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职爸爸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全职爸爸读后感锦集

2021-02-16 01:5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职爸爸读后感锦集

  《全职爸爸》是一本由毛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职爸爸》读后感(一):爸爸不是超人,但是每个孩子心里的王~

  小陈这个爸爸真的是幽默又负责,其实每个爸爸都是一个带娃高手,前一阵《狮子王》阔别十几年以3D版的形式重新登上大荧幕,又一次让我被木法沙的父爱感动,辛巴:可是你好像什么都不怕。

  木法沙:我今天就怕了。

  辛巴:真的?

  木法沙:是的,我怕我会失去你。

  小时候,每个父亲都是孩子心中的英雄吧,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撑起这个家,守护着我们成长,教我们骑自行车,把小小的我们放在他肩膀上追逐风的声音,他们有时也会脾气不好,也会没有耐心,但是每个父亲都一定深爱他们的孩子,也正因如此,孩子们才能不惧跌倒向前奔跑。

  《全职爸爸》读后感(二):毛利、倪一宁都是一样的

  把这本书看作一本育儿书,不够有借鉴意义。毛利们觉得买不起别墅就是命运的磨练,普通的父母还在纠结买学区房吧。由一些拉拉杂杂的公众号文章集合成的书,缺乏了点书的深度。

  这几年看了很多公众号,发现倪一宁、毛利、张晓晗都是一样的。

  生活优越。前有倪一宁不懂为什么有人不肯多花100块钱买软座票,后有张晓晗台风天屈尊降贵通马桶。离普通人的生活甚远。

  这类公众号大概分为两类,一种是满满优越感,全天下老娘最有品味;另一种是我和你们不一样,但又想要显得接地气。一边不屑于屌丝青年的生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早就实现了阶层的飞跃,一方面又想讨好普通群众。不拧巴吗?

  这本书是跟火锅的书一起看的。人的气质会显露在她的文字里。也许是角度不同。火锅的书写的是她的儿子荷包的日常,很有生活气息,小孩会说话了、小孩分不清平翘舌,很多情节让人会心一笑。这本书讲的是小陈如何带娃,上补习班、旅游。看着看着觉得压力倍增,现在小孩的压力真大。毛利和小陈不像是夫妻,更像是上下级关系。

  其实我觉得,毛利就是结了婚的倪一宁、生了娃的张晓晗。毛利最大的优点是比倪一宁有趣,比张晓晗不拧巴。

  《全职爸爸》读后感(三):做个好队友

  当八零后、九零后这样的标签仍然被作为关于成长的概念时,八零后和九零后们已经为人父人母,开始担起了引导子女成长的重任。

  如同改革开放时代赋予八零后、九零后与父辈们不同的经历和认知,这一届爸爸妈妈在对待孩子成长上也表现出了与时代相洽的特质,新挑战层出不穷,应对办法五花八门。

  公号写手毛利的这本小书,把自己家庭作为八零后、九零后爸爸妈妈的一个样本,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读者。作者让先生小陈上岗成为了全职爸爸,每周记录全职爸爸的工作情况和儿子艾文的成长点滴。

  尽管为了吸引眼球,作者不自觉地贩卖着网络中无处不在的攀比和焦虑,但总体上相对真实地记述了城市普通中产家庭的育儿观,很多地方会让人会心一笑或眉头一皱。

  爸爸、妈妈本不是职业,抚育孩子成长是父母共同的责任,因此也完全谈不上角色互换,至多只能算得上育儿的不同立场和观点,不太恰当的题目带偏了人们对所谓“全职”妈妈爸爸的认识。

  公号文章落在纸面上同样好读,虽然很多内容是日常的流水账,略显啰嗦重复,但文笔轻松,不时穿插幽默的桥段,适合带娃后暂短闲暇时翻阅并反思自我。

  尤其推荐男同胞们阅读,能够从中深切体会到队友眼中那个你从未认识到的自己。

  《全职爸爸》读后感(四):爸爸都能成为育儿奇才?

