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时代》读后感锦集
《单身时代》是一本由[美] 玫瑰(Roseann Lake)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身时代》读后感(一):故事性很强
故事性很强。由于作者的文化背景,对国内现象有很多有趣的文化描述方式,就那种看完之后会扑哧一笑的感觉。作为社会纪实类文章,输出很多与婚姻、家庭相关的有趣观点。文本背后有比较明确的文化预设,当然这可能是出于聚焦叙述重点的需求。有些章节部分会有没写完的感觉,没写完 = 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然后就直接结束开启下一章。全文大概有两处这样的感觉,希望是我买的书的问题,不然也太难受了5555
《单身时代》读后感(二):简单的谈点看法
整本书的内容不算长,但是仍旧值得一读。
可能因为恰巧我也在社交的这个领域中,也可能因为我也一直在思考中国的单身问题,或者是因为也想迫切的通过其他的视角或者内容多了解些,因为把书匆匆读了一遍。
一个更加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问题,有时比身处其中的我们看的似乎会更加全面,毕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嘛,当跳出来时,会比我们身处其中的人看到的更多。有些内容论述,比如关于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可能换做我来写这样的内容,也许可能会忽略掉。
其实也希望可以能看到更多关于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可是目前在看到的连同其他同一研究领域的书,尚无发现。
同时如果可以引入更多的图标,可能会更直观些。
《单身时代》读后感(三):绕不开的单身问题
本书直击热点话题——单身问题。当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剩男剩女”?作为一名在中国生活了五年的国外友人玫瑰,通过她身边的同事用女性的视角来展现这个单身时代。往往单身会对女性带来更大的苛责,因为所谓的最佳生育年龄,因为父母“很早”的结婚。为什么会出现单身时代?因为现在的选择多了,女性可以有自己的事业,不需要被男性所羁绊,能够受到平等的教育,女性有了越来越高的学历,而男性往往希望找到“原味酸奶”,由于都是独生子女,男女的沟通问题便会出现,而父母获得的交往经验并不适用于当下,所以单身时代的出现基本为必然。在书中,玫瑰描述了她的几位单身朋友,有在京打拼的外地人,为了晚点遭受母亲的轰炸,选择坐火车半夜到家;有被父母代替聊天的职场强人;甚至有职业二奶从良的案例……或许是选题过大,本书的很多章节完全可以单独成书,浓缩在一起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偏少的样本,较浅的深度不能让本书称为一本学术著作,不过作为一本随笔传记还是可以一看的。
《单身时代》读后感(四):这是人的最好时代
这本书很有意思,与其说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女性不愿意结婚,不如说是对一个时代冲击总结。这是一个外国人,以三个中国女性为主要采访目标,外加很多研究学者的探讨。
早在很早之前,蚕丝女就因为收入很高而不愿意结婚。而现在形式依然愈演愈烈。
有一点,其实所有关于生育尤其是低生育率的探讨,都是基于男性角度的,这一点其实很多人不曾在意。而本书,哪怕是基于研究女性角度,实际上也很难抛开整个社会男性视角。
不论从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还是我国的现在经济文化冲击之下看,都可以得知,女性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好坏不知。但是有一点,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活着,总归是一件幸事。
所以,这是不是一个单身时代。这个外国人其实碍于一些中文调查的难度,并没有很好的给出结论。但是,在我看来,至少集合我所了解的北京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时代,人的生活不仅仅是单身、已婚,还有更多的无限可能。
或许,这是人的最好时代。
《单身时代》读后感(五):读着不太舒服的一本书
读着不太舒服的一本书,里面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能是每一个文化水平稍微高一点、工作稍微认真努力一点的女生都会面临的问题。具体的内容不想多说,反正要是你一路考大学读研究生,毕业之后沉迷工作、升职加薪,你就总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些许共鸣。我想谈的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么多年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没有学习过什么样的关系是健康的亲密关系,以及如何构建健康的亲密关系。如今的职业女性们聪明、勤奋、有专业能力,却依然只能依靠“撒娇”笨拙而勉强地维持两性关系。跳出来看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相互矛盾的需求,如同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描述的:“出走的娜娜是她们的精神领袖,心里要的却是《西厢记》里的莺莺,折腾一阵子还是郎心似铁,终身有靠。”有时候我甚至怀疑,难道大家都以为结婚就会自然而然带来幸福的亲密关系吗?难道不应该是先构建好亲密关系再结婚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妥协了,有的人没有,大家都做出了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延伸阅读:约翰•戈特曼《幸福的婚姻》
