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断头王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断头王后读后感10篇

2018-08-11 04:4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断头王后读后感10篇

  《断头王后》是一本由斯蒂芬•茨威格 (Stefan Zweig)著作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断头王后》读后感(一):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也许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她是原奥地利帝国公主,生于维也纳,是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与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亚·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 安托瓦内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一位大臣是这样描述这个新生儿的:“一个娇小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于1755年11月2日,拥有一头金色波浪秀发嫣红的双唇,吹弹可破的雪肌,迷人的双眼,被誉为奥地利最美的公主,拥有美艳动人惹人怜爱的外表。玛丽·安托瓦内特是个快乐的小公主,作为孩子,她是可爱淘气的。她举止优雅活泼大方,待人亲切温柔,在美学艺术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关于玛丽公主的童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记:7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遇见了6岁的莫扎特。他为皇家弹奏了最拿手的小星星。过后当女皇问他想要什么作为奖励时, 莫扎特这样回答:他希望能在婚礼上与女皇最小女儿亲嘴。女皇被逗乐了,笑得前俯后仰。

  1766年,为政治上的需求,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公主求婚。奥地利宫廷欣然应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婚礼被拖了数年。直到1770年,玛丽·安托瓦内特14岁时,才终于踏上法国国土,成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1774年,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即位。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法国王后,母仪法兰西。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她身上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玛丽·安托瓦内特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宫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但他们不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每个人都想用国王的头来换一笔赎金。这批贵族中包括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即日后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图瓦伯爵(即日后的查理十世)。国王夫妇苦于左右无援,迫于形式,他们不得不自行谋划一次又一次的逃亡。于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了君主制。1789年7月11日,法国大革命正式宣告开始。随后,14日,巴士底监狱被攻陷。路易十六很明白革命的意义,但他毫无办法应对。而玛丽王后,则认定“革命就是造反”,坚决不肯向革命派低头。当整个法国贵族都四散奔逃,甚至有些人自愿放弃贵族身份,加入革命队伍时候,玛丽·安托瓦内特却依然在用她微薄力量捍卫王权帝位,爆发惊人意志力。法国政治家说,”她是当时凡尔赛中唯一的男子汉“。随后,她和国王一起被囚禁在当普尔堡。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送上断头台。享年38岁。直到最后死亡,她也未真正低过头始终维持着王后的尊严。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尼特(Marie Antoinette)在法国大革命上绞刑架的时候,不经意间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下意识地说了一声“对不起”,这是一种极其高贵尊重,让每个人都肃然起敬。在巴黎市中心的路易十六广场,玛丽•安托瓦内特雕像的基座上刻的遗书中,她给才几岁的儿子留下的遗言是:永远不要为父母的死报仇!她向上帝祈祷请求宽恕她所做的错事。她在遗书中原谅所有的敌人,尽管有些人使他们陷入绝境。她请求所有认识自己的人原谅她无意中带给他们的困扰

  《断头王后》读后感(二):茨威格笔下和笔下之外的女人们

  在知名的男作家中,茨威格一直享有会写女人的盛誉,他写的历史,传记,常以“笔端带有感情”而著称。在我看来,茨威格笔下是有感情的,但是这种感情常常过分地损害客观性;茨威格是同情女人的,但是却是以非常男性本位的视角

  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断头女王》,到《断头王后》,茨威格写了不少以女性为中心的作品。概览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茨威格同情的,喜欢的,赞美的女性都具有非常传统经典的“女性特质”:美丽的,感性的,浪漫的,优雅而高贵的。对有这样特质的女性,茨威格不吝以同情,宽容,即使这个女性犯下了罪行;而反之,如果女性表现出理智强硬,茨威格就变得冷酷而寡情。