  作为本书的编辑,非常开心做了这本颠覆认知,又烟火气十足的宝藏书~

  全职爸爸——光是这个名词,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了。

  “什么?爸爸带孩子吗?”

  “什么?还是全职的?”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位全职爸爸,你一定会惊奇不已,就像发现了某种珍稀动物。因为这样的安排,超越了我们长久以来对家庭角色分工的认知,有那么一点……违背常理。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种对固化观念的打破:爸爸也可以成为育儿奇才哦!

  全职爸爸每天都干些什么?爸爸会怎么带娃?爸爸育儿和妈妈育儿相比的优势在哪里?

  ……

  通过这本书,那些对这个职业虚无缥缈的想象,会变得更加的具体、接地气。

  毛利老师的文字有毒,平凡琐碎的日常,在她的笔下,都自带喜剧感,看稿的时候,不知道被逗笑多少次。作为一个single lady,我我我……居然有点想带娃了!(虽然过程会很辛苦,但是也会体验到好多乐趣啊。一边痛苦一边快乐,或许才是人生的真谛)

  本书在编辑的时候,还特别收录了男主角——全职爸爸小陈的育儿心得精华总结,干货满满:孩子幼升小的经验、孩子不听话时如何控制自己不发火、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激励……对新人爸妈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

  个人很喜欢序言中的一句话:家,就是两个人的互相支撑,不用分男女,更不用分胜负。

  ——这才是家的意义呀~

  《全职爸爸》读后感(五):无理取闹家长的典范

  把对老弱妇孺幼的包容忍让当作理所应当,公众场合哭闹的事情,不是首先要求大家应该去忍让。父母有管教的责任不是吗?

  您实在是太无辜了,站在婴儿的这一边,反而被差评了呢。但事实是,利用这一批青年父母,毕竟,他们才是你的目标读者。

  读者礼貌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您的态度倒是高高在上。婴儿哭闹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您这么理直气壮混淆黑白。

  在讨论父母有管教的义务时,您反而说孩子哭闹是天性,责怪别人怎么不去指责突发疾病的路人。

  还发文讽刺年轻人都是巨婴,嘴脸太难看

  《全职爸爸》读后感(六):摘录

  前言

  gt;> 家,就是两个人的互相支撑。

  有人出钱,有人出力,并不用分男女,更不用分胜负。

  爸爸都能变成育儿奇才,因为爸爸拥有女人没有的定力。

  女伯爵写信给蒙田,请教如何让孩子有个最好的开端,蒙田在《论教育》里的第一点忠告就是:您应该充分克制自己的母性。

  ◆ 新人上任三把火——全职爸爸第一周工作报告

  和我一样哈哈

  gt;> 电吹风吹电饭煲

  ◆ 爸爸带的小孩会有什么不一样?——全职爸爸第六周工作报告

  gt;> 现在抱起沙袋的一刹那,总有一种想将其扔在路边的冲动

  ◆ 你一天到晚到底在忙什么?——全职爸爸第八周工作报告

  好可爱的描述

  gt;> 不同的是,猪哼哼是一种动物本能,你能跟牲畜生气吗?小孩哼哼唧唧只让人心浮气躁,但除了忍耐毫无办法。

  ◆ 世界上只有一个丈夫就够了——全职爸爸第二十周工作报告

  笑死了!

  gt;> “小矮人就不是人了?”

  gt;> 小陈的按摩券,就像某些饭馆累计消费满多少加送的一个凉菜,里面五六块黄瓜,连辣油都舍不得倒两滴,丝毫没有诚意

  ◆ 一个单亲爸爸忍辱负重的生活——全职爸爸第二十五周工作报告

  gt;> 因为被爱让他有恃无恐,他铆足了劲想要爬上家庭金字塔的顶端,控制住我们一家

  ◆ 一个伟大的企业总会有低潮期什么的——全职爸爸第三十三周工作报告

  好男人

  gt;> 过了立即认怂和解。

  ◆ 带孩子为什么会经常忘了带脑子?——全职爸爸第三十七周工作报告

  gt;> 我早就看穿了夫妻关系中的博弈学,当丈夫做错事,妻子跳起来骂一圈,本来做错事的人忽然就不愧疚了,反而会凶起来:我这么忙这么累才会做错这件事!

