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伤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无伤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8 00:01: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伤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无伤时代》是一本由童伟格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伤时代》读后感(一):测试

  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

  《无伤时代》读后感(二):无伤时代

  谈无伤这个概念。但这些作品里面,是连串的,辛苦的……所以无伤在哪里?我觉得无伤这个概念比较是在想象,或相对来讲比较像是宗教信仰要描述的事情。所以我想知道,你个人在文学世界里面要呈现的价值跟信仰是什么? 童:好像可以分开来谈,个人信念跟文学实践到底呈现了怎样的诗学。对啦我是个无神论,我不觉得死后有另一个层级社会,有的话就太悲惨了,死亡应该是是一个无政府主要状态,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理化现象,人肉身的消亡本书,进入能量守恒的宇宙的一部分,它就是赤裸的消失。 一切想象其实是人性化的解读,人性化建构的结构,它就是赤裸的消失,就是卡缪(加缪)的那个名言,你赋予这个世界一个诠释,就是赋予他人性化的印记,让死亡倾向或者更为可欲,或者更为可解。但事实上没有那么困难,这一切建构面临的就是比较生硬的问题,就是肉身的消亡就是一切的终结,对吧? 于是就像刚刚说的,整个文学实践是背向防线,反身而跑的,但这里面建构的不管是救赎观念也好,所有一切,也许基于神学色彩的设计,它命定只能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场域里面才有效。

  《无伤时代》读后感(三):寻父冲动与心灵疗救

  《无伤时代》我前后读过三次,从中文系资料室繁体竖排的复印本,到后浪出的中文简体版,到今日才约莫懂得了一些。伤废与败坏自然是解读的重要关键词,但童伟格想要处理的,毋宁说是一些个人的创伤经历,也就是父亲在矿难中的死亡。小说呓语般地讲述鬼伯、人瑞老者、游万忠、鬼婆的故事,江面对便利店女孩迟迟却迟迟不敢告白的怯懦、江母一直拖到要签手术同意书才告知儿子自己患病的事实等情节,所有这些思绪的延宕、行动的延宕,都是这对母子回避丧失至亲的顾左右而言它,而文中一再堆砌的祖父的死亡、黑嘴的死亡、三色猫的死亡、祖母的死亡,既可以看作是对谈论父亲之死的回避,也可以看作是江试图正视死亡而对心灵的反复练习。小说中,无论是蜘蛛婆的儿子,还是幼年初习文字的江,都在尝试着如何以文字的方式重组记忆、倒转时间、唤醒沉睡、复活亡灵。而父亲在矿难中丧生的经历,正是童伟格本人一直试图化解的创伤,从《王考》到《无伤时代》,都可以视作作家本人以文字的方式自我疗愈的手段。形式是有意味的内容,希望稍谙此道的读者朋友可以由此理解《无伤时代》情节破碎的根由。

  《无伤时代》读后感(四):笔记

  

无伤时代就是“一个没有人知道彼此真正的意思是什么,然而沟通却一点也不困难的短暂时代。”因矿难而失去了父亲把父亲写入了书中,但是我还是相比之下更喜欢《西北雨》。在看《王考》的时候以为2000年那个时候写出来的能够匠气不那么重,能比较淳朴自然真挚,但是在那个时候就选择了以意识流的形式写长篇可是故事性和文笔却没达到那个水平,所以即使《去海边》有了故事的嵌套,《最后与最初》将时间对折,最初和最后的人相遇也只是越来越看不下去,觉得挺扯的。母亲那个角色设计得太神经了,没法跟她共情。

“他看见一枝孤高的竹,以危疑的角度,在风里摇摆,答答答答,一节又一节荡过声响,又荡回来,那画面对他而言寻常极了,但她独自坐在那里,像一头搁浅的海豚那样,大张眼膜,凝神看着。”

“有许多事母亲都无力预期,但就站在那门口,母亲仿佛就能看见他那样开着车回去,一路卸下强自快乐的心情,渐渐虚弱。”

