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的犀角读后感100字
《苏丹的犀角》是一本由作者:戴芸 / 绘者:李星明著作,21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一):来自国内外环保组织、艺术家的倾情推荐
苏丹是我拥抱过的第一头也是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他的离开代表了北白犀即将灭绝的事实。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强烈的人性欲望其实也威胁着人类本身。
苏丹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和警醒,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我们需要尊重天地善待万物,如果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和行动,人类还有最后的机会,修复地球的伤痕。
——国际环保组织野生救援WildAid保护犀牛项目公益大使 江一燕
这是一则精美而真实的寓言,插图画得克制和浪漫,令人赏心悦目。主题涉及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即人们对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所应给予的尊重。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这个主题的真实性,而不是过多地虚构苏丹的故事,或试图使其乐观或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只是或多或少地渗透出来。
——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华裔绘本大师陈志勇
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件事,孤独与死亡。远离故乡,没有同类,苏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我们无法体会的孤独。我们正在改变着世界,高速的发展碾碎了脆弱的自然,随着一个又一个物种的逝去,我们最终将体会到独处的悲哀。我们也正在改变这世界,保护的呼声聚沙成塔,终会让自然回归。这里会变成美好的地方,每一只犀牛都是它领地里的王,高昂着犀角冠冕。
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故事,他的家远在千里之外,他的死亡让我们第一次感觉一个物种的消亡离我们这么近。他是最孤独的犀牛,为了留住他的生命,留住这个物种最后的希望,人们荷枪实弹保护他,甚至为了避免被盗猎者惦记,锯掉了他的犀角,而角本是犀牛的防身武器。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在苏丹死前几年,最后一头爪哇犀印支亚种死于盗猎。盗猎和栖息地破坏让这个繁衍了近千万年的大块头濒临灭绝,而我们,该怎么办?
你能想象世界只剩3个人类吗?而你是其中的一位,而这却是苏丹面临的现实。由于人类对野生动物制品的贪婪追求,一个个物种被推向了濒危和灭绝。可是当大自然中没有了它们,我们人类还能独自存活吗?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请将苏丹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吧,不要夺走它的“王冠”犀角,做一名犀牛的守护者。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这是一个来自非洲浩瀚草原的故事,通过优美的文字与图画,让我们和孩子有机会再次思考人与动物、人与世界的关系。
——“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
所有生命,都应该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自由地活着。
——陈漫(视觉艺术家、时尚摄影师)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二):作者后记:如果犀牛没有角
戴芸
此刻的我坐在新加坡湿热的空气里,回想2016年9月的肯尼亚。草原的气息充满了鼻腔,干爽的风刮过皮肤,苏丹蹒跚走来。伸出手去,碰到它身体的瞬间,有尘土轻轻在晨光中跳起了舞。啊,是大树的感觉! 我看到苏丹的时候,它平静地生活在专属于它的围栏之中,头上没有完整的犀角,身边没有第二只犀牛,除了偶尔停留的飞鸟,也没有其他任何野生动物为伴。饲养员照顾着它的生活,持枪警卫整日巡逻以保证它的安全,几乎每天都有媒体和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与它说“你好”和“再见”——而这个“再见”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我们来说,其实就是永别。苏丹就在这样的极度孤独和极度热闹中,带着“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标签,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几年。 但是,在这个巨大的标签之下,到底存在过一个怎样真实的生命呢?