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史诗》经典读后感有感
《疫苗的史诗》是一本由[法] 让-弗朗索瓦·萨吕佐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疫苗的史诗》精选点评:
●没有想到疫苗的发展史如此的引人入胜,其中有科学家们的无所畏惧的探索,经验假设,动物试验,自己及亲属试验,后遗症质疑,力排众议。。。尽管自闭症,艾滋病等等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蹭上疫苗的热度,尽管佐剂的使用导致铝含量和汞含量的疑问,广覆盖疫苗给绝大多数人群形成的保护是毋庸置疑的。科学的美妙之处在于排除法,逻辑推锂,假设验证,严谨的过程带来的成果总给人类带来惊喜和收获。
●可能是面对这些年关于疫苗的种种质疑、偏见、舆论,以及夹杂其间的利益博弈的某种回答。 虽然是医学话题,但从写到译,都通俗且优美,书中绝没有复杂生僻的医学程式,有的就只是非常具体生动的人和事,很多疾病和事件也会感觉非常熟悉。萨吕佐的语言是镜头式的语言哈哈哈。
●更像是一本关于疫苗发展的故事。通俗、易懂、有趣,值得一读。
●即便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疫苗却依然面临争议。不过在基因技术完善之前,它还是最有效的那个手段。
●疫苗最近是个热门话题。了解一下它的历史,能够更客观全面的看待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
●开头非常吸引人。翻译很好。
●减毒活疫苗的优势在于接种之后,病毒在人体内不断繁殖却不会诱发疾病,进而大大增强人的免疫力,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长城。但这种疫苗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极端情况下会陷接种者于险境。减毒疫苗包括黄热病疫苗、麻疹、风疹、日本脑炎疫苗。 灭活疫苗的优势是安全。但劣势在于产生的免疫力非常低,因此就需要疫苗内含有大量病毒才行(大剂量的病毒是较难获得的),同时还需要多次接种,因为灭活疫苗产生了免疫期限远低于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包括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和甲型肝炎疫苗。 今天,用于制造抗病毒疫苗的细胞库须经过50多项检测试才能够获得许可,特别是必须检查是否有感染源的存在。
●对法国巴德斯褒奖太明显,可读性很一般,还不如《微战争123》
●看起来疫苗学主要还是一门经验科学,要研究的还是太多了,中国的疫苗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流通环节问题,防疫站是官方垄断。
●2019年从国家图书馆借阅;原书是2011年出版的;故事非常引人入胜!
《疫苗的史诗》读后感(一):消灭还是共存?
很不错但略硬核的疫苗科普读物,涉及到一些比较专业的名词和知识,好在作者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同时翻译者非常认真用心地添加了很多有助理解的注释。另外,作者加入的关于疫苗研发和科学家的轶事也大大增加了可读性。 读完以后顿感人类为了活下去活久一点所做的努力令人叹服,但仍忍不住去想我们应该去“消灭”还是找到一种方式与之“共存”?也许站在个人角度,生存的本能让我们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但长期来看是否能持续呢?
