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胡十六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五胡十六国》读后感精选

2021-02-27 02:1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胡十六国》读后感精选

  《五胡十六国》是一本由[日]三崎良章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胡十六国》读后感(一):几处技术性错误

  其一,P126 “......于三六八年一月将慕容冲杀害。”

  应为 “三八六年”

  其二,P128 “(第186页【系图11】)

  应为 “图10”

  其三,P194 “......慕容皝的弟弟慕容仁以辽东的平郭(今辽宁省盖州市)为根据地对抗慕容“皇兆”。”

  不知皇字旁加兆为何字,疑应为“皝”

  《五胡十六国》读后感(二):简记

  第二章检索了一下五胡、十六国的用例,认为二者的固定化都是13世纪(南宋)以後的事。

  第四章分析君主称号,着重谈了作为准皇帝称号的天王号,并且把十六国依君主称号不同划分为两种,一种有五德历运的意识,占领过中原地区,一种没有,体现了不同的国家意识。

  第五章讨论十六国徙民的规模,以後赵规模最大,北魏建立以後反而减弱。

  第六章利用甘肃、辽宁两地壁画墓,反映当时民族融合的现实。

  好像比较新鲜的看法也就这些了,其他的看史料或者一般的教科书也差不多。

  《五胡十六国》读后感(三):新视角能避免偏见

  对当时的情形有了另一种理解。中国历史上从“八王之乱”开始,其后“五胡乱华”,成为耻辱年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混乱和融合,确实容易造成思想的迸发。

  社会一旦解体,人们开始对支撑自己的轴心思想(如当时的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因此,出现了批判儒家理教的风潮。当时魏晋风范基本如此。 此后,社会接纳了新的适应发展进程的轴心思想(佛教),将其作为能庇护自己的国家的替代品。这一过程中,恐怕五胡融合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后来佛寺越来越多,供养也成为剥削,也积累成为问题。历史继续向后推进演变。

  从新视角看历史,可以避免偏见,挺好的。

  《五胡十六国》读后感(四):整体不错!

  今日读完《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民族大迁徙》,作者为日本的三崎良章,刘可维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5月1版1印,32开297页,定价36元。本书是《世说中国》丛书之一。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史学界所谓“第一帝国”与“第二帝国”之间的过渡期,一般从刘渊建立匈奴的汉,到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为时一百五十多年,目光都聚集于中国的北部,也就是传统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在此时期,中原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由胡人居于最高统治地位的政权,打破了“胡人焉得为天子”的传统政治局面,多个少数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纷纷崛起,正如作者所言,(p2)“五胡十六国是一个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强调自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社会与文化,进而形成新的中国的时代”。多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展示自我,说的真好!这一时期出现的(P229)“十六国”是一组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国家群。时人固然认为是“神州陆沉”,然而从后人的目光来看,也未尝不是边境少数民族为华夏族增添了新的富有活力的生命力呢!

  作者视野广阔,也从小处着眼,细节考证也很认真。自然也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如(P24-25)作者讨论了使匈奴中郎将和护(羌、匈奴、鲜卑、乌桓)中郎将(校尉),但似乎少说明了一点,即“使匈奴中郎将”出现的时候,汉匈还是以平等的敌国之礼的态势,而出现了“护”某某官职的时候,应该就是少数民族接受中央汉政权的有效管辖或名分羁縻,双方的态势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了。脉络清晰,配图恰当,值得一读,故3日读毕。当然,白璧微瑕,书中也有一些翻译、编辑或语句上的问题。 P78第一句:最终,石勒的侄子(也作为其弟弟)的石虎的军队捕获了刘曜......括号后“的”字似应去掉。 P160倒数第五行“此建康市为甘肃省酒泉市”前面的“市”字应该去掉。 p194 倒数第二行“皇兆”字应为“皝”字。 p255 引文《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根据最新标点规范,中间应略去省略号。 p256页 “姚苌之子姚泓”应为“姚兴之子姚泓”。

  总体值得推荐!