  gt;> 大部分满腹唠叨的全职太太都是这么做的,家务事嘛,繁杂又琐碎,做的事情越多,总是错得越多。当你不小心打碎盘子,如果老公来一句:“怎么这么不小心?”说不定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只有老公说:“手有没有割破啊?”才是唯一保持和平的正确答案。

  ◆ 让人胆战心惊的热情——全职爸爸第四十二周工作报告

  gt;> 成年人在外面太忙太累太坎坷,无论如何都要藏着掖着,我们不能跟小孩一样直接发脾气。但在家里就方便多了,找个亲近的人下手,发发脾气,是一种一不小心就会流露的释放。

  ◆ 旅行结束的时候,伤伤感情谈谈钱吧——全职爸爸第四十七周工作报告

  gt;> 生活啊,处处都是谈不拢的价值观。

  ◆ 小陈上岗一年了——全职爸爸第五十二周工作报告

  gt;> 写了一整年的工作报告后,我发现成年人的生活,从来就没有安安稳稳的幸福这一说,通常是一个挑战迎着下一个挑战,一开始是培养小孩的独立能力,紧接着幼升小,一系列问题解决后,新问题又出现了,我们要买个属于自己的房子。

  《全职爸爸》读后感(七):看似玩笑,其实却认真的生活

  2020年给自己内心立了一个小旗子,多读点书,多看点剧,定量输入,定量输出。

  自知绝对不是当写字的料,但坚信写作是一个人不断升级思维,跳出思考模式的最好方式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佩服这本书的作者毛利的地方。她的笔力和见识不一定是一线的,但她的勤奋程度,应该是一流的。都说公众号红利已经过了很多年,但是毛利女士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对生活里各种鸡飞狗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有着自己稳定的读者群。

  眼看着,毛利老师在公众号一周又一周连载自己老公辞职回家带孩子的每周工作报告,到最后成为一本书,这里面除了对生活的细枝末节的认真观察外,还有笔耕不辍的坚韧,冲着股劲,都值得说点什么。

  《全职爸爸》,文如其名,讲得就是一个放弃工作,24*7回家带孩子的爸爸的日常。这位爸爸正好是上海著名专栏作家毛利女士的老公。而让老公有这份辞职的底气,还是源自于毛利女士努力写写写,赚稿费,雇老公,每月发工资,让他看孩子。

  说实话,在这个焦虑的当下,人人都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让一个月薪2万的大男人放弃工作,自己全权负责生活花费的女士,还生活在物价常常令人咋舌的魔都,怎么看,都有种当代女权实践者的超现实味道。

  既然这书讲得全职爸爸的日常,自然少不了管孩子的那些屎尿屁,以及和全社会笼罩的同辈竞争氛围的赛跑——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毛利女士的老公小陈,有着南方男子的蕙质兰心,他一面照顾着孩子的生活起居,一面妥帖地收集各路升学资料,不断带着孩子去面试,总算进入了父母都还算满意的小学。

  社会的优胜略汰真的特别残酷,但毛利女士用一种打趣的口吻,戏谑着小陈,笑他半夜爱啃鸡爪喝可乐,趁孩子睡去,在电脑前憋着写育儿日记,和难产一样。

  还觉得小陈当全职爸爸,当得有点太投入,似乎忘记了他的生活角色——一个老公,把所有上海及郊区的小学都给孩子报了名,丝毫没有考虑毛利女士的生活喜好,好歹她也是一位沪上都市丽人,需要在复兴公园周围偶尔体验精致生活,为文思泉涌捕捉灵感。你让她为了儿子搬到荒郊野地去,是不是有点太过残忍?

