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的读后感大全
《寻迹》是一本由[英] 基隆·康诺利(Kieron Connoolly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迹》读后感(一):关于一纸图文的回忆与思考
类似书籍多有涉猎,但阅过《寻迹》之后仍觉耳目一新,从文字的铺排到图片的考究不觉让我由衷感谢编辑之用心,作者之慧眼,用如此简洁的文字,独特的拍摄视角给予了我们一个别样的世界,铜版纸为底让人在欣赏之余更增加了收藏之念,如画的巨石阵,如诗的庞贝古城勾起了我关于学时的记忆,“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那片片瓦砾,代代层累的,是伤痕,更是个性人心中之情,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将这份美好变成永恒的时候不是对历史的亵渎,而是选择了不再辜负······尤其是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曾经在世界之端孕育了你我至今无法解释的古老文明,确是神来之笔,面对现代文明的降维打击又让人不觉眼圈湿润,面对未来,面对急速发展的全球环境,你我将以何等姿态回应这个即将变成历史废墟的现代文明?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寻迹》读后感(二):寻迹—探寻的不止是历史的痕迹,更是我们自己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翻完这本《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脑中浮现的便是大刘在《三体》中的这句话。时光流逝不停歇,源远流长的才得以永恒。正如这本书中所展现的这96个遗迹。
拿到《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大气复古的封面和精美细致的装帧,尤其是大开本的设计和内里精美的图片,就觉得,这本书买值了!里面包含了非洲、亚洲、中东、欧洲、美洲和太平洋等96个人类文明的未知秘密的图片,配以恰如其分的简介,使整本书的编辑排版和装帧设计看起来十分考究。是值得收藏在书架上的一本书。
图像最能给人直接的视觉冲击,《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向我们展现了世界各地人类文明的遗迹,让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寻找到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虽名为“揭开”,但千百前的秘密我们又如何得知呢?他们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活地存在过,并留给了我们这些叹为观止的遗迹就足够了。
从埃及胡夫金字塔到我们的万里长城,从土耳其的凡城堡垒到英国的巨石阵,从古罗马地下墓穴到复活节岛巨型雕塑,从古老神秘的纳斯卡文明到聪慧悠久的玛雅文明,这本书用隽永的图像文字,重现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没落、优雅与古老,更显示出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未来我们该何去何从,时光碾过,都将成为历史,我们又会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星半点的痕迹呢?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唯有不负当下,雕刻时光,“给岁月以文明”,为后人乃至宇宙留下惊鸿一瞥,也不愧曾立于这成千上亿的文明一场。
《寻迹》读后感(三):《人类的故事--文明是文化点滴积累》
《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被震惊到了,精美的图画和吸引人翻开的书名,那一刻我决定我要认真拜读此书。相信这本书会打开这世界人类文明之门,感受人类在这几千年的留下瑰宝魅力。打开了之后,我又被电击中了。书中的照片实在是太美了,每一幅都是如精致,不管是它的构图、色彩、光线、修图等等,像是亲临其境,微妙微俏。再配上每一页上的文字,真的让你有一个极好的读书体验。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意大利的罗马大角斗场,让我这个没有去过意大利的人切实体会到了她的美丽,中世纪初期建筑和人类文明的美。
.s.读完书才知道封面是印度尼西亚宗教建筑群,经历千年风雨而耸立。
将图书以古文明存在的大洲划分成章节:非洲,亚洲,中东,欧洲,美洲和太平洋。每个大洲的文明发展都是独立而完整,可以从建筑、遗迹和自然环境为契机去发现他们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体现在各自的历史、人文习惯、奇观和发展,每读一个章节你就能感受到那时的事和人他们都经历了什么,而且在他们物质欠缺的时代,为什么他们能这么伟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正因为是奇迹吧,以至于现代人在拿当前技术去评判时,是那么难以想象过去的沧桑变化,才能称得上未知吧。