颟顸mānhān:糊涂而马虎

厝cuò

髹xiū:用漆涂在器物上

  《无伤时代》读后感(五):在时间的两端原地踏步

  “的确曾有过那么一段时光,我们认为自己是毫发无伤的。那是一个短促经过、容不下任何转折——遑论折痕——的纯粹年代,我们不知道,有一天,我们熟识的任何人都将不再硬朗,我们都将活得比我们想象的久。”

  一本讲述小地方人物对这个世界无伤无碍的生活状态的书。也是第一次认识这位作者。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作品。比如书中的老人离去后依旧每天按时响起收音机音乐的杂货店;后腿被车辆碾压骨折的狗拖着腿,悄悄找一个地方接受死亡;停电的山村,下着无伤的细雨……这些场景总给我一阵熟悉的感觉,仿佛我也真切的见到过。

  喜欢这种风格,不如说是这样的画面让我感到亲切,总是勾起我的回忆。

  也许从小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在四川多山区,爱下雨,老旧的房子总让人感觉到湿漉漉……青山、窗花、空气在记忆中都是墨绿色的。看《路边野餐》的时候我也有这样强烈的相同的感受。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在的社会中无疑就是一个“废人”,没有向上的追求,甘于向生活低头,被时代变更的洪流冲得很远。

  “他们都活在自己建构、想象的世界里。他们无能理解、更无法诠释,生活小世界以外,快速翻搅变动中的外界社会。”他们也不需要在意真假、时间、生死。但这是他们获得的一种自由。

  《路边野餐》中的陈升也算是乡土社会中的一个“废人”,黑社会、坐过牢,也没有个工作,感觉尽做一些不正经的事。不知道别人在背后百无聊奈地说了他多少闲话。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这样的人是毫无希望可言的。但是电影中却呈现给我们了一个浪漫主义、有情怀的人物。

  我想《无伤时代》和《路边野餐》在情感上是有相通之处的。记忆是他们最为珍惜的东西,不会被别人拿走,不会随外面变化的世界而消逝。当一个人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变得爱回忆爱想象,讲出往昔发生的历历在目的事。

  在时间的两端,他们原地踏步。身边不断消逝而过的事物常常共他们旋转起来。

  《无伤时代》读后感(六):“無傷時代”裡的那一陣“西北雨”

  

不知不覺2020年已經過去了一半,看著窗外霧濛濛的青山,似近似遠,忽然想起了自小長大的鄉村和初中畢業那天我一個人站在高處看人群離散時的心情,某些思緒在腦海裡越是想驅散竟越是清晰,莫名與童偉格小說中的主人公的思緒混雜在一起,不吐不快。

西北雨其實是臺灣夏天常見的雷陣雨,也稱“風詩雨”,來的快,去的也快,是特殊的地形和氣候形成的特殊現象。但是在我的老家——南方一個相對偏僻的小村莊裡,也常常有這樣的雨。那時候還小,為了逃避幹農活,經常在吃完午飯後祈盼下一場雨,這樣下午就能涼快一點或者乾脆就不用幹活。可惜的是,上天常常滿足不了我的心願,依舊艷陽高照,或者下幾個小雨點之後再次悶熱無比。但是到了真正的下雨天,休息的時光似乎也不是一直都很快樂,因為沒有書,沒有電視(為了防止雷劈,我奶奶會把家裡的所有電源都關閉),沒有任何娛樂(那時候也沒有手機),唯一可做的就是伴著雨聲睡一個長長的午覺。然後像《西北雨》裡的許豐年那樣,“耳裡盡是叮咚的敲打聲,鼻腔被一陣陣充滿鐵鏽味的水氣沖襲,世界一次次沒頂”,然後“在迷茫的視線底......攀援浮木一樣企探小屋的四壁,那些我能查知的小小世界的小小邊界。”

