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摘抄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是一本由[美] 克拉伦斯·伦纳德·凯利·约翰逊 / 玛吉·史密斯著作,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精选点评:
●很精彩的书,行文和翻译也很好。
●凯利还是谦虚啊
●凯利设计飞机很厉害,但他可能并不适合讲故事。
●【2020年第一本书】很久没有看传记类图书了,相当有趣的一本书,介绍臭鼬工厂飞机设计师的传奇一生,工作,家庭,趣事。 最后对臭鼬工作模式的讨论,值得深思,领导和组织中如何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
●之前对凯利·约翰逊是一无所知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是飞行器设计领域发展的重大推手,不禁感叹,中国在相关领域上从始至今的差距,像凯利这样的传奇设计师,得力于这个时代,也得力于他在专业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是美国梦的实现者,今天我们一直在讲的中国梦同几十年前的美国没什么不同,一个好的大环境下,去努力的付出,就有希望实现目标。我自己懒一些,所以特佩服这些勤奋的人一个从12岁起就开始为明确的目标奋斗是何种的幸福。这样的传记总是能激励人心,于我要学会坚持和热爱。2019年10月6日于北京
●了解下凯利的生平,在那个年代设计了那么多的经典
●内容太流水账了,我就想看他多讲讲黑鸟相关的历程,结果就几页带过了,说了跟没说一样,毫无意义
●优秀、卓越,这就是国企体制永远只拿的出屎的原因
●“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一生都在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最让人羡慕的人生啊!我就喜欢看这种专家写自己的书,前段时间看《打开一颗心》也很棒! 凯利.约翰逊是冷战时期的人,思考问题一直从对手苏联出发,不知道他如果看到今天会怎么想,看到贸易战会怎么想。 有理想,并有能力践行,专注、努力、沉迷,精彩人生!
●消遣书籍 书名叫我和我设计过的飞机更为恰当,确实可以从侧面了解美国飞机发展史,但毕竟是自传,有很多东西没能展开来说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一):想象形成理念,勇气铸就现实
之前对凯利·约翰逊是一无所知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是飞行器设计领域发展的重大推手,不禁感叹,中国在相关领域上从始至今的差距,像凯利这样的传奇设计师,得力于这个时代,也得力于他在专业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是美国梦的实现者,今天我们一直在讲的中国梦同几十年前的美国没什么不同,一个好的大环境下,去努力的付出,就有希望实现目标。我自己懒一些,所以特佩服这些勤奋的人一个从12岁起就开始为明确的目标奋斗是何种的幸福。这样的传记总是能激励人心,于我要学会坚持和热爱。2019年10月6日于北京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二):不够,更想向内心深处看去
两晚翻完了一本<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带它回家大多是因为封面的黑鸟简笔画又美又精神! 这本书很短,不大像传统自传体,更像是速写一般的笔者五十年工作复盘;但书里也有着存在于几乎所有成功人士自传的通病 -- 过分侧重于推销个人的品质、创新和理念,而极少触及其不足和缺陷(当然,讲述缺陷从来也不是写自传的初衷)。 虽说是工作速写,却也尽可能地扫到了工作的各个方面 -- 与教授、同学、领导、供应商、合作工程师、合作飞行师、政府需求部门、家人、秘书等各个角色的互动;面对各项对外事务时,自己的经历、分析和做法。但我大概是过了好奇外部事物的年纪,我更想知道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和个人对内的剖析。就像,面对成功同行,我更想知道的是他们如何应对/handle投稿失败的research work,而不是他们如何发了牛13的paper。。 时事造人,飞机设计师Kelly Johnson的经历在如今的航空工程业大概永远不会被模仿,但对很多新兴领域和边界的精钻开拓者,大概可以此书窥得一二行动灵感吧。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三):那14条原则不如这11条理念
