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多极亚洲中的唐朝》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3 03:0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的读后感大全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是一本由[加]王贞平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2019-12图书,本书定价:84.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读后感(一):来的正是时候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读后感(二):Pax Tangica不存在?也许东亚从来不追求pax?

  

也许Pax Tangica是不存在,但连同样不靠谱的Pax Mongolica都被日本学者创建出来的时候,跟着批评Pax Tangica是不是至少是一种想象力的自卑?当然,对于在历史中想象力有无地位、地位如何,是另一个辽阔的问题。

我只是觉得,从否定Pax Tangica到否定天下体系、朝贡体系,于华人自己,是一种话语权领域的自卷萎缩;于洋人,就和新清史一样,的确要考虑可能的东方学舞剑,旨在眼下的居心。在此我愿意坦白,我是拒绝不揣测动机的,因为我觉得阴谋论就是一种建模,应该被正经评估合理性——至少在智识层面的。在思想上被杀且甘愿被诛心,这些年我见得多了,但王利器的公子,而且最后也没有在北美大学里取得教职而振铎新加坡,尚且这样,顿时有种可疑的感觉。

我倒以为,Pax Tangica没有实现是因为技术的原因——不,为什么不这么思考:天下体系、朝贡体系追求的就从来不是pax?唐从来不在乎是否事实多极,只在乎呈现一极就可以了?

正如唐无法左右其他边疆政权,能左右往往得自其内部分离实力之助,边疆政权也无法左右唐,能左右往往亦得自其内部分离势力。突厥与定杨可汗、契丹与五代、金与伪齐都是早期尝试,后金与投降明军最后建立的清则是完成体。也许东亚世界从来不是一种多极世界,古老的游牧-定居二元世界两分还是合适的?毕竟你看不到高句丽、渤海国、百济、新罗和吐蕃、南诏、突厥的互动,与其称之为多极,不如称之为多双边。当然,吐蕃、大食、突厥、唐、回纥围绕中亚的确有可称为多极的互动,但这种交互对于各自整体而言似乎又显得并不重要。

另外,玄宗时哪来的东突厥?应该是后突厥或者突厥第二汗国;而说突厥语的鲜卑人,虽然不乏可能,但还是也认为翻译失误为妥吧!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读后感(三):分散的“多极”亚洲图景

  

对全书的论述总的来说较失望。

作者的支点在于二:唐面对的是多极的流动的亚洲世界,而唐并不总是占据优势;所以唐的外交思想是“合宜”的而不是纯粹“德”、“义”的。

虽然其在解构中国中心观念上着力甚多,但首先,我们很难把哪怕只是名义上接受中国册封的国家称为一“极”,在这个意义上,用“列国”、“多元天下”等表述可能会精确些。此外,从用语上来说,“硬实力”、“软实力”、“鹰派”、“鸽派”等词语的滥用实在颇违和…

最大的问题在于,作者过度着眼于唐代君臣个人的外交论述,却搁置了对东亚国际关系运作制度的考察。应当说,册封体制自身规制着君臣行动的逻辑,君臣固然想合宜地追逐实利,但在册封关系下却反而可能走向另一条路。比如作者大力描述新罗如何积极地将唐引入朝鲜三国纷争来说明新罗的主体性时,恰恰证明了唐作为新罗的宗主势必要在册封的逻辑上运动,这正是唐难以“合宜”地脱出朝鲜泥沼的原因。在这里,追求“合宜”的君臣个人判断未必会实际生效。

另外,作者在最后,把从栗原朋信到滨下、金子修一、堀敏一、李成市等人的研究全归于服从了“理想的朝贡模式”的研究加以批判,令我怀疑他是否真的有认真研读这些学者的作品,这些作者难道不恰恰是努力论述了东亚各国如何利用与中国的关系、如何在与中国的复杂互动中构建自我中心世界吗……在这里作者或许走入了一个误区,册封/朝贡的理想形态固然不是唐代外交的实情,但作为实际国际关系而存在的天下制度,以及作为其一环的册封体制却是真实存在的场所,如果仅仅通过有唐君臣各种“合宜”的外交论述就得出唐代东亚是不存在共同政治场所的“多元”世界,那无异于以今观古,平白设下另一重藩篱。作者在破除虚幻的“中国一元中心”、“万国来朝”神话的同时,将实际存在的、具有客观规制力的册封体制等东亚国际政治构造也给搁置不管了,是其失也。

