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间自己的屋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间自己的屋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7 03:3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间自己的屋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间自己的屋子》是一本由(英)伍尔夫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5,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间自己的屋子》精选点评:

  ●真是……一般。难道我没看懂?!

  ●女性觉醒。

  ●肯定出问题了,还是没读出感觉来。

  ●对女性作者的生存状态的描述简直切心口。和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里提到的一腿:「我们加于妇女头上的威力是真正的暴虐。妇女任我们肆意暴虐,无非因为她们比男子温和。由此之故,比男子更富于人道与理性。……如果男女教育平等,力量亦必相等。不妨将妇女们未经教育削弱的各种才能,加以考验就可知道究竟我们男子是否比他们强。」

  ●名声在外,其实理论很简单

  ●结尾好有力

  ●伟大的思想,给伍尔夫。

  ●我也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就像和朋友聊天,聊天内容成了一本书。

  ●她很智慧

  《一间自己的屋子》读后感(一):一间屋子,还有满屋子自由的空气。

  莎士比亚有个妹妹,意大利小说时代,单性的色彩让女性的思考和创作都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畸变。拥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和一个平等生存的心情才能有更多女诗人,是时代的原因,对“第二性“的歧视浸没了多少诗人的灵魂和美好的故事。

  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我也有这个心愿。

  《一间自己的屋子》读后感(二):几个要点

  1.伍尔夫不女权。

  2.伍尔夫很大气。没有这种大气伍尔夫成不了名垂青史的文学家。如科勒律治所说,伟大的头脑都是雌雄同体的。

  3.伍尔夫的理性在其意识流的波涛里鱼跃。

  4.完全赞同书里的论点,作为论点背后的原则性看法非常伟大。

  《一间自己的屋子》读后感(三):摘抄

  当时在我身上所产生出来的恐惧和辛酸的毒物。首先,总是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而且是像奴隶一样工作,同时又谄媚、奉承,也许并非总是有必要去谄媚奉承,但又似乎有这种必要,而且若是冒险,赌注又似乎太大。然后就是想到,那种才能,是死亡将其掩盖起来了,那是种小小的才能,不过对拥有者来说却弥足珍贵,那种才能毁灭了,而随之毁灭的还有我的自我,我的灵魂——所有一切都像锈菌一样,吃掉了春天的花朵,从心里把树木毁掉。

  《一间自己的屋子》读后感(四):一个女人成为小说家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最开始知道伍尔夫是因为她的《普通读者》与契诃夫的剧作《海鸥》之间辗转的关系,但最先读的却是这本《一间自己的屋子》,可能是被kindle的评语吸引:李银河推荐的女性主义奠基作品。但其实在此之前我从未对文学偏好掺杂性别的筛选。

  《一间自己的屋子》是伍尔夫针对女性受众的演讲稿,不够短小但的确精悍,有力量,振聋发聩,即使在时隔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的今天被我读到,还是觉得深受鼓舞和震撼。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女性想要成为小说家必备的条件,就是一年500英镑和一间只属于的自己的屋子。一年500英镑毋庸置疑是对物质基础的要求,至于为什么是500,大抵因为作者在姑妈的意外去世后,获得一笔每年500英镑的固定收入遗产,从而改变了她身为女性面临的生活困境——靠做一些琐碎并少有价值的活计勉强维生。相比之下,一间只属于自己的屋子的涵义显得更加隐晦,它代表着女性拥有不受家庭琐事或是其他家庭成员打扰而得以独立思考的自由。

  为什么这两个条件要针对女性提出呢?因为在此之前,在一些伟大或是成功的男性眼中,女性之所以无法成为小说家,完全是她们自身的基因问题。例如奥斯卡·勃朗宁先生曾说,在他的印象里,随便对比一组试卷都能发现,最好的女生也比最差的男生智力低下。诸如此类的男性优越论不胜枚举,在男性占据绝对话语权的时代,恐怕这甚至成为一些女性的共识。但是抛开这些毫无论据的表述,某种更加显而易见接近真理的事实被忽视了。