物质欠缺并不代表精神枯寂。这句话是读这本书的伟大感受,当你品味这本书时,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一个洲或者说每个古文明现象中都存在宗教的影子。可能是那时的人类也不能相信自身改变事物的能力如此之强并将这种能力神化,以另一种方式去解释面对残酷自然和重大事件的根本,但实质上改变着世界的主体还是人类,一点一滴改变促使了一个文化的产生,借用哲学家加缪的话:每一点文化集中一处就是文明,纵使产生了不同的文明主体。这种不同性有可能就是来自于自然:非洲的沙漠、亚洲的平原山系、中东的戈壁、美洲草原等等。古人以各种表现形式体现出人类的赞歌,嗯,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以上都是只言片语,没有办法很详细去讲解这本的魅力,只能说《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值得一个对历史、地理、人文和建筑的小白收藏。
《寻迹》读后感(四):揭开人类文明未解之谜
在文章开始先,我们先要明白“文明”一词的意义,“文明”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以上是百度百科中对“文明”一词的翻译解读。再套用到本书的名称中去《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其实简单意义上理解,本书就是介绍人类社会文明史。从目录中看,本书围绕五大洲和中东地区开始讲述,本书的整体排版简介明了,以插画为主文字介绍为辅,其实对于历史而言,即便现如今在高科技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也无法完整理解,那时候人类所做的,所以本书就像作者做的那样以插画为主文字还有简单的文字描述构成了正本书。细细翻阅你会发现,本书所有的插画全部都是超清的图片,细节的刻画详细程度,甚至比文字的描述来的都精准细致。所以本书的作者其实更想用这些精致的图画带给读者更多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而不是将每一个场景都用文字细细描绘,那样对读者太不公平了,显得会很死板。翻阅文章,有很多很多让我阅后反复回味推敲的地方,比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整体由石灰岩岩床切割而成,纪念碑由狮子的身体和人的头承购,人们认为它代表着哈夫拉本人。从插画中看,茫茫沙漠狮身人面像屹立在其中,威武、肃穆,狮子在非洲寓意为草原之王,人呢是具备思维和思想的物种,狮身人面像在我看来就是具备优秀人格品质的国王,守护者他所坐视的一切领土。亚洲中国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是最令我震撼的,秦始皇的墓地在骊山,骊山下面所埋葬的不仅仅是秦始皇还有他的陪葬品他的国家。兵马俑最令世人所震撼其一是当时的工艺技术,即便是现在最顶尖的技术暴露在空气外面,难免会被腐蚀而兵马俑并不会,其次,每一个兵马俑的相貌神态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一具具活生生的人一样,传说项羽一路追杀至骊山,只为从骊山秦始皇墓穴中拿一些值钱的宝贝,项羽派去一批人那批人就回不来了,一直派一直不归,项羽也知道了该地有些蹊跷,就放火准备烧了骊山毁了一切,大火持续3天3天所到之处皆是荒芜,但即便如此也未动墓地分毫。其实本书为什么会以插画为主,就是想让读者仔细阅读插画,让读者回味历史感受文明,因为历史是真是假我们无从断绝,但文明永留存。
《寻迹》读后感(五):《寻迹》,一本图文并茂的人类现代史画卷
打开《寻迹:解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这本书,每一页都刊载着一幅或多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对五大洲人类古文明历史做了一次深入浅出的介绍。 本书的简介部分便用提姆加德一千多年后在沙漠中浮现的残貌和占婆王国在其首都建造的印度教寺庙的遗址为我们拉开五大洲人类文明史的序幕。开篇就是对人类起源地——非洲的古文明展示。 非洲是人类生命开始的地方。而后一批批人类走出非洲,迁徙到别处,我们才能见证文明的变迁。[说句题外话,但凡有点智商且对人类起源有一点点了解的人,就不会抱有任何种族歧视思想。对我就是在说所有认为自己的人种/民族比其他人种/民族高贵的种族歧视垃圾和沙文shi(三声)没有脑子哦] 非洲的古文明史对我有着很强大的吸引力。小时候的我,通过一部埃及胡夫金字塔的纪录片第一次了解到古埃及的文明,自此四大文明古国已经不再是历史书上需要背诵的考点,而变得有趣鲜明。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解密金字塔的书籍、记录金字塔各种奇异事件的纪录片和与古老的埃及文明及金字塔有关的影视作品中。 而在《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这本书,用整整十四页的篇幅为我们呈现了古埃及的文明轨迹。不仅有世界闻名的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还有卢克索神庙、辛拜勒神庙,以及对大众来说并不算知名的努比亚金字塔。对于像我这样的古埃及文明业余爱好者,这本人类古文明历史的摄影类科普书籍,不失为我众多收藏添亮一笔。 