《单身时代》读后感(六):见过作者本人,其跨文化背景给了中国剩女这个主题很好的视角
我是在2018年春节去加州旅行时偶然走进旧金山的一家小书店看到了当天晚上有关于中国剩女的读书分享会,于是当晚折回书店参加。本来以为可能是留美华人,后来发现作者竟然是位美国记者。交流中发现作者不仅中文流利,法语更好,西班牙语就更别说了。回来查了更多资料才知道,作者其实流利掌握5国语言。
2018年春节的时候中文版还没发布,当时我在书店买的是英文版送给我男友(法国人)。说是送男友,当然后来我也读了。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视角,踏实而平易近人。也非常喜欢最后关于亚洲女性的章节。非常赞同作者在书里的一些经济学的视角去理解剩女现象的内容,不愧是经济学人的记者。作为中国人,这本书让我体会了西方女性看待这个问题的感受。男友读完也表示这本书帮他更好的理解了很多自己不曾注意到的文化。
此外,英文版里作者的词汇非常丰富生动,我是开着有道单词本,边读边搜集词汇的。男友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兴奋地告诉我,这本书每个段落都有很多有趣地词收获。要知道,英语里大概有50%的词汇来自法语,而男友英语是裸考PTE 90,雅思8炸水平。他有这样的评价让我十分意外。
后来2018年3月上海书展前夕,作者在上海外滩一家酒吧里做了读书分享。我们很开心,也去参加了。很遗憾,现场遇到了一点小插曲。曾经有位混血学者也写过剩女话题的书,现场该学者的好友/粉丝对作者发起了攻击。事后我也去找了这位访问学者的书,也看到了在国外网站上,她和她的粉丝跌跌不休的攻击,仿佛本书作者偷了她们的专属话题。但其实书中内容完全不是一回事,本书中的例子大部分是在中国工作期间身边的案例。作者作为一个西方女性,并没有亚洲家庭的背景和熏陶,但其多地工作,精通五国语言的背景,使她对于文化差异的有特别包容和充满善意的理解。这和那位生活在中西融合家庭的学者,是完全不同的视角。作为曾经的剩女,我非常开心看到又越来越多的学者、记者、经济学家关心剩女问题,分析剩女现象。很遗憾那位女士和她的粉丝最后以这种方式对待一位写了同样话题的作者。
其他还有想到的我会回来补充。
《单身时代》读后感(七):“单身时代”是社会的危机还是机遇?
你是单身吗?你是大龄单身吗?
如果是,恭喜你!
不要垂丧,你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
现代社会,大龄单身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高学历、高收入的单身青年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我们需要为此担忧吗?
《单身时代》这本书就通过讲述4个不同情况的大龄剩女来展现当今社会中“剩女”所面临的真实面貌。被催婚、被相亲似乎成了她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个原因,让节假日回老家的单身青年们倍感压力,甚至出现了“租个男友/女友”回家过年的现象。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玫瑰”,她是古巴的新闻记者,并且曾在北京担任自由撰稿记者有5年的时间,同时也是蓝海电视台的主持人。在写这本书的期间,她深入中国社会各个层次,接触了各行各业的单身青年,通过与他们长时间的接触和交谈,在了解了“单身”这个情况的前因后果后,才写出了这本书。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社会的“单身时代”呢?
其实,造成单身时代的根本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我国的“计划生育”。由于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计划生育的执行,直接导致男女比例的失调,也出现了两个“单身”的极端。一部分是农村出现了很多“单身汉”,但是也出现了一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大龄女”。因为一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小孩,那些独生女们,便有机会接受到更多的教育。于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在职场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传统的“相夫教子”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很多人,能力比自己强、收入比自己高的女性在恋爱上并不吃香。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了现有的生活,同时也给了父母更好的生活。她们开始独当一面,不再依靠任何人,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本书的最后,几位采访的女性都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有了自己的归宿。虽然这个时间可能有点长,但是这种追求自我的过程,也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自己。
所以,在面对”剩女“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有任何的异样目光,这样的女性更加应该是有追求价值的,她们是独立自主的代表。是未来的中坚力量!