  看了看这本书的定价,48块。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买过实体中文书了,确实对中文书籍的定价不怎么了解,但第一眼的体悟是,还挺贵。嫌贵嘛,可以去毛利女士的公众号看,免费:)

  但书的好处,就是经过编辑后,有了逻辑脉络的细腻。读这本书,真的不要带着“我去学点育儿经”的心态,也不要试图在书里找寻深刻地精神领悟,但读完,的确有种自然地轻松与舒适。

  我觉得,在这个人人都能出书的年代,花50块,3个小时,得到一种小快乐和惬意的轻松,还是值得的。和做喜剧电影的道理一样,电影里最难拍得就是喜剧,所以经典的喜剧乏善可陈,毕竟,众口难调。

  而看似轻松又能让人一直读下去,在偶尔吐露笑声的同时,体会到共鸣的书,其实也是最难写。何况,毛利女士暗暗地,在自己的文字里,透露出一些关于婚姻成功的智慧,还是让我着实心领神会的。

  老公和老婆是平等的,雇主和雇员也一样,当老婆是雇主,老公是雇员的时候,就适当地给与雇员更多尊重与自由,这体现在,定期review工资,适时精神与物质双重鼓励,该严肃当老板的时候,有老板的范儿,该当贤惠老婆的时候,也能角色之间任意转换。好的雇主,总是特别善用萝卜大棒法,好的老婆,也然。

  《全职爸爸》读后感(八):书评:家庭角色互换 互相支撑育儿|毛利著《全职爸爸》

  1

  以月薪两万的工资聘请人带娃,这不奇怪;

  让月薪两万的丈夫辞职在家专门带娃,这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让月薪两万的丈夫辞职专门带娃,并支付同等的月薪,而且丈夫工资“不拿白不拿”外还能附带申请各项专项资金。

  这个奇怪的事,发生在上海;

  这个人,就是上海女作家毛利。

  最近,作家毛利新书《全职爸爸》出版,全面忠实记录了丈夫辞职专门做全职爸爸的生活点滴和聘请感悟。

宋客 文 《孝感晚报》

  2

  顾名思义,全职爸爸就是那些没有负担家庭经济责任的父亲,他们的生活重心以料理家务、照顾子女为主。

  《全职爸爸》这本书里,家庭角色互换,以周记的形式、“夫人”的视角、作家的细腻,近距离报告作为“全职爸爸”的丈夫的履职情况。全书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只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举凡陪孩子游戏、旅游,教孩子补课、做作业,甚至为带孩子而爆发的夫妻之间的新冷战、隔代教育之间的小摩擦都有体现。

  当孩子吵闹焦躁、当育儿理念与配偶产生冲突、当“主内”没体谅“主外”人的心情和辛苦,等等,怎么办?

  育儿不是夫妻恩爱就可以风雨同舟好说歹说,而没有血雨腥风怒发冲冠气吞万里如虎;育儿不是夫妻一方谁强势谁的理论就可以全面放手实行,而不给另一方尝试探索创新实践的机会。小事正因为鸡毛蒜皮零碎狗血,特别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自然会情绪焦躁失控导致夫妻争吵咆哮,甚至到了一方离家出走扬言闹离婚的地步。

  但毛利笔下有温情,放手包容丈夫的育儿新实践,及时鼓励全职爸爸的育儿新收获,即使因丈夫机场丢行李、在家乱吃不收拾,写得激愤处也总会以一种大度而雍柔的心态去抚平和化解,多点头点赞,少生气怄气。

  哮对人生不如笑对人生,前一个哮是咆哮,后一个笑是微笑。

  3

  花儿不绽放则不芳香,生活无涟漪则死板无趣。

  作为作家,毛利更懂得写小说不一波三折哪还有什么意思的道理,因此对一切突然掉链子、突发事件都能保持一颗强大的心,以“第三方视角”好好观看体验,以“上帝视角”好好审视探源,谱写新一届育儿生活新百态。

  毛利喜欢挖掘平常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把些小屁事描绘得津津有味,把队友脸谱画得栩栩如生,能引起强烈共鸣。

