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危机与变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危机与变革》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30: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危机与变革》读后感精选10篇

  《危机与变革》是一本由【美】乔治·索罗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机与变革》读后感(一):反馈回路、衍生品、欧元及政府的决策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仅就我的一些感兴趣的东西和感想摘录整理。下面的这些摘录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内容。

  一、 关于反身性

  思维与现实之间存在双向联系。(1)思维的认知功能:思维试图理解现实;(2)思维的能动功能:思维试图影响现实。当两种功能同时发挥作用时,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或者说反馈环路。索罗斯将这个反馈环路称为“反身性”。

  所有的反馈环路都可以划分为两类:正反馈环路、负反馈环路。正反馈环路强化了当前的情形,负反馈环路起到弱化当前情形的作用。

  关于反馈环路,推荐一本书:系统思考(修订版),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A Manager's Guide to Applying Systems Thinking,Dennis Sherwood丹尼斯·舍伍德,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6866/,请见我的另一阅读笔记《系统思考--反馈回路》

  合理预期理论不承认正反馈环路的存在,只承认负反馈环路的存在,认为负反馈环路会促使人的观念和预期逐渐贴近现实,从而产生了单一均衡现象。

  贷款意愿与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性、循环性的关系。

  反身性对两者功能都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当两种功能同时起作用时,两者都没有自变量,因为思维与现实将会相互影响,这就给我们研判市场参与者的思维和市场的实际动态带来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而如果两种功能独立发挥作用,互不干扰,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就不复存在了。

  反身性并非不确定性的唯一根源,知识不完善也会导致市场参与者无法完全准确理解现实动态。反身性与“知识不完善”及人的“易错性”存在密切的关系。易错性的危害要大于知识不完善的危害。如果没有易错性,就不会有反身性;但即使不存在反身性,思维也具有易错性。

  波普的科学方法论:

  三要素:初始条件、最终条件、普适性的总结或科学规律;

  三种操作:预测、解释、检验。

  当初始条件和科学规律相结合的时候,就能进行预测;当最终条件和科学规模相结合时,就能进行解释。这样,预测和解释是对称的。

  波普的科学方法的三个基本特征是:预测与解释之间存在对称性、证实与证伪之间具有不对称性、检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科学不得不额外考虑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因素,并相应调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标准。

  每一个泡沫都由两个要素组成:一个是现实世界盛行的一种趋势,另一个是人们对这种趋势的误读。泡沫形成初期会自我强化,之后越来越严重,而一旦出现破裂的迹象,则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那么它有可能是由某一项技术创新催生的,也有可能纯粹是金融因素导致的。起初,这种趋势可能会悄然发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1) 当市场参与者注意到这个趋势之后,他们可能会非常感兴趣,从而导致这个趋势越来越强。根据索罗斯的理论,他们对这种趋势肯定会存在误读。

  2) 这个趋势有可能受到干扰而出现暂时性中断,这就对人们是否坚持之前的那个误读构成了挑战和考验。若果这次考验使人们看清了之前的误读具有合理性,那么误读会得到进一步加强,泡沫会愈演愈烈。

  3) 随着泡沫逐渐膨胀,市场参与者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思维与实际情形之间相去甚远。最后,当怀疑者的数量超过相信者的数量时,误读就难以为继了,真理就会到来。

  4) 到了泡沫膨胀后期,由于惰性的存在,市场趋势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

  5) 即便如此,市场趋势肯定会在某一时刻出现逆转。

  6) 由于市场上的质疑越来越多,原来的趋势会急速逆转,不断朝着与之前相反的方向变化。

  7) 由于这个过程往往涉及摸着形式的信贷或杠杆,因此泡沫的变化态势呈现不一致性,即上涨速度慢,而下跌速度快,直至崩盘。

  8) 在泡沫形成、破裂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是确定的,除此之外都是不确定的。泡沫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是不可预测的,泡沫可能在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破裂。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泡沫才会充分膨胀到最大规模。

  二、关于衍生品信用违约掉期

  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 的危害通过3个步骤来解释:

  1. 股票市场上的做多和做空风险回报结构是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多头仓位出现损失时风险敞口会自动缩小,而空头受损时风险敞口则会增大。结果就是,人们在持有多头仓位和面临价格下跌时要比持有空头仓位而出现价格上涨时更有耐心。这一不对称性是做空的一大障碍。