如果你还在为单身困扰,那么《单身时代》这本书可以为你解开迷惑。
《单身时代》读后感(八):书评《单身时代》:剩女时代的到来是女性的机遇还是挑战?
从《非诚勿扰》、《非常完美》到《中国式相亲》、《新相亲时代》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相亲题材的电视节目也频频出现,并且不断更新迭代。 迅速发展并且不断升级的事物,必有它存在的意义。相亲类节目便是为了解决单身男女的婚姻问题,那么我国的剩女究竟有多少呢? 来自美国拥有纽约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的玫瑰(Roseann Lake)女士,在她著作的《单身时代》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 stitution)的学者王丰估计,在中国的城市当中有700万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从未结过婚的女性。她们都集中在中国的一线城市里,北京、深圳和上海排在前三位。同中国的大多数事物一样,她们也是近30年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王丰指出,1982年,接近30岁的中国城市未婚女性不到5%,这个数字到1995年增加了一倍,到2008年增加了两倍,目前正在全速向着30%逼近。 《单身时代》这本书中同样例举了四位很有代表性的单身女士,她们分别是:克里斯蒂杨,34岁,经济学学士学位和英语硕士学位,开办了自己的公关公司;张梅28岁,取得历史硕士学位,现在是私人语言教师;艾薇,27岁,考取一所最具传奇色彩的戏剧学校;马琼,27岁,拿到美国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 以上四位单身女性都拥有较高的学历、地位和收入,但他们同样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婚姻。 为什么这类人群面对婚姻会如面对上刀山下火海般困难呢?或者说是什么原因让她们仍然坚定的单身至30岁及以上呢? 《单身时代》中给出了答案,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 1.性别失衡、且不能满足物质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陋习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男多女少,而且大部分单身男性为了承担家庭责任分布在农村,这样高学历的女性与农村的男性相当于两条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 2.思维方式的转变。 随着学历提升,逐渐意识到传统认为的,到年龄就结婚的思想并不是很合理,一旦结婚可能会无形的阻碍事业的发展。 3.高学历带来高收入,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传统思想中,女人附属与男人,但今时不同往昔,高学历高收入的单身女性,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收入来满足自己。 4.自我实现。 当这些年轻女性的物质生活被满足时,她们便追求更高的东西,即心理层面的需求(精神性、幸福感和自我实现)。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创始人彭凯平博士解释说,自我实现就像是一杯具有个人成长、事业成就、爱与尊重等丰富内涵,且令人垂涎的鸡尾酒,全世界大约只有30%的人才能如愿以偿的品味到它,他认为在中国年轻的女性可能最接近这个目标。 旅居中国5年的美国记者玫瑰,不仅用这四位高学历单身女性勾勒出了当今剩女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且从中国20世纪初期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来揭示中国的发展如何将女性从低学历培养成高学历,又是怎样将她们推进剩女时代的行列的? 文章中从全球化着眼,通过调查和分析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同样发现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结婚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这便是单身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拥有促进国家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高学历、思想活跃、行动力与学习力较强的年轻女性。中国41%的GDP是她们贡献的,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比率。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证明她们手中握有协调经济、减少贫困、降低婴儿死亡率、减少家庭暴力和饥饿现象的钥匙。 这个时代同样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怎样才能解决他们在事业与婚姻之间的冲突呢?事实证明,每当女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事业、经济状况与生育时机时,上述问题都会得到缓解。 如果任何国家都不想被剩下,那么请让年轻的女性们,追求更加充实的生活,追求更加富有成果的事业和恋爱关系,其中的希望与变革价值显而易见。 《单身时代》 [美]玫瑰(Roseann Lake)——著 杨献军——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单身时代》读后感(九):杨丽萍动态下出现「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你怎么看?
