附势之徒,但当她失势后,仍旧留在她身边的朋友,无一不在用行动表达着自己对朋友的忠诚。
这一切,同愚忠无关。
《再见,我的王后》影评(十):花的朵影
文/沐梵
风貌——
物欲横流的凡尔赛,与索菲亚•科波拉导筒下酥风醉骨、纤云环绕的法国宫廷相比,这一版的美工艺设显得有些寒酸落魄,皇宫上至王亲大臣,下至卫兵宫女,无不是胆战心惊走仓皇,有通行证有门路的贵族携家潜逃,消息闭塞又无枝可依的奴仆藏私揩油,大厦将倾,这才是大革命爆发前腐朽皇廷的真实写照,而不是《绝代艳后》那样照常纸醉金迷偷情斗气。当然,人们多少会因为索菲亚的大神老爹而菲薄她的才华,《在别处》自不必说,《绝代艳后》的故事切面也算另辟蹊径,但似乎并没有什么留有余味之处,人物与故事反倒没有那些绮丽到极致的古装华服来的印象深刻。
而本片可以抛开花红柳绿的布景和服装,心无旁骛地刻画着几个宫廷女人,内心戏处理得很饱满。但看完感觉很怪异,一种后劲不足的感觉,经人提醒才知是因为主角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无法推动情节发展,纵然权势如皇后,也是一副“无人谁会凭栏意”的凌弱形象,被动的她反而比不上那位带着觊觎已久的金钟和瑞士士兵私奔的女仆。基于这样的人物设置,观众的投入感自然大打折扣。这样一部描写法国大革命和玛丽皇后私生活的宫廷女人大戏竟然拍出了文艺片的气质,真是可怜了宫廷、丑闻、暴乱和虐恋等一帮商业元素,不得不感叹编导太举重若轻了。
人物——
玛丽皇后不是女主角,笔墨不多,却是电影的灵魂人物,她的形象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片子的成败,戴安•克鲁格的表演很具突破性,尤其是皇室成员惯性的头部颤动,表现很到位,这个经常演好莱坞电影的德国超模法语讲得也很溜。有一个有关皇后的细节不错:说书人奇痒难忍(话说我看她强迫症一样乱抓,止不住想递给她一瓶隆力奇蚊不叮),若她遇上一位性格乖张、不容冒犯的主子,不死也得治一个大不敬的罪。但希朵妮不仅享受了花梨木精油,伤口还得到了玛丽皇后的亲手揉搓。卿本心善,奈何入错豪门,但也是这样的细节让人相信这样的皇后真的可以在上刑场时对被踩的刽子手说一声抱歉。
女主面瘫,好像历来如此,不管是《碟中谍4》开场的冷面女杀手,还是《午夜巴黎》的卖画姑娘……但希朵妮是一个内心火热但表面孤傲的人,对待皇后这样一个个高高在上的爱慕对象,面瘫是演员最能表现“爱在心口难开”的方式了吧。蕾雅•赛杜表情不足,但身材姣好,镜头总是有意无意地扫过她傲人的胸部,尤其是最后强制脱衣服的段落,胴体毕现。
皇室政权朝不保夕,希朵妮完全可以和同伴一样,卷两件值钱的玩意儿逃到宫外,却满心“我要陪着皇后”。最后的见面,认识到被抛弃的那一刻,希朵妮终于在言语上开始反抗,“你要我当诱饵?”皇后虚伪的嘴脸开始显露:“这种丑陋字眼不该从你漂亮的嘴里说出。”“让你去做是因为你够格。”习惯高高在上的皇族,大难临头依旧改不了操控他人命运的个性。看到那一段突然想起《九州•华胥引》里十三月被容垣“抛弃”时那句绝望的话语:你们这样的贵族,哪里能懂得人心的可贵?
爱一个人真的可以卑微到尘埃里啊,所以心甘情愿被心心念念的女神祭出当活靶子,只为保护那个被暴民深恶痛绝却被皇后宠爱的妖妇。希朵妮就像她挑灯夜绣的大丽花,光华照人,不能长于泥土,却被囿于锦锻,“充满情感”,其由来却终不为对方所知。
“要是没有皇后,我就变得一文不名”
“我是皇后的说书人,听从皇后的命令,很快的,我将离开凡尔赛,很快的,我将一文不名。”
Farewell, My Qu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