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萼与三叶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锦集

2021-02-24 00:18: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锦集

  《花萼与三叶》是一本由叶至善 / 叶至美 / 叶至诚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一):孩子不会写作文吗,来看看这个

  读了几天的历史,中国的、外国的;读了几天的小说,也是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写得好的,写得次一点的,读了也就读了,因为还有新的书要读,就顾不上在那儿品味了。但读《花萼与三叶》这本书的时候就有点不一样了。不但二十四篇散文、十九篇小说逐一读过,读过了一遍还想着再看第二遍;不但要读正文,就连其中学者宋云彬、作家朱自清所作的序以及叶至善所作的两篇自序,以及最最后边的那篇“重印后记”也跟着读了一遍。很少有作品能让自己这样愿意花时间去读。

  四十三篇作品,作者分别是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是大作家、大教育家叶圣陶的三个子女。按三作者之一叶至善的提法,《花萼与三叶》中的散文和小说,是他们所称的作文集子——很谦虚的提法。如果只是看作品,是很难相信这只是一篇篇作文的。强将手下果然无弱兵——当然,也都是非一朝一夕的功力所能成就。

  确实,不但如三作者当年的年龄段,即便自己已经跟文字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如果是作同题文章,恐怕也写不出来。所以索性放弃了更多的想法,只管欣赏;也只管抱定了想法,要把这本《花萼与三叶》拿回去让孩子也看看。倘若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写作的启迪,那就更好了。

  这些作品写得好,好在哪里呢?宋云彬说:“头脑冷静,观察深刻。”短短的八个字,却一语中的。无论写什么,首先要“头脑冷静”,就是要说知道自己要写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原材料”,找到相应的“原材料”后知道如何料理才能最终做出一盘“好菜”;其次就是“观察深刻”,写人的,就是要观察人;写事的,就是要明了事;写景的,那就更得好好看一看,不能想当然地写;写社会呢,那也得观察再观察,不能只写出表面而终不及里子——这就是宋云彬所引用的“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那句话的意思。虽然这些散文、小说,是经过了三个作者的父亲——叶圣陶——的修改,但原作的底子一定也是非常优秀的!

  当然,除了写的认真写,改的也认真改,还有一点,那就是写作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要有依据、有实感,这样才有生活的气息却不是生活的复制。好的作品大抵都是这样来的。

  直到看了“重印后记”,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个“改”还是有玄机的。什么样的玄机呢?哇至善说,“说是看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又说,“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我们……多么严格的考试呀,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训练,要求我们笔下写出来的能毫不走样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最后一段还加了句:“其实父亲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两条守则:一条是写的时候要写自己的话,一条是写完之后要自己用心改。”实在是关于写出佳作的至理明言,不折不扣照做就行。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二):小作文大智慧

  喜我更喜欢这里的内容: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我们:原本是怎么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这是一个指导的情景,是一个充满爱的情境,对于一个喜欢作文的人来说,从小的基础不可代替,从小的兴趣一样重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其实自己也是从小便喜欢文章的,喜欢读,也尝试了写,记得一个暑假,我真的写了好几篇作文,在一个长辈家里写的,那个长辈真的有夸赞我,但是他家的姐姐看了我写的东西后,总体感觉是没什么,决定很幼稚吧?当时心里还有些小挫败感,觉得自己原来没有这个天赋阿,从此,便不会主动些什么了,也没了信心。说起来有些怨怼的情绪,多希望那时候能够遇到一个悉心教育的人,能够让自己坚持下来,走上由兴趣铺垫的喜欢的道路。可能,也是很难找到这样的有水平的大文豪,同时能够在你的身边,手把手的为你批改,教给你门路,赋予你信心。

  说这是一个可以供青少年看的作文集子,其实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到很多适合我们的东西。即使我们已成年,但不见得写作水平会有多高,或许思想深刻,但写作表达并不一定就已成型。所以看一看这三人的习作,还是能够找到些写作的启发的。

  宋云彬作序所讲,三人的写作理性十足,少了些孤注一掷的热血,想来,和那样的父亲是有关系的。我不觉得他们的文内少了热血就是没有热情,我会觉得,内心的热血,正是因为理智的原因,才使得他们能够看清很多本质的东西,所以会少做盲目的事情,很多时候,热血冲动并不会带来积极的效果,试想当时的环境,这样的思想,还是比较正确的,所以还是很肯定这样的一家,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孩子。

  很羡慕,羡慕很多。所以自己阅读,继续成长,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三):温润的花朵,温馨的文字

