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平线系列:我们为何讲话?》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地平线系列:我们为何讲话?》的观后感大全

2021-02-20 03:2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平线系列:我们为何讲话?》的观后感大全

  《地平线系列:我们为何讲话?》是一部由Damon Thomas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2009-11-10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平线系列:我们为何讲话?》精选点评:

  ●太神奇了

  ●基因决定,看了那个鸟的实验,知道我们总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collect languages like collect rare butterflies/feral child

  ●翻译好一切就好!

  ●大脑令人着迷

  ●没有brand new的东西,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了吗

  ●已经把该系列纪录片当成课来听,做笔记!

  ●a wonderful menu of questions on human linguistic &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o many telling cases in point

  ●有些原来不知道的有趣实验和案例

  ●介绍了几个实验,人类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和说话是否是写在我们的基因之中的:珍珠鸟在无父辈教导情况下语言的恢复过程,人类控制说话的基因,人类在无意识中构造语言的能力。虽然这个课题科学界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结论,但现有结果很有意思,最近在看《第三种黑猩猩》,这个问题是由猿进化到人的关键问题之一。

  《地平线系列:我们为何讲话?》观后感(一):了解大脑及语言的精品

  Clue:

  1自行车受伤者--语言output障碍,input & understanding正常,-----大脑部分控制?

  2 “无声实验”鸟类---代代改良语言

  “创造语言实验”人们 改良语言

  3 家族性吐字不清----染色体7-FoxP2--控制脸下部肌肉

  《地平线系列:我们为何讲话?》观后感(二):语言学的实验

  这个纪录片里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实验

  1. MIT的博士生Deb Roy 在妻子怀孕的时候开始摄像录音准备全天监控自己的孩子0岁到语言形成的年纪(2岁多),最后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直观展现了人幼年语言的形成(blossom of speech)。(又是一个拿自己孩子做实验的语言学家)

  2. 成像和解剖发现哺乳动物的发声器官也及其灵活,发声器官的局限并不是动物不会讲话的原因。

  3. Pro. William Fifer给一天大的婴儿播放父母和陌生人和人造的语言监测脑电图,发现孩子从很早就开始能对语言(speech)识别反应。

  4. 北约克郡的护理院里的自闭症患者Christopher Taylor 虽然不能自理生活,但是是个语言天才,语言学习能力几乎接近2岁以内婴儿(一年掌握3000+的词汇),目前掌握超过20种语言,也对学习新的语言有极大的热忱。(这就很厉害了)

  5. Steve Steere不幸中风丧失了部分语言功能,经过MRI和访谈分析,发现他大脑前额叶区域损伤,导致他不能正常从大脑中拿出他需要的词(word retrieval),通过像这样的患者,大脑区域功能的地图被画出来。

  6. 为了了解语言学习到底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nature or nurture), 语言学家构想出了一个隔离孩子的实验,让孩子在出生后不接触任何语言(speech sound), 然而比较残忍,所以被称为禁止实验(forbidden experiment)。

  7. 不能在人身上做,Dr Ofer Tchernchovski 就在珍珠鸟(zebra finches)身上做了这个实验。珍珠鸟一般儿子学爸爸唱歌,用来长大后吸引雌鸟。于是珍珠鸟儿子一出生就被隔离,然后珍珠鸟儿子果然没学会唱歌,只会乱叫,长大后放在雌鸟笼子里,雌鸟开始也不理他,但是多试了几回,雌鸟不得已只好和不会唱歌的雄鸟交配创造第二代。第二代鸟儿子还是学爸爸唱,但是爸爸唱的不行,他也唱的不行,但是第二代鸟儿子在进步,四代之后,珍珠鸟的歌声居然被逐渐修正了。

  8. Simon Kirby也从这个珍珠鸟语言进化角度设计了一个实验,让成年人接触一门瞎编的语言,然后再用他们的语言产出教下一组,然后发现过了几轮,人也把这个瞎编的语言完善成了一个有规律的语言。

  9. Faraneh Vargha-Khadem 接触了英国的KE 家庭,这个家庭30个成员里有15个成员有明显的语言障碍,通过基因分析找出了和语言相关的FOX P2基因。

  《地平线系列:我们为何讲话?》观后感(三):BBC:我们为何讲话

1.语言发展典型阶段:“孩子牙牙学语”(通常是一个简单的请求或描述)——“双语阶段”(可能在2-3周岁之间的任何时候出现)——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快速形成——孩子五岁时会掌握5000个单词,随着年龄增长,每年能学会3000个新词——成人每天都要说一万五千个单词

2.为何只有人类会说话?

