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非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走出非洲》读后感100字

2021-03-01 01:3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非洲》读后感100字

  《走出非洲》是一本由[丹麦] 伊萨克·迪内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非洲》精选点评:

  ●还好吧 血与泪 殖民地 伪善者

  ●I had a farm in Africa, at the foot of the Ngong Hills. 非洲人想跟你说的动听的话时会说:我们认为你永远不会可能忘记我们。

  ●谈不上喜欢,环境的描写很吸引人,但叙事太散了。

  ●2019年已读047:跟同名电影不同,小说(亦或回忆录)并未过多渲染作者的感情史,书中除了一位飞行师丹尼斯(译者称之为灵魂伴侣),反倒是仆人法拉赫的存在感极强。作者是一个野性与温柔并存的女子,非洲大陆强烈的画面感和涌动的生命力感染了她,逐猎的雄心和驰骋天空的快意驱策着她,女性的细腻视角又给小说覆上了一层淡淡的柔情,使得我们合上书,仍对非洲大陆的生灵恋念不已。

  ●叙事手法别具一格。情感上静水流深。电影要画面要故事没办法要拿爱情做文章,原作的确是刻意将这方面的情感抽离。刘国枝译本文字具有教科书一般的规范,优雅,朴素不刻意。

  ●我不得不承认作者文字优美,另一方面我暗自叫嚣着公平正义善良,想拿审判槌把一切捣烂(也不知道我有啥资格)。

  ●有趣,伤感,又引人深思

  ●译文生动、优雅,只有一处语法错误。很喜欢这本书的绝大部分,但无法逃避其中一章留下的不愉快印象:土著人基托希因为偷骑主人(一个年轻的白人移民)的马,被打成重伤,又捆绑关押、致死。而作者,居然相信了“基托希本人立意求死才是造成死亡的根本原因”的理论,还把这当成土著人追求自由的美德加以歌颂…另外,离开非洲前,考虑要打死曾与自己相伴的马和狗,又是什么逻辑?

  ●前三章很美,读来被非洲的生灵所震撼。第四章过于零碎,使得第五章告别都不那么动人了,感觉作者在写作途中分了心。

  《走出非洲》读后感(一):A Book of Its Time, but Please, Only That Time

  Trueman Capote说这是二十世纪最美的书之一。不可否认,作者Karen的文笔(以及译者刘国枝的出彩翻译)让人对奇绝壮美的非洲大地心生向往。在我为生活焦虑的时候给了我一个逃避的空间。回归人与自然的纯粹,重新记起生命的广阔。

  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I can't breath”事件后,非裔种族歧视的结构性固化再次被提醒的世界里,这本书的人文部分是过时的。书中作者作为丹麦来的农场主与非洲土著、基库尤族人、马赛人、索马里人间看似友好的互动,都充满了浓浓的殖民意味。作者始终以一种不自知的高等文明试图改造教化非洲本土文明的心态与当地人相处。作为另一种更不发声的亚裔族群,长久以来的White supremacy令人心痛,就像《艺伎回忆录》和《蝴蝶夫人》里感动白人的爱情故事,在我一个东方女性看来感觉像吃了一只苍蝇。

  抛去殖民主义不谈,至少有这样一本书让人们多少的有了一个认识非洲的绮丽与复杂的窗口。文学性上依然是一本很美的书,但是希望我们的时代不再停留在那样一个不平等的旧时光了。

  《走出非洲》读后感(二):非洲哀歌

  

从小就很讨厌马戏,一直都觉得这是对动物的侮辱,让这些生来自由的动物做出各种讨好人类的动作,实在让我无法忍受。

我们可以像从前的非洲人一样,为了生存互相猎杀,但不能像侮辱它们的尊严。

只是可惜,如今的非洲人也不是从前的非洲人了,如今的非洲也不再是从前的非洲。逝去的将永远逝去,只能从《走出非洲》这样的文字中找寻到一些我向往的那个非洲的痕迹。

从前的非洲,是野性的大陆。人们猎杀动物,也被动物猎杀,公平合理,天经地义。人们死去之后,任由自己的尸骨四处洒落,进入鬣狗和秃鹰之口,就像天葬一样,生于自然,归于自然,这也非常合理。