不要被名字骗了,这是一本适合中学生看的人物传记。除了个人轶事式的成长经历和穿插其间的pieces of experience之外,最有用的是第16章《这不是秘密》,但有用的不是cover上宣称的“14条凯利原则”(是具体的操作战术),而是前半章所述的“14条原则的11条理念”(是管理理念),可供大部分以创新为目标的团体参考。
我将其总结为11条:
1 权力集中,树立权威。
2 快速决策然后马上付诸实施。
3 与精兵强将并肩作战。
4 把官僚流程精简至最低,集中力量。
5 将任务分阶段执行,保持高昂的士气。
6 不要强迫别人工作,心甘情愿才能全力以赴。
7 除非迫不得已,坚决不加班。因为如果用脑力都无法完成的话,只靠体力加班是没有用的。
8 衡量智者的标准就是他改变自己看法的能力。
9 学会快速地、低成本地做事,并且根据风险程度来调整整个系统。
10 遇到有才能的人,尽量让他施展。
11 人际关系融洽。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四):20年后的重读
这本书上高中时看过,90年代航空工业出版社的版本,译者是大名鼎鼎的运10主设计师程不时。 20多年前看这本书,是用军迷的心态,囫囵吞枣,看完除了觉得约翰逊太牛,U2 SR71太牛之外,没留下太多印象。 这个新版本原本是买来怀旧,但仔细翻翻,收获还有不少。 作为飞机设计师,凯利约翰逊实在太牛,P38, F104, U2, SR71,就算是外行,看看这些飞机科幻的外型,除了天才之外,没有更合适的名词配得上他。同样是高空多倍音速侦察机,对比苏联的Mig25和SR71,巨大的反差,甚至会让人觉得,凯利可能是个时空穿越者,把原本未来的科技带到冷战的美国。 20年后重读更有感觉的,是凯利的“臭鼬工厂”(程不时先生翻译为臭鼬工程队)理念,即选择设计、生产、试飞的精英人员组织为独立团队,突破常规职能部门的流程障碍,充分授权,不拘形式,减少不必要的书面文档,控制人员规模,用最高效率和最小成本来进行新产品设计生产。 这一理念,与后续军警越来越重要的特种部队,SWAT编制异曲同工,都是对非常规流程性的任务,组织配置齐全的专业团队进行处理。 而软件开发中的敏捷实践,某种程度说起来也是基于类似想法,打通上下游,业务、研发、测试、运维全流程参与并通力协作,用最高效率满足客户需求。只是在凯利的臭鼬工厂中,原则1的充分授权,原则2的只使用少数最优秀的人,在模仿的现实中往往都不能满足,结果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漂亮的看板下还是一地鸡毛的现实。 本书是得到版权后的重译,译者杨松,航空及军事专业名词应该是参考了程不时先生当年的翻译,珠玉在前,质量大致可以信赖。 20200106开始阅读,20200110读完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五):花了两天看完
评论写不下了,在这里再加点
翻译的一般,能读懂(不过至少也比那些看不懂的强是不是),但译者缺乏足够的军事基础知识,读起来没有细节。 无论是对飞机、发动机、飞机发展历史,美苏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译者几乎都了解不是很多。 比如sr71的发动机可以变换工作模式应该指出那是“变循环发动机” 对于作者提到的人物都译者可以查一下维基百科,做一个基本的注释。跟大牛共事的人也是大牛啊! (其实译者翻译完之后完全可以去北航找一个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看一看,帮忙把相对专业的内容润色一下,当然要是有认识的航空航天工程师朋友之类的就更好。) 哦,对了,插图还很少,好像连U2的图片都没有!(黑白的我倒是不计较) 图22(逆火)多美! 5.13增加 了解的越多才知道约翰逊凯利的牛逼,有些事情(书里绝大部分事情)根本没有他在传记里写的那么轻松好不好,二战期间造飞机赶时间,冷战期间在苏联同行压力下拼命压榨飞机的性能,f104算是过时了,但是黑鸟放到现在很多指标都还是很变态...另外U2飞机的飞行员鲍尔斯的事情很有意思,当时u2被打下来,美国拿克格勃间谍换回来的,因为苏联宣传攻势,大家当时都以为鲍尔斯早就招了,鲍尔斯在美国就混不下去,向凯利求助,凯利不仅给他经济支援,还让他做了的飞机试飞员(能成为试飞员是飞行员的荣誉),凯利绝对是慧眼识珠,人家不仅飞机造的好,做人待人也很真诚。鲍尔斯一干就是七年。后来苏联解体,美国才知道鲍尔斯恪尽职守,苏联为了把u2打下来,射了14枚导弹,还牺牲了自己的一个飞行员(苏联的飞行员也很拼命,当时苏联飞机性能不行,直接改装成人操导弹,连机炮都拆了)。
(参见小火箭,最后安利一下小火箭这个公众号,质量很高。当然我指的主要是航空航天方面,有兴趣的可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