  《五胡十六国》读后感(五):了解这段历史的指南

  五胡十六国 1.在公元前后各二百年的时间内,统治中国长达约四百年的汉帝国于二二〇年彻底灭亡。此后,直到六世纪末隋文帝统一中国的约三百七十年间,在中国曾同时并存过两三位或更多的君主,有时甚至还有非汉人的君主,这就是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在三世纪末期至五世纪中期,中国北部进入了最多曾有十个国家并立的、被称作“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时代。而且,这一时期,不仅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以匈奴为首的多个少数民族也非常活跃。在同一时期的欧洲,由于日耳曼民族的迁徙,罗马帝国开始衰退并分裂为东西两部,日耳曼民族的部族国家逐步建立。而当时的欧亚大陆也正处于一个所谓民族的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居然持续了将近四百年,这倒挺让我惊讶的,这主要是因为历史课本上关于这一段历史只有寥寥几页,远不如汉唐等标准的汉族王朝占用的篇幅。这给人了一种错觉,仿佛分裂是短暂的。历史课本的倾向也充分说明了政治上的大汉族主义倾向。 2.举例来说,在这个时代建立于中国大地上的诸国家,以及中国国内的诸国与朝鲜半岛、西域等周边诸势力之间,构筑起了以册封关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世界帝国”唐王 朝的成立正与此有关,甚至支撑着唐王朝的各项制度,如作为军事制度的府兵制、土地制度的均田制等,其源头均可追溯至五胡十六国时代。另一方面,如果关注到墓葬中 的画像和俑等,可以发现相对于汉代女性所穿的由上衣、下装连在一起的宽松的深衣而言,这一时代以后的女性则着短上衣与长裙子组成的长裙短衣,皮肤裸露在外的部分 较多。另外,男女均穿着像裤子一样胯部分开、便于骑射的椅褶服,即使在女性中也开始兴起骑马、打马球等活动。而且,佛教在这个时代的普及使得不见于西汉都城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佛教寺院景观出现在了唐都长安之中。像这样在政治,社会、宗教上的变化是通过五胡十六国时汉族、非汉族的大规模迁健、融合形成的,也就是说, 五胡十六国正是造就了此后中国的重要因素。 我一直有个疑问,问什么唐代社会风气那么开放,为什么佛教在唐代达到了鼎盛,这并不符合汉族人的民族性格,汉族人保守内敛,不信鬼神,这在宋明时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但是知道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就明白这些文化元素都是少数民族为社会注入的。唐代的社会风气也就有了根基。 3.前凉的张骏维持了一种非常微妙的政权形态,即在形式上臣属于后赵、成汉、东晋的同时,在实质上又保持着独立的立场。 这种一

  《五胡十六国》读后感(六):一书了解中国最乱的时期——《五胡十六国》读书笔记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也最让人忽略的历史阶段,这150多年间,中国北方政权此此彼伏昼夕更迭,东晋政权偏安一隅,维持着中华第一帝国(高晓松的说法我认为有点道理,从秦统一到南朝陈灭亡)的一点文化血脉。

  历史书更喜欢那些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放屁,盛世个鬼),花团锦簇昂扬向上。

  但在这混乱中,孕育着中华第二帝国(同上,从北魏至唐灭)的种子,此时的第一帝国,清谈成风,门阀贵胄如铜墙铁壁禁锢着这个行将就木的帝国,魏晋宋齐梁陈,谁上来都救不了它(它的事儿我们改天再说)。

  此时的中原,主要是以陕西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以河南为中心的关东地区,成为了“五胡”争夺的关键之地,前赵与后赵,前燕与前秦,后燕与后秦,北魏与夏,都曾分别占领东西两边,形成对峙之势。

  这种对立又是流动的,后赵占领关中灭前赵,而前燕又从东北方来造成后赵退缩至西边。

  诸如此类的政权变动,是此书第三章着力介绍的,也占了本书最大的篇幅。有意想了解各个国家的源起至灭亡,这一章可以作为参考,也因为是日本学者写的通识类书籍,不比中国学者的专著那般难读,完全可以作为故事书来看。

  所记录的二十三个国家无一例外,在创始人去世或即将去世时,继位者立马纷争不断,杀弟弑侄,毫无新意,得来的王位不过二世就被灭,仿佛二倍速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以前秦统一北方又分崩离析为界,

  中原之前为前赵、后赵、前燕,之后为后秦、后燕,

  北方拓拔鲜卑之前为代,之后为北魏,

  西北甘凉地区,之前为前凉,之后为后凉,后分裂为南凉、北凉、西凉,合称五凉。

  东北在后燕被北魏打散后由后燕残余占领,后被北燕占领,被打散的后燕还有一部分留在山东半岛,为南燕。

  西南之前为成汉,之后被东晋占领。

  至于西秦流亡政府,前、后仇池割据甘南青海,吐谷浑在西南高原兴起,不赘述。

  看这段配合社科院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一起效果更佳。

  中原地区关于这一时期的遗迹几乎无存,历来为兵家必争,建得快毁得更快,而西北因地处偏僻,局势较安定,大批中原儒生都逃到此处避难,而此时西域来的佛教徒,也在此观望定居,反而使这一地区文教昌盛,佛法精深。武威文庙是全国三大文庙之一,而佛教石窟也在此地到处开花(天梯山、文殊山、麦积山、马蹄寺、以及莫高窟~)。

  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工匠,佛教高僧,当世大儒,北魏统一北方后调了大批工匠开凿云冈石窟,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一股更实用更新兴的文化即将席卷中华大地。

  后记:

  看此书的动机是研究敦煌早期石窟,分不清朝代先后,找本通识书籍恶补一下,此书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但也因为是通识书籍,更以史实为重,深入分析不够,除了记一堆国名和人名(刘渊、石勒、苻坚、姚苌、慕容、郝连勃勃、沮渠蒙逊可以记一记,吹牛用),对这一时期成因(为何五胡此时南下),人口流动,民族融合,各部落起源,文化,为何多采用汉族官秩,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等等相关问题都没有更深一步的讨论。作为一本小开本不到300页的书籍来说,可以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入门书籍看。

