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9 03:3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是一本由郭建龙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一):可惜现在审查越来越严,要是能有地图就更好了

  原来是有地图的,生生被删掉了,好可惜。

  只有文字的话,看着确实有点费劲。不过好在我买这个书也不是为了背地理知识的,它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眼界上的扩展,为了横穿几千年的历史,作者站的角度很高,很多视角都很有意思。

  看完之后,觉得还是叶老师总结的到位, “本书未必非常专业,但是思路开阔、犀利独到,常常一语中的。对于从简单系统中成长的我们,如何理解作为复杂系统的历史,我们最缺少的可能不是专业话术,而是打开脑洞和视野的思想。” 。

  作者说建议搭配谭其骧的《历史地图集》,好吧,我又被安利了。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二):地理与历史碰撞的火花

  郭建龙老师的历史密码系列已经出到了第三部,这部《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作为三部曲中的终篇,与前两部财政密码、哲学密码一样,都选取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来梳理两千余年历史,这次郭老师将目光投向了地理。乍看来,地理与历史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学科,但往往有趣的是,学科之间的碰撞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古至今,战争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甚至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地利”排到了“人和”之后。而郭老师却指出,“天时”与“人和”都是稍纵即逝的,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因素,只有“地利”是客观存在、相对固定的。《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以南宋时期蒙古人的一次跨越数千公里的大迂回战略部署做引,解读了两千多年来的重大军事战役。观察历代战争的部署与走向,分析古人如何利用相对固定的地理因素,充分发挥主观力量,去改变、创造战争的优势;或是因为缺乏对地理条件的宏观理解,而错失战争的先机。

  人也说:“当局者迷”。身处自己的时代,除了少数具有大智慧的军事家、统治者,普通人很难离开自身所处的区域,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更别说联动“天时”与“人和”去进行有开创性的军事部署了,加上受科技的局限,地理环境因素对战争走向的影响更是无限放大。但作为现代人,当我们跳出时间与空间,用更宏观的视角纵观古今,思考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惊喜收获。

  书中提到,军事战略和规律是随着人们地理视界的打开而变化的,不同时代的战略家因为当时地理中心的不同,所考虑和选取的战略中心都不尽相同。战略重点从最早的北方关中地区到长江地区,又回到关中地区,继而转移到边缘地带。纵观古今,地理条件虽然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但却一直是赢得战争的重要保障,更与军事部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各朝代著名战役的分析,郭建龙老师试图从中总结出战争逻辑,让读者对中国古代的地理和历史有个脉络性的理解。更为难得的是,与前面两部作品相比,战争密码结合了许多地理考证,使得阅读成为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收获更大。唯一的遗憾便是书中本有的地图被取消了,如果缺乏地理知识,可能阅读起来会觉得略微抽象,需要搭配地图来看更能事半功倍。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三):大意失荆州就是断了诸葛亮的一臂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四):解密战争的胜败密码——地理

  有人的地方必有战乱,两千年的帝国,就有两千年的战乱,战争是各个时代君王登基必不可少的程序,但意义却大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扩张国土领域,有的是为了防止被侵略,有的则是满足自己的野心,但是对于百姓而言,战争却不是一个好东西,给人类造成破坏和伤痛,但是人类却不得不通过战争来重新分配利益。其实战争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也并不是全部都是坏的,有积极的一面,将国家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市场,因为只有市场统一才是人类的福祉。

  那就是地理,这个地理包括很多,全书围绕着地理开展,共讲诉五个时代,有关中时代、分裂时代、失衡时代、中原时代、帝国时代,讲诉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对战争的重要性,当然这里面抛开了所有的人文以及其他的可变的因素,本书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的详细演化过程,探讨每一个时代的军事关键点,寻找那些成功者的失败者的秘密,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央帝国王朝是如何成长,如何发展,甚至如何衰败的。阅读军事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近两千年的军事战略演化史,更能在阅读历史的同事,还可以知道每一场战争背后的逻辑所在,只有了解了客观的历史,才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纵观战争历史,从路路战争到海陆空的联和战争,有人也许会说未来战争不一定就是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因为在海上和空中,地理的优势不复存在,但是未来的战争如果发生在海外,制空权与制海权依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可战争一旦回到本土,或者占领土地与建立政权的阶段,决定性的,让然是千年不变的山川地理。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五):军事与地理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六):为什么萧何首先想的是要拿到秦宫室中的天下图籍