作者汇集的资料不可谓不丰富,但其写作最终却呈现为外交事件、唐君臣的议论的堆砌,缺少对东亚国际政治构造的把握,这最终限制了本书的价值。唐代东亚固然不是中国一元中心的其乐融融的朝贡世界,但恐怕也非作者笔下靠现代国际关系原理运行、缺少规制各国的政治构造的分散的“多极”图景。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读后感(四):揭开唐王朝的真实面纱

  很多人都很喜欢唐朝历史,作为中国人,走在国外总是想去找一找唐人街,因为唐朝的繁盛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大家印象里,唐朝是歌舞升平,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统治着周边国家,但历史真的如此吗?这本王贞平教授的《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是一部讨论唐代对外关系史的著作,视角新颖,作者着力探讨唐朝与主要四邻国家在和平与战争时的关系,这些国家包括东北及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北方及西北方的突厥、回鹘;西南方的吐蕃和南方的南诏国。 纵观全书,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国际政治多极性的亚洲,这里最关键的概念就是“多极性”。“多极”便是当时的一种国际环境:亚洲各个国家为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互相竞争,它们有时为对付第三国而结成同盟,有时为实现各自的目标而单独行动。这些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永远是超级大国,所以当时的亚洲并不是唐王朝一家独大,这些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发展作出努力,他们的关系复杂多变,耳整个亚洲的形势也难以预测。 《新唐书》卷二百十九《北狄传赞》:“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为天可汗。”。唐太宗铲除了北方割据势力,许多国家向唐王朝定期进贡,建立了“君臣”关系。这便形成了唐王朝的霸主地位了吗?不是的。唐王朝在此时建这种君臣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名义上的,而不是实质性的。唐王朝的官方史料对“中国中心论”的观念多有回护,不难理解的是,这类记载并不可靠。所谓的朝贡关系其实更像是一种顶层设计,外国君主虽然在表面上臣服唐朝皇帝,但是在实际上经常设法操纵这种君臣关系,他们力图在中国设置的世界格局之外,为自己寻找符合自己利益的空间。我们会发现 “朝贡”使团来大唐主要是为了从大唐获取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以实现政治自保、经济自强。 其实,向大国表示政治效忠是古代亚洲弱小国家运用自身“软实力”的主要方式,不仅仅是亚洲小国在表面上承认中国皇帝的天子地位,李渊也曾经采用这种方式向突厥表示效忠,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可以说这种“朝贡”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发展自身、保全实力的手段。 唐王朝在当时确实拥有相当可观的“软实力”。如:发达的政治、法律及行政制度,繁荣的经济、文化以及基于这之上的统治阶级奢华的生活方式。所以唐王朝极力在外国统治阶层的成员之中培养他们对唐文化、生活方式的仰慕,以期达到从文化熏陶入手,最终达到在政治上亲近的目的。从今天来看,唐王朝的文化渗透确实对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及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性的影响。 但是很多亚洲国家在唐王朝的权力中心下,还是发展出自己的 “小帝国”观念。他们不公开在言辞上挑战唐王朝的霸主地位,但也不盲从唐廷,不会执行对自身利益有害的唐廷指令。它们在主动接触唐廷时,主要是满足自身国内政治或对外关系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向唐廷“称臣纳贡”。可见,四邻国家与唐王朝之间的文化交流或政治制度借鉴其实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政治过程。 以史为鉴,读了王教授的《多极亚洲的唐朝》,打破了我脑海中既存印象,让我打开了新的读史视角,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阅读,了解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唐王朝。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读后感(五):揭开唐王朝真实的面纱

