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蝉小录》读后感100字
《衔蝉小录》是一本由【清】孙荪意 / 陆蓓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衔蝉小录》精选点评:
●适合随手翻来,内容十分有趣。评注像是一条一条的朋友圈,亲切有味,也还不错。
●未通读 但绝对可称用心之作~
●有趣,观古时猫与人,虽零碎却时有小趣味。
●排版字有点小
●喵喵喵喵喵
●丰富可爱的书,就是字略小,稍费眼力
●很可爱的猫文。
● 本书的意义也许是“管中窥豹”,从一个个小段古文及诗词原文来感知古代捡屎官的撸猫日常。 陆蓓容的评注也增加了趣味性,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丰富了原文并对三观做了校正,问题只是评注内容是红色暗彩且字体较小,这个影响纸面阅读体验(电子书应该不影响)
●2019341 国图在线刷完√一个十七岁的少女、用暑假时间“偶辑”了基本是需要坐拥两三个古籍数据库才能完成的八卷,我......坐在高高的柠檬山上
●今日车上,读了一本好书。谁能想到,一位清朝十七岁的少女,会在浩如烟海的卷帙中编撰出一本猫咪的百科全书。观之自序,言辞瞻雅,芬芳不染,少女情态破纸而出。写这样一部书,父亲也不以为胡闹,可见宠爱有加,兄长还上门跪求饱学宿儒为妹妹的书作序,真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跋文中,少女嫁了人,成了家,生了孩子,死了夫君,一人悲伤致死。兄长嘱托外甥整理妹妹的文稿付梓,并亲身作校,一字一句当真泣血,我都快看哭了...总之,难得好书。将永远记住一个爱猫的少女,名叫孙荪意,还有一个爱他的哥哥,名叫孙锡麐。
《衔蝉小录》读后感(一):我亦怜伊媚妩,记绿窗绣暇,衔蝉曾谱。
“我亦怜伊媚妩,记绿窗绣暇,衔蝉曾谱。” 这首《雪狮儿》,就是《衔蝉小录》的作者,真.猫奴孙荪意十七岁的剪影。 一名生活在清代的少女,刺绣闲暇时,坐于晴窗下奋笔疾书,录尽古今关于猫的只字片语,只为告诉世人猫的一切,真是无比可爱的灵魂。 这本书收集了猫的各种信息,包括典故,传说,医学知识,诗词文章,歇后语,品种名等,以作者所处时代和年龄来说实属不易。 从内容上看,原文收录广泛而零散,读来略显枯燥,好在注释不错,完善了作者抄录时省略的大量信息,对照来看很有趣。 亮点是插图,画者完美呈现了书里的猫咪模样,深得猫之精华。 缺点是排版,字小的可怜,注释更小,看得人头晕眼花。 书里也记录了很多爱猫人,尤喜无端失去庵堂,还能题诗破壁“袖抚白云归洞口,肩挑明月绕天涯。”,带着猫犬走天涯的觉清尼姑,和“怀袖一抚摸,俯首笑吃吃”的爱猫痴汉王藻。 尤不喜孙小姐后来的夫婿高生,明知妻子爱猫却驱逐了猫,就算孙小姐写了长长的诗诉说猫的好处来求情,依然不为所动。真是死板无趣,面目可憎,尽管据说两人很恩爱。 不知后来孙小姐还能不能养猫?幸好还留有这本书,能让人百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被她对猫单纯又热情的爱意,也算不枉费了十七岁那年的“宏愿”和辛苦。
《衔蝉小录》读后感(二):她是一只会飞的猫
书里摘录了《酉阳杂俎》中的一个小故事 说是唐代的时候,平陵这个地方有只戴着金锁的猫,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就和蝴蝶一样 猫是自由的,他想飞就飞了,没有原由 但这又和一般的神怪异闻有所不同 它不只是一只会飞的猫 它是一只戴着金锁的猫,金锁有着吉祥长寿、平安喜乐的美好寓意,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才会戴的东西。 