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畸人》读后感100字
《小城畸人》是一本由[美] 舍伍德·安德森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畸人》精选点评:
●最早读本书,还是当初按图索骥寻找现代文库百种,毕竟能和乔伊斯一起在几乎全部获选长篇中突出重围,安德森浑然的结构和动人的笔触都让我印象深刻。不过彼时少不经事,不谙世情,对二十四篇畸人传更多是冷眼旁观,现如今繁花落尽,再重读哪里还有什么畸人?满满是镜中人,身边事,是爱与欲望与孤独的永恒。所以后来我对理查德·耶茨、雷蒙德·卡佛乃至伊丽莎白·斯特劳特们的短篇集情有独钟不是没理由的,根子就是安德森;也无怪海明威和福克纳们视他为美国现代文学之父,没有本书,美国小说对英国和欧洲的亦步亦趋仍将持续多年。当然,俄亥俄州其实没有温士堡,只是因了安德森这部杰出的小说集,温士堡得以巍然屹立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之林百年,而且仍将屹立更久。
●100周年典藏版。封面给满分! / 等到有一天,当一颗特别的心不再被歌颂,那温士堡便从这世界上灭绝了。 / 离开小镇,投入世界就是一个摆脱固执的过程。乔治走了,当温士堡渐行渐远,他曾经的全部生活只是如今的一块画布,他将在上面描绘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梦想。 2019/8/23 腾抄笔记时忽然有感: 人被自己的真理所包裹,作茧自缚,变成畸人。
●温斯堡的田园景色和街道都无比迷人,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读来真是太享受了
●100周年纪念版,现在购买还有限量徽章赠送
●做自己的坏人,同时不执拗于那一个真理。
●再读小镇畸人,觉得舍伍德笔下的那些人实在是“古怪”的普通,那些欲望控制下的医生,马夫,农人,记者,偷情者,吹牛的小伙子,虔诚的牧师,一个个国外温士堡,也活在你的生活里。 在手法上,意识流的部分有所展露,很多部分即将进入高潮时戛然而止,充满了诱惑力
●小城系列对我都有无限的吸引力
●在舍伍德的温斯堡,每颗人心都是一座迷宫。心迷宫复杂难测,无关道德。人人都把话说给乔治·威拉德听,乔治成熟了,他坐上火车离开温斯堡。
●许多经典的原型。畸人身上的缺陷无疑是致命的,但当舍伍德说出“每个人都必须抢占一条真理”时,这些令人绝望的黑色故事突然有了更富人性的意味。
●书名让我想到《立春》,不是王彩玲,是那个男芭蕾舞者,他说“我就是这座城市喉咙里的一根鱼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城畸人。“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从来都只是歌词里的矫饰。我们都像书里的人物一样,一边对身边的畸人敬而远之避之不及,一边其实彼此互为畸人。
《小城畸人》读后感(一):二读
连续读了两遍,第一遍读了一半感觉不知所云,第二遍才慢慢读出滋味来,去掉故事缘起:作家改装床铺,然后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和最后乔治威拉德启程离开温士堡,一共讲了二十个故事,都是小城即温士堡的普通人,慢慢变成畸人的各种故事,面对这样的结果,最后我们要么接受他,也成为畸人,要么随着时代发展跳出自我,自我革命,当然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芸芸众生,最后的乔治威拉德就是启程离开温士堡成为一个普通人,其实有时候平平淡淡才是真!
《小城畸人》读后感(二):无数小镇的写照
一开始以为是好看的故事集,但其实情节并不很清晰,不连贯,大多数只是一些片断,人物的面目也是不足够具体,主要体会的是每个人物模糊涌动的情感。这些情感不可名状,四处突奔,扯着人物的生活向前。特别像青春期的心绪。
《小城畸人》读后感(三):不同于欧洲的美国现代文学
喜马讲书:
《小城畸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经典之作,也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为20世纪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百强之一。他开创了美国现代文学的新体例,被誉为一代美国作家共同的老师。
《小城畸人》里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是内心闭塞,彼此疏远。以主人公乔治来说,他所长大的家庭里,亲情关系淡薄,父母互相没话说,只是各自找乔治说话,但他们也根本不了解乔治的心理。后来乔治走上记者岗位,渐渐发现疏远和隔膜是小城居民的常态,不分男女老幼,三教九流。例如飞翼比德尔鲍姆,本来是一个很出色、很有爱心的教师,却因为自己的一双手蒙受了不白之冤,被赶出原来住的地方,他从此害怕自己的手,再也走不出心理困境。又比如帕雪瓦尔医生,他是一个妄想狂,在妄想中他受到人们的注意和尊敬,可是现实中他从不跟人来往,只活在妄想之中,从而心安理得地疏远别人。
为什么他们被称作畸人?