  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立作家郭建龙,创作有所谓“帝国密码三部曲”,即《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和《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其中,《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意在以技术化方式——即是剔除了主观等因素——的方式来解读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直到清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背后的战略考量。战争的双方会有变化,但其中所隐含的战争大局观变化却并不多。虽然《说文解字》上对“武”字的解释,即所谓的“止戈为武”未免过于草率,但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的愿望却是好的,这也符合《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意。

  战争与和平,似乎可以称之为人类历史上两大永恒的主题,世界范围内如此,中国历史上也是如此。相对来说,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中国之外其他著名的战争来比较,可能相对来说更加注重战略谋略。但凡著名的对全局有影响的战争,都不仅仅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总是基于各种各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后来看,往往具有可总结性、可借鉴性,战争艺术的称谓也由此而来。

  《孟子·公孙丑下》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郭建龙在《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中对此也进行了阐述,却意不在此。他是想用纯技术化的方式,即重点考察以地理为基础的军事战略,从而找出各种各样的军事战争中的规律性因素——亦即他的考量所在,就是所谓的“地利”因素。这一因素,即可以客观存在、因势利导;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精心创造。

  郭建龙认为,与人们强调人心所向不同,乱世时期的战争,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反而是地理。所以刘邦进入咸阳,其他人想到的是财富,萧何首先想到的却是秦宫室中的天下图籍。是萧何不想拥有财富吗?不是,是他知道,掌握了天下图籍,就拥有了一枚不估量的财富“钥匙”。那些看得见的财富有可能转瞬即逝,但总有一些隐性的“财富”是不变的,而且可以带来更大更有价值的财富。

  战争可以有很多次,成功者与失败者也有很多个,但所以成功或者之所以失败,关键性的原因却往往只有几个——这就是所谓的“战争密码”。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七):在现代战争中,中国的军事战略要地是哪里?

  由于热兵器的出现,现代战争已经无惧地理和天气的影响了,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通过卫星和雷达的引导和控制,武器可以无惧高山、河流,甚至国家、海洋的阻隔,精确的打击敌人。战争已经由冷兵器时代的三维地理变成了现代战争的二维地理。然而,2014年一则新闻“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幅3D地形图”成为当时的热点。

  为什么在具有现代化通信的今天,精确的地形图仍然如此重要?如果读过郭建龙的《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就能够在其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读完此书后,也许读者还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问题,这样来问:“在现代战争中,中国的军事战略要地是哪里?”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了解古代的军事地理是更好地认识当代军事地理的重要条件。”郭建龙的《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论述的就是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讲述的是地理地形在中国古代政治兴亡和军事战争胜败中的重要性,讲述了2000多年来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的进化史。从全书来看,其专业性虽然不强,也没有对古代军事地理作详细的考察(更详细的可以参看《中国历代战争史》),然而其视角和作者本系列的其他两本书(《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和《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一样,都是比较独特的。

  在《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开篇中,作者就提到他不会对军事战略战术和人心向背等战争的其他因素进行讨论,而是突现分析在政治兴衰和各个军事事件中地理因素的重要地位。虽然这很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地理决定论”的印象,但地理因素在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中确实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指出,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要地的重要性与天下的统一与分裂、一朝一代的兴与衰、存与亡,对内对外的战争中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孙子曰:“战不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历史的兴衰与交替有其必然规律,然而历史又是无序、随机和偶然的,众多偶然事件也会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由于地理的原因而造成的偶然事件,也同样影响到了历史的轨迹。在后周宋时代,由于没有占据了“地利”,虽然赵匡胤建立了宋朝,获得了成功,然而“地利”的缺失一直影响了从北宋到南宋的政治和经济,其最终结果也是悲惨的(郭建龙《汴京之围》)。假设,如果周世宗没有突然病故而是夺回了燕云十六州,如果宋太祖迁都了洛阳,也许中国的历史发展会是另外一种模式。这些偶然事件虽然是政治事件,但是其地理因素对后续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虽然此书立意和视角都很独特,提出了地理地形在中国古代政治兴亡和军事战争胜败中具有不可更替的重要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险,可恃而不可恃也。中国古人对于地理险要对政治兴亡的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吴起对魏武侯说过:“在德不在险”,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军事支撑体占据一定优势的前提下,因地设险,防患于未然,险之可恃也。然而,最终决定政治兴亡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科技等军事支撑体,而非地理因素,因此险也不可恃也。