  既然写全职爸爸,主角光环自然要在镁光灯下走两步,答辩陈词,现身说法。

  因此,该书每周工作报告后,还附带丈夫小陈的经验做法、失误剖析、误伤叫屈。

  育儿一举一动,夫妻一唱一和,理念亦正亦邪,读后忍俊不禁,会心一笑。

  4

  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是第一次来到人间当子女做父母,育儿都是新手,孩子的调皮捣蛋都是正常的,母亲要克制母性,父亲要保持定力,不需要居高临下教训人,更不要故作大能贩卖焦虑。

  总之,《全职爸爸》这本接地气的书,让我们在一边近距离看着邻居普通孩子“成长的烦恼”,一边在润物无声中默默体会到的儿童教育方式——也许是爱和自由式教育,也许是虎妈式教育,也许是其他式教育。

  至于大家关心的丈夫辞职带娃还发工资到底值不值得的问题,作者已明确当然值得,“做梦都要笑醒”,因为“家,就是两个人的互相支撑。有人出钱,有人出力,并不用分男女,更不用分胜负。”

  最后,我们反过头来看开头,我们所谓的奇怪,才是奇怪啊。

  个人公众号“不懂教和育”,微信号:budongjiaoyu 。

  【新浪微博&豆瓣读书】宋客

  《全职爸爸》读后感(九):全职爸爸:家就是有人出钱,有人出力,不用分男女,更不用分胜负

  如果你的丈夫愿意做全职爸爸,你能接受吗?如果你的妻子赚钱能力很强,你能甘心退居家庭,全职顾家吗?

01

上海作家毛利在《全职爸爸》中写道:“家,就是两个人的互相支撑。有人出钱,有人出力,并不用分男女,更不用分胜负。”

  深以为然。

一项调查显示,对于丈夫成为全职爸爸,男性赞成的比例要高于女性。在受访已婚人群中,56%的人认为这是对家庭负责的体现,54%的人认为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全职在家的不一定是妈妈,也可以是爸爸。一个家庭能够幸福和睦,关键是让每个人都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擅长育儿和对育儿感兴趣,这与天生自带母爱并不矛盾。

  既然你们组建成了一个家庭,就应该以保证家庭收入最大化,幸福最大化为前提。

  有人可能会说,让父母带孩子,两个人都出去赚钱,不是更好吗?

  这样的安排,的确能赚更多的钱,我们很多家庭也是这样选择的。

  但孩子是我们的孩子,不是父母的孩子,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没有义务帮忙带孩子,这是其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参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许我们当时看不出来,但隐患始终都在那里。

  参与孩子的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后悔之后再去挽回,但孩子的成长一旦错过,将再也没有机会弥补。

02

  毛利负责赚钱养家,她的丈夫小陈负责全职带娃。毛利每月会给丈夫发两万月薪,这种很多人不能接受,甚至不能理解的家庭分工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毛利可以专心工作,努力赚钱,丈夫本就喜欢小孩子,在育儿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上班不能体会到的成就感。

  可能有人会质疑这种“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很容易出现问题。

  那种被逼无奈,只能接受这种分工方式的夫妻可能会离婚,但主动选择这种分工并且能够维持下去的家庭,一般不会出现大问题,反而会很幸福。

  戚薇和李承铉就是典型的“男主内,女主外”的婚姻模式。

  李承铉并不是没有赚钱能力,选择做全职爸爸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是真心愿意,而非迫不得已。

  戚薇也很尊重丈夫的付出,她曾在节目中坦言:“因为有我老公和妈妈在,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我并不觉得,在家里面操持家务,带小孩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夫妻之间,互相理解,相互支撑,彼此成就,才是婚姻最好的样子。

  我很欣赏他们的勇气以及对于家庭分工的探索,全职在家的一方,无论男女,本就是在工作,他们也付出了劳动。

  只可惜,很多人并不认为全职在家的人有价值,所以才会出现《82年出生的金智英》中得了抑郁症的金智英,才会有人说“在中国,全职太太是一个高危职业。”

03

  小说《82年出生的金智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着实令人气愤。

  金智英因为过度劳累,手腕到了完全动不了的程度,她去诊所就诊,老医生建议她不要经常使用手腕,多休息,炎症自然就会好。

  作为全职妈妈,要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孩子,怎么可能不用手腕?