  茨威格不是“全体女性”之友,他只是“高贵,美丽,浪漫的女性”的骑士。这一点在他的作品《断头女王》中特别明显,对于谋杀亲夫,非常自私感情用事,没有政治才能的玛丽·斯图亚特,茨威格报以同情,宽容;而对于理智,直行,克制的伊丽莎白·都铎,茨威格从性格到性,从头脑到下半身,都大加污蔑和指责。尽管玛丽·斯图亚特只留下些风流韵事,和一个把英国拖入革命的孩子,伊丽莎白却留下了一个旭日初升的英国。尽管作为臣民和下属,都会更喜欢伊丽莎白这种更审慎理智的领导。但是,“审慎”,“理智”从来不是茨威格所期望的女性应有的美德

  茨威格喜欢的是:女性不顾一切,忘我牺牲的追求爱情的冲动,女性的天然而生,至死不休的母性光辉。所以毫不奇怪,为了国家牺牲了爱情,更没有孩子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决然会遭到茨威格的痛恨。

  《断头王后》中的高潮部分,一是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杜乐丽宫里和情人菲尔森伯爵相会,二是被囚禁,将被判处死刑的王后在高塔窄窄的窗口上看她的孩子路易十七在院子里玩耍。读到这两个地方,能明显感觉到作者情绪都被调动起来,行文生动感人。李煜是“话到沧桑句便工”,茨威格是话到爱情,母性情便生。爱情、母性,这就是茨威格为自己笔下的女主人公设置的高光点,似乎有无畏的爱情,无私的母性,那么,优雅、 高贵的女主人公所有的一切错事都可以被原谅了,一切罪过都被救赎了。

  真的能被救赎吗?如果法国王后能像她的母亲特雷西亚所教导的那样,承担自己责任,克制自己的欲望,革命可能就不会那么血腥,法国可能会有更好的未来

  如果爱情和母性是被救赎的凭证,谁来救赎那些不那么高贵,不那么美丽,不那么富有的,却在安托瓦内特治下,在革命中,失去了情郎和孩子的女人们呢?难道因为她们的爱人不是英俊的瑞典伯爵,所以她们的爱情就不能称为爱情;难道因为他们的孩子不是高贵的法国王子,他们的母性就不能称之为母性吗?还有另外一些,不想追求爱情,没有天然母性,但是也想过上好日子的女人呢,难道没有爱情、母性这两个通用护身符,她们就不能追求幸福了吗?

  读本书时,不能忘记的是,那些没有名字,茨威格不关心的,但是却真实存在的女人们。

  《断头王后》读后感(三):法国大革命

  一直没弄明白茨威格对安托瓦内特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损谪还是赞美,安托瓦内特似乎成为了法国历史上最不能让人容忍的王后。自幼出身于奥地利皇室少年嫁与路易十六为王妃接踵而来法国王后的荣耀又接纳了她。路易十六的性情似乎为日后的没落人生奠定了基础犹豫不决,似乎在每一个重要时刻他都犹豫不决,拿不了主意,下不了决定失去民心,最终失去国王的位置。他善良软弱,像中国的李煜,不同的是人民对于路易德不满也来自于他的妻子,婚后路生理上的缺陷使她纵情迷乐,生活奢靡,而法国人民生活的疾苦她从来没有看到,她年轻时期没有为法国政治做出任何贡献,反而干预人员设置,继而以项链时间等一再失去民心。历史的车轮必定向前走,法国大革命爆发,君主制被废除,国王被推上断头台,王后继而死于断头台,能说什么呢,革命中不怀好意投机取巧为谋私利精神亢奋的人的污言秽语固然重要,但安托瓦内特也终究是为自己的人生付出代价,唯一欣慰,是费森对她深情的爱和路易的宽容,她的一生最终使她成为了革命与婚姻双重悲剧中的《断头王后》

  《断头王后》读后感(四):一位奥地利公主的尊严和勇敢

  童话里,一位公主的故事应该是幸福而又美好的:住在粉色唯美城堡里,鸟语花香的后花园大得望不到边,许多尽职尽责仆人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还有一位可以让她一生都处在幸福光环下的王子……