作者在病毒学家的角度势必认为疫苗接种和开发非常重要,副作用尚不明确但数据告诉我们好处远大于坏处。站在公众的角度,往自己身体里加入未知原理的生物物质又没法保证绝对安全,难免会担心疑惑。且不谈已有的成功的疫苗其免疫运作机理仍不为我们所知,未知的新病毒、重组病毒和突变病毒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片浩瀚空白。
我们越探索越感自己渺小,这当然不会停止我们的步伐。也许未来,除了揭开疫苗未知的面纱,我们也能了解更多在未针对性预防和未消灭的情况下如何与病毒和平共处的机制。
《疫苗的史诗》读后感(二):科技拯救人类
免疫力属于公用空间。那些选择让自身不拥有免疫力的人,实质上是在占有免疫力。——(美)尤拉·比斯《免疫》人类针对病毒所研发出的有效疫苗,最早只有针对天花和狂犬病毒的两种,由于病毒只是一堆遗传物质,因此对付它的手段就少了很多,何况很多病毒本身又是单链的遗传物质,更容易发生突变,也许医药学家正针对原来病毒的结构做疫苗研发时,病毒在代际传播过程中就发生突变了,因此针对稳定性较差的病毒做疫苗研发,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如流感疫苗)
而人类开发出针对病菌的疫苗,数量就相对多了不少,而且现在有针对细菌的抗生素可以使用,自然界还有噬菌体这种超级细菌杀手,因此看起来人类短期内倒是不用对细菌过于担心。
记得小时候,每个学校都会给在校学生发一种糖丸,并叮嘱家长给小孩子口服,多年后才知道,当年口服的就是针对脊髓灰质炎的减活疫苗,口服一次后终身免疫,那时还真有必要服用这种疫苗,因为印象里当时因为这个病毒而导致小孩子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还真数量不少。
除了口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比我这个年龄更早一些的中国大陆出生的人,几乎都在胳膊上注射过天花疫苗,注射过的人胳臂上终身都会留下一个痘疤,根据书中记录,世卫组织很早就宣布1980年世界上已经消灭了天花——我国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取消了天花疫苗的接种。
但对于很多疾病的防治,疫苗仍然是最好的选择,不要以为没有人发病就不再需要使用针对性疫苗了,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某地因为各种原因不再开展某种疫苗的接种,然后过不久,该疾病忽然死灰复燃。尤其类似天花这样的传染病,假如100人之中有99个注射了疫苗,只有一个人没有注射,这个人是很安全的,而且还免去了皮肉之苦和在注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点额外风险;但如果所有人都指望他人接种疫苗而自己拒绝,那这个疾病蔓延开就是大概率的事,因此开展疫苗接种,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人类在这一百年里对于传染病的防控,进步当然是显著的,小时候周围那些尚在世的老人记忆里,还有一些瘟疫相关的记忆留存(基本是鼠疫或霍乱),但在公共卫生条件提高尤其是有了疫苗后,一切都好转了,鼠疫这种烈性传染病还有了针对性药物,因此现在困扰人类的,是既没有疫苗,又没有特效药的疾病,但相对,留下来的这些疾病也都是更难攻克的,比如HIV,比如流感等。
何况和以前相比,现在额外还有了一个防控上的难点:世界已经连成了一个地球村,物流交通发达,人员流动密集,如果某地突发疫情,很容易就会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人类不能对他人的灾难视之不见,无论是为了他人,还是为了自己。
当然我们也不用谈细菌病毒而色变,因为很多细菌和病毒是对自然界和人体有益的,比如人体内有着很多的共生细菌,人类无法离开这些微生物生存。
书中用了很多鲜活故事,将疫苗发展的历史娓娓道来,同时还描绘了疫苗诞生背后的各色英雄人物,人类应该铭记他们。
《疫苗的史诗》读后感(三):从《疫苗的史诗》看科学发展和伦理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每一个“真理”的诞生,都伴随着众多“谬论”的惨淡收场,而现行的“真理”也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真理”的“谬论”垫脚石。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免疫学家本庶佑曾在采访中表示:
《自然》、《科学》这些杂志上的观点有九成不正确,论文发表十年之后,还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只剩下一成…对于研究,要一直钻研到眼见为实、让自己确信为止。因此,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本质的道路,总是在曲折反复中缓缓向前延伸。
