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消失》读后感100字
《他者的消失》是一本由[德]韩炳哲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一):评《他者的消失》
之前读过爱欲之死,他者消失,爱欲随之死亡。这一本从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论他者的消失,文学的沉沦,倾听者的骤减,恐怖主义的躁动,新自由主义市场的恶意。
数字化社会的信息传播招致的同一性,这一点我个人是非常认可的,很多篇目里都提到了点赞文化和社交媒体内容的去他者化,这个现象不是新的,而着实是被互联网加速和扩大了。另外觉得有趣的是韩在当代背景下论“做自己”,论抑郁症,这两个话题其实都很大,韩没有一一深入但是点到了两者和他者消亡之间的联系,不深但是足以引发思考。
韩确实是受德国哲学和思想影响颇深,和读过的他另外的作品联系起来看,他的文章中引用依旧多,和当代社会结合比较紧密,句子依旧信息量非常大但不会特别拧巴,是可以不停划线的网红哲学家了。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二):评《他者的消失》
哲学爽文,地铁伴侣,理论资源丰富(海德格尔、福柯、法兰克福学派、列维纳斯……)。点到为止,但慧眼所见,一针见血指出当下现实存在的哲学问题——主要困境不再来自于他者,而反而来自自我;数字时代,人们看似自由,但这种自由是一种“假象”,我们不再被特定目光凝视,却已然无时不刻全然暴露,同时我们却误以为这是无上自由;自我膨胀,私人与公共边界几乎消弭,实质的他者随即消失:这意味着一方面私人将被彻底的暴露,另一方面公共空间又沦为个人展示舞台,真正的共同体趋于崩塌;人类愈发沉入自恋的湖潭,失去倾听的能力。人与人的关系沦为机械连接,而失去互动性。我们将各自在孤立隔间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从而自生自灭。唯一的共识也许只剩下——个人如此有个性,如此与众不同,以至于不可能相互交流。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三):他者与自我
他者的消失 韩炳哲 完结 这是一本挺薄的小书,有点抽象,有点理论的哲学味道。之前看三联生活周刊杂志有期讲从众这个主题,里面讲到了这本书,故拿来看看,对我而言,初读还是不太能深入理解,需要再读一遍。 所谓的他者,其实更像是自恋、自我满足的对立面。人一旦陷入水仙花似的自恋,那就是顾影自怜,栽入水中。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把自己看得该死的重要,太局限于自我的空间,所以不断寻求认同,支持……书中几次讲到"点赞”的文化,它拒绝任何形式的伤害和冲击,我们拒绝伤害的否定性。然而,在“点赞”的共同体中人们只会遇到自己,或者和自己相同的人。那里也不可能形成讨论。这样的话,我们就太容易画地自限,偏激而不自知。我们忘记了怎么当一名倾听者,而这需要你极大的包容性,放下你寻求认同的本能,去和他者相遇,去"遭遇一个人",认识了解人应该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四):《他者的消失》
如今社会的感知模式就是毫无节制的【呆视】 同质化的过程是【昏睡】性质的 看韩炳哲《他者的消失》,他一直在肯定他者的否定性,以及否定数字化的当今社会。 肯定他者的否定性的同时是否定过度自我。需要他者才能产生相对,避免同质化。 只有自我软弱者才能听得见他者的声音,当自我蔓延后,就会产生对他者的免疫力。 抑郁是过度自我,死亡是对自我的完全掌控。 遭遇一个人,意思是“被一个谜题所牢记”。如今,我们已经不具备将他者作为谜题或者秘密的经验。 (很庆幸我过去觉得男神是谜题一样的存在) 当今社会最缺乏倾听者。懂的倾听的人首先要肯定他者的他性。(《毛毛》) ——看完发觉了自己的矛盾性,过去几年看上去很自恋(抑郁),极度沉浸于自我,但同时那个自我又极其软弱,欢迎他者并易于受他者掌控。现在拒绝他者任何形式的伤害和冲击,但并不沉迷于自我。自我开始变得强大的同时也善于倾听他者。(只是开启了不一样的时间,或者说时间慢了下来。) 在这个绩效社会。大家迫切需要的是一场时间革命。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五):近两年来读后只叹相见恨晚的书,把当代社会说的透彻
这是我近两年来读后只叹相见恨晚的书。 两年前曾见过这本书但未开卷,如果那时打开,也许这两年我会少些迷茫,会更早的想清楚很多问题。 韩炳哲神奇之处在于,这本书有点像哲学阅读笔记,但他思考的问题以及用理论所例证分析的现实事物,都如此贴切,并且正是当下最关切的内容。真的远比国内很多大众文化研究的论文深刻得多。 他运用理论分析的举重若轻之感,也许是因为对理论的熟悉,以及思考的切入之深刻。 书中谈到了对于罗兰巴特的例子,德法的研究总有很多借鉴之处,这对自己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希望能够开启新的思路,也的确开启了新思路。 另外一点就是,还要不断的继续阅读。 有评论说这本书只提出了问题但没有解决方案,然而仔细思考一下什么才是解决方案,首先把问题说清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弥补,不就是最大的方案吗?
