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精选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本由[英]维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一):期待阅读
读女性作家的书不多,张爱玲、三毛、席慕蓉之外,读的不多。看到书名有了阅读的渴望,或许根源于身处城市,想拥有自己独立的书房;或许是想学习作者的创作的经验,推进自己的创作;或许内容与我推测的不一致,还是期待阅读……。像开始一段漫无目的的路程,走到哪、读到什么,都是作者的馈赠,不要故作聪明的预设内容。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二):独立+智慧=知性
第一次看到一个女人伍尔芙的观点,就觉得这句话适用于当代女性,尽管距离小说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时间,但这并不能削弱她对女性的影响。“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段话直接灵魂深处。最近我正打算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很有难度,但这确是一个人生的奋斗目标。房间是自己给的,家的温暖,也是自己给的。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三):做自己
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才是幸福之源。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其实这本书我并没有很认真看,因为感觉没看懂,跳跃……然而不影响所要表达的主旨:做自己,呼吸自由的空气,放飞自由的灵魂,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好的解释,特别是女性。古代的女性挣钱的画面,是通过看电视机是通过看书知道的,但仅仅是为了生活。慢慢的女性努力工作争取同等的待遇同等的尊重,渐渐的,女性因为争取而有了自由。希望在未来,平等不再需要呼吁,就仅仅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而已。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四):不只是女性
伍尔夫演讲的主题是“女性与小说”,但是她却用了半数的篇幅谈论“艺术创作所需的条件”。创作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与性别无关,所以她就谈了社会制度、生活、心境这些对女性不利的东西,但它们却是外在于小说的。她怀有过度的现实主义,还是过度的理想主义(?),与绝对主义,她把艺术创作对每个人的要求置换为(或狭隘化)专门针对女性。充足的时间、金钱和闲暇等等条件,每一个创作的人不都需要吗?可是几乎没有作家完全具有这些挑件。没有这些条件难道就不写作了吗?要都像伍尔夫这样想,要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去写,即使再给女性五百年,也不会有好的作品出现。“现在你们可以接受教育了,也有工作赚钱了,已经走在广阔的世界中了”,最后伍尔夫对她的女性听众说,“那就大胆地写吧!”与其说她讲的是“女性与小说”,倒不如说她讲的是“女性写小说的历史”。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五):房间与房间各不相同,但女人一定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五百英镑的年收入代表了沉思的力量,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衣食寓所,永远都是属于我的。消失的不仅仅是辛苦与操劳,还有愤恨与怨怒。我不需要憎恨任何男人,男人伤害不到我。我不需要取悦任何男人,男人什么都给不了我。” 介绍伍尔夫的时候必定会说她是英国二十世纪女权主义作家。女权主义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所谓女权主义不是说要求女性地位高于男性,不是让两种性别对立,而是希望女性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益,同样的机会。 想起某招聘负责人说过的:“虽然我们没在招聘公告里写不招女生,但领导明确说过尽量不要招女生,如果他想招一个女生进公司,必须和领导说明这个女生是有多么多么优秀,所以为了避免麻烦在招聘过程中会尽量少招女生。” 所以将近100年过去了,现实依然是如此荒谬。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六):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口气读完的书,伍尔夫真的是从现实出发谈论的女权问题。 我一直不明白争夺女性权利的人为什么叫女权主义者而不是平权主义者。既然男权社会代表男性权利主导的社会,那凭什么标志女权就默认为是男女平等呢? 男性是人类的一部分,女性也是人类的一部分,希望大家可以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始终将对方(不论男女亦或是第三性别)视为一个值得尊重的同胞对待。 不只是作家行业,希望各行各业都有更加优秀的女性出现。用实力来抵抗厌女人群的畸形看法。与其将时间花费在矫正固执畸形看法的人身上不如把时间用于充实自我之上。只有女性群体变得更加强大才能在根本上根除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最后,出于我的私心,希望有更多的女性作家出现,且不止是贡献仅限于表现家庭,爱情,婚姻的作品。而是能够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角度。我希望也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女性作家也能够写出向鲁迅一样犀利的作品,做出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一样的杰作。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七):随想
“在贪婪饱尝各种书籍之后停止阅读,转而去探索久远时空里的多样化、现世物事的互补和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品味会有一点改变,它不在那么贪婪了,更喜欢反思了” 。因为在纷繁复杂中,“自己”被自己逐渐了解,不再是想尝尽所有的饕餮之徒,而是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的人间行者。
女性的力量来源于物质基础、心智自由;来源于内心的安定与富足。它可以引领女性将世俗衡量的尺子放置在隐秘而不踏足的杂物间;可以给予女性在千万张各执所见的嘴巴下不逞口舌之争,不为肉身所困的平和力量。 伍尔夫说,写作时总想着自己的性别总会犯下毁灭性的错误,必须做男性化的女人和女性化的男人。因为人在于完整。女性力量非仅女性可拥有的力量,而是一种不必刻意去强调自己性别的坦然与独立,这样的柔韧更坚不可摧。要“忘我”,但也要更“自我”。那么我也需要五百英镑和一间带锁的房间了。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八):说得都对。就是不喜欢。
很有名气,女人的觉醒之书。 但,我十分的不喜欢。完全不对我的路。不因为名气大,我就一定要接受。
诗就比一定小说高级?