現在,我到了北方,終於不需要再忍受下雨帶來的潮濕黏膩,也不需要再看著天空的風雲變幻決定一天的勞作和心情。夏天雖然還是偶爾有雨,但是再大的暴雨感覺還是能輕易躲過,再也無須像高中那時總是猝不及防地遇上暴雨,十幾分鐘的路還會淋成落湯雞,晾曬的衣服也總是帶著潮氣。只是,現在的我對天氣變化的感知似乎也越來越弱了,即使每天走路上下班,能看到日升日落,卻再也沒有往昔欣賞天空雲卷雲舒的興致。

但或許這也是一種成長吧。想起以前很多的離散好像也都是發生在雨天,那時的我還不太願意將“再見”說出口,但是卻自以為是“離別的專家”,也總是覺得,“任何一段道路對我而言,都十分悠遠而漫長”,在南方那個小小的村莊、集鎮和縣城裡,我懵懂著成長,懵懂著告別,也懵懂著經歷人生的前十幾年。

那時候,我們最“遠大”的夢想是在更大的城市上大學;那時候,一個人為寫作付出的努力可以被輕易付之一炬;那時候,我們沒有課外書可以閱讀,“故事”大都來自於愛爵舌根的七大姑八大姨;那時候,沒人告訴我們每一段離別其實都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需要極大的勇氣來承受.....但我依稀記得,曾經努力把我們當做大人、願意跟我們聊失去教師這個職業帶給他們傷害的兩位老師,其實早已告訴過我:“人生不易,人與人的相處不易,千萬不要把人際關係搞僵,如果不習慣和人相處,也要記得好好說再見。”只是,直到現在的我終於也長到了他們當年的歲數,終於遇到了童偉格的小說,也終於放下了自己是個“背叛者”的執念,才明白,這個世界確實太過複雜,複雜到想要放過自己,與自己和解也是這麼艱難的一件事,複雜到每個人都想在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是更艱難的一件事。

“當他站在後來的後來,旁觀那一切,他發現,在他唯一一次的少年時代裡,他所僅知的只是:曾有那麼多的人,他們窮途一生,無罪無惡;當他們離開時,人們早已沒有任何情緒了。”“那一刻,他明白自己已經成功說服母親了——在她眼裡,他已經是個無傷無礙的廢人了。他已經被原諒了。”感謝童偉格,現在的我也終於開始原諒自己了。即使未來的我或許終將碌碌無為,成為一個無傷無礙的廢人,可是,過去那些沉重的、看不見的、看得見的因種種離別、孤獨和失去帶來的悲傷包袱,我終於可以慢慢卸下,自由地操縱未來的“時間”和“夢想”。

  《无伤时代》读后感(七):为了迷路的畅游

  

后浪的华语文学系列购入很久,也启封读过,苦于无法静下心来便搁置了。如今启封重读,思及当时为何一直无法进入状态的原因,想来应是错落的叙事与陌生的遣词造句对奋战考试匆匆忙忙的我形成了一道不小的屏障。如今,精神闲暇之余终于放慢了自己的节奏读完了童伟格的《无伤时代》。

通读整本书,核心的两个人物便是“江”与“母亲”。全书由母亲在医院的经历引读者“入境”,这是一个怎样的境呢?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村,一位疲惫沉默的母亲,一个重新缩进山村的儿子。简短的几页纸为故事做出了相当好的铺垫,自医院回来的母亲,趴在书桌上睡熟的儿子,甚至书桌一角一尊猫的骨灰坛。这些人、这些物因何在此,为何如此,便是作者接下来要讲述的。

但接下来的讲述却并不是平铺直叙的叙事,作者看似一个漫不经心的讲述者,天马行空的描绘甚至给人一种荒诞的感觉,组建起一幅幅悲情内核的闹剧。比如,停电了的山村,大家全都聚集在一起轰轰烈烈的前去救援一位独居一位人称“人瑞”的老者,这场救援行动最终演变成受惊的老人砸碎居所所有玻璃的闹剧。而母亲却发现,人瑞老者并不是唯一被困在屋内的人,自己的母亲也被困于屋内,而她早已被几乎所有人遗忘。