所以,那枚金锁一定是一个很爱很爱它的人给它戴上的 它在天上飞的时候,浑身都裹着爱意 我很喜欢这只象征着爱和自由的猫 就像我很喜欢写这本书的作者孙荪意 她生活在二百多年前,是个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小才女,养猫也爱猫。 因为爱猫,所以在十七岁那年搜罗典籍查找文献,为猫编写了一部属于它们的百科全书 虽然身处封建旧社会,但她没有被世俗所染,不为功名利禄作传,更不为假大空的酸儒学作释 她爱用自己的笔墨写就写什么,爱把自己才华用在哪里就用在哪里——就像那只会飞的猫 她的家人很开明,也很爱她 小时候父兄就支持她读书,教她舞文弄墨 长大了的孙小姐一时兴起要为心爱的猫编书,她的父兄就去求当时的名仕给书作序 后来孙小姐嫁人了,夫家离娘家只隔了一条江,但她的兄长还要抱怨:真是千里之遥 可惜天不假年,孙小姐在三十多岁就病逝了 妹妹去世的第二年,她的兄长决定将她的这本《衔蝉小录》整理刊刻出来,希望让更多人读到这部作品,并以此纪念自己的小妹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人读到了孙小姐的书,并且通过文字,撸了一把那只戴着金锁的小飞猫。
《衔蝉小录》读后感(三):译者手记——因为是猫,所以我没有放弃,且更有勇气
2017年底,我开始负责公司的美术部门。第一次做管理人员,有些措手不及,状态跌入低谷,连曾经非常自信的美术工作也失去了灵感。就在那时,两位好朋友把我引荐给中信出版集团的编辑刘晴老师。刘老师向我介绍了《衔蝉小录》的相关背景,与我沟通了画风。面对难得的机会,我鼓足勇气接下了这份工作。
虽然一直在做设计、画插画,但从前的风格活泼而时尚,猛然要求我画一群“古典”、“软萌”且逼真的猫,实在有点难。可心中毕竟有几分期待,开始工作后,也发现创作过程远远不像想象中那么辛苦。
或许因为自己从小爱猫,也或许画画一直是我的放松方式。我想,那就先在现实生活中制造机会和它们相遇吧。身为猫毛过敏者,无法和它们朝夕相处,真是个莫大的遗憾。幸好,有一位重要的友人陪伴着我,走街串巷,到处为本书寻找模特儿。
天生的吸猫体质保佑,大多数小猫都乐意被我们拍上几张照片。我拍猫,他拍我,度过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为了找到古典的感觉,他还陪着我在南京图书馆翻阅了大量古籍和古画,又也无数次共同造访江宁织造府、南京博物院。无数个周末,我们边喝奶茶边翻着书,不知不觉都胖了不少。从接下这份工作,到第一幅作品《植物拟猫图》(本书174-175页)诞生,居然跨越了半年之久。而他亲眼见证了这一切。
能够完成任务,实在要感谢猫们。它们居然勇于信任异形怪兽,不吝展示自己的风姿。还记得某个晴天,我用一根野草,向母校草坪上的小猫发出邀请,请它陪我玩了一个小时——感谢这宝贵的一小时。如今,它永远住在了本书第48页上。
公司在一个普通的广告产业园里。我没有想到,“上班”这件暂时令人畏惧的事,也因为找猫之旅而变得不同。随着插画工作的进展,我似乎找回了自信,处理本职工作时日渐顺手起来。像对我的奖赏一般,园区里出现了一只橘猫。它的面容有点儿像惊奇队长,身躯壮健而矫捷,经常拗着奇怪的造型梳理自己。本书126页的《猫唱歌》,姿态夸张而自得,正是以它为原型的。
猫唱歌有一只极其重要的小猫,陪我画完了全部插画。我家在南京市区的一栋老房子里。那段时间,政府开展“老旧小区出新”整治工作,粉刷外墙,搭起了钢架。院子里的一只小猫就每天顺着它爬一层楼,来到我的窗边。
“衔蝉”的本意,是指嘴边有花纹的猫,因为看上去像叼着知了一般。而它竟然正是一只灰白相间的衔蝉。我打开窗户让它进来,可它只是探探头,乖巧地坐在窗外;我又递上一些吃的,它喵喵叫了两声,表示感谢,吃完后仍旧礼貌地坐好。后来,几乎每一天它都来看看我,给我坚持下去的力量,也督促我不要放弃。我们保持着这样的默契,一直延续到工程结束。
再见到它时,它已经生下了一窝猫宝宝,成为了一名母亲。再后来,它消失了,院子里的大人说,它把地盘留给了一个孩子,自己带着其他几个孩子另谋生路。这个故事听上去颇有几分江湖气息,使我一阵伤感。可惜,我几次尝试把它画进书里,都没有成功。总觉得我的笔触无法描摹它,更不足以纪念这一段难得的缘分。但这个过程却给了我极大的创作灵感。因为一次真正的亲密接触,胜过了无数次的照图临摹。从那以后,我在创作每一只小猫时,都注入了无限的情感。
