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催眠局中局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1000字

2021-02-14 02:5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1000字

  《催眠局中局》是一本由王健霖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一):我有太久没看到文字这么细腻的书了…

  如果爱是一场催眠,你是否愿意此生永不再醒来。与许杏儿而言,是的。 许杏儿,本书的女主角。我喜欢这个复杂立体的角色。 十八岁的她,敢爱敢恨,青春热烈,像一根蜡烛,可即使拼命燃烧自己,最后除了滚烫蜡油滴在心口,一无所有。 年少绮梦,不过是一厢情愿,亲生父亲把她送上异国的飞机。 这些痛苦 失望 孤独 无助最后像那滚烫的蜡油一样,积聚在胸腔,想要喷薄而出,但又没法做到,只能随血液渗透到身体的每一处角落。 二十八岁的她变成一座冰山,竭尽全力冰封自己,不想再听到任何谎言,所以学会了对所有人说谎。 为了重得所失,她是做局人,步步为营,自以为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但是她不知道,自己亦是剧中人,那些年少的情愫早已随着时间发酵,早不是当初青涩的味道。 这本书最喜欢文彦博和许杏儿每次交锋细腻的描写,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语,我都能想象出他们说话时睫毛是如何颤动的。 读完此书真的让我有种看了一部绝妙的电影的感觉,思绪沉溺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甚至开始思索若是某某来饰演许杏儿,那么文彦博最后的响指打完后,她的神情应该是怎样演绎的…… 希望响指之后,许杏儿做了一个美梦,她能拥有想要的一切,微笑着沐浴在阳光下。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二):这本书应该叫催眠局中局中局中局

  这本书看得很过瘾。

  《催眠局中局》,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本包含“催眠”元素、充满悬疑和反转的书。

  整本书看完,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应该叫催眠局中局中局中局……在我每次以为“啊,我猜到了”之后,又会迎来反转,直到结局。

  这本书的封面非常有故事感,一副破碎的眼镜,一个玩具熊,在城市的废墟之中,眼镜里有两个剪影,是父亲和女儿。

  书里的主人公文彦博就是个父亲,用书里话说,是一个为了女儿可以豁出去性命的男人。

  整本书的故事就是由文彦博的女儿南南被绑架开始。文彦博是个催眠师。因为这个身份,他的女儿才被绑架,但这个身份也让他能够救女儿。

  他被卷入了一场长达几十年、跨越两代人的恩怨之中,成为了局中的棋子,却用催眠的方式、用救女儿的决心破了一个个局。

  从开篇在教室里上课开始就很有趣,在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催眠就开始了。催眠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不是每场催眠都要看着晃动的怀表,没有规定情境。

  我查了一下,催眠有两种基本形态——母式催眠与父式催眠。文彦博不断与许杏儿建立信任、温情的关系,去突破她的心理防线,这就是母式催眠。一个焦急寻找女儿的父亲却不得不耐心地设下一个个局,安排的非常巧妙。

  所有反转里最出乎意料的是许杏儿。

  许杏儿是整本书里除文彦博外,描写笔墨最多的人,是个比文彦博还复杂的人。她的经历复杂、性格复杂。她的父亲、文彦博都是造成她那么复杂的原因。她自以为没有得到过父爱,没有得到过文彦博的爱,其实她都得到过,最后都不知道该去怨谁。不能用好与坏去简单定义一个人。她最幸福的时刻大概是在被文彦博催眠的世界里,他同意陪着她国外,在飞机上和她聊天。

  书里还有个人让我印象深刻,就是个有妄想症的老胡,细思恐极。

  看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阴谋,后来关注的是人,这本书其实最后探讨的是爱和人性。

  几乎每个被卷入事件中的人许震、谭姨、许杏儿、许为仁,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爱,男女之爱、父爱、母爱,得不到的爱、得到却又放下的爱、难以忘怀的爱,让人遗憾、让人感慨。

  如果爱也是一种催眠,你是否愿意此生永不醒来?

  看完书,书里的一幕幕在我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作者的文字让每一幕都很有画面感。

  催眠局中局中局中局,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书。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三):一部可以当做心理悬疑大片脚本的小说

  悬疑小说,不胜枚举,可是以催眠为主线的悬疑小说,你看过吗?

