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读后感摘抄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是一本由(日) 大岛祥誉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读后感(一):学习心得
工作以创造价值为导向,优先安排最有价值的工。价值就是客户好处。工作要了解上司的期待,避免无用功。思考可以使用框架,包括天空,下雨和雨伞,包括3C客户竞争对手公司。交代工作要将背景,目的,工作的难度,工作成果的预期,完成的期限明确清楚。要养成通过假设并验证才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读后感(二):读家教练Ⅱ级
〖树评〗 《零秒破框》 一字悟道:框 关键词:直觉 金句:即输入即输出 速读成章: 最小化思考就是直觉力 直觉力→感受力→检索力→关联力→想象力 掌握最小化思考法的人,能够在一开始就准确地找出“或许这就是问题所在”或者“这样或许能够解决问题”,并且建立假设。 假设建立得越早,对假设进行验证的循环过程就越快,从而提高工作的品质。事实上,有一种工具可以提高建立假设的速度。 这种工具就是框架。 所谓框架,就是思考的边框。将思考放进边框里,感觉上好像剥夺了思考的自由,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边框的存在,往往会使人不知道应该如何思考。 即输入即输出: 当你输出时 对方在学以致用 因此温故而知新 即把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体验感 作为沟通的基础 用共识包裹可能不认同或新知 这就是同理心沟通的法门 如果一味地输出,只会使我们感到疲惫不堪。而那些前辈正是因为保证了输入的时间,所以才能够拥有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想法,从而保证自己输出的质量。 我非常喜欢文学和哲学。为了使自己在人文科学领域达到更高的水平,我专门去芝加哥大学攻读了人文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而我也切实地感觉到,人文科学已经成为我提出创意和进行观察的基础。 由此可见,保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输入时间”十分重要。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读后感(三):《麦肯锡高效工作法》心得
问题:工作效率不高(经常要加班)
读本书目标:寻找高效工作方法。
通过读本书,我了解了最小化工作法。何为最小化工作法:用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结果,即通过将力量集中于一点,集中力量专注于当下在做的事情 ,此为工作安排的最高境界。
(1)果断舍弃不重要的工作;优先安排最有价值的工作;
(2)用最小的力量取得最大的成果;一次只做一件事
(3)用总体视角审视自己工作,工作安排的关键是流程设计和技能提升。一项工作到手后,先统筹考虑下工作流程及进度,每项工作都要有完成时限,而非做一点算一点。
通过读本书,我还得到4个启发(有利于提高效率):
1、保持大脑及五官的高度敏锐度,有利于提升专注度,从而大幅度提升效率。方法有:(1)保证睡眠,早睡早起(晚10点睡,早5点起,早上是极佳的工作学习时间);(2)运动;(3)冥想等。
2、工作安排要张驰有度,高效工作,也要彻底放松,例如比如晚上6点固定下班时间,然后利用走路回家的时间放松一下。
3、计划,以年度做计划(一年后,我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那么此时我应该做些什么,即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同样也要有月计划和周计划。
4、每天至少每自己20分钟的“安静时间”(建议早上、晚上各冥想20分钟),让自己放空。
通过本书的阅读,已找到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从现在起,尝试这些方法。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读后感(四):工作有道
但看一本效果不显著,需要结合看,多看几本书的目录,《麦肯锡:高效工作法》整本跟《金字塔》 前面的几个章节很不错。 在医学生教学中,没有管理学课程;在工作中确实比较混乱。在中国内地医生工作中,需要处理以下工作:
1、为患者看病,需要保质保量,很多单位需要保量,很多医院门庭若市;还乱过市场;很多有才华的医学家需要保质,反而遭到虐币驱逐良币;