  《五胡十六国》读后感(七):在十六国时期,除了十六国之外还有哪些政权?(比较全面的简略总结)

  国名 首都 年代 开国者 末任君主 灭亡者

  仇池王国 仇池 296~371 杨茂搜 杨纂 前秦帝国

  丘汉帝国 江夏 303~304 丘沈 丘沈 晋帝国

  汉赵帝国 离石-黎亭-蒲子-平阳-长安-上邽 304~329 光文帝刘渊 摄政太子刘熙 後赵帝国

  芒荡汉帝国 马兰山 309~309 刘芒荡 刘芒荡 晋帝国

  略阳公国 略阳 310~319 蒲洪 蒲洪 晋帝国

  胡楚公国 竟陵 312~319 胡亢 杜曾 晋帝国

  虚除秦王国 陇右 316~320 虚除权渠 虚除权渠 汉赵帝国

  辽西公国 令支 318~338 段末秠 段辽 前燕帝国

  句渠秦王国 阴密 320~320 句渠知 句渠知 汉赵帝国

  陈凉王国 上邽 322~323 陈安 陈安 汉赵帝国

  後辽东公国 平郭 333~336 慕容仁 慕容仁 前燕帝国

  侯子光帝国 杜南山 337~337 侯子光 侯子光 後赵帝国

  范贲帝国 成都 347~349 范贲 范贲 晋帝国

  黄韬帝国 豫章 348~348 黄韬 黄韬 晋帝国

  冉魏帝国 邺城 350~352 冉闵 冉智 前燕帝国

  段齐王国 广固 350~356 段龛 段龛 前燕帝国

  刘显帝国 襄国 351~352 刘显 刘显 冉魏帝国

  张秦王国 宜秋 352~352 张琚 张琚 前秦帝国

  段勤帝国 绎幕 352~352 段勤 段勤 前燕帝国

  安国王国 鲁口 352~354 王午 吕护 前燕帝国

  苏林帝国 无极 352~352 苏林 苏林 前燕帝国

  刘晋王国 平阳 353~353 刘康 刘康 前秦帝国

  北成都王国 南郑 365~366 司马勋 司马勋 晋帝国

  弘汉王国 广汉 370~370 李弘 李弘 晋帝国

  张蜀王国 绵竹 374~374 张育 张育 晋帝国

  西燕帝国 华阴-阿房-长安-闻喜-长子 384~394 慕容泓 慕容永 後燕帝国

  鲜于赵王国 行唐 385~385 鲜于乞 翟成 後燕帝国

  度支山-枹罕-南安 400~431 武元王乞伏乾归 乞伏暮末 胡夏帝国

  後匈奴王国 西平 387~? 康宁 ? ? 翟魏帝国 黎阳-滑台 388~392 翟辽 翟钊 後燕帝国

  刘黎帝国 皇丘 389~389 刘黎 刘黎 晋帝国

  魏揭飞王国 杏城郊 389~389 冲天王魏揭飞 冲天王魏揭飞 後秦帝国

  法长帝国 白狼城 390~390 法长 法长 後燕帝国

  窦秦王国 野人堡 393~393 窦冲 窦冲 後秦帝国

  南乌桓王国 南皮 398~399 张超 张超 北魏帝国

  广秦王国 乞活堡 399~399 符广 符广 南燕帝国

  张翘王国 行唐 402~402 张翘 张翘 北魏帝国

  王始帝国 泰山 403~403 王始 王始 南燕帝国

  桓楚帝国 建康-江陵-涢县 403~405 武悼帝桓玄 桓振 晋帝国

  谯蜀王国 成都 405~413 谯纵 谯纵 晋帝国

  曹龙汗国 蒲子 413~413 曹龙 曹龙 北魏帝国

  北晋王国 河西 414~414 司马顺宰 司马顺宰 北魏帝国

  率善王国 上党-河内 415~416 白亚栗斯 刘虎 北魏帝国

  曹弘汗国 平阳 416~416 曹弘 曹弘 後秦帝国

  洮阳公国 洮阳 417~419 彭利和 彭利和 北凉王国

  《五胡十六国》读后感(八):叹息和感恩

  上学的时候,历史老师总是在说,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对算得上是其中非常非常典型的时期。 没想到,再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很深的看法来自于日本人写的一本书《五胡十六国》。 主标题看上去平淡无奇,甚至连一丝的感情都没有,而副标题才是重点明确,中国史上的民族大迁徙。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迁徙总是真实的。 何况,离开舒适区,总是有些恋恋不舍,怀旧和执着成为了歌颂的重点,对故土深深的感情基础上,对新的生活居住地的建设,繁荣才是最大的“后果”,也是不经意之间的功劳。 认真的说,每个朝代,如果可以称呼为朝代的话,更迭的太快,快到大家都没记熟年号和各个的主政官。 算起来,读书最后的就是收获,对历史的收割可以看做心得吗? 很难说,毕竟在过程中,不断冲击的思想还有因之而生的思考,收获更大,也是一种真实的副作用吧。 生在和平年代,更要懂得感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