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读后感精选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是一本由呦呦童著作,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读后感(一):传统节日新知
啦
第一次翻开这个本就被立体书的形式所吸引住了,作为八零后的成年人,对于过节感触颇深,小时候最希望过节,那时候真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有好吃的有好玩的,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可以买玩具,买鞭炮,真的是回味无穷,长大了觉得过年没意思了,并不是过年没意思了,只是过年最高兴的那个人不是你了,
这本立体书通过舞台剧的形式介绍了十个我们传统的节日,以前只盼着那天过节,记得日期却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这节日的习俗,以及南北方过节的区别,翻开这本精致的立体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民俗风情的游乐场。
春节,我们所说的过年,我们都知道过年吃饺子放鞭炮,为了吓走年兽 还要贴春联,收压岁钱,这些到底是为什么呢,书中都会告诉你。
我们听说过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要剃龙头,寓意好兆头,寓意新年有好运气。但不知道这一天也叫春龙节。春龙节要吃春饼和龙须面,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龙须面又叫吃龙须,是为了唤醒龙王,保佑百姓。我家小吃货可喜欢每个节日里面好吃的啦,每一个节日该吃什么,记得牢牢的。
还有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每个节日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回忆,每个节日就变成了一个剧本,在书中不断地演义。
在科技发达,信息流通快速的今天,各种文化不断的融合,西方的节日也在不断地涌入我们的生活,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西方的节日,为西方的节日添加不同的色彩,吸引着时尚的年轻人 ,满满的对于传统的中国节日开始淡忘,这种冲击对于我们保护传统文化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信号,大家都喜欢在圣诞节吃苹果,却不爱吃中秋的月饼,爱吃西方情人节的巧克力,却很少有人想起端午节的粽子,更不要说重阳节登高等等活动了,所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孩子做起,告诉他们传统的节日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每个节日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了解传统文化就是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让每个人为了我们的历史而感到骄傲,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一个传统节日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故事,一个回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某些节日的习俗和文化感到了陌生,传统节日变成简单节日。我们记忆里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传承,给孩子们一本小书,从节日的起源,特色风俗,朗朗上口的诗词,节日的传承,用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送给孩子一次过节的体验,留下难忘的节日记忆。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读后感(二):儿童健康成长的好帮手
儿童早期阅读专家孙莉莉所说的:“多感官刺激宝宝书试图创设一种桥梁,尽可能地把宝宝引向真实而广阔的世界。”立体书就是其中之一,通过翻阅立体书,让其中立体的页面和灵动的设计引导宝宝探求书中内容,在享受阅读带来的惊喜和快乐的同时,提升孩子的艺术感和想象力,这就是立体书的神奇魔法。这本由呦呦童编著的《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能引导孩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文化内涵,感受原汁原味的节日气氛,体会节日的欢愉与浓浓的亲子之情,并从中获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共分上下两册,内含中国10个传统节日,以时间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和腊八节,用舞台式的立体效果呈现剧目式的节日场景,带给孩子“剧场式立体互动”的新奇阅读体验。精美的立体设计,如同观赏一幕幕生动妙趣的舞台剧,无形中引发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这套书从设计到细节,无不彰显其中的匠心设计,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热爱。 本书的作者呦呦童,原创高端童书品牌,致力于以儿童成长和科学认知为主的童书的研发与创作,原创开发具有科技性、创新性、以家庭教育为基准的多媒体产业性产品线。产品形式以翻翻书、洞洞书、发声书等多种立体互动形式为主,在低幼认知、益智游戏、互动科普等选题中融入创意,旨在开发儿童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创造力等。 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刺激对人的心理有极大的暗示作用,融合多种感官体验的书籍,使人更容易感知接受书籍所传达的信息。立体书具有很强的代入感,通过书中着明艳的色彩,精巧的机关和激发想象的创意,能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空间感的构建、创意神经元的激活、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 翻一下,画面随之开合;摸一摸,不同的感觉带来相应的刺激变化;读一读,了解其中文化内涵。既能动手,又能动脑,能玩能学,极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本书对于低龄儿童而言,无疑是启发观察和思考,保持专注力和兴趣性,培养阅读习惯的绝佳教材。 给孩子这样一本直观、好玩、有趣的中国传统节日科普书,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真的很棒。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读后感(三):过节了
如果问我的孩子他最盼望的是什么,他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过节。确实,过节的气氛很浓烈,我们一直惊讶于节日太少、太短、太不过瘾。其实,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对于节日都是持欢迎态度的,但是我们对于节日究竟知道多少呢?总不能以为春节与元旦、清明与端明的意义是一样的,就是吃吃喝玩玩睡睡吧。我们在享受节日的快乐与轻闲时,有必要对每一个节日,特别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弄清楚。
如果让我们在不借助书本、网络的情况下,说清楚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端午节为例,我们知道划龙舟,吃粽子,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划龙舟、吃粽子呢?有人说是纪念屈原,那我们为什么了时隔千年之后还要纪念屈原呢,而不是纪念别的祖先,比如姜子牙、魏征、袁崇焕呢?