2.专业医疗技术(包含临床、科研及教学,三个马车),做到老,学到老,考到老。有心人自会学习,没心的人再怎样强迫,也不会学;那些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及规章制度,真让人,不管是爱学习的,还是不爱学习的,都觉得痛苦;
3.医保:让每个医生都变成精算师及“坏人”、“丑人”。自己想办法赚钱,自负盈亏,还要严防扣钱。医保费用超标,扣钱,药比高,要扣钱,住院输液比高,要扣钱;特种病卡、住院时间及费用、服务态度等一个个坑,不管你觉得合不合理,反正扣你钱没商量。
4、每个科室就像一个小医院,每个医生都有身兼兼职,有人管质控、有人管医保超值、有人管教学、有人管宣传,有人管开年会工作,还有医患关系、同事关系、及临床科室及行政科室的关系,事业单位的通病,都需要协调。
做好一个医生,简直是一个又专又通的人。以前读书,医生,既是看病的职业,也是一个哲学家,后来科学家、作家、教育家、谈判专家、财务管理专家、犯罪伦理专家。。。。都可以扣的上。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读后感(五):作为管理小白,看完有收获
2020年看完的第一本书。翻译整体是可以的,就是有些词汇其实可以换成更便于中国读者理解的。 一边读一边做了思维导图。 错别字不多,只发现了一个。 第三章,关于定量和定性工作那里,P102 ,提到“标准+α”方法,但文中并没有解释这个方法为何物。不知是翻译漏掉,还是作者粗心呢。 除此以外,其他的东西都很接地气。对个人有影响的是“把握上司的期待值”和“不必追求100%品质”。 翻了下作者前几本书的目录,重复的内容不少,如果以前买过大可不必再买。 俺平时不怎么看经管类书籍,但也觉得这书只有不到一半内容是比较有用的——因为大概有三分之一内容跟自己原来的知识重合;深耕管理行业的,该书应该会过于小白吧。 ——————
以为自己写的是书评,却出现在短评那里(尴尬…)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的简单思维导图。一张图为一章节内容。文中并不叫四象限,好像叫什么矩阵,但它的本质跟四象限法则是一毛一样的,所以我擅自更改了叫法。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读后感(六):将观点总结为3个,就能说得明白易懂
在发表成果和制作资料的时候,“3”这个数字十分常用。比如“这里有3个重点”“有3个理由”等,我们经常习惯性地将重点内容总结成3个。
因为“3”是一个既不多也不少,还容易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数字。如果不足3个会使人感觉太少不够充分,如果多于3个则会使人感觉太多,难以理解和记忆。
所以我们在制作资料的时候也应该善于利用“3”这个数字。
比如在“这里有3个重点”的时候,可以将每个重点总结在一张纸上,总共制作3张资料是最合适的。
当然,有时候只用3张纸可能无法表现出所有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重点部分的要点、根据以及数据再细分成3个部分。如果仍然觉得不够,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将细分化之后的部分继续细分成3个部分。
也就是说,在表现3个重点的时候,可以将每个重点都细分成3个部分,制作9张资料。我将这种方法称为“3的平方法则”。3张、9张、27张、81张……资料的页数永远是3的平方倍数。在制作资料的时候养成明确最终成果物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品质和效率。
我在做管理顾问的时候,前辈经常告诉我“将想要传达的信息总结成3部分,这样你说的内容就很容易被人理解”。坚持用“3”这个数字来制作最终成果物,就可以准确地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这也是可以让你更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取得成果的方法之一。
用“主张+3个根据”来进行总结
“空·雨·伞”这个框架是在制作提案书和企划书的时候很常用的工具,从前文中提到过的“3”的概念上来看,“3”可以说是这个框架的关键词。除了“空·雨·伞”之外,还有一个很常用的框架。
那就是“主张+3个根据”。意思是“自己最想传达的主张,以及支持这一主张的3个根据”。
比如想对食品公司传达“应该进军中国市场”这一主张的时候,可以同时提出3个根据。
“我们公司应该进军中国市场。理由有三点:
② 本市场已经趋于饱和(Company);
② 中国人均收入提高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Customer);
③竞争对手已经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开拓高级食品市场(Competitor)。”
