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的读后感大全
《送行》是一本由袁哲生著作,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送行》读后感(一):夏天的回声(节选)
过了几年,有一天黄昏,我独自走在墓地的小径上,看着一些新旧墓碑上的刻文,布满苔痕的石狮、石象,路旁火一般的野花,以及一副废弃在路旁,散脱朽蚀的棺木。夕阳照射着金色的光线,行走间,我看着自己的手臂和膝盖,心中产生了一份莫名的恐惧。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最让我诧异与不解的是我自己的躯体。
《送行》读后感(二):标题
这本书读完令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因为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描写,将亲情的主题以小放大,给人带来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碰撞这本书读完令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因为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描写,将亲情的主题以小放大,给人带来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碰撞这本书读完令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因为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描写,将亲情的主题以小放大,给人带来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碰撞
《送行》读后感(三):忧伤的一辈子
看到男主人公的一生,想到人为什么是哭着出生的,深有感触,其实每个人生而忧伤,一辈子都是在离别遇见中度过,遇见的欢愉比不上离别时的痛苦,何必何必,男主人公这一辈子遇到了太多人,但也无时无刻不在离别,看到男主人公的一生,想到人为什么是哭着出生的,深有感触,其实每个人生而忧伤,一辈子都是在离别遇见中度过,遇见的欢愉比不上离别时的痛苦,何必何必,男主人公这一辈子遇到了太多人,但也无时无刻不在离别,
《送行》读后感(四):送行,一场生死旅行的轮回
《雪茄盒子》是我读的第一篇袁哲生的小说,感觉自己离当代台湾短篇小说好遥远(其实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作) ,已经太久没有去关注当代小说和小说作家了。“火车是装了滑轮的房子”比喻独到,这是作者的儿童节,也是父亲的儿童节,只是我们长大了,不过儿童节了,也渐渐忘记了陪我们过儿童节的父母。真是应了作者序中的那句“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比陆茵茵的《出差》更令人感动。
《静止在树上的羊》,短篇小说佳作,值得背诵的文章。羊与我,我与羊,记忆原来不是渐渐变淡,而是慢慢静止,记忆里的一切都成了标本,而我们要向前走啊!
《送行》读后感(五):《送行》
送行的过程中,我们是谁?袁哲生在短短的十几页中不仅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带着淡淡忧伤的故事,更提出了每个人都曾经问过自己的问题:我是谁?
即将服兵役的哥哥,即将去向海的另一边的父亲,追赶着他人的老太婆,还有略有些失落的妇女和孩子,还有即将在黑夜中踏入学校的我。在这之前,我们有一个让人不会感到寂寞的身份,然而在送行的道路上,谁都会感到孤寂,感到彷徨,这大概就是人类的生存困境。这种无助感并不是在某一时刻环绕着我们,而是在大多数的日子里,我们看似生活在固定不变的地方,内心却始终如同踏上一条送行的路。
《送行》读后感(六):推荐
本书内容较为庞杂,有些篇什是作者随手写成的小品,有些则很重要,不亚于《寂寞的游戏》中的作品。
我特别推荐的篇目如下:
一笔一画的希望/童伟格
辑一
作者序
雪茄盒子
静止在树上的羊
送行(也曾收入《寂寞的游戏》)
眼科诊所
夏天的回声
辑二
徐四金的长镜头
沈从文的烟火
徐四金的秒针
辑三
温泉浴池
我的铁达尼
偏远的哭声
辑四
(全部)
没有窗户的房间——读袁哲生/黄锦树
又及,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其从头读到尾,不如从容放松、颠来倒去地翻阅。
《送行》读后感(七):不送也罢
袁哲生《送行》
读完送行,不甚了了,对台湾现代文学一直不感冒,总觉得写作不如大陆作家那么深刻;苦闷的时代,苦闷文学,刻画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或许不太喜欢读短篇小说吧,这也可能跟个人悟性有关,我总感觉不能短文中悟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送行》这本书也是,读下来,没留下太多有印象的东西,感觉这本书东拼西凑,甚是无聊,不痛不痒的文学评论,单调乏味的个人回忆录,还有一些不着边调的个人语录。