畸人,指的是反常的人,在某些方面扭曲了的人。小说一开篇,就有一则短文题为“畸人志”,安德森写了一段话,说每一个畸人都是只抓住自己的真理,按照它来生活,而罔顾其他真理的存在的人,正是他所拥抱的真理使他变得虚妄,变得扭曲。
在小说中,小城镇的这些居民就是如此,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这是在19世纪农业文明时代形成的,但是到了20世纪初,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推进,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这个世界的真理发生了颠倒,而小城的人们转型太难,他们一方面流连于旧有的生活秩序,流连于农业时代的恬静和质朴,另一方面,他们又被新的欲望所控制,特别是女性,渴望接触时尚,渴望追寻自由的爱情。在两种心理的拉扯之中,他们一个个茫然无措,性格扭曲,他们疏远别人,别人反过来也疏远他们,加剧了他们对别人的敌意,就这样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而主人公乔治,作为小城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在迷茫中最终选择离开小城。他要开始面对真正的新生活,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由闭塞、疏远迈向开放和联结。
舍伍德·安德森为什么被众多美国现代作家尊为共同的老师?
因为他是上世纪美国作家中最早尝试探索人物心理的一位。在欧洲,从19世纪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到20世纪初的普鲁斯特,都被誉为剖析人类灵魂的大师,他们的作品鞭辟入里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美国缺少这样的作家。在安德森之后,美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如福克纳、谭恩美,其创作都受到《小城畸人》的影响,福克纳还说过,他们一代人都以安德森为文学父亲,要将他所确立的美国文学新传统发扬光大。
《小城畸人》读后感(四):《小城畸人》:畸人的异化
《小城畸人》 凭借其独特的风格与深刻的内涵在其出版发行后的数十年内影响了一批批的伟大作家,在福克纳、海明威等美国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中,都可以看到安德森的影子。在国内文学领域也经常有人借鉴其非连续依存式的写作手法,描写中国的小镇。小说由 24 个短故事构成,以细腻的口吻刻画了人们彷徨、孤独、精神不堪重负、心理濒临崩溃的生存状态,呈现了一个极为私人化乃至怪异的美国生活。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读者初读此书会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莫名其妙,人物没有动机,行动没有目的,但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创作相结合的魅力,极大的提升了小说阅读体验之外的东西:具有先见之明的现实警示。
在小说中安德森描绘了这样一群人物:他们外貌形态上不堪入目,语言对话上笨拙粗陋,行为举止上癫狂反常,精神思维上惊奇古怪,人际关系上疏离淡漠;他们言语不畅,踽踽独行,如幽灵般蜷伏在幽闭的小城。
畸人的典型特征是压抑。 他们的生活习惯荒谬怪诞,与社会习俗规约背离,为常人所鄙夷和排斥;且伴有极端行为出现,或带有暴力色彩,或有死亡倾向。畸人另一个特征是孤独。他们龟缩在边缘化的小城中闭门不出,与社会主流隔绝;他们陷入人际关系的淡漠之中,父母与孩子形同陌路,夫妻貌合神离,左邻右舍剑拔弩张;他们无法进行合理的自我认知,甚至难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语言于他们丧失了最基本的表达功能,更谈不上情感的交流,他们与社会、他人甚至自我疏离,陷入孤独的状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所有文学作品的分析都必须有潜在的历史维度来支撑,反对把文学与社会和历史割裂开来。根据这一理论,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种种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现代社会的病态表征,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弗洛姆糅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进一步发展了“异化论”。 弗洛姆首先指出,“异化”作为一种心理体验、感受,是对某一社会现象所做出的病态性的心理反映,主要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个体失去了自为性,转而变成为他人、自己、或一个非人的巨人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一个经济机器”。 同时,由于“市场决定着人们的价值”,“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也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 爱、友谊等美 好情感失去了生存空间, 取而代之的是负面的情 感,如疏离感、嫉妒、愤怒等。 多重的异化使得被异 化的个体失却自主性和生存价值,过着无意义的生 活——疏离他人、社会,也疏离着自己。
