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之死读后感精选
《爱欲之死》是一本由[德] 韩炳哲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欲之死》读后感(一):无爱欲人格,低欲望社会
在那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精力充沛,我们情感丰富,我们创造的理论、精神不断。然而,时下消费社会正有演变成低欲望社会的趋势。数字资源的爆炸性增长正危及人类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对精神、情感资源的需求。一个没有欲望的社会是可怕的,一个没有爱欲的人是可悲的。时代大势正以一种难以觉察的方式消融了人类的爱欲。警惕!
《爱欲之死》读后感(二):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对于当代爱情,韩炳哲是悲观的,他认为因为自恋,人们不再可能相爱。“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一无二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爱欲之死》读后感(三):评《爱欲之死》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振聋发聩,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书了,简直让人五体升华,浑身畅通,上一本这样的书还是齐奥郎的《解体概要》,不过后者是不留余地地对”一切“进行毁灭性的揭露与诘问,而这本书仅仅是揭露了当今爱情的本来面目:即资本主义盛世下的爱欲是如何逐步消亡的,它与当今的信息过载,愈发猖獗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密不可分。用海子的话来说就是:市场化、媒介化,让理想主义停滞。实用主义、功利主义
,代替了美好单纯的理想主义。爱亦随这一切一道走向消亡。
《爱欲之死》读后感(四):评《爱欲之死》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振聋发聩,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书了,简直让人五体升华,浑身畅通,上一本这样的书还是齐奥郎的《解体概要》,不过后者是不留余地地对”一切“进行毁灭性的揭露与诘问,而这本书仅仅是揭露了当今爱情的本来面目:即资本主义盛世下的爱欲是如何逐步消亡的,它与当今的信息过载,愈发猖獗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密不可分。用海子的话来说就是:市场化、媒介化,让理想主义停滞。实用主义、功利主义
,代替了美好单纯的理想主义。爱亦随这一切一道走向消亡。
《爱欲之死》读后感(五):爱情还是关系,这是一个问题
本来是想骂几句韩炳哲的,作为我在体验过那种“真正的爱情”之后对一个具体他者的想要尽可能清除其影响的想法的实践。可惜,当我看到他对瓦格纳的引用时,我已经把他引为我的朋友了。 “爱情的本质在于牺牲自我意识,将自我置于他者之中而导致忘我,”这是韩炳哲的一个核心观点。他区分了两类爱情,一类是自我→自我,一类是无我→他者→自我,当然还有同质化的现代社会中没有爱欲的所谓爱情。对我来说,因为思考的方面、思想的来源性是如此亲近,以致我可以很容易地接纳他的论述。但同时我必须质疑这种“真正的爱情”——为什么一定是庄严的、超验的、受难与救赎的要件在起作用?为什么不能用另一种框架来规范另一种“真正的爱情”?或许,有一类人注定要认同和接受这一框架,即便这是一条苦路,一道窄门。 总的来看,他的理路较为清晰,广度不错,可惜文采一般,期待阅读他其他的作品。
《爱欲之死》读后感(六):唯有爱,才能拯救理性,精神和心灵
短短的一本小书。比较理论和抽象,读起来可能有点晦涩,也没有全懂。但观点值得深思。 爱,意味着消融自己,承认他者,也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消极性。但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追求自恋式的自我满足,强调功利和效用,强调收支平衡,强调“零距离感”,抹杀了神秘、消极、想象力,于是纯粹之爱越来越难发生。 爱欲的消失,让性去仪式化、世俗化,变成了赤裸裸的没有生命力的色情。色情≠性! 「色情的吸引力在于“将无生命力的性行为从有生命力的性爱中剥取出来”。色情的伤风败俗之处不在于它含有太多的性内容,而在于它其实与性无关。 今天,对性构成威胁的不是“纯粹理性”,即反对快感、认为性行为“不洁”的观点,而是色情。」 爱欲,也让理性与思考更有生命力,否则理性只会变得冰冷、被动、无力。 惟有爱,才能真正拯救精神和心灵,拯救性,拯救理性,让生命更有激情。而必须有勇气去消除自我,真爱才会发生。
