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经典读后感有感
《灭火》精选点评:
●内容是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简要回顾,对金融监管和宏观政策的反思有启发借鉴意义。但没有说的是:伯南克如何在危机前把利率从1%提高到5.25%从而刺破泡沫,保尔森不救助雷曼兄弟与他曾是高盛CEO有什么关系,中国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对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发挥了什么作用。
●2004年查理芒格在回答一个年轻人有关如何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时所答“避免吸毒,避免乱传马路避免得上艾滋。”当你知道什么地方会让你死于非命 那就永远不要去那个地方。经济发展和增长总有涨衰起落,都会出现危机兆头,虽然分析一般在事后基于大量数据,案例和事实,还是忽略了很多因素,防范远胜于治疗建立一个防火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把各自自传里的内容拉出来炒冷饭。
●对美国次贷危机最权威的简要概述和总结。但是行文不是很连贯、内容非常啰嗦,来回强调:信心很重要、应急武器库要强、最终为纳税人带来可观收益。最后的数据可视化的PPT做得很好。翻译较差。
●引用巴菲特的评语吧 我庆幸自己不用做三位“救火队长”在金融危机中所做的那些事。我从《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这本书中获得了许多之前并不懂得的道理。这些关于未来的警言,理应成为决策者的案头读物。 ——沃伦·巴菲特
《灭火》读后感(一):反思金融危机
《灭火》读后感(二):稳定大众预期,化解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一言以蔽之,曰挤兑。在经济繁荣期,信用的过度创造早已埋下了危机的根源,居安思危反而显得“不识时务”,各类机构争相进场狂欢,虽底层已暗流涌动,局内人均选择了视而不见。 巴黎银行的一纸申明引发了蝴蝶效应,迅速引发了全面的信心不足,群体恐慌助推挤兑,优质产品亦无法置身事外,于是产生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此时,按照传统的调控方法主要是央行对银行机构开发贴现窗口释放流行性,但现代金融危机的主体主要是进行衍生品业务的非银金融机构。 在作者的药方中,对非银金融机构的救助是无需讨论而必须展开的措施,但执行中既要承受政治压力,又要面对愤怒的民意,还需找到法律依据,寻求市场主体的配合等。贝尔斯顿在政府斡旋下被摩根收购,房地美、房利美获得政府注资,但对于“身患癌症”的雷曼兄弟,在多方的努力下也未能找到合适的买家。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雷曼兄弟倒闭后,多方庆幸抵制住了以公共资金救助私营破产企业的冲动,但金融病毒迅速传递到更为广阔的经济领域。 贷款人可以帮助有生存能力的公司降低因为暂时流动性问题而倒闭的风险,但不能让根本没有生存能力的公司活下去,从而使得依靠市场化的收购手段,完成对投资机构的救赎变得举步维艰,远远落后于危机的传播速度。雷曼兄弟之后,政府意识到只有动用美国政府的全部资源才能灭火,美国国际集团获得美联储的惩罚性信贷救助,获得对其的控股权。 摩根、高盛、华盛顿互助银行、美联银行相继出现问题,迫使国会出台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市计划、美联储启动4.5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从整体上稳定金融体系并促进了经济复苏。 作者反复提出的一个最大的教训是应在危机发生前赋予“消防员”应有的工具,不能毫无准备的面对危机。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重读此书对理解宏观经济政策有所指导意义,希望全球面临的本次大火也能有效的扑灭。
《灭火》读后感(三):救市三人组的反思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及世界影响深刻,如同作者所言,金融危机极少会走到失控的边缘,乃至险些摧毁金融体系及其他经济部门,对经济体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作者们引用列宁的话形容自己的感受:有时候几十年里什么都没发生,有时候几周里发生了几十年的事情。
按照危机由始到终的时序,作者们深入分析描述了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从第一束火焰到蔓延的大火,直至一片火海的全过程,由仅占整个金融体系极小部分的次级贷违约开始,信贷繁荣时代的狂热迅速转变为恐慌,而后导致了包括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华盛顿互助银行、美联银行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崩溃。
探寻危机根源是作者们的初衷,本书认为这场危机开始于疯狂的借贷,在过度自信时期表现为信贷繁荣,当信心消失时就出现崩溃,次级贷、金融衍生品只是其中众多的干燥火种。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作者们不断发现金融资本主义的脆弱性,贪婪的人性已让金融体系变得支离破碎,看似完备的监管体系实际仅覆盖了金融活动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在不得不允许大金融家全身而退的同时,并没有人为利益受损的普通民众承担责任,金融机构在暴利与风险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三位作者业已退出政坛,超然的身份让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反思过往,展望未来。作者们认为,风险就像爱情一样,总会找到合适的办法,先于我们找到它而到来,因而需要构建更加坚固的防御体系避免恐慌,但目前美国的应急体系仍显虚弱,金融监管部体系的改革任重道远。
抛开技术层面的问题,三位作者在危机中及其后的反思里,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共识:分裂和瘫痪的美国政治体系似乎很难未雨绸缪,无法对未来作出明智的选择。
