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旅行之道》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旅行之道》读后感摘抄

2021-02-20 01:4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旅行之道》读后感摘抄

  《旅行之道》是一本由[美]保罗·索鲁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11图书,本书定价:404,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之道》精选点评:

  ●非典型的索鲁作品。想起那句俗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我猜本书大概是索鲁经历长时间的路上旅行归家休憩后的沉思录。阅读札记+随笔的体裁,附录“作品名对照表”大约包括380本游记,索鲁把旅行的体验提炼出一些主题,然后把有感触的金句或片段分别归列在这些主题之下,结构上像是一种卡片集合附加评注,琐碎的灵思是一阵微风,轻盈,有邂逅亦欢欣。也可视作一部另类的旅行文学评论,各位旅行家以文字投契相合,遥相呼应。

  ●真是旅行书的种草书!

  ●保罗·索鲁的旅行剪贴本

  ●游记阅读指南,或如何着手开始一段旅行并写出来一本游记。手感卖相很好…

  《旅行之道》读后感(一):行者无疆

  看完了之后,觉得我之前经历的都不能叫旅行,只是旅游观光。

  习惯在各大旅行软件上面搜索网红打卡地,美食地,订各种景点,住宿。这些刻意的安排,拥挤的观光地,根本不能带来人生的延长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打卡行为。

  保罗说旅行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来不是去人云亦云之地,找一个优质的酒店住上几晚。这种只能叫换个地方睡觉吧。

  旅行也许要去到人迹罕至之地,也许要面对很多挫折,困难,而不仅仅是享乐主义。

  旅行从来不是一种炫耀行为,而且自己人生成长的一部分。

  《旅行之道》读后感(二):什么是旅行之道

  

这本书摘取了作者保罗索鲁本人若干作品中的选段和大量其他旅行作家所出作品的选段,再将它们归类到不同的主题中。

关于旅行,或者说,我所见识过的旅行作品,离不开的关键词是:在别处、独处、孤独、人迹罕至、惊险、心灵深处的反省。

正如作者所说,许多写出旅行作品的人(专业与否不在讨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夸大自己部分经历和内心感受,以此来迎合读者的需求。读者当然想看到和自己日常生活反差巨大的旅途,险象环生的突发状况。但实际上,我们所到的“别处”,是他人的日常。所谓日常,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无趣。这也是我现在已经不太看旅行作品的原因。我不想读到被夸大了的任何事实和感受,我不想看过度描写的内心感想。它们在许多情况下没必要,甚至做作。

《旅行之道》里面提到一些旅行家(包括保罗索鲁本人)认为现代的各种科技和交通方式改变了旅行本身,他们感到失望甚至愤怒。游客们和旅行家是多么不同的两类人。而后者往往会以蔑视的眼光去看待前者。曾经的我也是这样,避开游客过多的景点,去寻找一些自以为冷门的地方。但最后它会给我带来太过于不同的结果吗?并不会。这往往只是心理上的满足感。旅行作者会对他所到的某处偏远地区如今因为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开始“面目全非”而感到恼怒不已。但他最初会将这个地区以一种探索或征服的口吻写成作品并出版,他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而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并且也跟随他的脚步一同前往,还是希望这种“传奇式“的旅行经验把读者吓倒呢?如果作者一方面不想自己曾经到过的某处地方在今天被游客占据,那么他最初将这个地方写出来并出版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游客也有好奇心,也有求知欲,或许大多数人不会对某个所到之处有那么独到和专业的见解(如《忧郁的热带》),但他们似乎也不该就此受到过多苛责。

以上只是我就书中某一部分思考得比较多的地方。其他内容也值得读者好好讨论。除了这本《旅行之道》,我没有完整读过保罗索鲁的其他作品。他的《火车大巴扎》我总是看了个开头就没再往下看。我相信它是本不错的书,或许什么时候还是会找个时间翻一翻,但这类书籍不会是我的首选,原因如上所述。

  《旅行之道》读后感(三):旅行之道

  保罗·索鲁应该是我最最喜欢的旅行作家,看过他所有我能找到的中文版和英文版游记后, 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