  2. 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为做空债券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但其风险和回报的不对称性与股票市场恰恰相反。如果通过信用违约掉期的合约方式去做空债券,不仅风险有限,而且潜在的利润空间几乎是无限的。相比之下,出售信用违约掉期合约只能获得有限的利润,却要承担无限的风险。这种不对称性鼓励了做空者的投机行为,又对优先债券的价格造成下行压力。信用违约掉期合约与期权存在很大的区别。期权只有当债券真的违约时才会偿付,而信用违约掉期合约像担保品一样进行定价并随时可以交易,因此信用违约掉期的负面效应又被进一步加强。人们之所以买入信用违约掉期,并不是因为他们预计最终会出现违约,而是因为他们预计情况不妙的时候,这些合约价格会上涨。

  3. 要认识到反身性。虽然价格是市场基本面的反映,但金融工具的价格错配可以反过来影响市场基本面。对金融机构来说,这一现象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因为金融机构从事业务的基础取决于市场对其信任程度,而其股票的债券价格的下跌会抬高融资成本。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股票和债券价格遭到抛售,形势就会持续恶化,一发不可收拾。

  三、关于欧元及美国的策略选择与影响

  美国救助大型机构的影响

  After the bankruptcy of Lehman Brothers, the financial system suffered a temporary cardiac arrest and the authorities in the US and Europe resorted to desperate measures to resuscitate it. In effect, the resolved that no other big financial institution would be allowed to default and also they guaranteed depositors against losses. This had unintended adverse consequences for the peripheral countries and the authorities have been caught unawares. In recent days there has been a general flight for safety from the periphery back to the center. Currencies have dropped against the dollar and the yen, some precipitously. Interest rates and credit default premiums have soared and stock markets crashed. Margin calls have proliferated and spread to stock markets in the US and Europe, raising the specter of renewed panic.

  美国政府救助私营银行的选择

  方式1:将银行部分国有化。此做法会给很多人带来巨大痛苦,包括银行股东、依靠养老基金的人。但它将给经济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再次推动经济发展。真正符合供给利益的做法是,让银行以优惠的条款恢复对公众的放贷。然而,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命令,银行是不会自愿放贷的,因为银行自身的利益决定了他们会更加倾向于维持并重建自己的股本。

  方式2:剥离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不良资产难以估价。

  关于欧元

  欧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完整的货币。欧元区拥有一个共同的央行,但是缺少一个共同的财政部。现在引起金融市场质疑的就是主权支持,在欧元涉及中缺失的也是主权支持。

  1999年欧元诞生后,欧洲各国之间的利率差额大幅缩窄。这样以来,就催生了西班牙、希腊一级爱尔兰等国的房产泡沫。

  欧元区国家无权发行自己的货币,其债券无异于欠发达国家的外币接待,因此,意大利债券和西班牙债券的风险溢价就处于高位。

  西班牙和意大利可能陷入恶性循环:高收益导致市场担忧银行偿付能力不足,而这种担心反过来又成为高收益的合理理由。

  欧元区国际可以使用欧洲稳定基金(EFSF)为欧洲央行提供保障,以防范其可能从商业银行购买的意大利或西班牙新国债的偿付风险。这将导致欧洲银行业管理部门把这些政府债券视为现金等价物,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将这些债券出售给欧洲央行。只要这些政府债券的收益率高于欧洲央行的存款利率,银行就会发现将其过剩的流动性转化为政府债券的形式还是有利可图的。

  风险溢价过高的国家将能够以接近欧洲央行存款利率的利率水平出售其国债,从而满足接待要求,为其债务在融资。欧洲央行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0.25%。这将极大地提高这些国家的债务可持续性。利润,意大利将看到其目前4.3%的平均借款利率出现下降而不是上升。如果第一季度到期的所有债务都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清偿,那么意大利的平均借款利率将会下降到3.8%。信心将逐渐回升,未偿债务的收益率将会下降,银行将不再因持有意大利国债而受拖累,意大利将可以重新以更合理的利率在市场融资。