  可以说,这本书是我所涉猎过的,心理学家写的最精彩的悬疑小说,悬疑中写的最出人意料的心理催眠故事。

  我想,这种题材和情节,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心理悬疑大片的脚本了,那一定很精彩。

  这本书出现的人物不是很多,催眠大师文彦博,他的朋友吴瑶警察,女儿南南,老师蒋重轻,女主许杏儿,她的弟弟许哲及他的手下陈,爸爸许震,许家的阿姨谭姨……

  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引导着剧情的发展与反转,环环相扣,每一个看似无用的情节都是一个大大的伏笔,从书中开头的催眠引导,从故事开始的课程上的死亡录像带视频,就是催眠暗示的一环了,你可能要隔着故事的整个过程,才能想明白这些伏笔的深意。

  父爱救女的桥段并不新奇,《飓风营救》、《网络迷踪》……心理悬疑小说也比比皆是,《心理罪》、《十宗罪》……《催眠局中局》将这二者巧妙融合的同时又增添了新的要素——神秘的催眠。

  而这本书的最精彩之处在于,它是首部互动式心理悬疑小说。

  当你开始阅读这本书第一页的时候,你就已经被无形中催眠。

  最开始我就是被这个噱头吸引来看这本书的。

  或许你和我一样,看开始阅读的时候对于扉页的催眠引导不屑一顾,但是当你读完全书,就会面临大型“真香”现场。

  可是是什么时候被这本书情节“催眠”了呢?

  好像从读这本书开始吧。

  你不断地怀疑自己,又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推翻所有的情节推断。

  看完你恍然大悟,在脑海里复盘一下故事的细节,你才发现,整个故事完全是作者用笔带着你的思维走,你的下意识推断都是错误的。

  我不由感慨,这就是为什么主人公文彦博可以做催眠大师,为什么作者也是心理学硕士的王健霖可以写出这样的故事了,真的是有强大理论体系的故事背景啊,烧脑而跳脱。一切形容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沉浸式地读了这部小说,你才会真正了解到小说的噱头不是吹嘘,而这个故事真的让我们每个读者,都成为了作者的“来访者”。

  你或许可以猜到一部分情节,可是不看到最后一个字,你永远猜不到这个故事的结局。

  小说的最后一个字将故事情节带向高潮,欧亨利式的结尾可以说精彩绝伦,让人拍案叫绝。

  这个故事的最后一个字是——

  “啪!”

  故事中主人公的催眠开始。

  而这本书对你的催眠结束。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四):比恨更可怕的是扭曲的爱

  由于工作的原因,曾学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学,遗憾却始终没有涉及最感兴趣的催眠领域。所以,《催眠局中局》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

  而当我阅读得越深入,对这本书也就越着迷。作者不仅用一个悬疑迭起、跌宕起伏的故事,将“催眠”这个神秘的心理学领域术语的内涵全面展示给了读者,更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什么是爱?

  什么是爱呢?

  是吸引,是包容, 是至死不渝的心灵相契。

  爱的另一面又是什么?

  是仇恨,是嫉妒,是得不到就要毁去的疯狂。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答案,也是最保守的参考答案。而《催眠局中局》却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

  爱是杀人的匕首,是害人的毒药,是损人利己的贪念。而爱的另一面也是爱——扭曲的、变态的、跋扈的爱。

  故事的高潮进入得很快。单身爸爸文彦博为了解救爱女南南,一步步撷取女总裁许杏儿的信任,以催眠的方法拿到老总裁许震留下的一个藏有许氏财团机密的箱子。过程很紧张刺激,以至当这位无助又伟大的爸爸最终在“红房子”里找到女儿的时候,我的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握得很紧很紧。

  任务完成,人质获救。这当然是最好的结局。然而,这最好的结局却不是由最好的过程造就的,因为其中充满着对于人性与爱的考问。

  许杏儿爱文彦博吗?当然爱。可这样的爱却毁了文彦博的美满家庭和一生幸福。也许到了最后她都不明白,爱的最高境界是成全。他与文彦博或许曾经是对的人,可却遇见在错误的时间。当爱已成往事,何不走得潇潇洒洒?

