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双性人巴尔班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双性人巴尔班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7 03:1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双性人巴尔班的读后感大全

  《双性人巴尔班》是一本由[法]米歇尔·福柯 编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一):读后二三感

  1. 福柯将回忆录和根据回忆录改编的猎奇故事编在一起,其对比之烈,让人印象深刻。也由此反思固有观念所造成的异化可以到什么程度。

  2. 社会关系不断塑造性别,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性别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天生是为了禁锢社会的复杂和流动。

  3. 打破“性别二元论”,也许并不会解决所有的身份认同危机,但会舒缓一部分人的焦虑。未来不一定会越变越好,但也不能由此而放弃努力。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二):权力架构的人类世界,真正的自由选择究竟能有几分?福柯再次用真实文本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竟然是马歇尔福柯亲自编著的,对比了各类真实文本,从多角度栩栩如生地再现了19世纪末一个双性人的精神世界以及面临的客观环境,并提出了让人深思的疑问,权力架构的人类世界,真正的自由选择究竟能有几分?喜欢探寻人类精神世界,更加透彻认识自我的小伙伴,不容错过这本看似脑洞大开,实则平凡朴实的书,它不是小说,也不是自传,而是人类学的专著。

  :“方所”能把这本书放在畅销书一栏,真是真知灼见,这或许是我特别钟情这个书店的缘由所在。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三):社会真的需要一个确定的性别身份吗?

  本来抱着猎奇的心理打开了这本书,结果却发现没有任何猎奇的内容,就是一个同时拥有双性器官的人被误解的一生。整本书围绕这个案例详实地列出了患者自述、新闻报道、衍生小说及理论建构等诸多内容,试图将双性人巴尔班还原成一个具体的多面的形象,这种编排手法倒是对写人物小传或者事实梳理挺有借鉴意义。全书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社会真的需要一个确定的性别身份吗?提出两性的定义是便于现代社会管理(便于分类)还是真的遵循自然规律呢?巴尔班短暂的一生如果能拍成电影的话,那绝对比《丹麦女孩》精彩多了,试想一个拥有两套性器官的女性(男性)在全员女生的修道院里,以男性的心态和一个女生坠入了爱河,期间甚至还遗精了,但他(她)同时又很享受以女性身份融入修道院的生活,性别对巴尔班似乎不重要,他(她)只是想游移于两极以外中间地带的活生生的人,但社会迫使他(她)必须选择一种性别来生活,于是酿成了自杀的惨剧。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四):精神导师福柯

  一名品学兼优的女性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觉自己应该是男性而在追求成为男性的过程中走向自杀的故事 女性:生来被给予的性别(法律登记为女性) 性别被误解:双性人的生理特征 真实性别意识苏醒诱因:青春期两性情感的萌发 追求真实性别走向自杀的原因:从女性走向双性人再走向男性的过程中,社会将他禁锢在双性人 双性人定义的微妙差别:亦男亦女即认可一个人可存在两种性别,非男即女即只认可一个人只存在一种性别 结论:性别是在权力关系中被建构出来的,甚至先于法律存在,所以巴尔班后来即使法律上更改了他的性别为男性,仍无法完成向男性的转变。双性人在当时(不论任何时候)都是稀有的,社会对于双性人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样的只是都不能容忍和接受。当然,巴尔班当时也有另一个阻挠(其完成性别转变)的因素,即宗教上认为他的女性身体里藏着恶魔,混迹在女性(当时被认为最应该保持神圣纯洁的修女)中。他的自杀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并不是要怀疑一切,只是希望能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五):身份的陷阱

  正如后记而非福柯所言,在探索真实性别的过程中,是巴尔班本人在将自己的性别“真相”强加给世界。纯粹的生理欲望让他/她逐渐意识到了自己作为blacksheep的存在,但是他渴望寻找关于自己的“真实”的观念又何尝不是在社会话语中建构起来的——完全封闭的Lesbos毕竟是不存在的。要如何定义一个人的社会性别?要如何挣脱这种被诠释的命运? 巴尔班变成法理上的男人后终于意识到“我作为男性,被赋予了对女性性格的所有纬度所有秘密切身而深刻的认识”,“变形中的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形”,他终于无处安身,“被判永恒的孤独” 巴尔班是意识到了的——事实上也是对福柯前言的反驳和另类的证明,他意识到自己所选择的路是“怯懦的”,“特殊的秘密之爱”并非是在法官和医生的要求下变得不可能,而是因为在对二元性别意识的社会建构中成长起来的双性人对于律法中寻求身份认同的渴望变得不可能。但是他的尝试最终失败了,他也在临死前的手稿中无比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双性人的身份。他最终反叛了自己曾经追求的身份认同 福柯在拒绝“出柜”的时候想着什么呢?我们现在的性别运动是不是依旧处于某种律法强加的话语陷阱之中?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六):双性人巴尔班