后来的非洲,人们大规模猎杀动物,为了口腹之欲,为了象牙豹皮之类的装饰,为了打猎的娱乐,无数美丽优雅的动物颓然倒下,一个个物种在地球上消失不见。

从前的非洲,是自然的大陆。旱季雨季交替,动物繁衍生长,草原辽阔,丛林悠然。

后来的非洲,白人大规模开垦种植园,参天巨树轰然倒下,草原林地被焚烧,沙漠肆意扩张。

从前的非洲,是野蛮的大陆。部落之间互相征战,互割人头,屠戮战俘。

后来的非洲,贩奴运动开始,大批黑人死于非洲部落间的猎杀贩卖,死于大西洋的波涛和阴暗拥挤的船底,死于美洲种植园日复一日无休无尽的劳作。有时候我想,对于马戏团和动物园的动物而言,死于此地,不如死于丛林捕食,甚至还不如死于路途之上。

《走出非洲》,对于非洲有着深沉的感情,对于自己的感情和人生经历却很少提及。它的风格像是海明威一样,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波涛汹涌,深沉的感情都隐藏于冰山之下。

虽然作者的有些观念我表示无法苟同,比如离开前居然想射杀自己的马和狗,再比如认为有个被虐杀的黑人是自己想求死。

但是总体而言,对于非洲的各种迥异于欧洲文明的风俗习惯,作者还是有着冷静观察和起码尊重的。

我经常会幻想,自己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探险家,既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又不至于看到因为进步太快导致各种古老文明的消亡。能徜徉于世界各地,观察各种尚未被人类破坏的风景和文明,感受自然和造物的神奇,走走写写,也是极好的。

  《走出非洲》读后感(三):走出非洲,走不出的梦乡

  丹麦作家伊萨克•迪内森本名凯伦•布里克森,年轻时爱上了帅气的远方表弟、马术师汉斯,可惜他对她没那个意思,于是她转而接受了他的孪生兄弟的求婚。1912年12月23日,她宣布与布洛尔•布利克森•芬尼克男爵订婚,婚后被称为布利克森男爵夫人。因为婚后他们无法在丹麦定居,于是决定用凯伦的嫁妆在非洲肯尼亚恩贡山麓买一个农场,种植咖啡。1914年,凯伦跟随丈夫来到了非洲的农场,直到1931年由于经营不善而不得不卖出农场为止,她在那里整整生活了17年。回到丹麦后,她用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一生的怀念写出了自传体散文集《走出非洲》,然而她却注定一辈子都走不出那片她挥洒了青春、热血、爱恨、荣光与痛苦的土地。

  迪内森一生的文学成就斐然,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她获得过丹麦霍尔伯格奖和安徒生奖等多项文学奖项,更有趣的是根据她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多次获得了奥斯卡奖,如1985年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走出非洲》以及1988年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巴贝特之宴》。此外她的其他作品如《不朽的故事》和《埃伦加德》也被改编成了电影。为了表彰她的文学成就,1999年5月7日至2005年8月25日之间,伊萨克•迪内森的肖像出现在丹麦50克朗钞票的正面,她也多次出现在丹麦发行的邮票上。海明威特别赞赏迪内森的叙事艺术,认为《走出非洲》是关于非洲的最好的书,她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走出非洲》分为五个部分,是由54篇散文和随笔组成的散文集,与电影中以凯伦•布里克森与英国军官丹尼斯•芬奇•哈顿的情感为主线的相对完整叙事相比,书籍中的各个部分情节看起来松散一些,但内容也更为丰富。54篇文章长短不一,有的短小到只有寥寥几段文字,有的则洋洋洒洒长达上万字,内容非常庞杂,第一部分讲述了她的农庄生活,有趣的仆人卡曼特和羚羊露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第二部分讲述了农庄之外的非洲生活,基库尤人之间因为族群仇杀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第三部分讲来到农庄的一些客人的趣事,盛大的当地人舞会,在农庄终老的丹麦老头克努森等等;第四部分多为短小文章,从小小的萤火虫到厨师艾萨之死,内容五花八门;第五部分则是作者告别农庄、告别非洲的挽歌。

