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生自在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生自在读后感摘抄

2021-02-19 00:57: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生自在读后感摘抄

  《一生自在》是一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著作,45.00出版的24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7-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自在》读后感(一):何为自在?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以为老人坐在对面,讲他的人生,他的感悟,轻轻的讲,娓娓道来,他也不在乎你有没有认真的听,就是面带微笑的跟你讲他的人生。

  他确实是一个自在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仍然坦然面对人生,就像老先生说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

  读完以后,说学到了什么吧,好像也没有,但是自己的心好像轻了几分,自己好像也自在的一些。

  感谢老先生,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有这样的境界-一生自在!

  《一生自在》读后感(二):《一生自在》季羡林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精通多国语言(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曾看过一篇关于季老的文章,大致是说他的学生问他:“老师,我写不出来文章怎么办?”季老的回答是:“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而季老的风格就是这样幽默、直接。真正的大师,是把复杂的大道理用及其简明的话语就可以让大众理解,而不是故作玄虚,季老就是如此。

  《一生自在》读后感(三):自在智慧,浅趣人生

  首次阅读季老的作品,短小的篇幅,轻快的语调,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人生道理。令我惊喜的是,这位望九的耄耋老人心中的那一丝孩子气,总能唤起内心的共鸣。你看,大家也不过如此,一样有着如平凡人一般的小脾气。《对于广告的逆反心理》一节中,“观众朋友们!你们想一想:这叫什么“体育新闻”!”两个感叹号的出现,淋漓尽致表现了季老内心对于这种现象的不解与不满,以至忍不住呼吁大家,观众朋友们啊,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有此同感呢?另一处,“一次出现,尚能看下去,一两分钟后,立即又出现,实在超出了我的忍耐限度。我双手捂耳,双眼紧闭,耳不听不烦,眼不见为净。嘴里数着“1、2、3、4……”希望在20以内,熬过这一场灾难。”谁能想到,一个“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面都多,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长,而且又多次翻过跟头”的告诉年轻人“容忍是美德”的老“艺术家”(原谅我实在不知该用他众多头衔中的哪一个,只觉在他所擅长的各个领域,季老都是有自己独特审美风韵的艺术创作与传承人),竟然每日被这几十秒的广告煎熬,想来何不有趣?细想这捂耳的动作竟与儿时不想听母亲喋喋不休时所做的反抗出奇一致,好一个“顽童”!实,我们皆为凡人,只是仍未修得境界,即,从容坦荡,心装万物,遇见自己。而后发展,各显气质。

  《一生自在》读后感(四):一点小感悟

  打卡#《一生自在》#季羡林#这本书系统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的几篇散文和随笔,这些文章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对于读书、爱情、友情、道德、人生及其价值等的看法和感悟。从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的是他的真诚和热情,就像是在与一个和蔼的老人促膝长谈,年长却不卑不亢,句句真言。令我映像深刻的有三点:第一,季老先生说他愿意再上一次(大)学,他通过讲述自己在德国的求学经历告诉我们,他想要无数次学习的并不是那些既定的知识,而是一种求实创新的精神和培养思维的乐趣。我也是一名大学生,我想大学的意义绝非同高中一般,只是为了应试,也许我们可以多接触一些美学,多学习一些历史,多研读一些哲学,从而变成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综合能力的人,在与他人交流时也能多一些“我认为…”而非“我听说…” 第二,季老先生是个敢说真话,一心为国的人。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教育的问题,并且有理有据的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增加教育经费和注重社会学科的教育。第三,他对于“代沟”的认识令我眼前一亮,他在看到“新”青年说“新”词语,穿“新”衣服,做出“新”举动时,虽然感到不适,但却没有因为自己是长辈就用自己年代的那一套要求年轻人,相反他不但尊重“新”青年的“新”行为,也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有代沟证明时代在进步,是好事情,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季老先生这种从一个时代、甚至整个人类发展角度看问题的眼光让人敬佩不已,“进步”和“传承”也是他心目中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人生价值与意义。这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虽然都渗透着季老先生的情怀和价值感,但没有内容上的必然联系,适合在空闲时间阅读,看完后常会多一分淡定、从容和坦然。有兴趣的可以尝试读一两篇。(我人生阅历较少,可能见解比较浅薄,文笔也一般,发表一些观后感,各位见笑,欢迎一起探讨!)