  

书的整体结构比较特殊,是本合集,由福柯的前言+当事人巴尔班的自述+医生的记录+改编的小说+法桑的后记几部分构成,书本身不算厚,但因为多角度地分析和展现同一事件,读完给人感觉充分、深入且全面。

巴尔班作为19世纪最著名的双性人,大概他的存在为当时医学对雌雄同体性的研究提供了帮助。然而更重要的是,从社会意义来讲,巴尔班本人也成为寻求身份认同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了激烈的对撞,到底什么才是真实性别?或者说,我们究竟需要真实的性别吗?针对这个问题,法桑的后记提供了一些思考。

李银河老师曾普及过性少数群体,其中包括Transgender跨性别者、Intersexual雌雄同体人,以及Queer,指那些性倾向或性别身份不明、自己都不知道把自己归到哪一类的人。可见在实际生活中,性别身份并非非男即女、非黑即白这样简单的划分,如果人们能抛却自己浅薄狭隘的世俗观念,用兼容并蓄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概就不会发生巴尔班的惨剧了。19世纪的社会做不到,但随着科学和文化的发展,21新世纪的人们应该具备相应的思想和认知才符合时代的进步啊,可见相关教育普及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七):双性人巴尔班

  

书的整体结构比较特殊,是本合集,由福柯的前言+当事人巴尔班的自述+医生的记录+改编的小说+法桑的后记几部分构成,书本身不算厚,但因为多角度地分析和展现同一事件,读完给人感觉充分、深入且全面。

巴尔班作为19世纪最著名的双性人,大概他的存在为当时医学对雌雄同体性的研究提供了帮助。然而更重要的是,从社会意义来讲,巴尔班本人也成为寻求身份认同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了激烈的对撞,到底什么才是真实性别?或者说,我们究竟需要真实的性别吗?针对这个问题,法桑的后记提供了一些思考。

李银河老师曾普及过性少数群体,其中包括Transgender跨性别者、Intersexual雌雄同体人,以及Queer,指那些性倾向或性别身份不明、自己都不知道把自己归到哪一类的人。可见在实际生活中,性别身份并非非男即女、非黑即白这样简单的划分,如果人们能抛却自己浅薄狭隘的世俗观念,用兼容并蓄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概就不会发生巴尔班的惨剧了。19世纪的社会做不到,但随着科学和文化的发展,21新世纪的人们应该具备相应的思想和认知才符合时代的进步啊,可见相关教育普及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八):世间最好的信条是欺骗

  在“我的回忆”这一章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在欺骗,也都在受骗,这是世间最好的信条。”巴尔班说出这句话,是因为自己不平凡的经历,可这一句话却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巴尔班第一次在对神父说出自己的身体状况时,那位神父大惊,并告诉他,不要再向任何人说起这话,建议他撒谎,以便进入教会。

  试想,如果巴尔班撒谎,进入教会会怎么样呢?他肯定会活得很痛苦,但他将真实情况说出来后活得也并不轻松。

  如果巴尔班只是一个单纯的双性恋,或许还能更加轻松些,喜欢就是喜欢,仅此而已。悲哀的是他并非双性恋,他其实就是一个被忽略的男性,被当成女孩儿养育的男性,他喜欢的是女孩,明明就是异性恋。但就因为他被忽略,我们才能看到某种意义上的“双”性恋。

  在看到这本书时,我以为“双性恋”这个范围是心理上的,看完才知道,原来并非心理,而是生理。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也写道:“性属是一种性别效应——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性别,不是被携款刻在生物性中的,而是那最终赋予他身份的毫不含糊的性别。”可惜的是,巴尔班所在时代并不是这样的时代。甚至在修道院里,因为他的男性特征,他被修道院的女孩们认为是“恶魔”。

  试想一下,如果我自己是巴尔班,或许我会听从第一位神父的建议——选择撒谎,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可是也正是因为他对真相的不懈追求,才让雌雄同体这个概念得到进一步的论证。正是因为他的不幸,才避免了更多的不幸。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九):我们的“性别”真的需要别人来认同吗?