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地位和权力在不断攀升。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到来,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底层人民生活日益艰难。 人民期盼政府能够高效率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同时,资产阶级为巩固阶级地位,维护阶级利益,推崇精英主义政治。结果便是,社会等级分化更加明显,阶级压迫更加严重,社会矛盾激增,底层人民苦不堪言。经济上,工业化造成了个体物欲的膨胀和生存价值的消失;政治上,资本主义的壮大使社会等级分化和阶级压迫日益严重;意识形态上,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肆虐导致信仰缺失,人际关系疏离。 社会陷入普遍焦躁不安的情绪,这些因素则共同造就了孤立无助的边缘化畸人。小说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去的缅怀,对现代社会发展极具参考价值与警示作用。
作家 Brooks 曾指出,“一个国家的历史不过是把它的乡村的历史经过放大而写成的”,同理,一个小小的现象其实也是时代的印记。 至此,安德森笔下的温士堡不再是虚构的一个小城,而是现代美国社会的缩影; 畸人也不再是特写的艺术品,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那一代人的外化。通过这一艺术形象所折射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去的缅怀,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小城畸人》读后感(五):那座小城和那些人
《小城畸人》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全书共20多篇,每篇都独立成章,却又相互联系。
这本书集中描绘了俄亥俄州瓦恩堡镇上各种“奇怪”的人和事,重点展现了那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小人物的迷茫与孤独。这部小说集既是安德森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
在《小城畸人》一书中,似乎每个主人公都显得很怪异,他们都只抓住自己的真理,按照自己坚信的真理来生活,认定了人生和世界就是自己想的那样。可是,他们所拥抱的真理渐渐的却让他们变得虚妄和扭曲,然后,他们就自然而然的被定义为“怪人”。
就像书中所说的: 把人变成畸人的,正是真理。对此,老头阐释得很透彻。在他看来,这些人拿了一个真理在身边,然后只遵照着这一个真理,活了一辈子。于是乎,人成了畸人,怀抱的真理成了谬误。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畸人”内心冲突的描写。作者在表现他们“怪”的同时,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展现他们敏感而孤独的内心世界。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些被称作“畸人”的个体虽然内心闭塞,习惯了疏远,罔顾其他真理的存在,但他们依旧是渴望得到大众理解的,他们仍然是深受外界眼光影响的,他们也是迷茫的和不安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本能与现实之间就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人物的欲望就有了一次次的郁积与爆发。
初看这本书时,我也曾觉得有些迷惑和无趣,但是慢慢读下去却发现它是那样的深刻而别具一格。书中的每篇故事几乎都体现了对人物灵魂的探究,虽然篇幅都不长,但是人物形象却并不单薄,反而更加突出,就像是一幅幅肖像画呈现在我的面前。
而我在品味人物形象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思考许多。不仅是思考镇上居民的怪癖和他们为了打破隔阂所做的努力,更多的是思考“畸人”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带给我们的警示。
所谓的畸形,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无知,生活中并不缺乏这样的人,他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小岛之上,固执的追求自己坚信的真理,接受着畸形的指责。
有人说,在舍伍德的瓦恩堡,每颗人心都是一座迷宫,而这心中的迷宫复杂难测,无关道德。
我想,安德森笔下的每个“畸人”都是一个复杂体,他们虽被定义为古怪荒唐的“畸人”,虽不被世俗理解和接纳,但他们同时又是独特而富有个人魅力的,甚至于在剖析他们的人物性格时,我们竟能看到些许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找到一些熟悉的感觉,就像书的封面所写的那句话——“走在瓦恩堡镇上,总有谁的灵魂与你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