  很多人都很喜欢唐朝历史,作为中国人,走在国外总是想去找一找唐人街,因为唐朝的繁盛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大家印象里,唐朝是歌舞升平,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统治着周边国家,但历史真的如此吗?这本王贞平教授的《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是一部讨论唐代对外关系史的著作,视角新颖,作者着力探讨唐朝与主要四邻国家在和平与战争时的关系,这些国家包括东北及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北方及西北方的突厥、回鹘;西南方的吐蕃和南方的南诏国。 纵观全书,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国际政治多极性的亚洲,这里最关键的概念就是“多极性”。“多极”便是当时的一种国际环境:亚洲各个国家为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互相竞争,它们有时为对付第三国而结成同盟,有时为实现各自的目标而单独行动。这些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永远是超级大国,所以当时的亚洲并不是唐王朝一家独大,这些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发展作出努力,他们的关系复杂多变,耳整个亚洲的形势也难以预测。 《新唐书》卷二百十九《北狄传赞》:“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为天可汗。”。唐太宗铲除了北方割据势力,许多国家向唐王朝定期进贡,建立了“君臣”关系。这便形成了唐王朝的霸主地位了吗?不是的。唐王朝在此时建这种君臣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名义上的,而不是实质性的。唐王朝的官方史料对“中国中心论”的观念多有回护,不难理解的是,这类记载并不可靠。所谓的朝贡关系其实更像是一种顶层设计,外国君主虽然在表面上臣服唐朝皇帝,但是在实际上经常设法操纵这种君臣关系,他们力图在中国设置的世界格局之外,为自己寻找符合自己利益的空间。我们会发现 “朝贡”使团来大唐主要是为了从大唐获取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以实现政治自保、经济自强。 其实,向大国表示政治效忠是古代亚洲弱小国家运用自身“软实力”的主要方式,不仅仅是亚洲小国在表面上承认中国皇帝的天子地位,李渊也曾经采用这种方式向突厥表示效忠,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可以说这种“朝贡”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发展自身、保全实力的手段。 唐王朝在当时确实拥有相当可观的“软实力”。如:发达的政治、法律及行政制度,繁荣的经济、文化以及基于这之上的统治阶级奢华的生活方式。所以唐王朝极力在外国统治阶层的成员之中培养他们对唐文化、生活方式的仰慕,以期达到从文化熏陶入手,最终达到在政治上亲近的目的。从今天来看,唐王朝的文化渗透确实对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及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性的影响。 但是很多亚洲国家在唐王朝的权力中心下,还是发展出自己的 “小帝国”观念。他们不公开在言辞上挑战唐王朝的霸主地位,但也不盲从唐廷,不会执行对自身利益有害的唐廷指令。它们在主动接触唐廷时,主要是满足自身国内政治或对外关系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向唐廷“称臣纳贡”。可见,四邻国家与唐王朝之间的文化交流或政治制度借鉴其实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政治过程。 以史为鉴,读了王教授的《多极亚洲的唐朝》,打破了我脑海中既存印象,让我打开了新的读史视角,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阅读,了解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唐王朝。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读后感(六):关于唐朝,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大唐盛世,是我们熟知的一个词汇。在这个词汇背后,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唐朝灿烂的文化引来了周边国家学者的仰慕和学习,频繁的文化交流也带动了贸易和政治交流,有了周边国家的称臣朝贡。现在,有不少国人认为,那时的唐朝统治着周边这些朝贡的国家。不仅今人如此,千百年来,这种大国意识一直影响着国人。唐朝的辉煌,使这个朝代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将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冠以“唐人街”的名号,就是外国人对中国最初的印象。 但是,拨开历史的尘埃,还原真实的唐朝历史,我们有没有想过,那时的唐朝,是真正统治着包括日本、高句丽、新罗、百济等等周边国家吗? 翻开这本学术著作《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你会收获一些全新的观点。