  《危机与变革》读后感(二):『老人与泡沫』——读《危机与变革》

  1、首先,来评价一下这本书本身。

  阅读体验:★★★★☆

  内容深度:通俗 ☆☆☆☆☆|☆☆★☆☆ 专业

  内容价值:★★★☆☆

  这是一本整体设计风格非常简约,装帧工艺比较优秀,分前后两部分中英对照的硬皮精装书。内容的设置按照时间逻辑顺序,脉络清晰。整个阅读过程中,笔者并没有发现什么明显错误。整体阅读体验不错。

  这本书实际上并不能算作是一本论著,它的主体内容是索罗斯从2008年到2011年期间,部分公开发表的文章和演讲的合集。可以说,这本书是以索罗斯个人的视角,带领读者回顾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在这4年间的演化历程,同时一以贯之地强调了索罗斯本人在社会学和金融投资领域一直奉行的“反身性”哲学思想。

  2、接着,就来谈谈“反身性”哲学思想。

  要读懂索罗斯,肯定是要先理解他的“反身性”理论。从他的第一部著作《金融炼金术》(有趣的是,这本书写作期间,索翁第一次与中国亲密接触)开始,索翁就不遗余力地推广着这种与经典经济学假设为敌作对的投资理念。要理解他的思想与传统经济学有什么样的差异,就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经济和金融方面的基础知识。完全没有读过经济学典籍的读者,可能根本无法理解索翁所云,这也正是这本书对读者专业程度的挑战。

  经典经济学和金融投资理论中,将人类的经济社会和庞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用一个理智的、逻辑因果的(很多时候甚至是线性的)近似模型来虚拟,从而考虑市场内各因素的变化、市场参与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并进一步考虑如何从变动中获利。于是,经典经济学和金融投资理论能够有效的前提就是——【市场参与者是理智的、逻辑因果的、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

  而索罗斯认为,实际的市场参与者却是【只掌握有限信息的、盲目易错的、冲动而不理性的】。于是,实际的市场总是会因为参与者某种情绪化预期的不断自我实现——即“反身性”——而偏离经典理论所预言的“均衡位置”,并且长期、严重地发展下去,越偏离越远,直到发生剧烈的反向运动来纠正这种错误。这就是金融泡沫产生并长期发展,而后突然破灭的过程。

  因投机而成名的索罗斯,在屡次大获成功后,他的金融哲学也逐渐受到经济学界的注意和肯定。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传媒空前发达的信息社会,由于投资者之间可以迅速共享信息,情绪左右价格的力量传导也就更快,“反身性”的表现越来越明显。用索翁在本书中的话说,就是从1980年代里根-撒切尔政府开始,金融市场的冒险情绪就被监管者所纵容,导致一个巨大的超级泡沫诞生,并且成功闯过多次命关,终于在2008年发生剧烈的破裂。

  在书中,索罗斯的一篇篇文章,将读者拉回了危机演进的现场,不仅用他的哲学解释了危机的由来,剖析了泡沫产生的根源,同时也给出了应对危机的建议和忠告。欲窥大师的眼界,挑战自己的理解力,还请朋友们拿起书,开卷有益。

  3、最后,笔者还要简单谈一点感慨。

  罗杰斯、索罗斯、巴菲特,这三位美国金融界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大师级人物,如今都已经是耄耋老人。此时此刻,刚刚读过索翁的新作,笔者不禁想起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如果说,金融市场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这三位经常出航的老渔夫,能够成为这片凶险水域的常胜将军,一定是因为他们掌握这片大海的习性。

  当然,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方法,而且他们都著述颇丰,对大众坦诚布公。可能大多数惦记投资理财的人,都或多或少读过他们的论著,可是其中大部分读者面对完全不同风格的三位大师,却都会感到无所适从。

  其实,大家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他们的投资思想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点——①他们航行在同一片海洋中(面对的是同一个金融市场);②他们每次出航基本都能满载而归(能成功地反复获利)。这说明,他们其实都摸到了这片海洋的习性。同一片海洋肯定只有同一个习性,而他们却有着不同获利方式,这是因为他们各自弄潮于每一个巨浪的不同阶。

  读过索翁的书,以他这种“反身性”哲学的视角,我们就很容易看到,金融市场这片汪洋大海中浪潮翻滚背后的根本规律只有一条——【人性】!人性贪婪、人性恐惧、人性冲动……不是经典经济学理论中假设的“理性人”,而是人性中的这些弱点创造了市场的大小波动。