  女性长期以来被生育和繁重琐碎的家庭劳作所累,她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为家人准备三餐,保持厨房一尘不染,为破旧的地毯重新锁边,一年500英镑可以助其逃脱桎梏。当然有幸运的生来便享受优越条件的女性,如一些伯爵夫人,她们有自己的女仆,不用亲自劳作,不用为生计发愁,那么她们在成为小说家之前又会遇到怎样的阻碍呢?首先是外界的评价,‘一个女人怎么能写小说,这和一只狗只用两条后腿走路一样滑稽,最可笑的是,它真的可以走起来’,对女性写小说或进行诗歌等文学创作做出轻狂不负责任的贬低和挖苦是男性习以为常的娱乐活动,他们生怕承认一个女性写出了优秀的作品会让其自身丧失值得尊敬的资本;更难以克服的是传统的论调,数千年的历史捂住女性的口,扔掉她们的纸笔,让她们打心眼里对自己产生怀疑,继而忧郁起来真正丧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伍尔夫以创作的连续性评价小说作品的好坏,她仔细甄别小说家前后语调是否协调统一,笔下人物究竟是顺其自然的产物还是作者对不公的控诉;她无意挑起男女性别优劣的论战,她评价莎士比亚是雌雄同体的,因此写出传世的巨作,她认为一个创作者只有兼具男女两种性别特质并完美融合才能使其作品统一和谐;她用一种近乎背水一战的气势鼓舞女性挣钱读书和创作,因为这不止关乎她们自身的发展,还对整个女性命运史诗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无论多么贫困和默默无闻,我们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间自己的屋子》读后感(五):散漫的论文与聚焦的诗意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长篇散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写于1929年,是她前一年在剑桥大学所作的“妇女与小说”讲演的总结。其中女作家必须要有“一年五百磅”的收入及“一间自己的屋子”的观点,已成为现代女性主义的起源化身。对伍尔芙的观点我除了赞叹,并没什么多余的感受可补充;值得写写的倒是她论证“一间屋子”的方式,散漫得实在令人意外,可离题万里绕来绕去,最后竟终是绕回女性精神独立的议题去了,还真有她的!

  论述刚一开始,伍尔芙就决定把干巴巴的论点、论据、论证三原则抛一边儿去。她化身为一个叫玛丽的女人,于一个晴朗的十月上午坐在河岸想事情想得出了神。当然,玛丽所想的也许就是这个“一间屋子”的严肃问题,但伍尔芙偏偏不直接进入正题,而是啰里噜嗦地开始描述那条假想的河以及假想河岸上的假想灌木丛!由灌木丛扯到十月的河水,河面划船的大学生及河中倒影,然后话锋就那么微微一转,一个比喻轻飘飘地一甩,哈,河水倒影就与钓鱼和思考联系起来了。既然回到了思考这件事上,那么我们的主人公玛丽也就自然而然地要被脑海里的一些念头所烦扰,于是她便自然而然地冲到了牛津或剑桥大学庭院四方场地里的草皮上去了,这之后她当然要想到与学院及图书馆相关的那些文稿与学者身上。但不要以为玛丽想到文稿之后就会老老实实地回归议题,不,她可没那么循规蹈矩,她得发脾气、在教堂门口左顾右盼、顺便回想并挖苦一番所谓信仰与理性的金本位基石,然后还得吃一顿津津有味的午餐,详细描述浇了奶油的鳎鱼、带土豆片、调味汁和凉拌菜的烤山鹑和丰盛地让人啧啧称叹的甜点及各色佐餐酒,当然饭后还不忘顺带笑话一只短尾巴的马恩岛猫,还得唱歌,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诗歌!

  瞧吧,这就是伍尔芙发散的思维方式。她能从一件貌似毫不相关的事情扯到另一件根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上去,毫不愧疚,理直气壮,那谈笑风生的样子简直就是现代网络论坛超级水枪的鼻祖嘛。但伍尔芙灌的毕竟不是没营养的纯净水,她的水是有向心力的,无论向多少个方向漫延、铺展,那些散落的思维碎片最终都要向一个终极的目的聚拢凝结,那些对午餐的鳎鱼和烤山鹑的细致描绘,那些对晚餐的肉汁汤、小牛肉、李子干和蛋奶糕的着墨没有一样是随随便便可有可无的,它们终于和一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尤其是妇女的经济情况联系了起来。于是玛丽的思考变得愤怒了起来,“一个性别的安全和富足以及另一个性别的贫穷和无保障”终于铿锵有力而又不可逆转地成为了思考的方向。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玛丽进入了大英博物馆,在书架上各型各色的著作中孜孜不倦地寻求答案。

  要发现伍尔芙是怎么最终得出“五百英镑加一间自己的屋子”的结论,那当然要跟着这个天才作家的思路一页页读下去。我惊叹于她那无拘无束散漫思维的能力,更臣服于那些零散段乱间始终聚焦的诗意,是的,诗意,诗意的跳跃、呐喊与诗意的提升。在一些相关与不太相关的意象中,伍尔芙就像个轻盈的舞者,从思维的琴弦跳跃到另一根琴弦,那些引用、描述、评论常常炫目得令人失语,然而华丽的舞步下踏出的却始终是铿锵有力的节奏,是沉稳严整的旋律。她的文章不能叫做论文,也不能称为散文,因为那只是形式上的俗称罢了。她归根结底是个诗人,无论她以何种文体写作,她都终将文字升华为永恒的诗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