  而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却不是这样。

  不过,她小时候确实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她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著名女政治家特蕾西亚女王最宠爱小女儿。在当时的艺术圣殿维也纳长大的公主,是那么举止优雅,高贵迷人。可从小娇生惯养心性散漫的公主缺不怎么喜爱学习,总是那么任性洒脱

  王室里长大的公主必然会被当作政治棋子,为了政治上的和平,远嫁他国。尽管是最受宠爱的公主,也难逃厄运,于是,她就成了法国的太子妃,也从此开始了注定悲剧的一生。

  她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故乡,再也不能经常见到自己的亲人。一个陌生的国家、法国王宫众人想要看好戏的不善目光、国王情妇在王宫里的目中无人架势、不小心就被卷入的政治斗争、被要求严格遵守礼仪拘束的生活、思念祖国和亲人的折磨,还有,最让她感到痛苦的是软弱无力、不能给予她关怀和爱情的丈夫,因此她在嫁去法国的七年里都没能完成传宗接代任务压力巨大

  她为了逃避这一切带来的压力和痛苦,选择了享乐。从此声色犬马,夜夜笙歌

  好景不长,法国大革命爆发,被苛政折磨得苦不堪言民众推翻了君主制。她从高高在上的法国王后,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女人。丈夫被处死、自己和孩子被囚禁、母国不愿意伸出援手……这一切对于被从高位拽下来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来说都是一重又一重打击。后来,她又被迫与儿子分离,并且刚刚九岁的儿子受人唆使对自己的母亲提起了控诉。随后,便被推上了断头台。

  整本书看下来,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位奥地利公主到死都要保全的身为一名公主的尊严,和遇到困难不测时还是会冷静分析、直接面对的勇敢。法国大革命并不是她的错,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造成一场革命,但却可以驱使。玛丽安托瓦内特也不过是这场历史变革中的导火索,要是她安全躲过,还会有下一个悲剧的王后无法避免,大革命总会上演。安托瓦内特没有逃避自己的命运,她像她的母亲特蕾西亚一样勇敢地面发生在自己人生中的一系列重创,并且拼尽全力保全了自己的尊严。直到走上断头台的那一天,她苍白的脸上还满是坚定,丝毫没有透漏出一丝恐惧或痛苦,她走上台阶,就还像走在凡尔赛的大理石台阶上一样高贵优雅。

  如果上天必不可免地让我遭遇不幸,我毫无胜算,可还是会带着尊严,勇敢面对。

  《断头王后》读后感(五):『致逸言冬』《断头王后》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给予她的全部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茨威格在人物传记《断头王后》中这样形容他的女主人公。她是千娇百媚的奥地利公主,她是风华绝代的洛可可王后,她是18世纪精致花朵,她是断头台上的玛丽·安托瓦内特。

  对于玛丽皇后有太多的故事吸引着我们,14岁入主法国凡尔赛宫,19岁成为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挥霍无度、放荡不羁的玛丽王后,导致法国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债台高筑,从而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君主制的推翻。而玛丽王后本人被送上了断头台。 法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玛丽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极度奢靡的王室生活使她成为断头台上最美的人儿。茨威格用平淡的叙事勾勒出了安托瓦内特的一生以及整个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在带有浓厚同情心理中公正地看待了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女人。与历史的浪潮相比,个人的命运太微不.足道。

  出身显赫容貌出众热爱艺术、前半生尽情享受了上天将她们置于高位所带来的荣华富贵,但是她们缺乏政治头脑,做事卤莽草率不记后果,正是这些性格弱点将她们带上了断头台,只是她们与生俱来王家气质让她们从未失去作为女王或王后的尊严,哪怕是在断头台上,因而悲情王后成为了传奇人物永远留在了后世心中。