封面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的王贞平教授。他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在唐代外交制度史、中日关系史等方面颇有建树。目前,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这本书,是他研究唐代军事外交的一部学术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于内容 王贞平教授的这本《多极亚洲中的唐朝》,对我们熟知的多国称臣朝贡、唐朝为尊的论调提出了质疑。全书从唐朝将近两百九十年的历史出发,分析了唐朝与新罗、百济、高句丽、渤海国、突厥、回鹘、吐蕃和南诏的关系变化。在这之中,既有和平时期,也有拔剑相向,并非笼统的唐朝为尊。 本书一共六章,分为两个部分。前四章是对不同国家与唐朝关系的详细分析,包括骑马民族(突厥和回鹘)、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和渤海国)、南诏和吐蕃,每个国家一章。后两章是关于唐朝对外管理体系、决策和政策的分析。 本书中出现了两个重要论点:“中国中心论”和“权力中心论”。所谓“中国中心论”,就是指以唐朝为尊,用华夷观念来为这个论调解释、辩护。而“权力中心论”,是指高句丽、新罗、日本等国以自身的权力为中心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权力中心论”是对“中国中心论”的否定,并且发展出以本国为中心的权力观念,乃至以此为基础,将四邻视为自己的属国。比如新罗,虽然对日本和渤海国没有实际控制权,却还是将这两个国家当做自己的属国。 对于唐朝周边国家来说,对唐朝的称臣纳贡只是名义上的,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冲突、更好地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以及获得唐朝的军事援助,并非由唐朝统治。例如,新罗曾借助唐朝的军队,打败高句丽和百济,解决朝鲜半岛的问题。实际上,这种称臣主要体现在外交辞令上,它们并不会执行任何有损本国利益的命令。 这些周边国家也不只是对唐朝表示效忠,尤其是弱小的政权,往往为了自保而更改效忠对象,即“多重效忠”。比如夹在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南诏,在两大强权争夺云南的时候,选择效忠唐朝。但是,后来的南诏也想争夺已由唐朝控制的云南东部,就转而效忠吐蕃。 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会随着实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就不能完全控制周边这些属国。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实力大减,曾经的属国也就不再效忠,甚至与唐朝为敌。于是,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转变了。这种动态变化中的国家关系,正是本书论述的重点。 唐朝的灿烂文化和强大国力,吸引着我们,也鼓舞着我们。如果你也对唐朝和周边属国的关系感兴趣,那么,我一定会推荐这本专著。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读后感(七):东南西北的邻里关系,多元体系下的大唐盛世的不易

  

在我们从小学习的历史课里,对于大唐的部分通常都是盛世的局面,唐王朝直到现在也普遍被认为是一个“万国来朝、四夷臣服”的伟大年代。国力和文明程度都达到了当时的极高的高峰。但世界永远是多元的,也一直是在发展之中,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决定了一些邻邦,会和强大的邻居产生非常多的交集。这其中并不会单纯的遣使朝贡那么简单,其背后也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利弊交织!

东南西北,大唐的四邻们

北面,突厥与回鹘,以共舞为主。

北方多为游牧民族,或者是生活习惯的差异,他们相对来说更加剽悍,和谐与冲突一直存在!最高李渊从太原开始的时候,从突厥处得到了扶助,他们派出骑兵和马匹,帮助李渊扩充实力。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曾向回纥借兵平叛,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造成的祸端也着实不少,除了丰厚的奖赏许诺,唐肃宗史无前例的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可汗(P55)。可见北方的实力一直不容小觑!

东面,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国,相对就强硬一些,战事颇多。

东面的正面冲突就比较明显,隋朝的崩溃与过度的军事扩张不无关系,唐高祖相对就谨慎的多,唐太宗第一次东征也以失败告终。而后与渤海国也摩擦不断,作者花了比较多的笔墨详细描述了这一区域的混乱情况,而最终受益者是新罗,他们完成了该地区的统一!

南方则是友好与对抗相互交织,关系大起大落。

唐朝在618年建立之后,开始将势力扩充到彩云之南,在此角逐的有六个部落,最终南诏在唐朝的帮助下建立起统一的南诏国,在此之前,该区域相对落后,是唐王朝的介入,加快了它们 社会和经济演变。但随后,南诏国也有唐王朝冲突不断,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一直打打和和,直到9世纪左右,南诏被灭。他们相互之间总是根据某个特定时期自身的利益和力量,或结盟,或发动攻击,而最终都是为了扩大自己。

往西则是吐蕃。

最著名的莫过于文成公主的和亲,但也是阶段性的冲突不断,在些不再详细列举。

唐王朝的对外管理体系

作者把整个唐王朝时期和周边的关系,做一个全面的梳理,把大唐和邻居们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一一道来,也对唐王朝的对外管理体系,以及德与义的双重思想标准做了详细分析。在各个不同时期,王朝的主导者们不同的办事方法,唐太宗,唐德宗,武则天,魏征,狄仁杰,到地方普通人等,从上到下,他们的工作方式和要求,都有详细的讨论,决策者们对外的困境也显而易见,而在一线的执行者们的实际情况远比想像的更糟糕,一副大唐对外的全境图,生动的展现出来。

从《多极亚洲中的唐朝》来看,大唐王朝的歌舞升平实则来之不易,周边的邻居也并不都认为长安就是最中心论,他们从未在言辞上对大唐的天下秩序表示异议,但绝不会执行有损自身利益的唐廷指令,必要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惜发动强烈的对攻,有时相互之间或者第三方之间引起结盟,某些时候并没有显然的落入下风。其复杂多变,难以预测。

而书里生动详实的资料是一个大亮点,其参考文献所列就有四十多页,可见其考证之详,每一页都有注释来说明原始资料的出处,从卷数到页数都一一标明,想查找资料,十分便利!

