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3-06 23:0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是一本由[美] 克拉伦斯·伦纳德·凯利·约翰逊 / 玛吉·史密斯著作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精选点评

  ●刚看完心灵捕手 然后开始看这本书 都是写jenius 个人感觉更喜欢这本 普通读者非常容易读懂,如果提到机型,能配个图就好了,我边看边去搜图,体会到机型的美

  ●心驰神往,设计飞机才是真正的设计师呢。不需要空气动力学东西根本不值得设计!

  ●还是老问题吧,专业翻译者翻译专业性书籍并不专业。不过看得出来译者自己知识范围之外还是努力去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姑且还是值得多加一鼓励一下的。约翰逊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有价值的“鸡汤”,里面对自己的事业生涯叙述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值得工程师们细细品味

  ●飞行器爱好者估计很喜欢

  ●已购。美国飞机设计大师自传主体部分实际也是美国航空史的侧面。这本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最后则提到了臭鼬工厂管理模式~

  ●作为臭鼬工厂的一把手,凯利的自传能告诉世人很多美国军事工业秘密,以及美国顶尖制造业工作方式

  ●优秀卓越,这就是国企体制永远只拿的出屎的原因

  ●科技领先是无数人的付出牺牲换来的,弯道超车虽然无耻,但必要

  ●很精彩的书,行文和翻译也很好。

  ●【2020年第一本书】很久没有看传记类图书了,相有趣的一本书,介绍臭鼬工厂飞机设计师的传奇一生,工作,庭,趣事。 最后对臭鼬工作模式的讨论,值得深思,领导组织中如何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一):想象形成理念,勇气铸就现实

  之前对凯利·约翰逊是一无所知的。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是飞行器设计领域发展重大推手,不禁感叹,中国在相关领域上从始至今的差距,像凯利这样的传奇设计师,得力于这个时代,也得力于他在专业和管理方面能力。是美国实现者,今天我们一直在讲的中国梦同几十年前的美国没什么不同,一个好的大环境下,去努力的付出,就有希望实现目标我自己懒一些,所以特佩服这些勤奋的人一个从12岁起就开始为明确的目标奋斗是何种的幸福。这样的传记总是能激励人心,于我要学会坚持热爱。2019年10月6日于北京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二):那14条原则不如这11条理

  不要被名字骗了,这是一本适合中学生看的人物传记。除了个人轶事式的成长经历穿插其间的pieces of experience之外,最有用的是第16章《这不是秘密》,但有用的不是cover上宣称的“14条凯利原则”(是具体的操作战术),而是前半章所述的“14条原则的11条理念”(是管理理念),可供大部分以创新为目标的团体参考。

  我将其总结为11条:

  1 权力集中,树立权威。

  2 快速决策然后马上付诸实施。

  3 与精兵强将并肩作战。

  4 把官僚流程精简至最低,集中力量。

  5 将任务分阶段执行,保持高昂的士气。

  6 不要强迫别人工作,甘情愿才能全力以赴。

  7 除非迫不得已,坚决不加班。因为如果用脑力都无法完成的话,只靠体力加班是没有用的。

  8 衡量智者的标准就是他改变自己看法的能力。

  9 学会快速地、低成本地做事,并且根据风险程度来调整整个系统。

  10 遇到有才能的人,尽量让他施展。

  11 人际关系融洽。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三):20年后的重读

  这本书上高中时看过,90年代航空工业出版社的版本,译者是大名鼎鼎的运10主设计师程不时。 20多年前看这本书,是用军迷的心态,囫囵吞枣,看完除了觉得约翰逊太牛,U2 SR71太牛之外,没留下太多印象。 这个新版本原本是买来怀旧,但仔细翻翻,收获还有不少。 作为飞机设计师,凯利约翰逊实在太牛,P38, F104, U2, SR71,就算是外行,看看这些飞机科幻的外型,除了天才之外,没有更合适的名词配得上他。同样是高空多倍音速侦察机,对比苏联的Mig25和SR71,巨大的反差,甚至会让人觉得,凯利可能是个时空穿越者,把原本未来的科技带到冷战的美国。 20年后重读更有感觉的,是凯利的“臭鼬工厂”(程不时先生翻译为臭鼬工程队)理念,即选择设计、生产、试飞的精英人员组织为独立团队,突破常规职能部门的流程障碍,充分授权,不拘形式,减少不必要的书面文档,控制人员规模,用最高效率和最小成本来进行新产品设计生产。 这一理念,与后续军警越来越重要的特种部队,SWAT编制异曲同工,都是对非常规流程性的任务,组织配置齐全的专业团队进行处理。 而软件开发中的敏捷实践,某种程度说起来也是基于类似想法,打通上下游,业务、研发、测试、运维全流程参与并通力协作,用最高效率满足客户需求。只是在凯利的臭鼬工厂中,原则1的充分授权,原则2的只使用少数最优秀的人,在模仿的现实中往往都不能满足,结果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漂亮的看板下还是一地鸡毛的现实。 本书是得到版权后的重译,译者杨松,航空及军事专业名词应该是参考了程不时先生当年的翻译,珠玉在前,质量大致可以信赖。 20200106开始阅读,20200110读完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四):花了两天看完