  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封,泛黄的书页,很复古,而且牛皮纸一样的材质手感也非常好。看到四川文艺出版社就有一种熟悉感,毕竟是大伯工作的地方,多少还是有些情感~花萼,也被称作华萼,是棠棣树的花,相互依偎,互相护卫,看着兄弟姊妹三人一起编著的书,其这样的一个名字,也是非常贴切的。

  文字非常的轻松,而且通俗易懂,结构非常的清晰,内容非常的有意思,给我的感觉应该就是恬淡适中的一杯清茶,不温不火,恬淡又自如。其实生活本来面目应该就是如此,哪儿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和触目惊心呢?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闲来无事,争辩一二,也是十分有趣的互动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叶至诚先生的《集邮》,或许在某个时间段自己也曾有过“收藏”的兴趣,或者喜欢一件事,无法自拔,那是相当开心和快乐的事情吧,在小小的邮票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乡愁、是离别、更是一种勇气、坚强和力量。看书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同样的一件事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有看法,就比如有人在《红楼梦》里看到了道德败坏,有人看到了艺术,也有人看到了伦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丰富”,相比较来说,三位先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远远无法和现在的我们比拟的,无论是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给养应该都不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的生活却也是丰富而多彩的。没有电视的入侵,没有手机的烦恼,更没有花花世界的各种诱惑,更多的反而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更加的贴近,彼此的交流更加的流畅,十分的令人羡慕啊!还有一篇是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至美先生的《工作小记》,那种状态就像是前段时间的我,重新复出回到工作岗位,真的是迅速的消瘦,工资虽然也是大半花在自己身上,然而也没有贪图享乐,自己找了很多事情来丰富自己的“工作”,虽然每天下班都是充满疲惫,有时还会整晚的睡不着,但是内心却是富足的,却很开心呢~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原地踏步,而是在前进的路上!

  在这样的一个浮躁的社会,需要这样一杯温茶,驱散内心的空虚与积寒,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一种期盼之情!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四):置身《花萼与三叶》,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花的最外一轮叶状构造称为花萼。花萼通常为绿色,可大可小,包在花蕾外面,起保护花蕾的作用。这么用心,一语双关的书名,恐怕非文人莫属了。花萼就像为孩子们仔细修改每篇文章的父亲——叶圣陶先生,而三叶当然是他那对文学、写作孜孜不倦的三个孩子——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

  没有看这本合集之前,可以说对三叶充满好奇,待一一翻阅,不得不佩服叶家的家庭教育、人文熏陶。为什么从一本合集里可以看出这些?因为他们全是写实。与其说是给孩子的四十三堂作文课,不如说让我对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孩提时的单纯执着,学习时代的千姿百态的又多了几分真实的感受。

  叶至诚在《我与游泳里》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对孩提时关于游泳的兴趣经过刻画得入木三分。孩子的世界永远是那么单纯,执着,喜欢一件事就坚持到底,一步步见证成功的喜悦确实很美妙。反观成年人,急于求成,初尝未果后便不了了之。身边有创业者、有职场精英、也有身兼多职的微商,但凡能将一件事情坚持做到极致的人都活成了让人羡慕的角色。反而孩子的天真,单纯,坚持,好斗最值得大人们学习。

  叶至美在《坐鸡公车》里让我五味杂陈。“如果你听了车夫们自述身世,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你也和我一样会产生莫名的悲哀吗?要是并不,我真为你高兴。同情心原是多余的,除了使自己痛苦之外,对别人又有什么益处!” 世间百态,我们无法改变,如果有心,请一直保持善良。

  叶至善作为大哥,学的是科学,但对文字的推敲丝毫不亚于弟弟妹妹,成为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其女叶小沫在《纪念我的姑姑叶至美》中提到:“爸爸毕竟是老编辑,咬文嚼字的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肯放过,改过的稿子乱得连姑姑自己都看不清,他就亲自把改好的文章抄一遍。”每件关于文字的小事,叶至善都认真对待。

  三叶的写实时常让我顿生电影画面桥段,虽说多是学生时代、现实生活所观所想,但是一边读着这些现实题材作品,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回放那些关于民国时期电视、电影画面。我想在学生时代能让人有这种读后不断品味的作品是满载自豪与成就感的。难怪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给孩子的四十三堂作文课。其中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物的刻画、对事件的细致描写等给孩子们学习写作参考还是绰绰有余的。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五):写作是一项慢功夫