  许震爱虞小青吗?当然爱。可这样的爱却让他变得固执与偏激,甚至对于俩人共同的女儿都没有表现出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打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这老头。如果爱不能让人变得更好,那么他其实根本就不懂得爱。

  谭姨爱许震吗?当然爱。可这样的爱却饱含了太多的不甘与嫉恨。她像是黑暗里的鬼影,利用人,也杀人。当一切尘埃落定,她幡然悔悟的时候,却早已面目全非。可她,偏偏还有一个那么好听的名字——依依。真是莫大的讽刺。

  许为仁爱许杏儿吗?至少,爱过吧。可这样的爱里却隐藏着太多的占有。爱与欲原本并不冲突。可当欲强烈到不惜伤害对方也要得到的时候,那还是爱吗?出于第六感,当许为仁一出场,我就隐隐猜到了他的身份和对姐姐不足为外人道的感情。刚开始,我对他也是同情,甚至是喜欢的。只是最后,这位小哥还是让我失望了。

  而纵观全书,三观最正,最懂爱,也最值得被爱的就是男主文彦博。看到最后,我真是希望蒋紫涵能回来。他们之间有爱,并且还有一个可爱懂事的女儿。就这样分道扬镳,实在可惜。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防御机制”,指的是将可怕的东西控制于意识之外,以避免自我伤害与焦虑的办法。蒋紫涵亲眼看到爱女北北死在面前,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她选择的防御机制是“拒绝”。拒绝北北的死,甚至骗自己说,文彦博心里还有一个许杏儿。文彦博后来选择了放手,这或许是当时最好的选择。而当时间慢慢冲淡一切的时候,他或许还有更好的选择。

  原本写到此就想停笔的,但还是再加一句俗套却很实在的话吧: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所爱,也爱自己的人。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五):一场智商、心理、情感的盛宴

  你曾经被催眠过吗?

  没有吗?

  ……真的没有吗?

  那你有没有收听过广播,在安静的夜里,听女主持人温柔地说:“亲爱的听众朋友,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欢迎收听XX之声。”

  当你听到主持人用温柔的嗓音,说出“美好的”三个字,明明节目还没开始,夜也还是立交桥上堵得水泄不通的夜,可你望向窗外那五光十色的夜,莫名就会觉得,这个夜晚还不错。

  这就是催眠。

  它与你所知道的催眠有些不同,所以它有一个更具体的名字——清醒催眠。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清醒催眠中。

  当你刷手机看到一篇文章:《月薪5000,凭什么不能给自己买个LV包?》,忽然觉得好对哦,于是终于买了那个看上很久的LV包;

  当大人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笨?长大了注定一事无成!

  当另一个大人说:宝贝你真棒,我以你为骄傲。

  这些都是清醒催眠。

  它可以让暗示越过你的意识,直接作用于潜意识,也就是没经过意识分析,潜意识就做出了反应。

  当然,日常琐事级的催眠,产生的影响也是日常琐事级的,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没有什么要紧。

  然而,如果有人用此,为你精心设了一个局呢?

  如果你发狂了一样追求的东西,不过是被人精心催眠的结果;你以为你心思巧妙,却不过是别人的局中之局;一个刹那间踩下油门的司机,早已在几天前就已被人控制了大脑;你分不清自己是局中人,还是设局人,就像不知道自己是猎物,还是猎人……

  《催眠局中局》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催眠高手过招,绝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拿个秒表晃啊晃,嘴里数着“一二三”。这本书就像是一辆过山车,带你尖叫带你飞,能满足你对顶尖催眠术的一切好奇。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而事实上,这本书的作者正是一位心理学硕士,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故事的好看。书里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理论炫技,满满都是一位心理学高手的游刃有余和深入浅出。

  故事里有几段对深度催眠时梦境的分析,让我看得十分过瘾。梦境的确可以反应一个人清醒时意识不到的秘密。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就曾在他的一个app课程里讲过如何分析梦境。

  只不过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分析梦境并不好学。而这本书的作者,却在故事里行云流水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梦的解析,绝对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升级心理学知识库。

