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读后感摘抄

2022-03-14 15:5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读后感摘抄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是一本由王臣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精选点评:

  ●人日为何日呢?

  ●很美的一本书 装帧好 插图好 排版好 内容好 都很精美 读来真是享受

  ●颜值太高!!!

  ●作者的文笔令人心动,将一个个节气与一首首古诗词串联成一段段或喜乐或哀意的人生。

  ●走心的好书,作者文笔也好,极富情怀。这本书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作者和出版社会读者的尊重。

  ●没那么做作 但也没能很吸引人

  ●美 静 雅 自有风味

  ●在临近中秋读完了王臣的《岁时书》。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脑子里是***的岁时不居,时节如流(学习强国答题多了),仔细翻阅其实是一本关于时节的诗词赏析。我已经很久不曾安心的阅读一本诗词,王臣却总能把我从现实中解放出来,告诉我人生百态,时光璀璨,从元日到除夕,纤纤素手抚摸着寸寸光阴,时而苦闷惆怅,时而欢快怦然,追忆古人的心思永远是带着千军万马活色生香的畅想,在阡陌纵横的岁月罅隙里,我在几个小时中欢度了一年十四个节日。岁序无涯,我把岁时捻在手里。

  ●装帧设计的挺好,用纸排版印刷都挺好,但是王臣的文字总有一种做作的优美,看起来挺尬的,意兴阑珊。

  ●草草翻过,加了1颗星,打给装帧。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读后感(一):节日诗歌知多少

  文:薇薇安

  诗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起到了怎样的一个作用呢, 在漫长的历史河流里, 它们就好像闪闪发光的贝壳, 在阳光的映照之下闪耀着点点光芒。

  古代诗人擅于写诗, 不论是外出游玩儿, 还是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都会被写道诗句里面。 外出拜访朋友没有遇上朋友的时候, 有“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被贬黜的路上得到了消息自己被免去惩罚的时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只过万重山。”诗人在短短的句子里面表达出来的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倾诉。 相比之下现代的文章里就缺少了这些寓意丰富的词汇。

  诗人在节日里也会作诗, 苏轼在中秋夜欢饮达旦之后作了一首词, 在几百年之后被改编成一首歌曲, 人们在节日里更多的是思念不在身边的亲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因此被人们每每在中秋节的时候引用来,思念自己在远方的亲人。 希望大家共赏一轮明月的时候就仿佛亲人就在身边一样。 在通讯和交通都不是很发达的时候, 借景抒情算是一种对于自己情感的抒发了。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的读本。这本书以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近七十首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来写。

  中国是一个注重文化的国度, 在每个节日里都有着讲究。 比如元日要燃放鞭炮,粘贴春联, 在最早是用桃符挂在门口。 对于一年的开始, 人们对待的相对要隆重一些, 新桃换旧符,燃放鞭炮驱走年兽, 然后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的。 这就是《元日》里面描写的元日的情景。

  在其他的十几个节日里,《岁时书》也列举了相应的诗句。 诗人以节日的所见抒发自己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 很多的节日我们渐渐地不是那么熟悉了, 比如人日, 比如寒食。 人日因为是在春节假期里, 很多人对于人日的了解反而很少。 通过书中的介绍, 读者能了解到节日里的讲究。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是诗歌和节日的搭配, 当传统遇到经典, 总有一些让我们更多发现的地方。 我喜欢诗词, 同时也喜欢诗词里的讲解。 短短的句子里, 隐藏着的是很多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读后感(二):品诗词,过佳节

  《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论语》上孔子也曾经说过:“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几句话其实都是在讲一个意思,那就是诗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能够充分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并起到记载的功能。

  以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中国传统节日在诗词中的反映,其实真的就是一抓一大把。譬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譬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譬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譬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譬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节日都可以随时入诗、入词,写事寄情,无所不能。而《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就是以中国传统的节日,也就是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等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由头,按照时间顺序,选择有代表性的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既是展现节日里的那些风俗活动,同时也写出了中国人对于节日的态度、寄托。

  不同的节日本身就是对不同的风俗活动的一种记录、固化,再加上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心境、情势,即使在同一样节日里,也会有不同的心情;而这样一种心境、情境入了诗词的时候,也就具有了相应的效果。所以,作者王臣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以传统节日为线索和由头,讲诗解词——说的是节日和诗词,其实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号称上下五千年,传统节日发展至今,其中既饱含着时代的变迁,也有着民俗的辗转。今天的很多人,熟悉的是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腊八、小年或者除夕,与王臣在《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里提到的十四个传统节日在名称和节日安排上已经有所差异,在古诗词里品味那些传统节日在当时人心目中的位置、用途,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些年,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日渐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正在回归,对传统节日的纪念力度也在加强。在今天这样这样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什么还要引发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重视?关键就在于,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的一个文明不曾间断传承至今的国家,正是基于炎黄子孙的共同认同,才维系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局面,虽历经无数次危难关头,却终能够屡屡化险为夷,统一成为社会文化心理的主流,和平与发展成为共同的愿景。这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基础所在,同样更是中华文明迎接未来机遇与挑战的重要依托。

