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06 21: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精选10篇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是一本由[英] 罗宾·邓巴著作,译言/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一):廉价的语言

之前没细读这本书的时候,曾以为作者是在高度肯定「语言」的功能,还以为语言可以完美地胜任社交。

看完后才发现,作者认为「语言」只是「梳毛」行为的「廉价替代品」。一开始并不明白这个「廉价」的意思。二刷时候发现,作者意在指出语言在社交上、在满足人类情感需求上,还有很多的不足。

1.只有语言是不够的

一方面,是说话的人本身的问题,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或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都容易导致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出现各种障碍。

另一方面,语言本身的形式,决定了我们无法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所以情之所至,人们会「无以言表」,必须通过手舞足蹈载歌载舞身体接触等方式来充实或者宣泄感情

单纯的闲聊八卦,可以带来短暂的愉悦,通过微笑或者大笑,让我们释放内啡肽,达到一种心理按摩的作用。但信任感的获得、归属感的建立,只靠这些事远远不够的。

语言这种形式,必须借助别的元素,才能起到足够的作用——才能像梳毛挠痒痒那样真切的身体接触一样,带来足够的内啡肽与内源性鸦片物质。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语言背后承载的信息更重要。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痴迷某一作者的作品,原因就是这位作者透过语言,向读者清晰传达了自己稳定的情感、价值观以及审美取向。读者可以从中找到认可和情感上的满足感。

同时,语言还要借助其他一些与内容无关的元素:比如说话者/写作者的外貌、声音、举止等等。狂热追星一族对明星的迷恋,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迷恋偶像的语言文字。而是迷恋颜值、声音。我们常常会听说,这个人的声音很好听,听了耳朵会怀孕,就是这个道理。据说有人曾经用不同的语气说了几十个「晚安」,粉丝仍然会单曲循环,百听不厌

说到这里,不由让人想到了微信。文字已经可以起到聊天交流的作用了。为何还要有语音?以及视频?为何会有各种各样的表情包?这就是单纯靠语音,已经无法很好地调动或者抚慰你的情感,而语音和视频以及表情包等等形式,则可以加强这种效果。

以此类推,也不难理解我们在日常社交过程中,为什么会有交谊舞、游戏、运动、饭局……等等丰富多样的社交形式。

2.然而,只有社交也是不够的

作者这本书虽然讲了社交,但没有把社交奉为圭臬、捧得高高在上。我们的生活不只是为了社交,也不是只有社交才能满足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恰恰相反,作者指出,我们应该了解社交的局限性,了解人类大脑在处理社交以及工作等事情上,有自身难以突破的限制。所以要合理衡量自己的时间精力,聚焦有效的社交,屏蔽无效的社交。

既然谈到语言,免不了要谈到各种形式的语言艺术。比如音乐、影视剧、文学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填补我们在社交里获取不到的情感慰藉。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二):很多人的问题不是「社交过度」,而是「社交太少」