  由于本书是一本军事地理方面的书, 如果没有地图的辅助,看本书是一种痛苦,相当于白看。然而,可惜的是因为某种原因,《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没有任何的附图,让人看完后一头雾水。所幸,我拿到书的第一件事是看了本书的后记。建议一定要结合有地形图的地图(在线地图有3D地形图)看,只有简单行政区划的地图对理解书中的战略、地理和大势是没有帮助的。我看的是《中国历代战争史地图集》,其中不仅有地形图,还标注了战争双方的行军路线,对于理解本书帮助极大。

  与之前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和《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一样,本书还是给我虎头蛇尾的印象,特别是明清战争部分。虽然作者也在书中指出,清军在中原作战时利用的山川地理在之前的章节中已经讲过和涉及,然而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阐述和展开,将能够进一步的加深本书的主题。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八):古今兴亡多少事,都付山河地理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自古就萦绕在我们耳边的话,决定了我们绝大多数人对战争决定因素的认识。而郭建龙在«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中,向我们展示了大量战例,无论是通过占领“形胜之地”,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还是跨越天堑,出其不意的对敌人以突袭,依靠的都是对地理重大作用的认识,以及对未知地理的探索和利用,由此揭示了古代中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乃至实现王朝更替真正的获胜密码 -- 军事地理。

  郭建龙将中国历代的军事战略分为了五个阶段:

  (1)关中时代: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为王,联合巴蜀;

  (2)分裂时代:三国至南北朝,长江为界,南北对峙;

  (3)失衡时代:隋和唐,关中再次成为了争霸天下的决定性砝码;

  (4)中原时代:宋和明,王朝的统治中心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郭建龙列举了各朝代的统一战争以及重要的内战,探讨了每一个时代的军事关键点,并试图总结其中规律性的因素。这本书史料扎实,浅显易懂,是普通读者入门军事地理的优秀著作,尤其是郭建龙几乎亲自走遍了书中主要的战场进行实地考察,其严谨细致的态度令人敬佩。

  回顾古代战争得失,是为了给予今天的人们以启示和警醒。时至今日,地缘政治已成为国际关系考量的重要因素,而军事地理也早已从江河山川变成了海权、空权甚至未来将是外太空权的争夺,虽然我们身处和平的环境,但战争的阴影却不曾远去,我们既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也要居安思危,保持警醒。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九):一部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军事战略分析的通俗作品佳作

  由于中国历史的叙事特点,虽然保存的史料成千上万(由于中华帝国历来有为前代修史的传统且官方非常重视修史的传统,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其古代史料保存的完整性是超过其他地区的。古代希腊罗马的私人著史数量极多篇幅也不少,但由于西方缺乏官方主导修史的理念且文明变更坡度大。故希腊罗马中世纪前期保留的编纂史料书籍遗失的很多,很多都是不完整的残卷),但对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史的研究者来说,很明显缺乏能够复盘战役探讨战术的足够军事史料。西方军事研究者可以通过凯撒等将领的回忆录来完整复盘每一战役双方的动态和战术对峙。而在中国,由于史家秉笔的基本都是不熟军务的文人,所以具体战役进程都是一笔带过,例如东方坎尼长平会战一样的伟大会战,往往在正史中记载也就几句话而已

  正因如此,故中国战史要做到一定的别有特色而不是简单的照抄史料,则多从历史地理处着手,用历史地理上的分析来补战争史料记载的不足,这点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史念海,宋杰,饶胜文,胡阿祥等诸君的各种有关于军事历史地理的学术著作无一不是如此角度阐述,此书也并不例外,只不过语言更通俗化而已

  比如此书叙述长平之战(该书第30页),叙述赵国长平防线一共三道,廉颇在最西面防线失守后,其退居建立在山脊上的石长城,但为了形成纵深,他又在石长城以西,沿着一条叫做丹河的谷地构建了一条新防线,丹河防线位于失守的西防线的东面和石长城的西面,是位于中间的一条防线。如果丹河防线失守,赵军则可以全体撤退到石长城进行防守,处于可进可退的阶段。而赵括接手后,被白起诱出石长城,赵军被秦军包围在西防线和东防线之间(石长城),丹河防线其实只是沿着丹河的谷底,缺乏高度,成为瓮中捉鳖之势,最后被围歼。此处的描写和纪录片佳作长平之战的叙述差不多,显然比司马迁原文割裂的还原度要高的多