在关乎人类健康的疫苗研究领域,虽然其发展不足200年,但科学家们已将上述科学发展的跌宕起伏、倒退中前行演绎得淋漓尽致。《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一书中,作者选取六种影响甚巨的病毒疫苗,从不同侧面为读者展示了疫苗的发展历程。
作者先从疫苗的生产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谈起,再一一展示了狂犬疫苗研发中科学家的竞争、黄热病疫苗研发的精诚合作、流感病毒对疫苗研发的不断挑衅、用口服疫苗根除脊灰病毒的荆棘满布、乙肝疫苗研究的大胆实验、以及全球关注的艾滋病疫苗的难产与曙光。最后,还就与疫苗研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闹剧丑剧进行了记录。可以说,书中提及的疫苗均是几代科学家持续努力的结果,科研人员雄心勃勃提出研究方案,实验反复论证,在失败中修改方案,数次反复才得到今天的疫苗成就。
作者让-弗朗索瓦·萨吕佐,是一名法国病毒学专家,曾供职于巴斯德研究所,后于赛诺菲巴斯德公司主持抗病毒疫苗的生产,现任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对业界动态知之甚深,熟谙各位大师典故,将全球相关实验室、科研人员集中于一书,繁而不乱,将历史讲如小说故事,规避了常规科学史写作中文献论证的枯燥平淡,十分有趣。
众所周知,现代医药行业伴随纷纷扬扬的丑闻。近如我国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远如书中所提爱德华·霍普(第二章)、MMR疫苗事件(第九章)等,有心人利用监管空隙、社会舆论谋取巨额利益。另一方面,在疫苗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执着目的,在科研伦理底线上游走的事件时有发生。如:威斯塔研究所在狂犬疫苗研发过程中,曾在阿根廷使用实验性疫苗,该实验未得到阿根廷及美国的同意,接种的动物也没有按要求圈禁,技术人员未提前接种疫苗,有感染的风险(第三章)。虽然万幸此事未对公共卫生造成危害,但威斯塔研究所因此而染上了不光彩的历史。
如同守住人性底线一样,如何让科研人员把握住科研伦理的标尺,是一直困扰科研界的问题。总有人铤而走险,或是太过狂热,或是寄望试验成功后荣誉可掩饰一切,本应长驻科研人员心中的科研伦理被锁进小黑屋。而且,科研伦理本身是一个比较飘乎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标准会有所变化,没有规章文件明明白白一一列举违规行为,只是行为总则,总会让有心人有隙可乘,也让科研人员模糊不清、越轨而不自知。
科学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关乎人类健康的疫苗科技动态更是牵动几亿人们的心弦。愿我们的免疫学家们如前辈学者巴斯德、泰雷尔一样,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得到造福全人类的疾病预防方案吧。
《疫苗的史诗》读后感(四):疫苗的历史也是人类抗争疾病的历史
作者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工作过14年,亲身经历以及对疫苗历史的研究,使这本书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与真实性。
全书扩展了我的视野,可以从知识性、故事性等方面来解释:
我对植物的知识相对有一些认识,但也是停留在植物科属、遗传、植物生理等较浅显的方面,对生物工程及分子基因工程知识只是略知一二;在大学时听过一些学者的讲座什么克隆羊、组培等等,云里雾里的;工作后也是从事植物配置应用方面等艺术性较多的工作。(书中没有的内容,我对本书的一些联想:令14世纪欧洲闻风丧胆的黑死病<鼠疫等>,夺取了25%~75%人的生命,后来由于卫生状况改善得到控制;直到18世纪医生还不知道手术刀等要高温消毒避免细菌感染;生态学的发展,发现许多传染病,比如寨卡病毒可以通过改善生境来减轻病患,因为寨卡病毒传播途径是蚊子,减少水洼等死水可以有效减少蚊蝇的繁殖,从而减少寨卡病毒的传播。在这些手段的前提下,疫苗的发现为消除大规模流行病成为可能)
这本书让我分清了细菌和病毒的区别,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见,而病毒在1940年电子显微镜发明后才见到庐山真面目。
比如一些知识,如二倍体细胞、减毒活细胞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工艺、毒种批等等的发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了解一下;疫苗的免疫作用不是活性成分起作用,这一点也很关键。