非洲古文明之后便是亚洲古文明的介绍,比莫贝卡特石窟中的图腾、波斯波利斯觐见大殿的浮雕、新疆的交河和石城、吴哥窟、长城等一系列文明古迹。之后便是中东和欧洲,最后以美洲和太平洋作为收尾。 曾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航拍视频时,我第一次深刻的意识到人类的渺小,同时也对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不过在我观看《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这本书时,又被人类的文明发展感到震撼,发觉我们并不那么渺小。六万年前的开始到如今的我们。人类文明经历了多少次解体和重建?在环保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的现代文明还能否在千年后被新人类铭记?或者说千年后我们的同类是否还能存在? 人是应该对自然充满敬畏的,也是应该对文明保持更高追求的。 以上是我在观看《寻迹》时的些许感受。关于这本书,我本人是很喜欢的。着实是印刷精美,内容颇丰,可作为古文明史爱好者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收藏佳作。
《寻迹》读后感(六):《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带给你震撼
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读的书里,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本书。当我从网上看到《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这本书的外部的封面所吸引。我看过很多类似的书籍,封面都过于浮夸,但是这本书真的有独到的见解,能够让你在第一眼就能注意到它。
从非洲到亚洲再到中东,欧洲,美洲及太平洋,这本书涉及到了世界上人类文明未知的96个秘密,每一个秘密的插图及注释,都能很全面的介绍到这些未知的秘密,给予我们视觉上的冲击以及语言文字上的熏陶。我相信无论是作者或者译者都是在深深的迷恋这些文明的基础之上,才能把这些美好的,震撼的画面呈现给我们。那些代表着文明,历史,权力的建筑,虽然因为气候的变化,环境的破坏,外敌的侵犯,以及宗教冲突等原因而没落甚至是消失,但是这仅仅存下的遗骸也足够让我们感到震撼。我们不得不憧憬那繁华的景象,那繁茂的都市,那盛大的文明世界。
这每一个画面都让我感到非常的震惊,对于我来说,对我冲击最大的就是亚洲地区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及欧洲英国的巨石阵。万里长城位于中国河北省滦平县,和长城现存的大部分区段一样,金山岭长城全长10公里,建于明朝。长城的第一部分在公元前7世纪就完成了。长城建造的目的就是保护中国边境北部不受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侵略,巩固国家的安全。对于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中国来讲,建造如此之长的长城,是非常大的挑战,到如今,我们依然不能想象和理解,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将这些巨石,泥土,木头等材料建造成这伟大的万里长城的。对于欧洲的巨石阵,我个人是非常感兴趣的。巨石阵被认为是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建造的,巨石阵的建造的目的我们目前还是不清楚的,只能大概猜测是用来举行盛大的仪式的场所。但是具体是如何使用,如何操作我们依然是不清楚的。到目前为止,巨石阵的相关的资料也是非常的有限,因此对于它的了解也是知之甚少。除了建造的目的不清楚之外,巨石阵本身的建造也是非常的迷惑的,有相关的专家甚至发现,建造巨石阵的巨石有些是从远在240公里的地方开采来的,在那个还没有轮子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做到的,这无疑使我们感到震惊。
《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中的能震撼到我的这两个秘密是远不够的,我们依然不能理解的文明有很多。我们建设文明,也在寻找文明。
《寻迹》读后感(七):《寻迹》:96个未解之谜,带你走进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
1974年3月,骊山脚下的西杨村发生了一件大事。6个打井队的青年,用镢头翻出了兵马俑军阵的第一块陶片,而此时,他们已经挖入地下4米深,离完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仅有一步之遥。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并成功入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时至今日,当我们跨进气势恢宏的兵马俑展厅,那些“陶俑巨人”依旧能让我们激动得说不出话。