邓巴认为人的社交圈上限是150,有人表示不服,认为这个数字可能太小了——你看看微信微博,好友上千人的很多啊。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天生适合社交,跟很多人都能聊得来,随便拉一个都可以聊个通宵。
我觉得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样的关系才能算在150这个数字中?
分歧主要产生于对「社交」的不同理解。
邓巴口中的社交,是要投入心力的。点头之交、一面之缘的不能算社交,多年不见也不再联系的人,也不在这个「150」范围内。
所以这里的150,指的应该是同一时期同时维系的有效关系、有效连接。它可以应用于两个层面:对一个团体(比如公司)来说,把成员数维持在150以内,才能确保这个部门保持活力。对个人而言,你的个人社交圈,维系在150以内,你才能有效平衡事业家庭、生活。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完全财务自由的人,不需要工作,或许你可以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社交上,或许你可以同时交往不止150人。但大部分都是要干活儿吃饭的。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达,网上常见很多人都在说自己社交过度,言下之意,是社交圈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了。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社交过度,只是「无谓的交流」过度而已,并不代表你真的有很多的朋友
1.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有「社交过度」的感觉
这确实是个普遍现象。通俗一点说,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用邓巴教授的话来说,是因为人的大脑新皮层面积是有限的,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作为公司管理者,如果体恤员工,如果想确保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能发挥最大生产力,就应该对员工的「连接」数进行充分的衡量,毕竟人的潜能是有限的——不要让团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在沟通交流上。
作为个人,应该有效分配自己的精力,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不是在鼓吹人要势利地看问题,而是要学会平衡自己的生活与事业。
与「社交过度」相反的是,邓巴提出了一个现象,我个人比较认同。他认为很多人的问题不在于社交过度,而在于社交匮乏。
2.你是「社交过度」,还是「社交匮乏」?
即便是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大部分人的社交规模,都远远没有达到这个上限。甚至连「底限」都没有。(至于「底限」是多少,印象中作者好像没有重点去谈,如果有哪位豆友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欢迎回复切磋探讨)。
一方面,有人疲于社交,不得不通过各种「过滤」给自己的圈子「分级」;另一方面,却有很多人处于社交匮乏状态,不得不依靠肥皂剧等事物填充空白,以弥补情感上的缺失。
邓巴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社交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的迁徙流动。以往的农耕社会,人们一般都固定在一个社区里,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就业到结婚生子,都可以借助社区里的关系网完成。而现在的社会,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加快,昨天还在一起的小伙伴,明天就天各一方。失去了共同的社区和相互信任的纽带,交集也越来越小。婚介所、职介所等事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诞生出来的。
除了导致社交匮乏外,缺少自然关系网络的支持,还会导致一个结果:大量宗教和伪宗教派别纷纷涌现。各种极端群体盯上了孤独年轻人(甚至老年人)。从杀人狂查尔斯·曼森(Charles Manson)、美国大卫教教主大卫·考雷什(David Koresh),到牧师克里斯·布雷恩(Chris Brain),从邪教统一教(Moonies)到印度教克利须那派(Hare Krishnas),到我们听说过的各种邪教,都是靠一种所谓的归属感、集体感和家庭感,吸引着人们。
在上面说的这些例子中,他们用花言巧语描绘一种更温馨更安全的公共生活。用语言调动情绪,鼓动深层的情感,产生鸦片般的兴奋。
所以邓巴才会说:缺乏社交和社区归属感,也许是新世纪最迫切的问题。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三):尬舞与梳毛