在画画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世上爱猫的人那么多,对猫的感情那么深。原作者孙荪意小姐就不必说了。整理者陆蓓容老师甚至恳求我“开个后门”,让她家的两只猫出一次镜。可是舞台太小,安排不下,只好请它们上演尾声。本书封底的两只小猫,原型正是陆老师的同居室友糖球和钢镚。糖球是姐姐,果然不愧“大橘为重”;钢镚儿是弟弟,四脚穿着白袜子,身披狸花毛衣。说起来,还得感谢这次工作机会,让我知道了猫的毛色竟有那么多种名字。“乌云盖雪”、“缠得过”、“金瓶挂玉钩”……大家千万别再管他们都叫“小花猫”啦。
乌云盖雪、鞭打绣球、金瓶挂玉钩等本次为《衔蝉小录》创作了二十余幅插画。自己最喜欢的是一只拱手猫。故事说的是一户人家各种动物都成了精,主人找来神婆诉苦,说只有这只猫没什么反应。话音刚落,猫就站起来拱了拱手,说“不敢”。这也是我最初试稿的题目。其实,我并不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没有亲人、朋友和爱人的鼓励,甚至不好意思为这些作品签上真名。但先后接手本书的另两位编辑任盼盼、李佼佼都特别耐心地鼓励了我。最后,虽然无数次也想对合作者和读者们拱拱手,说一声“不敢”,立刻夹着尾巴跑掉,但终于顺利且快乐地完成了任务。
真的“不敢”如今已经是2019年秋天了。尽管还是会不自信,还是会害怕,可创作《衔蝉小录》插画的过程教会了我很多事。确信自己被许多人爱着,也被许多猫接受,让我有了更多的勇气。今后我也会带着这份勇气加倍努力,为了让这个世界再可爱一点儿。
文/陈阳
《衔蝉小录》读后感(四):《衔蝉小录:她和她的猫》(陆蓓容)
一
2017年寒假前,国家图书馆公布了一批数字善本古籍,两万余部,注册账号即可浏览图像。腊月至正月间,就把这两万多条目录翻了一遍,盼着能找到些好玩的书籍,从“毁极堂堂岁月迟”之感中挣脱出来。
中学时代,受周作人影响,几乎划定了读古书的兴趣范畴。内容上,是草木鸟兽,笔记杂说,乡土民俗;思想上,是“嘉孺子而哀妇人”。要想尽量满足这些条件,于浩歌狂热的新年气氛里获得内心平静,只有跳进子部的海洋。
遇见《衔蝉小录》,正在此时。必须说明:不是我“发现”了它。它一直就在那儿。在各种书目里,书库里,静静等待照亮后代的爱猫人。它是猫的专门百科,若按四部分类,大约属于子部的谱录一类,这正是“草木鸟兽”之杂书,足以惊喜。而作者竟然是一位杭州少女孙荪意(约1783-1819),则大大出乎意料了。
明清时期,读书人家的女孩子或有机会受一点教育。以作诗填词获得才女美誉,并不是特别难的事。孙小姐自己也留下了《贻砚斋诗稿》。但一位十七岁的小姑娘,因为喜欢猫,就遍征古书,寻找关于猫的各种记载,把它们分门别类纂辑起来,却不易见。况且,她必定是在父兄的支持和鼓励下完成了这一切。读本书的三篇序,会发现其中一篇是由她的哥哥代为求取的。再读这位哥哥所写的跋,就知道这个家庭曾经相当温暖。
历史时期,男性们或者乐见自己有一位“才女”做妻子,做女儿,做妹妹,也乐于和她唱和,留下佳话。但“养猫,研究猫,讨论猫,赞美猫”,能够得到鼓励,是多少当代家长都做不到的事——回望自己的十七岁,简直有点儿妒忌她。
二
为此想要表彰一下孙小姐的家庭。她的籍贯在仁和,具体出生地与居住地已不可考。“仁和”是旧县名,在城区内的治地,大致为今杭州市中心略偏北部的一小块儿。她的祖父孙骥,是“诸生”,可以粗浅理解为秀才,但似乎未能更上一层楼,也就以儒而为医了。她的父亲孙震元(约生于1731年),也是医生。有医书《疡科荟萃》,稿本现存。有些材料记载他曾获得“候选训导”的职务,如属确实,应该也有功名。算算年纪就能发现,孙震元到五十来岁才有了这个女儿。“爱怜少子”,原是人之常情。
