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100字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是一本由单靖 张乔楠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9-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一):中欧班列入门必读
我是为了完成一门和一带一路题目相关研讨课的作业而读到这本书的,非常有帮助。里面的内容语言通俗易懂,有很多真实的故事和案例。尤其是关于杜伊斯堡的这一章节,让在这里居住了五年的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这座城市的潜力。从书中还了解到一个叫做“探索新丝路”的微信公众号,有很多更实时的新闻分析,值得关注!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二):中欧班列实用书籍mark一下
这本书写的蛮好的,通俗易懂。大概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也就明白了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前也是做着相关工作,虽然也和很多物流商打交道,其实对这个政策也都是一知半解。正好看了这本书,知道了政策环境的背景知识,特别是讲东欧国家的物流部分,特别有启发,确实很有收获。重重mark一下。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三):中欧之路
对于像我这样中欧班列的外行来说这本书非常有趣,既对这个行业有了技术层面的了解,同时感受到了几千年丝绸之路的古韵!强烈推荐哦!书中的插画也很不错,希望这本书能够有多语种的翻译哦!其实关于这个中欧班列这个行业的书籍并不多,特别在国际上,中欧班列还是一个新的行业!所以期待越来越大这样的书籍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力量!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四):中欧班列,一个新兴的行业
中欧班列是个新的行业,带动了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看似遥远,但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关于中欧班列的著作还很少,这本书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中欧班列的启蒙,让更多人了解中欧班列、了解这个新的行业。作者是在德国从事中欧班列行业的专业人士,本书加入了作者对这个行业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对中欧班列发展方向的探讨。文笔细腻,既写实又抒情。读完这本书,了解一个新兴行业,非常值得一读。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五):阿杰书评
该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是了解中欧班列相关知识的重要窗口。对了解中国铁路,了解货运运输,了解欧洲贸易,了解中欧往来,都极大地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识储备。在当年中国与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稳定的大背景下,对洞悉中国发展,了解欧洲动向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全球供应链也在不断地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各种危机,应对各种挑战,我们更需要这本《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引领我们走出误区,看清前行的方向。这本书写得恰到其是,我推荐。
—— 杰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六):铁轨 通向远方
从上海出发的丝巾,都有哪些货物运输方式可以将它放在德国北威州科隆的小商店,供客人挑选?都有哪些货物会搭乘中欧班列 这个拥有好靓丽的名字的火车往返于中欧?通向莫斯科搭乘货物的火车和承载旅客的列车是同一个轨道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是一本由两位就读于德国的有识青年所撰写,文笔细腻,写实又抒情,道出问题又寻求中欧班列发展方向…
看完一本书 了解一个行业~
铁轨常常出现在文青的自拍背景里,可我还不知道,原来这世界关于铁路的故事这么丰富多彩,这么引人入胜~ 原来,在我们不知道的铁轨上,有这么值得诉说的点点滴滴…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七):推荐此书
我对中欧班列不算很了解,读过这么书感觉中欧班列是国际物流的桥梁,拉通了中国与欧洲的距离。丝绸之路从古至今都是我们了解的历史,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同时,市场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这都是物流的不断发展,让世界文化又接近了一步。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作者运用自己在工作中遇见的真实故事与案例来阐述,所以对于小白来讲很容易去理解,真的很推荐大家去看看这本书,世界如此之大,多吸取些不在自己领域的一些知识,很受用。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八):强烈推荐!
本书我已读,写的非常好,内容通俗易懂,分享了很多真实的故事和案例。作者的生活在德国,又是工作在中欧班列境外第一线,长期和德铁,奥铁,波铁,俄铁等境外铁路公司打交道,所以对于中欧班列的发展,特别是对沿线国家带来的变化观察的最直观。对于铁路,海运,空运还有国际货代等行业的从业者包括对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感兴趣的朋友绝对值得一读!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九):实用书籍,值得阅读.