而我们又要如何在一本小小的图画书里面,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讲述它传奇的一生呢?有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浓缩它所有的悲喜,道尽它全部的困惑,承载它和人类那一幕幕的相爱相杀呢?犀角,似乎是唯一答案。 北白犀的灭绝不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完全是人类为了获取犀角牟取暴利而导致的。犀角是犀牛的魔咒。如果犀牛没有角,也许它们就可以逃脱被滥杀的命运。但是,如果犀牛没有角,它们还是犀牛吗?犀角是犀牛生命的象征,定义了它们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存方式。 苏丹的一生平静安逸,但是它之所以能够活到寿终正寝,是因为早当它在动物园里第一次断角的时候,它作为一只真正犀牛的身份,已经和那个来自非洲大草原的又尖又翘的犀角一起,永远地离开了它。从此,定义它的是一个被圈养生活扭曲了的变形犀角,是一辈子都离不开的胡萝卜,是用来悬挂名牌的耳洞,和一个被全世界喊了一辈子但它本来并不需要的名字。 在肯尼亚,我看到过一座小小的“土堆”。不过,这个“土堆”并不是由土堆成的,而是105吨象牙和1.35吨犀角焚烧之后留下的灰烬。这些象牙、犀角,已经和滋养它们的6500头大象以及450头犀牛各自安息。我留不住这些生命,但是可以借《苏丹的犀角》,努力留住它们的故事。感谢画家李星明以爱与热诚完成了这本书。相信孩子们可以在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壮丽,并愿意成为这些生命的守护者。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捷克Dvůr Králové野生动物园的传媒与国际项目总监Jan Stejskal。该动物园是苏丹和其他三只被同时运回非洲的北白犀的所有者,为北白犀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Jan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苏丹的信息和珍贵的历史照片。同时,也要感谢肯尼亚Ol Pejeta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我们不仅获得了近距离接触苏丹的机会,还得以跟苏丹最后的守护者——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兽医、饲养员和巡警,进行了广泛交流。 苏丹已逝,但是地球上仍有万千物种,生生不息。一个故事种一颗种子。等到种子成荫那一天,愿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的标志都能够与它所代表的生命同在。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三):三生三世话犀牛
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讲解员 高源
始祖鸟科学教育联合创始人 贺苏晨
目前,地球上只剩下五种犀牛,除了白犀状况稍好一些,其他四种都危在旦夕。而在地球历史上,犀牛曾经是个非常兴旺的家族,地球上曾经有过几十种形状各异的犀牛,有的像马,有的像河马,还有的像恐龙……那么,它们是如何衰落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犀牛的三生三世:过去它们曾如何鼎盛,现在它们的境遇如何,未来它们将何去何从…… 犀牛家族的鼎盛前世 犀牛最早出现在五千多万年前。最早的犀牛叫犀貘,它没有角,体长1.5米左右,比现在的犀牛轻盈很多。在犀貘之后,犀牛分化成了三支,第一支朝着轻盈的方向发展,变成了跑犀类;第二支向着水陆两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两栖犀;最后一支则向着现代犀牛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犀类动物。 【跑犀类】 跑犀类共有多达12个属,没有角,绝大部分都是中等大小,擅长奔跑,可是其中的一支却演变成为史上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巨犀,它的体型甚至可以和超大的蜥脚类恐龙相比肩,成为哺乳动物界的奇迹。 【两栖犀】 两栖犀体型像现代的河马,四肢粗短,身躯巨大,也没有角,生活在河畔。有的两栖犀还长着像河马一样的大獠牙。 【犀类动物】 犀类动物是犀牛三个分支中最繁荣的一类,现存所有犀牛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发展出超过50个属。犀类动物中,有的没有角,有的则发展出了不同类型的犀角。现存的五种犀牛中,印度犀和爪哇犀属于亚洲单角犀,苏门答腊犀属于亚洲双角犀,黑犀和白犀属于非洲双角犀。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犀牛家族的惨淡今生 印度犀体型庞大,体重可达3~4吨,肩高最高可达两米,角最长可达约60厘米。印度犀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像盔甲一样的厚皮,厚皮分成好几个区域,以皱褶连在一起。现在数量不足3000头。 爪哇犀是犀牛中体型偏小的一种,重约1.5吨,肩高最高可达1.8米。它的角是所有犀牛中最短的,最长只有25厘米左右。和印度犀一样,它也有盔甲状的厚皮。爪哇犀是目前数目最少的犀牛,仅有60头左右。 苏门答腊犀是所有犀牛中体型最小的一种,身高只有1.5米。