孙小姐应该有两位哥哥,一位叫孙锡麐,号云壑;一位叫孙经麐,号柳湖。经麐事迹不详,锡麐则曾经在翰林院编修胡敬(1679-1845)的交游圈里。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帮妹妹求得胡先生的序文。
孙家至少三代养猫。《衔蝉小录》卷七辑录历代猫诗,孙小姐毫不客气,收入了爷爷、爸爸的作品,又收入哥哥的朋友送猫来的诗。这一切都能帮助理解此书的诞生:原来这家人不仅爱护女孩子,也早就习惯了与猫朝夕相处的生活。
不过,美好的想象仍要有边界。在古代,纯粹出于喜爱才养猫的人毕竟是少数。与猫相关的各种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赞美它的捕鼠能力。有时它是人类的同居伙伴,为改善生活环境主动尽力;有时又比较像是打工者,以值夜班捕鼠为业,挣得鲜鱼为饭,毛毡为床。孙小姐的亲人和师友们,仍然重视猫的“功用”。只有她抱着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的亲近之心。
三
《衔蝉小录》不算太常见。以孙小姐自序写定的时间来看,它比王初桐《猫乘》只晚一年,比黄汉《猫苑》则要早了半个世纪。若以全书实际增删、修改之后,最终刊刻的时间计算,则正好在王、黄二书中间。可是虽相去不远,黄汉已经慨叹自己找不到这部书:
吴云帆太守云:高太夫人系颖楼先生正室,小楼观察之母也。为浙中闺秀,颇好猫,尝搜猫典,著有《衔蝉小录》,行于世。夫人名荪薏,字秀芬,会稽孙姓,著有《贻砚斋诗集》。汉按:猫之贻爱于闺阁者有如此,以视前篇所载李中丞、孙闽督两闺媛之所好,尤为奇僻。然终不若高太夫人之好,且为著书以传,斯真清雅。惜此《衔蝉小录》,一时觅购弗获,无从采厥绪余,光我陋简。
这位“高太夫人”,便是孙小姐。岁序无情,当年吹花嚼蕊的少女,次第为人妻,为人母,终于也成了后人想象中的清雅人儿。现代生活虽有种种新的痛苦,然而读书便利,确实是远胜古人。2018年,全国古籍普查登录工作还未全部完成,已经可以在普查网站上看到大陆公藏此书至少五部,其中国图四部,天津图书馆一部。复次,《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也著录了一部。从著录的信息看来,它们的版本应该都相同。
10月26日,我在国图调阅了其中两部。它们仅有初印与后印、二册与四册之别。而后印之本上,赫然有一枚“苦雨斋藏书印”。原来周作人收藏过这部书,当然也应该读过它。当时不及生出太多感想,只觉得若有宿缘,满心感激。
以后有机会,应当将已知诸部全数调阅,详细录出收藏款印与题跋,并抱着希望,期待它的稿本存世,新版本被发现,或者此本传世数目不断增加。
四
本次整理,便以国家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准确来说,这部书刊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八卷,半叶十一行,行廿二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上方题书名,下方逐叶题卷数及叶数。索书号05350。截至目前,从已知的材料推断,此嘉庆二十四年刊本,应是《衔蝉小录》唯一的完整版本。
之所以整理之余还附上原书,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此前说过,这是一部辑录之书。我们要尝试设想孙小姐当时读书找书的条件,也要设想她的哥哥和儿子们校书刻书的条件。原书的体例不能说尽善。错字、失考都不少,查不到文献来源而空着的书名也多;异体字、生僻字就更不用说了。尽管我是坚定的“不改”一党,整理时连明显的错字都没有径直修正,仅以注释逐个注出,仍不免深为担心:
一方面,现有的条件能否解决全部生僻字造字问题?以文字对版面情况进行描述,能否较好地体现古籍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本书并不是单纯的古籍整理著作。为了便于阅读,我在原文之下,添加了许多注释和解说,也没能忍住各种胡话。想来关心原书情况的读者,或者会感到困惑吧?我的标点和解说也必定会有错误,读者或者需要亲自检查吧?因此,出版社印制了一部分附有古藉原书影印件的“古籍定制版”,供有需要的读者对照阅读。
五
我出生的医院旧属钱塘县,它与仁和县同属杭州府,这实在是个巧合。作为现代人,于“乡贤名宦”,没有任何额外的亲近之意。不过,如同走到苏堤口,望见东坡雕像的时候;经过新修的黄篾楼,想起张雨的时候;见到“断桥斜日归船”,便不能忘情于张炎;每过吴山,总会怀念姜夔。既然生长于斯,所到之处,自然都有念想,孙小姐也自然就在这念想之中。
她的住处既不可考,只能从书里畅想当年。《杭州府志》记载,六月六日洗浴猫狗,今已不再流行。吴山喜神庙里祭祀一位“猫儿相公”,如今庙既不存,相公也无处可问。杭州有“三脚猫”的俗语,至今犹然。有一位“眼大郎”,变做了沙皮巷里的猫。沙皮巷地名已改,地方倒还在,今日仍是繁华区域……总之,虽然是部综合猫百科,毕竟由杭州人写就。她当日检书、引书,难免有地利之便。我来标点此书,也难免平添了亲切感。必须说明:书的价值,人的“可爱”,都不因地缘而增减,但愿全天下读者都喜欢它和她。
其实,若只为让此书重见天日,并满足“为作者和猫做点事”的愿望,标点出版就足够了。如同《猫苑》、《猫乘》,过去诸本都是如此。但从域外到中国,由中原而四方,每个人的故乡都有猫。它们花色各异,被冠以各样可爱的名字。许多猫故事里也都有人,他们行为各别,有些可敬,有些可爱,有些可耻。总想着“标点古籍”是否不足以尽现此书的好处,也总希望“古籍”不要成为门槛,大家都可以蹲下身,伸出手,与历史上的猫们相望相亲。
所以不揣冒昧,作了简单的注释和评论。书里有些部分并不好懂,请猫回家的日期迷信,祛除猫鬼的骈文典故,实在都非我所能解,因此“标点”先就不敢说全部合格。注释、评论当然都尽力查了书,凡史源可考的,核对原始文献,史源不可考的,作出有限的推测。在养猫、喂猫、治猫病方面,根据与它们同居的有限经验,补充了来自现代的建议;在各种猫故事之后,鼓励我们自己,尽量做一个体面人。科学知识毕竟有限,观点也并不都成熟——希望大家不吝赐教予我,而把感念送给孙小姐,敬爱献给猫。
六
书中有三个故事,最让人喜欢。有一只猫,脖挂金锁,在山东上空飞来飞去,像只蝴蝶。没有原因,“不为什么”。另一只猫,在家里各种动物与用具都成精的时候,闷声不吭。主人很害怕,告诉巫婆:“我家的东西全都在作怪,只有这只猫无异”。它便站起来,拱拱手,说“不敢”。第三只猫,听人类唱歌,一时技痒,遂亲自上阵,高唱《敬德打朝》。
猫就是如此,神秘、傲娇、大摇大摆、自作主张。人类的一朝一夕都难免跌宕,它们却总在镇静地生活——至少看起来是这样。从着手整理此书到它问世,不过两年而已。期间我东走西顾,狂胪文献,落寞无聊仍不能免。两只猫却逐日澄清天下,巡视领地,翻肚皮晒太阳,或者脑袋一拱,昂然表示需要按摩。
薄纱世味里,聚散都是寻常。要感谢曾经付出许多劳动的两位编辑刘晴与任盼盼。刘晴策划了选题,阅读过初稿,提供了大量建议;任盼盼通读全稿后提出修改意见,并联系了原书影印事宜。三位编辑都与插画师陈阳老师沟通过,提出了各种建议。陈老师一遍又一遍修改画稿,温柔、耐心又礼貌。植物拟猫、曲牌名拟猫,都是高难度作品。各种猫图谱、猫肖像,替“先猫”们写照传神。最后,设计师何睦老师剪水裁云,将全书版式布置妥帖,才有了如今的成品。差幸此书磕磕绊绊,终于能顺利出版。它像一只真正的猫那样,从容举爪,步子不疾不徐。
谢完人类,容我再谢谢猫。感谢亲猫糖球和钢镚,但愿你们身体健康,心情和悦,但愿能长久地同居。感谢曾经出现在楼下的黄桃、小橘子、金灿灿,以及来不及取名的其余朋友;感谢初次见面就乐于从我身上走过的月饼,及有过一饭之缘的美胖和美圆;感谢曾经在故宫博物院短暂共事几个月的各位……谢谢世上所有的猫,为你们愿意住在蓝星 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