  迪内森的文笔非常优美,尤其是在第一部分描述非洲农庄壮丽的自然风光,神奇可爱的动物时,行文宛如行云流水,体现了作者对那一片土地的款款深情。“天空几乎总是一片浅蓝或淡紫,高高地飘荡着许多巨大、轻盈而变幻不定的云彩,但是它有一种蓝色的活力,将不远处的群山和树林染上一层清新的深蓝。”即使是需要辛苦劳作的咖啡园在作者笔下也是毋庸置疑的美丽,“咖啡园有时风景如画。在雨季之初,万树花开,在薄雾和蒙蒙细雨之中,犹如一大团白云笼罩在那六百英亩土地上,简直美不胜收。”不仅仅是风土景物引人入胜,迪内森也非常喜欢当地的土著人,她对当地人慷慨有加,出钱出力把土著男孩卡曼特送到医院医病,后来卡曼特成了她的仆人和厨师;她在农庄里为土著人举办盛大的舞会,她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当地人民和风俗,不是排斥和贬低,而是学会了包容、尊重和欣赏。

  咖啡农庄在经营了多年后濒临破产,不得不转卖给他人,与此同时丹尼斯•芬奇•哈顿又在飞行中不幸遇难,双重的沉重打击让迪内森黯然神伤,但是在电影中花费了众多笔墨描述的迪内森与丹尼斯的不完美恋情,在书中却仅有一两篇文章提及,并未进行深入的阐述,对心爱的人用笔如此之吝啬,大概是因为作者把她的眷恋深情和对恋人离世的遗憾都默默地隐藏在笔墨之后,但是惜墨如金、欲语还休却更显得情深意长。

  对非洲大地的热爱和生活多年的稔熟,经过迪内森沉着冷静的观察,生动细腻的纪录,书中54篇文章呈现出了非洲那片土地上当地人独特的生活观、世界观,那片辽阔壮美的土地上的原住民不同于殖民者的悲欢离合,也体现了作者对后殖民时代不同文明在非洲碰撞与交融的观察,以及对于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

  《走出非洲》读后感(四):殖民下的非洲: 奴役与野性共存

  

《走出非洲》和《大象孤儿院》都是白人移民在非洲肯尼亚生活的自传,是现代文明与原始部族的奇妙碰撞,只是前者是散文体,更为优美典雅,内容偏重于非洲土著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而后者的文字更具生活气息,内容偏重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及作者与野生动物孤儿共处的故事。

我个人更喜欢《大象孤儿院》,读它的感觉就像我真的见到了那些野生动物,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活泼可爱,它们绝不是没有感情的低等动物,反而具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是质朴而自然的,她是真切地热爱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活在那里的野生动物。

但是读《走出非洲》给我的感觉却不是很好,首先,它的文字虽美,但是修饰过多,使用了太多的修辞和比喻,言辞夸张,就像一朵花瓣繁复的大丽花,尽管美丽,却失去了真诚和自然,显得冗长而又难以理解,不知道是译文的问题还是本身的问题。

其次,作为拥有众多仆人的农场主,可以感觉到作者作为白人殖民者的傲慢和高高在上,多次把自己比为上帝和女神,把身为奴仆的索马里人和基库尤人比作牲畜,强烈的殖民色彩让人不适。