故事性方面:书名一点都不夸张,近两百多年中几种疫苗的发明,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动物实验(牛痘、兔延髓、小白鼠、狗、非洲猴及亚洲猴等)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技术手段不断改进。作者生动的描绘了其中的残酷、幸运、事故、失落与坚持的各种故事,这里有患者、医生、科学家、甚至各种基金、财团和政治人物等互相推动的。举几个例子:
著名的海拉细胞,是从一位患宫颈癌的患者身上提取的,患者很快就去世了,但海拉细胞推动了疫苗的研究,最有名的被制成宫颈癌疫苗。
巴斯德研制的狂犬病疫苗意外因一个急性患者而被加速推动,这个幸运的孩子约瑟夫梅斯塔后来一直在巴斯德诊所当门卫,直至去世。有个小插曲,纳粹要约瑟夫打开巴斯德的墓室的门,约瑟夫坚持不配合,而英勇就义。。。
泰雷尔发现黄疸病疫苗,但后来疫苗失效,从而发现毒种批现象,即疫苗繁殖一定代次后失效,黄疸疫苗234代次效果最好,而到350代次后不能引发人体免疫反应。
一个华沙犹太人沃尔夫茨姆奈斯,怎样成为美国纽约大规模乙肝疫苗的临床研究组织者。他经过研究经常与美国一位同行交流,后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移居美国,并与那位美国同行在一次会议上重逢,从而走上学术和实践高峰。
还有众所周知的比尔·梅琳达基金等对疫苗事业的贡献。。。
故事太多,可以去书中体会。
总之书中科学不是一帆风顺的,伪科学有时也会居于上峰,比如疫苗与艾滋病、孤独症是否有关,有一些已经证伪,有一些还在研究,有些因为对疫苗的担忧,已经让许多人付出代价。
疫苗生产不断发展,虽然许多疾病人类还未能攻克,疫苗的应用给病患带了一线曙光。
《疫苗的史诗》读后感(五):疫苗小传
这是一本法国疫苗研究人员写的疫苗发展史。作者按病种回顾了疫苗的发展历程,从天花到狂犬病、脊髓灰质炎、黄热病、乙肝、流感、艾滋病,最后以种种疫苗曾经遭受过的“不公正”的质疑和挑战结束。
看此书我学到的:
人类通过种痘、天花疫苗已经根除了天花。人媒病毒比虫媒或动物媒病毒(依赖昆虫和动物传染的病毒,如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要好对付。病毒的确可以作为一些致病基因的载体,疯狂复制。一些科幻电影上的疫苗或某些癌症疗法灭绝人类的预言,技术上可能变成现实。艾滋病疫苗仍然遥遥无期,因为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研究透这个病毒,所以根本无法治疗和预防它。全球至今仍然有4000多万艾滋病感染者,国内的艾滋病感染趋势不乐观,因此还请诸位洁身自好。其实迄今为止,人类研发出来的有效疫苗种类不多,医学的进步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疫苗因为多是用病毒加工而成,为的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反应,抵御现存或未来可能接触的病毒,而且效力将在体内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属于人工制成品,污染、副作用等没有长时间的观察难以预测,因此有一定风险。书里也写到有些研发人员是多么勇敢和奉献:不少疫苗研发出来,他们是第一个把自己当作小白鼠进行人体试验的,黄热病疫苗这种危险小些,敢把乙肝病毒、艾滋病毒制成的疫苗往自己身上打,甚至把自己家人也拉上,第一个吃螃蟹,的确需要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欧美21世纪处经历过疫苗集体恐慌,怀疑各种疫苗跟某些疾病(儿童自闭症、甚至艾滋病)有关联,《免疫》一书(前面介绍过),应该就是疫苗恐慌催生的作品。前段时间欧美也爆发过麻疹病毒传染,应该也与这段对麻疹疫苗的恐慌和抵制不无关系。大部分后果较为严重的疾病疫苗,该接种的还是要接种的,如乙肝疫苗、百白破、麻疹风疹腮腺炎等,当然,长春生物之后,公众应该对国产疫苗信心不大了。作者写过不少其他疫苗科普书籍,是从业人员,不可避免有着资本家的视角,因此他本书中的观点要批判接受。法国是疫苗大国,我曾经在书中写的该国疫苗巨擎后人创办的企业中工作过,也知道其先人写过一本《Virus Passion》的书,但没想到Charles的事业曾经如此辉煌,影响如此之大,相比之下,他儿子孙子的成就实在不算什么。曾经的一个同事去了诺华制药,说在公司疫苗部门门口还挂着一张Charles的照片。
本书的翻译力求全面、易懂,不过写作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疾病疫苗顺序,前后技术发展不太容易搞清楚,而且原书应该差不多10年前出版的,有些技术、应用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书中内容,看得出来不是一个人翻译的,注释前后重复,有些地方也有错字,不过对当代疫苗的发展仍不失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