  除了硬知识,还有故事本身的精彩。读这个故事,我建议你一定要带上脑子。它的设计如此精巧,以至于你不读到最后一个字,再想上一想,都不算彻底明白。事实上,我就是看完故事的第二天,才忽然想明白那个结尾的。

  当然,剥开任何一个好故事的外壳,都离不开爱、恨、欲望,和一些身为人类不可言说的感情。心理学家写小说,在这一点上格外得心应手,故事里绝对没有傻白甜,每一个人都够你事后回味一番。

  越拘谨的人越癫狂,越无辜的人越腹黑,最张牙舞爪的那个,却很可能被算计得最惨……

  心理学家说,在一个人身上,你看到了A,就看到了-A。

  《催眠局中局》则用一个故事告诉你,为什么一个人身上有A,就会有-A。

  一场智商、心理、情感上的盛宴,你准备好迎接它了吗?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六):你是否心甘情愿被爱催眠?

  如果爱也是一种催眠,你是否愿意此生永不醒来?

  由于曾经系统学习过心理咨询的课程,所以看到这个扉页的文案便被深深吸引。怀着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打亲情与爱情,父爱救女的桥段,情节紧凑而且多重反转,即使你能猜中前头,你也猜不着这结局。

  弗洛伊德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中提到,从爱到催眠显然只有一小步之隔,这两种情形相同的方面十分明显,在这两种时刻,对催眠师和对所爱的对象,都有着同样的谦卑的服从,都同样地俯首帖耳,都同样地缺乏批评精神。

  只要人类存在,爱情就会存在。

  爱与催眠存在着方式上的共性——来访者对催眠师,就像坠入爱河的人对被爱的对象,两者同样有全身心地信任与交予自我。

  在一本有关心理学和爱情的书《爱情就是被催眠了》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说法“观察陷入恋爱的人的状态,那种迷恋、痴迷的心境,爱情原来是盲目与非理性的一种鲜活写照,无一例外是精神恍惚的类催眠心理状态。”

  情人眼里出西施,英雄难过美人关,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初恋难以释怀,在虚幻中满足的网恋,一见钟情,甚至是失恋、闪恋、同性恋、出轨、殉情……爱情中林林总总的非理性行为,都与催眠有一定的联系。

  而这部小说以很短的篇幅在紧凑的剧情之中包含了很多种爱。

  许杏儿对文彦博的懵懂少女情,

  文彦博对南南的拳拳父爱,

  许哲对许杏儿的姐弟畸恋,

  许震对许杏儿的残缺父爱,

  谭姨对许震的半生歧路之爱,

  许震对亡妻虞小青的追忆执念之爱。

  ……

  爱让主人公文彦博舍身救女,爱让许杏儿对文彦博逐渐信任,也是爱让谭姨不择手段,变得疯魔,丧失人性……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些爱的故事虽然狗血或者说有些过分夸张,但是却把爱描绘的淋漓尽致,放大了真实的人性。

  作者以第三人称在故事中简单的刻画,人物的形象就能跃然纸上,很是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好像我看的不是一个小说,而是一场情节紧锣密鼓的电影,抓人心魄,很想赶紧看完印证我的猜想,但是发现我的思维实在太简单,作者的逻辑太强大。

  而贯穿始终的线索,则是许杏儿自以为是清醒而强大的全局操控者,却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进文彦博的爱情催眠之中。

  故事的烧脑程度让人无法预测,就像你想象不到无辜的许杏儿竟然知道这一切的阴谋,却任由事情发展,而且她也是个隐藏的催眠大师,你也想象不到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那个在故事中最不起眼的许家阿姨谭姨,你更想象不到最后最大的赢家,竟然是文彦博,那个所有人都觉得是整个故事中最被动的人。

  很有一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阴谋感。

  “要懂得一个男人很难。

  是战士,是懦夫,或者在他心里住着一个闹别扭的小男孩。

  要懂得一个女人同样很难。

  是蜜蜂,是毒刺,或者在她梦里是一个长着翅膀的小女孩。”

  就像催眠师永远无法催眠一个抗拒催眠的来访者。

  愿者上钩罢了。

  那么爱情是什么呢,一场催眠,一场梦境,一场不知所云。

  如人饮水罢了。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七):让我看看“催眠”这棵老树还能生出什么“新花”

  其实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原因无他,催眠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看的太多,难免审美疲劳。

  而且这类作品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浓浓的违和感,反正我每次看完之后都会想——催眠真就那么厉害?