经济独立没错,不要依赖他人尤其是依附于男人也没错。不能歧视女人,用不着仰视男人。不屈服与权威评价,要有自己的思想。都不错。
但,就是读不下去。 一会想到这儿,一会聊到那儿。意识流很高级么?只要看不懂就是超级厉害。也许吧。 女作者太博学了,每句话如果没有卖弄一下自己的见识,就怕别人觉得她说的没思想。她自己过着优渥的生活,真的理解底层女人的艰辛吗?生存是第一位的,比较而言,创作没那么重要。
别拿自己的梦想引诱别人,评价别人的价值。你喜欢的,未必别人渴望。你不是母亲,就体会不到成为母亲的价值,更别贬低母亲的思想觉悟。
生活,还是生存,自己最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当然,女人觉醒自己是独立的,是可以有追求的,当然值得鼓励。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九):女人要自由首先得有钱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长散文《一间自己的房间》,本书插图考究,装帧采用诸如梵高,蒙克,杜飞等著名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排版分栏灵活组合,令阅读体验很舒服。 伍尔夫是著名的女性主义先驱作家,她有一句话很有名,“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房间”,猛一看物质对女性创作起了决定作用,但伍尔夫其实说的是,物质对女性创作力重要性”,即物质能给予一定程度的“心!智!自!由!”!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才是幸福之源。 柯勒律治说“伟大的头脑是雌雄共体的”,伍尔夫对它进行了解读,“雌雄同体的头脑自有共鸣,易于渗透,因而,情感可以毫无阻碍地沟通,传递;她天生就富于创造力,激情闪耀,浑然一体,没有隔阂。而莎士比亚就是雌雄同体的典范,是女性化的男性头脑。 结尾伍尔夫做了一句“平凡简单的结语”: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明天就是世界读书日,关于读到一本真正的好书的感受,伍尔夫说,“就好像在为各个感官施以奇特的手术,摘去掩在其上的白内障,让人眼前豁然开朗,世间的一切尽显无遗,生活更鲜明深刻。”愿大家都爱上阅读。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十):伟大的心灵都是雌雄同体的
摘录: 柯勒律治说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要对女性有什么特别的关心,也不是指从事研究女性的事业。比起单一性别的头脑,雌雄同体的头脑可能更倾向于不做这类区分。他的意思可能是,雌雄同体的头脑更易于共鸣和渗透;情感传递起来没有障碍;它天生就富有创造力,热情、完整。我们可以说莎士比亚的大脑是雌雄同体的,是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但莎士比亚其实并不怎么关心女性。 一段很受益的演讲:“女性主义绝不是希望女性像男性那样行为处事,让女性变成像男性那样所谓强者这样的思想。女性主义是希望女性能温和地看待社会上所谓的弱者,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应有的尊重。迄今为止你们寻求的都是有正解的知识,而今后等待你们的将是充斥着没有正确答案的拷问的世界。为什么说大学内的多样性是很有必要的呢?因为新的价值是在系统与系统之间 异文化摩擦的地方产生的。你们无需将自己局限于学校内,请探寻未知,走出世界,没有必要对异文化心存恐惧。只要人活着,到哪儿都能生存,希望你们不管是在东大,在任何环境任何世界。即使是变成难民也能掌握生存的智慧”。 推荐电影 时时刻刻。如果以后有女儿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