你打开任一个直播平台,我们总可以找到有些主播会在镜头前卖力地表演“尬舞”,在郑州人民公园“尬舞”甚至成为一种万人围观的景观,网络视频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点击量就能破千万;你走到任一个社区广场,那里十有八九已经被广场舞大妈热闹地占据;夜晚你走到社区的彩票站周围,那里往往会聚集着热烈讨论今晚会开什么动物的买六合彩的大爷大妈;社区里打着养生保健名义推销商品的男女,在忽悠老人家掏光钱包里的最后一块硬币。
记得一席里有一期节目,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徐腾所做的《他奶奶的庙》的演讲,个人认为最有趣的地方,不是奶奶庙对香客崇拜偶像的量身定制,而是他谈到民间宗教那种特别旺盛“淳朴”也特别焦灼的情绪与活力,以及看似对神的对物的崇拜本质是一种自我心理的慰藉和与自己对话。奶奶庙成功营造的那种“我们并非对一切完全无能为力”的感觉,并不浅薄可笑,反而极有研究的价值
这些事例看似没有关联,但放在本书作者对“梳毛”的社交范式来解释,它们的运作原理是大同小异的,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石器时代的人们,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现代。
百年来,大量的语言学、心理学、语音学研究让我们对语言有了丰富的理解,但对于为何唯独智人发展出了如此复杂的语言系统几乎一无所知。生存的压力让远古的智人不得不选择群居生活,这让智人获得食物与安全的同时,也给智人带来不少的麻烦:时常会被其他智人侵犯的私人领地,会被同伴抢走的食物。250万年前的智人面临的协作困难,和今天大城市居民面临的拥挤情形大同小异。实现成员间既保有足够生存空间,又不会因过度松散而群体崩溃,其中微妙平衡就在于社交。研究显示,灵长类动物往往会花一天20%左右的时间用来梳毛,梳毛固然有清洁毛发,保持个体卫生的有作用,甚至反复的按摩还会让灵长类动物(是的,包括读者你自己)大脑分泌类似鸦片的刺激物,产生愉悦,但相对于梳毛所显示的示好、驯服、和解等显示亲密关系与结成联盟的作用来看,生理刺激至多只能算是获得一点彩头。在获取食物与躲避捕食者压力下,灵长类动物花费大量时间梳毛,不仅有着生理机制激励,更重要的是梳毛对于维系大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至关重要。梳毛一方面是动物间的一种承诺,我愿意用一天10%的时间为你梳毛,而不是给阿三阿四梳毛,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投资,这种承诺意味着表明对同伴的忠诚。另一方面,梳毛意味着对同伴的足够信任,梳毛过程中的放松,梳毛或者其他同伴有机会乘虚而入,捕食者也可能悄悄靠近,对于这些危险的预警,都要仰赖梳毛同伴的警惕。从承诺与信任的角度来看,灵长类的梳毛行为,类似于人类社会结成婚姻前收取的礼金。
但有限的时间不可能全部投入梳毛之中,否则就要活活饿死,而人类群体规模的维系又有赖于梳毛机制,所以作者提出一种假说,认为聪明的人类依赖梳毛的廉价替代品——语言来维系彼此的关系。语言比梳毛效率更高:交谈是可以几个人共同进行,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交流信息。在交谈中交换彼此的个人信息和爱好,表露自己的品质,在社交原理上和动物间的梳毛抚慰是相差不远的。从这点上看语言的社交性比单纯的交流信息更为重要,“语言的进化似乎是为了让我更好地闲聊八卦”。
如果人类果真是从非洲走出来散布世界各地的,那么人类很可能存在一个巴别塔时期,既所有的智人都讲一种彼此能够理解的语言,那么现代世界怎么会发展出6000多种不同语言方言的呢?
书里给出一个简洁有趣的答案,既通用的语言难以造成归属感,而基于归属感的社群亚文化,可以极大避免占便宜的 “搭便车者”。从演化论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尽最大可能复制传递自身的基因到的下一代,亲缘选择法则认为个体倾向于帮助具有同一或类似基因的另一个体,灵长类生物,包括人类会对于亲属表现出强烈的偏好和依赖。在这个前提下,区分个体间是不是具有亲缘性就至关重要,但是通用的语言,固然方便交流,但在区分他我,特别是区分亲缘性的功能上缺失,所以在人类在散布世界的过程中,迅速演变出了自己区域的口音和语言风格,群体可以轻松分辨出自己人和外来者的区别,产生维系社群集体的归属感。
在我们的说话中,包含了大量的非语言信息。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都是极其重要的交流信息,一个眼神或者笑脸,可能比长篇大论所传达的信息更为确切。今天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网友不止满足于文字的交流,还要视频,聊合适了还要面基,即使人类在技术上已经建立了赛博世界,但身体还处在亿万年演化的进程中,语言作为“隔空梳毛”的廉价替代品,还是有它不足的。
作者认为,灵长类动物的群体规模受限于它的大脑新皮层面积和语言维系的能力,人类有效社交的规模上限约为150人,与东非大草原游荡的狩猎者祖先相比,现代人在社交能力上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单纯用认识人多少来显示维系人脉能力的强弱是有局限的,有限的精力放在维系核心的少数亲友身上可能更有效率,这种较为亲密的社交形式,会使我们身心更轻松愉悦,安全感和舒适感也更易获得。
现代城市缺乏社区归属感,居民小区是新建立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社会交情和共同的历史来维系彼此情感。这种情形下大妈们的广场舞也好,大爷们下棋也好,甚至徐腾演讲中的那个奶奶庙也好,都起到某种情感交流抚慰的“梳毛功能”,大量的宗教、伪宗教、传销能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也是敏锐觉察并填补了现代人某种归属感、集体感和家庭感缺失,并用花言巧语描绘更温馨更安全的生活,利用语言调动深层情感,让人产生鸦片般的兴奋,谋取私利。
人类远不完美,在长期演化缝缝补补的过程中有着各种生理心理的局限,知道“150邓巴数字”,语言是“梳毛廉价的替代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认识这样的局限上,改造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保持一种不断重建自我认知的动力和勇气。梁文道在深圳图书馆演讲中谈到:“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性里面的阴暗、邪恶,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那种动力,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很复杂,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然后你有可能变成性格比较平和的人,至少你不会再犯傻”,这正是读书重要的意义。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四):人类如何使用语言这一神圣的梳毛替代品?

