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生六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2 04:1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大全

  《浮生六记》是一本由沈复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轻型纸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小文人的自传

  小文人的自传

  《浮生六记》的大名是早就耳闻的,但确实没有机会一读。在我的认知里,以为是古代笔记小说一类,里面多少有些神秘色彩,和袁枚的《子不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什么的一个性质,也就没有急着找来读,天下的好书太多,遇到遇不到,都是缘分。

  前几天和文友去采风,和于德北老师聊天,他推荐了几本书,说是写散文的必读书,里面就有《浮生六记》。当然,对于读书写作来说,每个人都可能有心中的模本,在某个时刻曾经感动自己,因此牢固铭记,不忘始终,也是自然的。不过,既然一个老作家认知推荐,想必有其道理。采风活动回来,就顺势读了这本书,确实有些不同。

  我说的不同,一个是与我惯常的理解不同,这不是笔记小说,而是一本个人的人生感悟。纯粹的纪实作品,没有虚构,没有伪饰,真真实实,可以说是一篇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另一个是这些文章有传记的性质,记述了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某些非常珍贵的人生记忆,记述和抒情交织在一起,读过了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不容易的,而且可以感到,作者把非常深切的情感投入其中,有点力透纸背的感觉。

  追寻作者的生平,发现清代的沈复并没有什么名气,不但和袁枚、纪晓岚名家无法相比,就是一些地方的小人物,也是比不了的。因为,沈复留给我们的,现在只是他的名字,和这本《浮生六记》了,令人感到极为缺憾的是,就这本如此短暂的书,还缺了两记,只剩下四记的残本。如此来看,这本书能够流传下来,并且最终成为经典性作品,真是上天不忍心如此佳美文篇沉沦消失虚空大地。因此,才能为人选出,刊印流传。

  《浮生六记》现残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缺的是《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这些篇什中,透露着一个清代底层小文人一生中的快乐和哀愁。比如快乐的娶妻,娶到自己中意的表妹,生下儿子女儿;忧愁的是妻子某些不当的行为导致家庭失和,造成与父亲的矛盾而离家颠簸流离,最后妻子去世,儿子早殇,女儿远嫁,自己孤身一人流浪世间。这不啻是人间的大悲哀了。

  有欢乐,就有忧愁,这是世间一定的道理。不同的是,每个人遭遇多少,感受多少。小文人沈复一生坎坷,吃尽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但是还没有消沉堕落,而是把这红尘世间看作一个修行场,该来的,要笑纳,该离去的,要道别。苦也罢,乐也罢,都是一个对自我来说独特的人生。所以,大富且贵是一生,布衣蔬食也是一生。怎么把人生过得有意义,不虚度,不后悔,这才是重要的。

  《浮生六记》读罢,一种绵绵深情,透过历史的时空,在胸臆沸腾。仿佛一位沧桑雅淡之老者,坐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娓娓道来自己的平生经历。这不是传授什么人生的经验,而是道尽世间的真情欢乐苦痛,如此,也不枉此平凡的生涯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幻有梦现