老医生笑着说道:“以前我们可是得拿着木棍敲打衣服清洗呢,还要烧柴火煮衣服消毒,蹲在地上扫啊拖啊,样样都来。现在洗衣服有洗衣机,还有吸尘器不是吗?现在的女人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

  全职妈妈的牺牲和付出并没有人在意,她们全年无休,24小时随时待命,照顾孩子,操持家务,日复一日为家庭付出,她们的工作强度一点都不小于996的上班族,但还是有人指责她们是妈虫,是靠老公养着的“废物”,再加上很多全职妈妈在家里毫无地位和话语权,不得抑郁症才怪!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戚薇这样说道:“在外奔波的那个人,你是顶梁柱,但是如果你这个顶梁柱没有家里面这个支撑的话,你顶不住。”

  想起我曾经的一位女领导,四十多岁,事业有成。她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丈夫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顾家和两个孩子身上。没有丈夫在背后的默默支撑,她绝对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同样,每个全职妈妈都在奋力托举起丈夫的事业和孩子的未来,她们真的付出了很多,她们需要被看见。

  什么时候全职爸爸才能被大众接受和理解?甚至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当有一天,全职妈妈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且社会以及他人也能够真心实意客观评价她们的付出时;当有一天,全职妈妈能够被家庭成员真心认可时;当有一天,我们不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裹挟,能够包容看待别人的不同,善意对待每一种选择,接受和而不同时。

  说到底,现如今连全职妈妈都还被认为是高危职业,谁又有勇气成为一名全职爸爸呢?

  《全职爸爸》读后感(十):那些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后来都怎样了?

在外面奔波的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如果没有家里人在后面支撑的话,你顶不住。

  “我们的社会,很容易忽略掉全职妈妈这个职位。”

  这句话是李承铉在某档综艺节目里说的,当时让我很受触动,再加上《我家小两口》的热播,就关注起戚薇、李承铉这对情侣来。

  戚薇和李承铉是典型的女主外、男主内的生活模式,李承铉是一位全职爸爸,平时戚薇出去打拼事业,都是李承铉在家照顾小孩。

  为此,李承铉还曾被网友指责为“吃软饭的”,其实,李承铉在成为全职爸爸以前并非没有工作,他在韩国既做歌手又做主持人,自己还在上海开了一家火锅店,不愁经济来源,做全职爸爸,只是他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戚薇对老公的付出十分理解,她曾在节目中坦言:“因为有我老公和我妈妈在,我会很放心,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我并不觉得,在家里操持家务,带小孩是一件轻松的事。”

  因为经常自己照顾女儿,让李承铉对全职妈妈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的确,全职妈妈对这个角色被社会忽略得太久了。人们习惯于听男人们说自己一个人扛起了养家的责任,四处奔波,却忽略了全职妈妈对家里的付出。

  全职妈妈们一天要做的工作并不比在外打拼事业的丈夫少,而且这份职业全年无休,有时甚至还不分白天黑夜,个中辛苦,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有资格评说。

  好在新一代的爸爸们对育儿问题越来越关注了,前一阵梨视频的一个采访曾登上新浪热搜,七成受访九零后男性更愿意带娃。

  那么,爸爸带娃这件事到底靠不靠谱呢?

  这不,作家毛利就写了一本叫《全职爸爸》的书,专门聊聊爸爸带娃这件事。

  (《全职爸爸》毛利 著)

  月薪两万,老公正式转型成为全职爸爸

  在大妈们的观念里,青年人年轻力壮理应出去赚钱,带小孩,那不是浪费年轻人赚钱的时间吗?

