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1000字
《比利时的哀愁》是一本由【比利时】雨果·克劳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7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一):熟悉的哀愁来自比利时
《比利时的哀愁》读完了。书评什么是写不出来的。透过小说去感受一个民族的秘史貌似也差那么点火候。既然答应了朋友,不写点好像是会被拉黑,基于若干或明或暗的理由,我写点阅读中的感受不知是否和正在读或读完的朋友有交集。
每次看书我都会问自己,能不能看完,看完一本书的动力来自什么?一本700多页的书如何可以坚持的看完。我的手上上有好几本看了一点或者看了一半的书在继续等着有朝一日为我讲述他们各自丰富多彩和各不相同的生活。
《比利时的哀愁》我看完了。不是我读书的脾气变了,而是书中描写的那种相似感让我一直读完。没有坚持的痛苦有的是愉快的进入。人年纪一大看到小孩子总是会和自己那个阶段比较,看到的是年轻一代的缺点,看到是年轻一代的叛逆看到的是年轻的自己,每每看到刘易斯对自己说,看到他在教会学校的林林总总,看到他周围各种亲戚和所谓的长辈的闲聊,总觉得熟悉,不是环境的熟悉不是闲聊的内容的熟悉,而是对生活的熟悉,抛开具体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环境,刘易斯的生活确实是熟悉的,不论什么人在刘易斯的那个年龄和哪个环境做的也是刘易斯做的事吧,想对自己说的也是刘易斯对自己说的吧,周围的大爷大妈也是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吧。不论时代的大背景如何变化,每一个个体的人在时代背景的变化下依然做着相似的事情,依然闲聊,依然八卦,依然调皮,依然叛逆,依然开心,依然为了爱不顾一切。
我认为好的小说就是这样,这样的小说不仅让我看到了刘易斯的的各种,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这也许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的关注吧。比利时的哀愁不仅仅是比利时的不仅仅是刘易斯的而是我们在读这本书的你我他的。
《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二):一个时代的哀愁
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对它爱不释手,这本书很有重量,这也意味着书中的内容不会少,也确实这本书是近期我看了最久的一本。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建议大家先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雨果·克劳斯1929年出生于比利时,可以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还涉猎剧场工作,而且对美术也有专业的基础。由于作品种类丰富,他在当时算是十分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也多次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候选名单中。毫无疑问,这本《比利时的哀愁》是他的成名作,也影响了无数人,尤其当时在比利时轰动不小。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对于细节的观察力是超强的,这也使得他的文字都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这本书以战争为背景,在战争中任何一种人物的性格都是合理的,因为人只有在经历极端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发掘出异常的潜力。主人公是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在混乱世界背景下的成长,体现了当时环境的一种境况。这也恰巧是雨果所经历的年代,这种小说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绝对写不出来的,为什么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能够如此清晰,我想作者一定是自己有所感悟,或者身边有人给了他灵感。
一个少年的内心世界在某称程度上来讲是可以代表整个比利时人的,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在战争中经历灾难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在真正紧张的时刻,一个人的性格是不需要过多外表修饰来塑造的,雨果的文字中没有过多没用的东西,这就像他的诗歌一样,只是那么一点,读着就能够完美接收到作者的意图。随着故事的发展,尽管生活上的困难越来越艰险,但是希望却越来越强烈,故事并不是那种极其跌宕起伏的,但就是能够从那种平淡之中体会到一种激情,这是一种渴望自由,不甘当下的一种态度。
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宗教,这对于现在的我们可能有些陌生,其实在那个时候甚至是现在的很多国家依然代表着很强烈的意志,这种从精神世界上带来的异教思想他们有时是不能容忍的,我很喜欢作者通过这种角度去描写当时人们的状态,这也证明作者并不是局限于在写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三):无泪的哀愁