它是唯一一种有毛的犀牛。它有两只角,前角可达25厘米左右,后角通常只有一个突起。苏门答腊犀是又一种最濒临灭绝的犀牛,全球只有约300头。 白犀是动物园里最常见的犀牛,也是最大的现代犀牛。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双角,它的前角最长可达1.5米,非常威武。大方嘴是它的显著特征。事实上,白犀并不是白色的,而是浅灰到浅棕色的。白犀有两个亚种,北白犀被认为即将灭绝,南白犀还有过万头,后者相对而言是最不濒临灭绝的犀牛。 黑犀的大小和爪哇犀差不多。黑犀也不是黑色的,它的肤色是棕灰色。和白犀的大方嘴不同,黑犀的嘴是尖的,上唇非常灵活,可以伸长抓住树枝和野草,送入自己的嘴巴。黑犀目前有4000多头。 企盼安康未来 这最后的五种犀牛本来数目不少,分布相当广泛。在古代中国,所有三种亚洲犀牛曾经都有分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一件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这是一件西汉时期的酒器,证明中国古代是有犀牛的。但现在中国境内已经没有犀牛了。犀牛在全球范围内都变得非常濒危,它为何会沦落到今天的悲惨境地?这与我们人类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对犀牛滥杀无度,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导致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 在野蛮时代,人类为捕食而滥杀犀牛;后来,人类又有了新的理由——犀角。人类把犀牛角用作药物,而实际上犀牛角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与我们的指甲成分是一样的!人类还把犀牛角做成盛酒的容器或做成装饰品,这些都是以犀牛的生命为代价的。 希望小读者们懂得尊重生命,保护物种,不要购买任何犀牛制品,并告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让犀牛能够生存于一个安康的未来!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四):科普文章:世界上最孤独的犀牛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张劲硕
苏丹的犀生简史 苏丹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同时也是最后一头在非洲自然出生 又回到非洲的北白犀。它有着传奇的一生: 1973年,生于南苏丹。当时北白犀生活的地区常年战乱,当地政府无暇对它们进行保护,导致盗猎猖獗。 1975年2月,苏丹在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非洲动物转移行动中被捕获,并与另外5头北白犀一起被送入了这次运动的主导方之一的捷克VýchodočeskáZoologická Zahrada动物园(1951-1993,1993年后更名为Dvůr Králové动物园)。 2009年12月,苏丹和另外1头雄性北白犀苏尼、2头雌性北白犀纳金(苏丹的女儿)和法图(苏丹的外孙女)从捷克Dvůr Králové动物园转移到了肯尼亚的Ol Pejeta自然保护区中,开始加入“Last Chance To Survive”繁殖计划,目的是恢复北白犀的野外种群。在此之前,北白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野外灭绝(EW)。 2014年10月苏尼自然死亡,苏丹成为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人们曾经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苏丹、纳金和法图身上,想要在未来10年时间让北白犀种群数量达到30只。但是这一尝试也失败了,因为苏丹已经很老了,失去了生育能力。 2015年,为了防止年迈的“苏丹”被猎杀,它头上那两个原本可以长到1米多长的犀角已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割去,40名持枪守卫和18名饲养员不分昼夜轮流看护最后三头北白犀。 2018年3月19日,45岁的苏丹(相当于人类的90岁)健康状况严重恶化,其肌肉和骨骼已经老化和病变,并且皮肤上伴有大面积伤口,甚至已经无法站立,在其生命的最后24小时里,苏丹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因此保护区最终选择为它实施安乐死。 北白犀与南白犀应是不同物种 苏丹的死,意味着北白犀向灭绝的边缘又靠近了一步。现今,只留下一对北白犀母女。我们这一代人将见证这一物种的灭绝。一些人并不那么悲观,因为他们认为北白犀只是白犀的一个亚种,并不承认它的种地位,甚至认为还有多达两万多头的南白犀“代表”着整个白犀家族,即使北白犀灭绝了,也无所谓。 但北白犀的“独立种”地位是有很多科学依据的。2010年4月,世界哺乳动物分类学的大师级人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科林•格罗夫斯等人就发表过论文,通过头骨、牙齿、外部形态、分子或基因、化石等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北白犀和南白犀应该是两个不同物种的观点,而且它们的分化时间至少有100万年了。