文|轻禅
  最初看到“梳毛”一词,是好奇,首先是有毛的动物才可以梳毛,这跟语言进化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中,直到看了《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我才明白过来,其实对于动物而言,梳毛并非只是梳毛那么简单,它所代表的含义的确丰富。
  先来谈谈《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主要讲述的内容:其一,动物之间梳毛是为了更好的社交,建立亲密关系与联盟关系;其二,灵长类动物的群体规模受限于该物种的新皮层面积;其三,人类社交网络规模的上限是150人;其四,群体规模直接关系到灵长类梳毛时间长短;其五,人类语言进化是为了替代社交梳毛。语言进化的确可以节省时间,因为语言交流并非一对一的关系,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却出现了,语言所带来的欺骗性。
  本书所涉及内容极为丰富,有遗传学的知识,也有关于动物社交的知识,更有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解释说明。这所有内容较为有趣的是语言究竟如何诞生,人类语言诞生所带来的社交问题。
  如果仔细观察生活,不难发现,小动物出生后,母亲对小动物的梳毛行为,这就是社交。当小动物能发出声音之后,母亲也会与之交流,虽然这并不能称之为语言,但声音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作为动物,群体规模并不大,但若是人类呢?如果只是用梳毛来进行交流,大致要花费40%的时间,如果真的用这些时间去交流,大多数人类估计都要活活饿死。
  在此基础上,语言便悄然诞生,究竟语言是从男人开始还是从女人开始,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如何,语言诞生其实是为了替代所谓的梳毛行为。人类群体之大,简单的肢体情绪交流已经完全不能够满足需求,语言的诞生节省了时间,也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换言之,语言的诞生其实是为了社交,但人类又是十分复杂的群体,语言带有欺骗性,在社交中也就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语言并不能完全替代梳毛行为,尤其是对现代的人类而言,伴随着网络、电话交流,虽然更为迅速,可在看不到表情时,没有肢体接触时候,语言也会产生误会。语言看似让社交更为方便了,可空间上的距离感并非是语言可解决的。
  不过,这并不能抹去语言的力量,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语言是正常交流的工具,可以让彼此之间建立社交关系。如何很好的运用语言,倒是成为人类社交的必修课了,语言,它无所谓好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让我们了解了语言的进化,了解了语言出现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更应该思考,作为人类,要如何使用这一神圣的功能,更好的进行社交行为。作为科普书籍,《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书中故事颇为有趣,再加之书中大量的研究结果,让人在看八卦的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掌握科普知识,如此而言,会使用语言的人类,的确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五):没有“八卦”,就没有人类语言

自从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公开表示青睐“150人定律”——也被叫作“邓巴数”——之后,中国互联网创业圈的人们已经对邓巴不再陌生。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明白“邓巴数”的来源,以及是它否适用于互联网社会,但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提及和张小龙公开演讲中的强调,已经足以让很多人为之侧目。