  《花萼与三叶》是叶圣陶先生膝下三公子的习作,每一篇文章都记录着这位慈父兼恩师的大爱情怀,他在修改子女习作时的认真程度不亚于在雕刻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从谋篇断句、咬文嚼字的细微之处入手,让孩子把写作当作人生的乐趣,尽情地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喜恶,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深刻的观察。反思我们也是作父母的,我们不仅在写作水平上难以与叶公相提并论,而且连耐心与细心的劲儿也是那么的吝啬。

  叶至诚《集邮》平叙直述了集邮的由来。对于小作者而言,可以收藏的有四类:一是铜圆,二是钞票,三是电影说明书,四是邮票。通过细致的对比,才发现铜圆不易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保存,钞票价值太高也不是小孩子可以承受的,电影说明书由于看电影的机会太少也不得不放弃,唯一可以尝试的就是集邮。仅仅数语,写出了小作者冷静的思考与深刻的观察。随之,作者在集邮中展现的个人品性纤毫毕现,看到别人的好邮票就眼红,即使不会选择偷与抢,也是打算交换,可自己实在没有交换的资本,于是心中烦恼,夜梦难眠。

  叶至美《坐鸡公车》以设问句起篇,隔着纸墨与读者亲切地打着招呼,尽管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坐过鸡公车,但是我却愿意将坐鸡公车的感受与你进行分享。不仅是一个轮子在泥路上滚过,轻轻地颠覆着,而且还与驾车者交谈,谈些国家大事、世界局势,一点也不会因为路程漫长而感到寂寞无聊。联系到现在我们很多家庭都有了私家车,这种乐趣是越来越少了,但是从这则故事中,我们隐隐地发现小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旧社会的鞭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至善《病中情味》叙述了就医的经历。作者尽管患了伤寒,但是并不是害怕,为什么呢?小作者作了恰到好处的类比,可敬的吉姐姐就害伤害死的,外祖姑父是害伤寒死的,小表妹阿元也是害伤害死的,那么我会不会步她们的后尘呢?尽管没有特效药,只能是精心的调护,但是我却因此审视了生命的意义,发现了人世间从生到死所带来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文字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如果文字没有写通,又何谈丰富的情感呢?对于今天的写作者而言,我们不仅要向叶家三公子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而且要回归文字的章法,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进行推敲斟酌,让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纪念自己不曾辜负的时光。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六):父母的影响是一生的

  《花萼与三叶》是作文集,是由叶圣陶的三个子女共同的作品组合而成。《花萼与三叶》可以分为花萼集与三叶集,前者是散文为主,后者是小说为主,小说也都是从生活中而来的。 会去看这本书是因为有人推荐说看完这本书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一直以来写作能力就很薄弱,爱看的书也多以小说为主,经常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者生活上遇到各式各样的趣事,会想记录下来,但是下笔却觉得有些为难,或者写出来不尽如人意。所以,我抱着希望获得启发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

  一口气通读下来,感叹这兄妹三人所接受的教育过分的好。叶圣陶先生被称为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从叶至善的自序中就可以了解到。一家人“吃罢晚饭”,父亲就会“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这样的读书写作氛围真的很让人羡慕!不说过去,现在能够有多少家庭拥有这样的学习氛围? 父母的涵养和家庭幸福对他们的影响都可以从他们的文章中感受到,这本书是学生的“作文课”,也是家长的“教育课”。将三个子女都教育成才,且他们都保持着赤子之心,不骄不躁是对他们最大的感觉,在那样动荡的年代是极为不易的。

  在“花萼集“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他们详细描述了那个年代特殊的东西,如“鸡公车”,“寄卖所”等。他们写作并没有很死板,就是在记录生活点滴以及对于所见所闻的感悟。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每一件在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都能细细斟酌,娓娓道来。写作其实不用拘谨于内容,任何事情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写作的题材,可以是写游泳的经历,可以是生病当中的感悟,可以是物价的变化,只要观察品味后琢磨出来的作品都可能是好作品。

  “三叶集”当中我偏爱叶至美的文,她很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就如那篇《江大娘》,这样一个小人物在她笔下栩栩如生。从他们之间的交流中和江大娘的行为中都能感受到这个乡下老妇人在战争年代的凄惨悲凉,还有老妇人对于两兄妹的关怀。 叶家的教育是值得天下所有父母学习的,叶家三兄妹的文章中都能感受到他们一家暖暖的亲情。父母感情好,注重对于子女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后记中可以了解父母会要求他们经常训练文笔,每周都要交习作给父亲看,子女都欣然接受这样的训练,这是一种良性互动。在后记中得知三兄妹加起来都有180岁了,可以说都到了儿孙满堂的时光,但他们还在父亲身边练习写作。学无止境,不骄不躁!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七):写作源于生活