  “他对景对人的敏锐观察,厚积薄发的知识储备,细致、中立、深刻、幽默的文字,却不失悲悯和批判的人文情怀,这应该就是自己最喜欢的旅行文字。”

  他的那本《旅行之道》更是汇集他对旅行最智慧的结晶,这个月理想国要出版这书的中文版了,其实这书每章的篇幅并不长,完全可以读原版,比如最后一章他阐述“旅行的必备之道”,就10条, 但足够智慧, 大家可以了解下。

  Leave home

  Go alone

  Travel light

  ring a map

  Go by land

  Walk across a national frontier

  Keep a journal

  Read a novel that has no relation to the place you're in

  If you must bring a cell phone avoid using it

  Make a friend

  不难理解是吧。

  第1条完全就是孤独星球的惠勒夫妇说过的那句,“当你走出门,旅行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解决了”,但更简洁更有力。

  第2条,我的理解总结为“当你从来没有一个人旅行过,等于你从来没旅行过”[偷笑]

  第3条已成生活方式,第一次看到travel light 这词是在福斯特的名作《印度之行》里, “轻装旅行,其内涵为过简朴的、独身无牵挂和不管别人议论的生活。”

  第4条,哈哈,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地图控,如果我做旅行功课,那全在google地图里。

  第5条是保罗·索鲁践行的旅行方式,不座飞机,坚持脚踏实地,借助当地人乘坐的火车、长途汽车、渡轮,偶尔搭出租车或骑自行车,甚至徒步到达目的地。

  第6条陆路过境,好吧,再来一句刻薄话,“如果你从来没有一个人从陆路跨越国与国的边境,你等于从来没出过国”,无法理解含义的就去试下,比如你可能去过很多次泰国,但你从陆路进一次泰国试试看。

  第7条,好吧,可能我们都已失去用文字记录的能力了,而你懂的,他的那几本火车旅行记宛如小说般精彩。

  第8条,读一本和你旅行所在地无关的小说,我已习惯平常都同时进行三本书的阅读,这条的妙处当然能懂。

  第9条,似乎是我唯一没做到的。

  第10条,这个还用说吗,能让我们真正爱上一个地方的,当然是在那地那时遇见的改变你人生轨迹的那个人。

  《旅行之道》读后感(四):步行解决一切问题

从Madaun出发,距离我最近的一个村落Ust-Omchug也有110公里,这意味着,今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落脚在有人居住的地方。事实也是这样,从马加丹出发第四天,这是首个整天没见到一个人的日子,无法预判的是:此行的未来之途中,如此“孤旅”会不会成为常态。我决定走到哪黑就在哪歇,不去希冀碰见“故事”,这样就没了焦虑,“徒步”成了一种“漫步”。

雪地里留下的车辙冰冻坚硬如同砾石。路上的景色和昨天没有区别,就像仍然走在“昨天”。雪道在科雷马河及其支流冲击形成的山谷间盘旋,没有尽头,就像身处一个封闭的循环。我的身体机械地前移,思绪也在跳跃,但那其实是一种无法聚焦的麻木。翻过一个山坡,眼前开阔起来,道路在雪地里画出一条长长的灰线,颇为完整地呈现在眼前。目测这一段我会走上三四个小时,也许可以用视觉来凝聚思维,连续想一件事情。

此时“徒步”二字跃入脑际。“徒”本身就是步行的意思。但由这个字组成的词——徒然、徒劳无益、家徒四壁,差不多都是白白劳作、没有任何收获之意;而追求信仰的人又常被称为“信徒”、“教徒”。我意识到,有目的的使命是不纯粹的,如果有任何一点点“利益”的期许,内心便有了杂念,成不了真正的“使徒”。“徒步,什么也别想,就对了。”我开心起来,觉得自己真的可以把今天和明天划分开来,“无所谓无所得”消除了对下一刻的担忧,雪地里蹒跚移动的肢体开始轻盈起来……

这一刻,我似乎更能理解这一句话:步行解决一切问题。这句话来自于拉丁文solvitur ambulando,意思是你只需要走就行了,任何事都可以迎刃而解。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对这个意念的理解可谓深刻,他在一次采访中说:“人生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大事,我宁愿用徒步的方式完成。比如,你住在英国,你的女友在西西里,你明确想和她结婚,那么你应该走路去西西里,向她求婚。这样的事,开车或坐飞机去是不合适的。”