  类似此类的军事战略分析颇有价值,最近本人在阅读袁良义的明末农民战争一书中也颇有此感,该书在第二章的互相敌对的三个方面一章中对后金(清),明和李自成三方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详细探讨。得出李自成之失败在于冒进,因为在他的视野里并未出现后金这个对手。而明之失策在于多面作战,明曾有很多和后金暂和的机会以发展自己实力平定内乱(事实上几十年的农民战争中李张一直被明军以少打多,打的团团转,战损比都是一比七八,始终只是流寇。明对后金的战线崩溃,精兵亡降在关外,才导致明在农战战场上的失利),而明却战和不定,多面作战,结果被全面粉碎。而后金则沉稳的多,采取了是稳定后方,剪灭明枝叶,首先搞定朝鲜和蒙古,然后等待机会明寇大战,最终趁机定鼎中原。如果能把每个时代的战争都从战略角度和军事地理角度分析利弊得失,尤为可观

  类似这样的描述在该书中数不胜数,但作为一本几百页的书,自然不能如作者汴京一书般对每场战役描述的非常详细,且该书是呈现的前详后略的态势(从秦汉到宋多,明清一笔带过),但作者也说了,以后会对一些时期进行详细阐述继续出书,本人认为如春秋战国,三国,宋夏金辽,明清之际,太平天国等等都可以用历史地理和军事战略分析和复盘,希望作者带领团队再接再厉,再写好书。总之,本书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读后感(十):地理与战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往大里说是关乎国家的存亡、稳定的重要事务,往小里说是关乎百姓生死的事,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军事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具体体现则是将军、士兵、战争。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比较而言“地利”也就是地理因素是一个相对客观、相对容易量化进而比对分析的一个要素。故而,分析地理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地理、进而解读战争,这是一件非常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事,也非常开阔眼界。《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这样一本讲述地理与战争之间关系的一本书。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这本书大抵是以时间为轴线,按着地域的空间划分来分别介绍在历史上留下个浓墨重彩一笔的战争案例的。

  全书将军事战略的演化大抵分成了五个时代——关中时代、分裂时代、失衡时代、中原时代以及帝国时代。管中窥豹,我想以关中时代为例介绍下我对书中所述的“军事战略演化”的理解。

  关中时代,主要是指秦汉两朝。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的西安曾是十三朝的古都所在。所谓都城,则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在地理上其战略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西安能被这么多朝代选为都城,有其历史必然性。

  从早期的秦国来看,其主要领土就是关中平原。位于关中平原东面的函谷关、东南面的武关、西南面的大散关以及西北面的萧关构成了著名的“关中四塞”。“关中四塞”及其所在的四面大山构成了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在冷兵器时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有了这天赐屏障,关中平原易守难攻,这就为秦朝的征伐腾出了充足的兵力。在攻下西南方的蜀地之后,富饶的土地又为“战争机器”提供了充足的兵员和粮草。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了秦人足以对抗整个中原的战斗力。而这一时期,影响秦朝大一统的主要困难则是对中原地区基于地理要素的军事战略的“敢为天下先”的摸索。

  秦人基于地理要素的军事战略探索为汉朝人一统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汉初的楚汉之争、西汉时期长达数十年的汉匈战争,还是西汉末年光武帝的一统天下,沿袭的依旧秦人的军事战略——找一个地理上易守难攻的地方作为战争的大后方,通过发展生产来稳定大后方并为战争提供兵员和粮草补给,然后以战争的手段扩大“基地”范围,进而实现大一统。而他们所选的战略基地都是关中平原。

  关于这本书,美中不足的是少了些地图。虽然作者在后记中记述了去掉地图的原因,个人表示理解。但还是希望作者再版的时候能够将书中引用的古地名都能一一注解(现在本书放了一些这方面内容,但不够全面),这样就能让读者比较容易理解书中所述军事战略与地理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奥妙。否则,如我般非历史专业的“小白”读者只能对着地图和度娘做大量的功课才能读懂本书。

  一点拙见,与各位书友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