  真实的创作灵感,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邓拓《花萼与三叶》是叶圣陶先生的三位子女(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在读书时期所做的文学习作,经叶圣陶指导修改后结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概是耳濡目染,这三位作家写出来的文字也丝毫不逊他们的父亲,因为大多数是学生时期写的,文笔又带着一股学生时代特有的灵动。

  写作在现今也一直困扰着学生们。最近接触的一些孩子,有好几个因为每天的小日记而烦恼,学校规定必须每天写一件事,一句话也可以。但是这些孩子总是咬着笔头,憋了半小时还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曾和其中一个小女孩说,你仔细回忆回忆从早上到现在所有发生的事情,一定会有素材的!可是她还是写不出,或者记个流水账。

  回忆往昔,我也曾为写作懊恼,爸爸妈妈买过几本作文书给我,那时候每周要写周记,有一段时间,实在没素材,不得已抄了几篇作文书中的故事。后来还是妈妈教我,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一点点找素材。

  素材有了,可文笔也是个大问题,妈妈目不识丁,是不能帮我了,我只好自己多看书,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这点就比较羡慕三叶的家庭环境,他们的父亲可以帮忙修改润色。但是写作这件事,有时候灵感来了,文字也会写活了,文笔这件事,是可以训练的。多阅读优秀的书籍,肚子里文墨多了,一下笔就有了底气,文字一个接着一个往纸上蹦,想停都停不下来。好词好句自然就涌现了,现在孩子的写作不好,还不是自己的词库太少,词穷,心里想的看到的,用文字表达不出来,看到别人写出来的,又恍然大悟,就是自己想写的那种感觉!

  另一边从这本文集的内容上说,又像一台时光机。在三叶的文字里,我看到的到处是自己的过去。除了民国那个时代背景的特殊事情(搞宣传和遭到轰炸等),其他的我也都经历过,比如集邮,学游泳,考试作弊,写纪念册,和大学舍友的故事……看书的时候,边看边回忆,还不住地在心里赞叹,他们几个写出来的文字,都像活的一样,又或者只敲心灵,我想写作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一件快乐的事。但你仔细推敲,他们都写的自己生活中的事,所以写作来源生活。后半部分的一些小说,也都有他们生活的影子。

  写作现在与我而言,还有排忧解难的作用,心情烦躁的时候,看看书写写感想,把一些不能言语或无处可诉的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心里也会舒坦很多。又或者把那些美好快乐的记录下来,分享给他人,也是另一种乐趣。

  热爱生活,也热爱写作吧,感受文字的力量,记录生活。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八):学霸的作文模板

  《花萼与三叶》是叶圣陶的三位子女(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在读书时期所做的文学习作,经叶圣陶指导修改后结集。传说中的“学霸作文模板”大抵如此了吧。

  我从小爱好文字,但说实在的至今也写不出好文字,可能就是少年时代的基本功没有大号,所以看到这本书时,相见恨晚,为何没有早十年读这本书。

  《花萼》是三人的散文集,著名学者宋云彬为他们作序。《三叶》是小说集,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为他们作序。文章作于20世纪40年代,带有显著的民国时期的行文习惯,但是今天读来却感觉活泼生动,趣味盎然,繁简得当。而且三人当时年龄和学习阶段各不相同,因此文章所展现的故事内容风格也各有特色。因此这两本书作为当代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对于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应有裨益。此外,通过本书,我们还可以看出叶圣陶的教育方法和叶家的家风,这一点对于当下社会,也颇有借鉴意义。

  “虎父无犬子”,我们也扒一扒三兄妹的简历。

  叶至善,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

  叶至诚,历任九分区文工团文艺教员,苏南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干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秘书,南京市越剧团编剧,江苏剧团编剧,《雨花》编辑部副主编、主编。

  叶至美,曾任职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英语组。

  可谓实实在在的“文二代”。果真是“名师出高徒”。

  想起来前些年读大学的时候给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做家教,带补习班,大部分学生谈起写作就头疼。有很多家长宠着孩子,尤其是小学生,有些文章还是家长代笔。想来现如今家长读这本书,也会受益匪浅。

  这本书里的作品都是他们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所思所想所悟。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思考,在生活中体悟。古人有“格物致知”,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善于观察体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不但提高的是文字写作的水平,更是思维能力,思考的方式,相信一生都会受益。

更多精彩,关注+子夜梦读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九):给孩子们的“作文课”

  记得刚开始老师给闹闹同学布置写作文,他只会两眼无神的看着面前的白纸,双手插在头发中,犹如黄鼠狼咬乌龟——无从下手,以为这是一件极难完成的事。

  但如果是他母亲带他去哪个他喜欢的地方玩,他回来总是能说的头头是道。但要他写他却又卡了壳这是为什么呢?在说道辅导孩子写作对于个位家长来说也个非常头大的事,说是孩子写作文,可教到最后往往成为家长说孩子写,那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写作水平停滞不前。写作在如今是所有家庭的难题。学生学不会,老师教不懂。家长辅导更难。写作真的有这么难吗?