  如果说每一次人性弱点所制造的巨型泡沫都是绝好的投资机会,那么这三位老渔夫会分别在泡沫生命期的不同阶段下网捕鱼:罗杰斯会发现泡沫的开端,然后赶紧跟上去,一路乘风破浪到泡沫将破的高点,轻松脱手,收得盆满钵满。索罗斯就像坏小子,专门会捕捉那些已经涨得足够大的泡沫,偷偷潜伏在里面做空,然后在高点刺破那个大泡泡,当市场如瀑布般哀嚎着飞流直下时,索翁却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赚得富可敌国。巴菲特则是个喜欢最后出手的慈善家,他专门等到泡沫破裂后,在市场恐慌暴跌失去理性时,出手打捞那些被低估的优质企业,然后除非它们开始变糟糕,否则他会一直陪伴他们成长,这些知恩图报的企业则会把巴老送上财富的巅峰。

  这就是二战后,和平的大环境下,世界资本汪洋大海中一直上演的,三个老渔夫的故事。

  《危机与变革》读后感(三):危机还会再来,变革始终需要

  是打“还行”,还是“推荐”,我的确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打了“推荐”,因为,这里面的知识量太大,不能因为我现在不懂,就盲目地打“还行”,面对陌生的知识,应该保持敬畏,同时,也给未来留下些继续探究的可能性。

  我在1992年8月进入银行工作,出纳半年,信贷八年,2001年1月份借裁员之机离开银行。金融不是我的专业,进入金融业,纯属巧合,但这近九年的经历,对我,可不是虚构,它对我的影响深远,直到未来。

  当然不是技能。

  即使我曾经获得过点钞三等奖、计算器二等奖、计划统计一等奖、优秀系统管理员、优秀员工等等之类的奖项,即使我今天拿到一叠钞票,仍然能以标准的姿势、飞快的速度点完——但那又有何意义呢?今天普遍是机器点钞,而我辨认假钞的火眼金睛,不复有。

  对我起深远影响的,是职业素养。

  这个素养,对于今天读的这本书,派不上用场。相当生僻的单词,组合而成的意义不易理解,即使我在2011年做过一段时间的投资,金融市场,对我已经成为一个陌生领域。

  2008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不仅对全世界,对我也是如此,那年,我回山东,家人患病,济青铁路出事,汶川地震,金融危机,我的股票投资折戟沉沙,但也恰恰是因为发生了这么多事,对我而言是一种唤醒,如果说,在此之前,我其实全是为了别人而活,是从那年起,我把重心放到自己身上,在我出生之后,我终于开始为自己而活。所以,我一直说,我才五岁。是从那年唤起。

  那年,我还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对于次贷,当然是要了解的,但也不过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些资料,如此而已。要说认真地了解,倒也是因为这本书。

  我不甘心我的不懂,我于是去看《大而不倒》和《监守自盗》,这两部片子必须一起看,对照看,才有意思。看完两部片子后,我又翻开书,把次贷相关部分重读了一遍。

  这其实已经不只是为了我的下一个项目做准备了,我是认真地想要学习金融领域的知识。

  身为前银行人,我不敢用复习而只敢用学习,因为,在这么多年的时光里,有着太多的改变,比如,我离开的时候,银行的分工仍然很细,客户经理的改革,正在讨论,而现在,客户经理制已经是常态。对于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我不太了解,但支付宝对于银行业的冲击我能够感觉到。我站在微博、微信、网络营销、移动应用、危机公关等各角度看银行业务,惭愧的是,我现在关注的范例,更多是招商银行,而不是我出身的中国银行——我一直觉得中国银行非常可惜,原本,它可以发展得更好。

  也有不变,比如,高层们来来回回还是那些名字,比如,信用体系还是没有建立。不是有多难,而是背后的阻碍。风险管理等我目前还没有详细了解,这倒是我当年比较有经验的部分——要承认的是,一家支行的小职员,对于金融的了解,其实有限,《危机与变革》是全球金融,而我当初涉及的工作范围,与之无法相比。即使当时阅读《货币金融学》和海外金融业务等专业书籍,也只是为了备考,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点脱节。