  比如催眠大师的莫文蔚拨弄时针,就能催眠。比如前阵子的催眠·裁决里面,更是怀表转一转就能瞬间催眠。

  是不是当代作品太把催眠妖魔化了,这压根就是都市玄幻嘛。

  所以我说催眠是棵老树,垂垂老矣,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翘翘了。

  不过催眠局中局确实给我了一定程度的惊喜。

  这本书充斥着骗局,甚至说整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骗局,读得过程中重重反转,简直快要绕晕。上一次有这种阅读体验,还是看马亲王的《长安十二时辰》。

  在故事里,催眠并不是主题,而是一种工具。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这次不是瞬间催眠,也不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让对方疯狂做梦,听人指挥的那种。

  这本书里所讲的催眠和现实中的催眠技术一样,讲究一个信任。所以整本书的催眠逻辑可谓坚不可摧,它的戏剧性不在于如何通过巧妙手段催眠对方,而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对方的信任。

  这就变得有趣了,因为骗取一个人的爱,也相当于骗取了信任,同时意味着这个人可以被催眠了。

  这就是催眠局中局的独到之处。

  另一方面,它还运用了“暗示”技术,这个本质上其实和催眠差不多的东西。

  故事里的人总是无意间收到各种暗示,读者其实也是一样,所以当情节突然反转的时候除了惊讶,更多的则是恍然大悟。

  在专业性方面,这是我看过国内最厉害的小说,它专业却不乏味。甚至看完之后让我也觉得……自己可以试试催眠别人……

  说完催眠,我还想说说“局中局”,其实和后者比起来,催眠真的只是个噱头。

  因为我太爱这本书的局中局部分了。

  如果说催眠我给四星,那么局中局绝对是五星。

  因为我从来没有被一部作品欺骗过这么多次。

  举个例子,故事里有个弯,我直到看完了才反应过来:

  A 男主的女儿被绑架了,遭到歹徒胁迫,要他从女主那里拿到一个神秘箱子。

  男主受胁迫的过程被录了下来,并且被女主看到了。

  C 男主为了救女儿试着接近女主,达到目的,而女主早就对此心知肚明,也是故意接近男主,假装自己被他欺骗了。

  D 剧情继续发展,女主向男主摊牌,告诉他自己早就知道了他的计划,以及接近自己的目的。

  然后,反转来了。

  E 男主告诉女主,那段录像其实是自己给她的。

  F 女主震惊,意识到男主并不想帮助歹徒,所以偷偷暗示自己做些提防。于是,从这一刻开始,女主真的开始信任男主。

  反转又来了。

  G 上述一切都是男主和歹徒的计划,获得女主信任之后,男主终于催眠了她。

  就这样一段情节,里面就发生了两次反转,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但这还不是最精彩的部分,如果我告诉你……

  女主其实也是个催眠大师呢?

  这就是这本书的可怕之处,他所使用的反转并不是“谁被催眠了”,或者“某某被催眠的时候看见了什么”。他的反转是建立在信任之上,

  看到最后,真的不知道可以相信谁,包括男主。

  有生之年,我希望能看到这部作品的影视化,我想看着一帮老戏骨狂飙演技。

  我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类似的作品,不要让催眠变成扯淡,而要让它服务剧情。

  老树开新花,这次我给五星。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八):比催眠更可怕的是爱,比爱更可怕的,是中年男人

《催眠局中局》vlog

  健霖姓王,和曾经的首富姓名同音,是我们优阅文化的第一位签约作家,也是应用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其才华横溢,涉猎广泛,数年前处女作《猎鲨游戏》尚未出版,便被刘天池老师青睐,辗转获得其影视版权,其创作实力和灵气由此可见。 后来五元文化的五百导演找到我们,同样想购买《猎鲨游戏》的影视版权,得知结果后便建议健霖创作一部新的心理悬疑小说,可以在人心的幽暗复杂上进一步探索,我们觉得这个提议很好,经过健霖不懈的努力,有了现在的这部《催眠局中局》。 尽管从策划到创作都很顺利,出版却遇到了一些麻烦,耽搁了很久,辗转了几家出版社,都分别给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在浙江文艺的瞿昌林老师指点下,小说终于得以顺利出版,并且有了如今从面子到里子都极其精彩的面目。 很多时候书和人一样,命运多舛,好事多磨,只要结果好,受到的考验和折磨,都变成了值得。而身为本书的策划者,在此也要对所有帮助、支持过作者和本书的朋友给予真挚的感谢。 不容易,大家都辛苦了!