“邓巴数”的发明者,牛津大学教授、莫德林学院研究员罗宾·邓巴20年前的一本进化心理学专著《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以下简称《梳毛》),于今年7月被现代出版社正式引进中国。有了此前创业圈大佬的加持,想必这本书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邓巴写作该书的目的在于探讨人类语言的进化,他认为语言的进化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交流的效率。不过,在推导出这一结论之前,他看到了人类、猴子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熟人”社交规模都存在一个上限。决定这个上限的要素在于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新皮层面积,而在这个上限值内,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进化出了沟通更为高效的语言,而猴子则维持梳毛的社交方式。

150人定律

靠八卦维系的朋友

某个周末,当你打算跟朋友谈谈人生规划时,实际情况却是,你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聊八卦。大学餐厅里,教授们交流讨论项目申报,或者是咖啡馆中,艺术工作者互相评价作品,但八卦占据的时间比例很可能超过了2/3。不过,你能够在一个时段内维持熟人关系,或者说可以轻松八卦的人数大概是150人,你可以与之亲密交流的人数则在10-15人。邓巴认为,维系密友圈需要的是情感共鸣,但维持150人这样的外层熟人圈则更多依靠社会知识。

邓巴的团队提取24种动物的梳毛数据,并把这些数据和它们大脑新皮层面积、群体规模关系做了研究,发现在用于“思考”的新皮层面积方面,人类占据了巨大的优势,是一般哺乳动物的两倍,也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多10%-60%不等。对于灵长类动物智力更高级的命题,英国的心理学家迪克·伯恩和安德鲁·怀特,在1988年提出了“马基雅维利智力假说”。

伯恩和怀特认为,灵长类动物能够在彼此交往中运用复杂的社会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建立某种关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灵长类动物需要了解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一旦群体成员数量增加,个体需要承担的理解社会关系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为了处理这些社交任务,进化过程会不断刺激大脑袋和超高智商的出现。

即便如此,150人却还是成为人类熟人社交的天花板。邓巴在《梳毛》中指出,在原始部落,150人恰好是氏族的规模;在狩猎采集社会和农业社会,一对夫妇在四代以后所有在世子孙后代加起来差不多也是150人;在各国军队中,最小的独立军事单位都是连,规模也在150人左右;而在企业中,一旦规模超过150人,就需要更多管理组织人员,员间沟通效率就会开始下降。

为了维持150人“知根知底”的关系圈,人类需要花费的社交时间最大限值是非睡眠时间的40%,但显然,过大比例的社交导致生产生活效率的低下,为了缓解这种状况,语言的进步提升了社交的效率。自此,人类可以和猴子、黑猩猩等亲戚类似,每天花10%-20%的时间进行社交,只不过猴子用的是梳毛,我们用的是八卦。

语言的效能

人类社交效率是黑猩猩的3倍

在灵长类动物中,黑猩猩是最接近人类的物种,二者基因的相似程度高达98.26%。在略高于1%的不同之处中,FOXP2基因的不同是人类拥有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黑猩猩的大脑皮层面积,决定了它的平均群居规模为55人,大概是人类的1/3。邓巴教授认为,投入同等的社交精力,人类的效率是黑猩猩的3倍。

有趣的是,这是语言所严重依赖的听觉能力限制所致。在一个小群体中,如果参与会话的成员达到5位,情况就会不妙。一般而言,4位成员,1位讲3位听,就已经达到语言社交的极限。同一时间,梳毛只能给1个人,而说话要达到类似效果,最多可以面对3个人。1比3的比例,也解释了人类和黑猩猩群居规模的差异。

有关语言的起源,邓巴并没有推翻主流学界所持有的语言起源于手势动作、猴子叫声和歌谣三种假说的任何一种,而是指出依靠情感纽带维系密友圈仅仅只能维持10到15人。因此,要维持更大范围的社交圈,必须进化出更有效率的社交工具。

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历史上的数千种语言同宗同源,分化源于人类从非洲向外的迁徙。在迁徙、定居、融合的过程中,语言起初发展成各种方言,并最终演化成互不理解的语言。其原因非常简单,即不同族群为了区别对方是否属于“自己人”,防止有外族人搭便车。