实在要说点有感受的内容的话,《温泉浴池》这一篇有点王家卫电影里的感觉,清汤寡味,淡漠人生的意境;反映80年代,台湾经济危机后,年轻人在失业潮中,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与个人追求遭挫败后失意生活的交融;谁说人生就一定要宏图大志!也许随波逐流,置若罔闻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如果这本书,放在10年前,我可能会读出无病呻吟的文学感受,现在好像过了那种矫揉做作的年龄。
《送行》读后感(八):静止的小说
意见:值得读一读。
刚看这本书前面,感觉作者像是在自言自语,想到什么说什么。有时候感觉作者没有一些逻辑,像个业余作家。大谈一些自己的艺术观和写作的看法,但是随着深入阅读特别喜欢里面他关于“静止的时间”的描写,怎么说呢。作者可以说把中国文字的魅力发挥极致,把文字硬生生描绘出了画面感,到处的留白,到处给我们自己想象的空间。语言间不断暗示,反正就是让你读完一头雾水,仔细想来精妙至极。哎,怎奈我文学功底差,阅读完毕,能理解作者的意图三四分就已经不错了。这本书需要一定的阅读的阅历的人去看看,去思考。
谈谈看完的感受吧,就是怎么说呢。如果形容,就像刚刚读了一本《读者文摘》,里面有短篇,有一些发人深思的东西,也有很多直白的语言直接告诉我们一些想法,《读者文摘》也是,每个篇幅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的短篇看似故事相关性不强,但是都是在说一个主题。其实我早年也喜欢看短篇小说,觉得短篇就是短小精悍,但是能够告诉我们一些至理名言的道理。但是,快消品时代,信息都是短的。让我看腻了短,希望看长一些的。但是,确实不妨碍我对短篇热爱,可以这么说。作者的这本书,让我回到过去,那个时候天天守着《读者文摘》急不可耐的一本每个故事都要看完,每个字都要看清楚的年代。
《送行》读后感(九):一定要在中年读袁哲生
很惊艳,突然冒出来一个不是经典那个范围里却非常惊艳的作家。
中年真的很配袁哲生,他看事情很透彻,很敏感,我们看着普通的生活,在他的笔下鲜活起来,台湾的生活,文化大学,像极了杨德昌镜头下的生活,童年单纯,青春很难,中年简直很难熬下去,读得时候总觉得他跟我一样大,说的都是我熟悉的事儿,童年的玩伴,送礼的老人,小时候的心思,我想我小时候的家了。中年那个无奈呀,你说怎么办,你出去工作了,老爸老妈扔家里可以么?还不是要陪着拼拼图,即使拼完了被骂。
书评部分,提到了我最爱的契诃夫,“当然,契诃夫的写作技巧也是简练如诗的,不过,因为他的艺术之眼实在令人生厌的激赏,相较之下,写作技巧便只是余事了。”,说到心坎里去了,提到的其他作家读得不多,会跟着读下去。
“郝伯伯,你怎么还不回家啊?”,“乎死你”,真是一点可爱一点无奈。 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那些东西,在他笔下,就顺其自然的飘出来了,你唯有感叹,对对,我也是那样的,我也是那个觉得带着礼品来家里作客的大人才是最可爱的人。
最后那些关于写作和作家的句子,哪个人没有过作家梦呢?
“我的问题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如何好好的活着?除此无他。”
有时候,不是我丧,我也有很多积极的面,可是,总不能像傻子一样的无知并乐呵着吧?
《送行》读后感(十):寂寞
袁哲生特别会描写寂寞。那个腿部有残疾被父母嫌弃的小男孩,那个年老的已经找不到恩客的妓女,那个渴望每一年儿童节和儿子一起去游乐场的父亲,那个收养了流浪黑狗的卖茶叶蛋为生的老人。尤其喜欢那篇《静止在树上的羊》了,微型小说,才不过500字而已,但道尽了寂寞为何物。
看到袁哲生祭奠自杀的年轻作家黄国峻的那篇,不禁感慨,他终究是走上了和黄国峻一样的路,在短短一年后。可能终究是觉得活着太苦了,不想再同这痛苦再做搏斗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读了黄国峻在去世前两个月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他明明承诺了不会自杀,他明明已经向医生寻求帮助了,为什么还会这样?他信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我需要服药才会变得快乐这一点让我羞愧。心理生病和身体生病一样,都需要医治,而心理生病还同时需要克服生病本身给心理带来的绝望感和时时想要放弃的感觉。可能更需要多一分力量吧。
我觉得一个作家的作品会多多少少反映出那个作家的一部分内心。袁哲生,这个人,给我一种不放松的感觉,仿佛他从小到大,不论事业成功也好,家庭幸福也好,他都不曾真的放松过,不曾真的放肆过。也许他太敏感了,敏感的人,就不懂得放肆,总怕伤害到了别人。
他写道“女人是植物,在某些方面,她们不为人知的根,比她们的叶更剧烈纠结,扭打,也扩张得更远,更密。”我觉得他比喻得特别美好。女人确实很像植物,外表柔软,但是因为根扎进土地,所以更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