世界是交融的世界,也是多元的世界,邻里之间都是命运共同体,在他们相互之间的冲突和交流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直变动的。而唐朝的策略也根据周边的环境和自身的内在实力在不断调整,《旧唐书》里有句话对大唐王朝概括的极为准确:其兴也宜哉,其亡也宜哉!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读后感(八):史鉴高悬 瞽者不见

  

一流的史著像一面镜子,可以知兴替;更一流的史著是一面照妖镜,能给“神话”祛魅 (Disenchantment)。

中华民族主义构建的历史叙事中,唐一直扮演着堪称最为光辉的角色。开放、包容、威孚四海,八方来朝,唐太宗不仅是华夏的皇帝,更是异民族的“天可汗”。在故意被扭曲的历史宣传(propoganda)中,唐土是当时已知世界的中央,唐皇是同时统治华夷的双重君主,唐朝是天下朝贡体系中的大家长、大宗主。

天下观与异邦朝贡是如假包换的历史事实,而两者合一所造出的“天下朝贡体系”,却是历史发明学的伪概念。只有回归真正的历史研究,才能更清楚地发现唐与周边国家外交史的价值,才能对今天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更实用的借鉴意义。

作为历时近300年的王朝,唐与周边亚洲政权的关系处在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中,大而化之无非是755年变乱前后的政策变动,细之则历任君主也多有调整。但总体而言,这300年变化的结果,一言以蔽之 —— 是“现代亚洲地缘格局”的雏形期。

与之前历代不同,唐王朝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它的周边政权几乎都在这段时间完成了社会政治转型,在中原的外线形成了一连串有着稳定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的定居国家。因为有政体,所以军事和文职的政策可以稳定持续开展;因为有民族创造神话和文化基因,所以在学习唐的典章制度时,能坚持本民族的独立性;因为是定居国家,所以有着更长远的政治设计和外交战略。

所以唐与周边亚洲政权的关系,并不是民族叙事里的“中央华夏 ——四方夷狄“,而更像地缘战略中的“内线——外线”。整条外线中如果有哪一个是薄弱环节,恰恰是貌似强大,但是在政治文化转型中非常落后的“突厥”。唐能成功战胜并驱逐突厥,正是先进政治文化对原始政治文化的必然结果。把7世纪的东亚描绘成唐——突厥的两极对抗,忽视高句丽及朝鲜半岛,吐蕃-南诏西南弧线的政治内涵,其结果只能是把多极亚洲的复杂性简化成浪漫有余的边塞诗歌,更糟糕的是丧失了对当代东亚地缘政治的深刻理解。

在与这些政权交往的过程中,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已不具备政策实用性,仅是装饰性的政治宣传工具。唐朝非常成功的一点是,它的核心政治圈是六镇鲜卑后代,对于外交政策有着高度的“功利主义”自觉性。王贞平先生在本书中将“义”释为“宜”,堪称点睛之笔。同样地,周边政权也是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处理对唐关系。在彼此互动中,形成了典型的“零和博弈”状态,内线和外线的每一个政权,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地缘安全,而在中古时代,构筑地缘安全的唯一选择,就是尽量扩张自身的实力圈。唐的羁縻政策,与其说是怀化远人,不如说是一条盟友缓冲带(参考苏联和东欧就很明白)。周边政权,特别是地区大国,采用的几乎是一样的手段,他们一边直接蚕食领土,一边不断消解唐王朝的羁縻地带,同时以骚扰性突袭争取更大的谈判砝码,在7-9世纪的很长时间里,吐蕃-南诏一向是这方面的好手。所以军事上的征服与反征服是中古亚洲地缘政治的主旋律,并不存在天然爱好和平,不事攻伐的国家。

同时,在地缘政治的较量中,武力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王贞平先生非常看重国际政治中的软实力,而且对软实力有着清晰正确的概括:“唐朝在全盛时期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软实力,它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成熟的机构,完备的法律,官僚制度,发达的文化,以及由繁荣的经济带来的上层奢华生活方式。”将唐朝贵族的生活方式变为异国统治者的风尚,在文化建构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创造文化认同,塑造一批文化上的“唐人”,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非常专业的软实力输出技巧。