也许是广袤土地上的遗址太叹为观止,甚至难以用语言形容,英国作家基隆•康诺利在《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这本书中,通过图集加解说的方式,直接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
匪夷所思的历史遗迹,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波澜壮阔的世界奇观,镜头下的高清照片传递出身临其境的观感,简洁却考究的文字诉说着神秘的过往。
在这当中,有昙花一现的庞贝古城。它曾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繁华而热闹,连空气都是城市喧嚣的味道。却因为突如起来的火山爆发,庞贝古城瞬间消失在人类的视野中,成为一片废墟,直到千年之后才再度被发现。
也有像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样,鬼斧神工般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存在,就像是雕刻时光的神来之笔,给人类文明发展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神秘莫测,至今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所在。比如不知为何而建,如何从240公里的远方搬运过来的欧洲巨石阵;比如山腰处开造出壕沟,并填满白垩石粉,可能是剑齿虎也可能是马的乌飞顿白马峭壁。
壁画,浮雕,城池的砖瓦。那些鲜活地活跃在历史长河中的过往,曾经的惊鸿一瞥,纷纷走进我们的视野,让我们重拾大气磅礴的视觉盛宴。
轻轻翻阅《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会被先人的智慧折服,感慨劳动人民的无所不能,也会被古文明的崛起、繁荣和失落背后的故事所吸引。
而沧海桑田,浮生若梦。撒哈拉沙漠曾经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曾经辉煌的殿宇早已人去楼空,甚至在战火中被洗劫一空,只留下残垣断壁,和“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一声长叹息。
往事亦如风,无声地消散在更迭的岁月中。唯有人类的文明历经时间的沉淀,一步一步刻录着历史的印记和人类发展的历程。
《寻迹》读后感(八):纸醉书迷 重寻心迹
一直对宇宙这个词心向神往,古人说空间为宇时间为宙,生于其间的人类天性好奇且好似蝼蚁般孜孜不倦,对于宇宙文明的探索也从未止步更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空间上渴望更远,远达地外星系;时间上追求更古,古到人类初始。而本书带给你我的则是那些四面八方曾经灿若星辰的人类古文明画卷。
《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会让你真正理解“图书"的含义。从非洲到亚洲又及中东,之后至欧洲再达美洲太平洋,大气磅礴古文明以摄影图片的形式被定格在眼前:是一座神庙一址城池,是一尊雕像一处墓窟,还是一洞壁画一阵巨石,大开本带来满目的视觉震撼让人身临其境,触手可及。能让你的思想瞬间插上翅膀,幻化为行空天马,遥念何人建造又有何用?思而不解时一段段简洁的说明文字又会让你豁然开朗。
人说五色令人目盲,可是在《寻迹》这个“花花世界”里,我所体会到的是厚重的历史表达。所有的人类杰作都是瑰宝,古人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哲学意念,世界观等揉碎后嵌在一砖一瓦,一土一石等等之中,跨越时空给我们传递着非凡的人文信息,从而为今古建立一座神会桥梁。
作为一个普通书虫,不需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底蕴,也能在闭上眼睛时捕捉到先人的窃窃私语随风而来,此时作为一个偷听者莫名的兴奋竟微妙可感。当我们借助古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后,自然又感受到整个人类文化的血脉相连。
时光荏苒,浪花朵朵终落去。曾经多么辉煌闪耀的人类文明,现在也只能通过一页页翻书的形式,传达给指尖血脉来叩敲你我心扉,这不禁让人唏嘘慨叹世事多无常。翻完书后庆幸,也只有我中华文明能永续至今,并且再次离峰顶这么近。
现代人已经长期沉浸于审丑不能自拔,堪比是迷恋上了精神鸦片,须知短暂的享受带来的是自我沉沦。我们的眼睛已经蒙上了阴翳,躯壳里的灵魂也不再意气风发。所以,《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这精美的图书无疑就是一股清流,为你我的闲暇时光带去惬意,让人重寻自己心迹。
本书概括起来就是摄影图集加文字简介,不是深奥的学术著作,所以不能作为研究或是猎奇。这倒也适合孩子和学生来用,我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让成人跟他们一块品鉴的时候,更容易惊艳震撼于书中传达的文明启示。
《寻迹》读后感(九):他们来过这个世界
《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