  起初毛利一家也不例外,儿子艾文是在姥姥姥爷的呵护(shi feng)下长大的,从早上一睁开眼睛,就有人从头伺候到脚,俨然一个家里的小皇帝。

  即使有老一辈人帮忙,毛利和老公小陈的新手爸妈生活依旧过得手忙脚乱,于是两人做了一个约定:将来谁成功了,另一半就回来带孩子。

  几年后,毛利的一本小说卖出版权,入账一百多万, 于是毛利带着胜利的喜悦让小陈兑现承诺:做一名全职爸爸。

  为了理直气壮地把带小孩的任务交到小陈手上,毛利每月给小陈支付2万元的薪水,自己则扛起了养家的责任。

  其实,兑现承诺只是一方面,关于做全职爸爸,小陈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小孩一起玩; 其次,曾经在饭桌上,小陈亲眼看到毛利在吃鱼的时候丈母娘叮嘱她要小心刺,由此可见,培养儿子自主独立的习惯迫在眉睫; 最后,如果不适应这种生活方式,大不了一年之后在回去上班嘛。

  全职爸爸这份工作,并非想象得那么简单!

  带小孩像一场苦行。整个过程有如走在318国道徒步去西藏。

  小陈在带娃的朝圣路上还没迈出第一步,大爷大妈们就打着关心的旗号来了一拨实力拆台:

  大男人在家待着干嘛?小孩上了幼儿园,还需要陪吗?前两年没辞职,小孩不也带得挺好吗?……这些舆论追根究底还是那句全职妈妈们都曾面临过的灵魂拷问:你一天到晚到底都在忙些什么?

  无数女人只要一听到这句话,立刻觉得气不打一出来,自己跟二十四小时保姆一样忙忙碌碌转来转去,在别人眼里只是无头苍蝇。

  小陈听到这话会迅速弹起来反问:“你不知道我有多忙吗?”

  看看这张时间对比表,小陈的档期可谓排得满满当当。 全职爸爸这项工作不仅全年无休,包揽照顾孩子、做家务、陪孩子写作业、陪拍皮球、陪练自行车、陪放风筝、给孩子挑学校、制定学习计划、陪上辅导班、哄睡等多种业务,而且还十分考验爸爸们的学识、技术、品德、情商、智商、体能、脾气等多种技能。

  小陈没当全职爸爸以前,听到毛利有时抱怨带小孩是世界上最大的苦役,会不痛不痒地在旁评论:“你啊,太没有耐心了!”

  结果转型以后画风突变,迅速从慈父“魔化”成了虎父:

“九加二到底等于几!你为什么要睁眼说瞎话啊!这到底是几?”

  半夜十二点,小陈还在为一道二十以内的加减法题和儿子发脾气,这回换成毛利揉着惺忪的睡眼批评小陈:“你为什么对小孩这么凶?你就不能耐心一点吗?”

  你看,全职爸爸这份工作可谓腹背受敌,前有大婶大妈虎视眈眈随时盼着你出差错,后有家里亲人时不时怪你对小孩管得太狠,小孩还会因为你批评他跟你不亲,可能你忙活半天最后还会落得一句:“爸爸讨厌!”

  当个讨孩子喜欢的爸爸并不难,孩子想吃冰激凌就去买、想吃糖就给他,周末陪孩子捉捉蝴蝶,捞捞鱼,看孩子一边玩一边回过头对你甜甜一笑,不必为难自己更不用强求孩子,只要你能阻止时光流逝,就能跟孩子一直待在童话世界里。

  可现实是孩子总会长大,家里还总还是需要一个人,把这只小动物,慢慢教养成人。

  并不是一个男人选择回家带孩子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职爸爸的,教养孩子不仅需要投入时间、还更需要耐心。用小陈的话说就是即使气到内伤,也要笑着吐血。

  简单来说,想当一个全职爸爸,你得具备以下素质:

