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检报告读后感1000字
《尸检报告》是一本由(英) 卡拉·瓦伦丁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尸检报告》精选点评: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真实的尸检到通常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的:第一个角度是痕迹。也就是,验尸人员要先看尸体上,残留着哪些痕迹。第二个角度是观察颜色。死因不同,尸体的颜色也不一样。第三个角度是观察死亡时间。随着死亡时间延长,尸体一般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尸僵,僵硬的僵。等尸僵发展到全身时,第二种死亡象征开始变得明显,即尸斑。第四个角度是解剖。同时,在社会层面上看,尸检本身,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尸检是目前世界上最客观、迅速的动物疾病诊断方法之一,尸检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同时,尸检也是案件侦破的重要手段。尸体解剖为什么会被社会接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在观念上无法接受尸体解剖这件事,但随着社会进步,医学领域需要更多的尸源。
●但我对你的生活没什么兴趣啦
●更符合副标题的一本书,作者从小白开始,将日常的展开与尸检知识的进阶交叉表达。来自专业人士对死亡和躯体的感悟,而将对婴儿尸检与个人经历的对照,流露出冷静克制之外的人性。
●有尸检知识,有个人经历,有历史/文化思考,很扎实的一本书,但有点儿不好读。三星半吧~
●每天听本书
●验尸官coroner源于加冕者crowner,检察管辖地区的死亡事件调查无主宝藏所有权。/爱德华蒙克:以我腐烂的肉身,滋养花朵的生长,我在花香中寻得永恒。/如今我们逃离炼狱,并且再次沐浴星光。
●2019年第44本。 人生中最让我们恐惧的,却又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 无论现在是何等的高傲与跋扈,到头来都会失去一切生的尊严。无论现在渡过的是何等热闹非凡的岁月,到头来都无可避免地孤独地面对死亡。 认识它,正视它,承认它,理解它。生命就是能量的转换与轮回。
●路菜。科普读物,除了啰嗦没别的毛病。
●不知道的世界
●经济学果然是社会学的王冠,法医的发展问题居然也能用经济现象解释。书里的细节内容真是刺激!
《尸检报告》读后感(一):无言
对于这本书抱有很大的期待,回来以后想找个安静的时候好好的读一读,然而读了发现,整本书废话连篇,没有次序,十分混乱,开头第一篇,关于一个牙医的故事,故事没讲完第一章结束了?第二章说一点,第三章还说一点,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就像看电视剧,一个人快死了,告诉警察,杀他的人是谁,一直再说,是是是……没完没了,太过拖沓,故事不完整,还比如第一章结尾说的那个人,就说一下,当你想知道具体的,发现没有了,很难受……真的不推荐
《尸检报告》读后感(二):尸检报告
尸检报告 这本书外表比较厚,但是读起来十分流畅,所以即使比较厚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 有评论说这本书读起来琐碎,我觉得这要看怎么定义,如果是个人传记的话,它其实应该是刚刚好,当然如果把把它定义为科普读物确实会有一些啰嗦,如果是定义为教材类别,它还显得内容欠缺。 我是不太了解殡葬师这个行业,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一直以为国内的就是给死人化化妆,剪剪指甲,穿一下衣服就可以了,可能实际上不只是这样吧。 我一直觉得人在失去生命后下葬之前会与世界进行一次对话,这说起来似乎有点神秘主义,但是,解剖师也好,法医也好,甚至普通人也好,在死者面前都会有一种对话的感觉,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在单方面的诉说。死者确实会反馈很多的信息,在有经验的解剖师和法医面前,他们更像是在讲述自己死前的经历。如果我们能把对话这个概念放的更加宽阔的话,这其实是一件很好理解的事情。 个人觉得,如果想找一本轻松一点的解剖类读物,这本书还是很可选的。毕竟,谁也不想在梦里梦到过于恐怖的尸体出现。
《尸检报告》读后感(三):生命,性,死亡
越到后面越好看的书,我好喜欢这种时间跨度10到20年的书,有点像和作者一起成长的样子。这里面的一些事件的科普也很有意思,比如说拜火教啊,还有人头刺青收藏,还有加拿大的酸脚趾酒吧。穿插的一些事件描写,比如不同宗教的人来瞻仰遗体的片段,太有意思了,好有人情味,还给尸体开夜灯。作为科普书可能不够客观,但是我真的很爱看其中作者对于自己生活的描写,虽然人生目标不同,但是很多内心经历还是很有带入感的。我们成长环境本来就缺乏健康的死亡和性教育。性,生命,死亡是一个环形绳子上的三个结,要一起讨论才能感觉到每一个名词的立体性。比如说生命,我们当下活着的每一瞬间,都转瞬即逝,死亡的来临也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我一直觉得现在小孩子的教育有点刻意回避死亡的话题,导致我小时候一想到死就哭,但是死亡和生命不是对立的过程,我现在是觉得它们是在一个环上)书里面的佛教徒观点是,要接受事物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生就是不断变化的,死当然也是不断变化的,死后会自然的腐烂,可能再滋养别的生命。前几天在看邓晓芒的灵之舞,然后想到一个比喻,死亡是两段生命之间的帘子,掀开这个瞬间的帘子就会走入下一个阶段。
《尸检报告》读后感(四):评《尸检报告》
这本书简直太太太太太有意思了!猎奇而又细致入微的形容大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这本书轻描淡写地描述了自己的经历,花了大片大片的文字来形容验尸的过程。作者的形容词也真的很“平易近人”,用了很多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来形容尸体的变化,生动的让我不禁大笑起来:
「有时候死者的皮肤确实会像羊角面包的酥皮那样成片地脱落,我们还常常将从尸体口鼻中喷出来的深棕色沙砾清除液称为“咖啡渣”。或许这些,加上“泡沫流出物”以及刚刚提到过的“肉豆蔻肝”,意味着一具尸体能够凑齐一张星巴克而不是蛋糕店的菜单?」
又或者
「这真的是很放纵了,平时大多数日子里,我都会以一杯绿色思慕雪——在某种程度上看上去与之前尸体崩裂喷出的液体很相像——作为早餐,并且觉得已经非常足够了。」
作者本人也是让人觉得“奇葩”得狠(在我看来是个称赞),她是一个觉得尸臭味闻多了会觉得有点舒服的人,甚至还会形容自己是“蛆女孩”。她会给你详细地科普关于尸体的知识,我甚至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候入迷的表情。
如果对尸检好奇而又不怕恶心的朋友,真的强烈推荐你们看这一本!!
《尸检报告》读后感(五):简简单单的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电视剧神探夏洛克取景地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就是夏洛克跳楼的那个地方)馆长。我对于尸检的启蒙印象是来自于鉴证实录里的聂宝言,穿着高级西装,时刻与探长打交道,这本书就完全颠覆了我的概念。作者对触感和气味的描述过分写真,让人有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除了对尸检这件事的技术性探讨,作者也刨析了自己的内心,儿时的成长经历,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受到的挫折,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等。
前半本的作者是一个冷静且专业的技术员,但后来的她就同普通的女性一样,因为一段糟糕的感情而陷入绝望,虽然慢慢走了出来,却无法像之前那样沉着面对工作,以至于开始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职业。
每一段亲密关系都会给人留下创伤,当你觉得愈合了,它又在不经意的瞬间裂开,反反复复,最后留下一道疤,不痛不痒,但就是在那里提示着曾经的痛苦。但这都是必经之路,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作者也是因此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所以大胆去爱吧,不要害怕被伤害(为什么看这种书会有这么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