  《一生自在》读后感(五):看完一遍后,想说的话

  时间跨度长达两个月,我缓慢地把这本书读完了。

  除了封面内页的“自在”,我暂时没有看到季羡林先生在这本书中直接明了地表达人生的最佳态度是什么,但从字里行间的确可以感受到先生的人生是自在的。

  这本书是一个散文的合集,也可以说它是东拼西凑而来的,甚至本书最后的人生部分有几篇文章都是拿自和“人生”沾边的各类书的前言、序言。这点让我有所不满,但并不影响我对先生文章的好感。

  先生的文字是非常舒服的,从他的文字里可以模糊地了解到他是一位谦虚却不失幽默的亲切的人。先生总会在自己的文章中道尽那些似乎耳熟能详的肺腑之言,期望给予读书的大家以帮助。

  要说这本书中对我有实际意义的东西,除了书中的各类不认识的字词典故、不了解的欧洲知识外,便是季羡林先生的研学之路了。

  书里摘录了先生的关于他海外求的文章,在这个部分的开篇他有说到为什么自己要写这个,而原因我也非常认同——毕竟没有谁能像他一样经历过“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二战”“文革”等等这种历史书上的“考试重点”。可以说,先生是看着中国从弱小变得强大的。

  先生的海外求学之路始于1935年,在那样一个多舛的特殊时期,他并没有如当时的同龄人那样选择热门的理工科,而是选择了印度学这样一个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几乎无意义的学科作为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我可以想像到在他选择这个方向时外界发出的不友好的声音,是以我更加佩服他、更加向往他。

  先生对他自己的人生方向有着明确的规划,这是很多人所缺失的;即便有一部分人有幸找到了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其中的不少人随后也会被外界的声音劝退。

  这本书我只读了一遍,只是粗略的认识到了季羡林这个人,但我的确应该写这样一篇文章来纪念下。

  《一生自在》读后感(六):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像听一位老者碎碎念了很多人生逸事、生活随想,有时候觉得他什么都没说,过后又突然多了几分道理和领悟,更难得是大多是20年前的随笔,很多放到今天仍然适用。季老的语言平谈朴实,为了更好的表达出来,以下直接摘自该书,仅是自己印象较深的地方,仅供参考。

  1、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实际出自是冰心)

  2、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实际出自张元济)

  3、试想一想,如果没有代沟,青年人和老年人完全一模一样,人类的进步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代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它标志着变化,它标志着进步,它标志着社会演化,它标志着人类前进。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总是要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要存在。

  4、可惜时代变了,我们被拖到现代的以白人为中心的世界舞台上去,又适逢我们自己泄气,处处受人欺辱。我们自己承认自己是弱者,希望强者能主持“正义”来帮我们的忙。却没有注意,我们心里的“正义”同别人的“正义”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自己虽然觉得“正义”就在我们这里;但在别人眼里,我们却只是可怜的丑角,低能儿。欧美人之所以不帮我们,并不像我们普通能想到的,这是他们的国策。事实上他们看了我们这种畏畏缩缩不争气的样子,从心里感到厌恶。一个敢打欧美人耳光的中国人在欧美心目中的地位比一个只会像他们谄媚鞠躬的高等华人高得多。只有这种人他们才从心里佩服。可惜我们中国人很少有勇气打一个外国人的耳光,只会谄笑鞠躬,虽然心被填满了“正义”,也一点用都没有,仍然是左碰一个钉子,右碰一个钉子,一直碰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做梦,梦到在虚无缥缈的神山那里有那么一件东西叫作“正义”。

  我希望我们赶快从这梦里走出来。

  5、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一生自在》读后感(七):纵然理想的状态与现实有差距,也要努力向自在去靠拢

  一直以来,我都将“快乐充实度过每一天” 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虽然不过短短的9个字,但是真要实现起来,其实还是很难的。总有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会让你烦恼,总有一些时光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荒废。理想的状态与现实生活难免会有着一些差距,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努力的朝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去靠拢。

  从前只觉得季羡林是一位顶级的国学大师,其著作也充满了学术性,所以对于他的作品难免会有一些认知上的误差。今天无意中开始接触到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才发觉原来他的文字是如此的质朴平易,真挚中透露着舒缓,天然中又带有那么一丝严谨。越来越喜欢名家散文的我,于是也开始爱上了季羡林的文字。

  《一生自在》是一部体现季羡林自在智慧的散文作品集。全书共有五个章节,分别用不同的散文篇章讲述了季羡林先生在不同情境、不同环境以及不同时代下对于自在的理解和感悟。读此书的感觉,就像是与季羡林先生这位历经人生沧桑,看尽是是非非的老者面对面坐在一起,静静的听这位老人将他这一生中所经历过的有趣故事来讲述给你听。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一种别样的感觉油然而生。原来人生可以如此豁达,原来生活可以这般的自在。