但我们并不应该就此夸大语言的功效。在面对面交流时,高达2/3的语意来自于非言语信号所传达的。例如肢体语言、眼神交流以及难以言表的那种心灵默契,都发挥着语言难以承担的能效。关于语言发明之后的负面后果,对此,邓巴教授还专门辟了一节,讨论基于语言而出现的社会骗局,并将之命名为“宣传的妖术”。

此外,研究发现,男性在谈话中更容易谈到自己,女性则更倾向于谈论他人。邓巴认为,自我宣传可能是语言进化的重要原因,而在进化过程中,男性更容易把语言社交变成自我广告推销,女性则更愿意编织一个社交网络。

女性崛起

女性是人类进化的主力

人类的大脑容量在200万年前开始增加,原先素食的南方古猿转变成肉食的智人。肉食为人类大脑的进化提供了更多营养支持,而因为捕猎的需要,我们的祖先需要组成更大规模的群体。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更大群体社交的需要,使得人类的大脑尽管只占据身体体重的2%,但却消耗掉了人体20%的能量。

在哺乳动物界,几乎所有动物的妊娠周期都与脑容量相关。换一种更明确的说法,婴儿的脑容量决定了妊娠时间,所有物种都在大脑发育大致完成时才分娩,智人却是一个例外。人类婴儿的大脑发育至不到1/3时便出生,剩余部分在出生后的一年时间里继续发育。人类的脑容量与大象一致,大象妊娠时间为21个月,人类为9个月,但如果加上出生后的12个月,则正好为21个月。

进化带来了婴儿的早产,一个直接的后果便是女性必须在孩子诞生后担负起照料的职责。并且,由于母亲一人无法兼顾照顾婴儿和为两人觅食的工作,所以父亲的角色就变得非常重要。有关人类形成一夫一妻制度的讨论有很多,如雄性睾丸重量决定论、雄性能够担负的照料能力决定论。邓巴教授显然更加同意第二种假说,他认为在远古时期,单个雄性难以供养一个以上的雌性及其生育的孩子。

照料婴儿的责任重大,使得女性不得不依赖男性。位列从属地位的女性,在社交时进化出了更多的同理心,以便能够缔结更良好的社交网络。邓巴在书中推断,女性对八卦和闲聊的需求和擅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语言的进化。所以,《家族画廊》的作者马利克·科恩也评议道:女性对人类进化过程至关重要,她们是推进进化过程的主力。

在传统农业社会,老年女性在一个家族中的“无我主义”,常常是家族兴旺的重要基石,体现的是女性“以柔克刚”特性之于社群和睦的意义。但不管怎么说,女性为了养育后代,也不得不对财富和资源趋之若鹜。纵使在今天的主流婚姻市场,财富和地位之于男性还是更加重要。这样解释了为什么那些老态龙钟的男性亿万富豪,也可以轻松获得年轻貌美女性的青睐。

但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在邓巴看来,21世纪的现代工业经济发生了两大关键变化。其一是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大为提高,婴儿的成活率有了极大提升;其二是社会总体财富水平大大提高,社区中的首富和普罗大众之间的贫富差距不至于影响儿童的供养。当然,更重要的是,女性可以因此从生育和育儿中获得更大的解放,可以介入核心的社会生产流程中。

在职场上,女性的耐性、亲和力和同理心,使得她们占据了男性不可比拟的优势。伴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上升,女性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也越来越看重男性是否能够半夜起身喂奶、换尿片,而不是男性所拥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在“求偶之战”一节中,邓巴略带讽刺地写道:“男性的态度转变显然尚未跟上节奏,广告中明确显示他们还在苦苦强调财富和地位这些过时的优势。”