所谓的建设性意见,首先最重要的,是把问题研究透彻,把问题的根源说清楚。如此所提出的意见,或者,把原因摆出来之后,出现的就是解决方案。这才是高屋建瓴。
非常推荐阅读。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六):同质化与数字化的反对
本文顶多只是一个读书小笔记,没有表述什么自己的想法。
盛夏时节偶得此书,断断续续花了蛮久的时间来读,封面与排版以及纸张的厚度和质感都绝佳,起初是地铁读,但毕竟哲学需要安静和注意力来去思考,便拖了许久在初冬的一个周末与家中读完。
金句频出,如异化一章中的:“这里没有强迫我劳动、使我发生异化的剥削者。相反,我心甘情愿地剥削着我自己,还天真地以为在自我实现。这是新自由主义的艰险逻辑。”,又如声音一章引用Kafka的 “书面的亲吻无法抵达其目的地,半途就被幽灵喝光了。”
作者比较担心当下社会的同质化与数字化,在真实性的恐怖一章中竟将自拍与自残联系到一起,如:“自拍瘾实际上跟虚荣心关系也不大,它无非是孤独、自恋的自我在瞎忙,唯有空虚在自我复制,自拍照的背后是伤口。(自残来的)。”
不过在最终给出一个最接地气的寻找和探索并接受他者的方案:倾听。倾听是为了触达他者的一种赠予、一份礼物,有治愈的功效。
门槛一章没看懂,后面找时间再来重读吧。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七):在同质化的社会,活出独特的质地
1.他者的否定性让位于同者的肯定性。使其害病的不是退隐和禁令,而是过度交际和过度消费,不是压迫和否定,而是迁就和赞同。
2.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
3.同质化的扩散日渐严重。自某一特定的点开始,生产不再是创造性的,而是破坏性的;信息不再是有启发性的,而是扭曲变形的;交流不再是沟通,而仅仅是言语的堆积而已。
4.唯当我们思考区分之际,我们才能说同一。
5.信息唾手可得,而获取深刻的知识确是一个平缓而漫长的过程。
6.认识就是救赎。
7.如今的交际噪声、资料与信息的数字化风暴使我们在面对真相发出的无声轰鸣、面对其平静的威力时听觉尽失。
8.全球化中蕴含着一种暴力,它使一切都变得可交换、可比较,也因此使一切都变得相同。
9.声音来自他处、来自外部、来自他者。人们所听到的声音是无从定位的。
10.和目标一样,声音也是一种媒介,它恰恰削弱了自我在场和自我透明度,并将“全然他者”“未知”以及“茫然失所”镌刻在自我之中。
11.如今的时间危机并非自我时间的加速度,而是自我时间的统一化。他者的时间与效绩的增长逻辑南辕北辙,这种增长逻辑迫使人们不断加速。新自由主义的时间政策消除了他者的时间,对它来说他者的时间是没有生产力的。自我时间的统一化伴随着生产的统一化,它触及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导致对人的全面剥削。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八):当今社会具有否定性力量的他者正在消失,充满了肯定性暴力(同质化的恐怖)
读到研究生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现在毕业论文需要盲审,如果我们的论文被其中一位盲审专家枪毙,我们很可能面临延期。当然,我们都期待盲审专家都给我们Yes,以便我们能够顺利毕业。但是从论文本身来看,当其他四位专家都给Yes,而只有一位专家给No。这时,从论文本身来看,我们会更在意否定我们的意见,仔细反思那些意见并改正之后,我们的论文会得到更好的改进。从这个简单的生活事件可以看出,否定性力量对我们的发展才是具有建设性的。从心理学概念上来讲,否定性力量逼迫我们走出舒适区,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
《他者的消失》一书便围绕着他者的否定力量展开。不过,与运用类似与舒适区这样的概念不同,作者是从医理学范畴展开的,否定性力量是在免疫学范式下的进攻者,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对抗进攻者,那么我们的身体也就会获得免疫,换句话说,也就是得以改进。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论述,认为当今这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否定性暴力让位于肯定性暴力,“点赞”便是一种肯定性的暴力,在一片欢呼雀跃中,否定性的他者消失了。