2020年6月5日杨丽萍的短视频下的一条评论引起的热议: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让你再年轻30年,到了100岁,你的容颜难道还能保护30岁样子,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是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到了90岁,儿孙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想不到吧,在2020年的今天,竟然还会出现这种言论。
如今的中国女性处在全盛时期,她们在世界上白手起家的女亿万富豪当中所占比例最高。在参加美国研究生管理科学入学考试(GMAT)的中国考生中,63%是女生,她们攻读MBA的势头甚至使男生颇感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年龄在18岁至64岁的中国女性中就业率达71%,占国家劳动力的44%。第一位女航天员也在2012年被送入太空。
在女性如此优秀的今天,还是会存在有些令人无奈的情况发生。
就好比这位网友对杨丽萍的评价,无儿无女就代表着失败?儿孙满堂就表示成功?这未免有些道德绑架了吧。然而这位网友自身也是一位女性,却因为生育问题去歧视另一位女性,未免有些悲哀。
在中国存在着一种这样的现象,无论当代职业女性的教育成就和职业成就多么显著,只要到了一定年龄还未结婚,就会受到敌视和贬低。
在中国有“剩女”一词。剩女的出现,极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势不可挡的社会规范——结婚生子。
但是剩女们是真的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吗?
并不是的,她们特有的生活经历和相对的经济独立性,使她们更清楚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伴侣。她们的优秀让她们可以不通过牺牲事业的方式去换取结婚的机会。
关于婚姻
在你身边,是否存在这样一种人,她们就像旋转的陀螺一样,永远围着丈夫、公公婆婆和孩子转。
换言之,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中国的女博士通常被称为“第三性别”,因为很少有男人愿意同她们结婚,甚至学术同行也是这样。据一位已经订婚的知情人透露,高学历女性所受的教育和工资级别,使她们能够达到同男性精英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后者更喜欢容易驾驭的妻子,往往对她们敬而远之。男人不想“上娶”,女人不大可能“下嫁”,父母通常也从中作梗,两边因此更不情愿。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就会逐渐降低结婚比率。即使夫妻两个人能合得来,如果他们双方的家人合不来,他们的婚姻也长不了。
从社会角度来看夫妻是否般配,仍然常常比他们作为生活伴侣有多和睦更为重要。只要他们的婚礼办得很气派、非常热闹,让双方家人感到有面子、心安理得,这就大功告成。保全面子仍然极为重要,很少谈到性和性行为方面的问题。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对于为结婚而结婚这一观念和行为已经日益变得无法容忍。
婚姻更像是股东会议,许多不同意见都想占上风,影响最终结果。
关于生育
由于中国缺乏安全保障体系,使得子女成了父母的未来依靠。这意味着让子女到一定年龄就要结婚,而且还要娶得好或嫁得好,这已经成为舒适退休生活的重要保证。
生育率低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在中国按着中、上层社会阶层的要求养育孩子的费用很高。有条件的父母舍得为独生子女花钱,为他们聘请私人教师,送他们去国外读书。这样的费用加一起数额很大。如果再增加一倍,势必使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中国社会目前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使孩子拥有最大的成功机会,许多父母认为不能因为再养一个孩子就使他们能够为一个孩子提供的机会大打折扣。
正是由于社会的男女角色不平等分配,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压制,导致她们在职业发展与家庭中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但是现如今的年轻女性,她们的存在正起着重要的作用:协调经济、减少贫困、降低婴儿死亡率、减少家庭暴力和饥饿现象等等。如果国家无法正确对待女性选择不婚不育的原因,导致优秀女性要在异国他乡更加努力地寻找工作机会,寻找自己期盼的爱情与婚姻,这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单身时代》读后感(十):爱情:单身时代的奢侈品
我曾经看到一个新闻,说山东一姑娘,由于母亲索要20万彩礼,导致一直没能出嫁,结果一蹉跎,转眼就40岁了,还是待字闺中。
当时我也就当笑话看看,还跟朋友调侃:中国式结婚,总少不了三样:房子、车子和钱。
但是如今再看,忽然发现身边未婚姑娘比比皆是,不乏有才有貌的佳人。为什么她们结个婚就这么难呢?