全书的最后,邓巴教授善意地指出,“人类语言复杂奥妙,却比我们想象的更局限。”在强调人脉的今天,与其在社交媒体、酒会和论坛认识更多的人,不如把有效的精力聚焦在少部分人身上。毕竟,社交中,我们不但需要认识对方,更需要对方认识乃至认可我们。只有这种较为亲密的社交形式,我们的身心才能更加愉悦,友谊和忠诚才会靠向我们。

by尼德罗

刊于新京报9月2日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六):只有闲聊八卦是不够的

看完之后觉得很受用。
主题思想很清晰,说的是猴子们靠梳毛挠痒痒来「社交」——建立有归属感的联盟,以确保更好地获取食物,确保联盟里的个体不受外来的侵袭和骚扰。
梳毛为什么能建立联盟呢?
梳毛可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刺激内源性鸦片物质,让猴子欲死欲仙。愿意定期花时间让你舒服的猴,象征着一种「承诺」。而愿意完全放松警惕,放下戒备让你梳毛,则代表着一种信任。
靠着这种「承诺」和「信任」建立的情感,可以让两只猴形成联盟。
但出于「大脑新皮层」面积的限制,猴子能够维系的「联盟」猴数,最多能到 50 只左右——多了你就顾不过来,因为梳毛很耗时间。联盟多了,梳毛对象多了,你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可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一旦梳毛对象多了,你本来可以给一个猴挠 10 下,后来可能就只能一猴挠1下。势必无法满足它的身体和情感上的需求,它会感觉到你在敷衍它,从而失去情感维系的基础,联盟关系势必变弱。
进化为人类之后,人们改用语言来梳毛。语言的好处在在于,同一时间可以一对多——而梳毛只能是一对一。据邓巴教授的说法,最有效的「语言梳毛」,是1对3。再多也不行,肯定会有人受冷落,情感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凭借语言的优势,人类将「联盟」的规模扩大到了 150 左右——也就是猴子们的 3 倍。
不过,尽管如此,只靠语言的闲聊八卦式的沟通,没办法完全代替梳毛。虽然闲聊时候带来的笑声同样可以刺激内源性鸦片物质或者内啡肽的分泌。
语言对于维系情感来说,也有不足的地方。在纯粹传达信息方面,语言堪称一绝。但语言无力触动灵魂最深处的感情。我们常常会感到「无以言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种关系形成之初,语言是极好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可让你了解心仪的对象或合作伙伴。但随着关系深入发展,我们往往会抛弃语言,回归古老的仪式,通过最真实的互相接触,来直接进行互动。所以,我们才会有舞蹈、音乐等多种多样的社交方式。
在最关键的时候,从灵长类祖先那里遗传而来的「梳毛」技艺,也要重新派上用场,成为维系感情的重要方式。身体的接触所起到的抚慰效果,是语言无法企及的。简单的抚摸轻触,能迅速刺激身体,产生内源性鸦片物质,这是语言很难做到的。
冰冷的言语逻辑,让我们学会了争论和辩解,也让我们学会了蛊惑和煽动,学会了以情动人。但是,只有语言是不够的。语言让我们彼此了解,但语言本身不能维系群体。要想更好地团结群体、提高效率,还需要更原始的情感机制,需靠更深层次、更动情的东西来温暖,上面说到的音乐、舞蹈、身体接触,以及各种丰富多样的「团建」活动。
通过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社交工具这么丰富多样,却不能帮我们扩大社交规模上限。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七):一个思考:我们都渴望臣服于别人?

对于我来说,《梳毛》这本书里的信息量比较大,很多细节可以拿来琢磨。
我的点可能比较奇怪。让我特别想拿来琢磨的,是一个比较边缘的话题(相对于这本书的主题思想而言)。
在第 7 章《最初的语言》里,有一句话让我有些震撼。这句话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人类行为特点:个体渴望臣服于另一个体的个人意志……”
看到这里突然很想回去找李银河那本《虐恋亚文化》来看。不知道“字母圈”的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跟字母圈里的S与M不同(据说一般都是比较固定,很少倒置或者说是互换),臣服和征服是手心手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两种情愫存在。
拿希特勒来说,他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征服的欲望。但是,很多媒体和书籍都透露过,有一些女演员声称,自己曾与希特勒过夜,并且说元首祈求她们虐待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