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1000字

2021-02-22 00:33: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1000字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是一本由[美]爱德华·威尔逊著作,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一):如何做科研

  作者认为做科学研究需要有很强的好胜心,同时一定要有兴趣,唯有兴趣才可以提供不衰的动力,时下我国学生过于重视毕业后的收入,这是上辈人穷疯了的思想方式之遗留,可以不做理会,待你学有所成之时,体面的生活不成问题;作者还认为除了粒子物理学家和天文物理学以外,数学并非关键,同时他认为原创性发现是科学界的金银岛,鼓励激励我们去做原创性研究,但是不能造假,这是造假意味着被科学界放逐,再也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科研之途与自我寻找

  这是给给年轻科学家的二十封信,也同样是给孜孜求学路上的孩子们的建议。

  “要远离枪林弹雨发生的地方,从远处看就好了,若有可能,考虑开拓自己的战场”

  威尔逊的这句话于我而言的意义非凡,这是由于本身经历的所造成的,也让我重新反思科研的本身所在,它很纯粹的就是寻找科学和真理,也是跟随自己的兴趣而不断探索。而非一味朝着主流前进,要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除却这一点,其余之处并无特殊感触,威尔逊大多谈个人经历,并未达到期待。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

  一本可能对本文科生不太有用的书,读完了却发现值得一看。 科研和学术研究都是一样的东西。 所谓先有热情,再谈训练,便是要心中有所热爱,要热爱自己的目标,主动寻找主动热爱,真爱不会自己找上门来。 要学会享受长时间学习和研究的乐趣,即便有时候一切努力都付诸流水;要具有开创精神,勇于尝试让人望而却步的挑战,尝试那些没人想过,或是没人敢做的事。这些比高智商更为重要,不可缺少。 要勇于面对困难,越是困难的问题,它的答案可能越重要。即使在困难中犯错,也要勇于承认,然后继续向前。 这些适合送给所有的学者,愿你我共勉。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给年轻科学家的信

  联系生活而看,无论是身边被认为有科研潜力的同学,还是已经是大牛的导师,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潜在的特质,例如兴趣,持久的定力与热情,对金钱权力的不过分关注,其实都是那么多年沉淀下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并非看过某本书/听过某人教诲后的结果。真的能通过一时书中的教导朝一个方向发展,倘若能一直坚持养成书中的特质,那么“作之不止,而成君子”,倒也可能。而倘若只是强硬的去要求自己的兴趣,必然也长远不久,最终,不适合的人倒可能走上了这条不正确的路。

  也并不是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只是觉得,作者以个人的成长经验而得出的规律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而更现实点来说,目前在理工科领域,要是没有一定的数理基础,能像作者那般,微积分还未掌握便有如此机遇的概率又有多少呢。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科学家的打怪升级之路

  爱德华•威尔逊,生物巨佬,煲的鸡汤——二十封给年轻科学家的信,看得文科生本人心潮澎湃想转专业(误)。

  写之前围观了其他鉴书团小伙伴的书评,发现巨佬的话都摘录得七七八八。然而专业不对口差得太远,那就写一点简短的作为普(吃)通(瓜)读(群)者(众)的想法吧。

  以前看生活大爆炸,总是很奇怪Sheldon和他的小伙伴们对超级英雄的狂热,难道科学家不都比较理智吗?爱德华这本书里把科学家的研究生涯称作圣杯之旅,可管窥一下科学家眼里的世界与生活,或许真的是打怪升级的样子。在探索与发现中与世界更好的联结,实现更为广泛的共情。

  正如他所言:

  寻找某个知识领域里的圣杯不仅能增加现实世界的知识,还能与其他知识体系相关联,促成科学重大进展的往往正是这样的触类旁通。

  人文社科亦然。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

  每一个长者的经历都值得后辈去品读与学习,无论失败与成功,能汲取内化的就是宝藏。

  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他通过自己的经历以书信的形式,仿佛在和一个老友闲叙自己的生涯,给年轻人、年轻科学家上了20堂课。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开篇几篇中的五个原则:

  1、先有热情,再谈训练。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好奇心是原始的动力,好奇心驱使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持续的热情,继而有效的训练。

  2、别担心自己的数学不好,术业有专攻,数学不好可以找数学好的人合作,马云不是程序员,但他聘用程序员让自己的阿里巴巴获得成功。

  3、选定道路后,全身心的勇往直前。

  4、每一个问题的发现,都是迈向成功的一个机会,问题是致命的,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它既是死门也是生门,最后是看自己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5、尽可能的缩小关注范围,聚焦重点,过多的研究事物会分散掉焦点,消耗精力。专注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读罢,几多欢喜,几多愁……

  首先,很感谢豆瓣鉴书团提供的阅读机会,这是很好的活动希望一直能举办下去。

  再来说说这本书吧。读完这本书后真是五味杂陈。大多数在中国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读完这本书都会难免心生悲哀吧。在自己童年,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科学兴趣,培养自己勇于探索真理的品质,因为每天都疲于应付考试和排名;在自己的大学阶段,由于没有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是随便选择了一个专业,这个专业可能是因为被迫调剂而上的,也或许是因为能赚大钱而上的;在自己的科研阶段(硕博),每天都扮演着廉价劳动力的角色,对自己的专业越来越厌恶,最终对科研丧失兴趣,即使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又有几个敢说自己不是为了文凭教职,而是凭着一腔热血呢?