读罢我突然觉得童伟格的讲述风格让我想起了远古时代人们的结绳记事,江与母亲仿佛就是在摸索着一个个绳结,脑海中浮现曾经的那一幕幕往事。这些往事像是晕开的墨汁,或许不那么清晰,或许不那么准确,单一却又有着情感的延续,汇聚在一起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个影影绰绰的人物。

整本书有两个地方我印象深刻,一是关于“在场”与“不在场”这对词的对抗,甚至小说中有一个章节就叫做《不在场》,小说中有多处提到这两个词。在母亲为江讲述荒诞的营救行动的时候,江提出了疑问,“问题是—如果你说的那场停电发生时,我舅舅年级和我相当,那么当时,游万忠和他父亲怎么可能在场呢?你同学游万忠,不是小学没毕业就失踪了吗?”母亲只是“愣了愣”,“笑一笑”,“耸耸肩”说道,“就让他们在场,有什么不好?”那时候的江还“不明白,母亲的记忆何以像是一座迷宫一般—任何熟悉的事景与任何人,都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紧接着的第三章《不在场》中,待江的塑胶袋装满硬币之时,母亲出现了;待江走向发光的便利店时,母亲魔幻的拿出铁锹,自顾自在街边挖起来洞;江与朋友在篮球场打篮球之时,母亲亦在场。这种不可能的在场,让我联想到所有对作者童伟格的介绍始终绕不开其父亲的矿难对其成长造成的创伤。而我突然联想到一首名为《爸,你在哪里》的歌中的一句歌词,“原来你一直在我的血液里,原来隔多远我都能感受你。”不可能的在场恰似心底冗长的期盼,那些不可能在场的人亦可以如影随形,在我们的记忆迷宫里面。

二是那场救猫行动,作者起名《与猫演习》。江带着受伤的三色猫“冲出巷口,像冲出一面光亮的大草原。”他仿佛可以痛快的“去吃”、“去唱”、“去跑”、“去生”、“去救援”、“去许诺”,“心无旁顾去做理所应为之事,丝毫不觉有异有愧”。这是全书江最主动的呼喊,最奋勇的冲杀,“他真的以为自己轻盈如蝶,重新开启了时间。”最终却是一场失败的演习,江一直带着猫的骨灰坛,缩回乡村,重新沉默下去。猫的骨灰坛仿佛是他劝退旁人的武器,时刻在说着,“喏,你看我试过了,不行的呦!”

第一次阅读如此风格的作家有点难以名状,直到有一天听到一个词“辽阔感”顿觉恍然。我之前读的作家的写作往往有广阔的场景感,故事中描摹的光影亮丽,他们叙事的中心向外扩散。相较而言,童伟格把自己叙事的中心向内,不断的朝向自己内心的深处掘行,层层叠叠,烟蕴弥漫的气息,让读者跟随那些细微的脉络艰难的潜行。从俯视角度来看的话,构图就像是曲径通幽的巷弄,你绕行其中,仿佛就是为了迷路。

  《无伤时代》读后感(八):我们在伤痕累累中寻求慰籍

  

挑了一个下午读完了《无伤时代 》。陷入不断暗示不断跳跃不断抗衡 且充满灵性的文字里不可自拔。高度精简的文本穿梭在时间的褶皱里 话语在不断得蔓延 原本转瞬即逝的时间也因此漫长成永恒 不同视角的叙述 断裂的回忆在结尾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我沉迷于童伟格的痛苦和不堪。

在书中 江沉溺回忆 自怜般回忆一切 独语中不时表现自己隐藏的自傲 试图给已经成为“废人”的自己一丝慰籍 但每一次自弃般的回忆却都让遍体鳞伤的自己公之于众 。母亲的痛苦是不自觉的痛苦 她隐身在自我构建的价值里进行着隐秘的突围 她接受了一切伤痕和侵蚀 并用目光去目睹着每一个“废人”的诞生 其中包括了自己的儿子 母亲原谅了成为“废人”的江 至此 本书近乎神性的救赎与和解便诞生。