  所以,即使真的对《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提到的一些传统节日不太了解,也不妨去通过对诗词的赏析作一番了解。要知道,古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格外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穿越,但一定是能够通过古诗词来加深印象的。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读后感(三):中国节日,是一本扎实又诗意的书

  时光是什么?它是:春之百花,夏之蝉鸣,秋之落叶。冬之霜雪。也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读诗读词,是一种增长智慧的修行。在并不平顺的时间里,诗词总是可以带给人内心一些温柔又静定的曼妙感受和启迪。

  ——以上均摘自《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

  然而,在如今这个步伐仓促的时代里,各种网络热词似乎更加朗朗上口,真正热爱诗词者随着年龄的递减在递减。

  而今,读诗词者甚少,知古之节日者亦少。能于每个节日中,想起一些旧年的风俗往事,记起几句与之有关的陈旧诗词者更少。

  《岁时书 :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是一本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诗词赏析书。作者王臣,行文优美诚挚,被誉为“极具汉语文字美感”作家。翻开书,在旧日的诗词中,在作者优美的文字叙述中,感知中国传统节日之美。

  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

  你知道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分别有哪些吗?

  一说到节日,想必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浪漫,喜庆,热闹。若是再问及节日之风俗,能说个一二三的人,估计年龄都不会低于三十岁。当然,万事不可绝对,之所以如此说,只是基于现在年轻人对节日了解的程度,归纳个大概。

  对于节日,直知其日,不知其意,也是当下年轻人的一个通病。若你让一年轻人随口说几个节日,估计大多说出的是些“舶来品”,诸如: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你若问他元日、人日、花朝,想必没有几个人能答之一二。

  书中以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近七十首节日诗词来写。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

  一首诗词,便是一段旧日风俗的再现。书中除了对诗词的诠释,更有作者内心的感悟。

  还记得小时候的春节,进了腊月们,似乎就开启了“年”的按钮。喝了腊八粥,就开始陆陆续续迎接年。灌香肠,做糖糕,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近了,打扫除尘,备年货,蒸包子,炸丸子,汤圆、饺子做起来。

  那时候,孩子们脸上日日顶着笑开的花,大人们也忙得格外开心,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幸福的期盼之中,只盼着大年的到来。年三十的清早孩子们穿上压在箱子里好久的新衣服,搬了凳子去贴春联,好似,贴上这红艳艳的春联,这年才正儿八经迈着喜庆的步伐来到每个人的身边。

  那时候的年,最最重要的是祭祖,长辈们有序地操办着流程,孩子们远远站着,内心里有着难以抑制的紧张和兴奋。

  而今的年,似乎只剩下一桌丰盛的吃食加上一夜春晚的喜庆与笑闹,再也没有了旧日的仪式感。

  当然,年关,年关,年并不是在所有人心中都是喜庆的代指,在有些人心中,确实伤感和凄凉。

  如骆宾王的《于西京守岁》,如高适的《除夜作》等等,同样的时节,不同的境遇,生出不一样的心境。书中除了对诗词的诠释,更有作者内心的感悟。

  中国节日,是一本扎实又诗意的书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看到一处美景,满腔的诗意,却蹦不出一句诗意的话。对于节日,更是如此。

  时下,每到节日,想到的就是趁着难得的假日,去哪里玩才不浪费。这也是造成节日里各旅游景点人上人海的最大原因,更是造成高速路上拥堵的不二因素。

  其实,节日除了可以身体力行走出去,还可以来一场精神之旅。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既然外面是堵堵堵,让灵魂在浩瀚的诗词间遨游。

  相信,总有一句诗,让你眼前一亮,总有一句诗,在一瞬间打动你的心灵,让你久久回味。

  相信,在《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中,总有一个节日的诗词,让你心中感慨万千,总有一句诗词,让你思绪良多。

  《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读后感(四):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著称,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还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从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来看,有些是为了纪念文化名人,比如,端午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一代忠臣介子推;有些则是由崇拜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比如,春节就是由上古时期的祈福祭祀,逐渐发展为现如今的举国盛事。