  季羡林先生在这本《一生自在》的文字中,书尽了自己所感悟到的人生自在学智慧和心态。想来他自己必然也是十分喜欢且向往这种生活的。只是现实似乎往往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总会有一些啪啪打脸的事情发生。这几年也从一些零星的文人轶事上看到过关于季羡林先生曾经的生活情况。他与自己的家人关系,似乎也不如旁人想象中的那么和谐融洽,他自己处在其中也并非完全自在。过日子还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谁家的锅底都是黑的。”哪怕是国学大师也不会例外。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被季羡林笔下所讲述的自在智慧所吸引,不自觉的去依次为依据来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心态。纵然理想的生活状态与现实有着差距,也要努力去尽量靠拢。能不能真的做到一生自在不知道,但若是连改变都不愿意尝试,那这一辈子肯定都不会自在。

  《一生自在》读后感(八):不愧是我,季言言。

  先生可谓是真性情,贵在一个真,真实地活着。为什么会取一个标题叫“不愧是我,季言言”?首先,精通12国语言,尤精吐火罗文,几位之一,是语言宝藏。其次,敢说真话,语言巨匠。

  真正的热爱,不会因为任何原因退缩,否则这份热爱便不是真的。爱书如命,哪怕是收藏“封资修”“大洋谷”遭到批斗,哪怕是所有的爱书,有朝一日会成为逃生的阻碍。经常会有人问,你买这么多书,你都会看吗?其实,真不是所有的都会看,就是收藏癖,就像有的人喜欢字画,瓷瓶,而我,恰好爱书,沉重、易损毁的宝贝,读书的好处,不用任何人说,当你知道自己收藏了哪些书,某天需要的前提下,可以轻松的找到,而不是无法过去的瓶颈。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他的矛盾纠结点,一是最好不要上,二是还学现在学的这个专业。他认为,这是对人类有益的一条路。在德国留学期间,学习到了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出于的是一种学术良心,有时候记忆不确定的时候,没有去仔细的查阅,只为了尽快完成,两相对比之下,更欣赏德国人的“笨”。

  对于爱情,无法简单的定义,不是亲情,不是友情,就像是各种口味的酒,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爱情或许在某个阶段,是纯真的。季言言认为,两个人互相了解一年半载,其他时间,就搞事业,利国利民利爱情。不必觉得过于失望,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没有爱情,婚姻也不一定是爱情的坟墓,可以试着去相信,不必太过狰狞。

  收到上海《新民晚报》的文章邀约,更是值得开心的,因为自己的文章,可以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丰富的人生经历,把自己总结的额道理,希望可以令他们收益,也是有这个资历的。想起中国文坛,鲁迅时代的黑云压城,杂文形式是否还能继续,就算是如今,匕首式的杂文,投枪式的抨击,还是有必要的。人生记录回忆的方式都有哪些呢?随笔、散文、简单的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感悟,季言言要是被这些框框限制了,便不在是他了,爱讲话,爱讲真话。什么时代,实话说多了,容易得罪人,这种信息反馈,更让他开心,证实了自己说的就是真话。

  文字工作者的内心,都有一种高洁和桀骜,就像是周敦颐的莲花一样,“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坚决保持内心的孤傲,拒绝同流合污,就像是文字将军,我只可以死在我的笔下,休想落到人言之下。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带刺的,那就希望可以刺破这乌烟瘴气,换得天朗气清。