还有白人移民对非洲野生动物肆无忌惮的猎杀更让人厌恶,猎狮子的描述简直让人反胃,作者和她的朋友丹尼斯多次残忍猎杀狮子,当他们在剥了皮的狮子旁惬意地喝酒吟诗时,这一幕真是具有讽刺意味,自诩为文明人,做出来的事却是那么的血腥野蛮,仗着持有猎枪,就可以对那些自由的生灵随意屠戮。他们何曾想过,那些生灵原是比他们更早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它们才是非洲大地的原始主人。

虽然有时候猎杀是为了保护家畜,但是不可否认,作者和她的白人朋友喜欢猎杀野生动物,多次猎杀行动只是为了取乐。作者还射杀过具有美丽花纹的鬣蜥,只是为了制作漂亮的物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虽然最后假惺惺地劝告别人不要猎杀它们,那也是因为她发现鬣蜥一旦死亡,身上美丽的花纹也会随之消失。

书中处处可以看出文明人的虚伪和傲慢。

比如《尊严》篇,作者说要“珍视狮子的尊严,不要将它们关进动物园。”现实却是,不能关进动物园,却可以随意猎杀。

“珍视被征服名族的尊严,让他们尊敬他们的父母。”珍视土著的尊严,不应该是珍视他们的自由么,为什么反而以他们为奴。

《基托希事件》一篇更能看出殖民白人对被殖民者的残忍,连最基本的生命权都得不到保障,何谈尊严。基托希只不过骑了白人主人的母马,就被主人活活打死,而法庭审理竟然觉得他是被自己杀死的,他因为有了死心才死的,最后只是判白人移民“严重伤害罪”,监禁两年,多么荒唐滑稽。

作者还夸夸其谈:

“看到欧洲人在非洲居然无力剥夺非洲人的生存权利,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觉得羞辱。”这个真不知道是译文的问题,还是作者真实的想法。

“他的形象仍然活在我们心中,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基托希的生命在被白人残忍剥夺后才具有了价值,真的是巨大的讽刺。

不可否认,作者对她的非洲土著仆人有很多善意的举动和关爱,但还是不能掩盖她们作为殖民者的残忍和傲慢,这就是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走出非洲》读后感(五):走不出的非洲

  最近在看的不少书本,媒体都和非洲相关,前几天刚写了关于《生而有罪》的书评,是发生在南非;前阵子在外语频道看到去肯尼亚的旅途介绍;还有就是这一本,完完全全关于非洲。可是这三种关于非洲的输入在形式上,以及在内容上都是不尽相同的。去肯尼亚的旅途是最可能接近我日后去非洲观光的样子,而通过另外两本,自传似乎是更投入于个人,伊萨克的这本则是揭露了一个深层次的非洲。若不是在那个年代背景,若不是处于那个社会地位,若不是拥有这那么多年的起起伏伏,我想任何人都是很难去重复这样的一段经历。更何况,她只是她,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伊萨克。只有通过她的所想所写,才让这块非洲大地显现出了绝不一般的光芒。

  我看的是译本,而且是纸质书。我必须承认,看原著是不小的挑战,倒不是说用语有多么复杂,而是那些专有名词,关于植物,关于不同的部落,还有生活在大陆上的珍奇异兽,显然译者是要做足了功夫才能呈现这样的一幅巨美画卷。噢,还有就是伊萨克在自己写作中会引用不少圣经,西方著名文学里面的人物故事,若是没有译者做的功课,简略交代这些人物名字背后发生的故事,我想以自己的才学,实在是让阅读体验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我看的这本作品语言优美,可以说丝毫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在这里,也向译者表达我至高的敬意。

  再说回书本身,每个读者看到的与心里所想的都不会如出一辙。我看了两个版本的译者后记,加之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书评,不少地方倒是对我有所触动,就像之前被蒙在鼓里,现在一点拨倒是觉得离读懂这本书更近了。这本书在描写景物时夹带了浓墨重彩,虽没有我看的电视节目这般能把真实景象放给观众看,但是阅读这些优美舒畅的文字也令我心驰神往,有几段实在是欣赏到极致,拿出笔摘抄在了我的本子上。