  俞平伯曾评价《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文章细腻而优美,文字适合反复推敲,才会觉察到它其中的美妙之处。并不像一般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往往是看了一两页便觉得腻了。《浮生六记》心静下来,一读,便进去了。自己好像化身为主人公,一切好似发生在自己身上,身临其境,体会作者一生所经历的事情,体会作者的幸福,作者看到的美丽奇景,体会作者的惆怅恍然若失,体会作者的心酸与无奈。 虽然是《浮生六记》但由于年代久远,或者保存不当,实际只有四记。不知道是当时作者的默默无闻,还是大多数都是如此的文采,作者的水平只是泯然众人矣的样子,我相信,还是后来人的难以理解,将之视为一般水准,弃之。幸运的是,还有四记遗留了下来。让我们后来的读者,在跨过漫漫长河的历史上,通过文字仍能体会到当时的那一抹风采。 既然只有四记,那么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记:闺房记乐。 这一记主要写了小小先生找对象的事。芸娘,比我大,是名副其实的姐弟恋。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觉得此生非她不娶,她也亦然。于是,两个两情相悦的人在家长们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芸娘,少时能背《琵琶行》,遂通过逐字逐句的读《琵琶行》才开始认字。勤奋好学,对写诗之类的颇感兴趣。夫妻两人平时打发无聊时间就是后花园里散散步,房间里面对对诗,湖面乘舟游一游,夜幕凉亭赏赏月。 第二记:闲情记趣。 第一篇便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是不是一下子唤醒了年少读书时对背诵全文的恐惧。现在回头看看,能颂也能吟是多棒的一件事。这一大篇,说白了就是我除了读书写字之外,还有点其他的业余小爱好,比方说养养花,种种草之类的。从小的盆景到假山,到更大的楼,我都弄过。养花种草之类的,一定要懂,懂得其中的条条框框,才能养好。你跟个不懂的人讲这花怎么养,喜好如何,无异于对牛弹琴。 第三记:坎坷记愁。 这一篇里面,一方面自己的工作坎坷,一方面失去了芸娘,无疑是最大的痛。又失去了父亲,伤上加伤。自己也得了病。总之,真的很坎坷。尤其芸娘与我离别一段,不由地想起化蝶的梁祝,比他们幸运的是,我与芸娘有过在一起。“我和你在一起的时间虽短,却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时光了。”剩我一人余生,留多少岁月回忆,每每想起,不觉怅然若失。 第四记:浪游记快。 这章呢!简而言之,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去看看西湖的美景,去领略一下山川湖海的波澜壮阔,去看看烟花三月的扬州,去看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赤壁,去看看潼关的雄伟壮观。 全书一共四记。个人认为,第一记闺房记乐是个中精品。文字不必拘泥于形式的条条框框,浪漫主义的感情说来就来。 作者沈复 (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一生坎坷许多愁,有一知己别离早。忙时不知身后事,心酸一生苦戚戚。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是清朝人沈复写的一本自传体散文的集子。提起沈复和《浮生六记》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初中课本中那段“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一个简单的蚊子飞舞于帐中的场景,竟能联想引申出这么多内容,让人觉得沈复真乃一妙人也。能写出这样有趣文章的人应该是一个经历极简单或者是极复杂的人,而沈复当属后者。

  集子名称中的“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通读《浮生六记》全文,再看看沈复的一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八个字总结的再恰当不过。

  “闺房记乐”这个部分写了沈复与其妻子芸娘的家庭生活,夫妻恩爱,在封建礼制的管束下他们并没有相敬如宾的客套,而是温存和谐、处处流露着小儿女之间的真挚不做作的情感。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婚姻生活尚且会有“七年之痒”的说法。但沈复和芸娘之间没有丝毫的厌倦,两人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直至芸娘四十余岁辞世后沈复仍念念不忘,颇有种纳兰笔下的“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感觉。

  沈复与芸娘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沈复写的很温情,但看沈复的生平,就会发现芸娘的这种“小儿女”性格并不被夫家长辈所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处的不是很好,这也间接影响了沈复与亲长的关系,让家境本还不错的他们不被宗亲所容而漂泊在外以买画和刺绣为生。

  看沈复的闲记和游记,不难发现这个人还是很会引经据典的,应该是受过良好且系统的文化教育。在古代那个以“士农工商”划分阶级的时代,科举之路当为正途并被世人所看重。而纵观沈复生平,他满腹才情却并未投身科举,私以为这也是他思想开化的一个表现,这大概也是他和家族亲长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因为自己的想法不被世人所理解,造成了沈复毕生的坎坷艰辛。因为经历的苦难太多才让他对经历的欢愉时刻记忆犹新,才显得这些欢愉像是“一晌贪欢”。

  这便是我理解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就和各位书友分享这么多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浮生未歇

  又是一个夏天来了。似乎日子总是越过越快,还没有来得及看看今年的春天,天气就已燥热了起来,心里也总是不得平静。也不能全怨在这气候上,往日凉爽的时候,我也是思绪乱飞,抓不出一缕头来。想来已有许久没有安静捧起一本书看看了,手机上轮番轰炸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临近这一段求学尾声也是诸事烦扰。本是机缘巧合得来的《浮生六记》,也终是在几番拖延之下得以一看。