有关比利时的书,市面上并不多。对于比利时这个国家,国人的了解也不多。
这个被成为欧洲的十字路口的小国,夹在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之间,夹于恩怨重重的德法两个大国之间,夹在本国不同民族的矛盾之间,千百年来一直被不同的国家占领,真正独立还不足200年。
比利时有三位以利奥波德为名的国王,利奥波德一世带领比利时走向真正的独立,利奥波德二世则是通过对刚果的血腥殖民积累了大量财富,使比利时经济迅速发展(这也使得在最近如火如荼的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中,利奥波德二世在安特卫普的被泼油漆后拆除),利奥波德三世在本国民众的眼里是忧伤的,而本书的故事正发生在利奥波德三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欧洲动荡不安,这个时代的比利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也没有足够斡旋的外交手腕,即使想要保持中立,也被时代的洪流拉扯着,夹裹着每一个人每一粒沙急转而下。
本书通过11岁小男孩路易斯的视角,描绘了时代背景下身边的人们,从弗拉芒族人、犹太人到吉普赛人的群像。笔法相当的克制,带着少年的懵懂,带一点天真的残酷,寥寥数笔,背后的悲剧细思却令人心惊。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哪怕只是短暂出场几页,也一样形象丰满,对女性角色刻画的尤其出色,每一个都充满个性与灵气,即使做出的决定可能既不道德也不正义,也不会令人觉得讨厌。每个人都很苦,跟大家一样苦。但每个人都在挣扎着寻找自己的路。
个性敏感的路易斯自己也一样。从山雨欲来的战前,到短短18天就投降的战争,到比利时的光复,成长于这样的时代,外界环境存在巨大的冲击,他对宗教的虔诚与怀疑、对弗拉芒民族和语言的思考、对性的好奇与探索、对亲情的摇摆,都是生活中的无法剥离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少年也终将长大成人。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也许从我们的角度看,对于殖民,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对于很多方面,本书的立场与我们传统的历史观并不完全一致,但这是了解比利时人想法的最好的书。站在比利时人的角度审视比利时的历史,也许就像一句台词里说的:“我现在哭不出来了,就好像我承受了比利时所有的哀愁似的。”
《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四):时代的哀愁
本书很生动形象的以二战世界大战为背景,借11岁少年路易斯的视角勾勒出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画卷与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路易斯本是一个爱幻想的敏感少年,然而战争与纳粹统治的现实迫使他直面巨变的周遭世界亲,亲人邻里疏离投机分子,狂热谎言滋生背叛,横行哀伤的氛围迈入世态人情,路易斯观察这些事态变迁,出入不同阵营的同时,也经历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种种情欲以死亡的试炼前面,他获得了最终的救赎。
如果可以用电影来,比利时的哀愁应当是有滤镜加持滤镜加持,并且经常采用手摇镜头的那种作者电影。文中大部分情节都是从路易斯这个主角的视角来记述的,时局的发展,家人的离合,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动,都是通过他听到的对话,他读到的信,他的见闻经历和他的想象传达到读者,以孩童的视角来观察周围世界,用他的直率无邪来反衬成人社会的伪善与堕落,这是世界文学中屡见不鲜的创作手法。
在此过程中,小说作者在文中不断加入这个男生对当前事件的评论,有时放在括号中,仿佛是电影的旁白,有时则直接作为人物的心理独白,插入叙事中,有趣的是在后一种情况下,叙事者的人称也随之来回转换。
不管是一石榴的奔涌之势,还是天马行空的意象挥洒小说文本都在写实主义的边缘游移不定,却也恰恰因此格外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既狂妄到要挣脱现实,又常常自卑而怨念频生的青春期男生的心理波形图。主观的叙事视角和感知方式,让整部小说始终,并非鲜花怒马,并非青涩纯情,而是略带着痞气的桀骜,弥漫着失落的怅惘,身体欲望在觉醒,意识观念却混沌善恶政协不分明,然而一切妒忌,怨怼,悔恨,骄傲,残忍,摇曳,放荡,又都洋溢着生命自发生长的新鲜与真实。
就在这战火与硝烟的背景上,背叛与疯癫的时代中,那些纷飞的心事与勃发的情欲,构成了特殊的青春回忆,一个比利时灵魂的青春回忆,这个灵魂的名字叫雨果克劳斯。
而路易斯就是作者雨果,克劳斯路易斯的成长经历也是作者的成长经历,然而这其实也是作者与我们读者玩的一个半真半假的身份游戏,而且他还欲盖弥彰的反复强调关于小说作者的身份不是开玩笑的。
事实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克劳斯都是这样一个不愿向外界世俗规范低头的倔强少年。2008年在饱受阿尔兹海默症折磨之后,克劳斯毅然选择了当时在比利时已经合法化的安乐死,告别了这个世界。
《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五):一个时代的哀愁