顺带一提,上面的理由是以“3C”的框架为基础总结出来的,像这样没有遗漏没有重复地从多个角度对主张进行补充,可以使主张更加具有说服力。当然,用来证明根据正确的数据也应该一并表示出来。
通过“主张+3个根据”的框架来对最终成果物进行总结,可以提高思考的品质和效率。
当你不知道应该如何对最终成果物进行总结时,不妨试一试“主张+3个根据”的框架吧。
h1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读后感(七):言简意赅,步步可学,要义笔记分享
全书不过百来页,不费时不费神,但满满的干货,按自己的理解整理下要义,按照中国的味道分道与术两面,所谓道就是理念,只有明白了工作和生活价值,才能真正地高效。术的方面从品质和效率两面整理下,这个恐有遗漏和细节错误,但不是很打紧。
一、理念(道)
1、 一切以价值为要,找到工作的价值和提升点,才能不被工作所麻木,所奴役
2、 高效工作,战胜拖拉,不做伪努力者,留出富余时间
3、 富余时间去拓展生活:丰富生命,享受人生,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二、技巧(术)
品质:
1、 假设,通过设问、假定、收集、验证的循环来步步逼近最优解。有几个TIPS:
1) 提问要设框架,不要泛泛
2) 向行家请教,重点句型:“我认为如果……会……;您怎么看?”
3) 不要轻信媒体信息,尤其是网络,垃圾或倾向性太多,看到这些信息,要问:So What?;要清楚了解情况,亲身调研必不可少
2、 全局思考,整体设计。在品质上讲,是帮助梳理什么工作最有价值,避免盲目,同时又促进了效率,几个TIPS:
1) 整体设计要一目了然,绘画在一页上,小笔记本不适用
2) 利用框架思维来制表,例如3C(Customer, Company, Competitor)
3) 第一次做,可以随机写出应该做的,然后再整合
4) 流程中的关键点和检查点
效率:
1、 聚焦!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扫除干扰源,邮件,网页,手机!
2、 把握自己的时间感觉,人一般都高估自己,所以吃不准,那就按两倍时间来算!
3、 定量定性工作要区分,定量的工作要留出必要的时间块
4、 成果意识,80%的质量OK了,追求100%导致用时过长无意义;质量还同领导的期望值相关,有时候领导不关心质量,要的是速度
5、 一切任务时间设限!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
6、 最大的Deadline是固化每天下班打卡,不要有“不行就加班”的念头,打卡走人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犒赏
7、 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五感敏锐
1) 早睡早起
2) 适量运动,散步拉伸就很好
3) 冥想,每天留给自己10-20分钟安静的时间
4) 业余时间别去工作,多读书多走走,丰富人生阅历,反而刺激工作灵感
最后我想谈谈作者,刚拿到书觉得好坑,薄薄一册,42元,顶着麦肯锡的名头真是杀猪价,不过看完觉得真值,日本人的风格真令人欢喜,平铺直叙,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堆砌的辞藻,就是简简单单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一一道来,而且充满了日本的匠气,一板一眼,步步可学,和松下、稻盛是一个路数,但麦肯锡的履历又让作者没有拘泥于此,把核心价值提炼出来,不要死板的去拼命,科学方法合理规划,中西合璧,私以为这是一味良方。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读后感(八):高效工作法,从最小化思维开始
今年开始,越来越侧重于看经管类书籍,尤其是职场、工作技巧方面。主要自己是个职场小白,欠缺很多这方面。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没有足够的输入,不知道怎么做,谈何实践。我自己的方法就是,输入-实践-复盘,循环往复。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这本书,顾名思义,高效工作的方法。这里想总结三点。关于为什么是三点,引用下书中的理论【坚持用“3”这个数字来制作最终成果物,就可以准确地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这也是可以让你更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取得成果的方法之一】。换言之,就是更容易让人记住、明白你的意思。
一、掌握最小化思考
最小化思考即想到问题的根源。比如女性喜欢买什么化妆品这个问题。如果使用最小化思维,首先想到的是“真的是这样吗”?“女性为什么喜欢买化妆品”?然后建立假设,接下来经过搜寻、调查等手段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从而得到结果。