  ●无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 ●面相极具亲和力;●脾气爆好,孩子不听话、哭闹的时候你得有耐心,保持冷静和孩子好好沟通;●积极乐观,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心态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体能要好,孩子奔跑、骑车、玩滑板或做各种其他运动时你得能跟得上;●知识面要广:最好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历史储备横跨上下五千年,再懂点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诗词歌赋要能倒背如流,而且要有强大的搜索能力,总之,孩子能想到的各种问题,你都得接得住!●有童心和责任心:有童心才能和孩子玩到一块去,有责任心则能保障全职爸爸玩到尽兴时依然保持理智,不至于把孩子丢了。 每个爸爸都是育儿奇才 如何让孩子有个最好的开端呢? 蒙田在《论教育》里的第一点忠告就是:“您应该充分克制自己的母性。” 其实,每个爸爸都能成为育儿奇才,因为只有爸爸拥有女人没有的定力。

  小陈做了全职爸爸以后,给儿子艾文制定了全面的培养计划,而且落实得非常彻底,连外出旅行也不忘在行李箱里装上数学题、认知图册,每天盯着孩子练习。

  每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训练一项接着一项,骑车两小时,拍皮球两小时,无论拖延多长时间都要吃完碗里的饭,还有时不时的英文训练……

  在教孩子骑车这件事上,小陈更是展现出了他的核心优势:懂得放手。

一群大妈叫起来,“哎哟哎哟小孩摔下去啦。”小陈遗世而独立,轻喝一声:“没事,他会自己站起来的。”儿子带着全套护具,在地上摔成皮蛋,他往前摔、往后摔、连环摔、跳着摔、滚来滚去摔。摔得大妈都看不下去纷纷领着自己小孩回家了。摘自《全职爸爸》毛利 著

  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艾文在两天内就学会了骑自行车。虽然摔得乱七八糟,但是一点都没受伤。对此,小陈爸爸颇为得意:

艾文骑车摔跤,我是从来不扶他的,不是我不担心,而是根本无需担心。其一,我在后面跟得紧,摔得重不重我心里有数;其二,每次摔完之后我会让他确认护具是否复位,以保障下一次不受伤。摘自《全职爸爸》毛利 著

  上岗半年多,小陈成功把儿子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训练成了一个吃喝拉撒睡全自理的小男子汉,还教会了他拍皮球、骑车,带他体验了冲浪、高球,并且在大上海“血雨腥风”般残酷的幼升小竞争中,凭借自己多年的职场经验与追求结果的精神,于不利局势中弯道超车,帮助艾文闯过重重面试官,拿到了心仪学校的offer。

  而毛利则把他们一家的故事写成了自己的又一部新作《全职爸爸》,并且在写作事业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撑起一个家,并不是光有一根顶梁柱就可以了 戚薇曾在采访里说:“在外面奔波的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如果没有家里人在后面支撑的话,你顶不住。”

  毛利也在新书中坦言:“如果现在让小陈出去上班,我的家庭生活会原地崩溃,很可能再也没办法好好写东西。”

  常有记者向事业有成的女性发问:“请问你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呢?”

  其实,事业与家庭从来都无法平衡,只有选择。那些所谓成功的事业女强人,身后一定有家人或者是助理、保姆在帮她打理家庭,她才能把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上。

  一个家总需要两个人互相磨合、彼此体谅才能找到那个能让彼此舒适的平衡点,在外冲刺事业的那个人并不比在家全职带娃的人付出更多、更伟大,因为四面墙中间空有一根顶梁柱还是四面围墙,称不上是一座房子,在家里为你撑着的那个人,才是构成房顶的那片瓦。

  家,就是两个人互相支撑,没有谁比谁强这回事。有人出钱,有人出力,并不用分男女,更不用分胜负。

  关于新书:

  《全职爸爸》 当你还在丧偶式育儿,有人已经开始全职爸爸了 人物、澎湃、界面新闻争相报道全职爸爸工作一年的观察与记录实力证明爸爸育儿的核心优势 关于作者:毛利。知名作家、自媒体人,曾任《我们相爱吧》文字总撰稿。长期担任《Vista看天下》《ELLEMEN》《中国青年报》《腾讯·大家》撰稿人。著有《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一纸谈欢》《当待业女遇上草食男》等作品。所主理微信公众号“和毛利午餐”,现已成为情感、家庭领域头部公众号之一,影响力极大,深受读者喜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