  但是,能读到这本书也是幸运的,令人欢喜的。作者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科研的乐趣,什么才是科研的目的,什么才是值得一生奋斗的事业。或许,有些在我们身上已经迟了,还好我们可以告诉下一代怎么做,尽一切努力不要让他们当只会考试的机器人。

  力荐此书,我相信任何一个热爱科学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理想,热爱,坚持

  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文章撰写,以前人的口吻进行人生忠告。这种过来人的给后代的教育指导不会像父母训斥孩子那样只是听听作罢,文章还是很好读的。

  科学/理想/热爱/坚持

  先在科学领域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并且坚持,其次不要因为某些小困难而放弃自己所热爱的或是擅长的(比如数学),但是在更吸引自己的东西出现时,也要适时切换跑道,切勿频繁。“顺从持久的热情所做出的抉择和努力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文章里还有一点让自己感触比较深刻的是”三号原则”:远离枪炮声,尽可能从远处观察战局。万一你身陷其中,设法为自己创造一个新战场。

  作者进大学时选择研究全世界极少数人研究的蚂蚁而挖到金矿,但对于我们来说,能拥有自己的时间研究热爱的事物本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更别说找一件极少数人涉猎的领域一直保持热情地深入研究,赚钱生存亦是如此,把事业做大做强的商人便是生活中的科学家,而我们这些后辈好像就在这些成功人士所创造的社会里找不清方向,机会确实越来越多了,人却变得越来越小也越来越迷茫了。

  那就在科学家的世界里享受一会儿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读《给年轻科学家的信》有感

  看完爱德华·威尔逊的这本《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脑海里不禁盘旋起歌曲《蜗牛》的歌词,“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我有属于我的天”。起初可能会产生这是一本连篇累牍的理论著作的错觉,读完之后,作为一名文科生,深深地感受到这不仅是给年轻科学家而是给所有人的造梦指南。

  “没事就沉迷在你的科学大梦中,不要只是偶尔想想,不妨多做点白日梦,把默默的自言自语当做消遣。”

  书中不止一次谈到要放心大胆地做白日梦,这有助于将热爱的事业持之以恒,有助于迸发创造性思维,似乎撕掉了白日梦不切实际的标签,而使它成为一种通向高光时刻的手段。

  当然白日梦也不是泛泛去胡思乱想,而是要在执着于某个领域,所以爱德华说:“你选的课题,就跟你的真爱一样,必须让你感兴趣、充满热情、愿意为它奉献一生,并且乐在其中。”非常喜欢这句话,能够抛下每天盘算的功名利禄放手追求自己的热爱,这点纯粹在这场慌手忙脚的城市生活中太难能可贵。

  从不起眼的蚂蚁到庞大的昆虫家族,从靠爱发电的研究者到集大成的博物学家,有兢兢业业的实验研究,有敢作敢为的冒险精神,也有秉持着赤子之心的白日梦。

  请记住,“认识一个人的梦想,就等于认识了那个人”。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好书,但是不具有普适性,特别是在我国

  首先我得承认,作为一个文科生,这本书对我的刺激是巨大的,掩卷沉思,真的有想人生重来,去搞科研成为一名二手科学家的冲动。看到一个短评,说这是本理科生看完想读博,文科生看完想转专业的书,这一点,我表示认同。

  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走科学之路的一些基本准则,为未来的科学家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信心,就这点来说,比那些各类论文指导,通关法则什么的,要好得多,就这点而言,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是一个长者对于年轻人的尊尊教诲。

  但是,也许囿于自身眼光所限,我认为,书中说的部分内容,放在中国,可以说是过于理想主义,甚至是鸡汤了。

  数学不重要,仅这一点来说,就可以说是鸡汤,作者也说很多情况,当年他走上科学道路的时候和现如今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如在中国,例如我的父辈们,有基本的数学知识也许就能考上大学,最后如果选择留校,现在也已成为了资深教授。但是翻阅一下,近些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不需要数学的有几个?

  这本书的问题,在于给年轻人简单的画了一副美好的前景,让人不去紧盯困难的同时,也忽视了困难的存在。

  就像电视剧里,少林高僧教韦小宝武术一样,在高僧嘴里的很简单,韦小宝是学不会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