  在读《危机与变革》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感触的,尤其是结合两部片子一起,索罗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不好评判,在他眼里,没有所谓爱国主义,他是金融狙击手,也是慈善家,他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又不局限于理论,他的实战经验更丰富,对于反身性,我还不能透彻理解,以后有时间,会找他的《金融炼金术》来读。

  以我粗浅的感觉,在金融战方面,中国远远不是资本主义的对手。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好好学习。我对于索罗斯提出的“知识不完善”更有兴趣,这和“信息不对称”有异曲同工之妙。普通人所犯的投资错误,往往是盲目,一是自身的冲动盲目,对市场没有了解就扑通跳入,二是由于知识不完善而将投资交托给所谓专业人士,但却跳进了另外的陷阱。

  我并不相信知识就是最终的答案,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上,可能并没有终极解药,但是,充满危机感,勇于变革,我相信,这不只是金融逻辑,同时也是人生逻辑。

  从出版的角度看这本书,我认为还是可以改进的。书的含金量并不算很高,把文章辑成书,失于单薄和不成体系,双语的设计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我的猜测是凑数,这个想法颇为小人,但愿不是这样。

  《危机与变革》读后感(四):经济关系中的热点问题

  经济关系中的热点问题

  偷爱警/文

  中国多年前的经济,大生产、大集体。现在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发展、大繁荣。讲求大大大大,要大到什么地步,大到什么样子,没有框框,没有规划,大下去的兴荣,是好是坏,是悲是喜。索罗斯的这部书,或许可以指点一二。

  经济结构发生震动的时候,人的心态,迫切希望,经济结构,能够保持日趋平稳,能在经济结构中,得到合理的释放。西方国家采取的方法是,第一,将经济结构重组,使经济几何,划分成不同个体的经济体,从而使经济结构的起伏,得到有效化解。第二,将经济压力转化为金融资本,进而成为国家调控,国家监管的一个杠杆。第三,经济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转换,获得新的经济盘活。索罗斯对经济危机下的社会,进行了深度分析。读者可以看到索罗斯的思路,很特别,特别分析了国与国,国与民,民与国的关系。在层层关系中,人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但人的贪欲在经济面前,需要收敛一下,需要适度的放弃和隐藏。不要时刻谈及利益分割,就露出一副贪图的嘴脸。

  反身性理论,是这部书的一个亮点。当一个国家金融,走向一个极端的时候,人类的理性,会随着从重心理,越发扭曲,膨胀,直到金融危机出现,要挟金融价值体系,人类自身才发现,哦~原来金融价值,也会出现泡沫,也会有低谷和峰值。因此,忽视金融关系的自我调节,强加、强调人为杠杆平衡,势必会给金融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人定胜天的理论,只是理论,虽然人类自身可以改变经济结构,可以让金融关系,得以缓和,但实际看,经济体并不是乖孩子,也不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工具。金融关系中,存在自我修复能力,自我价值判断能力,存在一种重组的能力。

  从索罗斯的演讲中,可以看到,美国经济的下滑,到最后房地美、房利美的垮塌,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都是因为,美国经济,掺杂了太多金融衍生品。美国意图用一个个衍生品来平衡金融稳定,让金融结构得到相对平衡。但通过国会、总统、财长的几次商讨来看,美国金融并没有得到治愈,只是暂缓了金融阵痛的周期。美国本身,需要一味良药,来治疗一下美国金融症结中,那些坏死的金融细胞。美国需要通过大量的外债,来化解国内的经济危机,需要重新变革,来调节金融危机的延续。在巨额外债面前,美国将目光锁定在中国身上,中国本身如果提高人民币价值,对美国来讲,是很大帮助,会让美国减轻不少负担,减少美国经济压力。而对于中国来讲,每个家庭,每年要蒸发掉约10%的利润,补给国家外债。相当于,消化他国约10%的债务。对中国来讲,似乎有点牵强,但细细看,中国这么做,也是在推动世界经济结构的平稳。

  欧债危机硝烟未散,美国经济复苏持续放缓,德国在欧盟面前,进退两难。世界经济在举步维艰中前行,索罗斯提出几点拯救意见。我个人愚见,对美国和欧盟来讲,中国经济发展确实不错,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对中国内部的经济消费能力,经济实力,索罗斯只是通过文字和数字来考察的,中国式购买力、消费能力、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以帮助他国的地步。中国国内的通胀日趋紧张,持续走高的人民币对出口并不利。