唐之后的统一王朝中,只有满清继承了比较高超的外交手腕,特别是在康雍乾盛世,满洲统治者因为先天的优势,没有被宋明儒家的意识形态外交所束缚,同样采用的是内线——外线地缘策略,将外线国家转化为政治上的从属和盟友,直到西方国家打破亚洲的平衡。

以史为鉴,多极亚洲中的唐朝可以给今人留下无数宝贵的政治经验;但19世纪勃起的民族主义思潮扭曲了历史明镜,尤其对近代以后的弱小国家而言,祖先的丰功伟业是必须被重新粉饰的图腾柱。民族主义本身或是或非,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但是把民族主义神话错认为历史事实,却是瞽者危险的误判,而一旦民族神话和古老儒家的幽灵或是单边意识形态纠结为一体,无人能说清它将驶往何方。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读后感(九):《多极亚洲中的唐朝》:全新视角审视“大唐外交”

  

提到唐朝,相信很多人头脑中浮现出来的,首先便是“多元”与“开放”这两个词。唐朝与周边四邻的关系,一直是历史研究者包括普通历史爱好者,很感兴趣的话题。这本《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便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

本书作者王贞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史,在唐代外交制度史、中日关系史等领域颇有造诣。在本书中,王贞平颠覆了很多人对大唐王朝与友邻国家外交关系的认知。

“多极”格局

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中,呈现唐朝外交时,都是一幅“万国来朝”的画面,像去年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再之前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妖猫传》,无不体现着周边国家对大唐的敬拜与臣服。仿佛唐朝是整个亚洲的中心,唐朝与周边国家,一直处于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但是王贞平在本书中指出,并不是这样的。书名中所谓的“多极”,是指数个国家为增强自身实力而相互竞争的国际格局。

当时的亚洲,是数个国家多极竞争的亚洲,谁在其中取得优势地位,其他国家就会向其称臣纳贡,表示臣服。

比方说在李渊刚刚建立唐朝时,突厥是当时势力最强大的,于是,各个相互竞争的地方势力,就纷纷向突厥称臣,包括李渊也不例外。等到公元630年,太宗灭掉东突厥,取得优势地位,于是,各方势力又开始向唐朝表示效忠。

软实力

说白了,所谓的“称臣纳贡”,只是各个势力,在多极竞争的格局中,自我保护的一种外交策略。在言辞上从不对唐的天下秩序表示异议,但也绝不会执行任何有损自身利益的唐朝指令。

王贞平称之为各个国家在处理对外事务上的“软实力”。即通过非暴力手段,引导出相关各方均能满意的结果的能力。这些国家通过“政治效忠”发挥软实力,在礼仪层面满足了唐朝皇帝“君临天下”的虚荣心,自己则能够获得实际利益。

有些弱小势力,会灵活运用自己的软实力,为自己争取政治利益。

像唐朝西南的南诏部落,就通过“多重效忠”,最终在云南地区建立起南诏国。之前云南地区有六大部落——六诏,南诏是实力最弱的。但是在唐与吐蕃争夺云南控制权的时候,南诏坚定不移地支持唐朝。借助唐朝的支持,南诏吞并了其他部落,建立了南诏国。之后,却因利益关系迅速与唐反目成仇,投入了吐蕃的怀抱。

而对于唐朝来说,完备的法律、官僚制度、发达的文化、上层奢华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它的软实力。唐廷希望培养其他政权统治阶层对唐朝生活方式的仰慕,期望他们认同唐朝文化,从而发挥自己的软实力,维持与友邻国家亲密的政治关系。

权力中心论

唐廷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四邻虽然推崇唐朝的制度文化等,但并不因此接受唐廷的洗脑,认同以唐朝为中心的“权力中心论”。反而是借鉴唐朝的理念,发展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意识。

说白了,大家其实都在证明自己权力的正统性。唐朝以“华夷观念”为依据,设想出以唐朝天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但是,我吐蕃,我高句丽,也可以用另一种理论依据,来证明我的权力才是正统的,我才应该是“权力中心”,我也可以视四邻为“属国”(虽然可能只是自以为是)。