“废人们”的成长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由外物不断得推搡挤压 空落的躯壳终有一刻会碎掉 捡起一片看 似乎早已破败不堪。有趣的是 童伟格选择了一种平等甚至认同的态度去与“废人们”一起沉沦 他同意了“废人”的价值 这是最大的共情。但值得提醒的 这是痛苦的共情。他原谅了“废人” 如同母亲原谅了江 原谅的过程是残忍的 看着人们漫无目的得行动 偶尔意识到或许不对却又无法明白究竟为什么不对 俯瞰之下自己却又深陷于此 于是这痛苦便成了倍。

或许童伟格的认同是一种妥协 亦或者逃避 寻求一种挣脱时代挣脱时间的活法 成为一个于时代无碍于他人无碍的“废人” 模糊得活着 在清醒中迷茫 在逃离中寻到了价值。

自我得不到成长的个体是悲剧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喜剧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人们不能明白真实的自我 却能清楚得知道对方的意思 在滨海山村里 愚昧的村民 等死的老人 机械生活着的每一个人 于江而言 都令他感到痛苦 他在回忆里清楚得看到人们被生活牵引 卷进了腐朽的人生里 无人追问“为什么” 无人想到“我是谁” 一件件由外物推挤着建成的自我价值 显得空洞又脆弱。

但童伟格平等态度的叙述让一切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我在其中感受到了一种特属于“废人们”的坚韧 书中的母亲就是一个最明显例子 她在“废人”生活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哪怕过程中已经遍体鳞伤。她没有陷入虚无中 反而不断得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存在 近乎麻木的在进行着自我突围 过程里她接受了一切侵蚀和锤击 但是她却没有停下 甚至能看透自我成“废”的过程 却仍然选择于此。听起来像是愚昧或是扭曲的伟大 但是选择且能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于他人无碍 于时代无碍的“废人”其付出的努力足以证明母亲的坚韧。

当母亲成为容器 由此延伸 我们从中发现了另一种奇观 ―― 一种“废人”伦理学。废人存在着,当被隔绝存在秩序所需的现代知识与现代概念,当生活在循环的败坏之中 当以败坏为价值时 一种无视于时间存在的自由便诞生了 哪怕它空洞又新鲜。这种类似于解构一切的伦理 连颓废和虚无都开始消失 “废人”就得到了自由。这是来自童伟格的虚构的废人伦理学。

如若抛弃童伟格的善意 带着批判的目光审视 会发现“废人”存在于每个时代 他们隔着一层层的隔膜彼此模糊得生活 社交中谈着无聊的废话 每一个人都在和身边的人进行着竞赛 哪怕你根本就不认识他 没有时间去认识自我 在不断得推搡中迷失自己 在尚无力明白的时候 很多事情却已经发生过 并且完结了。 在生活的洪流中遍体鳞伤 败得彻彻底底。毕竟没有人都能成为母亲 他们更多得只能变成江。

很难再出现如此坦诚的交流与反思 现实中的对视让人封起自己 习惯了虚伪 于是真实的自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都曾以为自己毫发无伤 但当我们熟知的任何人都将不再健朗 我们都将活得比我们想象的久时 那些刻意忘记的回忆便开始臃长得显色 于是我们才惊觉 原来我早已经死掉了。原来他们也早已经死掉 只剩下躯壳。

那么 如果 偶尔停下来思考为什么的时候 会有一瞬间的恍惚和恐惧吗 可能会吧。

  《无伤时代》读后感(九):谁的青春无伤痕? ——评童伟格《无伤时代》

  文/赵铁柱

  略萨和马尔克斯是为数不多雅俗共赏的严肃小说家,他们全心创作自己企望而非市场渴求的作品,并不忧虑因技法上的别出心裁而失去读者,结果作品带来的收益甚至能够支撑他们专职写作。两位大师的经历较为特殊,有志于严肃小说创作的人不妨借鉴一下格雷厄姆·格林的方法,他写两类小说——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后者自是为了谋生,皆因写作这个行当未必会善待热情拥抱它的人。