  《危机与变革》读后感(五):这实际上是索罗斯的媒体文章集合

  本书基本是由欧债危机以来,索罗斯在一些主流媒体发表的文章的集合。

  无非在这些文章中索罗斯持续的再次通过现实发生的事例阐释了他的价值观和哲学理念。

  这种哲学理念被广泛了解和报道的就是所谓的“反身性”。

  其中的一部分在现在的行为金融中已经部分的被研究,在索罗斯看来目前的学术研究好不够不能更好的全面反映他的想法。

  除此之外,书中的一些章节都难以持续的给人以启发启示。对于欧洲的现实,索罗斯多次提到了财政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欧洲难以进行这样的政治整合。

  实际上,在欧央行扩大了货币供给之后,还需要商业银行系统扩大信贷。不过这远远不够,因为债务的清偿还必须财政方面来配合。因此,欧元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之前媒体多次谈到的主权让渡的问题。在一个财政不统一的区域事务上,纯粹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难以高效彻底的解决危机的问题。

  另外,我看了本书的其他的书评,感觉其他书评作者发挥太多,言过其实。如果你看过索罗斯其他的书,这本书的价值真不太大,读一遍就清楚了。

  《危机与变革》读后感(六):“反身性”思考

  理解索罗斯的想法,首先要了解“反身性”,而中国最了解反身性的大概就是股票交易所门前扫地的老大妈和骑牛西去的老子。

  关于扫地老大妈的传说,或许是借鉴自《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故事。在这个传说里,一个在交易所扫地的大妈其实是一个股市高手,当人们问及她为什么会在股市中赚取那么多钱的时候,老大妈是这么说的:当我看到交易所门庭冷落的时候,我就去买股票,当看到交易所人头攒动的时候,我就去卖股票,就这样赚钱了。

  当然,编这个故事的人或许不知道索罗斯,或许只是想讽刺股市的疯狂,然而这个故事却恰好属于索罗斯的哲学。

  索罗斯认为,人是不理性的,而在认知和实践中又存在着因果互换的过程。以老妈子为例,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股票会升值(因)时,人们开始去投股票(果),而股票市场繁荣(因)又导致了人们觉得股票会赚钱(果)。而在这因因果果之间,其实就是“反身性”和“易误性”在捣鬼。正常情况下,这种反身性其实还有修复的可能性,因为人的判断是有差别的,比如我虽然看到那么多人在炒股,但我觉得这里面有水分,我就不炒,或者退出股票市场,但是如果这样的人太少,——事实上,这也是索罗斯思考的基础,人们总是人云亦云,缺乏经济学上的“理性”——那么只能导致泡沫的出现。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当然,理解索罗斯的想法,不等于成为索罗斯。扫地老大妈的传说,毕竟只是传说。要想真正为我所用,你所要做的事情,是去理解现在的经济怎么了。而这,正是这本书中索罗斯想要论述的重点。

  对于2008年发端于次贷危机的本次金融危机,到底怎么看一直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在前言中,索罗斯一开始就对准了“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恰好是由于当年里根成为美国总统,撒切尔担任英国首相之后,奉行不干预政策,导致了现在的危机。从这点,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最近撒切尔逝世后的争议反而越来越大。

  然而,索罗斯到底是自由主义的朋友还是敌人呢?正如有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里根-撒切尔时代恰好奉行的不是自由主义,他们不过是被大金融家给绑架了,而索罗斯也指出,2008年危机发生后,虽然政府前期的救助是符合逻辑的——在这里,索罗斯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当汽车打滑时,首先应该是顺着让它行事,然后平稳了才矫正方向——但是,在后来,政府的买单实际上是用国家信用在取代市场信用。而在欧元问题上,索罗斯也批评了过去的不少做法,比如欧洲金融管理部门实施的长期再融资操作方案,“让政府和银行继续徘徊在破产的边缘”,但索罗斯在承认“欧元是一种不健全的货币”时,却看到欧元作为“人们对于开放社会的渴望”,而这种渴望也在世界各地发芽。

  我们很难说,索罗斯的看法就是至理名言,但我想对于“开放社会的渴望”却是人类共同的希望,我们还没法预测危机过后的变革是否顺利,但是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自由、富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