  2

  下面简单说说这部作品,小说篇幅不长,十余万字,讲述了中年失意的催眠师文彦博利用催眠之术在被胁迫犯罪和女儿生命之间选择了第三条路,步步为营、突出重围,最终成功救出幼女的跌宕故事,当然,这是从正面进入的描述,如果换个视角,本书还可以解读为一位隐藏的女催眠师许杏儿利用人欲完成家族接班、清除异己的复仇故事,或者一个因爱生恨的女仆藏匿幕后意图操纵后人爱恨生死“雷雨”式的疯狂故事。而无论哪种解读,都绕不开“催眠和爱”的双子缠绕,不管文彦博,还是许杏儿,爱都是他们催眠的诱饵,离开了爱,他们精彩绝伦斗智斗勇的催眠大战就不复存在。 正如弗洛伊德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中提到的那样:从爱到催眠显然只有一小步之隔,这两种情形相同的方面十分明显,在这两种时刻,对催眠师和对所爱的对象,都有着同样的谦卑的服从,都同样地俯首帖耳,都同样地缺乏批评精神。因此,只要人类存在,爱情就会存在;只要爱存在,催眠就会存在。 所以,在书的文案中,我字斟句酌、费尽思量后旗帜鲜明提出了一句:如果爱真的是一种催眠,你是否愿意永不醒来? 这是我问读者的,也是我问自己的,我真不知道答案。你们如果知道,请告诉我!

  3

  《催眠局中局》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是它的五重反转。坦白说,这真是一个难度极大的冒险,因为如果无法自圆其说,就会很尬地打自己脸,而要想自圆其说的难度又非常之大,毕竟是现实题材,没法太过戏说,合情容易合理难,所幸健霖在这点上还是硬刚了下来,而且特别精彩。至于具体是哪五重反转,我再次就不剧透,只说一句:一个父亲在面临绝境之际所表现出的强大力量是世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而作为一个催眠大师,他会在你以为之前就开始自己的布局——这一幕是读者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的,至此,前文中的一些莫名甚至突兀也都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讲到这里,不得不强调一句,好的写作特别像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定不会那么让读者舒服,甚至和读者的阅读体验一直作着对抗——你爱看不看,我不哈着你,当然了,你还忍不住不看——直到某个裉节上,双方才会冰释前嫌,携手共进,彼此信任度自然也会更加浓厚,这种阅读体验是看平庸之中决计不会感受的。 我个人就特别喜欢文末的半开放结局的设置,当文彦博的那个响指打出,许杏儿突然“意外”被催眠之际,我们会浑身吓得一激灵,这才明白,即便到了最后,很可能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的一切依然是假的,所有的水落石出很可能依然只是文彦博布下的催眠大局的一个小小角落。 细思极恐,从爱到催眠,真真是细思极恐,而比催眠更难琢磨的,就是中年失意的男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内心到底在想着什么,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不信你可以观察观察身边的中年男人,他们面无表情,心狠手辣,他们真的很可怕!我说这话可绝对不带半分偏见,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中年男人,哈哈!

  4

  上周去印刷厂,兴之所至,拍了这条vlog,也是我的第一条vlog。印刷厂在河北三河,经过著名的燕郊镇,每天有几十万人工作在北京,生活在那里,上下班都各需要两小时,没有地铁,一路很堵,我想他们中间一定会有文彦博这样的人,他们外表是如此平凡,活得更是平淡且拧巴,是名副其实的小人物,可你不能轻易招惹到他,否则他会爆发出骇人的能量,去和这个坚硬世界殊死搏斗,为了亲人,为了尊严,为了爱!到那一刻,这个世界都属于他。

  《催眠局中局》读后感(九):五重反转!为您解析故事的明线暗线变化,以及反转背后的三十个伏笔!