也许是因为伯南克牵头主笔的原因,本书行文是典型的学者风格,理性分析是主要内容,鲜活案例只是穿插点缀,读起来远没有几位作者各自的回忆录精彩,但作为事后的系统反思,相对严谨的写作风格与严肃的反思相得益彰。
一部很好的金融普及读物,值得翻阅思考。
《灭火》读后感(四):罕见的危机需要超常的应对
——读《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
文 | 黄益平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那两年,我正好在当时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花旗集团任职,也算是亲历了整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不过,当时我对这场危机的了解还是相对有限的,我当时在香港上班,只能远距离观察,而且我并不直接参与固定收益的交易业务,对危机的了解多少有点“瞎子摸象”的味道,缺乏宏观的把握。2009年上半年离开花旗之后,我看了一些回忆录,也读了不少文献,当然也跟以前在金融市场或者监管部门工作的许多专家做过交流,对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其演变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其实,2007年资产价格回调的幅度并没有超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候的情形,那为什么最后的结果绝然不同呢?简单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资产证券化令底层资产的风险发散到各个地方、各个行业,而且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二是依靠短期流动性支持的高杠杆率。在这样一个市场里,只要房价还在涨,流动性很充裕,并且投资者信心很强,也就是只要音乐还在继续,就可以在很长时期内保持歌舞升平的景象。但一旦房价开始回落,音乐一停顿下来,风险就会很快上升、发散,一方面,因为大部分杠杆靠短期融资支持,流动性很容易瞬间消失,尤其是对那些缺乏银行存款的投资银行、影子银行机构。而由于风险的隐蔽性,交易对手风险上升特别快,导致交易停止,流动性进一步枯竭。
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比如,当局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出手?铁三角深知,如果出手太早,很容易造成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因为一旦金融机构知道政府会救助,它们很可能就会放松对风险的警惕。这样,虽然短期内可以稳住,最终却可能会跌得更加难看。但如果出手太晚,金融危机可能已经无法挽回,同样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伯南克的看法是,如果明白是系统性风险,那么早出手比晚出手好。他在当时曾经说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如果我们明天不做这件事情,那么到周一我们的经济将不复存在。”
《灭火》读后感(五):“监守自盗”还是“灭火”?——读《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
邓宇
我们是能完全预知金融危机的到来,还是在危机到来时手足无措,这些疑问和困惑始终伴随着我们对金融危机的认知。“黑天鹅”或“灰犀牛”从某个认知角度给我们解释了危机和风险的可能性,然而真实的境况却常常出乎意料。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引爆了全球市场的恐慌情绪,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还远未到达金融危机的边缘。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早已开启降息模式,并且重启量化宽松政策,货币超发和债务杠杆再次进入爆发期,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就像挥散不去的“阴霾”。海外疫情扩散以及全球产业链“断裂”的风险加剧,国际贸易和市场正在遭遇新一轮的“疫情”考验,原本脆弱的市场不堪重负,全球股市进入暴跌,超预期衰退的声音顿时此起彼伏。或许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一点,那就是当年金融危机的处置只是暂时性“灭火”,而且埋下了隐患。
战争虽然充满了迷雾,但仍然需要借助充分、完备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规划,而不是对未知“敬而远之”。很多时候,我们的风险管理工具不可能完美,甚至存在大量缺陷,这是不可预估的,然而,现实生活中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增加,采取更好的对冲策略是重要的选项。在世界经济秩序变革和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投资策略必须更加谨慎,聪明地冒险比盲目地冒险更能够减少损失。《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这本书给我们的启发并不只是处理危机的手段和政策,而是警醒我们金融危机的出现绝非偶然。
金融危机的必然性
金融危机最铭心刻骨之处在于其无法预知和不确定性,往往是人们谈笑举杯的繁荣景象中开始出现危机“火苗”,而小小的“火苗”却常常被掩盖于不真实繁荣的假象中,没有人去预料危险的到来,偶尔有人发现“火苗”正呈“燎原之势”,却仍然只是匆匆一笔带过。因此,在经济的周期性更替中伴随着金融危机,二者成为了似乎无法解开的困境。
不知不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有余,“00后”一代未能充分感受到危机到来时的“萧条”和紧张,但对于其他群体来说,这场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数以万计的金融机构、企业相继破产倒闭,而且危机本身所深藏的“奥秘”以及“灭火”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却一直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和挖掘。2008年金融危机本可以通过各种“先见之明”得以遏制,如《灭火》所指出的,金融危机发生前很多的不合理金融现象、过度金融创新、放松监管等“征兆”预示着必须采取措施,但资本市场的贪婪、金融创新的优越性和监管自信却遮蔽了很多人双眼。