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对它爱不释手,这本书很有重量,这也意味着书中的内容不会少,也确实这本书是近期我看了最久的一本。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建议大家先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雨果·克劳斯1929年出生于比利时,可以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还涉猎剧场工作,而且对美术也有专业的基础。由于作品种类丰富,他在当时算是十分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也多次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候选名单中。毫无疑问,这本《比利时的哀愁》是他的成名作,也影响了无数人,尤其当时在比利时轰动不小。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对于细节的观察力是超强的,这也使得他的文字都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这本书以战争为背景,在战争中任何一种人物的性格都是合理的,因为人只有在经历极端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发掘出异常的潜力。主人公是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在混乱世界背景下的成长,体现了当时环境的一种境况。这也恰巧是雨果所经历的年代,这种小说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绝对写不出来的,为什么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能够如此清晰,我想作者一定是自己有所感悟,或者身边有人给了他灵感。
一个少年的内心世界在某称程度上来讲是可以代表整个比利时人的,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在战争中经历灾难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在真正紧张的时刻,一个人的性格是不需要过多外表修饰来塑造的,雨果的文字中没有过多没用的东西,这就像他的诗歌一样,只是那么一点,读着就能够完美接收到作者的意图。随着故事的发展,尽管生活上的困难越来越艰险,但是希望却越来越强烈,故事并不是那种极其跌宕起伏的,但就是能够从那种平淡之中体会到一种激情,这是一种渴望自由,不甘当下的一种态度。
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宗教,这对于现在的我们可能有些陌生,其实在那个时候甚至是现在的很多国家依然代表着很强烈的意志,这种从精神世界上带来的异教思想他们有时是不能容忍的,我很喜欢作者通过这种角度去描写当时人们的状态,这也证明作者并不是局限于在写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十三
《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六):哀愁的少年 哀愁的比利时
小说用少年路易斯的视角,经历了他整个青春的成长阶段。
小说从叙事的角度,通过“路易斯-他-我”的叙述视角频繁地切换,充满了主人公路易斯少年时期非常强烈的叛逆、迷惘、忧愁,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芜杂的思绪。
第一部中,路易斯从严苛的教会寄宿学校回到自己家,再到自己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家,他在这些各式各样的环境当中存在,对成人世界抱有好奇,“我是谁啊?我从哪里来?”,对自己的身世的质疑,和对各种事物的懵懂的理解,同时又极具反抗与不屑,用一种抵触的姿态在琢磨甚至轻视这个成人世界,这种抵触与路易斯跳脱的思路和少年时期的自大密不可分。另外,米泽尔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几分奇幻色彩,路易斯牛的地方就在于用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凭空捏造出来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精灵米泽尔就是代表产物,米泽尔作为支持者、陪伴者和见证者在少年的意识里游走,是路易斯成长历程中不可缺的一个角色,作者通过这种写法把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的成长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部以战争为背景,比利时在二战中不是非常刚,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在荷兰、德国和法国之间,在德国正式宣战后,立刻向四方邻国进军,打了奥地利和波兰之后,整个西线要干掉荷兰和比利时,然后继续向法国进发,在这个过程中,比利时经过一个非常短暂的抵抗后便缴械投降了。之后比利时的立场就是投靠德国,德国长驱直入,进军法国。小说中用路易斯的视角观察这段历史,通过他所轻蔑的成人世界,从家人、朋友、邻居甚至路人的角度,用小人物的遭遇折射大时代的经历,而这个成人世界里面恰恰就把那段时期比利时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心态、立场和处境非常巧妙地展示了出来。