自古,人类一直在各个领域里不断探寻自己的由来。小时候知道的第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是女娲补天。后来读过一本希腊神话,课本里学过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之后又接触了《山海经》。古人一直孜孜不倦地为自己的来源编撰着各种神奇的故事。这些故事虽是想象更多一点,其实也是来源于先辈们遗留下的印记,而现存的这些古迹实实在在地刻录着人类一步一步发展至今的历程。
非洲篇里,从公元前6000多年前撒哈拉沙漠中的壁画,到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再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石雕,这本高清图册向世人展示着这片炙热的土地上,曾经也有绿洲且生机勃勃,这里的人民用双手建造了震撼世界的奇迹。埃及一直给我一种神秘感,金字塔中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如若此无缘前往,倒可借此书体会一下史前留下的遗迹,或是可按此书索引,去亲自感受那份壮观。
虽然譬如巨石阵、玛雅文明等,其蕴含的实质至今未能得到肯定的研究结论,但从遗留下的建筑等来看,古人或许确已掌握一些比较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天文研究方法,只是留下的文字记载较少。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赞叹古人的智慧,他们已经对记录时间、计算、艺术颇有研究。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环境的变化一直对一个地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如《寻迹》中所述,植被破坏引起的干旱、环境恶化、外来物种的侵袭,很可能是引起某些古城市被废弃、甚至人口剧降的重要原因。战争和疾病也足以摧毁一个先进的文明。
回看亚洲篇,佛教、丝绸之路给亚洲文明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的交流带动着经济的互动,从那个交通不便利的时代至今几千年仍绵延不绝。那些浮雕、那些佛像、那些壁画、那些寺庙,即便如今艺术和科技已发展到这般境地,人们的审美水平已达到如此高度,仍难以掩盖其光芒。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正是现今艺术和科技发展的基础。
《寻迹——揭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既是展示着这些人们至今难以探究的史实、也是述说着今日文明的根源。那所谓秘密的神秘感,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探寻过去,也从中不断的汲取经验教训。这些遗迹,也是那些历史人物来过这个世界的唯一证据。
《寻迹》读后感(十):已知的世界,未知的秘密,寻找神秘的古文明
《寻迹,解开人类文明的96个未知秘密》,看着这个书名和封面,就有一种古老的时代向你发来一封邀请函的感觉,似乎踏上这个台阶,走进这扇门,就能看到遥远过去的世界。本书精选了96个人类文明的未知秘密的图片,配以恰如其分的简介,使整本书的编辑排版和装帧设计看起来十分考究,是值得收藏在书架上的一本书。 我们对于人类的发展过程,总是饱含兴趣又充满疑惑,我们读晦涩的古文,看各地的博物馆,想要尽可能多的感受那一个世界。但是世界太过辽阔,历史长河漫漫,有许多神秘之地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亲眼目睹,而《寻迹》,以非常巧妙的方式,把简洁的文字和真实的图片结合起来,为读者创造出了身临其境的效果,书中的图片精美而恢宏,那些古老的建筑,似乎触手可及。 本书以非洲,亚洲,中东,欧洲,美洲和太平洋这五个不同的板块,分别讲述了他们各自的历史。那些隐藏在丛林深处的神庙,那些半埋在沙漠中的城市,他们如何遗失又如何重现。那些奇怪的符号,宏伟的石像,他们代表了什么又由何人建造。撒哈拉沙漠曾经是大草原气候,婆罗浮屠拥有500多尊佛像和2500多块浮雕,波斯波利斯是阿契美尼德帝国举行仪式的首都……作者像一个讲解员,把古老的故事细细讲给你听。从这些古建筑与遗迹的变迁里,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气候,环境,疾病,宗教等等的转变过程,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英国的巨石阵,书中的图片非常震撼,在广阔的土地上,排列着一座座的巨石,而且一些建造石阵的青石竟然是在240公里外开采的,在没有轮子的时代,将这么大的石头运到这么远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力量。 “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但又不会简单的重复”,今天我们以探索者的眼光去观察历史,也许在很久以后,又会有那个时代的人们以同样的好奇来解读我们的时代。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唯有不负当下,雕刻时光,“给岁月以文明”,为后人乃至宇宙留下惊鸿一瞥,也不愧曾立于这成千上亿的文明一场。寻迹8.9[英] 基隆·康诺利(Kieron Connoolly / 2019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