  写《无伤时代》的童伟格显然更看重艺术表达自由,也就注定无法取悦普通读者。他选的路至少意味着清贫辛劳,要知道,略萨曾同时从事七份工作,马尔克斯更是沦落巴黎拾荒为生,《百年孤独》之前的作品从未卖出七百册。当然,以创作立场衡量一部长篇的成败显得过于凌空蹈虚,我也很难因为作者的不同流俗便青眼相加。事实上,愈是恳切追求艺术价值的作者,愈有可能在评论界四面楚歌。

  打开《无伤时代》对那些习惯阅读工整小说的人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童伟格在写下序章时就已经开始筛选读者,主角本应是江的母亲,主角也确实是江的母亲,但读毕整章,我们看到的都是她漫无边际的意识,她似乎对旁人了如指掌,而我们对她左耳的肿瘤却一无所知。小说从始至终都没有明言她的病因和治疗结果,儿子看着电脑屏幕上母亲的诊断报告,相信空荡的自己能与母亲快乐走下去。这样的结局如何能收束全篇?读者多大程度的参与才能保证小说在叙事上的完整性?

  童伟格本可以轻易写出人人称道的荒诞小说,《无伤时代》错落着众多精妙故事:祖父一生坎坷无人识得,临末却因出殡顺遂让人牢记,“就像他整个人,一直还趴在路中央一样”;那对抢劫银行的夫妻,由于没有规划逃逸路线,甚至指望那班永不准时的公交车,“于是,他们手牵手一起进了银行,就像手牵手一起走进监牢”;还有母亲暗夜讲的那些“漫无方向、无以收拾”的故事——小学同学的父亲因屋顶被刮走而整日酗酒,最后滚下溪谷摔死,村里师公与两位警察前去寻尸,尸体却由同学叠好抱回山崖,他傻笑着说师公会被火烧死,然后随尸体一并跑失。师公不是常人,因高烧不愈获得神力,可以指点火,在同学预言之后不久,他因瓦斯桶爆炸身亡。母亲还不忘提及两个警察因轻视指南针在雨夜山村迷路的事,他们此后极速衰老。按说小学同学已经跑失、他父亲已经摔死,居然又出现在停电故事中,随未出嫁的母亲、母亲弟弟、母亲父亲一道去“营救”人瑞老者,而老者被碎玻璃声惹恼、狂砸玻璃,将众人惊退。母亲讲述时并未意识到矛盾之处,也许她只想给儿子一些消闲的传奇,儿子却偏偏记住故事的错讹。重要的难道不是母子二人的默契?母亲耸耸肩:“就让他们在场,有什么不好?”最匪夷所思的是,第二天傍晚小学同学便出现在山村叫卖棉被。母亲讲“鬼伯”的故事时,江正犹豫要不要带一袋铜板去便利店搭讪店员,他似乎爱上她了。整个章节在似真似幻的氛围中悠然行进,直到鬼伯身上发出尸臭味,他母亲临终前给他绑上手尾钱,他戴了十多年,“从肚皮到后背烂了一圈肉,而且黑色的烂肉里还吃进了一枚一枚铜板”……凡此种种,均为作者的叙事能力提供了有力证明,然他不愿就此止步,反而进行了更先锋的实验。既是实验,自然有得有失。

  末章与狗对话只是为了确定父亲当年是否在婚礼现场。这是为何?我无从知晓。作为想象的场景,读来只觉单调,前面的章节黑嘴也扮演过类似角色,并未取得画龙点睛的功效,作者何苦要在结尾重蹈覆辙。当然我十分钦佩第五章「与猫演习」,救助盲猫看似与主线毫无关联,待母亲携手术同意书登场,则瞬时云开月明:江也要陪母亲无数次前往医院。兽医说猫可以存活,但眼睛治不好。实际情形刚好相反:猫复明、却死去。难说母亲是否将遭逢此变。