全书的时间段为1939年到1947年,雨果克劳斯在1929年出生,并且同样成长在书中那样的一个小镇,从时间线上看,路易斯的经历与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吻合,在小说结尾,路易斯把他自己对于战争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交给了出版社,也就是说,这部作品可以理解为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作者借路易斯表达了对其成长环境的讽刺。
路易斯的少年,是克劳斯的哀愁,也是比利时的命运。
比利时与命运,他与哀愁,我与少年。
《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七):读《比利时的哀愁》
我们岂肯接受世事如斯, 我们每日醒来,都当嘴吐白沫, 为这世间尚有不公。 ——雨果.克劳斯
花了将近十天的时间,读完这本比利时最知名的作家雨果.克劳斯的作品《比利时的哀愁》,很厚的一大本书,封面封底精美,巧妙的设计以比利时的国旗红黄黑三种颜色为基调。第一次随书用白纸做了笔记,也算是记录书中打动我的文字部分,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部比利时著作。路易斯的少年、成年,正好经历了二战前后的比利时,他以一个人的视角,通过自己的成长、身边的朋友、家人亲戚在战争中的变故,来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比利时人民的影响,以及比利时在这次世界大战中经受的种种抉择和存在的由来已久的民族独立问题。 通读本书,主线就是路易斯成长的过程,前半部主要是少年路易斯的在学校以及童年经历的种种故事,读过之后会情不自禁的想到读过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我想童年应该是不分国界还有时间的,这段部分,读起来特别的亲切。比如,童年时偷偷的读不被允许看的‘禁书’,以及成立一个团队,说着只有成员才懂的暗语,或者是青春的萌动,都是很打动人的部分,相信每一个走过童年的人,都或多多少做过类似的梦。其次,书的第二部分,就围绕着二战德军入侵前后以及盟军登陆后,‘城头变幻大王旗各种势力’,轮流统治着路易斯所在的城市,迫害与反迫害,政治清算,战后问责等等。书中列举了路易斯成长过程中影响深刻的几位老师,如修女恩格尔、学校老师‘蛋头’还有提供阅读书籍的劳拉夫人,此外教父坚持的弗拉芒独立、母亲的德国占领军情人、弗洛伦特叔叔加入盟军而壮烈牺牲、疯了的欧梅儿舅舅、霍尔斯特的奇特举动、几位姨妈姑妈还有婆妈妈等在战争的抉择,是从寻常普通人的角度,来描述这场人类浩劫中,普通民众为了生存,做出的各种选择,这也算一种最真实的人性考验。在战争中,营救各种人免于去前线、去集中营;在战后大清算中,各种营救与自保,这也算是一个奇特的怪圈。 不过本书,最打动的我是,少年路易斯不论是在修女学校还是在读书中学阶段,以及德军占领时期还是战后的大清算时期,一直不曾改变的是他对读书的热爱,他可以在家人的谈话中,可以在作文课中、篇末的投稿中,因为不符合他‘特质’的文字,而遭到嘲笑或者责骂,身边的人不相信他会有如此才会,难道这不是对他一直以来不断的阅读的肯定吗?虽然,战争年代,但路易斯的家庭或者按照书中所说他的‘后宫’,都有不错的阅读氛围,多数次的提及在阅读的书名,以及在‘后宫’偷阅他的日记时,竟诧异的不相信路易斯可以写下如此优美的文字,就连逃亡中的塞涅夫(路易斯的父亲),也不忘让儿子弄几本书来。这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比利时人家,但更是一个以阅读为习惯,以阅读作为日常交流的家庭,这或许也为最后路易斯大放异彩加入‘笔社’,作了一个很好的说明。 书中打动我的文字,有很多处,为了不回头再找耽误工夫,我一点点做了记录。如:要想愁眉苦脸的话,等你老了,时间多的是,不是吗,父亲;爱一个人爱他的缺点;言辞是思想的外衣;我们也一定要宣誓,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比利时,我们的家;在这个苏醒了的,但又堕落了的世界,没有朋友,没有盟友……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留给更多热爱本书的人,去发掘吧!
《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八):这是我们在和平时代永远都无法体会的哀愁
他的命运,是欧洲的命运; 他的哀愁,亦是世界的哀愁。
《比利时的哀愁》是比利时泰斗级作家雨果·克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这部出版于1983年的鸿篇巨著,被称为“战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法语版获得1986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是雨果·克劳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11岁男孩路易斯的视角,勾勒出比利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画卷与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并将荷兰语区与法语区、德语区的历史与文化冲突,以及身处 " 欧洲十字路口 " 的比利时人的身份焦虑刻画得入木三分。