  书的一半都是来自主人翁巴尔班的自述(后来一直被叫作阿莱克西纳),在人们以及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女性的日子里被叫作卡米尔。 童年至少年时期,阿莱克西纳一直过着一种没有太大烦恼的生活,甚至还享受了几乎每个人都会享受的情感萌芽期带来的愉悦感。当然,那个当下,所有人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也是女孩子。 但他彼时的情感上,爱上的却是女孩子。因为情感的萌发,让他渐渐发现了自己身体的异样之处,真实性别的意识日渐复苏。 忍痛挥别自己的爱人走上“性别认同”之路的时候,他也绝不会想到他踏上的是一条无比艰辛、痛苦且无法回头的旅程。 “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所有的痛苦都有它们的位置,你却找不到一个角落来安置自己痛苦。它格格不入。它颠覆了所有自然的和人的法则。” 彼时的法律将阿莱克西纳的身份改称为男性,仓促的做回了“男人”。可是社会呢?最终却将他禁锢在了亦男亦女的双性人概念里。一位优秀的、勤勉的甚至可以称之为博学的完整的人,像被宗教迅速推出的某种不耻,很快淹没在了社会的“无法认同”里,最终用一只碳炉解决了自己和那些本不该自己承受的东西。 书中包含了编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前言,巴尔班自己的日记,以巴尔班为原型杜撰的小说,有关巴尔班的文献资料,以及当代社会学家的研究论文。 这些文字相互裹挟,冲击,攀升,最终落回到福柯在开篇的自问自答—— “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真实的性别吗?” “需要性别的不是我们自己。 是的,需要性别的从来都是这个社会,我们自己只要活成自己就好,因为爱也无关性别。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十):上帝面前,我们有多少个性别?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双性人的人生经历,读到最后一页我恍然,TA的“双性”人生起源于身体上的生理器官,而最后死亡时,TA的超脱属于精神上的雌雄同体。我看的过程中稍微理解了一点为什么会有酷儿,为什么会有跨性别者(如果是在中国,不,在中国也一定有这样的例子,即双性特征,但我看不到简直是一定的,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因为这样的事情不会被放上正规媒体,等等原因,都阻碍着这方面的进步。——其实也不难想见,连女性正常的性教育都无法获得的地方,谈论跨性别,也太惨淡了),TA们的人生,也许不能说惨?但是,或许上帝在创造时有自身用意?(如果我相信上帝)上半身多女性特质,下半身以男性特质为主,即使宗教,也没能拯救回TA的灵魂啊,作为阿莱克西亚·B,她如鱼得水;作为埃尔屈利纳·巴尔班,他抱怨连连,TA的文笔中是对往日生活的眷恋,但这种错置一时没法更改心理状况,难度系数非正常人可以想象。如果可以,我希望这样的双性人只出现在海棠市废文区晋江城,但现实中不会少这样的例子,那么,就需要我们为酷儿(勉强可以这么叫吧)事业继续努力了,关于人的社会性别,我们可以探讨的还有很多。

  :最初我以为是个百合故事,TA和萨拉的那一段感情,从TA的自述中,我也觉得TA的女性气质更多一点,但是后面的外部探究无一例外地认为这是个异性恋的故事,我认为这结论有待商榷。这种恋情模式,与目前我所了解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对应不上,既不能否认B当时自以为的女性身份,也不能忽视TA体内的雄性激素对其性向的影响——至今有对这方面做出探究的论文吗?

  :还有,在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傲慢,我无法形容看到《XX独立报》的最后一句:“……我们谈论的不再是年轻女教师,而是我们的年轻同胞。”

  ……

  女教师怎么了?她就不值得关注了吗?而看到一个男的就这么欣慰,是只有男的才被你们看作是“同胞”对吧,你们的报纸是只卖给男性吗?如果不是,那么,你们有什么理由,把人类的另一半排除在“你们”之外!写日报的编辑,即使不是把女性看做另一个物种,也对她们隐隐怀有敌意。

  所以,即使是男女平权的路都还要很远,福柯已经来探究跨性别者了,超前得过了头,却令人敬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