  评论写不下了,在这里再加点

  翻译的一般,能读懂(不过至少也比那些看不懂的强是不是),但译者缺乏足够的军事基础知识,读起来没有细节。 无论是对飞机、发动机、飞机发展历史,美苏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译者几乎都了解不是很多。 比如sr71的发动机可以变换工作模式应该指出那是“变循环发动机” 对于作者提到的人物都译者可以查一下维基百科,做一个基本的注释。跟大牛共事的人也是大牛啊! (其实译者翻译完之后完全可以去北航找一个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看一看,帮忙把相对专业的内容润色一下,当然要是有认识的航空航天工程师朋友之类的就更好。) 哦,对了,插图还很少,好像连U2的图片都没有!(黑白的我倒是不计较) 图22(逆火)多美! 5.13增加 了解的越多才知道约翰逊凯利的牛逼,有些事情(书里绝大部分事情)根本没有他在传记里写的那么轻松好不好,二战期间造飞机赶时间,冷战期间在苏联同行压力下拼命压榨飞机的性能,f104算是过时了,但是黑鸟放到现在很多指标都还是很变态...另外U2飞机的飞行员鲍尔斯的事情很有意思,当时u2被打下来,美国拿克格勃间谍换回来的,因为苏联宣传攻势,大家当时都以为鲍尔斯早就招了,鲍尔斯在美国就混不下去,向凯利求助,凯利不仅给他经济支援,还让他做了的飞机试飞员(能成为试飞员是飞行员的荣誉),凯利绝对是慧眼识珠,人家不仅飞机造的好,做人待人也很真诚。鲍尔斯一干就是七年。后来苏联解体,美国才知道鲍尔斯恪尽职守,苏联为了把u2打下来,射了14枚导弹,还牺牲了自己的一个飞行员(苏联的飞行员也很拼命,当时苏联飞机性能不行,直接改装成人操导弹,连机炮都拆了)。

  (参见小火箭,最后安利一下小火箭这个公众号,质量很高。当然我指的主要是航空航天方面,有兴趣的可以关注)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读后感(五):《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摘要与心得

  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只有员工心甘情愿,他才会挑战自己,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衡量智者的标准就是他改变自己看法的能力。让所有与某个飞机项目密切相关的人员见证飞机的首飞。只有绝妙的理念才能引领飞机设计的极大进步。如果遇到有才能的人,尽量让他施展,他肯定会表现优异。【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充分授权和赋能,才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管理方法。】多数优秀的工程师都想让事情简单化,但是面对庞大的工程时就是喜欢创造,把事情弄得不必要的复杂和麻烦。“臭鼬工厂”的基本工作原则: “臭鼬工厂”的经理必须拥有控制该项目各个方面的实权,直接向部门总裁或更高领导汇报;军方及公司都必须组建小而精的项目办公室;参与项目的人数必须严格限制,只使用少数优秀的人(人数是“正常”系统的10%~25%);制图和发图的流程必须非常简单,并且在出现改动时要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书面报告数量要控制到最低,但是重要的工作必须有完整的记录;必须每月审核成本,不仅包括已经花掉和预付的费用,还包括费用的预计成本。不允许超过90天才记账,不允许突然出现费用超支,以免引起客户恐慌;承包商必须得到授权,承担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责任,找到好的项目分包商;高级研发项目部现在使用的检测系统是经美国空军及海军研究批准的,符合现有的军方要求,可应用在其它项目中。把更多的检测责任转交给承包商及供应商,切忌重复检测;承包商必须有权在飞行中测试他们的成品。他们可以也必须在最初阶段测试成品。如果没有检测,那么该承包商将失去设计其它航空飞行器的资格;双方必须在签订合同前就硬件的指标达成统一。高级研发项目部有一段清晰的规范说明哪些款项不符合军方的要求及其原因,这是非常推荐的一种方法;项目资金必须及时到位,避免承包商为了支持政府项目反复跑银行;军方项目组和承包商之间必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保持日常的紧密合作与沟通,将误解和邮件往来降到最低;接触项目的外方人员以及参与项目的内部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保密规定;由于参与工程及其它大多数部门的人员比较少,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必须给予奖励,不应按照其管辖的人数来评定其绩效。无论在任何领域,都不要轻易转让技术。任何工程和技术观点都必须从效用、成本、复杂性、可行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及其它特性进行评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