太阳快要落下,我准备找一个地方歇息。一个用几根金属杆支撑的红色路标突兀地插在雪地里,它居然还很干净,也应该很干净。仅此一件人造物,已让我感觉温暖。

  《旅行之道》读后感(五):感受文字里的那一场场纸上之旅

文/文小妖

我们常说: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但对于旅行家或一些作家来说,灵魂和身体总是在路上,因为沿途所经历的一切与思想总是能碰撞出惊人的火花,凝结着各种各样的智慧和感悟,最后这些智慧和感悟将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受益匪浅。也许,这对于旅行家或作家来说,就是旅行的意义之一。

如果说每部电影都有着一部比电影更为精彩的幕后花絮的话,那么在一本本引人入胜的游记或旅行文学的后面,同样也有着一部部读者所不知的旅行花絮。这些花絮能让我们透过作品更真实地了解书写者彼时在旅行中的真实状态、日常及想法。

最近,我所阅读的《旅行之道: 来自路上的启示》(以下简称《旅行之道》)一书便是美国当代著名旅行文学作家保罗•索鲁为所有文学读者写下的一部关于作家们不为人知的旅行花絮,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旅行之道》是一部独特的旅行之书,书中几乎很少找得到对景点的详细描述和攻略,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旅行作家及大文豪们书写的旅行经历和见闻。于他们而言,旅行不过是思想产生的一种载体,相较而言,作家们更享受的是陌生的环境,新鲜的事物所带给大脑的各种刺激。我惊讶于不同作家对旅行的不同看法,或不屑,或咒骂,或赞扬,亦或虚构,或如实记录,困顿于肉身的他们在旅行的途中,灵魂超越了肉身,他们可以变成任何的人,享受并感受着不同的人生。旅行,就是一场内心之旅,颠覆了现有的人生。从书中,我们也明白了那些作家为何如此热衷于旅行。

《旅行之道》全书总共二十七章,每章都离不开读书,走与读相辅相成,产生的力量亦是无穷尽的。我尤其喜欢《作家和他们没有去过的地方》这一章,刚刚翻开这一页的时候,脑海里想到的是金庸先生,他在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写出了著名的“华山论剑”。然而,谁也没料到,金庸先生第一次登华山是2003年10月8日,那年他已经79岁了。没有去过华山,照样能把华山写得名驰天下,这足以照见作家的功力。同样,许多作家未曾涉及到许多地方,但并不妨碍他们把当地写得完整又可信。这一章中,重点介绍了爱伦·坡、托马斯·詹维尔、索尔·背娄,以及从未到过非洲,却写下了享誉全球的“人猿泰山”系列的作家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等作家如何虚构出未曾去过的地方,并描绘得有模有样,可信度极高的过程。无疑,他们都是热爱阅读的一群作家,并且都嗜读旅行文学,因此这些文字在他们的大脑中再一次升华,凝结,最终变成了“虚假”中的真实,让了解内幕后的读者不得不佩服这些作家强大的创作能力。

保罗•索鲁在全球各地游历五十余年,他热爱旅行,热爱阅读,更热爱用文字的形式将自己对旅行与阅读的感悟呈现出来。这本书里,我能感受到他的真诚与热爱,以及公正客观的态度。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他写到了昆明的其实难副,我突然有种一语击中之感。寥寥数语,保罗•索鲁写下了被现代化同化后的昆明与曾经的天壤之别,曾经,那些古老的建筑和事物已经慢慢地消失,儿时看过的许多风景也不复,因此现在的昆明无异于其他的现代都市,虽繁华依旧,但终缺少了曾经的风韵和味道……

《旅行之道》这本书实在是太迷人了!每每翻完一章,累积了不少书目的同时,心中对旅行的意义又多了一种了解。至少,透过这些文字,我的灵魂看到了不同的风景,穿越了不同的人生,感受着纸上旅行带来的快意。

深秋时分,能与这样一本书相遇,实在是妙不可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