  但是除去关于景物,关于环境的,伊萨克是回归了她平白又直击人心的文风。摊开书,只听见她静静地诉说着她与土著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联系,与朋友们的谈笑风生……有不少时候,前文谈到的人物又出现在了后头,明明在讲别的事突然间又出现了个眼熟的身影,她笔下的人和事就这么穿梭于时间与文字中。但就是这样,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她的仆人、厨师、朋友、还有很多也许归不了类的人以及人群……但这些也不仅仅是只限于描述,她蕴藏着对土著人这个总体,哪怕是不同部落的土著人行为处世的思考;有着对白人和黑人之间关系的思考;有着她,或者其他一个白人对生活在一个时代,与一群土著人交往的思考。对于人之间关系的相处,伊萨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介入或者说,指点,仿佛是留有空间让文字对面的读者自己揣测。

  但是对于动物与自然,作者无法抑制地,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给出了自己的声音。也许是看到太多的破坏,见证了太多的不辞而别,经历了不少刻骨铭心的跟头,她在书里有时直抒胸臆,有的较为婉转,透过自己的悔恨让读者意识到对原生态的破坏时多么的无法挽回。我想,正也是这样的见证让她对曾经美好的自然失去了再一次热爱的信心。人类无法脱离自然,在非洲这块大陆上,也许依赖天地的程度更加深,所以当一切不复从前,似乎也是在向她挥别离别的双手。

  说到这儿,似乎又格外凸显出这本书的历史意义,正是在伊萨克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曾经的非洲大陆上轮番上演的景象,在这个硕大的舞台上也衬托着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所有故事。这也是伊萨克在书开始时自己所说的,她毫无疑问地做到了。基于这是一本散文,坦白说有几个时刻会让我觉得有些过于分散,加之文化宗教的差异,让我一度有种读不下去之感,但是在书本的前一部分,以及收尾的最后一章,我深深地被其吸引。我想出现这样的欣赏,还是因为文字中蕴藏着的情感吧。开头部分,我认为主旋律是积极的,是明媚的,即使是发生惨烈的枪击,认识的人离世,但我想此时的伊萨克写下文字的心情是洋溢的。而最后一章则是乌云漫天,阳光不知何时才能挥洒在这片大陆,我甚至同时对伊萨克的离去感到忧伤,又对她能够离去感到庆幸。对于表面的诱因,就如改编的电影一般显眼,农场经营不下去,灵魂伴侣突然去世,离去似乎顺理成章。但是在最后几篇,我能感觉到作者笔触下更深层次的忧伤,或者说反思。我读来读去似乎依旧是有些朦胧。再看看书评,似乎又有些撬开一条缝。我想,作者还是想说关于命运之安排,这个沉重又深奥的主题。从她的角度如何看待命运发生在她身上的起起伏伏,但是一切又是如此的写实,让人感觉她是在平静地诉说着过来的种种,然后自然而然地想通了说白了道理。

  有时想想,读完一本书若是对非洲,对土著人,对文化们有所了解便已经是收获,但是作为出色的文学作品,我想存在于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更深远的意义,而我作为读者也是需要去思考的,这才不辜负作者写下这洋洋洒洒的作品付出的心血。反过来说,也许我自己现在写出的文字就是因为太过于浅白,没有内在的思考意义,才更加平庸吧。一个好的作者还是需要大量阅读,然后思考再能创造出有深度有立意的作品吧。能活成伊萨克的人生概率是0,但是很幸运拥有这样一部文学大作,把极具戏剧性又有价值的人生送到了我的手边。思考不仅仅是止于现在刚读完之际,日后我想,我还是会往返于非洲与现代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