作为非专业人士,阅读完此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下快速发展的“中欧班列”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中欧班列”是新时代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升级版,必将在全球化贸易发展中发挥重要角色。文章作者为中欧班列的从业者和研究者,用切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这一行业从无到有、从“0到1”的发展历程。其对于当下“中欧班列”发展存在的“回程货源缺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其也对“中欧班列”未来“1+N”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思考并表达了自己的期许。作者在书中以“中欧班列”参与者和经历者为例,讲述了这一行业对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会让读者更觉形象生动。另外,作者对沿线国家在“中欧班列”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也对沿线城市的经济特色作了相关介绍,会扩大读者的视野。总之,此书对于想要了解“一带一路”产业的读者来说,值得阅读,会有收益。对于想投身于“一带一路”产业的当代“张骞”们,更值得一读,尤其是本书作者关于“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思考部分,相信能给你们更多的启迪,从而在这个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机遇。
《中欧班列: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读后感(十):中欧班列的前传,你一定不知道的故事
2010年以前,亚欧国际物流系统负担沉重,服务令人沮丧,货物延误更是家常便饭,2008年1月,一条中欧铁路运输的新闻”北京至汉堡火车铁路运输,甚至提前五天到达”燃爆了西方媒体,纽约时报甚至称即使是20天也是国际物流的一场胜仗,甚至开始为这列火车张罗起名字的事情。
2008年1月2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写道,中欧贸易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得益于新丝绸之路铁路货运的诞生,北京至汉堡的铁路运输比海上运输节省一半时间。
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沿途各国铁路公司刚刚共同完成了一次试运行,仅用15天时间将货物从中国运到了欧盟国家,甚至比原计划提前5天,是海运所需时间的不到一半。
试运行列车装载着电子产品、服装和陶器从北京出发,于24日抵达汉堡,比预定时间提前了5天。这条总长约9656公里的新丝绸之路穿越了中国、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和德国六国,克服了几个国家列车轨距不同的困难。当时的德铁总裁梅多恩(Hartmut Mehdorn)希望能够将这段取道俄罗斯的铁路行程时间缩短到10天,当时众多国家铁路也觉得时间缩短到10天是可行的。严格来讲,抵达汉堡的这列列车不是两周前从北京出发时的那列了。装有电子设备和衣服、鞋子的集装箱在途中因变轨而换了两次车。
当时中国每年出口越来越多的世界商品,运输这些商品到欧洲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相对便宜但体积较大的商品(例如家具和玩具),运输可能占最终零售价格的很大一部分。
从中国工厂到德国的通常物流路线是海上运输 ,集装箱堆放在一艘巨大的船上 ,在三个大洋中航行一个月或更长时间。 高密度价值的商品可以在10到11个小时内空运到欧洲,但是对于大多数工厂来说,这是非常昂贵的。从理论上讲,卡车是可行的,但非常艰巨:在中亚广大的地方,并不是每隔48公里就有加油站,餐厅或者露宿的旅馆,还有中亚的安全问题始终不得不注意。即使有,仍然需要一辆卡车有两个驾驶员,这会增加人工成本,并且过万公里的长距离卡车运输,并不环保,并且对司机的健康也是一种伤害,卡车的长距离折旧成本也颇高。直接铁路服务有望比使用轮船或卡车更快更便宜,并且显然比飞机便宜得多。
独联体国家的铁轨距与欧洲和中国大多数地区使用的标准轨距不同 。 在一个轨距上行驶的机车和平板车通常不能使用另一个轨距。 因此,一列火车无法完成整个行程。 从北京发出的装满电子产品,鞋子和服装的49个货运集装箱,在到达中蒙边境(蒙古使用俄罗斯铁路轨距)时,不得不从标准规格火车转换为俄罗斯规格火车。从白俄罗斯到达波兰时,它再次使用标准规格的轨距。 将整个路线的轨距统一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这以前发生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入侵的德国军队在占领区改建了铁轨,而返回的苏军又将它们改回了。
还有其他麻烦货物进出口材料,不兼容的铁路信号系统,当时甚至在德国也有一项规定,将货运列车的最大长度限制为约700米,比沿途的其他国家的火车长度短近300米,这意味着集装箱货物已经在行程的最后一部分,在波兰马拉将被分为两列较短的火车。 尽管如此,麻烦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糟,当时参与的六个国家及其国家铁路之间仍然相信可以提供可靠的服务。
纽约时报当时称,这项服务也需要的一个标志性的名称,如沃巴什炮弹式快车("Wabash Cannonball" )或者查塔努加嘟嘟火车(Chattanooga Choo Choo)。如今已经10年过去了,它也有了“中欧班列”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