《爱欲之死》读后感(七):一点想法
太好了。才疏学浅 但是读来收获颇多。首先,它让我明白 爱 其积极幸福与温暖只是它的一部分 如果去除爱中的痛苦思考距离边界 爱将是不完整的。其次,让我对”他者”的认识更加清晰,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是别人生活中的他者 ,当彼此不再单纯渴求那机械的”积极劳动”——共鸣与一致, 而开始思考 正视 包容彼此的不同 ,可以彼此收获成长的他者便会出现。再次,它让我认清有意义的关系中需要边界与距离让“他者”留存,被彼此承认的”独一无二”的他者消除了关系中的机械重复叠加的劳动,思考进入二者关系之中,精神获得燃料产生更新升华的可能,进而也留存住爱欲,爱欲又带来动力,让关系充满生机,但无论这爱延续到何处何时,这段关系都更有意义。最后,是关于当前信息过度的思考,引人深思的是 信息匮乏下的想象自由与较容易反思的理性这一状况 与 信息过度堆叠 不免被人利用构建 想象活力衰减 愿望目不暇接 期望日益脱离现实的提升 与自我交流反思的机会变少的这一状况中 哪一个会更接近事物的理念? 前者似乎更接近一些。
《爱欲之死》读后感(八):爱欲之死
爱情本身意味着去惯性化,去自恋化,打破和穿刺同类和惯性世界的秩序。从感官性和工作的秩序中超脱出来,达到精神和愿望的层次,去和独一无二的他者达成一种绝对的生命闭合。 爱情中需要爱欲的精神动力,一味的肯定性将会导致爱欲的枯萎死亡,唯有来自于隐秘的存在距离感的他者身上的否定性,才会使得爱欲具有恒久的持续性。而碎片化的信息和无意识的女性色彩审美爱情观使得他者的形象被自觉的组装拼凑,并难以固定,这使他者陷入同质化陷阱,丧失否定性和吸引力。 激情,理性和欲望是构成人精神世界的部分,无序的信息社会,理性退化为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计算,伴生的理论其叙事性也大打折扣,欲望着眼于无距离无隐私的性欲和色情,丧失吸引力和引诱性,激情消磨殆尽。 资本主义消费文化使得生命绝对化得到广泛的肯定,在无意识的自我剥削中,以增值为首要目的的存在方式使生活失去意义,沦落为“苟活经济”的一员。对于死亡消极性的绝对反抗,让人们失去对爱欲的能力,堕落为社会运转的奴隶,被“超看”饲喂的牲畜。 肯定性的社会使得人们的免疫系统丧失反映能力,只能迷失在否定持续丧失的所谓美好安定中。
《爱欲之死》读后感(九):新自由主义,忧郁症与爱欲之死
席美尔和卢卡奇的主体他者化在韩炳哲这里以另列维纳斯的视野变成了他者消亡以及世界坠入同质化地狱。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因为爱欲的前提是作为他者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人们愈加自恋将自我溺死(忧郁症)。新自由主义点阴影下,自由(我能)成为了一种自我剥削(资本主义是举债的,不存在“欠债者”免除“还债”责任的可能性。无法赎罪、无法免责,也是工作主体抑郁的原因)。往昔承认无能为力的爱,沦为碎片化的绩效的零距离(马丁布伦的原始距离丧失)的没有脸孔的性,失去了死亡消极性(巴塔耶)的神圣情欲遭遇女性化(伊娃·易洛思)与仪式化,阿甘本的裸露也被抽离,如今的爱情是且仅是温暖、亲密和舒适刺激的代名词。超高清的透明社会,使得爱丧失了想象力,边际和过道是秘密和谜题的领地,也是他者诞生的源头。边界一旦消失,对他者的想象也就一并消失,艺术面对空前的危机。色情的消费体验中不包含任何性的反抗,爱的双人舞成为“独舞”。肯定性的信息,积极的数据,增加了世界的熵与噪声量,随之迎来的是理论的终结(克里斯·安德森)。爱欲是柏拉图的philosophos,即智慧的朋友,哲学家是朋友,也是求爱者,他还会复活吗?
《爱欲之死》读后感(十):爱情劳务市场
说到爱,我也想要冒风险不怕麻烦失败忘却自身缺陷投入爱一次。但这已不是爱情的黄金时代,市场行情被搞的那么差,就像劳务市场不是员工和老板的博弈,而是员工和其他员工的竞争。而每个求爱者依据大环境行动,行动改变环境本身;环境改变会改变他们的行为;他下一步要做什么取决于他和其他人刚刚做了什么。水位就这样不断刷新周而复始。
说点其他的,近十二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的唾手可得已从一开始的新奇沾沾自喜到现在的迷茫厌倦。我已经厌恶把一切事情理性化,厌倦自己下意识的多线程“高效”“最优”精密算计以及预期的一点点快感。韩炳哲把其归纳为反生命的混乱、反爱、反艺术的狂喜与死亡,没有这些危险负面和不可描述,事实上就没有人的生命力,只有无尽的比较、贬低、复制,到死方休。
太多信息扼杀信息,太多意义扼杀意义,钱让一切差异都消除了,再也不存在通往他者的通道。
那么学点正经知识呢?也好不到哪去。过量知识不能改变和预告什么,因为知识是肯定性的、积累渐增的。而认知则是否定的过程,包含着甄别、提炼和实践,去培养认知、判断、执行的能力,去培养直觉,和最重要的——想象力。
但这实在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