  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花萼与三叶》(花萼,棠棣树之花,萼蒂两相依,有保护花瓣的作用,古人常用“花萼”比喻兄弟友爱。叶先生所提书名,亦采此意。)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三位儿女(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20岁左右初学写作的文章,曾经看过此书的宋云彬先生(著名文史学者、杂文家、民主人士。)都夸赞“其实像这样的“作文本儿”,现在的中学校乃至大学校里,如何找得出来。我以为青年看看这一类作品,也许比《精读文选》之类还要受用些。但三位兄弟都谦逊的表示“我们写这些文章,原为练习,合将起来的作文本儿?只是学校里同学间喜欢调看作文本儿,并没有先生所说的那样好。”除了宋云彬先生本书更有我们熟知的朱自清先生为本书写的序。更能说明三兄妹的文章的精彩。那为什么三兄妹能有这么好的文采呢,我想那和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那我们是否能在本书中窥探出叶先生在儿女写作教育方面的独到之处,从中我们又能学到些让孩子写作进步的法子呢?

  《花萼与三叶》的“自序”里,叶之善记录着吃罢晚饭父亲为三兄妹围着桌边看父亲改我们的习作的情形“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也和三位兄妹围坐在叶先生身旁听叶先生和孩子们谈笑风生,低循循善诱,那融融泄泄的氛围让人好生羡慕。在想到自己辅导孩子时面对孩子的错误的烦躁和没耐心的唠叨,好生惭愧。看来以后在教育孩子上我的多些耐心。在说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放在当下很难想象是出自几个还在读书的年轻人之手,文章中那对生活和深刻的观察和细节的刻画都精细,而且三兄妹文章写作范围也非常广泛既有对人物描写的篇章(《江大娘》《门房老陈》等)也有对社会和校园生活描述的(《纪念册》《考试》等)

  整体说来这本是非常适合孩子和家长共同阅读既能提高孩子写作水平还能让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有所借鉴 。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十):如何写好作文

  最近,有个问题让我很焦虑,那就是--如何辅导刚接触作文的孩子写好作文?

  每次面临作文任务时,孩子总是咬着笔头,不时地挠头,刮空了枯肠,但憋了半天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来。每每让其写日记时,亦总是抓耳挠腮,觉得没什么新鲜的事情可写,实在逼急了,也是绞尽脑汁记了个流水账……

  这个时候,我会提醒她仔细回忆当天发生的事情,抓住其中重要之处进行描述,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已的想法,可是,孩子还是感觉到无从下手!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切时能体会到自已的焦虑,如何才能启发孩子善于观察、思考并表达呢?

  当读完《花萼与三叶》这本书后,我的心中有了答案。

  叶至善在《重印后记》写道:“其实父亲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两条守则:一条是写的时候要写自己的话,一条是写完之后要自己用心改。我们愿意把自以为受到好处的这两条守则,贡献给愿意学习写作的年轻朋友们。”

  首先,关于要写自己的话,我以为,就是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积累写作素材。本书中大多作品,如《集邮》、《我与游泳》、《坐鸡公车》……都是他们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所思所想所悟。写作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有依据、有实感,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既有着生活的气息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只有自己善于留心身边各式各样事情,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景、亦或是事,甚至社会现象,只要能够善于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那么就会有话可写,写出来的话也会是自己的话。

  其次,关于写完之后自已要用心改,书中写到教育家叶圣陶是这么教孩子改“作文”的:

  “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我们:原本是怎么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多么严格的考试呀,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训练,要求我们笔下写出来的能毫不走样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此处对我也有所启发,不能一味地代孩子修改,但也不能丢下引导启发的责任而任由孩子无所头绪。可以借鉴叶先生的修改做法,在孩子写完文章之后,陪他多读两遍,引导他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把多余的字词删去,把不通顺的句子理顺。长此以往,文章毫无疑问会越写越好。

  最后,家庭的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写作亦如此。朱自清在给此书的序中写道: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够让至善兄弟三人长成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溺在爱的氛围里。他们不但看见自己一家,还看见别的种种;所以虽然年轻,已经多少认识了社会的大处和人生的深处。书香门第的熏染,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们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