当《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体书》摆在我的面前时,我终于明白了,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不能淡忘,而且应该追根溯源,让节日中蕴含的文化代代传承、世世流行。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体书》内含了十个传统节日,我们切不要以为传统节日只有这十个,恰恰让我们惊奇的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有无数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事件,但它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为我们以舞台式的立体效果。一方面舞台很小,但是包容社会万象,这是共识,在舞台中,我们都是角色,都有自己的使命,生旦净未,缺了谁都不行,影射的是我们现实的生活,有忠奸善恶,另一方面舞台总是以夸张的形式去表达我们的心情,不像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安于现状、老实巴交、谨小慎微,而节日并不需要我们内敛,需要我们狂放与张扬,因此选择以舞台剧的形式表达节日的情感,是最恰当不过的。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体书》符合孩子的心理,不是直观的看与读,而是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比如划龙舟,如果是平面的,看过了并没有深刻的印象,但是用手去模仿船桨,就能看见舟中若干男士的配合与协调,大家同舟共济、不分彼此,不正象征着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不正寓示着我们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吗?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体书》在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孩子的想象力需要启发,从此到彼,由浅到深,需要引导,而这种引导又不能局限于说教,对于节日中的文化符号,更多的需要是心灵的体验,而不像识字看文章那般,只需要会写、会读就可以了,节日带给我们的是对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我们通过千奇百怪的人物造型、大红大紫的舞台背景,让孩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带来的不仅仅是无限惊喜,也包括亲子阅读所引发的血浓于水的依恋,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正是在家庭伦理、节日传统中得到升华与深化的吗?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读后感(四):让孩子从小就爱上中华传统节日
不知道你小的候是否问过父母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呢?为什么要吃年夜饭,吃饺子呢?为什么春节要放炮仗呢?哎~这里面有好多故事呢。
作为一个中国孩子,应该从小就懂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
春节——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心目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每年一到这个时候,不论在外离家多远的人都盼望着回家团聚。孩子们更是开心快乐,他们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收到美好的祝福。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花灯,这是春节后另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要吃元宵、看灯会、猜灯谜、各种民俗表演,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过了二月二万物复苏,预示着春天就要来了。这天因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吃的东西也不一样,吃春饼的、吃面条的、吃饺子的……还有好多人这天去理发,就是为了讨个好彩头。
清明节——这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人们回乡祭祖、给烈士们扫墓,以示对先烈们和故人的缅怀和思念。人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这告诫我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这一天也可以外出踏春、放风筝,因为清明到了,万物苏醒、春暖花开,预示着春天要到了。
端午节——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天家家都要包粽子、采艾蒿、系五彩绳,以祈求家人们健康平安。最热闹的要数赛龙舟了,船手们奋力划桨,围观的人们呐喊助威,好不热闹。
七夕节——这是一个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从小就听长辈们讲牛郎织女,讲他们七夕相会的故事。传说,每年到了这天晚上,如果你躲在黄瓜架下面,还会听到牛郎和织女在偷偷的说着情话呢。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只记得了外国进口的“情人节”,其实,我们自己的情人节比他们的古老的多呢。
中秋节——这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十五赏月有着说不尽的惬意。“天上一轮才捧出,地上万姓仰头看”。中秋节月圆之夜,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们吃月饼、赏月,寓意“人之团圆”。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又叫敬老节。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传统的美德,儿女们陪着老人观花赏菊,陪伴老人。我国已经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现在重阳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重阳节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冬至——冬至到,吃饺子。冬至又称“冬节”,这一天在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如果不吃,怕是耳朵会被冻伤的。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不信你可以看一看。
腊八节——“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年。”听过这个童谣吗?腊八也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节日了,这一天也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天,都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如果你不信可以去北方试一下哦。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以10个传统节日为背景,以舞台式的立体效果呈现节日场景,让孩子们在视觉上如同观赏一幕幕妙趣横生的舞台剧,这一幅幅立体的色彩缤纷的画面,无形中引发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中华传统节日气氛,在阅读与娱乐的同时,从中获取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做个地道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送给孩子们的每一个剧场都是惊喜,每一个节日都是收获。同时也让孩子们从小就爱上读书,爱上中华传统节日,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文:竹林中漫步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读后感(五):动感佳节,立体呈现