  傍晚吹起了徐徐微风,屋里只有书页在手里翻动的声响。六记一开篇便是专用笔墨写沈复和妻芸的闺房趣事。虽说是仿诗经将关雎置于篇首的缘故,但读下这一记,我倒觉得这只是他的托辞罢了。得妻如芸相伴二十三载,有朝一日提笔记平生,自是先从这段令人魂牵梦萦的情缘开始写起。

  这段情缘说来也无甚惊叹之处,不过是旧时定下的婚约成了一段和美婚事,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比起如今电视里演得轰轰烈烈,这里面的日常小事倒是显得太平静了些。但就是这份平静却让我有些沉醉,一时不知应该羡慕沈复得此佳人,还是嫉妒芸得遇良人。白日论诗谈赋,夜里对饮赏月,刻双印、拜月老,或是邀好友共游美景;若是何处有心心念念的景致,便寻个托辞、甚至扮个男装都要一同去赏。我恍然间从字里行间看出了一幕生动活泼的戏,里面是一双相携的倩影,从稀松平常中透出浓情蜜意。

  若说“闺房记乐”里的志趣相投已是让人艳羡,那“闲情记趣”里便更是让人不得不赞叹沈复与妻子芸的玲珑心思。虽不甚宽裕,但他们却用巧思让生活意趣盎然。无论是插花、盆景还是假山、熏香,都能娓娓道来。想来平日里他们定是常常一同侍弄这些,才能得出这些别处心裁的点子。说到这,我忍不住要同沈复还有他的友人们一同赞叹一番芸的精巧心思。小酌时的梅花盒,酷暑时的活花屏;为能赏花时喝上一壶热酒,竟想到租来馄饨摊的炉子来妙用;还有那将茶包放到荷花芯里一夜以取其清香的法子,亏她也能想到!这样的“布衣饭菜”,竟在这二人的精心经营下比锦衣玉食还要令人神往。

  前两记里的情意绵长,让我觉得似乎他们二人的生活就应是如此美好。第三记写到“坎坷记愁”,却顿时让我怅然若失,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我知道他们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而是在柴米油盐中过出人间仙境的精致。但我却仍然固执的相信他们只是有物质上的清贫,不愿见他们也为公婆兄弟妯娌间的纠葛纷扰。我为他二人屡遭变故的颠沛而叹息,仿佛觉得为俗事缠身的他们并不如我所之前所想的那样怡然自得。可是在这世间,谁又免得了这些俗事缠身呢。这样一想,我的心情便又沉重了些。待看到妻子芸香消玉殒,儿子逢森早夭而逝,我更是唏嘘不已。

  略略看过第三记,便是第四记“浪游记快”。因四处游幕,沈复走过许多地方。若得闲暇,必寻游美景。所记几处我也曾有幸去过,然苦于修养不够,只能看看美景以饱眼福。若要我说起其中奥妙,再论各地景致有何异同,却是难以开口。但再从沈复笔下所写去各地神游一番,又仿佛更多了些细细品味之处。想来我真是俗人一个,不懂得品鉴,竟是白赏了诸多美景。又想到他坎坷之时仍寄情诗画山水,困顿中不失畅意,便觉得我更是俗不可耐,竟会因其也为俗事所缠而长吁短叹、觉得这份怡然是镜花水月。想来正是这清贫坎坷,更显得他夫妻二人的情意与志趣弥足珍贵,是在烟火生活里扎根的另一番阳春白雪。

  这时回想起第三记,感慨又多了几分。只是不再是梦境破灭般的不忍一睹,而是对“浮生”二字更深的感触。光阴如百代过客,浮生若梦需尽欢。纵使一世凡夫俗子免不了身世浮沉,也应在这生活中寻得几分意趣。这悠悠人间烟火气里,总留有绵长平静的澄澈诗意。烟火未尽,浮生未歇。