思考任何事情,如果从根源开始推导,即可以对事情整体情况进行把握。这就是整体设计的技术。这样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对整体工作的进度进行把控。
二、关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如果你在思考一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这个领域的专家进行请教。行家拥有普通人所不知道的信息,以及与众不同的视角。如果你能够得到这样的专家的帮助,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建立准确度较高的假设和性感的轴。从而就可以尽快的进行工作第二部,验证假设,得到结果。哪怕是行业专家,也要自己搜寻验证假设。另外关于性感,也可以理解成,“具有吸引力”,或者说是“思维的突破”。
另外就是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信息。在搜寻过程中,我们一般第一步是在互联网上搜索。握最小化思考术的人不会将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数据直接放进资料里面。而是先对从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进行“So What”(这说明了什么情况?)的思考。将互联网上的信息作为建立假设的线索。在对大量的关键词进行检索之后,他们会整理出大约30页的资料,然后迅速地查阅,通过这样一番检索,就可以找出建立假设的突破口。
求证调查的之前,先建立提问列表。按照5W1H(When、Where、Who、What、Why、How)的方法,可以防止出现遗漏。比如中年男性“在什么时候吃甜品”“在什么地方吃甜品”“吃什么样的甜品”“为什么不喜欢吃甜品”,等等。
接下来在实际工作时,不要花大量时间追求100%的工作品质,短时间内达到80%就可以了。对于效率优先的工作来说,对方也不会苛刻地要求工作的品质。也就是说,在做并不重要的工作时,没必要提交超出对方期待值的成果。像这样的工作,你花费的时间越多,对方的满意度就越低。但如果你能够很有效率地做出应对,那么即便是并不重要的工作,也一样能够获得极高的满意度。
关于工作的重点,其实是把精力集中在能让你价值提高10倍的工作上。所以要懂得整体设计,找出工作安排表中最能够发挥价值的部分,然后将力量集中在这个部分上,取得成果。任何人都能做的部分→交给别人去做,与价值直接挂钩的最重要的部分→自己百分百全力以赴。
三、集中注意力
高效的工作离不开高集中的注意力。精英人群普遍特质之一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容易进入工作状态,从而能保证工作的最高效。
无法集中精神的人,都很容易被周围的其他事情所吸引。而且当他们在SNS上看到其他人通过努力取得成果之后,还会产生出“我也必须努力才行”的焦躁感。但是,这样的人越是感到焦躁和压力,越是难以集中精神,自然就难以取得成果,陷入恶性循环。
关于集中注意力,方法有很多。比如冥想,这一点我确实有同感。通过调整呼吸,让对外界的注意力集中到自身,慢慢培养集中注意力。也可以给自己每天20分钟的安静时间。放下手机,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
最后,再说回《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这本书,大岛祥誉一共出过3本书,另外两本是《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麦肯锡工作法》。可以说,这位作者在麦肯锡学到的经验和方法,应该都集中在这三本书了。我自认为看完后,还是受益匪浅。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转变。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读后感(九):供查看
虹口西西弗書店十字路口等紅綠燈遊樂場熱鬧散盡隨手拍(街景一)隨手拍(街景二)為啥要滿140字才能發呢?那我就寫個流水賬吧。(照片按時間順序放的:)
圖為書店以及公園周邊。以前好像翻過這本書。總結關鍵詞以便回憶:保持不斷的輸入;冥想(每天給自己預留安靜的獨處的時間);廣泛的興趣愛好(我的理解:生命不止工作,培養興趣愛好有時很可能有助於工作);保持與各行各業的人的交流(我的理解:不固步自封,保持開放的心態。(其實是為了湊字數哈哈));保持良好的規律的作息(早睡早起);堅持運動;集中力量在與價值直接掛鉤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