在《单身时代》这本书里,收录了4个不同背景的中国姑娘的故事,她们都单身着,也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她们的真实状况,是万千中国女性的缩影,也让无数单身女生感同身受。书中还进一步探讨了单身女性背后的社会背景,以及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未来可能有的挑战。
《单身时代》作者玫瑰,纽约大学新闻学硕士,精通五种语言,曾在不同国家担任记者,也曾在北京做了5年的自由撰稿人。她探访了多名中国未婚女性,最终写成这本书。作为记者,她克制而冷静地分析,作为书中主人翁的朋友,她又有自己的观察和情感。
四个女生,迥异的背景,相似的困境
书中有四位女性,虽然她们的背景千差万别,但她们都面临着同一个困境:未婚。
就算她们本身不认可这是困境,但是来自社会或者家庭的压力,也让她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
克里斯蒂,34岁,家中的独生女,在经历重点大学毕业的数份工作后,她开办了自己的公关公司。具备超强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她,在物质上已经没有什么缺憾,也能轻松带父母出国游玩,在旁人眼里,她就是父母的骄傲。尽管如此,家人还是一直给她下“最后通牒”,要求她尽快找到一个男人结婚。
张梅,28岁,来自靠近哈尔滨的一个小镇,历史学硕士毕业的她,到北京找了一份私人语言教师的工作。虽然蜗居在一个距离公司一个半小时的小房间里,还要跟另外8个女生共用洗手间,她依然感到自由和快乐。然而,父母却一再催促她回老家,尽快完婚。
艾薇,27岁,拥有一双大长腿,出生在一个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戏剧学院毕业后,她成为了一辆开阿斯顿马丁轿车的男人的情妇。她也会计划结婚,但那是在她的情妇生涯结束后。
琼,27岁,北京姑娘,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在国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回到了北京。学历高在找工作方面是优势,但在婚育市场上却不见得,这导致琼的家人心急如焚。
如果给这四位姑娘打上标签,你会发现克里斯蒂是富有,张梅是勤奋,艾薇是漂亮,琼是聪明,但她们共同的标签“剩女”却如同一道阴影,挥之不去。
是什么造成了剩女困境?
传统的观念,制约着女性的婚恋权利
1949年,15岁以上的中国女性文盲率是75%,1980年降低到10%,现在这一数字是全世界最低。由于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继续就读的比率为60%。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可以看到,书中四位姑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她们也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但越是如此,越是跟传统社会格格不入。
因为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是持家的代表,甚至一些成功男性也更喜欢听话的、柔顺的妻子,甚至会要求妻子成为全职主妇。
加上“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的危机日益严重。从某种角度来说,女性在传统观念里依然是生育的机器,过了30岁,生育力下降,所以在婚恋市场上也就更加处于劣势地位了。
家庭的压力,割舍不掉的亲情关怀
这一届父母,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而在那个年代,拥抱和亲吻都是可耻的,涉及到个人感情的行为,都被批评为“生活作风有问题”。
鉴于父母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浪漫主义爱情(又或者有,但很少),对于孩子们的爱情虽然心态开放了些,但依然有种完成任务式的紧迫感,特别是当他们的社交网络充斥着同龄人晒的孙子图,或者熟人见面的三问候“你闺女恋爱了吗?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的时候,他们的这种紧迫感就更强烈了。
同时由于安全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很多父母都还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所以孩子是不是能嫁得好,是决定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健康的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了儿女,比如张梅的母亲,每次给女儿打电话都逃不开追问恋爱和结婚这个环节。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父母急于将女儿“泼出去”,却没有考虑到女儿的感情需要,甚至有时候会伤害女儿的感情。
中国式结婚,逃不开的物质压力
就像前面说的,房子、车子和钱,是中国式结婚的老三样。在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聘礼的传统,婚礼的隆重程度也直接代表了结婚双方家庭的面子。
当爱情遇上聘礼,有时候却如此不敌。我们都听过很多穷小子因为买不起房,被迫跟女友分手的事情,说不定你现在从身边找找,还能找到几个真实案例。
当今社会急剧发展,特别是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增大,很多年轻人只能保证让自己过得舒适,如果结婚需要配备老三样,那它就变成了奢侈品。
你懂的,奢侈品只是点缀,无法拥有的时候,看看就好。
未来,她们在路上,你呢?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
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她们依然有她们的坚持和信仰。
克里斯蒂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相亲之后,尽管父母不希望她继续深造,她还是开始攻读长江商学院MBA课程。
张梅爱上了自己的学生,一个日本男人,她勇敢地踏上了日本的寻爱之旅,她会成功吗?
艾薇结束了情妇生涯,有一位富二代和一位医生都对她有好感,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琼在香港一家顶级律所找到了工作,博士女的春天何时会来到?
不管怎样,她们都在追寻的路上。也许,她们就在你的身边,或者,就是你真实生活的写照。
祝福每一个人,都能在不放弃自我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