  《浮生六记》读后感(五):《浮生六记》--“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已发布于书评类微信公众号“谵语书沐”,欢迎关注、订阅。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Mjg3MjIxNw==&mid=2247483820&idx=1&sn=a9c4aa6e8d9027433a84245e17391c85&chksm=fdb0fc5acac7754c3d2580e9f79aae6ec457d688fdeda487092562a991f13129b3f3661a33b2&token=428762617&lang=zh_CN#rd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出自北宋诗人宋祁的《玉楼春》一词。讲的就是那种超脱了世人爱钱爱名爱势的庸俗、只要一笑间欢娱的真性情,何曾在乎什么功名利禄、他人眼光的洒脱。但也正如宋词每每到了三十岁左右才能在洒脱缠绵背后读出来的悲感,至此,若不经历些人世间的真情假意、背叛别离,还是难以渐渐品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叹惋中的一点滋味,也才能愈加感到一悲一欢的轮转间,悲而复喜、喜后转悲的脆弱人生里,若是不曾遇见一片真心,将是多么遗憾。

  沈复的《浮生六记》,算不得什么大手笔、大气象的作品,字里行间也没有明清文士为了别开生面刻意把明白的字句,转换成生硬冷峻书面语的习气。他虽然一生不得志,记述生平经历时,却绝不故意卖惨,反而处处突出自己努力地、别出心裁地经营生活,与不公的人生命运抗争却从不随波逐流的乐观人生态度。相信也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人格魅力,才使得他的言行和文字愈加感动他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地吸引了爱他的妻子、知心的朋友、可敬的师长,甚至是交浅情深的各色路人。他也称自己是个“有主意的人”,所以,无论是培养爱好、交友择业、浪迹出游,他都能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他小小年纪就已颇有见识,为自己择定了其后相伴二十三年的灵魂伴侣--芸娘。

  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每每读到《闺房记乐》卷时,总是会因沈复夫妻二人的“情深缘浅”而落泪--因为相对于世上太多不和美的夫妻,这样的神仙眷侣只相伴了二十三年,没能白头到老相伴死生,真的是太过令人遗憾。更难得的是,沈复生在男权主义至上的封建社会,但对芸娘一直都很尊重,在处理婚姻关系的过程中,既不盲从父母的意志,也不听他人的闲言碎语,而是始终信任、珍爱天性敏感温柔的芸娘;在生活细节方面,只要芸娘做得对,沈复也从不以男人“一家之主”的架子强行挽尊,而是愿意与芸娘慢慢磨合,甚至改正;在芸娘被误会、生病后,依旧对芸娘不离不弃,只是等待父母对二人产生的误会能慢慢解开。而芸娘虽然文化程度不很高,却并非庸脂俗粉,虽然并不在日常行为上有极为豪爽的表现,但其心胸之开朗、气节之高洁、心性之灵慧,甚至远非一般男子所能及;日常与人交往,也常是甘愿自己受些委屈,也不愿因为自己的言行使得他人失和;生平交友识人,成败各半,除却对儿女的遗憾,处处显示出的情商绝不算低,只不过也和丈夫一样,不愿把人往坏处想,都是“情痴”罢了。

  若不是这有限时光里,两人处处为对方着想的深情、时时别出心裁地为对方的生活增色、常常心照不宣的享受别开生面的生活经历的幸福,使得有着共同操守爱好的两人即使因为沈复出门求学、谋生也从未对对方的感情有一丝改变,见识过更广阔的天地、更多人生境遇的沈复,又怎么会见到芸娘就像“密友重逢”;一回家见到妻子就高兴的握住妻子的手,还没说一句话就觉得耳中响了一下,连自己的魂魄都不知道哪儿去了;看到别的女子的第一反应,每每勾连回想起的细节,总还是和妻子有关呢?所以,沈复的一生,估计也从未失去过心中那“芸娘的影子”的相伴,就像他第一次见到芸娘,就像每次读这本《浮生六记》心中涌现的感受:“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本书白话翻译颇为到位,既不平淡乏味,也不掉书袋,后附原文,读起来滋味尤为绵长;装帧设计也自有一种恬淡的雅致,粉色的底色估计是在向沈复夫妻的深厚感情致敬;随书赠送的书签和明信片也很精致,是阅读和收藏的不二之选。

  《浮生六记》读后感(六):《浮生六记》:浮生只合尊前老

  说来也奇,看过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后,最念念不忘的,不是张无忌开挂一般的人生,反倒是明教教义:“焚我残躯,熊熊烈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一番搜寻,才发现这话是化用自《庄子·至乐》,大意说的是生存没有快乐,那死去又有什么好悲哀的呢? 这话说的并无道理,但如果生存不快乐,那死去就真的是种解脱吗?