  友情提示:纯剧透,建议看完原著再看此文!

  书中伏笔众多,一半关于催眠,一半则与隐藏情节有关。

  看作者在采访的时候说,结局并不是半开放式,而是将结局藏在了前面的伏笔之中。

  所以让我来从头到尾整理一番,

  看看这本催眠局中局到底给读者下了多少个套。

  伏笔1:P002,死亡录像带。此处是文彦博故意给陈看的,并且在后面的剧情加大暗示,最终导致陈在开车的时候受到录像影响,发生车祸。

  伏笔2:P008,陈花了十分钟为文彦博取来爱女头发。由于P11之前的所有内容都是录像内容,并且是文彦博和陈故意演戏给许杏儿看,可知里面的情节都是两人安排好的剧本。而这里的“十分钟”是文彦博从陈那里得到的一个关键信息,也是陈无意间透露出来的关于南南藏身之处的核心线索。

  伏笔3:P012,文彦博故意向吴瑶提起瞬间催眠和蒋老师,是为了提醒她自己已经受到监视,南南也出了事。

  伏笔4:P019,陈安排了一场针对许杏儿的刺杀,目的是让她情绪不稳定,方便文彦博下手。

  伏笔5:P021,文彦博利用光线变化,吸引许杏儿注意,为后面的催眠打下伏笔。

  伏笔6:P025,文彦博播放“往事只能回味”,许杏儿的心锚出现!

  以及从往事聊到现在,许杏儿开始诱惑文彦博,属于她的催眠也开始了。

其实伏笔6已经为结局做好了铺垫。

  伏笔7:P032,许杏儿受到文彦博影响,开始追忆往事,于是开始观看父亲生前的咨询录像。

  伏笔8:P044,文彦博告诉吴瑶,南南想要去游乐场,相当于通知了警方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伏笔9:P045,整段课堂催眠都是为了给陈、许杏儿以及许为仁看,是为了让他们相信催眠,或是至少有些动摇。

  伏笔10:P061,文彦博受到许杏儿影响,居然在许宅睡着。

  梦境出现关键内容,文彦博看到南南出了车祸。并且文彦博醒来之后,将噩梦告诉了许杏儿,是为了试探她,观察她的反应。

  伏笔11:P068,文彦博通过讲述案例提出观点“你心里是否住着一个小丑,让你夜不能寐。”表面上看是指许杏儿失眠另有原因,可实际上却是针对着另一件事情。

  伏笔12:P076,许杏儿在催眠的状况下,向文彦博透露出自己曾偷偷参加他的婚礼一事,让文彦博因此产生内疚。

  伏笔13:P083,许杏儿彻底占据主场,催眠文彦博,让他在清醒的情况下想起了那起事故,为后续继续影响文彦博埋下伏笔。

  伏笔14:P088,许杏儿在读过两盘录像带之后,意识到父亲其实很爱自己,只是表达方式有些错误。于是心软,同意了文彦博所说去游乐场的请求。

  伏笔15:P090,许杏儿在观览车这种封闭空间中彻底占据主导权,自以为将文彦博控制在手中。

伏笔16:P092,第一重反转出现,许杏儿曾收到录像,早就知道文彦博和陈联手想要催眠自己,夺取箱子,而她的决定是将计就计,并在今天将其一网打尽。

伏笔17:P095,第二重反转接踵而来!原来录像是文彦博发给许杏儿的,所以许杏儿的演戏其实也是文彦博计划中的一部分。他想要救回南南,却又不想伤害许杏儿。随后文彦博帮许杏儿挡了一发子弹,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从这里开始,全书内容过了小半,最后出现的两重反转已经让人目不暇接。前半段情节以拯救南南,催眠许杏儿为主线。到了这里也会产生变化,更多的内容开始付出水面,比如蒋重轻的死,以及文彦博另一个女儿——北北的死。