彼时的比利时想在二战期间保持中立,然而依然逃脱不了被纳粹欺压的命运,这就是小国的悲哀,无形的压力正笼罩在比利时的上空,这让比利时人民心中都充满了哀愁。而此时的路易斯还只是个爱幻想的少年,在战争中路易斯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变态,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在遭遇了种种国家、家庭的变故后,更是对心中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怀疑。
这个11岁的孩子路易斯在二战期间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父亲的通敌、自私、贪婪,母亲的婚外情,亲人邻里为求自保不惜互相出卖等等,都在都挑战路意对家庭、道德、甚至宗教的信念。
他所经历的这些是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永远都无法体会的哀愁,对于我们来说11岁正是懵懂无知,天真烂漫的年纪,而路易斯却因生活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过早的经历着这个年龄本不该经历的事物。
在路易斯的心中,本该一切都是美好的事物,却因为战争的到来,让一切变得面目全非,人性的丑陋在阳光下暴露无疑。
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在和平时期应该享受快乐的年纪,应该在父母的羽翼下无忧无虑的生活,因比利时经历二战的浩劫并在战后艰难重生的时期,让他过早的体验到了人生的无常,宗教的救赎与迷思,以及死亡的诡谲气氛。在看清了人性的本质后,种种的迷惑与渴望,让他试图在家人、朋友和师长的关系中寻找出路,继而自我救赎。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地看到了他的内心独白,分享他的情感世界,他的哀愁,在迷茫与懵懂中徘徊,在情爱与死亡中试炼,他的迅速成长让人感到心酸,更让人感到无奈。
或许在我们这个年代永远都无法理解二战环境下所有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借由作者灵魂式的剖析表白让自己设身处地的想象战时的情景,这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地方,也是作者写这部作品想要达到的高度。
《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九):草稿
《比利时的哀愁》,哀愁真是无处不在,自从战争开始之后,各种各样的哀愁就进入了路易斯一家,为了生存哀愁,担心战争,担心自己的生命,担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担心自己的饮食,自然每个比利时人都有如此的哀愁。不仅仅忧愁这,连生死之人都要为之考虑。
自己国家的文化无论何时都需要保留,需要保存下午,不能被外族所侵略,就像比利时被德国在二战中被占领时,都还是需要保留下自己的文化风格,保留自己作为弗拉芒人获低地人都特性。惠泽.....
青年男女之间交往,想追求着什么呢,难怪有句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看路易斯到举止,爱惜自己的女友,也珍重女孩,不过并没有得到女人的认可,反而投身在坏男人的怀抱之中。或者,再来个甜言蜜语,说些幽默开心笑话的话语,必然会得到女人的关爱。
如何才能画出好画来呢,路易斯第一次去老师家中,就被老师提醒别画成了毕加索。在绘画仙人掌时,叫出来的素描被老师批评,应该没有画出仙人掌的灵魂所在。也确实,没有经验之谈的学画人,怎样段时间里就获得艺术上的成功。
看着儿子与母亲的对话,不由的好笑,儿子无意间看到母亲和其他男人的亲密接触,竟然和儿子做起了生意,各自的秘密相互保密,不和父亲或丈夫知晓。只是这种秘密在如此的小镇上又能保密多久。儿子撞破秘密时,现场情人、母亲、儿子三人间有着有趣的对话。
二战在德国的挑衅中爆发了,比利时则陷入抵抗的犹豫之中,最终当战争来到家门口不得不战,仓促迎战,这如何抵抗准备充分的对手。法国兵来了,不过和想象中的不同,并没有马上到前线,而是在比利时国内寻找安宁和美食。
这一连串的但是,话语不断的转折,看着令读者好奇,路易斯成了小心的组织者,成为了另一个人的审判者伙同周围的小伙伴,对他人进行判罚。所执行的判罚,不仅仅是语言,而在于行为。不过,事后,被罚者弗里格还向路易斯致敬,孩子间的游戏变化真快。
浪漫的解读,在路上遇到美女,让男人的内心开始骚动,女人唤醒了男人心中的浪漫。浪漫,郎蛮,同音字,蛮汉子的灵魂,祈求着女人的关爱,让女人的情感灌输在男人身上,浪漫自然就浮现在眼前。每位男人和女人,都不会拒绝浪漫的来临。
这段内容看得太出人意外了,还真以为是场精彩的比赛,孩子们为了目标努力创着自己的作品,以得到那份看起来极其诱惑力的奖品,不过细细想来不太现实的奖品。只是倒头来的谜底,让有出人意外,4月1日,太意外的答案。不过,这对孩子好吗?
作者的笔下,还是有着幽默的味道。因为巨人在史前时代,无意中造就出了矿山。不过,这比喻,还是有着特殊的味道。对于文明的开放,在不同人之间,有着各自的利用价值。希腊人和比利时人,有了自己的认识,只是从中可以看出文明高低之差别。
孩子眼里,新生儿是如何出生的呢?当路易斯听到修女告知自己母亲不能来修道院看望自己的原因,并非是因为自己母亲生病,而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又要生养另一个孩子,自己即将成为他们的哥哥,而有些郁闷,父母亲为何不能告知自己事情的真相呢?