悠悠五千年华夏历史的沉淀让我们有了不少美丽的传说和颇有寓意的传统佳节。对于这些精彩的文化内容,它们值得我们每一代的华夏儿女印刻入心。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引领孩子们深刻入心传统文化习俗自然成为了任重道远的重要使命。
封面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故事文字描述表达手法,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系列两册读本通过别开生面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现了一个个动感的传统佳节画面。书如其名,立体剧场书带给了小读者们全新的视觉效应。没有了单一文字描述下的枯燥乏味,增添了精美立体的佳节特写镜头勾绘,这里更是有着别开生面的动感展示效果。在翻看的过程中,哪怕是身为家长的我都不得不惊叹于编者的独具匠心,精彩呈现,生动表达,奇思妙想了。细细数来,这套丛书以上下两册的形式,精挑细选了十个最有特色的传统佳节逐一进行表达诠释。借助着每一个独立架构的页面,我们便可以直击相应的传统佳节展示。
正如本书编者的推荐,这里的传统佳节穿越了民俗与历史,让小读者们可以方方面面地感受和领略博大的中华文明。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和腊八节依次隆重推出。尽管我们都知晓就单纯的节日而言,它们本身其实相当地抽象笼统,仅仅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而已。经由着编者的创意联想设计,我们便可以于书中感受到一个更加直观立体的节日画面。
腊八节冬至腊八节重阳节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就春节而言,我们可以在这本书的第一页中找到超级真切的场景再现。底层画面上张灯结彩的喜庆场景,二层画面上人们团员吃年夜饭的暖意融融,三层画面上母子俩人采购年货福字画的特写以及第四层最近距离舞狮的欢快场面-----有层次感的堆叠画面表现让小读者们可以于静态的书中收获到了一个动态的春节祥和场景。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这个节日画面的布景之下看到有关的春节文字解读。这里不仅有着过春节的文字序幕,这里也有着扫尘,贴春联,包饺子的民俗介绍,这里还有着很多类似于吃年夜饭,走亲访友,拿压岁钱之类的习俗介绍。图文并茂的介绍中,一个立体生动的春节就此轻而易举地映入小读者们的心中。还有什么比这般立体直观展现下的节日场景更生动的表达吗?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个人觉得这里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现足已经让人们不折不扣地领略到春节到位的描述了。
春节事实上,这套系列丛书中对每个传统佳节都有着这般细致入微的表达描述。于动静结合的表现下,我们的传统佳节变得更加地精彩耀眼。相信这套系列丛书引领孩子们认知传统佳节有着不可小觑的吸引力。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读后感(六):生动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立体书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寒食等等,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承。那么如何让孩子从小就熟识熟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呢?我推荐最近入手的这本《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介绍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和端午节,下册讲述的节日有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和腊八节。通过舞台式的立体效果呈现剧目式的节日场景的形式,对十个颇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了生动有趣的介绍,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内涵,感受原汁原味的节日气氛,体会节日的欢愉与浓浓的亲子之情,更从中获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春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过新年,穿新衣”,小的时候,每当时间走进腊月,我就开始满怀期待地倒数着日子,寒假、过年、新衣服、压岁钱和糖果,这些期待随着日子的临近变得越来越迫切,直到除夕、初一、初二这几天达到高潮。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春节的期盼不再同小时候一样强烈了,只剩下放假这一点期待了,人们都说如今年味小了、淡了,我觉得不是年味变小了,是我们的需求变高了,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容易满足了。
2020年春节是我家小伙子来到这个世上过的第二个春节。上一个春节的前几天,我们全家人还在担心除夕当天整晚不休的鞭炮声会影响了他的睡觉,没想到丝毫影响都没有,外边噼噼啪啪,小伙子呼呼大睡,平添了过年的乐趣。有了小伙子,对过年的期盼变成了在家陪他。随着过年的临近,相比于其他的期待,这一期待成为了最迫切的。
元宵节
本书内页——元宵节元宵节在我们这边不是很隆重,不像电视和书中介绍的有灯会,有花灯,有灯谜,我们这里统统没有,有的只是一上午的踩高跷和舞龙舞狮,和晚上的烟花燃放。回想起小时候,关于元宵节的欢乐似乎仅有一次,有一年晚上看完了烟花,我母亲撺掇大叔买了好多冰糖葫芦回我家吃,把我高兴坏了。
龙抬头
本书内页——龙抬头每年二月二,母亲都会提醒我剪头发,说“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当时的我不明白有什么意义,以为就是句顺口溜,原来是有“为了讨个好彩头,取红运当头之意”,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着母亲对我的爱意。等小伙子再大一些,我和他的母亲也会在二月二这一天提醒他“剃龙头”。
清明节
本书内页——清明节说起这个节日,耳边总会响起稚童朗诵诗句的声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现在更多的成了踏青的时节,爬爬山,赏赏花。这边的珠山秀谷每到清明都会有杜鹃花会,但一直没有前去观赏,等来年带小伙子一同前去游览一番。
端午节
我们这边过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没有龙舟比赛,没有虎头帽,没有其他的,只有粽子,好几天都吃不完的粽子。“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的端午节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重点,圈出来。
七夕节
七夕在古代是女子乞巧的日子,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如今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商家的营销真是无孔不入。这个日子对一年只能见一年的牛郎织女来说值得纪念,对天天见面的情侣来说有纪念的必要吗?