  第六章「去海边」写成长、死亡和新生,时间的流淌让人猝不及防又安之若素。那年江七岁,首先是祖父累极而亡,出殡时祖母未发一言未落一泪,村老为之遗憾并微微自怜,几个月后他在晚辈的婚宴上大醉、安详去世。祖母在葬礼后临海盘坐,望见了自己的死亡。当她恍然梦醒,江已经十一岁,他的父亲因矿难丧生。再过十年,因摔了一跤而瘫倒的祖母也将逝去,那时江的叔叔已经照顾她三千二百八十七天,以山村人特异的耐性,没让祖母损耗半分光彩。作者气定神闲的叙述稍稍挽救了小说整体的碎片化。

  也许作者欣然自得于他那令人目不暇给的叙事技巧——我不得不手捧记事本,反复核对事件,记下所有转场,就像当年略萨读福克纳的作品——然而真正唤醒我记忆的,还是作者笔下自然坚实的细节。童年时,如果我要坐公交车去上学,奶奶也会嚼着坚果陪我候车,给我搭车的零钱,往我嘴里塞蜜枣或话梅。我的母亲也如江的母亲一般,爱问我“等你长大了,你会孝顺妈妈吗”、“等你娶太太了,你太太叫你不要理妈妈,怎么办”,我说我会找一个孝顺她的老婆,有时我也会哭着说长大不养她,这时她一定下手更狠。黑嘴被小货车压残半身后悄然离开,让我想起幼时家养的小白,因为要搬去父亲单位的宿舍,只好寄养在邻居家,间或回去探望,待离开总要绕远路才能撇下它,它一直追缠,我一直劝退。可惜这样的别离只持续了数次,不多时它便失踪了……我执拗地相信,这些才是《无伤时代》的灵魂。

  《无伤时代》读后感(十):伤痕累累的《无伤时代》:一部有关和解与救赎的遗忘之书

  阅读童伟格,你会收获复杂的感情。他是一个令人错愕且令人痛苦的作家,一方面,你会沉醉在由记忆碎片建构起的属于他自己的迷宫之中无法自拔,另一方面,你又会为华语作家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天才"而感到欢欣雀跃,这种夹杂着喜悦的悲伤如同漫山遍野绽放的罂粟花一般,令人无比痴迷。

  鲜见的,童伟格用他的文字塑造出了一种"韵",如果硬要去追溯的话,沈从文的《边城》大概是其远祖,汪曾祺的《受戒》也有些近似(不是语言)。很明显,童伟格的书写是王德威所谓的抒情乡土的延续,他摒除了那些生涩而坚硬的议题,不断地将笔触诉诸回忆,因而他笔下的故事都是些带有轻度魔幻现实气息的柔软记忆,是的,如同丝绸般轻柔,如丝如缕地抚摸感,这在《西北雨》中十分明显,在《无伤时代》里则是作为底色存在的。

  如果说《西北雨》的主题是不断地回溯整个家族的记忆的话,《无伤时代》就是一部"遗忘之书",但在另一方面,又正如腰封所述,这是一本"留住过往时光的伤悼之书"。这看似是一个矛盾的说法,但实际上,《无伤时代》里的所有人物都在用力地将自己的记忆遗忘,他们在尝试着变成消除记忆之后无伤无碍的"废人"。时光,成为他们埋藏所有记忆的酒窖,他们通过这最后一次陈述将之封锁,然后慢慢遗忘。

  quot;无伤无碍的废人",这是小说中角色们希望成为的角色,他们不奢求世上任何一切,只是想要做这个世代里存在与否都毫无关系(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从本质上)的"空白格"。"无伤",对于这些人物而言是一种过于残忍的称谓,他们是最不应被这个能指形容的一群人,作为常人的我们根本无法细数这些"渴望无伤者"经受了些什么,那是由痛苦和悲剧组建起的耸入云端的高楼,连他们自己都难以望见伤痕的终点通向了何方。