  除此之外,书的前半部分一直在埋伏笔,后面则开始揭晓答案,同时埋下新的伏笔。

  伏笔18:P099,暗线关键内容,文彦博曾有一个妄想症病人老胡。也是这个人在之后开车撞死了文彦博的女儿北北,导致家庭破碎。

  老胡说过一句关键的话:“你知道几个月前,为什么有一天我突然开始信任你了吗?因为那个一直窃听我思想的人突然和我联系了,他告诉我,让我相信你。”

  伏笔19:P105,蒋重轻说了类似遗言的话,随后死亡。可见他的死大有蹊跷。

  伏笔20,P112,文彦博主动示弱,并且用录像一事彻底得到了许杏儿的信任,终于成功将其催眠,并且深入到了原始梦境之中。

伏笔21,P120,第三重反转出现。彻底推翻一、二重反转内容,前面的所有情节都是文彦博和陈的计划之中。他利用录像一事得到许杏儿的信任,将其催眠,找到了神秘箱子的具体位置,于是得到了和幕后黑手见面的机会。

另外,在文彦博离开之后,许杏儿随即醒来,可见这里的催眠其实也在她的掌控之中。

  伏笔22,P129,文彦博问陈:“你现在相信催眠了吗?”经过了录像,以及文彦博催眠许杏儿一事,陈现在已经对催眠深信不疑,于是为最后死亡录像带伏笔的发挥作用埋下了伏笔。

  伏笔23,P138,文彦博利用自己能够催眠许杏儿作为最有说服力的因素,让许为仁也心甘情愿同意接受催眠。至此,文彦博已经获得了许家两个人的全部信任,他要开始挖掘当年的真相了。

  伏笔24,P154,文彦博催眠许为仁,但并未发现蒋重轻的死亡线索,也没有箱子密码的线索,只有女儿北北的一个线索。同时这里文彦博发现许为仁压根就不知道箱子密码,和许杏儿在被催眠状态下透露出来的信息不同,于是他反应过来,许杏儿也会催眠,甚至可以通过欺骗她自己的方式,改变原始梦境。

  伏笔25,P158,许杏儿通过录像带内容试探谭姨,发现蒋重轻之死是谭姨手笔。

  伏笔26,P173,文彦博并未在许为仁的记忆中找到箱子密码,只能编造了一个“157”糊弄过去,嘴型和“对不起”相似。

  伏笔27,P179,暗线关键内容,蒋子涵说:“因为女人的直觉,我觉得那辆车其实真正想要撞死的人,是我!”

伏笔28,P183,第四重反转出现。许杏儿带着谭姨来到公墓,其实是为了做个了断。她知道箱子在这里,许为仁也会过来抢箱子,同时她也知道谭姨和父亲的关系。这里可见许杏儿从一开始就是最了解身边所有人的那个人,整个局的主动权也一直在她手中,包括她故意表现出对文彦博的好感,让许为仁以为可以通过文彦博催眠姐姐,得到箱子。

  后面的故事情节就没有新的伏笔了,而是一个一个揭开之前的谜题。

  关键内容有(暂且还是叫做伏笔)有:

  伏笔29,P224,许震从一开始就知道杀害蒋重轻的凶手是谭姨,而非许为仁。

伏笔30,P230,第五重反转出现,文彦博第三次催眠许杏儿。

  这个第五重反转也是本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也说明局中局其实说白了依旧是文彦博的一个局。

  那么让我来分析一下最后一重反转的目的到底在哪儿?

  首先,结合之前伏笔内容,可知:

  A 北北是被老胡撞死的,而老胡的精神状态不佳,那起车祸可能也是收到某个懂得催眠的人暗示而致。

  蒋子涵认为那起车祸想要杀死的人是自己,而对她最有杀机的人无疑是。

  C 伏笔11文彦博所说的“小丑”,就是在试探许杏儿,她心中的小丑,会不会就是当年的那起车祸。

  结合上述内容,可知本书暗线就是——北北之死到底是不是许杏儿所为。

  可惜到最后并没有答案,而文彦博的响指之后,这次真正催眠许杏儿之后,或许答案也就随之浮出水面了。

  本书内容可谓由浅至深,藏在背后的故事几乎可以再写一本书去讲述了,下一次我将分别通过文彦博和许杏儿这两个催眠高手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行动路线。

  喜欢的别忘了点个“有用”支持一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