  茨威格别具特色的的女性小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茨威格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对女性微妙心理进行精妙透视,提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凸显人物的性格和披露其生活遭遇;细腻的笔触和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在掩卷之后,面前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出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批判精神。茨威格对这位薄命红颜跌宕起伏的人生给予深深同情,力图把她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来描写,使她的悲剧性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唯一的王后,路易十六除了这个女人以外没有再拥有过其他情妇,对妻子的感情也是从一而终,虽然玛丽·安托瓦内特并不爱他。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奥匈帝国女皇泰伊莎最宠爱的小女儿,为了巩固奥匈帝国和法兰西王国的所谓“友谊”,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了政治上的牺牲品,嫁给了路易十五的孙子--小路易,也就是后来的路易十六。路易十六是个老实人,精力充沛,喜欢打猎和做锁匠活,不贪恋钱财,不沉迷女色,要是把他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家庭里,肯定是个相当好的人。但能做个好人的人却不一定能做个好人。因为夫妻生活上的问题,他在安托瓦内特面前总是抬不起头,他老实腼腆的性格给在安托瓦内特发挥她骄横的性格的机会,在许多事情上,他都得听从安托瓦内特的意见。虽然泰莉莎明智的告诉安托瓦内特,让她不要干预政治事务,但是安托瓦内特根本不听,在重要的人事任命等问题上一再插手。

  事实上,她的行为是过于轻佻而不守礼教,但并没有像民间传说的那样秽乱宫闱,不过是因为她自己根本不知道作为王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己手里的权力意味着什么,怎么协助丈夫管理一个国家。她只知道利用这些权力去满足自己玩乐的欲望,作为王后,她可以放心大胆的做任何事情而不用担心后果。在革命爆发前,她的生活极其简单,就是从王宫到王宫,或者是去高级的剧院或者出席各种舞会,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臣民们到底怎么生活,供她挥霍的钱是怎么来的,接触的都是达官显要,乘着马车走过大街时她听到的都是欣喜若狂的市民们在热烈的欢呼“王后万岁”,要不就是身旁的谄羡小人们的阿谀奉承。这时的她以为自己就在天堂里生活,怎么会想到自己最后的生命要在监狱里度过,怎么知道自己的生命将在断头台上结束?

  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代表,法国大革命領袖。一直在想,假如那天沒有下雨,路易十六和王后也沒有因为有些疲惫而取消了在学院的停留,小罗伯斯庇尔本來要代表学院向国王背誦拉丁文献詞,那本來是他的荣耀,結果变成了笑料。对于无法容忍絲毫怠慢的人,十三年后這件事得到了清算,国王与王后被送上断头台。

  看《断头王后》,觉得路易十六实在太像明朝的崇祯,想当中兴之主,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如崇祯说的那样,我非亡国之君,却处处亡国之像。要是他生在路易十四之前,历史定是自当不同。而当他从容走上断头台,他的王后不小心踩到刽子手的脚而道歉。无不体现了法国的贵族之风,那种传承罗马的风骨。走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王后马上停下来向刽子手轻声道歉:“对不起,你知道,我不是故意的。”——纵使即将到来的死亡,也掩不住一个人的高贵。不管人们对她生前的行为有怎样的非议,我们看到,她在临死前证明了做人的尊严。厌恶残忍血腥的暴民政治,同情路易十六父子的悲惨命运。对于安托万内特,感觉一般,早年确实愚蠢,入狱后乃至就刑前的表现,却不愧是玛丽—泰莉莎的女儿,坚强,果断,镇定,骄傲。据说,今天的法国人,普遍为当年处死她而内疚。

  读完茨威格的《断头王后》。断头王后绝不是简单的奢华轻浮等词汇可以评述。三十八年人生,她有王者的非凡质素,只是一切都清醒得太晚。茨威格写《断头王后》大约并没有想对那段历史有一番如何独到的评价,他不过是怀着最深切的柔情对一位值得同情的女人投去了怜悯的目光。他的话语里多少带了些偏爱。有句话说得好:一切好的文艺都是传记性的。"当然实事不过是原料,我是对创作苛求,而对原料非常爱好,并不是"尊重事实",是偏嗜它特有的一种韵味,其实也就是人生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断头王后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