西方经济模式出现了很大缺陷,包括制造的贫富差距过大、高度依赖债务和赤字,以及过度金融化等,造成“脱实向虚”和制造业空心化。时至今日,是时候重新审视政府角色、民主制度、短视决策、全球化和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了,毕竟20世纪的政治经济已无法适应21世纪全球秩序调整和自由资本主义面临的严峻考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3.4%,2019年的世界经济增速预计为3%,是自金融危机结束以来的最低水平。漫长的扩张周期进入尾声,依靠债务驱动和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的全球经济已失去了源动力,衰退的前景堪忧。
危机前兆与虚假繁荣
今天回头来看这场影响力巨大的金融危机,尤为紧迫和必要。当下的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正处于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历史周期,地缘经济叠加贸易纷争,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造成了恐慌情绪,股市的激烈波动和市场的悲观心理蔓延,量化宽松政策重启和提前到来的负利率时代不断威胁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和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监管制度比十年前更加稳健,特别是这场危机处理真正将国际治理、国际合作推向新的高度,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定期央行与财长会议以及修订后颁布实施的《巴塞尔协议》均是其产物,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更加严格和规范。金融危机重塑了监管体制,并给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上了一把枷锁”。
华尔街精英的权力博弈诱发了社会公众对金融监管的不信任,挤兑危机、风险传染迅速传递到各个金融领域,包括原本并不存在较大风险的金融机构,这超出了决策层的预测范围。金融危机的可怕之处在于其“蝴蝶效应”,一旦出现某个关键领域的挤兑、破产、重组失败等问题,将牵动公众敏感神经。《灭火》指出,退一步让其放任自流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看不见的手”无法阻止一场全面的金融崩溃,只有政府看得见的手才能做到这一点。虽然决策层采取了比较果断的干预措施,但干预与放任之间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危机的杀伤力,在危机发生前后,差异性愈发明显。
监管与被监管之间无法隔离的人性贪婪
厘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发生过程并不新鲜,如果要另辟蹊径,不妨参看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监守自盗》。这部纪录片诞生于金融危机发生后的2010年,其意义正在于从“造火”的视角追访全球金融界商人、政客、财经记者,还原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美国金融圈的内幕,这一内幕是华尔街精英与监管部门、经济学家互为谋利、互相妥协的深刻体现。与《灭火》这本书塑造的三位决策者的高大形象不同的是,《监守自盗》从“面具”的角度挖掘危机背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市场的权力博弈,金融公司为了利润欺瞒客户,经济学家收受贿赂发布违背事实的研究报告,误导公众和监管部门,监管机构则“置若罔闻”,在危机面前毫无作为。
美国率先推出的“不良资产援助计划”横空出世后,量化宽松政策席卷全球,暂时阻止了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的窘境。一方面,金融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世界各国加强金融监管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了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全球性金融系统暴露出“连体婴儿”般的脆弱性,这也是我们近年来一再强调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涵所在。“灭火”始终不是阻止金融危机再次发生的长久之计,更是一种权宜之计。《灭火》的结语部分表露了三位决策核心人物的忧虑。
寻求从根源上解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我们无法预知金融危机何时到来,也无法预料经济繁荣时期何时结束,正如《监守自盗》所揭示的,金融危机的巨大的灾难警示后来人必须重视和预防危机。然而,现实情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仍然清晰可见,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形势,过去数年间累积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增长放缓态势持续困扰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总而言之,经济平衡与协调发展比解决危机本身更有价值,更需要反思过度金融化和金融创新,将金融拉回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角色上来,注重本土化的货币与财税政策,坚持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样才能防止金融风险的爆发,维护市场与公众信心。修复市场和产业自救,最终依靠的不仅仅是短期的资金救援,而应更深层次地修复经济治理模式、产业结构和调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