所以说,文化和制度的借鉴,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政治过程。唐朝强盛时,四邻称臣的朝贡体系,只不过是维持了唐朝至高无上的表象,亚洲多极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总之,本书作为一本研究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对唐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行了非常全面的阐述,包括唐朝北方的突厥与回鹘,东北的高句丽、百济、新罗,西南的南诏,西方的吐蕃等,是一本很好的学术参考书。对唐朝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读完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读后感(十):大唐的合纵连横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盛世大唐是每一个国人都憧憬的历史时期,中国在汉末三国分裂以来,走向了一个大混乱的时代,司马家的短暂统一带来了无穷尽的兵戈战乱。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这一些列的动乱,持续了数百年。胡人的血脉逐渐的与汉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融合在隋唐时期完成,至此,汉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短命的隋朝就像是百年前的秦朝一样,在开天辟地之后,迅速的离开人们的视野,而是把这副大好局面留给了后面的人。有一半鲜卑血脉的李渊家族最终完成了新的地缘力量的整合,这个新生的王朝在经历数百年的战乱之后,又一次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古典时代的唐王朝可谓是中国最强盛的一个时代,就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唐朝是亚洲首屈一指的第一人。就周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而言,李世民被称之为天可汗,实际上就像本书作者王贞平所说的那样,唐朝的巅峰地位实际上在隋朝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下来。早在李世民的长辈杨广时期,就通过一场远达西域的国宴,把中国的军事势力散播在了已知的世界最远的地方。则是中国君王们有史以来亲自前往最远的地方,在此之前之后,隋朝的威名在漠北、西北远扬已久,隋炀帝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君王,被周边的游牧民们尊称为圣人可汗。 在这个多级亚洲中,唐朝的地位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承接自隋朝。亚洲在古典时代有很多范围,在近代的概念中,本书作者王贞平说的亚洲,大部分指的是东亚,集东亚中国核心区周边范围内的游牧民,或者说其他的政治力量。 为什么是多极的?在整个古典时期,由中国封建王朝所主导的世界是一个相对而言独立存在的势力圈。这和其他的诸如中东,欧洲的政治势力的划分是由很大的区别的。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说的多极是指中国与周边临近的政治势力。 蒙古高原上的突厥势力在本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主要军事威胁还是来自于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鲜卑等游牧民逐渐融入汉民族之后,蒙古高原的游牧势力又一次完成了倒推,即由其他的边远地区的游牧民占据蒙古高原核心区,并且进一步完成自身的军事力量的整合,向南边的汉民族发起新一轮的进攻,这也是多极亚洲中的唐朝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一方势力。 突厥在隋唐两个王朝的打击下,逐渐的离开了蒙古高原,这个时期的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加持下,逐渐的把来自麦加麦地那的信仰力量传播到了中亚的两河流域,这也是中亚地区首次大量出现一种全新的政治势力。这种势力和突厥为主的游牧民族很好的融合,形成了新式了政治军事力量。 西北方在汉朝张骞出使之后,就拉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视野。在几百年的动乱中,中国的政治力量很难直接的传播到西域,在唐朝盛世阶段,汉民族以唐朝的形式又一次来到这里,由于民族语言的因素,唐王朝对周边地区的控制方式大多都是羁靡的形式,而西域这个重要的一极在盛唐时期正好处在丝绸之路的位置上,由于西域沙漠雪山环绕的原因,这里可以直接大规模的驻军。 这里还算是比较好的地方,漠北蒙古高原和西域沙漠的游牧民势力毕竟已经和汉民族打交道这么久了,还算是老朋友。而南边和西南的边陲地带就不是这样子的了。因为山地环绕的原因,再加上这些地方都是最近才出现在汉民族的视野里面。在西南盘踞的南诏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南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是云贵高原,云贵高原的地理情况就是高山太多,而且还是连续的。唐朝的军事力量很难直接的覆盖在这里,这里的独立性也就比较强烈。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一书中,王贞平教授所说的吐蕃也是一个浓墨重彩的一极。相较于漠北西北的突厥实力基本上被唐朝的军事力量征服,盘踞在前藏高原的吐蕃就是一个强劲的对手,这个对手,甚至远远的超过了唐王朝的承受能力,吐蕃在唐王朝衰落之后,多次的直接攻入了李唐王朝的王畿。 整体来看的话,这本书的作者对唐王朝的军事政治沿革相当的熟悉。对于当时的外交往来,也就是朝贡制度有着独到把握,可以看出来,王贞平教授对唐朝时期的对边民族关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非常的流畅,可能轻松的对唐朝时期的亚洲民族多边关系有一个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