刚接触,感觉出场的人物众多,让读者目不暇接,熟悉这些众多人物的姓名,性格,特性。谁会是男主角呢,路易斯么,随意的猜想中。这段在修道院的历史,显得有些压抑,有阴谋,有秘密。这不,修道院里那本厚厚的图书,记录着修道院的潜规则。
《比利时的哀愁》读后感(十):走过《比利时的哀愁》救赎—迷思—救赎之路
这本《比利时的哀愁》在我读过的书里占据了好几个之最。一是目前来说读到的最厚的一本小说—758页。第二是最具有史诗级别的叙事风格,将二战时期的比利时生活详尽地描述出来。第三是叙述顺序变化太多,如果不夹书签或者记笔记的话,很难弄清楚人物关系。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雨果克劳斯。他是比利时的国宝级作家,是少数坚持用弗拉芒语创作而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被誉为“比利时明亮的灯塔”。他一生笔耕不辍,屡次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然而,他却在2008年饱受阿尔茨海默病折磨后,选择以安乐死离开人世。比利时为了纪念他取得的成就,发行了金币和银币各一枚。
这本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讲主人公路易斯在修道院学校和家乡瓦勒时期的事情,描述了比利时小镇人们的生活。在修道院学校,路易斯和几个小伙伴创立使徒会,他们一起偷偷去探望圣盖洛尔夫修女,他们一起看电影,还一起比赛撒尿……这个时段的生活虽然需要严格遵守一些规则,但是还是有乐趣在的。
这个阶段的路易斯还是个少年模样。他竭力想要变成一个“圣徒”模样,如果有一点邪恶想法就会去找告解神父忏悔。他随口说的话就是“赞美主耶稣,服从主耶稣”。当他的婆妈妈(奶奶)谈及路易斯的爷爷(即他的教父)时,即使奶奶对爷爷充满了抱怨,即使爷爷两年不同奶奶说话,路易斯却告诉奶奶“不能用邪恶报复邪恶”。
慢慢地时局紧张了,战乱了。路易斯的心也乱了。他开始怀疑耶稣的救赎和存在,当他领圣餐和圣杯的时候,怀疑那些东西根本不能代表主耶稣。从小时候的坚信的信仰到产生了怀疑,路易斯长大了。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讲比利时。战乱时期的比利时,书中的人物延续第一部分增加了更多的冲突和矛盾甚至充斥着死亡。那些人物们或忠诚、或贪婪、或自私、或变态,而路易斯加入了弗兰德纳粹青年团。
路易斯的母亲康斯坦茨,名字带有忠诚之义。可是在她怀孕失子后,她居然出轨了。书中曾经详细地描写了她和路易斯父亲相爱的经过。果然是曾经爱得有多真如今伤得有多深,让人唏嘘。
路易斯爷爷奶奶和父母们的爱情可以说是失败的。路易斯喜欢一个叫西蒙娜的女孩,结果女孩脚踩两只船。路易斯很失望。这段感情以失败告终。
其实,路易斯对修道院学校的弗里格感情也深厚。第一次他们放小假告别时候,弗里格没有跟他告别,他很在意。等到他们终于离开修道院的时候,路易斯亲吻弗里格告别,弗里格认为路易斯疯了。还记得以前路易斯跟弗里格说过的“我会拥有一座大房子,我在里面不想看到家长、姨妈、舅舅或修女,我唯一会放进来的就是你。因为你的灵魂就如同我的,比起我母亲,我更希望有你在身边。”当在书的下部路易斯和弗里格相遇的时候,路易斯的激动之情简直溢于言表了。
这本小说的人物刻画很传神,不论是外貌描写、神态、动作还是语言,几种方法相组合。这才让书中的一些人物更鲜活起来,比如婆妈妈、阿尔曼德舅舅、弗洛伦特叔叔、莫娜姑妈和海伦娜姑妈等。这些人物虽不是主角,但作者描述他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让故事变得更加饱满。
生命的常态和变态,宗教的救赎和迷思,死亡的诡谲气氛等,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讲述路易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小说。或许我们读到的这个路易斯的故事就是这部路易斯写的《比利时的哀愁》。
小说中的主人公路易斯并不是个大英雄,他只是一个处于动荡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因此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路易斯的一步步的成长。这个少年并没有丧失自我,当他走向文学创作的时候反倒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世态变迁。
如果可以,希望你也可以阅读一下书中的这个心智早熟、性格敏感、情绪起伏不定、却又想象力丰富的路易斯的故事。相信你会认为这是一部很值得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