南白犀的肩部更高,后背比较凹陷,北白犀的肩部低,后背平缓;南白犀的体型更大,头也长,有种耷拉到地面的感觉,北白犀体型则小些,头也短。最容易区分的一点是,北白犀耳朵边长有一圈毛发,而南白犀则没有。 北白犀为什么会灭绝? 白犀是全球最珍稀的濒危动物之一,分为南白犀和北白犀两个亚种,北白犀野生种群的平均寿命为40岁。北白犀曾经广泛分布于非洲中部乍得、苏丹、南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地。但战乱、猖獗的盗猎和栖息地丧失,导致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大量北白犀消失。到1984年,全世界的北白犀仅剩下15头。 北白犀有没有繁衍的可能性? 整个白犀现在野外大概有两万头,但是北白犀就剩下最后两头雌性——苏丹的女儿和她的外孙女,她们是没有办法繁殖的。现在美国、捷克的动物园把苏丹还有其他北白犀的精子、卵子都保存了,未来有可能通过“试管婴儿”的办法让南白犀受孕,但这项技术以前从未被运用在犀牛身上,具有相当大的风险,而且费用预计高达900万美元。还可以克隆,因为毕竟还有两头活的,但是克隆又存在一个早衰的现象,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科学上没有完全搞清楚的一些发育的过程,所以克隆也不是一个最理想的办法,所以我们还是寄希望于有可能通过代孕的方法,然后或者是通过一些其他生物技术能够让北白犀再存在。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五):莫等珍稀,才懂珍惜
事物总是快消逝的时候,人类才懂得珍惜。
如果说我的上一部绘本《水獭先生的新邻居》的关键词是“孤独”,那么《苏丹的犀角》的关键词便是“珍惜”。
2016年,我接到蒲蒲兰编辑的电话,问我是否对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题材感兴趣。编辑认为我笔下的动物会让儿童读者产生同理心。在看故事文本前,我便应允要画这本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和作家戴芸一行人一同前往非洲肯尼亚Ol Pejeta自然保护区,去探望书里的主角——苏丹。
在肯尼亚内罗毕看到苏丹的时候,第一印象是这家伙真的好大!肯尼亚的冬天早晨还是很冷,苏丹呼出白雾,慢悠悠地朝胡萝卜走过去。我轻轻地触摸它的身体,它层叠的皮肤粗糙、松弛、布满沟壑。四十多岁对苏丹来说相当于人类的百岁高龄,属于它的时间已无多。保护区的CEO理查德·瓦因在采访中说道:“苏丹是北白犀大使,让人们意识到不仅是犀牛,世界上还有成千上万的物种由于人类的活动而濒临灭绝。”
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我认真地观察它的特征:弯曲的后腿、微微倾斜的身体、穿过孔的耳朵,还有那不完整的钝角,完全不像动物图鉴里威武的犀牛。
正是因为有那些迷信犀角可以入药的人们和那些想要犀角当装饰品的人们,盗猎者才如此疯狂地屠杀犀牛。保护区里的工作人员为了防止偷猎者为了盗取犀角把苏丹杀死,不停地锯掉它的犀角。以致苏丹重新长出来的犀角变得如此丑陋。
回到国内,我开始画草稿,希望在苏丹去世前完成这本书。但是迫于生活压力,我毕业不久便入职设计公司,而工作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令我无法喘息。每次想到停止进度的《苏丹的犀角》,内心总有歉意,因为苏丹的命运放佛和我的心有了连接。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收到了奶奶去世的消息。为了见奶奶最后一面,我连忙回到老家,但这一次我再也触不到那双不久前因为着急告别而没有紧握的手。
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无法意识到我们见过的很多人其实是和对方的最后一面。
再后来,我从新闻中看到苏丹被安乐死的消息。因为它太老了,身体备受煎熬。而我那时候却在公司改方案。不久以后我便辞职了,下定决心在家专心把这部绘本完成。我希望每个人通过这部绘本,爱护身边最珍贵的人和物,以及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大自然。不要像我一样,等到最亲的人消失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
苏丹的一生跨域了三个地域:苏丹(童年)——捷克(青壮年)——肯尼亚(老年)。
我分别用三种色调来表现:第一部分是苏丹的童年,我用了热烈的橙红色调来表现,橙色代表的是温暖的母爱,红色代表的是偷猎者的残暴,其中苏丹的妈妈被射杀那一幕,没有画血迹,而是用了太阳在水中的倒影和大量的红云来隐喻。
第二部分是苏丹生活最久的捷克的王宫镇动物园,我用了蓝色调来表现。因为捷克的冬天非常寒冷,虽然苏丹在这里得到保护,但是同时也慢慢迷失了自己。我想只有蓝色才能表现出它失去自我和自由的悲伤。
第三部分是苏丹的老年,肯尼亚干爽的风以及明媚的阳光,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我印象中,非洲是鲜艳的颜色,但是当我去到实地,发现那里的颜色是低对比度、低纯度的。安逸地躺在草地里晒太那种慵懒的感觉是我们想要的,所以用了淡淡的黄绿色调来表现。
而最后一页,是我自己想象的:粉色的夕阳,是梦境的颜色,传达苏丹想作为一只真正犀牛的美好夙愿。我们都不忍心在结尾写下苏丹离世,这个物种行将灭绝的事实。这美丽的颜色,是我给苏丹最后的补偿。
而这次,我要认真地和它说一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