中秋节
本书内页——中秋节又一个重要的节日,中秋,除春节之外的阖家团圆的又一个节日。每年的中秋节都与十一假期离得不远,很多人都会在中秋之前加班,以期将中秋和十一假期连起来休班,回家、旅游放松两不误。嗯,我就是这样干的。平时的假期又少又短,没法出远门,中秋、十一再加上前期的加班,攒够半个月的假不成问题,带小伙子回姥姥家正合适,只是领导会很不情愿批假。
重阳节
又称九九节。每当说到重阳节,我都会想到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将一个客居他乡、孤寂无依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从此,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尊老、助老、爱老、敬老的节日。”又一个重点,圈起来。
冬至
本书内页—冬至冬至这天都要吃饺子,说是吃了饺子不冻耳朵,读了这册书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典故。“据说,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后,见到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在寒冷的冬天饥寒交迫,耳朵冻伤了。他便用面皮包着驱寒药材的食物,煮熟后分给百姓吃。这种食物被称为娇耳,就是现在的饺子。”涨知识了。小伙子很爱吃饺子和包子。
腊八节
本书内页——腊八节“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稚嫩的童声喊出了孩子对过年的期盼。腊八节喝腊八粥,寓意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腊八节是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父母们如果不知道如何生动形象地向孩子讲述,这本《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读后感(七):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之美
近来一直沉迷《明日方舟》的我,自然是实时关注着游戏的官方微博。而近日游戏内推出的“万圣节”活动则引发了一波热议——原因无他,同期的中秋节,游戏却没有任何福利的表示。大家纷纷都在质问开发商:中国的传统节日,难道不如外来的“洋节日”重要吗?
万圣节logo这是一个很简单,却引发我无限感慨的问题。包括欢乐谷、方特这样的游乐场,也不断地推出“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外来节日为主题的活动,更不要提商场的减价,网上的剁手了。这是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我始终这样认为。但是在我们如火如荼的过着外国人的洋节日的同时,却更不能忘了我们国家自己的传统节日,那些节日,才是我们国家经历风雨,屹立不倒的见证者。 ——新生—— 作为一个刚刚组建不久的新生家庭,孩子的到来为我带来了很多的苦和乐。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感让我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孩子的教育。 其中中国文化的教育则是必不可少。而以春节为始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为孩子打开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一扇大门。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是一段或凄美、或感人的故事,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了解这些故事,体悟这些故事背后的道理,才能窥得这博大精深文化的一隅。 ——立体书—— 书的种类繁多。即便是故事书——“绘本”,它们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从更适合低领孩子的“洞洞书”,到机关遍布的“翻翻书”,再到“跃然纸上”的“立体书”。时代的变迁让我们得以跳脱出固化的思维,让曾经呆板的“书”有了更深的阅读,甚至是收藏的价值。而其中以逼真的情景再现而脱颖而出的便是立体书。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所以这次我为孩子选择了《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体积小巧,双册厚度适中,首先是一部设计十分贴合孩子的书。