  在古时候,人们非常重视这些传统节日,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就描写了,人们欢度传统节日时的场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代诗人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写的是洛阳城内人们欢度元宵夜的盛况;“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孟浩然的这首《秋登万山寄张五》,则表现出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缺少了解,那么也就无法领略到它流淌于文化血液之中的美学意蕴。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发端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节日的发端,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时期。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也无法控制,所以就对自然界产生了崇拜、恐惧的心理。远古先民们对自然界赋予了人格化,认为在各种自然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超自然的伟大力量。

  为了寻求保护,远古先民们就对这种超自然力量,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万物有灵的观念由此产生,并且逐渐发展为上古时期的原始信仰。这种原始信仰包含了祭祀、祈福等内容,当历法逐渐形成之后,人们就会根据自然时令,规定一个特定日期,来进行祭祀、祈福的内容。这就是传统节日的雏形。

  早期的传统节日,主要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以及趋吉避害的心愿,同时,这些祭祀祈福活动,也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感恩之情。

  随着历法制定的不断完善,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开始固定下来。比如,“春节”就是一年的第一天,“除夕”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上古时期,先民们每逢新一年的第一天,都会举行祭祀祈福活动,这种年首祭祀祈福的活动,就逐渐演变为“春节”。

  春节形成之后,还经过了一个缓慢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春节”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殊节日,并且,它还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及风俗习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写到了春节元日的两个习俗:燃放爆竹,更换桃符。这两个春节习俗,其实就沿袭了上古先民们的传统。

  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

  再来说说更换桃符。所谓“桃符”就是桃木板上绘画门神,或者写上门神的名字,据说可以辟邪。先民们在辞旧迎新之时,就用新的桃木板替换下旧的。

  当然,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但是,这些习俗都是在缓慢发展过程中,不断被人们添加进去的。其他的传统节日也是这样,只不过对于上古先民来说,辞旧迎新是头等大事,所以春节是发端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庆祝方式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二)中国传统节日有其自然基础和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民俗活动,而是以自然时令和文化观念为基础,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自然基础和文化基础,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窥得一二。

  比如,清代诗人张春华在《沪城岁事衢歌》一诗中写道:“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这首诗描写的是花朝节的场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三个信息:

  第一,花朝节的自然时令是在初春时节。根据文献记载,花朝节的日期通常来说是农历二月十二,也有种说法是农历二月十五(比如唐代)。在两宋时期,花朝节的日期一般是农历二月初二,或者二月十二。初春时节,是一年中万物萌生的时节,它象征着人生中的生长阶段,花朝节凸显出的正是自然变化对人生的重大影响。

  第二,花朝节的文化基础是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古时候,花朝节也称“花神节”,据说是为庆贺花神生日而设立,花神掌管着人间生育等事,为了求得人丁兴旺、花木繁盛,人们当然要向花神祈福了。这就是上古时期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的延续。

  第三,花朝节的节日内容是“赏红”。所谓赏红,就是用五色纸剪出图形挂在或粘在花枝上。此外,人们还会结伴来到郊外、田野游玩,在一些地区还有“放花神灯”、“装狮花”等活动。赶庙会、逛集市也是节日内容之一。

  可见,中国传统节日直接对应着自然变化对人生的影响,而这正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节日所具有的独特美学韵味

  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虽然发端时间和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由最初带有原始宗教意味的祈福祭祀,逐渐演变为充满娱乐色彩的全民性节日。

  但是,除了娱乐性之外,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还具有独特的美学韵味。

  1.传统节日隐藏着植物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总少不了植物的身影, 比如,九月九日重阳节佩戴茱萸,这为了求吉辟邪;还有端午节插艾草,也是为了驱除邪气,这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录:南北朝以前人们就已经有端午节插艾的习惯了。传统节日里的这种植物文化,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人们把与节日相关的植物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形成了独具东方韵味的植物美学文化。

  2.传统节日风俗具有时代性,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比如,元宵节看花灯的习俗,最早出现于汉代,但还没有成为全民普及性的节日活动。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到了唐代,元宵节看花灯的习俗普及开来,并成为元宵节的一大盛况。可见,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而时代发展又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容,给传统节日增添了民俗风情。

  3.传统节日的发端起源几乎都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关,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传统节日,比如七夕节、端午节、寒食节等,这些节日的起源总离不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和传说的内容不同,但传达出的总离不开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在庆祝传统节日时,也沉浸于节日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这便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结语】

  中国传统节日以自然时令和文化观念为基础,从最初的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而发端,由祈福祭祀之巫风逐步发展为独具中华美学意蕴的现象,这其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

  不论是为“慎终追远”而悼念祖先,还是祈求丰收吉祥、人丁兴旺,中国传统节日呈现出的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