2.1最开始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发声装置和其他脊椎动物不同。人类拥有喉,它在我们喉咙的底部。而动物则不同,它们无法在自己的短声道中发出复杂的声音。后来这一观点被否定:哺乳动物发声时都可将喉咙位置降低,从而创造出与人类相同的声道长度。因此仅从生理机构看的话,所有哺乳动物都具有说话的能力。

2.2人脑控制语言的区域。起初对人脑的研究:左脑主管语言、前脑控制说话能力,后脑理解语言。

通过史蒂夫左半脑失去了负责说话功能的部位来引出前颞上沟控制人们语言理解的能力,史蒂夫仍然能理解语言引出大脑前区与词汇检索相关。

红色区域听到何监控我们发声的关键部位紫色分析语言具体结构

2.3研究一天大的女婴对不同的说话声音如何反应:研究发现女婴对她母亲的声音有反应(但这种独特的能力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这表明女婴在子宫里就向母亲学习了。

婴儿喜欢听语言的声音:这些声音所蕴含的信息对其非常重要。声音的音质、听到的次数以及声音的节奏、韵律影响着他们的早期听觉系统。不过婴儿第一次听到这些声音是没有含义的。

2.4五十年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革命性提出:我们的语言能力的基础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理论能解释:为什么孩子能轻易学会语言,似乎孩子可以条件反射地提取疑问句中特定的语言特征、声音结构、音调等等,记住相对应的词汇。孩子不知怎么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即使含义非常复杂。学习语言,他们掌握的很快,这只能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

不仅如此,乔姆斯基认为即便我们有对句子结构、词语顺序、含义和声调有天生的理解力,还需要在生命初期有相应的语言环境。

2.4.1缺乏语言训练的孩子:奥克萨娜8岁时候被人类从野外找到,经过训练她拥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后来发现,她三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人类家庭。

2.5人类婴儿在没有语言交流的环境下,会发展怎样的语言?奥弗·腾尼克斯基对珍珠鸟的研究:将雄性珍珠鸟(雌鸟完全不会鸣叫,雄性幼鸟却通过模仿其父学习鸣叫)放在一个隔绝的环境培养,再将其放入正常雌性珍珠鸟的环境。刚开始,雌性对被隔离国对雄鸟独创的无须歌曲时,雌鸟不屑一顾,但最终没有选择生下幼鸟。幼鸟本能模仿其父亲的叫声:即使这声音无序又难听。但幼鸟又将其改良,将独创的鸣叫每个音节拖得长一些。到了第四代,这批珍珠鸟的叫声与正常同类叫声相差无几:尽管它们从未听过正常同类的叫声。因此,可知每只鸟都有能力去模仿、优化叫声,使其听上去更好听,这源自鸟类的基因。

2.6七号染色体上的FOXP2:英国的一个有说话和语言障碍的KE家族成员:他们在说话上口齿不清让旁人有种他们是聋人的错觉,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思维过程和沟通能力完全正常。在这个家族里15人遗传了来自祖母的说话和语言障碍。经过遗传分析,发现遗传有说话和语言障碍的家族成员在七号染色体上都有异常。后来研究小组发现另一个与KE家族毫无关系但仍有说话和语言障碍的孩子,那个孩子的基因分析发现其七号染色体的突变和KE家族的一样。因此研究小组将控制人类准确发音能力的基因命名为FOXP2。人类和其他不会说话的脊椎动物在七号染色体上有着这样的不同,人类拥有FOXP2可能发生于现代人类出现的时期。

2.7共同创建新的语言:实验人员给被试提供(1)从未见过的水果(2)无序的字母组成水果的名称(3)在学习完水果和相应的词语后,需要被试看着水果图像回忆着打出他们“认为”“正确的”词语。而下一批被试所面对的词语即上一批被试在回忆时提供的“正确词语”。于是,他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地改变这个语言。经过一批批测试对象,测试的语言从最初的混乱无章变为容易记忆的语法结构,到了第9批,单词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含义。首部代表颜色、中间代表数量、末尾代表水果的种类。

3.人类为什么会说话?这不是因为我们有异于动物的声带,也并非完全依赖于后天的语言环境。这源于我们的基因:七号染色体上的FOXP2。假如将婴儿放于完全隔绝人类语言的地方,经过一代代的演变与人类间的共同协作,在人类的基因的帮助下,人类终将会形成一套合乎逻辑的语言。而由基因发育的大脑的不同部分控制着我们的语言能力,假如大脑的一部分受损我们将会失去相应的语言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