其次,场景逼真,传统节日像是活过来一般跳出纸面,舞龙舞狮,春联鞭炮,鹊桥相会,重阳佳节,每一个节日的特点都汇聚于两页立体书中,教育性与观赏性兼顾。所以我在书店看到后立刻就心动了。虽然立体书价格略高于其他绘本,但是其观赏性和反复阅读性也上了一个档次。 ——传统节日一一数—— 犹记得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一起,虽然略显拥挤,但是每一年的春节都是那么的迷人。二九三十贴窗花,贴掉钱,冬日里虽脸蛋冻得红扑扑,但是心却像是一把火。到了初一,一大家子,围坐上十多人,热热闹闹过个春节,孩子们打打闹闹,大人们把酒言欢,穿上新衣看着外面鞭炮齐鸣,好不热闹。那才是我心中的春节啊,只可惜,现在虽开了二胎政策,但是我们这辈人,终归是少了那许多的热闹的机会,春节,也在不复从前了。
立体剧场-春节好在我还可以通过《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中喜庆的场景多多少少找回当年的感觉,我也可以一边讲着“年”的故事一边带着孩子看立体剧场书,栩栩如生的场景,舞龙,放鞭炮,贴掉钱,即便现在不能再放鞭炮,也能在剧场中体会到曾经的喜庆。 再到元宵佳节,大人孩子们不顾冬日的严寒,出门赏灯,琳琅满目的彩灯,生肖,花车各种造型层出不穷,五光十色映着的是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和阖家欢乐的幸福。除夕虽已过,但是年味儿却是趁着这元宵节更加浓了。
立体剧场-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立体雕花的青龙悬于书上,孩子们抬头仰望,龙是中国自古的瑞兽,而象征着“龙”的龙角星于仲春卯月之初于东方地平线缓缓升起,意为“龙抬头”,自此,春来冬去,亦是开始农耕的好时节。 清明节,祭奠逝去的亲人节日。场景中的孩子们持伞于河边嬉戏,贴近古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大人们在一旁浮现笑意。除了追思,四月也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好时节,亦是人们结束“蜗居”,出门踏青的好时节。 五月五,粽飘香。大人们一边给孩子们讲着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事,一边带着孩子们看龙舟。条条龙舟穿过湍急的河流,似是要冲破纸面从身前经过,压迫感十足,远处驻足的市民们亦是拍手叫好。
立体剧场-七夕七月七,鹊桥会。比起农历的七夕节,我们现在过的多是阳历的情人节。殊不知,属于我们中国的七夕节,却比情人节要浪漫上许多。在这个日子,牛郎与织女得以在鹊桥相会,闲云缭绕,燕子纷飞。月下相会好不美。这个场景是我在这两册书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可爱,并且将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展现得如仙境般浪漫。身后偷看的,是谁家的娃娃?
立体剧场-中秋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们在吃着月饼的同时往往极爱欣赏一番窗外又大又圆的月亮。朦胧得光照着漆黑的夜。若是能如场景般,在户外摆一方毯,拿出些吃食,对酒当歌,岂不快哉?嫦娥携着玉兔从月上看人间,“嫦娥奔月”——又是一个给孩子讲的好故事。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待到中秋与国庆佳节相继走过,便是一年秋来时。枫叶正红,正是赏景的好时节。场景中的一家人和和乐乐欣赏着山中的美景,调皮的孩提在空旷的地方放风筝,远处云雾遮山,山中苍绿与火红映成一片。 冬至。一年的节日轮番上阵,终于迎来了又一个冬。往往冬至回家,妈妈都会包好各种馅儿的饺子等着我们,待我们回家,一煮,出锅的饺子合着热气一起吞下肚,烫乎乎的吃到肚中极是暖胃。
立体剧场-腊八腊八,一年里的最后一个节日。场景中瑞雪兆丰年,大人孩子们围在院子的大炉子前熬着腊八粥,各式的谷物齐聚一堂。“腊八之后便是年”,腊八,是年味儿渐浓的一个转折点,人们开始盼着穿新衣,吃大餐,家人齐聚,又是一个欢乐年。 ——年年有余,岁岁今朝—— 随着立体场景的每一个节日,似乎是将一年过了个遍。平时过节时候真的没什么大感觉,但是场景中的那些遥远的,让人怀念的景象历历在目。我也曾在过年时回过老家,农村的淳朴,喜庆让人欢喜。如今我们身处高楼大厦,手握电子产品,却失了越来越多的人情味儿。新衣天天穿,大餐天天吃。很难再像当年攥着粮票过日子时候节味儿浓了。 《中国传统节日立体剧场书》是一本不错的为孩子科普传统节日的书,不只在于“立体”“图画”,或是那些介绍上,更多的是作者选景构图时候的用心良苦。这些被我们快要遗忘,而我们的孩子很难接触到的场景,是让孩子们体会节日气氛,了解早期中国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