  是的,想要抵达"无伤"的人们其实是遍体鳞伤的挣扎者,他们是永远的迟到者、难以被治愈的病人、背时的"多余人"和丧失了一切斗志的"废人"。他们的悲剧从少时便如同泼洒在宣纸上的颜料,一点点晕染开来,直到所有颜色填充满整个纸面。挣扎,在一开始就强势地宣告了它的在场,可结果却仍然是无力自拔,是的,他们被名为无力的漩涡深深地卷入,从色彩斑斓的世界坠入漫无边际的黑暗之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途中的每一次成长对于他们而言都是苦涩的,亲人的离散、生活的困苦、世事毫无人性的变迁,一切的一切都令他们在失去故土的同时无法找寻到新的精神栖息地。他们就这样成为了时代的"游魂"。前现代的乡村社会永久地失去了它存在的依托,身处其中的前现代者被不由分说地抛向碎散分裂的现代奇观中,精神的流浪自此开始,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漂泊无依的一生。

  《无伤时代》里的家族是被时代遗忘了的家族,其中的所有人,无一例外地沿着社会的边沿前行。他们在现代化的城市之中找不到生存的依托,是不断的迟到者、不合时宜的沉默者,他们身上保留着故土承袭了世世代代的谦恭和温驯但却仍旧融不进这个不断向前奔涌的熔炉。但他们却又回不去了,迁徙,从无人居住的山野搬迁到唯一一条公路旁边,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农退化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人”,他们在失去了自己乡民的身份和居所后再也找不到定义自己的方式。所以他们随时随地都能轻易地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回忆,夸张地说,“思接千古”。在无边无际的回忆中他们陷入长久的沉默,在沉默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自我满足,所以他们发现自己丧失了诉说的能力,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兴致,他们只是静静地观察着万花筒般纷繁炫目的一切在身边流转,但却不愿(更确切地说是从不能到不愿)伸出手去抚摸它们一下。他们无法在外界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们是被抛弃但却又不被销毁的一代,面对雨雾笼罩的世界,他们沉默不语。三十而立者返乡,镇日坐在窗前遥望;年迈蹒跚的老母,淡然地听凭自己陷入重症之中;“苟活”于卧榻的祖辈,除了微笑之外再无它言;驻守山野的舅舅,在年复一年的自我纠缠中陷入沉默。他们无法得到外界的理解,也摒除了与外界的所有接触。记忆,时光裹挟着的记忆,最终成为他们在无边的静默中共同看到的一份光亮。

  就这样,一场特殊救赎在这个“无伤无碍的废人”家族中缓缓展开。每个人的记忆互相交叠,在不断地叙事滑动中勾勒出一道又一道淡雅而又遍布感伤的弧光。在无声的现实和轻柔温暖的回忆中,家族中的人们达成了和解:母亲向儿子坦白了自己的病症,儿子得到了母亲的谅解,舅舅诉说了自己的痛苦,祖母在每一次醒来安心地微笑。是的,他们选择用记忆沟通,从而放下自己此前的伤痕,彼此互相原谅了对方的“无用”。

  “无伤”是他们最终抵达的终点,也是少不经事时自认为的一切。

  确如台湾作家杨照所言,“童伟格选择和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一起活在无知与无能的手忙脚乱里。”在这里,他完成了一个前代作家未能完成的壮举:连同沈从文在内的乡土作家亦无法脱离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尽管他不断强调自己的乡下人身份,但实际上,在30年代后的他已经完成了向城市人的转变过程,尽管他仍旧是非典型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从本质上他却又无法完全地以乡下人的视线来进行书写。童伟格放逐了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他把自己融到了叙事之中,而不是像韩少功那样,始终将自己认定为一个外来者,相反,他与这些荒村荒人们同进退,至少,在叙事中是这样的。实际上,这种倾向和类似的记忆回溯已经在《王考》中出现了,《无伤时代》可以说是对《王考》的一次放大,但却未能将《王考》诸篇的灵异性融入,而在后来的《西北雨》中,《王考》的所有方面才都被纳入了。

  《无伤时代》实际上可以被认定为一部讽刺小说,它的内核是现代对前年代的冲击及其造成的创痛,这些事情不仅仅发生在台湾,在大陆的许许多多地方,类似的“无伤无碍的废人”们正在“生长”,童伟格的书写对这些人而言,无疑是一种轻柔的安抚,是一次深刻地共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