  翻开《浮生六记》,我找到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

  沈复这本书,化用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句作为书名。

  略去李白的豪放之气,沈复仅斟取“浮生”二字为题,加之记取生平琐事:一记闺房之乐,二记闲情之趣,三记坎坷之愁,四记浪游之快,五记中山之历,六记养生之道,便取名《浮生六记》。但经后世考究,仅前四卷为沈复亲笔所作,后两卷疑似为后人伪作。

  若说沈复是天之骄子,这话是一点不假。作为清朝才子,沈复的前半生其实算是比较顺风顺水的。出生于乾隆盛世的富贵人家,自小颇有才华,长大后遇到一个被林语堂先生称赞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结婚生子。

  旁人艳羡的生活,对沈复而言,唾手可得。

  但人生就像做梦一样,往往越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

  很快,家族不复荣光,沈复的人生也走上了下坡路,不断给妻子和自己招惹来各种麻烦:沈父久居外地想要纳妾,就让沈复去办,而沈复转头就让芸娘去处理,结果沈母因这件事而对芸娘心生芥蒂;沈复的弟弟启堂缺钱用,就跟别人借钱,找来芸娘做担保,可是借完钱又还不起,芸娘写信给他,结果却被沈父知道,认为芸娘无事生非,还诬赖小叔子……

  因为这些事,沈复和妻子在沈家几乎是众叛亲离。

  后来,沈复朋友跟人借钱,请他做保,沈复答应了,结果朋友借完钱就开溜了,剩下大笔债务需要沈复偿还。追债人到沈家讨债,沈父一怒之下,将沈复夫妇赶出了家门。

  为躲避债务,沈复夫妇只得将一双儿女寄养他人。书中写道,沈复夫妇在辞别儿女后,一直逃出很远,才敢放声哭。可见当时的场景有多凄凉。

  再往后,两人颠沛流离,身体孱弱的芸娘缠绵病榻,而沈复一介书生,百无一用,只得靠写信借钱医治芸娘。最终芸娘因病客死他乡。

  “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这是芸娘病逝时,沈复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沈复失去了一个爱他、包容他一切的女人,也失去了他爱的女人,但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在不远的将来,他将经历丧子之痛。

  谁也没想到,才子沈复最终活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孤零零地在世间漂泊的灵魂。而这,或许正应了书名“浮生”二字。

  沈复在卷首回顾自己生平所遭受的磨难,他将一切归咎于多情重诺。

  其实,阅读过沈复的文章,你会发现沈复文如其人,他就是非常纯真的一个人。他会轻易地相信别人的承诺,并为之赴汤蹈火,最后被别人玩得团团转;他太讲书生意气,以至于视金钱如粪土,最后落得穷困潦倒的地步;他不懂得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事,令一直帮他处理各种事务的芸娘最后落了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

  所谓的纯真,说穿了,就是被家人宠大的男孩。只不过,幸运的是,沈复的前半生遇到了芸娘。她将母性几乎灌注在沈复身上,从初见到成婚及至婚后的生活,一直包容他,照顾他的方方面面。

  即便是临终,芸娘最记挂的也是沈复将来的生活,她把一切的错都揽在自己身上,让沈复回家求得父母原谅,后半生不会再颠沛流离。

  沈复遇到芸娘,何其幸运!

  芸娘虽然人生坎坷、阳寿无多,但沈复却让她永远留在了无数后人的心里。何其不幸!又何其幸运!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记取往昔旧事,唯春色一抹,永留人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