  《一生自在》读后感(九):我阅读的第209本书|第四章前往德国留学是全书的精华

  1.来青岛出差,随身带了季羡林先生的《一生自在》。这本书不厚,245页。2019年8月第1版,我读的是2019年9月第2次印刷的版本。这本书,花了我“两口气”读完。第一口气是在来青岛的飞机上,大约读到了1/3。第二口气是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其实原本早就可以把这本书看完,但酒店里的灯光确实比较昏暗,不适合阅读。一直拖到今天晚上,实在无事可做了,才花了点时间把这本书读完。 2.《一生自在》这本书有5章内容。第1章“书卷伴青灯 足以慰风尘”,讲的是季羡林先生读书的一些感悟和体会。第2章“从容坦荡 心装万物”,讲的是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提高修养等等。第3章“一念放下 万般自在”,季羡林先生谈了成功、时间、爱情、容忍、朋友、压力等等话题。以上这三章,加上第5章,内容和文字,其实都很一般,毕竟这是一个老知识分子老学者的随笔和感想。 3.这本书的精华是第4章,“见识天地 遇见自己”。这一章是关于德国留学的回忆录。季羡林先生详细讲了自己当年如何去德国哥根廷学习的故事。每一本书都有它可看之处,有的是整整一本书,每一篇每一个文字都很好看,有的有可能只是整本书中间的一个章节。季羡林先生的这本《一生自在》,大概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在第4章里,他讲到了很多细节,讲到了自己当年的故事,对于读者来说,这些文章特别有意思。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了解到一个伟大的学者是如何诞生的,也能够看见当年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人生的选择是多么的卑微,你只能服从而不能有任何的抗拒。 4.《一生自在》所选的文章,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48年,最新的大概有2000年以后写的,大部分文章则是1990年前后的作品。文章都是短短的随笔,整本书字数也太多,粗略估计了一下,应该就在六七万字吧,五六个小时应该可以读下来。从语言风格来说,并不特别的有感觉,整体平平淡淡。老知识分子写文章基本都是这样,一字一句地往前推,缺乏阅读的快感和爽劲儿,更多的是一种平淡无奇中的真情。 5.在这本书中,季羡林先生关于德国的描述比较多,也很详细,刚好我在中国海洋大学开会,身边全是德国人当年留下的建筑,于情于景,总觉得有一种冥冥中的感应和缘分。如果每一天平静不下来,总觉得急忙忙的,其实只需要坐下来认真开始阅读,进入到书中的世界去,用不了多少的时间,心情就会平静下来。阅读就像药一样。特别是对于中年人来说,只有通过阅读,人才能平静地生活下去,才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才能够让那些烦恼走得远远的。 6.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哥廷根一住就是10年,这10年的时间,基本上每一天都是重复着学习,工作,学习,工作,生活得非常平静,但他对这样的生活终生都难以忘怀,说哥根廷是他的第三故乡。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最近两三年以来,只要是正常的上班日,每一天的早晨和中午我都是在非常平静的阅读中度过的。200多本书陪伴我度过了这些日子,有时候想一想,我感觉读书其实挺好的。我们能过多少这样的日子,能在自己喜好的事情中,一天天把日子过下去?特别是,一心一意地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没有任何干扰?

  《一生自在》读后感(十):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也要坚决以此为目标

  这样一种状态显然是每个人都心向往之的——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真实。虽然心向往之,但更多的时候,每个人其实也都非常清楚,“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而总是充满喜怒哀乐,总是五味杂陈;但无论如何,虽然所谓的“一生自在”只是一种理想,也要坚决以此为目标并努力去追求。毕竟,《孙子兵法》上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要职。他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其著作汇编成为24卷的《季羡林文集》。而《一生自在》是他的一部漫谈人生感悟的作品,其中既有季羡林关于个人修养、道德与品质的见解,也有他对人间的世态炎凉、人生的毁誉祸福、个人的命运是非成败的认识。对或者不对,都在各人理解之间——但不能否认的是,老先生不仅是一名学者,更是一名智者;从他的身上,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学到更多。

  五十二篇散文作品,分成了五个部分。这个归类也不必太纠结,它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集合起来,表达出的却是季羡林对过往的一种认识,对人生和命运的一种回顾。生生死死、爱情婚姻、求学求职、接人待物,要是能够做到“一生自在”,何其难哉!但果真做不到,就不去做了吗?!不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呢?!对待自己的人生,就是不仅要有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更要有一种“到了黄河依然心不死”的执著劲儿。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要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态度。

  或许有人会说,季羡林老先生之所以能够像《一生自在》中诸篇所说的那样,活得坦荡、清醒、真实——但那或许只是季羡林老先生自己的,却未必能够推而广之,让每个人都去实践。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消极、不作为。自己感觉做不到,就懒得连尝试也不敢去尝试,倒也真够随遇而安的。生活中允许有禅意,却不必过于佛系,而总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对自己负责任,尽力争取一个精彩的人生。

  所谓有滋有味的人生,其实并没有特定的法则与途径,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并走了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有的时候会一帆风顺,有的时候却难免碰壁——只不过,一帆风顺的时候虽然心里开心,却不必得意忘形;难免碰壁的时候虽然难过,却也不必过于沮丧,而是要镇静自若,重整河山,再去开启一番新征程。

  这才是每个人该有的人生之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