本来以为对于这本书有很多话能写,不过到这里却发现没有太多的语言,作者从各个角度展开论述,都始终在说“忠言逆耳”的消失而已。这是学术书籍或者论文的一大特征,学术书籍或论文是科学论文,所以从不同层面均为论证主旨。所以,这本书其实完全能用一句话表达:当今社会具有否定性力量的他者正在消失,充满了肯定性暴力(同质化的恐怖)。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九):强健心灵 从自怨自艾中的救赎
韩炳哲三本书的核心概念就是对新自由主义社会剥削机制的批判。新自由主义打造了一个功绩社会,自我剥削代替了原先低效的他人剥削,痛苦成了私人化的于是就有了burnout society,点赞成了数字世界的通行社交。否定性丧失,是我们沉溺于自我的外壳中。越来越自恋,越来越忽视他者,但是我们又无法成为自己功绩的评判者,自恋又会要求证实,而他者就变成了工具人,只是为了证实我有魅力,的佐证工具。无法得到这种证实所以就陷入了抑郁。于是爱情也变成了求同,色情和代替了爱情,而我们真正的交流而非连接是来源于他者的存在之上的。没有否定性的接纳的心灵是脆弱的,封闭的,自怨自艾的,孤芳自赏的。在爱情中也是为了通过求得承认而证明自我,并非真正的付出一份爱。(link 赵汀阳 论可能生活)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成功可以通过确认“我”的成绩而与“他者”分离,“他者”就变成了“我”的参照物。 必须要打破自恋外壳,对自我为中心的lifestyle进行修正,主体间性和接受异质性的他者,接受冲突,在与现实的折冲樽俎中心灵,劈开我那孤芳自赏落落难合曲高和寡的自恋外壳。 功绩社会裹挟效率的洪流而来,要更加锤炼自我,不要被自怨自艾的自恋外壳所封锁,在洪流中,做个inherent peace的逆行者。 在阴郁的隆冬里看完这三本书,与我而言,正如良药入肚,或曰醍醐灌顶,如阴沉了整一天时,夕阳显像 长日留痕。未来的 远方的 无限可能的 都与我相关,如潮水 如丝带 不绝如缕。长出一口气 继续探寻前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十):可不可以说得更通俗化些
过度交际和过度消费带来的同质化恐怖,他者否定性让位于同者的肯定性。制造讨人喜欢的糖水(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造成大众毫无节制的呆视,人们的免疫系统毫无抵抗。他者否定形成深刻经验,其本质是深刻痛楚,如今痛楚让位于点赞,你只能遭遇到同者。获取深刻知识和形成认知是漫长的过程,它与当今时间策略格格不入。大数据使思考变多余。人们没有理解任何事情,而知识是基于理解的。信息唾手可得其实什么都没得到。和他人的不同变成一种罪,抹杀区别,使一切相同,是一种可怕的暴力。全球化暴力即同质化暴力,它摧毁他者,独特性。真实性被物质化,个体首先通过消费来展现其真实性,真实性完全被商业收为己有。当今社会消除否定性,避免碰触悲伤这样的消极情绪,人们避免来自他者的伤害,但它却以自我伤害的方式复活,即自毁。人成为机器,只有好用不好用两种状态,效绩文化没给冲突留下活动空间,因为这耗时。回避冲突和服抗抑郁药一样,但冲突有建设性的一面,处理冲突的过程使人长大成熟。恐怖分子的自杀式袭击相当于终极自拍。“常人”代表着某种既定价值体系,“常人”该如何生活、作为、感知、思考,“常人”的独裁使人远离其本真。完全消解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中。熟悉的理解视野崩塌带来恐惧,而只有在恐惧中,你才能触碰到本我。能赋予人活力的恰恰是否定性,竭力逃离否定者,带来的只是肯定之地狱。超交际摧毁了“你”和“近”。剥削披上自由、自我实现和完善的包装,人心甘情愿地剥削自己,以为是自我实现。他者的无声之音在今日同者的喧嚣中死去,同质噪声与日俱增。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要直面他者的陌生感,他者动摇了自我安全感,如今的交际却力图排除不同,把对方变成同者,而爱始终以异质性为前提。倾听的独特主动性,倾听不评价。点赞文化拒绝任何形式的伤害和冲击,想完全躲避伤害的人将一无所获,在伤口里安家胜于在房子里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